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十校2018届高三第三次(5月)联考
一、语言文字应用
1.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春节热映的《红海行动》无论在武器系统的使用上还是在人物的军事技术方面,都尽量做到真实。虽然影片(piān)中的舰载无人机是目前装备中所没有的,坦克漂移射击也略有夸张,但是融合在整体故事情节中,并不凸兀,所以也不会让观众过于挑剔(ti)。
B. 现在的老人特别注重养生,一方面是老人们观念的改变,渴望老年生活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是他们“贪生怕死”,怕生了病拖累(lèi)子女。有时生了病,能瞒(mán)就瞒着,老俩口自个儿照料着,也就过去了。
C. 时下,让孩子提前走出国门享受国外优质教育,已成为很多家庭的选择。在这样的背景下,各种国际课程班应(yìng)运而生,而某些机构根本没有招生资质,只是打着中外合作办学的幌子欺骗学生。因此,广大学生和家长不要因各种招生中的噱(xué)头而贸然选择。
D. 小满一到,农田里的庄稼需要充裕的水分,农民们便忙着踏水车翻水;收割下来的油菜籽也等待着农人们去舂(chōng)打,用油车做成清香四溢的菜籽油;蚕宝宝开始结茧,养蚕人家忙着摇动丝车缫(shāo)丝:这份对收获的热盼是最让人不能自己的。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字音和字形的辨析和修改。A项,影片 piān应为piàn, “凸兀”应为“突兀”;B项,拖累 lèi应为lĕi, “老俩口”应为“老两口”;D项, 缫丝 shāo应为sāo, “不能自己”应为“不能自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以《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为代表,央视文化节目如雨后春笋,成为文化综艺新的标杆。但由于跟风,“诗词”和“朗读”严重扎堆,渐渐使人审美疲劳。【甲】 “在文学等细分题材被集体消费的时候,我们要着眼未来,探索新的方向。”央视副总编辑朱彤承诺,“央视将持续在原创文化节目上发力。”而总导演、制片人于蕾给《国家宝藏》下了定义——“大型文博探索节目”:【乙】以历史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纪录的气质,创造一种集演播室综艺、纪录片、舞台戏剧、真人秀等多种艺术形态于一体的全新模式,是全新创制的“纪录式综艺”。
其实,博物院文化的流行早有端倪,《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纪录片也曾风靡一时。这样的背景下,《国家宝藏》播出的时机,无疑是非常合适的。说起博物馆,总让人想起深宫大院;说起文物,也总让人想到历史的冰冷,仿佛离我们日常的生活很远。【丙】而《国家宝藏》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是因为它使那些尘封于历史的文物活了过来——请来能辐射到各个年龄阶层的演员,又在表演的各个方面精准要求演员,让其在表演中真正做到演“活”文物。它们不再是冰冷的,而是带着温度的;不但记载着厚重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也与我们许多人的生命相关。
2. 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雨后春笋 B. 其实 C. 端倪 D. 脱颖而出
3. 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 甲 B. 乙 C. 丙
【答案】2. D 3. B
【解析】
2. 试题分析:题干是“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和修改。本题要求选择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D项,对象错误,“脱颖而出”是指锥尖透过布袋显露出来。比喻人的本领全部露出。语境中的使用对象是“《国家宝藏》”。使用对象错误。
点睛:分析词语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①要分辨词语的语义,尤其是有的成语有表层意和深层意,切忌望文生义。②要分清词语的适用范围和对象。③要分清词语的感情色彩。④要识别与其他词语的搭配。比如说修饰语与中心与不搭配,动词与宾语不搭配等。⑤要分析语使用是否符合逻辑。比如有些成语使用的“不合逻辑”主要表现是自相矛盾。词语的使用要仔细分析语境。
