北京市西城区2019届高三三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北京市西城区2019届高三三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ID:567245

大小:92.5 KB

页数:25页

时间:2021-03-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北京市西城区2018-2019高三语文下三轮模拟试题 本试卷满分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答题卡上的学校、年级、班级、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签字笔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在答题卡的“条形码粘贴区”贴好条形码。‎ ‎2.本次考试所有答题均在答题卡上完成。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以正确填涂方式将各小题对应选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除干净后再选涂其它选项。非选择题必须使用标准黑色字迹签字笔书写,要求字体工整、字迹清楚。‎ ‎3.请严格按照答题卡上题号在相应答题区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请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要装订、不要折叠、不要破损。‎ 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城市功能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体现在城市的文脉上。所谓“城市文脉”,就是指一座城市的文化及文化传统——不仅仅是指当时存在的文化,还包括过去的文化。因此与城市的功能是否延续有密切的关系,如果这两者是延续的,那就形成了一种传统;如果两者是不同的,或者以往有过这样的不同,这种传统就中断了,难以形成文脉。一座城市,尽管现在的文化很发达,如果过去的文化已不复存在,或者从来没有这样的文化,要形成文化传统必定要假以时日,形成自己的文脉则更需要长期的积累和绵延。‎ 另一方面,只有形成了自己的文脉,并且得到延续,城市的功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才有可能推到极致。文脉不仅是城市的基本设施、名胜古迹、文物遗址的积累,更是一代代城市人的文化和智慧的结晶,足以保持城市的记忆,提供调节人地关系和适应变化发展的经验。‎ 但是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并非所有的城市都能保持不变的功能,特别是在变革的时代,受到天灾人祸的摧残,一些城市的功能被强制改变,城市被破坏殆尽,延续数百上千年的文脉就此中断,幸而不绝如线,也已岌岌可危。例如,三国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的都城建康(建业)作为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存在了三百多年,其功能基本不变,文脉得以延续。但到隋灭陈时将建康城彻底毁灭,将地区行政中心迁往别处,当地人口几乎全部外迁,这座六朝古都便从地图上消失了。尽管以后的南京是在这片土地上重建的,但除了战火毁灭不了的古代遗址遗物外,还有多少六朝遗风?‎ 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中,中国的绝大多数城市都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城市功能的同化、泛化,都要具有经济功能,要以生产为主;都要破旧立新,将传统当垃圾清除,立新却缺乏创新。改革开放以来又经历了急剧扩张和大拆大建,城市功能同化、泛化的趋势加剧,甚至盲目确保不现实的发展目标。大批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大量城市人口成为移民,能够传承城市文化的本地人口迅速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具有延续城市文脉的自觉性,不采取特殊的措施,文脉的断绝是不可避免的。‎ 正因为今天绝大多数城市的功能已经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原有的设施已经无法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如果单从物质条件的需求看,城市多数原有设施的确已经失去了存在的必要。由于长期不重视城市建设,不重视民生,过早地剥夺了私有住房,几乎所有的城市都面临住房紧缺破败、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的困难。从经济效益看,大拆大建,增加建筑密度和容积显然更有利,也能更快满足居民改善生活的强烈愿望。像北京的四合院和胡同、上海的石库门和弄堂,即使以往有千好万好,既不可能成为未来民居的主要模式,也不会得到多数人的喜爱。城市居民反拆迁的抗争,大多不是对文化传统的守护或对旧居的依恋,基本上都是经济利益和社会公正的诉求。‎ 但为延续文脉着想,一座城市需要保存最低限度的古物旧物,才能保持城市的历史记忆。因为这些物曾经是城市多数居民的住所或活动场所,也是当时的文化和传统赖以存在和延续的物质基础。如果让城市的后人仅仅凭着文字和图像去想像,大多数人是不可能理解生动的历史,留下深刻记忆的。何况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居民的精神生活要求会不断提高,对国家和城市的记忆正是他们所需要的。这些记忆中还包含着我们今天不一定知道或理解的抽象的智慧和价值观念,原物的保存才能给后人以破解或汲取的可能。即使是属于封建、迷信、腐朽、反动、罪恶的旧物,也有必要适当保留一些,以便让后人了解历史的另一面。‎ ‎(摘自《环球人文地理》月刊)‎ ‎1. 与“城市文脉”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城市文脉是一座城市从过去到现在的文化及由此形成的传统。‎ B. 城市文脉能否形成与城市的文化传统是否连续密切相关。‎ C. 一座城市只要保持自己的文脉不中断,就能充分发挥城市功能,并且会把它推到极致。‎ D. 城市文脉是城市的记忆,它不仅是物质的积累,更是精神的结晶。‎ ‎2. 对可能造成城市文脉断绝原因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因受到天灾人祸的摧残,城市被破坏殆尽,城市的功能被强制改变。‎ B. 每个城市都要有经济功能,以生产为主,城市功能同化、泛化,摒弃传统,又缺乏创新。‎ C. 急剧扩张和大拆大建,加剧了城市功能的同化、泛化趋势,发展目标不现实。‎ D. 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城市人口大量移居农村,能传承城市文化的本地人口急剧减少。‎ ‎3. 下面对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现阶段由于城市原有设施已无法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因而大多数城市的功能已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 B. 