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杭州市第二次高考科目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卷
考试时间:2007年4月9日8:30——11:00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密封区内填写学校、班级和姓名。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第1卷(42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且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人之有无读书的僻好,在少年甚至童年时便已见端倪(ni2)。那是一个求知欲汹涌勃发的年龄,不必名著佳篇,随便一本读物就能点燃对书籍的强烈好奇。
B.当全球化和信息化成为世界的主题,在国民经济中举足轻重的中国金融、证券(juan4)行业,其信息化建设也就被推到了时代的前延舞台。
c.美国各大银行在中国银行业引入战略投资者环节中扮演着不容小觑(qu4)的角色,因此美国“瘦身”可能给中国银行业发展带来副作用。
D.在水来土淹、兵来将挡的资本博弈(yi4)中,有产业安全底线保护的中国企业将更趋理性与成熟。
2.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作为一种民俗传统,春节以它特定的历史文化价值和乡土 成为我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2)绿色GDP尚未获得地方政府的普遍支持,目前有不少省份要求退出 试点,它面临“叫好不叫座”的境地。
(3)各种美食之间,常常相冲相撞。如果将这些相冲撞的食物同食, 不会得到美的享受, 会损害身体。
A.情节 核算 不但 而且 B,情结 核算 不但 反而
c.情结 合算 不但 反而 D.情节 合算 不但 而且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A.《论书绝句》中的每首诗和诗后的短评,以及所附的书法名迹,可谓
20
珠联璧合,相映生辉。
B.在茫茫大诲中,从深达几百几千米的海床上打捞起直径不到10cm的海缆,如同海底捞月。
C.在人们对美女轿车趋之若骛的时候,能守住内心的一片纯净的人才是智者,才更值得世人尊敬。
D.我国节能灯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主要用于出口,国内使用很少,呈现出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局面。
4.下列句于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冬枣是近年来开发的鲜食枣品种,由于其成熟期比一般品种晚熟一个月左右,故而得名“冬枣”。
B.高密剪纸在民间历史悠久,广为普及,在中国至少已有两干多年的历史了,但究竟起于何时,既无文字记载,也无考古发现。
c.提供爱滋病免费检测,一方面说明政府对爱滋病防治的重视,另一方面说明提高公民的爱滋病防治意识迫在眉睫。
D.对于他前一阵的工作,上级主管部门既不肯定他的优点,也不否定他的缺点,这使他不知如何是好。
5.填入下面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中许多规则与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片土地上拓展他的行为 这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然而, 。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天和地。
A.只有天空而没有土地的人,是梦想主义者而不是理想主义者;只有土地而没有天空的人,是务实主义者而不是现实主义者。
B。只有天空而没有土地的人,是理想主义者而不是梦想主义者;只有土地而没有天空的人,是现实主义者而不是务实主义者。
C.只有土地而没有天空的人,是务实主义者而不是现实主义者;只有天空而没有土地的人,是梦想主义者而不是理想主义者。
D。只有土地而没有天空的人,是现实主义者而不是务实主义者;只有天空而没有土地的人,是理想主义者而不是梦想主义者。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阿·托尔斯泰,俄国著名作家,其代表作主要有《复活》《安娜·卡列妮娜》《苦难的历程》等。
B.毛泽东高度评价《二十四史》,认为它是中国史学的珍贵文献。“二十四史”
20
旧时称为正史,指的是自《史记》至《明史》的24部纪传体史书。
c.我国第一部诗集是《诗经》,我国第一部文人诗集是《楚辞》,我国第一部新诗集是胡适的《尝试集》。
D.茅盾的《子夜》、巴金的《家》、老舍的《骆驼祥子》和叶圣陶的《倪焕之》,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小说。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甲烷冰是一种具有很大潜力的能源,地质学家日前公布了他们的新发现:海底甲烷冰的埋藏深度远比人类预想的要浅得多。然而这个发现却带来了坏消息,它意味着,在全球变暖的大环境下,海底甲烷冰很可能会突然融化,然后向大气中释放甲烷,从而加速全球变暖。