3. 试题分析:题干是“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使用是根据词语或句子之间的性质和关系来确定如何使用的。B项,“以历史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纪录的气质”中的逗号应改为顿号,并列状语之间用顿号。
点睛:标点符号分为标号和点号。点号的用法如下:逗号:用于句子中需强调的部分、异动的部分。问号:用于有疑问语气的句子末尾。冒号:句子内部标点,用在句子内提示性话语后的停顿。下列几种情况使用分号:①用在复句中表示并列分句间的停顿,非并列关系(转折、因果等)的多重复句,前后两部分之间也用分号。②分条说明一个完整的意思,在每一条里,不管是词、词组、单句,还是复句,都作为一个分句,各条末尾用分号,最后一条完了用句号。③句子中有余指代词“等等”代表未说出的并列部分,在“等等”的前面也要用分号。提示:并列的几个分句,不论其结构是否一致,并列分句间均用分号,不能有的用分号有的用逗号。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没有任何一个解决方案是完美的,无论多么创新总会有提升空间,因此,在解决方案被改进前,我们不能随意而盲目地付诸于实施。
B. 在江歌被害后的这一年里,这位失去独生女的母亲在国内和日本多次奔走,征集希望日本法庭可以通过判处凶手陈世峰死刑的决定,并获得了国内众多网民的同情和支持。
C. 虐童事件舆情短期内集中爆发,当务之急应该采取相关措施,让防虐待的儿童课程进入托幼机构,给老师、家长、孩子都上一课,分别讲清楚如何对虐待行为说不,触碰红线的严重后果,如何发现和处理问题。
D. 一个人有了过失,做了错事,我们应该让他自己去解决,这是对人的一种设身处地的深刻理解,而不是站在道德的至高点居高临下地去裁判别人。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A项,介词滥用,应为“付诸实施”或“付之于实施”;B项,宾语中心语残缺,“决定”后面应该加上“的签名”,不然“征集”没有对应的宾语;C项,语序不当,与前文无法对应。错在“给老师、家长、孩子都上一课,分别讲清楚如何对虐待行为说不,触碰红线的严重后果,如何发现和处理问题。”应改为“给孩子、家长、老师都上一课,讲清楚如何对虐待性侵说不,如何发现和处理问题,以及触碰红线的严重后果。”
5.
佛系,百度词条中为一种生活态度和方式,是一种怎样都行、不大走心、看淡一切的活法。近来,随着“佛系青年”的走红,引申出了各个领域的“佛系+”。请你仿照例句中“佛系买家”的句式,另选一类人物进行个性化解读。要求句式基本一致。
例句:佛系买家:不咨询,不议价,不差评,买货看中就下单,不好懒得退,货到自动评。
佛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学生 (2). 不旷课,不抬杠,不质疑,考试分高拼人品,及格便是缘,挂科也认命。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是“请你仿照例句中‘佛系买家’的句式,另选一类人物进行个性化解读。”本题考查学生的仿句能力。题干要求句式基本一致。审清题干,明确仿照内容。分析例句“佛系买家”,其在内涵上,“不咨询,不议价,不差评,买货看中就下单,不好懒得退,货到自动评”,体现了“佛系买家”的生活态度和方式是一种怎样都行、不大走心、看淡一切的活法。“不咨询,不议价,不差评”采用排比手法,“买货看中就下单,不好懒得退,货到自动评”,体现了“买家”的态度。本题对“佛系”内涵的理解要正确,句式基本一致,语言表达要流畅、准确。仿照“佛系买家”的句式,另选一类人物,比如学生,对“佛系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不旷课,不抬杠,不质疑”,“考试分高拼人品,及格便是缘,挂科也认命”从内涵和句式上符合题目要求。
6. 根据下面所给的材料回答问题。
今年3月10日,期待已久的“芝士公园”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开始进入试营业阶段,并将于6月全面开放。它位于三江口,以教育为核心,建设形成教育培训、教育产业孵化+配套教育办公、国际公寓以及教育配套商业+特色商业等业态联动,是宁波日报报业集团携手宁波万科,共同打造的宁波首个一站式全年龄段城市学习综合体,简单来说就是一个既可以培训学习又能休闲娱乐的场所。
(1)请简析“芝士公园”的命名之妙。
(2)芝士公园的来临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了零的突破,有人说这是教育和商业的有机融合,是现代教育的创新之举。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为什么?