城市居民反对拆迁,既有对文化传统的守护或对旧居的依恋,同时也存在经济利益和社会公正的需求。‎ C. 因为一座城市所有的古物旧物曾经是城市多数居民的住所或活动场所,也是当时的文化和传统赖以存在和延续的物质基础,故应予以保存。‎ D. 保存城市旧物是居民精神生活的需要,正面、反面的旧物都有必要保留一些,这样才能给后人以破解或汲取其中蕴含的智慧和价值观念的可能。‎ ‎【答案】1. C 2. D 3. D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与“城市文脉”有关的内容要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放回到原文中进行分析思考,根据上下文作出判断。C项关联词语“只要…就…”运用不当,导致原来的句意发生改变,原文第一段是“只有形成了自己的文脉,并且得到延续,城市的功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才有可能推到极致”。所以正确选项是C。‎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要放回原文中,找到对可能造成城市文脉断绝原因相关的语段,进行仔细分析推敲,然后把选项跟原文进行比较,作出判断。D项“城市人口大量移居农村”表述错误,原文是“大量城市人口成为移民”,明显有差异。故选D。‎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在整体上把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结合着作者在文章流露出的观点进行分析思考,然后带着思考题回到原文中,进行仔细的比较判断。A表述错误,因果倒置,文章第四段原文是“正因为今天绝大多数城市的功能已经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原有的设施已经无法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如果单从物质条件的需求看,城市多数原有设施的确已经失去了存在的必要”;B与原文表意不一致,原文是“大多不是……基本上都是”;C扩大范围。原文“这些物”指的是“最低限度的古物旧物”。所以,选D。‎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鉴 赏 家 汪曾祺 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陶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 叶三是个卖果子的。他专给大宅门送果子。到了什么节令送什么果子都是一定的。他的果子不用挑,个个都是好的。他的果子都是原装。四乡八镇,哪个园子里,什么人家,有一棵出名的好果树,他都知道,而且和园主打了多年交道,熟得像亲家一样了……立春前后,卖青萝卜。“棒打萝卜”,摔在地下就裂开了。杏子、桃子下来时卖鸡蛋大的香白杏,白得一团雪,只嘴儿以下有一根红线的“一线红”蜜桃。再下来是樱桃,红的像珊瑚,白的像玛瑙。端午前后,枇杷。夏天卖瓜。七八月卖河鲜:鲜菱、鸡头、莲蓬、花下藕。卖马牙枣、卖葡萄。重阳近了,卖梨:河间府的鸭梨、莱阳的半斤酥,还有一种叫做“黄金坠儿”的香气扑人个儿不大的甜梨。菊花开过了,卖金橘,卖蒂部起脐子的福州蜜橘。入冬以后,卖栗子、卖山药(粗如小儿臂)、卖百合(大如拳)、卖碧绿生鲜的檀香橄榄。他还卖佛手、香橼。人家买去,配架装盘,书斋清供,闻香观赏。‎ 不少深居简出的人,是看到叶三送来的果子,才想起现在是什么节令了的。‎ 叶三五十岁整生日,老大老二都提出爹不要走宅门卖果子了,他们养得起他。‎ 叶三有点生气了:‎ ‎“嫌我给你们丢人?我给这些人家送惯了果子。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我也得卖果子。”‎ 季四太爷即季陶民。他大排行是老四,城里人都称之为四太爷。‎ 叶三真是为了季陶民一个人卖果子的。他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挣钱,他给季陶民送果子是为了爱他的画。‎ 季陶民有一个脾气,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斤半水果。‎ 叶三搜罗到最好的水果,总是首先给季陶民送去。‎ 季陶民每天一起来就走进他的小书房——画室。叶三不须通报,一来就是半天。季陶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专心致意,连大气都不出。有时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禁地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陶民的得意之笔。季陶民从不当众作画,他画画有时是把书房门锁起来的。对叶三可例外,他很愿意有这样一个人在旁边看着,他认为叶三真懂,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谀媚。‎ 季陶民最讨厌听人谈画。他很少到亲戚家应酬。实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到一到,喝半盏茶就道别。因为席间必有一些假名士高谈阔论。但是他对叶三另眼相看。‎ 叶三只是从心里喜欢画,他从不瞎评论。季陶民画完了画,钉在壁上,自己负手远看。有时会问叶三:“好不好?”‎ 叶三大都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 季陶民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三。‎ 叶三说:“紫藤里有风。”‎ ‎“唔!你怎么知道?”‎ ‎“花是乱的。”‎ ‎“对极了!‎ 季陶民提笔题了两句词:“深院悄无人,风拂紫藤花乱。”‎ 季陶民最爱画荷花。有一天,叶三送了一大把莲蓬来,季陶民一高兴,画了一幅墨荷,好些莲蓬。画完了,问叶三:“如何?”‎ 叶三说:“四太爷,你这画不对。”‎ ‎“不对?”‎ ‎“‘红花莲子白花藕’。你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大,莲子饱,墨色也深,这是红荷花的莲子。”‎ ‎“是吗?我头一回听见!”‎ 季陶民于是展开一张八尺生宣,画了一张红莲花,题了一首诗:‎ 红花莲子白花藕,‎ 果贩叶三是我师。‎ 惭愧画家少见识,‎ 为君破例著胭脂。‎ 季陶民送了叶三很多画,都是题了上款的。有时季陶民给叶三画了画,说:“这张不题上款吧,你可以拿去卖钱,——有上款不好卖。”叶三说:“题不题上款都行。不过您的画我一张也不卖!”‎ 十多年过去了。季陶民死了。叶三已经不卖果子,但是他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季陶民坟上供一供。‎ 季陶民死后,他的画价大增。大家知道叶三手里有很多季陶民的画,都是精品。很多人想买叶三的藏画。叶三说:‎ ‎“不卖。”‎ 有一天有一个外地人来拜望叶三,因为是远道来的,叶三只得把画拿出来。客人非常虔诚,要了清水洗了手,焚了一炷香,还先对画轴拜了三拜,然后才展开。他一边看,一边不停地赞叹:‎ ‎“喔!喔!真好!真是神品!”‎ 客人要买这些画,要多少钱都行。‎ 叶三说:‎ ‎“不卖。”‎ 客人只好怅然而去。‎ 叶三死了。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陶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进棺材里,埋了。