甲烷冰,即甲烷水合物。据能源专家介绍,几百万年前生存在海底海床的细菌,以动植物的遗骸为食物,从而产生出甲烷;随着漫长岁月的流逝以及海底水压的增强,甲烷又与海水发生化学反应,变成气体液状,进而冻结成为固体结晶。甲烷冰具有笼子一样的结构,其内部水分于围绕着冰冻的气体分子。如果能够把甲烷水合物中的甲烷分离出来,那它就能被当作一种取代石油和煤炭的新能源。
虽然甲烷水合物是一种无污染能源,燃烧时不会产生硫磺氧化物,但是,甲烷也是一种温室气体,比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潜力高20倍。世界上大量的碳以甲烷冰的形式锁在南北两极的永久冰带和遍布全球的海底沉积物中。当甲烷冰被挖掘并被带到地表之后,会以气泡的形式向大气中释放大量甲烷。因此,科学家一直担心,如果海底发生山崩,或者海底水温升高,温度传导到海底以下,将会引发甲烷冰灾难性地融化。研究人员暗示,5500万年前的一次温度急剧升高期可能就是由于海底甲烷冰的灾难性释放导致的。
甲烷冰埋藏得越深,它上面的压力就越大,因此也越稳定、越不容易释放出来。但是2005年,科学家对早先发现甲烷冰的加拿大范库弗岛沿岸进行考察时发现,范库弗乌沿岸海底的甲烷冰在海底之下的深度仅为60—120米。这个深度尚不足以前预测深度的一半。
据《自然》杂志报道,科学家惊讶地发现他们在海底以下350米深处勘探的五个岩心都含有甲烷冰,它们非常接近表面并且在一个广泛的区域里分布。甲烷冰被发现在较浅的深度仅有少量分布,由于当地的反常条件,甚至会在某些分布点上露出海底。但是新的研究显示,甲烷冰可以在比以前预计的更大的地带和更大的地区稳定存在。
20
“从地质学的角度来说,甲烷有可能很快释放。虽然不是在我们的时代,但肯定要比人类早前预测的快。”加拿大麦哲尔大学的Riedel表示。他说:“地质学家现在可能必须重新计算世界上究竟有多少甲烷冰存在。”
虽然甲烷冰的释放会产生温室效应,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把甲烷冰视作一种威胁。比如说,有的石油公司早就表示要把甲烷冰作为一种能源。印度和日本已经启动了甲烷冰探测计划。BP石油公司也将于明卒2月份在阿拉斯加的北角开展调查,研究把甲烷冰作为能源开采的可能性。
7.下列不属于地质学家“新发现”的一项是
A.甲烷冰在海底之下的深度比以前预测的要浅得多。
D.甲烷冰稳定存在的地带和地区比以前预计的更大。
C.地理条件不同导致甲烷冰在海底存在的深浅度不同。
D.全球变暖将导致甲烷的释放时间比早前预测的快。
8.下列对“甲烷冰”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是一种具有很大潜力的无污染能源,其温室效应潜力比二氧化碳高出20倍。
B.由生存在海底海床的细菌吞噬动植物后与海水发生化学反应冻结成的固体结晶。
C.由冰冻着的气体分子把内部的水分子包围住,因而使其具有笼子一样的结构。
D.可以稳定地埋藏在海底,如果被带到地表,会以气泡形式向大气中释放甲烷。
9下列对“这个发现却带来了坏消息”的原因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可能导致海底甲烷冰突然融化,释放的甲烷会加速温室效应。
B.海底发生山崩或者海底水温升高,温度传导到海底以下,从而引发甲烷冰灾难性地融化。
c.甲烷冰在海底埋藏得越浅,它上面的压力就越小,因此也就越不稳定、越容易释放出来。
D.由于海底之下的甲烷冰的埋藏深度远比人类预想的浅得多,因此甲烷有可能很快释放。
10.根据原文,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0
A.甲烷水合物燃烧不会产生硫磺氧化物,如能分离出其中的甲烷,就能成为一种新能源。
B.虽然甲烷冰作为一种新能源具有很大的潜力,但目前它被锁在南北两极的永久冰带中。
C.海底甲烷冰的融化会带来灾难性后果,5500万年前的一次温度急剧升高期就是缘于此。
D.由于甲烷冰是一种无污染能源,因此一些国家的石油公司已经着手研究并开采。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武昌九曲亭记
苏 辙
子瞻迁于齐安①,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坡陁②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于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于,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耶!”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④。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⑤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选自《栾城集》)
[注]①子瞻:苏轼的字。苏辙是其弟。齐安,即黄州。当时苏轼贬谪黄州,苏辙贬谪筠州。②陀(tuo2):山冈。③蹇(qian1)裳:提起衣服。④而同委于臭腐:此句意谓吃饱后就把剩下的食物都丢弃,让它们腐烂发臭。⑤寓:寓世,住在人世。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0
A。乘渔舟乱流而南 乱:横渡
B.不足以席众客 席:以……为席
c,撷林卉,拾涧实 实:果实
D.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 要:求取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子瞻迁于齐安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B.为之怅然移日 且为之奈何