【答案】(1)①谐音“知识”,与其教育综合体的定位相契合。②芝士是西方的美食,以此体现“芝士公园”内部中西合璧的教育及商业元素。③以此为名,充满童趣,有亲切感,能激发孩子们的兴趣。④“公园”体现其休闲性和娱乐性的特征。
(2)同意:①教育与商业的融合,加入现代智能手段,实现了教育方式的更新,促进教育模式的多样化发展。②化解了家长将孩子送进培训班,自己面临无处可去、无事可做的困境。③一站式的教育综合体模式,提供了便利的学习条件,避免到处辗转之苦,优化孩子的学习环境。④与学校教育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共同促进孩子的个性化发展,给孩子提供全面素质化教育。
不同意:①教育与商业的融合,使教育染上商业化气息,使教育浸染浮躁之气。②“芝士公园”的商业化操作使其难逃功利之欲,很难保证教育内容的纯粹性。③容易形成快餐式、碎片化教育,使学生对教育形成误区。④对学校教育来说,也许是一次大的冲击,培养孩子还是应该以学校的基础教育为主,不能本末倒置。
【解析】(1)试题分析:题干是“请简析‘芝士公园’的命名之妙。”本题考查对材料中重要概念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认真阅读材料,找到有效答题语句,筛选“芝士公园”的命名之妙。“芝士”筛选时,要抓住概念的特征和内涵去提取、筛选、整合。“以教育为核心,建设形成教育培训、教育产业孵化+
配套教育办公、国际公寓以及教育配套商业+特色商业等业态联动”,“一站式全年龄段城市学习综合体”,“一个既可以培训学习又能休闲娱乐的场所”,“芝士公园”是“公园”,“公园”体现其休闲性和娱乐性的特征。名为“芝士”,谐音“知识”,以此为名,充满童趣,有亲切感,能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又与其教育综合体的定位相契合,而且,“芝士”是西方的美食,以此命名体现内部中西合璧的教育及商业元素。
(2)试题分析:题干是“芝士公园的来临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了零的突破,有人说这是教育和商业的有机融合,是现代教育的创新之举。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为什么?”本题考查对材料中进行个性化解读是能力。本题是两个小问,第一问简单,只需要表明自己态度就可以了。回答“同意”或“不同意”。然后阅读材料,结合材料和自己的理解回答出
同意或不同意的理由。回答“同意”的理由,要抓住“芝士公园”的创新教育理念回答,认为它是教育和商业的有机融合,是现代教育的创新之举,是教育方式的一次突破;化解了家长将孩子送进培训班,自己面临无处可去、无事可做的困境;一站式的教育综合体模式,提供了便利的学习条件,避免到处辗转之苦,优化孩子的学习环境;与学校教育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共同促进孩子的个性化发展,给孩子提供全面素质化教育。回答“不同意”的理由,从商业对教育的负面影响方面说理由,比如,它使教育染上商业化气息,使教育浸染浮躁之气;难逃功利之欲,很难保证教育内容的纯粹性;容易形成快餐式、碎片化教育,使学生对教育形成误区;培养孩子还是应该以学校的基础教育为主,不能本末倒置。等等。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都说南仁东20年做了一件事: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世界最大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人称“中国天眼”。他是这项大工程的发起者及奠基人,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人称“中国天眼之父”。而该工程核心团队的成员,大部分是他的学生。那么,他们造出来的“中国天眼”,究竟是一只什么样的天眼?
首先我们还得追溯到望远镜的发明历史。我们知道天文望远镜,主要有光学望远镜和射电望远镜,此外还有红外、X射线、伽马射线等望远镜。最初的天文望远镜是光学望远镜。1609年,45岁的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一根管子两端装了两个镜片,对着月亮一看,看到了环形山,从此有了现代天文学。早年的电视,收不到信号,屏幕上密密麻麻的雪花闪烁。这是电磁波信号,包括来自太空的射电辐射。1933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卡尔·央斯基,研究长途通讯中的静电噪声时,发现银河中心持续的射电辐射,从此有了射电天文学。格罗特·伯雷应聘贝尔实验室失败,1937年在芝加哥附近的自家后院,制造出第一台射电望远镜。这两个小伙子,取得如此重大成果时,都只有二十多岁。