‎ 一九八二年二月二十八日 ‎(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小说塑造叶三,为人勤快、诚实守信、阅历丰富,对绘画艺术有热情。如果不卖果子,而当一个画家,也一定会很出色。‎ B. “紫藤有风”,“花是乱的”一段,汪曾祺借助白描语言的神力,让一个果贩与一个鉴赏家的形象精致地叠合在一起,可谓神来之笔。‎ C. 从情节和结构来看,很难在作品中找到一般小说那种清晰的线索,强烈的冲突,波澜起伏的情节,甚至很难概括出一个故事梗概,颇有“散文”的特征。‎ D. 小说语言独具特色:准确、干净、不失华丽,大量使用短句,使语言凝练又明快活泼,形成汪曾祺独到的文风。‎ E. 季陶民“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半斤水果”,这看似闲笔,实则表现出季陶民旷达超脱且率性脾气。‎ ‎5. 小说题目是“鉴赏家”,但却用了很大篇幅写叶三卖果子。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6. 小说是通过哪些情节来塑造叶三的鉴赏家形象的?请结合文本作概括。‎ ‎【答案】4. BC 5. ①体现叶三有一种脱俗的生活情趣(用本真的眼睛和心灵去体验生活、 感悟生活中的美,有生活见闻积累和高超的审美能力);②叶三赏画的见识和鉴赏力,正是在卖果子生活中逐渐获得和养成的,为下文品评季陶民之画,能一语中的做铺垫(为他是个懂艺术的鉴赏家做出铺垫);③新鲜的果子是他和季陶民交往的纽带,借此也可传达出他对季陶民的知己之情。④他作为“鉴赏 家”的对美纯粹深沉、不涉功利的爱的品质,正是卖果子生活中乐观的、热情的、智慧的、诚实的人生态度的反映。 ‎ ‎6. ①叶三看画时,惊呼吸气的地方正是画家的得意之笔。②叶三能看出季陶民紫藤画里有风。③叶三能指出荷花画中的错误。④叶三与画共存亡。‎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要求选出“最恰当的两项”,立足考查“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A项,“如果不卖果子,而当一个画家,也一定会很出色”错误,选项的假设有过于肯定之嫌,会评画不见得可以当一个出色的画家。D项,“小说语言独具特色:准确、干净、不失华丽”中“不失华丽”错误,这是对小说语言特色分析有误,从文中来看,并没有“华丽”之语。E项,“这看似闲笔,实则表现出季陶民旷达超脱且率性脾气”错误,本题是考查对细节作用的理解,从文中来看,选项中的细节,能体现出画家的率性,而“旷达超脱”语意略重;另外,此细节还有为叶三送果的情节做铺垫的作用。故选B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安排小说情节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把握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问的是“小说题目是‘鉴赏家’,但却用了很大篇幅写叶三卖果子。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然后要思考“鉴赏家”指的是谁,叶三卖果子这一情节主要涉及哪些内容,同标题“鉴赏家”有什么关联。从文中来看,“鉴赏家”指的是叶三,而叶三也是文章的主人公,季陶民只是起到衬托叶三的作用,那么文章使用大篇幅蟹叶三卖果子的情节首先是为了刻画叶三的形象,从对叶三所卖果子的描述来看,“到了什么节令送什么果子都是一定的”“他的果子都是原装”“人家买去,配架装盘,书斋清供,闻香观赏”“不少深居简出的人,是看到叶三送来的果子,才想起现在是什么节令了的”,这表现出叶三那种脱俗的生活情趣,在这样的生活中叶三就有了生活的见闻积累,并养成高超的审美能力,也就是说是“叶三”作为“鉴赏家”的一个养成的过程,这在情节上也就为下文能够品评季陶民的画作做了铺垫;同时,叶三卖果子“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叶三真是为了季陶民一个人卖果子的。他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挣钱,他给季陶民送果子是为了爱他的画”,由此可知,这“果子”其实也是连结叶三和季陶民的一条纽带,叶三专门为季陶民卖果子表现出叶三与季陶民的知己之感;从主旨上来看,第二段对叶三所卖果子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叶三的诚实真诚、乐观智慧的人生态度,这与下文叶三鉴赏季陶民画作时不涉功利的爱是一致的。考生围绕这些方面分析作答就可以了。‎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概括小说情节,分析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问的是“小说是通过哪些情节来塑造叶三的鉴赏家形象的”,然后到文中筛选出相关的情节,再对该情节加以概括。从文中来看,叶三“鉴赏家”的形象主要是从对待季陶民的画作上表现出来,既有观赏季陶民作画时的表现,也有对季陶民作品的评价,还有对待季陶民作品的态度。如看季陶民作画时,“有时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禁地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陶民的得意之笔”;如评价季陶民的作品, “紫藤里有风”“花是乱的”,“四太爷,你这画不对”“‘红花莲子白花藕’。你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大,莲子饱,墨色也深,这是红荷花的莲子”;如对待季陶民作品的态度,“题不题上款都行。不过您的画我一张也不卖”“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陶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进棺材里,埋了”,这些都能看出叶三鉴赏家的特点。‎ 中国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 ‎1903年春,川沙小学举行开学典礼,这是黄炎培教育生涯的发端。作为校长,黄炎培只尽义务,不领薪水。他还亲自上讲台,每天讲课3小时。在他的努力下,这所小学办得如火如荼,人们以自己的孩子能入川沙小学为荣。‎ ‎1906年,黄炎培创办了浦东中学。从设计蓝图到监督施工,黄炎培都冲在第一线。所有教师的遴选、聘用,都由他把关、拍板。黄炎培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提出了“勤、朴、诚”人生修养三要点。革命家张闻天、文学家叶君健、物理学家王淦昌、翻译家卞之琳、教育家夏坚白、会计专家潘序伦、历史学家范文澜、导演谢晋以及蒋介石的两个儿子蒋经国、蒋纬国,都曾就读于浦东中学。该校在当时享有“北南开,南浦东”的盛誉。‎ 辛亥革命后,黄炎培任江苏省教育司长,在充分的调查研究基础上,拟出了科学、严谨、可行的《江苏今后五年间教育计划书》,全力以赴进行落实,使得江苏省很快成为中国最有成就的省份,为教育界树立了楷模。‎ 黄炎培从中国的实际需要出发,在国内外进行多方考察。1914年2月,他以《申报》记者身份在安徽、江西、浙江考察教育,历时95天,写成《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第一集。