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台州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统练语文试题
命题人:董成立 审题人:陈灵飞
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注音全对的一项是(3分)
A.姚贝娜的好嗓子让许多观众熟稔,再加上《甄嬛传》风靡(mǐ)一时的插曲,在观众还没喜欢够时她却迅速凋零,香消玉殒,令人扼腕(wàn)叹息。
B.中华文明硕果累累(lěi),仰韶的彩陶、良渚(zhǔ)的玉器、唐之金银、宋之陶瓷,元明清不甚枚举,这些手艺不经意间将生活艺术化,让后人仰而视之,诚惶诚恐。
C.古时过年两件事必办,放爆竹吃饺子。爆竹禁放这些年,年三十变着法儿尽可能给百姓准备一场晚会,多路精英荟萃(cuì),载(zǎi)歌载舞,算是过年一景。
D.站在兵马俑(yǒng)坑前,我们看见的秦朝文物几近全部。细心倾听,甚至可以听见金戈铁马的嘶杀声。这令人震惊的兵马俑,不过是秦文明中的沧海一粟(s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
我早年去苏州市,那时还没出租车呢,叫辆人力车,坐在上面,欣赏着小桥流水,听着洗衣洗菜女子的吴侬软语,不熟悉的温情扑面而来,恍如置身于旧电影之中。
一个北方壮汉游走在古街旧巷,颇感同宗文化的差异。【甲】湿漉漉的井,浸出绿苔;斑驳的墙,爬满古藤,透着历史和文化。【乙】小时候对苏州的了解仅限于“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宋·范成大《吴郡志》)”,再无其它。当你真真切切地置身其中,才知这天堂的诱惑。
苏州的园林可谓名扬遐迩。我移步换景,她千姿百态。即使入我眼时已不是本来面目,但仍能看出她早年的风姿。一个有内涵的老者,风烛残年也藏不住道骨仙风。【丙】站在苏州小园中,可以看到清,看到明,看到元,看到宋,看到文人墨客的高远,看到雅士高人的闲情……等等。
我曾经动过心,人生如有第二居所,一定住在此,享受书中的闲趣,继承古人的文明。苏州没有大城市的喧嚣,桃红柳绿之间都是莺歌燕舞,连个佐酒的小菜都让北方人不好意思动箸。
2.文段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吴侬软语 B.即使 C.风姿 D.喧嚣
3.文段中划线的甲、乙、丙句,标点错误的一项是(2分)
A. 【甲】 B.【乙】 C.【丙】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子表意明确的是(3分)
A.哥伦比亚总统说,马尔克斯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不仅是魔幻现实主义的集大成者以及拉美“文学爆炸”的先驱,还是记者、作家以及电影工作者。
B. 城市竞争力的高低,从本质上讲,不仅仅取决于硬环境,还取决于由社会秩序、公共道德、文化氛围、教育水准、精神文明等诸多人文元素组成的软环境。
C.针对欧盟方面提出的条件,使一些英国媒体大呼“苛刻”。欧盟方面认为,欧盟谈判的关键是让英国“脱欧”后占不到任何便宜,打消其他成员国效仿的念头。
D.截至2016年底,浙江省已经建成12万个“爱心水窖”,解决和改善了52.1万丽水、衢州等地区的山区半山区农村人口的用水困难和13.2万亩耕地补充灌溉问题。
5.阅读下面的材料,用平实的语言概括作家和批评家的关系。(不超过30字)(4分)
勒·克莱齐奥:批评家是作家最大的敌人。有一次,俄罗斯作家屠格涅夫在咖啡厅看到有人吵架,想去劝解,他的朋友告诉他别去,那是作家和批评家在吵架。作家和批评家的关系有好有坏,但评论总是有价值、有用的。
余华:作家和批评家就像世界上最糟糕的夫妻,天天吵却天天黏,夫妻是为了孩子,作家和批评家是为了文学。
▲
6.仔细观察下面的漫画,按要求完成问题。(5分)
描述漫画内容。(3分)
(2)用简洁的语言揭示漫画的寓意。(不超过25字)(2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0分)