巳以此居齐安三年 以其无礼于晋
D.穷山之深,力极而息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13.对下列句子中的省略成分,补充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游者)倚怪石,荫茂木 B.(二三子)相携徜徉而上
C.(子瞻)为之怅然移日 D.(西山少平之地)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说苏轼谪居齐安三年而不知其久,原因是武昌西山风景好山里人也好。这番记述为重建九曲亭作铺垫,也表明苏轼在失意时善于自得其乐。
B.面对废弃的九曲亭,苏轼“睥睨终日”,表现出对九曲亭败落的痛惜,以及难以重建的无奈,体现了苏轼钟情山水、与人同乐的思想情怀。
c.文章最后议论苏轼的“以适意为悦”,处世为人“无愧于中无责于外”的思想情怀,这也暗合了苏轼建亭的意图,颂扬了他的磊落胸怀和洒脱风度。
D.结合苏氏兄弟两人的政治处境,苏辙写这篇亭记,意在赞美其兄磊落洒脱的思想情趣,但也间接地表现了作者本人的乐观态度和坦荡胸怀。
第Ⅱ卷(108分)
四(17分)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
(2)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3)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16.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完成两题。(6分)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赠刘景文
唐·韩愈 宋·苏轼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20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桔绿时。
[注]张十八员外即水部员外郎张籍。苏轼推崇刘景文的品格节操,称之为“慷慨奇士”。
(1)韩诗以 来表现早春,苏诗则借 来赞颂品节。(2分)
(2)这两首都是赠友诗,构思、手法也相似。你更欣赏哪一首?请作简析。(4分)
1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4小题)(4分)
(1)故木受绳则直, 。(荀子《劝学》)
(2)哀吾生之须臾, 。(苏轼《赤壁赋》)
(3)想当年,金戈铁马,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星垂平野阔, 。(杜甫《咏怀古迹》)
(5) ,年年知为谁生?(姜夔《扬州慢》)
(6)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守望长城
杏 臻
在人生匆匆而又珍贵的细节中,我又一次在这里久久驻足,长城大地之上的苍穹,苍穹之下的桑田,像一部经典的史书,每一页都镌刻着扣人心弦的惊叹。
站在长城之巅,突然涌上了一种难以承受之重的感触。胸中有着一种茫茫的春秋起伏,肩上总负有一种神圣的日月星辰,历史与现实在这里吏汇,现在与未来在这里接壤,一个眼神便是一页不朽的篇章。于是,我不知道自己是沐浴在秦时明月之中,还是踏上了汉时雄关,拽着唐风宋雨的浪漫情怀,便将自己濡湿得淋漓尽致。在整部人类史中,长城之外还有长城吗?
无论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提起中国北京,人们第一个念到的名字便是这神奇巍峨的万里长城!这蜿蜒于千山之巅、莽莽苍苍的中国的长城,这壮丽辉煌的荣光是祖先赐予我们的永远的精神摇篮。
20
五千年的白云苍狗,五千年的日出日落,当我们的始皇大帝开始修筑长城时,整个西方尚处于耶稣诞生前的蒙昧时代。而在华夏,在闪光的《诗经》华章之外,在老子已将宇宙和历史融会贯通的“道”中,在秦帝国横扫六合的金戈铁马声里,长城已经耸起了古老中国的精神脊梁。
如今长城横笛竖箫般的静美在古老中国的青春怀里,鼓实的肩膀勾画出世界上最壮美的图腾。这是中国的骄傲,这是奔涌的力和美的精彩组合。
无论是过去的帝王,还是今天的百姓,登临长城都是为了寻找一个新的视点,使自己内心的飞扬与智慧的灵光奔腾于巅峰状态。透过一砖一石,我看到了从甲骨文演变成方形汉字的中国;穿过蜿蜒流动的城墙,我看到了从丝绸之路驼铃声中走来的中国。此时此刻,我将双臂伸展到不可能再长的长度,渴望拥抱长城,更渴望拥抱今日之中国。登临长城,感受自我和民族的万象更新;登临长城,可以使太阳从灵魂中升起。
面对这无边无际的生命高原,我真的很难想像在自己长长的一生中能否开启这万里长城般的胸襟。这份由长城赐给我的属于历史的感觉,是希望和再生的感觉,是属于我个人内心的起伏和超拔。
但又不知道为什么我竟突然有一种温柔的隐痛。
一个秦时的女子将自己的胭脂泪点点滴滴地洒在了长城的青砖上,从此凝结在了人类历史的枝头上,今日的明月就是你爱的前身,温婉动人如一支挽歌震颤在长城内外。
遥望曾经是凄风苦雨的山海关,曾经是令人回肠荡气的山海关,在后来者的眼中却是一个曾经浪漫了千年的山海关。到了今天,我情愿把它理解成一对相濡以沫的灵魂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一次真爱就是一场生死。只是如今谁懂呢?谁愿意相信呢?
我唯美的眼光正与一对情侣相遇时,发现他们正向空中随手抛出了两只空空的饮料瓶。
我渴求完美的心灵不禁为之一颤。
是的,当时代发展到今天,当我们看到人性中的美好与鄙陋继续向前再向前时,你是幸福还是忧伤?会不会有人为之枕着长城的台阶而彻夜无眠?