天文学家都想要很大很大的锅盖。以前屋顶上经常会看到“锅盖天线”,口径越大,电视画面越清晰。射电望远镜的“锅盖”,也是如此。所以世上的射电天文学家,都想有大口径“锅盖”,提高射电望远镜灵敏度。当年伯雷制造的射电望远镜,抛物面天线直径是9.45米。美国上世纪60年代在波多黎各建造了阿雷西沃射电望远镜,口径305米,在老大位置上坐了数十年。口径100米的射电望远镜,有德国波恩附近的埃费尔斯贝格射电望远镜,以及美国格林班克射电望远镜。而“中国天眼”FAST口径500米,抢到了老大之位。还能不能制造更大的锅盖呢?单个望远镜,要做得更大是很难了。不过办法是有的,用大量射电望远镜组成一个阵列,分布在辽阔的地理空间,收到信号综合分析,就相当于一个超大望远镜了。比如国际天文学界正在建设的“平方公里阵列望远镜(SKA)”,它的观测能力将是神级的。中国是SKA的首创国之一。
平方公里阵列望远镜,分布在从非洲到大洋洲的辽阔空间,而美国的阿雷西沃望远镜,和中国的“天眼”,都造在偏远的山窝里——喀斯特地形的洼坑中。这有什么讲究?据专家说,好处不止一个。位置偏远,意味着受其他无线电信号的干扰最小;洼坑地形,是建造大锅盖的理想之地;喀斯特地形,即熔岩地形,排水畅通。建造“中国天眼”之前搜寻选址,找了300多个洼坑,南仁东拄着拐杖,亲自考察了平塘县的几十个候选台址。贵州黔南州平塘县的大窝凼,地形最理想,获得最高分。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工程总工艺师王启明说:“望远镜反射面总面积为25万平方米,相当于30个标准足球场那么大。尽管反射面板才1毫米厚,也用掉2000多吨铝合金。”他说,中国“天眼”有很多是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都由国内顶级企业建造完成”。组成射电望远镜“镜面”的4450块反射面单元,每一块标准单元有两部分,铝合金背架、反射面面板。这个铝合金背架,是萧山企业东南网架制造拼装的。圈梁、索网和支撑馈源舱的6座高塔,用掉的钢材有1万多吨。美国阿雷西沃望远镜的馈源平台,1000多吨重,几乎固定在半空,这样的设计有利于馈源的定位,却缩小了观测角度。王启明说:“如果我们按照阿雷西沃的方案,我们500米望远镜,馈源平台重量至少会达到几千吨。这样重的大家伙挂在空中,成本相当大了。”他说,中国“天眼”用了轻型索支撑馈源平台方案,馈源舱只有30吨重。
(《都市快报》2017年9月23日,有删改)
7. 下列各项中对文意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中国天眼”是一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工程,该工程团队的核心成员大部分是“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的学生。
B. 随着卡尔·央斯基和格罗特·伯雷这两个天才小伙子的发现和发明,由光学望远镜进阶到射电望远镜,世界天文学向前迈进一大步,由此步入现代天文学。
C. 世上的射电天文学家,都想有大口径“锅盖”,这种追求使得抛物线天线直径从最初的9.45米到后来的305米口径再到“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望远镜的灵敏度也由此实现了大幅提升。
D. “中国天眼”FAST口径500米,已经到了单口径的极限,如果还想增加望远镜的探测力,就需要使用大量射电望远镜组成一个阵列,国际天文学界正在建设的“平方公里阵列望远镜(SKA)”就是运用了这个构思。
8.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早年的电视,屏幕上有时会出现密密麻麻的雪花闪烁,这是因为电视机没有收到外界信号。
B. 无论是射电望远镜还是平方公里阵列望远镜,选址尤为重要,当初南仁东为了给“中国天眼”寻找理想地,亲自考察了多个候选台址才得以最终确定。
C. 美国阿雷西沃望远镜1000多吨重的馈源平台几乎固定在半空,如果我们按照阿雷西沃的方案,我们500米望远镜,馈源平台重量会是阿雷西沃的好几倍。
D. FAST “镜面”有4450块反射面单元,每一块标准单元由铝合金背架和反射面面板这两个部分组成。
9. 根据文章中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为“中国天眼”拟一条百科词条。字数不超过80个字(包括标点符号)。
【答案】7. C 8. A
9. “中国天眼”是由南仁东发起并投入建设,以贵州黔南州平塘县的大窝凼为台址,大多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是世界最大单口径和最高灵敏度的球面射电望远镜。
【解析】
7.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各项中对文意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A项,原句中应该是“该工程核心团队的成员”;B项,原文中为“伽利略,在一根管子两端装了两个镜片,对着月亮一看,看到了环形山,从此有了现代天文学”;D项,过于绝对,原文说“单个望远镜,要做得更大是很难了”。