新儒学与书院讲学
中国社会由唐以下,科举制度之功效,而使贵族门第彻底消失。同时亦因印刷术发明,书籍传播方便,更使文化大流益易泛滥,渗透到社会的下层去。到五代、宋初,雕版印书术正式应用到古代经典上来,书籍传播日易日广,文化益普及,社会阶级益见消融。
到了宋代,新儒学崛兴。他们讲的是万物一体之道,故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他们的工夫则从“存天理,去人欲”入手。他们的规模与节目,则为古代《大学》篇中所举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项。他们大率都像范仲淹那样,为秀才时即以天下为己任。他们都抱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他们全都是具有清明的理智而兼附有宗教热忱的书生。这一派儒学,从宋初开始,直到明末清初始见衰替。前后有七百年长的时期,中国近代文化向社会下层之更深入与更普及,全由他们主持与发动。他们之间出过不少有名的学者,最为后人敬重的,则如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
与这一派儒学相随并盛的,则有
“书院制度与讲学风气”。汉、唐两代,国家的公立学校,规制颇为详备,学员亦极盛。只有魏晋南北朝时代,公立学校有名无实,严肃的讲学风气,掌握在佛教的寺院里。宋、元、明、清四代的书院制度,则是一种私立学校而代替着佛寺严肃讲学之风的。书院的开始,多在名山胜地,由社会私人捐资修筑,最重要的是藏书堂,其次是学员之宿舍,每一书院,常供奉着某几个前代名儒的神位与画像,年时举行祠典。可见书院规模,本来是颇模仿佛寺而产生的。稍后则几于通都大邑均有书院。有的亦由政府大吏提倡成立,或由政府拨款维持。但书院教育的超政治而独立的自由讲学之风格,是始终保持的。在那时期里,政府仍有公立学校,国立大学与地方州县学均有。尤其如宋、明两代常常采取私家书院规制,模仿改进。但从大体说来,一般教育权始终在书院方面,始终在私家讲学的手里。我们可以说,自宋以下一千年的中国,是平民学者私家讲学的中国,教育权既不属之政府官吏亦不属之宗教僧侣了。
说到讲学的风气,最先亦由佛寺传来。宋、明儒的讲学,与两汉儒家的传经,可说全属两事。传经是偏于学术意味的,讲学则颇带有宗教精神。因此宋、明儒的讲学风气,循其所至,是一定要普及于社会之全阶层的。自北宋二程以下,讲学风气愈播愈盛,直到明代王守仁门下,如浙中之王畿,以及泰州之王艮,他们的讲学几乎全成了一种社会活动。同时又因为他们号为“新儒家”,讲的多注重在现实人生与伦常日用,因此他们常常不免要牵涉到政治问题。如是则私家讲学常要走上自由议政的路,而与政府相冲突。因此宋、明两代,亦屡有政府明令禁止书院讲学与驱散学员等事,宋代的程颐、朱熹,都曾受过这一种排斥与压迫。最显著的如明代末年的东林党,他们是一个学术团体,而同时被视为一个政治集团,他们虽多半是在野的学者,但在政治上形成了绝大的声势。因此我们若不了解此七百年来新儒家之精神与其实际的活动,我们亦将无法了解近代中国文化动态之枢纽所在。
(节选自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
7.对文中叙述的“新儒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新儒学产生在唐以后的中国贵族门第彻底消失之后。
B.新儒学以天下为己任,其成员是一群在政治上具有狂热的宗教热忱的书生。
C.新儒学从宋初开始,直到明末清初才逐渐衰替,一直延续了七百年的时间。
D.新儒学使中国近代文化向社会下层更加普及与深入。
8.对中国古代“书院制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中国古代的教育,先经过国家的公立学校的发展,然后是公立学校有名无实,教育转到佛寺的寺院里,最后发展为私立学校而代替佛寺教育。
B.古代的书院大多修建在名山胜地,原因是这些地方远离尘嚣,便于学生读书,同时书院选址又体现出新儒学高雅的鉴赏品味。
C.由社会私人捐资修筑的书院,一般都有藏书堂,有学员宿舍,还常常供奉着某几个前代名儒的神位与画像。