枕着长城的台阶,我确信历史的存在。它让我明白了个体生命是从怎样的一条抵抗着风雪并荡漾着绚丽浪花的河流里延伸而来。
枕着长城的台阶,它让我充分体验到了在人文空气日益稀薄的生命高原上,我们的心中还有一点什么没有熄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将是我们不变的精神指标。
20
忘不了,这里曾经承载过太多的苦难。烽火狼烟、朝代更迭、外寇入侵、民族生死,都在那斑驳的墙体和被风雨侵蚀的台阶记录着。中国人曾有的伤疤,应该让每一个炎黄子孙去抚摸,并夜夜牢记。多少年风雨你默默承受,多少年苦难你独自经受,多少年辛酸你都尝过,我知道,没有你就没有我,所以你的未来我愿意肩负。
1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特定含义。(4分)
(1)鼓实的肩膀勾画出世界上最壮美的图腾。
(2)但又不知道为什么我竟突然有一种温柔的隐痛。
19.文章以“守望长城”为题,写作者自己在长城之巅的“感触”。从全文看,写了哪几方面的感触?请概括回答。(6分)
20.文中说“登临长城,可以使太阳从灵魂中升起”,这句话有什么含义?请联系上下文作答。 (4分)
21.文中写到“秦时一女子泪洒长城”和“一对情侣随手丢弃饮料瓶”。其作用是什么?(4分)
六(13分)
22.“本人不同意公证以后如发生一切由我本人负责”,这是患者在医疗事故赔偿协议中签署的意见。这句话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为此患者与某医院闹上了法庭。请写出对这句话的两种不同理解。(4分)
23.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写出四个关键词语。(4分)
亚健康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亚健康如不加重视,就会发展成疾病。预
防和消除亚健康,是世界卫生组织21世纪一项预防性的健康策略。中学生正处在身c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方面因身体迅速发育,对因此而引起的形态和机能变化不了解,产生疑惑和恐惧;另一方面,长期处于满负荷、持续不断的学习状态,学习负担过重,睡眠不足,过度疲劳,营养不当,造成亚健康状况。每位教育工作者都应采取适当的对策,帮助学生从亚健康状况转向健康状态。
24.国家发改委就“调整国家法定节假日”征求意见,内容涉及到缩短“五一”“十一”长假时间.增加中秋节、清明节为法定节假日。请你对此发表自己的看法,不超过60个字。(5分)
七(60分)
2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2004年,有关专家对包括北京、上海、杭州、武汉、西安、成都在内的6大城市进行了一次幸福指数测试,杭州位居第一。
2006年9月,国家统计局局长邱晓华透露,今后我国将把“幸福指数”
20
纳为新的统计内容。这是一个综合考量,它有若干个指标,比如人们的收入、生活水平、健康水平、人际关系、成就感、安全感和对工作的满意度。
幸福是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主观感受。
请以“幸福”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一(18分,每小题3分)
1.C 2.B 3.B 4.C 5.A 6.A
二㈠2分,每小题2分)
7.D 8.D 9.B 10.A
三(12分,每小题3分)
11. B 12.C 13.B 14.B
四(17分)
15.(1)天下的乐事无穷尽,而以合乎自己的心意最为快乐。(2分)
(2)等到了他兴尽的时候,没有不感到吃惊,自我嘲笑的。(3分)
(3)这就是子瞻在这里感到快乐的原因。(2分)
(共7分。意思符合、表达通顺。有欠缺酌扣)
16.(1)草色朦胧;初冬橙桔(2分,各1分)
(2)韩诗:以清新自然外朗的笔调写景咏物,用细雨迷茫滋润大地、草色朦胧万物萌芽,绝胜烟柳来盛赞早春。
苏诗:旨蕴句中,把颂扬友人品节不着痕迹地融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化平直为奇曲。比韩诗更有思想内涵。(4分)
(共6分。意思基本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17.(1)金就砺则利 (2)羡长江之无穷 (3)气吞万里如虎 (4)月涌大江流 (5)念桥边红药 (6)晓来谁染霜林醉 (共4分,每格1分。有差错该格不得分)
五(18分)
18.(1)指与中华民族血肉相连的,成为本民族标志的长城
(2)为美好人性的衰缺而痛惜
(共4分,各2分)
20
19,对历史长城的精神的感叹:对现时人文缺失的忧患:对未来责任的思考
(6分。各2分。意思基本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20,形象地写出了登临长城钓深刻意义。登临长城是精神的洗礼。给人以希望和再生的感觉;使人寻找到新的视点,让内心与智慧处于巅峰状态;使个人内心起伏和超拔。
(4分,有具体阐述。有欠缺酌扣)
2L 对美好人性的颂扬,对人性缺失的忧思。同时引出下文的思考。(4分)
六(13分)
22.(1)本人不同意公证,以后如发生一切由我本人负责。(2)本人不同意,公证以后如发生一切由我本人负责。(采用其他方法表述,意思正确也可)
(4分。各2分)
23,中学生 亚健康 教育工作者 对策(4分。各1分)
24,有观点有分析,表达清楚通顺。(5分。有欠缺酌扣)
七(60分)
25.分五等评分
—等:51——60分 二等:45——50分
三等:39——44分 四等:33——38分 五等:32分以下
[附录]
一、参考译文
《武昌九曲亭记》译文