同年9月,他又到山东、北京、天津考察教育,历时36天,写成《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第二集。1915年,他又随中国实业考察团在美国考察了25个城市52所学校,历时三个月,广泛接触各界人士(包括总统威尔逊、大发明家爱迪生),尤其注重考察美国的职业教育。1917年,他还到日本、菲律宾考察,历时两个月。黄炎培由此获得了“中国教育界的徐霞客”的美誉。‎ 黄炎培考察的重大收获是更加肯定了职业教育的战略意义,他下定决心要在中国大力推行职业教育。‎1917年5月6日,中华职业教育社在上海正式成立,黄炎培担任办事部主任。职教社诞生以后,逐渐形成一个完整、宏大、有机的体系,它的触角伸展到许多领域,成果之丰硕,实属罕见。光是一个中华职业学校,从1918年创立到1952年被轻工业部接管,培养毕业生多达7000人以上,其中不乏名人,包括数学家华罗庚、社会活动家徐伯昕、经济学家顾准、演员秦怡等等。‎ 在长期致力于职业教育实践的基础上,黄炎培不断地发展、深化着自己的职业教育思想。‎ 黄炎培于1913年发表《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批判封建教育脱离生产的弊病,提倡教育与学生生活、学校与社会实际相联系,倡导重视实物教学、直观教学。这篇文章是黄炎培对于自己教育主张的第一次系统阐述,成为黄炎培职业教育的理论雏形。‎ 后来,在实用主义基础上,黄炎培进一步提出了“大职业教育主义”,即办职业教育必须联络乖沟通教育界和职业界,参与全社会的活动和发展,积极地寻求职业教肓对于外部环境的适应。至此,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基本成熟。‎ 黄炎培的教育思想散发着浓厚的平民气息。他认为,社会的组成,以人民为基本和主要的力量。要使社会健全,必先注意人民的教育。‎ 黄炎培崇尚简朴生活。他从不添置家产,卧室就是会客室。国难当头之时,黄炎培要求职教社同志勤俭节约,不浪费一滴水一度电,用过的信封还要使用背面。抗战胜利后,职教社总社迁回上海,由于国统区物价飞涨,民不聊生,黄炎培不得不卖藏书、字画以资生活。杜月笙听说了,送来两千大洋资助他,黄炎培却把这笔数目不小的钱全部捐给了职教社,自己依旧卖字。‎ 黄炎培的朋友江恒源,曾经用“侠骨慈肠、锦心绣口”一语评价他。对此评价,黄炎培当之无愧。终其一生,他淡泊从容地面对人世沧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他的心中居于重要地位的永远是国家、人民、职业教育。他用一生的执著追求和光辉事业,完美地诠释了“利居众后,责在人先”八个字。‎ ‎(摘编自《从中小学讲坛成长起来的杰出人物》)‎ ‎【相关链接】‎ ‎①黄炎培始终如一地将爱国主义灌输于日常教导之中。中华职业教育社章程的第一条是:“同人认此为救国家救社会唯一方法,矢愿相与始终也。”‎ ‎②黄炎培始终秉持一个坚定的志向:拒不做官。北洋政府两次任命他为教育总长,他坚辞不就,矢志不渝,埋首教育事业。‎ ‎③黄炎培先生的爱国思想、民主思想和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的思想,贯串在他一生的业绩之中,是很值得传诸后人的。‎ ‎(孙起盂1988年l‎1月6日题词)‎ ‎7.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黄炎培创办的浦东中学,由于有张闻天、叶君健、王淦昌、卞之琳、蒋经国、蒋纬国等名人在那里就读,使该校享有“北南开,南浦东”的盛誉。‎ B. 1914年以后,黄炎培历时多天,在国内外进行了多方考察,他的考察都是从中国的实际需要出发,了解各地职业教育发展状况。‎ C. 黄炎培获得“中国教育界的徐霞客”的美誉,是因为他不但经常深入各地考察,而且善于根据考察见闻写出自己的考察日记。‎ D. 《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批判封建教育不让人从事农业生产的弊病,是黄炎培对于自己教育主张的第一次系统阐述。‎ E. 黄炎培的一生对职业教育倾注了无数心血,他认为兴办职业教育可以拯救国家和民族,他也因而成为中华民族职业教育的伟大先驱。‎ ‎8. 黄炎培在教育实践中有哪些重大贡献?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7. CE 8. ①创办了川沙小学、浦东中学;②拟出《江苏今后五年间教育计划书》使得江苏省成为当时中国最有成就的省份;③成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④培养了大批人才。(每点2分,答出任意3点即可得6分) ‎ ‎9. ①实用 主义。提倡教育与学生生活、学校与社会实际相联系,倡导重视实物教学、直观教学;②大职业教育主义。办职业教育必须联络和沟通教育界和职业界,参与全社会的活动和发展,积极地寻求职业教育对于外部环境的适应;③平民化。黄炎培认为,社会的组成,以人民为基本和主要的力量。要使社会健全,必先注意人民的教育。(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共6分) ‎ ‎10. ①爱国主义。办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就是拯救国家;②生活简朴。从不添置家产,不浪费一滴水一度电,用过的信封还要使用背面;③淡泊名利。北洋政府两次任命他为教育总长,坚辞不就;④利居众后,责在人先。在川沙小学时,只尽义务,不领薪水。亲自上讲台讲课;创办浦东中学时,从设计蓝图到监督施工,都冲在第一线。所有教师的遴选、聘用,都要亲自把关、拍板;抗战后,把杜月笙资助自己的两千大洋,全部捐给了职教社,自己依旧卖字生活。(每点2分,共8分)‎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这类题一般是对文章内容、手法、风格的综合考核的题目,文章内容有文章细节和人物性格概括,细节可参考论述类问题阅读进行答题,人物性格分析要注意准确性。A项,强加因果,“享有盛誉”和“有名人”在原文中没有因果关系。C项,“他的考察都是从中国的实际需要出发,了解各地职业教育发展状况”错,到各地是了解教育情况,到美国才是注重考察职业教育。D项,“封建教育不让人从事农业生产”错,原文是“封建教育脱离生产”,并非“不让人从事”。故选B。‎ 点睛: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涉及到文章的细节、结构、传主的品格等,试题命制的错误选项多为无中生有、牵拉因果、张冠李戴等。答题时注意和文章仔细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8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意的整体概括题目,答题时要找准区位,找到文中的关键句子,从中提炼,然后分条作答。答题时注意关注每个段落的段首和段尾句。因为问的是“在教育实践中有哪些重大贡献”,答案最好组织成动宾结构的词组。第1、2段可以概括出“创办了川沙小学、浦东中学”;第3段可以概括出“拟出《江苏今后五年间教育计划书》,使得江苏省成为当时中国最有成就的省份”;第5段可以概括出“成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培养了大批人才”。‎ ‎【9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意的整体概括题目,答题时要找准区位,找到文中的关键句子,从中提炼,然后分条作答。答题时注意关注每个段落的段首和段尾句。概括时注意结合文本,回到原文依次寻找,按照文本顺序找出事例。