D.私人建立的书院牢牢控制着中国古代的教育大权,私塾取代公立学校,成为自宋至清一千年来的中国唯一的教育形式。
9.阅读文章第4段,概括书院讲学的特点。(4分)
▲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20分)
绳子的故事
莫泊桑
这是个赶集的日子。戈德维尔的集市广场上,人群和牲畜混在一起,黑压压一片。整个集市都带着牛栏、牛奶、牛粪、干草和汗臭的味道,散发着种田人所特有的那种难闻的人和牲畜的酸臭气。
布雷村奥士纳大爷正在向集市广场走来。突然他发现地下有一小段绳子,奥士纳大爷具有诺曼底人的勤俭精神,他弯下身去,从地上捡起了那段细绳子。这时他发现自己的冤家对头马具商马朗丹大爷在自家门口瞅着他,颇感丢脸。他立即将绳头藏进罩衫,接着又藏入裤子口袋,然后很快便消失在赶集的人群中去了。
教堂敲响了午祷的钟声,集市的人群渐渐散去。朱尔丹掌柜的店堂里,坐满了顾客。突然,客店前面的大院里响起了一阵鼓声,传达通知的乡丁拉开嗓门背诵起来:“今天早晨,九、十点钟之间,有人在勃兹维尔大路上遗失黑皮夹子一只。内装法郎五百,单据若干。请拾到者立即交到乡政府,或者曼纳村乌勒大爷家。送还者得酬金法郎二十。”
午饭已经用毕,这时,宪兵大队长突然出现在店堂门口。他问道:“奥士纳大爷在这儿吗?”坐在餐桌尽头的奥士纳大爷回答说:“在。”于是宪兵大队长又说:“奥士纳大爷,请跟我到乡政府走一趟。乡长有话要对您说。”
乡长坐在扶手椅里等着他。“奥士纳大爷,”他说,“有人看见您今早捡到了乌勒大爷遗失的皮夹子。马具商马朗丹先生,他看见您捡到了啦。”
老人明白了,气得满脸通红。“啊!这个乡巴佬!他看见我捡起的是这根绳子,您瞧!”他在口袋里摸了摸,掏出了那一小段绳子。但是乡长摇摇脑袋,不肯相信。
他和马朗丹先生当面对了质,后者再次一口咬定他是亲眼看见的。根据奥士纳大爷的请求,大家抄了他的身,但什么也没抄着。最后,乡长不知如何处理,便叫他先回去,同时告诉奥士纳大爷,他将报告检察院,并请求指示。
消息传开了。老人一走出乡政府就有人围拢来问长问短,于是老人讲起绳子的故事来。他讲的,大家听了不信,一味地笑。他走着走着,凡是碰着的人都拦住他问,他也拦住熟人,不厌其烦地重复他的故事,把只只口袋都翻转来给大家看。他生气,着急,由于别人不相信他而恼火,痛苦,不知怎么办,总是向别人重复绳子的故事。
第二天,午后一时左右,依莫村的长工马利,把皮夹子和里面的钞票、单据一并送还给了曼纳村的乌勒大爷。这位长工声称确是在路上捡着了皮夹子,但他不识字,所以就带回家去交给了东家。
消息传到了四乡。奥士纳大爷得到消息后立即四处游说,叙述起他那有了结局的故事来。他整天讲他的遭遇,在路上、在酒馆里、在教堂门口讲。不相识的人,他也拦住讲给人家听。现在他心里坦然了,不过,他觉得有某种东西使他感到不自在。人家在听他讲故事时,脸上带着嘲弄的神气,看来人家并不信服。他好像觉得别人在他背后指指戳戳。
下一个星期二,他纯粹出于讲自己遭遇的欲望,又到戈德维尔来赶集。他朝一位庄稼汉走过去。这位老农民没有让他把话说完,在他胸口推了一把,冲着他大声说:“老滑头,滚开!”然后扭转身就走。奥士纳大爷目瞪口呆,越来越感到不安。他终于明白了,人家指责他是叫一个同伙,一个同谋,把皮夹子送回去的。
他想抗议。满座的人都笑了起来,他午饭没能吃完便在一片嘲笑声中走了。他回到家里,又羞又恼。愤怒和羞耻使他痛苦到了极点。他遭到无端的怀疑,因而伤透了心。于是,他重新向人讲述自己的遭遇,有了更加有力的抗议,更加庄严的发誓。然而他的辩解越是复杂,理由越是多,人家越不相信他。他眼看着消瘦下去。将近年底时候,他卧病不起。年初,他含冤死去。临终昏迷时,他还在证明自己是清白无辜的,一再说:
“一根细绳……乡长先生,您瞧,绳子在这儿。” (有删改)
10.分析首段在文章中的作用。(4分)
11.小说中导致奥士纳老人含冤而死的原因有哪些?请逐条分析。(4分)
1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13.有人建议把标题“绳子的故事”改为“奥士纳大爷”,你认为哪一个合适?谈谈你的看法。(6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40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20分)