8.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分析与评价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A项,偷换概念,原文中说“收不到信号”应该是指收不到视频信号,但可以收到外界电磁波信号。
点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以偏概全或偷换概念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分析推理类题目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对照,从中找到与原文表述有出入的答案,就可以做出正确选择。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夜观流星
林清玄
烬读宋朝沈括著的《梦溪笔谈》,有一段谈到他夜见流星的事,非常有趣:
治平元年,常州日禹时,天有大声如雷,乃一大星几如月,见于东南,少时而又震一声,移着西南;又一震而坠,在宜兴县民许氏园中,远近皆见,火光赫然照天,许氏藩篱皆为所焚。是时火息,视地中只有一窍如杯大,极深,下视之,星在其中荧荧然,良久渐暗,尚热不可近,又久之,发其窍,深三尺余,乃得一圆石,犹热,其大如拳,一头微锐,色如铁,重亦如之。
沈括学识的渊博早为后世所推崇,但我对这一段描述特别感到兴趣,并不是像有的学者说他对流星的判断正确早在西方天文学家九百年之前,而是我小时候也有一段看流星陨落的相似经验。
我幼年居住的乡里,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没有冷气,没有电扇,一到夏天夜晚,就没有人留在屋内,家人全跑到三合院中间的庭院里纳凉:大人坐在藤椅上聊天,或谈着农事,或谈着东邻西里的闲话;小孩子就围坐在地板上倾听,或到处追逐萤火虫。
小时候,家里有一位帮忙农事的老长工,我们都叫做他“玉豹伯”,他的脑子里装满了民间戏曲里的戏文故事,口才好,姿势优美,颇像妈祖庙前的说书先生。他没有儿女,因此特别疼爱我们,每天夏天夜里,我们都围着听他说故事,一直到夜幕低垂才肯散去。他的身上有一种说不出的魅力,听到精彩的地方,我们甚至舍不得离开去捉跳到身边的大蟋蟀。
有一天王豹伯为我们讲《西游记》,谈到孙悟空如何在天空腾云驾雾飞来飞去,我们都不禁抬头望向万里的长空,就在那个时候,一颗天边的星星划出一条优美的长线,明亮的星一直往我们头上坠落,我们都尖声大叫,玉豹伯说:“流星!流星!”然后我们听到轰然一声巨响,流星就落在我们庭院前不远处蕉园旁的河床。
一群孩子全像约好了似的,完全顾不得孙悟空,呼啸着站起往河床奔去,等我们跑到的时候却完全不见流星的影子,在河床搜寻一个晚上毫无所获,才拖着疲倦的身子回家。第二天还特别起早,继续到河床去找,后来找到一颗巨大的黑褐色石头,因为我们日日在河床游戏,几乎可以确定那颗新石头就是昨夜的流星,但是天上的明星落到地上怎么会变成石头呢?是我们不敢肯定的谜题。
那是我第一次看见流星,在那之前,虽听大人说起过流星,知道天上的每个星星就对应着地上的一个人,只要看见天上的流星陨落就知道地上死去了一个人。可是我常自问,地上时常有人去世,为什么流星是那么的罕见呢?
还有人说,当你看见一颗流星落下的一刻,闭上眼睛专心许愿,你的愿望就可以实现,当时我们还是孩子,心中没有什么大愿,看到奔射如箭的流星,张看之不暇,谁还顾得许愿呢?
后来我还在庭院里看过几次流星,但都远在天外,稍纵即逝,不像第一次的感受那么深刻,心中只是无端的茫然,若是天空中的星星都对应着一个人,那一刻落下的又是谁呢?不管是谁,人世里不是行者就是过客,流星落下不免令人感触殊深。
如果流星是一个人的陨落,那么浩渺的天空就对应着广阔的大地,人的群落就是星的聚散,这样想时,我们的离恨别情便淡泊了许多——光灿的星落到地上只是一个无光的石头,还有什么是永远的光明呢?
我总觉得不管有多少天文学家,尽管人类登陆了月球,我们对天空的了解都还是浅薄无知的,重要的不是我们知道了多少天空的事物,而是它给了我们什么样心灵的启示。
从很年幼的时候我就爱独自坐着看天空,并借着天空冥想,一直到现在,我出门时第一眼都要看看天色,这或许是看天吃饭的农家子弟本性,然而这种本性也使我在大旱的时候想着渴望雨水的禾苗;在连日豪雨之际思念着农田里还未收割、恐惧着发芽的累累稻穗;在巨风狂吼之时忧心着那些出海捕鱼的渔夫。
天空的冥思是可以让我们更关切着生活的大地,这样站在地上仰望天际,就觉得天空和星月离我们不远,也是“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心情。
我最担心的是,在我认识的都市儿童中,大部分失去了天空的敏感,有的甚至没有好好地看过天色,更不要说是流星了。现在如果我看见流星,我想许的愿望是:“孩子们,抬头看看那一颗马上要失去的流星吧!”
10. 指出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1)魅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茫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文章开头部分引入沈括在《梦溪笔谈》中那段夜见流星的记载,有什么作用?