结合文本内容“提倡教育与学生生活、学校与社会实际相联系,倡导重视实物教学、直观教学”“即办职业教育必须联络和沟通教育界和职业界,参与全社会的活动和发展,积极地寻求职业教肓对于外部环境的适应”“社会的组成,以人民为基本和主要的力量。要使社会健全,必先注意人民的教育”等内容分析,从事例中可概括出“实用主义”“大职业教育主义”“平民化”等方面,然后再简述事例证明即可。‎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张汝明,字舜文,世庐陵人,徙居真州。汝明少嗜学,刻意属文,下笔辄千百言。入太学,有声一时。国子司业黄隐将以子妻之,汝明约无饰华侈,协力承亲欢,然后受室。登进士第,历卫真、江阴、宜黄、华阴四县主簿,杭州司理参军,亳州鹿邑丞。母病疽,更数医不效,汝明刺血调药,傅之而愈。江阴尉贫且病,市物不时予直,部使者欲绳以法。汝明为鬻橐中装,代偿之。华阴修岳庙,费钜财窘,令以属汝明。汝明严与为期,民德其不扰,相与出力佐役,如期而成。他庙非典祀、妖巫凭以惑众者,则毁而惩其人。滞州县二十年,未尝出一语干进,故无荐者。大观中,或言其名,召置学制局,预考贡士,去取皆有题品。值不悦者诬以背王氏学,诏究其事,得所谓《去取录》,徽宗览之日:“考校尽心,宁复有此?”特改宣教郎。耀监察御史。尝摄殿中侍御史,即日具疏劾政府市恩招权,以蔡京为首。帝奖其介直。京颇惮之,徙司门员外郎,犹虞其复用,力排之,出通判宁化军。地界辽,文移数往来,汝明名触其讳,辽以檄暴于朝。安抚使问故,众欲委罪于吏,汝明日:“诡辞欺君,吾不为也。”田法行,受牒按境内。时主者多不亲行,汝明使四隅日具官吏所至,而躬临以阅实,虽雨雪不渝,以敌吏不得通贿谢。晚知岳州,属邑得古编钟,求上献。汝明日:“天子命我以千里,惧不能仰承德意,敢越职以幸赏乎?”汝明事亲孝,执丧,水浆不入口三日,日饭脱粟,饮水,无醯盐草木之滋。浸病赢,行辄踣。汝明学精微,研象数,贯穿经史百家,所著书不蹈袭前人语,有《易索书》《张子卮言》《大究经》传于世。‎ ‎(节选自《宋史·张汝明传》)‎ ‎9.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入太学,有声一时声:声望。 B. 更数医不效效:见效。‎ C. 犹虞其复用虞:担忧。 D. 田法行,受牒按境内按:根据。‎ ‎10.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部表现张汝明尽职尽责的一组是 ( )‎ ‎①为鬻橐中装,代偿之 ②未尝出一语于进 ③预考贡士,去取皆有题品 ‎ ‎④具疏劾政府市恩招权 ⑤躬临以阅实,虽雨雪不渝 ⑥惧不能仰承德意,敢越职以幸赏 A. ①②③ B. ①④⑥ C. ②⑤⑥ D. ③④⑤‎ ‎11.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张汝明勤奋好学,学问精深。写文章时动不动就下笔千言,对经史百家融会贯通,著书立说有自己独到的思想,有很多文章流传后世。‎ B. 张汝明为人正直,不惧权贵。当上殿中侍御史不久,就弹劾以蔡京为首的卖恩揽权行为,最终受到蔡京排挤,出任宁化军通判。‎ C. 张汝明为官清廉。主政岳州时,属地有人请求把得到的古代编钟献给他,他断然拒绝,认为自己应该恪守职分对得起皇上的恩德。‎ D. 张汝明非常孝顺。母亲生了毒疮,他用自己的血亲自调药,治好了母亲的病。为亲人服丧时,三天不吃不喝,后来也仅吃点糙米、喝点水。‎ ‎12. 【小题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江阴尉贫且病,市物不时予直,部使者欲绳以法。(5分)‎ ‎(2)安抚使问故,众欲委罪于吏,汝明日:“诡辞欺君,吾不为也。”(5分)‎ ‎【答案】9. D 10. D 11. C ‎ ‎12. (1)(5分)江阴尉贫穷而且有病,买东西时不能及时给钱,掌管督察郡国的官员要用法律制裁他。(“不时”、“直”、“绳”各1分,句意2分)‎ ‎(2)(5分)安抚使询问缘故,众人想把责任推到下属官吏身上,张汝明说:“用虚假的话欺骗皇上,我不做这样的事。”(“故”“委”“诡辞”各1分,句意2分)‎ ‎【解析】‎ ‎【9题详解】‎ 试题分析:D按:巡视。理解实词含义要依据语境,联系上下文,并且要依据它的词性。例如: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按:用手压或摁。‎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①是写张汝明帮助别人;②写张汝明耿直,不投机取巧。采用排除法可选出答案。‎ 考点:筛选文中信息。能力层级为C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C“献给他”应为“献给皇上”。‎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翻译句子以直译为主,语句要通顺,关键词语翻译要准确,特殊句式要体现处来。注意下列词语的翻译:(1)“不时”、“直”、“绳”;(2)“故”“委”“诡辞”。‎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附【参考译文】‎ 张汝明,字舜文,祖上为庐陵人,后来移居真州。张汝明小时候喜欢学习,潜心致志撰写文章,下笔就能千言。进入太学,一时间很有声望。国子司业黄隐想把女儿嫁给他,张汝明与她约定好不能追求奢侈华丽的生活,要共同孝敬父母,然后才与她拜堂成亲。考中进士后,历任卫真、江阴、宜黄、华阴四县主簿,杭州司理参军,亳州鹿邑丞。母亲生了毒疮,换了好几个医生都不见疗效,汝明刺出自己身上的鲜血调制药物,敷在母亲伤口上把病治好了。江阴县尉贫穷而且有病,买东西不能及时给钱,掌管督察郡国的官员要用法律制裁他。张汝明为他卖了袋中的行装,替他偿还了债务。华阴县修建岳庙,花费了巨额钱财,境况艰难。县令把这件事交给了张汝明。张汝明严格约定了期限,百姓感激他不扰民,就一起出力帮助劳动,终于按期完工。其他的寺庙不是用来祭祀,而是妖巫用来迷惑百姓的,就毁坏并惩罚当事人,在州县滞留了二十年,不曾说过一句求人升官的话,所以没有人举荐他。大观年间,有人提起了他的名字,被召入学制局,参与贡士的考试,录取与否都有品评。恰逢反对他的人诬陷他背离了王氏的学说,朝廷下诏追查这件事,得到了《去取录》,徽宗看了后说:“他考校这样用心,怎么会有这样的事情?”特改为宣教郎。擢升为监察御史。曾经任殿中侍御史,当天上疏弹劾政府收买人心扩大权力,以蔡京为首。皇上夸奖他耿直。蔡京非常害怕他,改任司门员外郎,还是担心他再被重用,极力排挤他,张汝明出京担任宁化军通判。宁化和辽国交界,文书多次来往,张汝明的名字触犯了辽国的忌讳,辽国通过檄文使朝廷知道了。安抚使询问原因,大家想把责任推到小吏身上,张汝明说:“用虚假的话欺骗皇上,我不做这样的事。”耕种之法施行,他接到文书巡视境内。当时主管的官吏多不亲自推行,张汝明让四方每天都准备好官吏所去的地方,而自己亲临现场审查核实,即使下雨下雪也不改变,因此官吏无法相互赠礼酬谢。晚年主政岳州,所管辖的城邑得到古代的编钟,请求献给皇上。张汝明说:“皇上让我管理千里之地,我唯恐承受不起皇上的恩德,怎敢超越职分通过献物来希求奖赏呢?”张汝明对父母孝敬,行丧礼时,三天不吃不喝,后来也只吃糙米,喝点水,饭中没有油盐酱醋蔬菜的滋味。染上疾病身体很弱,一走路就跌倒。张汝明学问精深,研究象数,对经史百家融会贯通,著作不沿袭前人的说法,有《易索书》《张子卮言》《大究经》流传于世间。‎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杨 柳 枝 刘禹锡 ‎(一)‎ 炀帝行宫汴水滨,数株残柳不胜春。‎ 晚来风起花如雪,飞入宫墙不见人。‎ ‎(二)‎ 扬子江头烟景迷,隋家宫树拂金堤。‎ 嵯峨犹有当时色,半蘸波中水鸟栖。‎ ‎13. 分析第一首“数株残柳不胜春"一句中“数”和“残”两个字的表现力。‎ ‎14. 历代评家都认为这两首诗有异曲同工之妙。