雷峰樵叟序
方孝孺
雷峰樵叟者,台之宁海人也。世居雷峰之下,业诗书,敦礼让,代不乏人,至叟尤为乡邦所敬式。叟淳庞邃密,事父母克尽子职,处兄弟和以敬,由是孝友之行闻于遐迩。然不妄交接,遇佻憸之徒恒趋避焉。或以势雄之故强与之善,叟终不屈。遇缙绅之士,延至于家,相与论古今人物贤否,稽疑质惑,虽至浃旬洽月无怠容。乡闾有忿争不辩,县吏相与诣门质诸叟。叟喻以一言,咸悦服而去。雅爱读书,自少至老不倦。课子弟耕读有恒度,风晨月夕闻弦诵声则喜,间闻嬉笑俚语,则终日不乐。性颇嗜游观,值春和景明,树林蓊蔚,鸟声嘲哳烟霭间。即幅巾杖履,徜徉于山巅水澨,与樵童牧儿伍,心无厌焉,因以樵叟自号。
或问之曰:“夫驾舟楫,操网罟,出没于波涛者,虽不自谓之渔,人固以渔目之。手耒耜,腰镰铚,往来于田亩者,虽不自谓之农,人固以农目之。今叟居必冠裳,行必杖履,所业必诗书。无运斤砟斧之勤,无拾枯束湿之劳,而顾以樵自目,其如名实之爽何?”叟曰:“若奚言之固也?予恶夫世之人,不修其实,择美名而居之,手未能操简牍,心未能颂章句,辄轩然以儒者自居。法律之莫谙,爵号之莫晓,辄岸然以古之良臣自处。曰长者,曰先生,曰皋,曰夔,己处之而不愧,人呼之而不异。及察其所存,岂有毫发诚身之善,及物之功乎?予病之者良久固不敢尤而效之特取其薄而易为者自号亦欲矫里闬之弊反浮风而归之淳耳且予虽不躬樵者之事而能得樵者之乐。
白云溶溶,弥布崖谷,陇树排青,林溪涨绿,出入烟霞,友于麋鹿,而了不知尘世之荣辱。若夫山林摇落,潭涧澄清,霜呈锦树,壑殷秋声,砉然长啸,山应谷鸣,而杳不知寒暑之变更。推此而言,四时之乐,宁有既乎?彼樵者习其事,恐未能知其乐。予虽不躬其事,而彼之乐予能全而有之。庸以自目,孰云不称?若奚言之固耶?”或以叟言告同里某,某闻之,俯而思,仰而悟,抚掌而叹,爰为作赞,叟姓徐,名山南,字廷岳。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至叟尤为乡邦所敬式 式:法式
B.课子弟耕读有恒度 课:督促完成
C.其如名实之爽何 爽:差错
D.庸以自目 目:看待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因以樵叟自号 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B.出没于波涛者 亦将有感于斯文
C.彼樵者习其事 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
D.爰为作赞 臣为韩王送沛公
16.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雷峰樵叟世代居住雷峰之下,以诗书为业,为人孝悌,慎于接物,是一位品德淳厚、志趣高雅之人,在当地享有很高的声望。
B.开头先交代樵叟的为人处事,再通过和渔夫、农夫的对比进一步突出樵叟的志趣,行文紧扣“樵叟”二字,逐层推进,浑然一体。
C.文章通过问答形式,阐明雷峰樵叟自号“樵叟”的意旨,并借以批评那些名实不副的人物和浮夸的社会风气。
D.文章句式整散结合,多用反问,既使行文音韵和谐,有一种参差错落之美,也起到了增强语言气势,提升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1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乡间有忿争不辩,县吏相与诣门质诸叟。(4分)
(2)法律之莫谙,爵号之莫晓,辄岸然以古之良臣自处。(4分)
18.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予病之者良久固不敢尤而效之特取其薄而易为者自号亦欲矫里闬之弊反浮风而归之淳耳且予虽不躬樵者之事而能得樵者之乐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9-20题。 (8分)
[中吕]满庭芳· 武林感旧
(元)汤式
钱塘故址,东吴霸业,南渡京师。其间四百八十寺,不似当时。山空蒙湖潋滟随处写坡仙旧诗?水清浅月黄昏何人吊逋老荒祠?伤情思,西湖若此,何似比西施?