12. 赏析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
13. 本文中的“流星”早已超越天文学领域的基础概念,被赋予更深厚的内涵,请你结合全文探究“流星”的多重意蕴。
【答案】10. (1). (1)魅力:这里指玉豹伯疼爱孩子而产生的亲和力以及讲故事时散发的吸引力。 (2). (2)茫然:由流星的陨落想到人生的短暂与无常从而产生的迷茫失落的情感体验。
11. ①在结构上,以沈括夜见流星的故事引出“我”儿时第一次看见流星的经历,且《梦溪笔谈》中的描述与我的实际见闻相照应。②在内容上,沈括的记载为全文奠定了神秘而充满童趣的风格基调,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从而引发了“我”对流星陨落的生命思考。
12. ①以“我”之视角为起点,真切感人,具有很强的代入感,小小之“我”的天空冥思背后隐藏着大我情怀,隐藏着人们对天空的敬畏,对大地的情愫,对生活的期盼与忧思。
②在句式上整散结合,后半部分以整句(排比)的形式刻画出我身为农家子弟对土地渔农的天然忧思,情感在铺排中推进升华。
③“渴望雨水的禾苗”“ 恐惧着发芽的累累稻穗” “巨风狂吼”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天地万物人格化,赋予其生命,赐予其性格,不仅使文字形象生动,也体现出作者对待生命的态度。
④采用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刻画出“我”的形象特征,让读者窥探出“我”内心的柔软敏感,对世界以善意相待,从而引发我们的思考。
13. ①“流星”蕴含着童年时期人与事的美好回忆,是时光永不褪色的印记。
②在世人的意念中,流星代表着愿望,也代表着一个人的陨落,由此作者生发了人世无常、聚散由命的感慨,我们每个人都像流星一样是人世间的行者和过客,没有永恒的光明,但都曾散发过光明。
③“孩子们马上要失去的流星”象征在现代都市里即将消失的那些传统的美好事物,是都市生活中已经难以寻觅的与大地天空紧密相联朴素的生活方式,是都市孩子们心头正在消逝的对自然造化的敬畏之情以及对土地山河的依恋之情。
【解析】
10. 试题分析:题干是“指出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理解和分析。理解词语的含义要结合语境。第(1)句说“玉豹伯,他的脑子里装满了民间戏曲里的戏文故事,口才好,姿势优美,颇像妈祖庙前的说书先生。……他没有儿女,因此特别疼爱我们,每天夏天夜里,我们都围着听他说故事,一直到夜幕低垂才肯散去。他的身上有一种说不出的魅力,听到精彩的地方,”此处的“魅力”是指玉豹伯疼爱孩子而产生的亲和力以及讲故事时散发的吸引力。第(2)句是“后来我还在庭院里看过几次流星,但都远在天外,稍纵即逝,不像第一次的感受那么深刻,心中只是无端的茫然,若是天空中的星星都对应着一个人,那一刻落下的又是谁呢?不管是谁,人世里不是行者就是过客,流星落下不免令人感触殊深。”结合这句话的一是,此处的“茫然”是说作者由流星的陨落想到人生的短暂、无常从而产生的迷茫、失落之情。
11. 试题分析:题干是“文章开头部分引入沈括在《梦溪笔谈》中那段夜见流星的记载,有什么作用?”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作用。回答段落的“作用”题时,要从内容和结构上着手,还要关注改段落所在文中的位置。阅读文章,开头部分引入沈括在《梦溪笔谈》中那段夜见流星的记载,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为全文奠定了神秘而充满童趣的风格基调,也引出了“我”儿时第一次看见流星的经历,从而引发了后面“我”对流星陨落的生命思考。在结构上,以沈括夜见流星的故事,以及《梦溪笔谈》中的描述和“我小时候也有一段看流星陨落的相似经验”相照应。
12. 试题分析:题干是“赏析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本题考查赏析文中精彩句子的表现力。赏析精彩句子的表现力时,要首先指出表现手法,然后再结合语境分析该手法的艺术表现力。回答艺术表现力要从修辞手法、抒情手法、表现手法、描写手法,篇章结构和语言等角度思考。本句开始就说“一直到现在,我出门时第一眼都要看看天色……”,此处以“我”之视角为起点,真切感人。“看天吃饭的农家子弟本性”,“这种本性也使我在大旱的时候想着渴望雨水的禾苗;在连日豪雨之际思念着农田里还未收割、恐惧着发芽的累累稻穗;在巨风狂吼之时忧心着那些出海捕鱼的渔夫。”小小之“我”的天空冥思背后隐藏着大我情怀,隐藏着人们对天空的敬畏,对大地的情愫,对生活的期盼与忧思。整散结合,后半部分以整句、的形式、排比的手法,刻画出“我”身为农家子弟对农民,对渔农的发自内心的忧思。