子瞻被贬到齐安(今黄冈),在长江边上建房居住。齐安没有出名的山,而长江南岸武昌(今鄂州)的群山,高低起伏,连绵不断,山谷幽深寂静,里面有佛塔寺庙僧舍,西边的叫西山寺,东边的叫寒溪寺。它们背靠山梁,面对山沟,隐蔽在茂密的松树枥(周“栎”)树丛中,寂漠清静,与世隔绝,见不到车马的喧嚣和来人的足迹。每当风停了,太阳出来,江面波平浪静的时候,子瞻就拄着拐杖,带着美酒,乘坐渔船,横渡长江,直奔南山而来。山中有几个人,热情好客,喜游山水,听说子瞻到来,都裹着头巾,欢笑着迎上来,然后携手同行,逍遥自在地拾级而上,一直走到深山尽处,大家都筋疲力尽了,方才停下歇息,扫去落叶,坐在草地上,彼此举起酒杯,互相问候,玩到心情舒适时,竟至忘记了回去,就往往留在山上夜宿。因为过着这样惬意的生活,子瞻在齐安住了三年,都不觉得时间过得很久。
20
然而将往西山去时,就要从青松翠柏之间经过,走过弯弯曲曲的羊肠山路,才会见到稍微平坦的地方,游览者一定会在此休息。人们倚靠在嶙峋怪石上玩赏,躲在茂密林荫下小憩,向下可俯视滚滚大江,向上可仰望巍巍高山,旁边可扫视小溪幽谷,风云变化和树林山脚正面、反面的种种景象,都在人们身边呈现出来。平地上有一座破旧的亭子,它的遗址非常狭小,不能够坐下许多游客。亭子旁有几十棵古木,似都有百围之大、千尺之高,不能够用刀斧来砍伐。子瞻每次一到树下,就整天(无可奈何地)斜视着它们。一天,来了一阵暴风雷雨,其中一棵古木被连根拔倒,子瞻趁机将那倒下老树的地方收拾平整,亭子的地基才得以扩大。子瞻与朋友们进山看了看,相视而笑,说道:“这大概是(老天爷)想成全我们重修亭台的事情吧?”于是大家一起重修了一座新亭子。亭子建成后,西山的胜景才算完备了。子瞻对这件事极为高兴。
从前我年轻时,跟随着子瞻游览各地。遇山就登山,遇水就泛舟,子瞻都未尝不是带头提起衣服卷起裤脚走在我的前面。有不能到达的地方,子瞻就总是为这事成天不愉快。有时他一个人飘然独游,悠闲自在地在泉石上漫游,采摘着树林中的山花野草,拾取着落在山沟中的果子,从溪中舀取水来喝,看到他这样子的人往往把他当成神仙一般的人物。其实天下的乐事无穷无尽,而以使心情畅快的事最叫人喜爱。而当他称心如意的时候,(觉得)万事万物都不能换取这种快乐;到了他兴尽的时候,又没有不感到吃惊,自我嘲笑的。好比喝酒吃饭,五花八门的菜肴摆在面前,总之是为了一饱肚腹,而吃下去后,那些事物(无论好的还是不好的食物)同样变成了腐臭的东西,有谁还会去管哪道菜对人有益,又哪道菜对人有害呢?只要心中不觉得惭愧,外面不受到人家的指责,就不妨把心思寄托在这山林之间(尽情享受它)。这就是子瞻在这里感到快乐的原因。
二、诗歌鉴赏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唐 · 韩 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译文:
长安街上细小的春雨润滑如酥
近看没有绿色,远看草色青青。
早春正是一年春光的大好时节
大大胜过满城杨柳堆烟的暮春。
[注释]
20
水部张十八员外:指张,时任水部员外郎。
酥:乳制品。这里指春光润泽如脂滋养。
[赏析一]
这首诗写长安城中早春时节生机一派的景色。写早春,要写出特点,与繁花竟放的春景就有不同,韩愈紧扣“早春”主题,写草刚出芽时的有嫩色,一场清新的春雨之后,原野上绿意茸茸,邀望可知是春草出露嫩芽,蒙蒙茸茸,清新可爱,又正因是早春,草还没有长高长大,走近再看,才见稀疏的初芽,并不能形成绿色一片,人们说好诗如画,韩愈这首诗写草色的传神之笔,恐怕是画也难以表现的境界。后两句说这初春的生机,带给人欣喜和柔美的生命意识,是远远胜过暮春的烟柳之色的。
同是春景,诗人却进行比较,评出高低,显然他喜爱早春,当是因为早春是盼望了一冬的春消息的最先透露者,早春是大自然万物生生不息的有力证明,早春充满了希望和信心。诗人观察细致,表达新巧,语言自然 ,感情纯真,充满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赏析二:
这首小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诗的风格清新自然,简直是口语化的。看似平淡,实则是绝不平淡的。韩愈自己说:“艰穷怪变得,往往造平淡”(《送无本师归范阳》)。原来他的“平淡”是来之不易的。
全篇中绝妙佳句便是那“草色遥看近却无”了。试想: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儿的时候,春在何处?连影儿也不见。但若是下过一番小雨后,第二天,你瞧吧,春来了。雨脚儿轻轻地走过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迹,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生意。可是当你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却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诗人象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家,挥洒着他饱蘸水分的妙笔,隐隐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远远望去,再象也没有,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这句“草色遥看近却无”,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
这设色的背景,是那落在天街(皇城中的街道)上的纤细小雨。透过雨丝遥望草色,更给早春草色增添了一层朦胧美。而小雨又滋润如酥。酥就是奶油。受了这样的滋润,那草色还能不新吗?又有这样的背景来衬托,那草色还能不美吗?