试从“异曲同工”的角度,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答案】13. “数”说明数量之少,已不再是当年成林成片的样子;“残”写出了杨柳残败不堪,已不再是当年郁郁葱葱、浓荫蔽日的样子。“数”“残”从数量和状态两方面,写出了隋宫外面的杨柳残败的样子,从而映衬出隋宫的破败、倾圮、荒芜的景象。 ‎ ‎14. 这两首诗都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不同的是,第一首诗中作者极力渲染隋宫外杨柳残败衰颓的样子,借以衬托隋宫的破败;而第二首诗中,作者极写宫树的郁葱茂盛、景色迷人,但属于以乐景写哀情,以宫树的葱郁茂盛来表现隋宫的破败荒芜。总之,同样是借景抒情,同样是写树,虽一残败衰败,一葱郁茂盛,但都渲染了隋宫的破败荒芜,表达了作者心中的兴衰之叹。‎ ‎【解析】‎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数”、“残”两字表达效果的解答主要有以下几点:一、要解释这两个字的意思和所在句子的意思;二、分析其中可能涉及到的手法,包括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三、具体分析表达效果,主要是表现了一种什么状态,渲染了一种什么气氛,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等等。本题可结合诗句作一分析解答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回答,需要结合诗句“炀帝行宫汴水滨”和“隋家宫树拂金堤”,并联系主旨,从表现手法和情感上加以分析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5.补写出下列各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问君西游何时还?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见悲鸟号古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答案】(1)畏途巉岩不可攀 雄飞雌从绕林间(2)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3)寄蜉蝣于天地 羡长江之无穷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畏”“歧”“蜉”“羡”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四、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雨岔大峡谷位于陕西省延安市甘泉县雨岔村,峡谷因为地貌特征非常酷似美国亚利桑纳州北部的羚羊谷,吸引了游客的关注,人们称为“中国的羚羊谷”‎ ‎。它向人们展现了一个被洪水和风力大力塑造过的奇幻世界——著名的红砂岩经过水和时间的雕琢,阳光一照,美得令人不忍直视。在大峡谷中,每个角度看到的色彩都不一样。随着阳光的变化,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角度进行拍摄,红色砂岩所呈现出的温暖色调的多样变化,让人不由地慨叹大自然的 。起初,人们对于这处奇观形成的原因 。后来发现暴雨导致的山洪暴发是地表切割最主要的力量。越是干旱的荒山,一旦遭遇暴雨,山洪的暴发力越是惊人。这是因为,极度干燥、坚硬的地表吸水性很差,降雨顺地势冲刷后,如果地表有些许裂隙,湍急的水流和携带的砂石几乎无坚不摧,日积月累,就能让地貌发生 的变化。雨岔大峡谷就是在这种自然力的作用下形成的。据推测,几亿年前,当地曾发生过强烈的地震,天崩地裂之后,黄土大山被震出了一道道裂缝;之后,( )。峡谷内怪壁峭立,沟壑纵横,如条条波浪从身边划过。有专家称这里是“黄土高原自然地缝奇观”,是属于陕北 的地质美景。‎ ‎16.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因为峡谷地貌特征酷似美国亚利桑纳州北部的羚羊谷,吸引了游客的关注,人们称其为“中国的羚羊谷”‎ B. 峡谷因为地貌特征酷似美国亚利桑纳州北部的羚羊谷,吸引了游客的关注,人们称其为“中国的羚羊谷”‎ C. 峡谷因为地貌特征酷似美国亚利桑纳州北部的羚羊谷,引起了游客的关注,被人们称为“中国的羚羊谷”‎ D. 因为峡谷地貌特征非常酷似美国亚利桑纳州北部的羚羊谷,引起了游客的关注,被人们称为“中国的羚羊谷”‎ ‎17.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地表经过千百年暴雨和洪水的冲刷、风力的蚕食,我们今天看到了峡壁凹凸不平、线条流畅的峡谷。‎ B. 千百年暴雨和洪水冲刷、风力蚕食地表,让我们今天看到了峡壁凹凸不平、线条流畅的峡谷。‎ C. 我们今天看到了经过千百年暴雨和洪水的冲刷、风力的蚕食形成的峡壁凹凸不平、线条流畅的峡谷。‎ D. 经过千百年暴雨和洪水的冲刷、风力的蚕食,地表慢慢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峡壁凹凸不平、线条流畅的峡谷。‎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巧夺天工 莫衷一是 天翻地覆 别无二致 B. 鬼斧神工 莫衷一是 天翻地覆 独一无二 C. 鬼斧神工 不置可否 沧海桑田 别无二致 D. 巧夺天工 不置可否 沧海桑田 独一无二 ‎【答案】16. C 17. D 18. B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要求找出“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通读划线句子所在的上下文,A项“吸引”与“关注”搭配不当;B项语序不当,“峡谷”应在“因为”后,且“吸引”与“关注”搭配不当;D项“非常酷似”赘余,且语序不当,“因为”应在“峡谷”后。故选C。‎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结合语境,A项“地表”缺少谓语;B项主语“千百年暴雨和洪水冲刷、风力”与上文“黄土大山”语意不连贯;C项,前后文谈论对象不一致。故选D。‎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近义成语的能力。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第一处,巧夺天工: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形容技艺十分巧妙。 鬼斧神工: 像是鬼神制作出来的,形容艺术技巧高超,不是人力所能达到的。此处语境是“大自然”,应为”鬼斧神工”。第二处,莫衷一是:不能决定哪个是对的,形容意见分歧没有一致的看法。不置可否:指不表明态度。此处说人们对形成原因没有一致的结论,应为“莫衷一是 ”。第三处,天翻地覆:形容变化巨大,也形容闹得很凶。沧海桑田:比喻世事变化很大。此处语境为“地貌”,应为“天翻地覆”。第四处,别无二致:没有两样,没有区别。独一无二: 没有相同的或没有可以相比的。结合前文专家评价,应选 ‎ “独一无二”。故选C。‎ 独腿人生 罗伟章 ‎(1)应朋友之约,去他家议事。这是我第一次上他家去。朋友住在城南一幢别墅里。别墅是为有私车的人准备的,因此与世俗的闹市区总保持一段距离。我没有私车,只得乘公交车去。下车之后,要到朋友的别墅,若步行,紧走慢走,至少也要40分钟。眼看离约定的时间就快到了,我顺手招了一辆人力三轮车。