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自然
--从生态学角度解读颜体笔法
塘坑学校肖文华
乍看如关东大汉,酣畅霸气扑面而来;
细品似贵妇新沐,清新神韵迎目而生。
颜真卿
,(
709--785
),字清臣,京兆万年人,祖籍唐琅琊临沂。开元间中进士。安史之乱,抗贼有功,入京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故又世称颜鲁公。德宗时,李希烈叛乱,他以社稷为重,亲赴敌营,晓以大义,终为李希烈缢杀,终年
77
岁。在书法史上,他是继二王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其书初学张旭,初唐四家,后广收博取,一变古法,自成一种方严正大,朴拙雄浑,大气磅礴的“颜体”。与赵孟頫 、柳公权、欧阳询并称“楷书四大家”。和柳公权并称:“颜筋柳骨”。
其书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慨凛然。乍看如关东大汉,酣畅之气扑面而来;细品似绿柳新风,清新之韵迎目而生。苏轼曾云:“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画至于吴道子,书至于颜鲁公,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尽矣。”(
《
东坡题跋
》
)正如东坡所云,鲁公是我国书法史上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其书又如一条大河滋润无数涉足书法、爱好书法的后学之士,
其中不乏大家巨擘,如:苏轼,米芾、王铎、钱沣、何绍基、舒同、华世奎等,更有默默无闻的后学者扎根颜体,浸润其中,得其涵养。
“朱长文赞其书:“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低昂有志,自羲、献以来,未有如公者也。”鲁公得大自然之造化,悟用笔之妙理,聚天地之物象,成一家之笔法。
颜真卿在
《
还张长生笔法
》
中说:“偶以利锋
(
在沙平地上
)
画而书之,其劲险之状,明利媚好。自此乃悟用笔“锥画沙”,使其藏锋,画乃沉着、当其用笔,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成功之极矣。”鲁公观天雨屋漏之物象,得屋漏痕之笔法,用笔当如雨润土墙,流畅而温润,遒劲而深秀。这些用笔之妙理,为后学顶礼膜拜。
鲁公在具体的笔画和间架结构当中也巧用造化之巧,多取大自然之物象,成一家之经典。
先说横画,取蜂腰之形,两端较粗,中间很细,细若蜂腰。
竖画得形于悬着的缝衣针,上大下尖。又得形于雨中树枝,琼露悬垂于枝端欲滴未滴之状。因之而有悬针竖和垂露竖状貌。
颜体之捺画取法最丰富,取蚕之头,燕之尾,整个笔画又取法大海之波浪,一波三折。整个笔画有形有势,气韵生动。
点画在颜体中变化丰富,神态各异,或如瓜子、或如蹲鸟、或如坠珠,前呼后应,顾盼生姿。
鲁公之钩独具情态,借形于白鹅之红嘴,挫力千钧,但蓄势不发,内劲十足,外秀而内强。
颜体撇画似斜放之利刃,有破盾之利。
转笔不用方笔内撅法,用提笔暗过的外拓法,显得雄重丰腴,端庄拙朴,风格强烈。
颜体在结构上取内弧之势,如莲之花瓣四合向心,结构内敛紧凑,
撇捺舒展似白鹤晾翅,潇洒飘逸。
左右礼让似君子之侧身,和谐自然。
寓情于书,在他的笔下书法不仅是线条的艺术,一种达意、怡情的休闲雅事,更是传情泄愤的方式。读鲁公的多宝塔,一股俊逸之风如春花芳香,送鼻而来。
在勤礼碑中,一股庄严肃穆之气迎目而生,崇敬悼念之情扑面而来。
祭侄文稿中失侄子之痛跃然纸上,对敌之恨触目顿生,侄子之奋勇杀敌,为国捐躯之精神。鲁公为之由衷自豪之情传诸笔端,泄之于毫末。
自书告身帖,如耄耋老者回首往事细数平生,宁静淡然;视死如土归其壑水返其泽,谈定自若。
将生命哲学与书艺哲学打通,在其点捺撇画中既留着生活的血泪斑驳,又在笔墨的动势中洋溢着生命的颂歌;既在线条的起落移动中灌注一腔豪情,又在栉比鳞次的布白中激射人格光辉!
鲁公作书,精研笔墨,又不拘于笔墨,取法自然,融大自然之物象于笔端,会万象之妙理于笔墨。自成面目,垂范后坤。
谢谢惠顾,敬请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