20
临了,诗人还来个对比:“绝胜烟柳满皇都”。诗人认为初春草色比那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不知要胜过多少倍。因为,“遥看近却无”的草色,是早春时节特有的,它柔嫩饱含水分,象征着大地春回、万象更新的欣欣生意。而烟柳呢?已经是“杨柳堆烟”时候,何况“满”城皆是,不稀罕了。到了暮春三月,色彩浓重,反倒不那么惹人喜爱了。象这样运用对比手法,与一般不同,这是一种加倍写法,为了突出春色的特征。
“物以稀为贵”,早春时节的春草之色也是很娇贵的。“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韩愈《春雪》)。这是一种心理状态。严冬方尽,余寒犹厉,突然看到这美妙的草色,心头不由得又惊又喜。这一些些轻淡的绿,是当时大地唯一的装饰;可是到了晚春则“草树知春不久归”(韩愈《晚春》),这时那怕柳条儿绿得再好,人们也无心看,因为已缺乏那一种新鲜感。
所以,诗人就在第三句转折时提醒说:“最是一年春好处。”是呀,一年之计在于春,而春天的最好处却又在早春。
这首诗咏早春,能摄早春之魂,给读者以无穷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绘画所不能及的。诗人没有彩笔,但他用诗的语言描绘出极难描摹的色彩——一种淡素的、似有却无的色彩。如果没有锐利深细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诗笔,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炼为艺术美。
赏析三: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句。首句点出初春小雨 ,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准确地捕捉到了它的特点。造句清新优美。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二句紧承首句,写草沾雨后的景色。以远看似青,近看却无 ,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可与王维的“青霭入看无”、“山色有无中”相媲美。三、四两句对初春景色大加赞美:“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两句意思是说: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东西,远远超过了烟柳满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
写春景的诗,在唐诗中,多取明媚的晚春,这首诗却取早春咏叹,认为早春比晚春景色优胜,别出新意。
这首小诗 ,诗人只运用简朴的文字,就常见的“小雨”和“草色”,描绘出了早春的独特景色。刻画细腻,造句优美,构思新颖,给人一种早春时节湿润、舒适和清新之美感。
赠刘景文
苏轼
20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注释】
⑴ 荷尽:荷花枯萎。
⑵ 擎雨盖:托住雨珠的叶子。盖:伞,诗中比喻荷叶。
⑶ 菊残:菊花凋谢。
⑷ 傲霜:不怕风霜。
⑸ 君:您,古代对人的尊称。
⑹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译文]: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
【题解】
这是一首寄赠的诗。刘景文,字季孙,开封祥符(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做过饶州酒监。苏轼赞誉刘景文为“慷慨奇士”,将他比作孔融,并推荐他做官。全诗表面上只是在写深秋(一说初冬)时节的景色,但托物言志,深有寄托。
简析:
这首古诗是写秋末的景色,第一句以荷败、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接下来诗人以橙子的金黄与橘子的青绿,把深秋的景色点缀得色彩鲜明而富有生气。诗人在此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擎雨盖”指荷叶。第二行诗赞颂了菊花的残枝有傲霜凌寒的气概。
赏析一: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佑五年
20
(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初冬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赏析二:
这首诗作于元祐五年(1090)苏轼知杭州时。刘季孙,字景文,北宋开封祥符(今属河南开封)人,当时任两浙兵马都监,也在杭州。苏轼很看重刘景文,曾称他为“慷慨奇士”,与他诗酒往还,交谊颇深。
诗中所咏为初冬景物。为了突出“橙黄橘绿”这一年中最好的景致,诗人先用高度概括的笔墨描绘了一幅残秋的图景:那曾经碧叶接天、红花映日的渚莲塘荷,现在早已翠减红衰,枯败的茎叶再也不能举起绿伞,遮挡风雨了;独立疏篱的残菊,虽然蒂有余香,却亦枝无全叶,唯有那挺拔的枝干斗风傲霜,依然劲节。自然界千姿万态,一年之中,花开花落,可说是季季不同,月月有异。这里,诗人却只选择了荷与菊这两种分别在夏、秋独领风骚的花,写出它们的衰残,来衬托橙橘的岁寒之心。诗人的高明还在于,他不是简单地写出荷、菊花朵的凋零,而将描写的笔触伸向了荷叶和菊枝。终荷花之一生,荷叶都是为之增姿,不可或缺的。苏轼用擎雨无盖说荷败净尽真可谓曲笔传神!同样,菊之所以被誉为霜下之杰,不仅因为它蕊寒香冷,姿怀贞秀,还因为它有挺拔劲节的枝干。花残了,枝还能傲霜独立,才能充分体现它孤标傲世的品格。诗人的观察可谓细致矣,诗人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亦可谓强矣!这两句字面相对,内容相连,是谓“流水对”。“已无”、“犹有”,一气呵成,写出二花之异。