19.这首元曲描写屡遭兵难创伤的杭州 的景象,抒发了诗人 的感慨。(2分)
20.请赏析这首元曲的表现手法。(6分)
(三)阅读下面两则文字,完成21-22题(6分)
材料一:齐人归女乐①,季桓子②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论语》)
材料二: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论语》)
注:①女乐,女子歌舞队。 ②季桓子,鲁国上卿。
21.材料二中孔子下车想要和接舆说话,接舆为什么“趋而辟之”?(2分)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孔子主张“知其不可而为之”,而材料一中,孔子选择逃避,即离开鲁国。两者是否矛盾,请结合上面两则材料谈谈自己的看法。(4分)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古诗文默写。(6分)
2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做3小题)
(1) ▲ ,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2)驾一叶之扁舟, ▲ 。 ▲ 渺沧海之一粟。 (《赤壁赋》)
(3)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 ▲ , ▲ 。”(论语选读)
(4)元嘉草草, ▲ , ▲ 。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羽扇纶巾, ▲ , ▲ 。(《念奴娇·赤壁怀古》)
四、作文(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昆德拉说,最沉重的负担压得我们崩塌了,沉没了,将我们钉在地上。然而,没有负重,人变得比大气还轻,会高高地飞起,离别大地亦即离别真实的生活。
那么我们将选择什么样的生活呢?轻,还是重?
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注意】①明确观点,自拟题目。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
2017学年第一次统练试题答案
高三 语文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A (B.累累应读léilé,“甚”应改为“胜” C.载歌载舞应读“zài”D.“嘶”应改为“厮”)
2.B (“即使”表假设,此处应改为表事实的“虽然”)
3. C (省略号不能与“等等”连用。)
4.B (A.语序不当;C.成分残缺;D.搭配不当。)
5.示例:作家和批评家既对立又依存(2分),批评家可以促进作家的创作(2分)。
6.(1)画面的主体是一条正从水里跃上水面的鱼,画面的左上方是一只正在空中自由飞舞的蝴蝶,画面的右上方写着:鱼儿一旦想变成蝶,它便苦恼。(3分)(2)漫画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能痴心妄想,应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条件,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2分)
7. B ( 原文是“他们全都是具有清明的理智而兼附有宗教热忱的书生”B项“以天下为己任,……狂热的宗教热忱”言过其实了。A项可根据信息“中国社会由唐以下,因于科举制度之功效,而使贵族门第彻底消失。……到了宋代,新儒学崛兴。”判断正确。C、D项,可根据信息“这一派儒学,从宋初开始,直到明末清初始见衰替。前后有七百年长的时期,中国近代文化向社会下层之更深入与更普及,全由他们主持与发动。”判断正确。)
8 . C ( A项,根据信息“汉、唐两代,国家的公立学校,规制颇为详备,学员亦极盛。只有魏晋南北朝时代,公立学校有名无实,严肃的讲学风气,掌握在佛教的寺院里。”“在那时期里,政府仍有公立学校,国立大学与地方州县学均有。”可以判断,选项将某一时期的特点说成了整个中国古代的教育。可以说是犯了“以局部代替整体”的错误。B项根据信息“书院的开始,多在名山胜地……可见书院规模,本来是颇仿佛寺而产生的”可知古代的书院大多修建在名山胜地的原因是模仿佛寺讲学而来的;D项“唯一的教育形式”错,根据信息“在那时期里,政府仍有公立学校,国立大学与地方州县学均有。”可判断国家办的公立学校一直存在。)