13. 试题分析:题干是“本文中的‘流星’早已超越天文学领域的基础概念,被赋予更深厚的内涵,请你结合全文探究“流星”的多重意蕴。”本题考查探究文中重要内容丰富意蕴。阅读全文探究“流星”的多重意蕴,要围绕“流星”所写的人、事,把握内容,结合文章是主旨,回答出“流星”在文中的表面意,深层意。文章第六至八三节讲的是“我”在童年时期听王豹伯伯讲有关“流星”的故事,“我”第一次看到“流星”的陨落,所以“流星”蕴含着作者对人与事的美好回忆,是时光永不褪色的印记。第八至十一节文字说的是世人的意念中,流星代表着愿望,也代表着一个人的陨落,由此作者生发了人世无常、聚散由命的感慨,我们每个人都像流星一样是人世间的行者和过客,没有永恒的光明,但都曾散发过光明。文章最后一节说“孩子们马上要失去的流星”,这就解释了本文的主旨:“流星”象征在现代都市里即将消失的那些传统的美好事物,是都市生活中已经难以寻觅的与大地天空紧密相联朴素的生活方式,是都市孩子们心头正在消逝的对自然造化的敬畏之情以及对土地山河的依恋之情。最后一点对考生来说,比较难以回答的,但是前两点还是可以得分的。
三、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厨者王小余传
清·袁枚
小余王姓,肉吏之贱者也。工烹饪,闻其臭者,十步以外无不颐逐逐然。初来请食单;余惧其侈,然有颖昌侯①之思焉,唶曰:“予故窭人子,每餐缗钱②不能以寸也。”笑而应曰:“诺。”顷之,供净饮一头,甘而不能已于咽以饱。客闻之,争有主孟之请。
小余治具,必亲市物,曰:“物各有天。其天良,我乃治。”既得,泔之,奥之,脱之,作之。客嘈嘈然,属餍而舞,欲吞其器者屡矣。然其簋不过六七,过亦不治。毕,乃沃手坐,涤磨其钳铦刀削笮帚之属,凡三十余种,庋而置之满箱。他人掇汁而捼莎学之,勿肖也。
或请授教,曰:“难言也。作厨如作医。吾以一心诊百物之宜,而谨审其水火之齐,则万口之甘如一口。”问其目,曰:“浓者先之,清者后之,正者主之,奇者杂之。视其舌倦,辛以震之;待其胃盈,酸以厄之。”曰:“八珍七熬贵品也子能之宜矣嗛嗛二卵之餐子必异于族凡何耶?”曰:“能大
而不能小者,气粗也;能啬而不能华者,才弱也。且味固不在大小、华啬间也。能,则一芹一菹皆珍怪;不能,则虽黄雀鲊三楹,无益也。而好名者有必求之与灵霄之炙,红虬之脯,丹山之凤丸,醴水之朱鳖,不亦诬乎?”曰:“子之术诚工矣。然多所炮炙宰割,大残物命,毋乃为孽欤?”曰:“庖牺氏至今,所炮炙宰割者万万世矣。乌在其孽庖牺也?虽然,以味媚人者,物之性也。彼不能尽物之性以表其美于人,而徒使之枉死于鼎镬间,是则孽之尤者也。”曰:“以子之才,不供刀匕于朱门,而终老随园,何耶?”曰:“知己难,知味尤难。吾苦思殚力以食人,一肴上,则吾之心腹肾肠亦与俱上;而世之贪声流歠者,难奇赏吾,而吾伎且日退矣。且所谓知己者,非徒知其长之谓,兼知其短之谓。今主人③未尝不斥我、难我、掉磬我,而皆刺吾心之所隐疚,是则美誉之苦,不如严训之甘也。吾日进矣,休矣,终于此矣。”
未十年卒。余每食必为之泣,且思其言,有可治民者焉,有可治文者焉。为之传以咏其人。
(选自《小仓山房文集》,有删改)
【注】①颖昌侯:指西晋何曾“日食万钱”“厨膳滋味,过于王者”,贪嘴之意。②缗钱:即串起来的铜钱。③主人:这里指随园主人,也就是袁枚。
1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工烹饪,闻其臭者 臭:气味,这里指香味。
B. 十步以外无不颐逐逐然 逐逐:急欲得到的样子。
C. 其天良,我乃治 天:气候,时令。
D. 涤磨其钳铦刀削笮帚之属 属:类。
1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且味固不在大小、华啬间也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B. 不如严训之甘也 羡长江之无穷
C. 以子之才,不供刀匕于朱门 以勇气闻于诸侯
D. 能大而不能小者,气粗也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最初王小余向作者请示菜单,作者怕他太奢侈,就和他说自己是穷人子弟出身,每顿饭花的铜钱串起来不能超过一寸。后来王小余上了一道净饮,味道甘美,大家不停地喝到饱。
B. 王小余对食材尤为讲究,买到满意的食材后,就淘洗、加热、清理、调制。客人对他菜品非常满意,吃到手舞足蹈,好几次恨不得吞下餐具。王小余在做菜数量上也特别克制,一般不会超过六七道菜。
C. 王小余认为味道不在于食材的大与小、简单与丰富,只要厨师的才艺好,简单的食材也能做出美味,而为了贪图名声而使用奇珍异材反而是一种荒唐的行为。
D. 王小余由厨艺解读到了很多人生之理,那些只知道咂着声音吃喝的人虽然可以欣赏并理解王小余,却不能使王小余的厨艺得到提升,而袁枚却对他严苛,反而可以促进他,这也是他愿意待在随园,不愿高就的原因。
17. 用“/”给下列文字断句。