‎ ‎(2)朋友体谅我的窘迫,事先在电话中告知:若坐三轮,只需3元。为保险起见,我上车前还是问了价。“5元。”车夫说。我当然不会坐,可四周就只有这辆三轮车。车夫见我犹豫,开导我说:“总比坐出租合算吧,出租车起价就是6元呢。”这个账我当然会算,可5元再加1元,就是3元的两倍,这个帐我同样会算。我举目张望,希望再有一辆三轮车来。车夫说:“上来吧,就收你3元。”这样,我高高兴兴地坐了上去。‎ ‎(3)车夫一面蹬车,一面以柔和的语气对我说:“我要5元其实没有多收你的。”我说:“人家已经告诉我,只要3元呢。”他说,那是因为你下公交车下错了地方,如果在前一个站,就只收3元。随后,他立即补充道:“当然我还是收你3元,已经说好的价,就不会变。我是说,你以后来这里,就在前一站下车。”他说得这般诚恳,话语里透着关切,使我情不自禁地看了看他,他穿着这座城市经营人力三轮车的人统一的黄马甲,剪得齐齐整整的头发已经花白了,至少有55岁的年纪。‎ ‎(4)车行一小段路程,我总觉得有点不大对劲,上好的公路,车身却微微颠簸,不像坐其他人的三轮车那么平稳,而且,车轮不是滑行向前,而是向前一冲,片刻的停顿之后,再向前一冲。我正觉得奇怪,突然发现蹬车的人只有一条腿!‎ ‎(5)我猛然间觉得很不是滋味,眼光直直地瞪着他的断腿,瞪着悬在空中前后摇摆的那截黄黄的裤管。我觉得我很不人道,甚至卑鄙。我的喉咙有些发干,心胸里被一种奇怪的惆怅甚至悲凉的情绪纠缠着,笼罩着。我想对他说:“不要再蹬了,我走路去。”我当然会一分不少地给他钱,可我又生怕被他误解,同时,我也怕自己的做法显得矫情,玷污了一种圣洁的东西。‎ ‎(6)前面是一带缓坡,我说:“这里不好骑,我下车,我们把车推过去。”他急忙制止:“没关系没关系,这点坡都骑不上去,我咋个挣生活啊?”言毕,快乐地笑了两声,身子便弓了起来,加快了蹬踏的频率。车子遇到坡度,便倔强地不肯前行,甚至有后退的趋势。他的独腿顽强地与后退的力量抗争着,车轮发出“吱吱”的尖叫,车身摇摇晃晃,极不情愿地向前扭动。我甚至觉得这车也是鄙夷我的!它是在痛恨我不怜惜它的主人,才这般固执的吗?(1)车夫黝黑的后颈上高高绷起一股筋来,头使劲地向前耸,我想他的脸一定是紫红的,他被单薄的衣服包裹起来的肋骨,一定根根可数。‎ ‎(7)坡总算爬上去了,车夫重浊地喘着气。(2)不知怎的,我心里的惆怅和悲凉竟然了无影踪。‎ ‎(8)待他喘息稍定,我说:“你真不容易啊!”‎ ‎(9)他自豪地说:“这算啥呢!今年初,我一口气蹬过八十多里,而且带的是两个人!”‎ ‎(10)我问怎么走那么远?‎ ‎(11)他说:“有两个韩国人来成都,想坐人力车沿二环路走一趟,看看成都的风景。别人的车他们不坐,偏要坐我的车。他们一定以为我会半路出丑的,没想到,嘿,我这条独腿为咱们成都人争了气,为中国人争了气!”‎ ‎(12)车夫又说:“下了车,那两个韩国人流了眼泪,说的什么话我不懂,但我想,他们一定不会说是孬种。”‎ ‎(13)离别墅大门百十米远的距离,车夫突然刹了车。“你下来吧。”他说。‎ ‎(14)我下了车,给他5元钱。‎ ‎(15)他坚决不收,“讲好的价,怎么能变呢?你这叫我以后咋个在世上混啊?”‎ ‎(16)我没勉强,收回了他找给的两元钱。‎ ‎(17)我正要离去时,他不好意思地说:“我本来应该把你送进门的,可那是一幢高级别墅,往别墅里去的人,至少应该坐出租车啊……我怕被你朋友看见……”‎ ‎(18)我的眼泪流了下来。我天生是不大流泪的人。‎ ‎(19)朋友果然在大门边等我。他望着远去的车夫说:“你为什么不让他送到,那些可恶的家伙总是骗一个是一个!你太老实了。”‎ ‎(20)议完事,朋友留我吃饭,我坚决拒绝了。‎ ‎(21)我徒步走过了那段没有公交车的路程。我从来没有与自己的两条腿这般亲近过,从来没有觉得自己的两条腿这般有力过。‎ ‎19. 小说中的车夫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概述。‎ ‎20. 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6)(7)两段中划线句子的深刻含义。‎ ‎(1)车夫黝黑的后颈上高高绷起一股筋来,头使劲地向前耸,我想他的脸一定是紫红的,他被单薄的衣服包裹起来的肋骨,一定根根可数。‎ ‎(2)不知怎的,我心里的惆怅和悲凉竟然了无影踪。‎ ‎21. 面对车夫,“我”的思想感情不断发生变化,写出变化的几个阶段。‎ ‎22. 独腿车夫这一人物形象有何现实意义?请联系现实作简要阐述。‎ ‎【答案】19. (1)为人诚恳,关心他人 (2)不怕困难,身残志坚 (3)有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4) 为人善良,处处为他人着想。 ‎ ‎20. (1)外貌描写,“车夫黝黑的后颈高高绷起一股筋来”“他的脸……是紫红的,他被单薄的衣服包裹起来的肋骨……根根可数”,行动描写,“头使劲地向前蹿”, 表现车夫与命运抗争的坚强品质。‎ ‎(2)车夫与命运抗争而“挣”来了坦荡和快乐的生活的事实教育了我,使我消除了自责和对车夫的同情担忧,佩服代替了同情。 ‎ ‎21. (1)担心车夫的敲诈,(2)同情车夫的不幸,(3)尊重车夫的坚韧,(4)敬仰车夫的高尚,要以车夫为人生榜样。 ‎ ‎22. ①通过塑造车夫这一人物形象,赞颂了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②弘扬了讲求诚信、乐于助人的社会风尚。③表达了对当今社会中弱势群体的关注和关心。④含蓄地批评了社会上漠视甚至歧视弱势群体的人或行为。‎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小说中的车夫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然后要到小说中圈出直接描写人物言行举止的内容,还可以圈出对该人物起到衬托作用的内容,最后根据这些内容概括人物特点。本题中,如独腿车夫说收三元就只收三元,“讲好的价,怎么能变呢?你这叫我以后咋个在世上混啊”,这说明他诚实善良,做事有原则;如独腿车夫嘱咐乘客下次在合适地点下车,“我是说,你以后来这里,就在前一站下车”,这说明他善于体谅别人,替别人考虑,处处为别人着想;如独腿车夫用独腿支撑自己的人生,这说明他身残志坚,乐观积极,努力顽强;如独腿车夫为能拉两个韩国人一路未出丑而自豪,这说明他有民族尊严感。考生可以围绕这些方面进行概括。‎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精彩句子的能力。首先要到文中找到设题的句子,分析该句的表达方式,看是写人的,还是写景的,或者是抒情的,然后根据不同的表达方式进行理解分析。如第一句,“车夫黝黑的后颈上高高绷起一股筋来,头使劲地向前耸,我想他的脸一定是紫红的,他被单薄的衣服包裹起来的肋骨,一定根根可数”,这是描写人物的句子,故可以从描写方法的角度分析,如“黝黑的后颈高高绷起一股筋来”“他的脸一定是紫红”“他被单薄的衣服包裹起来的肋骨,一定根根可数”是外貌描写,而“头使劲地向前耸”则是动作描写,这些都是上坡时车夫的表现,这既是车夫与斜坡的抗争,更是与命运的抗争,表现出车夫抗争时候的顽强。如第二句,“不知怎的,我心里的惆怅和悲凉竟然了无影踪”,这是对“我”的心理刻画,这是看到和感受到车夫与命运抗争后“我”的心理,在此之前“我”对车夫是同情担忧的,同时还有愧疚和自责,如“我觉得我很不人道,甚至卑鄙”,而看到车夫的顽强抗争之后,“我心里的惆怅和悲凉”没有了,代之而起的是对车夫的佩服。‎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情节,分析人物情感变化的能力。解答本题,考生要先找到写“我”与“车夫”的内容,圈出“我”与“车夫”相处过程中的表现,尤其要关注直接体现心情变化的句子,概括或摘抄这些句子。