赏析三:
此诗是苏轼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任杭州太守时所作。刘景文名季孙,原籍开封,是北宋名将刘平的小儿子。刘平驻守宋、夏边境,力拒西夏,因孤军无援战死。身后萧条,诸子早卒,只剩景文一人。苏轼在杭州见刘时,刘已五十八岁。经苏轼向朝廷竭力保举,刘才得到小小升迁。不想只过了两年,景文就死去了。苏轼此诗虽似写景,但每句都切合刘的身世,并用以勖勉对方。这在苏诗中确属精心之作。我们必须透过表面的景物描写,才能领略诗中的积极涵义。
20
此诗写初冬。第一句写枯荷。荷出污泥而不染,本为高洁品质之象征,惟到秋末,池荷只剩残茎,连枯叶也已无存,确是一片凄寂。昔李璟作《山花子》,首句云:“菡萏香销翠叶残。”王国维乃谓“大有‘从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苏轼此诗首句,殆更过之。夫留得枯荷,尚能听雨,近则连枯叶亦无之,其衰飒至极矣。然则作者嗟叹感喟之情仅此一句,第二句便将笔势劈空振起,转到了“菊残犹有傲霜枝”。残菊与枯荷,虽同为衰飒场面,却以“傲霜枝”三字写出了秋菊的孤高之态和贞亮之节,看似与第一句对文,有互文见义、相与呼应之势;事实却侧重在“傲”字上。“擎雨”之“盖”乃实写,不过说像伞盖一样的荷叶都已一干二净;而“傲霜”之“枝”的“傲”则以移情手法写出了菊的内在精神,示人以凛不可犯的气概。这就比第一句深入了,也提高了。第三句则爽性喝破,人人皆以萧瑟秋风、严寒冬日为苦,作者却偏偏赞之为“一年好景”,且谆谆嘱咐“君须记”,此真以平淡无奇之语言给人以出乎意料之感受;至于收句,倘无力回天,则全诗必成虎头蛇尾,强弩之末。而作者乃从花写到枝,从枝叶写到果实,所谓“正是橙黄橘绿时”,乃金秋乍逝,百物丰收的季节,“橙黄橘绿”,又呈现一派熙熙融融景象,在前两句枯淡凄清的背景下突然出现了炫目摇情的色彩,真使人疑为神来之笔。然而作者除了用几个植物名称和几种简单明快的色调之外,再无其他噶枝蔓之句,这就给予作者一种踏实稳重、矜平躁释的美的感受。古人说:“情随事迁”。而东坡妙处,竟能用景移情,把日渐凋残的初冬一下子打扮成一片金黄翠绿,虽说用笔雅淡温柔,却具有不尽的蓬勃朝气。写冬景而能化凋谢零落为饱满丰硕,非贤如东坡诚不可臻化。
然此诗乃东坡写赠刘景文者。刘固以世家子弟而潦倒终身,年近六十,犹朝不保夕。作者第二次到杭州做官,与刘一见如故。既悯伤其愁苦,又希望他振作,不致因老病困穷而长此颓唐下去。就此诗首句而言,荷所以比君子;而时值岁尾,荷枯叶尽,正以喻君子生不逢辰,难免潦倒失路;次句言菊,菊所以喻晚节,而景文晚年并无亏缺,犹有凌霜傲雪之姿。但人到暮年,加上一生失意,总不免多向消沉颓唐一面着想;而对于读书人,特别是对有理想抱负者来说,却还有收之桑榆、获取丰收的一面。所以诗人乃以三、四两句对刘勖勉有加,给以支持,使刘认识到前景还是大有可为的。“橙黄橘绿”才是人生最成熟的收缘结果之期,这使刘不仅看到荷枯叶尽的一面,还有傲霜雪抗严寒和收成果实的一面,希望他能振作起来,坚持下去。只是诗人纯用比兴手法,没有把本意直截了当地说出来罢了。
东坡作此诗时年已五十五,也已步入老年了。他当然不能预知不久的将来还遭到流放海南之厄。但他一向旷达乐观,主张应多方面地适应外界的环境变化,不因年老而颓唐消沉。然则此诗也不妨看做诗人本身的一生写照。盖苏轼一生,坎坷挫折,亦云多矣,却始终没有被逆境吓倒,而稍摧其志。然则此诗固亦夫子自道也。其身后“橙黄橘绿”,使千载以下之人尚能分享其甘美的艺术果实,也算是美不胜收了。故窃以为如仅以景语之美来赏析此诗,犹属皮相也。
20
吴小如《古典诗词札丛》(天津古籍出版社)第253至255页(全文)
赏析四:
诗人十分欣赏秋末冬初的自然景象。他并不为“荷尽”、“菊残”而惋惜,倒是残菊丛中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和树中橙黄橘绿的斑斓色彩引起了他的兴味。因为这些都可作为品格坚贞的象征。实际上,诗人把冬景写得充满活力,有以物喻人的用意。诗人这一见解很独特,他是借对橙橘的赞扬来歌颂在恶劣环境中不屈不挠、照样闪射光彩的人。
生平: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 (今四川眉山县) 人。是北宋时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他是宋仁宗景佑三年生,嘉佑二年进士,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因讥讽朝政被贬任杭州通判;历徙湖州、黄州、常州。哲宗嗣位,召至京师,任中枢舍人。后又与司马光面争新法「不可尽改」而出知杭州。后又因晰宗亲政启用新党,苏轼又被一贬再贬,之贬到海南,宋徽宗登基大赦天下,苏轼北返时在常州逝世。当时为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享年六十六岁。高宗朝,赐太师,谥文忠。
三、作文例文
幸 福
那一日,去看望爷爷奶奶。一如既往地,一番寒暄之后,开始吃饭。菜很丰盛,男人们开始喝酒。这本来是没有什么特别可写的,但是偶一抬头,我看见了这样一番景象:
许是酒喝多了,爷爷的脸很红。于是奶奶问他:“怎么脸这么红?别喝太多了,当心身体!”说着,奶奶伸出手,轻轻地摸了一摸爷爷的脸。爷爷抓住奶奶的手,宽慰地说:“没事!”