9. ①书院讲学所带有的宗教精神,必然发展到让文化向社会各阶层的普及;②书院讲学所关注的现实人生与伦常日用,常常要走上自由议政的路子;③多与政治相冲突,屡屡遭到排斥与压迫。(1点1分,写出3点4分)
10①首段环境描写,渲染了喧闹的氛围,展现了一个嘈杂、酸臭的集市的环境特点。②导引人物出场;为下文奥士纳大爷有勤俭的精神,从地上去捡起了绳子做铺垫。(2点共4分)
11①一是马具商的诬告。在这场逼死奥士纳大爷的围攻中,马具商是发难者;②二是乡政府的审问。乡政府的审问,代表官方压制,加剧了整个社会的猜测与不信任,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③三是周围群众的奚落。④这三股力量汇集在一起,形成一个无形的罗网,而其核心又是社会的道德堕落、愚昧的偏见和可怕的习惯势力。(1点1分)
12①运用动作描写或心理描写(1分)②老人反复跟身边的人讲绳子的故事,体现了他是一个执着、诚实并且深受精神折磨的人;老人一遍遍重复却又无人信,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们冷漠、道德堕落、愚昧的偏见和可怕的习惯势力;(3分)③呼应标题,为结局老人含冤而死做铺垫;(2分)
13看法一:以“绳子的故事”为题更合适。理由:①制造悬念,吸引读者;(2分)②作为线索,贯穿全文;(2分)③形象生动,具有象征意味。(2分)
看法二:以“奥士纳大爷”为题更合适。理由:①奥士纳大爷是全文主人公,以此为题,可突出人物形象;(2分)②小说中人物关系单纯,以此为题,更能紧扣中心;(2分)③外国经典作品常以人物姓名为题。(2分)
14.A 15.D 16.B
17.(8分)(1)乡亲有忿怒相争不能辨明(对错)的,县吏(就会)与他们一起登门向雷峰樵叟询问这事。(4分,得分点:“乡间”(也可译为“乡里”)、“相与”、“质”及句意各1分)(2)不熟悉法度律令,不懂得爵位名号,就骄傲地以古代贤良的臣子自居。(4分,得分点:“谙”、“岸然”(也可译作“严正”“一本正经”)、“自处”及句意各1分)
18.(3分)予病之者良久/固不敢尤而效之/特取其薄而易为者白号/亦欲矫里闬之弊/反浮风而归之淳耳/且予虽不躬樵者之事/而能得樵者之乐。(错一处扣0.5分,扣完为止)
19. (2分)萧条冷落 昔盛今衰 (1点1分)
20. (6分)①对比(1分):“钱塘”三句起笔就进行了昔盛今衰的对比;接着“其间……荒祠”数句,运用了三个具体的对比,波澜迭出,有力地突出了昔盛今衰之叹。(2分,举出一处对比并分析作用,即可得2分) ②化用前人诗句(或“用典”)(1分):前三句暗用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突出今日之衰。接着依次化用。用杜牧“南朝四百八十寺”句,表达而今江山残破之意;用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句,叹如今到处皆无美景可写;用林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句,表达而今游人稀少、祠堂荒烟衰草无人凭吊的荒凉。(2分,举出两处诗句并分析作用,即可得2分)
21.示例:接舆唱歌只想点醒孔子,世道混乱,个人无法挽回。(1分)多说无益,更怕孔子劝说。(1分)
22.示例:不矛盾。(1分)材料二体现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思想,体现了孔子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及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1分)材料一中所说的是鲁国的权臣醉心于享乐,孔子无法在鲁国实现自己的理想。所以孔子选择了周游列国,寻找实现理想的地方。(1分)这也符合孔子不走极端的中庸之道思想。(1分)
(四)古诗文默写。(6分)
23.(1)故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2)举匏尊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
(3)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
(4)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5) 谈笑间 强虏灰飞烟灭
24.生活轻松、轻柔、轻盈、轻快,当然会让人感觉到愉快,但如果是轻薄,轻浮,轻狂,又当如何?同时,“重”可以是生活的沉重,但也可以是生活的充实和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