面对车夫,“我”的思想感情不断发生变化,考生要写出变化的几个阶段,如一开始上车前,“为保险起见,我上车前还是问了价”,这说明此时“我”是担心的,担心车夫会敲诈我;如发现车夫是独腿时,“我猛然间觉得很不是滋味,眼光直直地瞪着他的断腿,瞪着悬在空中前后摇摆的那截黄黄的裤管。我觉得我很不人道,甚至卑鄙。我的喉咙有些发干,心胸里被一种奇怪的惆怅甚至悲凉的情绪纠缠”,此时的“我”是愧疚自责的,对车夫的情况是同情的;当车夫坚持只收下讲好的3元钱时,“我没勉强,收回了他找给的两元钱”,此时的我对车夫是尊重的;当车夫解释不往前送的原因时,“我的眼泪流了下来。我天生是不大流泪的人”,此时的“我”是感动的,涌起了对车夫的敬仰之情,而结尾“我徒步走过了那段没有公交车的路程。我从来没有与自己的两条腿这般亲近过,从来没有觉得自己的两条腿这般有力过”,这说明“我”要以车夫为人生榜样,车夫对“我”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紧扣文章主旨,要联系文章的写作时代以及作者在字里行间所透露出的情感;其次,还要紧扣原文的内容进行分析。题干问的是“独腿车夫这一人物形象有何现实意义?请联系现实作简要阐述”,考生要看该人物形象身上发生了哪些事情,表现出人物的什么精神,这种精神在现实社会中有何意义。从文中来看,作者重点刻画车夫在拉车过程的表现,如车夫虽是独腿,却自食其力,奋力挣钱,这是对其身残志坚,乐观开朗的赞扬,那么反过来,也用“车夫”的这一特点反衬了社会上一些只知享受,不懂奉献的人,还批判了那些唯利是图的市侩习气;如车夫坚持不多收钱,并善解人意地告知一些情况,这就批判社会上的一些不诚信,冷漠的风气;而作者对车夫的同情、关心、尊重,显然是表达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和理解;而结尾“我”朋友对车夫的态度则含蓄批判了一部分人的冷漠。‎ ‎【点睛】解答鉴赏人物形象这类题目时,首先要明确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一般包括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前者主要是对人物进行语言、肖像、心理、动作、细节等进行描写,后者主要是借助其他人或物对人物进行衬托。从具体的做法来看,考生要从文中圈出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相关语句,分析展示出的人物的特点,然后再看文中是否写到其他人物,这些人物与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是衬托还是反衬。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可以分四步走:一是总体把握文中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扬还是贬低,是颂扬还是讽刺;二是画出文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助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三是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四是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分析人物的情感变化可以从如下方面入手:首先梳理情节,圈出在情节发展过程中设题之人的表现,尤其要关注情感的词语;然后根据人物的表现和具体的情节来分析情感的变化。如本文中,一开始,因为朋友的警告,加上车夫的报价,我心里认为车夫是敲诈;后来车夫减价,我才上车,为自己的坚持而高兴;再后来,发觉车夫残疾,开始同情;自己坐在车上让车夫受累,自责;遇到坡路,要下车,对车夫怜悯;看到车夫的奋力,感到车夫的铮铮硬骨,感到敬佩;车过坡路,为车夫战胜自我,赢得尊严而高兴;为车夫的善解人意而感动;对照车夫,反思自己,受到启迪,弃旧革新,感奋。文章正是在这一连串的感情变化中完成对“我”这个形象的刻画。‎ 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23.作文 一位挑水夫的两个水桶中,一个有裂缝,每趟只能运半桶水到主人家。‎ 破桶对自己只能负起一半的责任感到非常难过。有一天,破桶终于忍不住对挑水夫说:“由于我的缺陷,你虽然做了全部的工作,却只能收到一半的成果,我向你道歉。”‎ ‎“别急!我们回主人家的路上,你留意路旁盛开的花朵。”挑水夫说。‎ 挑水夫挑着水走在山坡上,破桶看到了自己的身下沐浴在温暖阳光中的缤纷的花朵,它开心了许多。‎ 挑水夫趁机说:“你注意到没有,只有你的那一边有花,好桶的那一边没有花呢!我知道你有缺陷,因此我善加利用,在你那边撒了花种,每回我挑着水,你就替我一路浇了花。两年来,这些美丽的花朵装饰了主人的餐桌,主人很感激你呢!”‎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 ‎【答案】没有不变的优势 花开之后即是花落,月圆之后即是月缺。——题记 火烧赤壁 历史的风云把我们的视线带回到古老的年代。一幅火烧赤壁的惨烈画面向我们诉说着一代枭雄的沉思:优势啊优势,为什么拥有了你却成就了千古难忘的耻辱?‎ 曹操——镇压黄巾起义中崛起的大军阀,横行中原的一代枭雄,凭借其英勇神武统一北方,之后,破荆州降刘琮,旌旗蔽日,舳舻千里,水陆大军号称八十三万顺流而下,直指东吴。周瑜力劝孙权,率兵拒曹,孙、刘联军不过几万,但孙、刘谨慎从事,火烧赤壁,曹几十万大军俱为灰烬,三国鼎足之势成矣。曹操骄傲轻敌,败在了自己的优势上。‎ 历史用熊熊烈火告诫人们:生存没有不变的法则,人生没有不变的优势。‎ 火烧连营 历史的烽烟把我们的视线拉到三国的另一面。一幅火烧连营的骇人场面向我们展示了历史的无情,一代明君发出最后的慨叹:优势啊优势,为什么拥有了你却给我带来了死不瞑目的遗憾?‎ 蜀国宫殿里传来阵阵哭声,原来关公败走麦城,遭杀戮,刘备恸哭不已。刘备自思:“这几年在诸葛丞相治理之下,歌舞升平,粮草兵足,军队百万猛将如云,何不乘优势灭了东吴。”加之兄弟之情,刘备定然出兵,赵云、诸葛亮苦苦劝谏,刘备决然不从。‎ 七十万大军,杀得东吴丢盔弃甲,刘备被胜利冲昏了头,连营八百里,被陆逊一把火烧得精光。诸葛亮跺足叹曰:“汉室无望矣!”刘备也落得个白帝托孤的下场。‎ 历史又一次用熊熊烈火告诫人们:人生没有不变的优势,优势会令我们忘乎所以,结果只能是身败名裂。‎ 一夫夜呼 历史的车轮隆隆驶过,载我们来到征战频繁的五代,一幅一夫夜呼、乱者四应的场景向我们演绎了历史的无情。曾经雄武英风的马背英雄喊出心底的无奈:优势啊优势!为什么拥有了你却给我带来一生难以磨灭的哀痛?‎ 唐庄宗李存勖凭借其骁勇善战,战必身先士卒,打败了梁六十万大军,统一了全车。此时庄宗意气风发,傲慢溢胸,自以为强大无敌,于是宠幸伶人,花天酒地。哪里料到,天下一呼,四下皆反,落得身死国灭的下场,成为历史上一个沉重的教训。‎ 历史再一次发出沉痛的警告:人生没有不变的优势,优势是相对的,今天的优势或许会成为你明天的包袱。‎ 历史永不停息,人生只有一次。走在艰辛的人生之路上,无论你拥有了怎样的优势,都请牢牢记住:“日满则晷,月满则亏”。‎ 没有不变的法则,没有永恒的优势。‎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目,材料本身具有思辨色彩,因为半桶而感到自卑,可是挑水的人却能加以利用把它作为浇花只用,由此可以立意为:(1)不要妄自菲薄,要有生活的勇气。(2)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发挥别人的长处。(3)缺点和优点有时候可以相互转换。‎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