很平常的景象,却突然让我有一阵触动。就是奶奶那一下轻轻的抚摸,让我蓦然看到了许许多多的爱怜、柔情和爷爷奶奶之间经历了几十个年头的感情。我忘不掉奶奶那个时刻的表情和那个很平凡的动作,有一种很深很深的感动充斥在我的心房。
20
其实,这样的一个动作真的很平常,在这个时代。有太多太多的“现代爱情故事”在不断上演,看了很多的花前月下、山盟海誓、海枯石烂。年轻人的相依相偎实在比这个动作要亲昵许多。但,偏偏,就单单被这个动作感动了。再轰轰烈烈的感情,当开始被油盐酱醋、锅碗瓢盆取代,当开始被漫漫的时间长河冲刷,故事就开始平淡无奇、寡淡无味了。也许,许多故事也就这样结束了。当初的山盟海誓、海枯石烂,如今,只是烟消云散。
所以,当我看到已是满头白发的奶奶,即使是这样一个平常的动作,我都会感动不已。这才是幸福,两个人相依相携,走过长长的几十年,还要继续走下去,走完长长的人生之路,也许他们的感情不曾花前月下,不曾山盟海誓,不曾海枯石烂,但是,那是一份真真实实的感情,那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幸福。
想起《诗经》里有一句话:“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写的就是这般的天荒地老。
分析:
这一篇《幸福》写了奶奶轻抚爷爷,爷爷抓住奶奶的手这样一件极平常的事情,作者由此生发开来的聿福观显得很朴实,其中与“现代爱情故事”的花前月下的比较,使作者的幸福观更显朴素无华。
幸 福
那天,一个男孩很认真地对我说:“在我眼里,你是最幸福的女孩子。”这样一句没头没脑的话,居然重重地撞击着我的心。
我无语地微笑,继而感激。
幸福是什么?我曾像一只微弱的萤火虫,在无尽的黑夜里久久寻觅生命的亮点,每次都以为自己找到了,突然间又化为泡影。有人说,你原来想要的东西得到了,这就是幸福。不,我固执地摇摇头。这不是真正的幸福,这只是一种欲望的满足,只能得到暂时的欢愉,它无法企及幸福的高度。幸福来源于对整个生命的感知与热爱,幸福乃是整个心灵的宁静。
不是吗?因为我曾经不懂幸福为何物,所以常常忽略了身边的风景,空愿跋山涉水去追逐那些虚无;因为我不懂,所以才会心浮气躁,才无法摒弃虚荣。于是,那些虚而不实的华丽的表象蒙蔽了我的眼睛,于是,我便不懂珍惜,不知究竟何为真的幸福。
幸福的感觉好比喝茶,一口一口地品尝,在夏天令人感到凉爽,在冬天使人感到温暖。这时,你的心是庄严而平静的,如同一缕阳光静静地泻在荷叶上。有了这份心境,我才会心平气和地审视这个世界,才懂得“人间有味是清欢”背后的真正蕴意。
20
有些东西是我们无法选择的,比如居住的环境,比如曾经受伤的过去,但只要对平静疏淡简朴的生活怀有一份深深的热爱,我们照样会在漫漫长夜里点亮心中的灯,从一种幸福抵达另一种幸福。有一次一个朋友对我说起晚上的噩梦,看她紧张的样子,我也跟着惊慌起来,可她又突然露出微笑说:“幸好只是个梦,我真幸福。”我释然。是啊,用梦来观照现实,这不正是一种幸福吗?最重要的是我们不应逃避,应努力在现实生活中持久地保持心灵的温暖与平静,以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一切,体味到了生命清明的滋味,我们便体味到了幸福的滋味。
感谢曾经给我关爱的人,感谢那个男孩的提醒,我明白,无声的幸福正如丝雨般的空气弥漫着我,我是个幸福的女孩子!
分析:
第二篇《幸福》写了“我”由不幸福到幸福的转变,在转变前后的对比中,作者对幸福观作了一番剖析,之后在平实生活的体验中感受了幸福,“体味到了生命清明的滋味,我们便体味到了幸福的滋味”,这种幸福观是值得赞赏的。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