八 珍 七 熬贵品 也 子 能 之 宜 矣 嗛 嗛 二 卵 之 餐 子 必 异 于 族 凡 何 耶
18. 把下列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不能尽物之性以表其美于人,而徒使之枉死于鼎镬间,是则孽之尤者也。
(2)余每食必为之泣,且思其言,有可治民者焉,有可治文者焉。
【答案】14. C 15. D 16. D
17. 八珍七熬/贵品也/子能之/宜矣/嗛嗛二卵之餐/子必异于族凡/何耶
18. (1)那些不能尽动物的本性而向人展示其美味,而白白地让它们在锅里面枉死,这是一种极重的罪孽。
(2)我每每吃饭,都为他而哭,并且会想起他说的话,里面有治理百姓的道理,也有写文章的道理。
【解析】
14. 试题分析:题干是“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思和用法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C项,“天”应为“天性”。
15.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A项,“且”:表递进,而且,况且。B项,“之”:都作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C项,“以”,都作介词,凭、凭借。D项,“而”:前者表转折,译为“但是,然而”;后者表假设,译为“如果,假如”。
点睛: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16.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D项,那些只知道砸着声音吃喝的人并不能真正欣赏理解王小余。
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还有细节方面容易出题,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特别是细节处,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17. 试题分析:题干是“用“/”给下列文字断句。”。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比如本题:“八珍七熬贵品也”,句中“也”作语气词,一般在句尾,故应在“也”后停顿。而且本句是判断句,故应在“八珍七熬”后停顿。“子能之宜矣”
的意思是“您能烹饪,这正常。”其中“矣”作语气词,一般在句尾,故应在“矣”后停顿。“之”是指“烹饪”这件事,作宾语,故还应在“之”后停顿。“子必异于族凡”的句意是“您做的必定跟普通人不一样”,句意完整,应在此句的前后都停顿。“何耶”一般独立成句,故应在“何”前停顿。完成断句后,疏通语意如下:八珍七熬,这是珍贵的品种,您能烹饪,这正常。区区两只鸡蛋的饭,您做的必定跟普通人不一样,为什么呢?
18. 试题分析:题干是“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关键点:“物之性”:“动物的本性”;“表”:“展示”;“于”:“向”;“徒”:“白白地”;“枉死于鼎镬间”:“在锅里面枉死”;“是”:“这”。第二句关键点:“之”:“他”;“且”:“并且”;“治民”:“治理百姓”;“治文”:“写文章”。
点睛:翻译句子要解释出关键的字词的意思,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五是有些虚词表示各种语气的,需要译出。
参考译文:
小余姓王,是个身份低贱的煮肉差役。他擅长烹饪,人们闻到他烧菜的香味,十步以外没有不下巴跳动、歆羡向往的。最初他向我请示菜单,我怕他太奢侈,但又有颍昌侯(那样贪嘴)的想法(指西晋何曾“日食万钱”“厨膳滋味,过于王者”),就叹了口气说:“我本来是个穷人,每顿饭花的钱(缗钱,即串起来的铜钱)不能超过一寸。”他笑着答应说:“好。”不久,上了一道净饮,味道甘美,大家不停地喝到饱。客人听说了他,争着请他为自己主厨。
小余准备菜肴,一定要亲自上市场,说:“东西各有其天性,天性好的,我才用。”买到后,就淘洗、加热、清理、调制。客人吵吵着,接连地吃到满意,手舞足蹈,好几次恨不得吞下餐具。但是篮子里只有六七道菜,超过这个数目也不再做了。完了,就洗手坐定,洗磨他的钳子、叉子、刀子、刨子、笮具、刷子之类,共三十多种,把柜子放得满满的藏起来。别人拾起他剩下的汤汁,双手切磨着学着做,可是不像。
有人请他传授技艺,他说:“很难说啊。当厨子就像当大夫。我用专一的心思诊断各种事物适合怎么做,细心斟酌怎么用水火来调和,这样就可以众口如同一口了,都以此为美味。”问他细节,他说:“味浓的在先,味淡的在后。味正的为主料,味奇的为调剂。等人舌头麻痹了,就用辣味来刺激它;等人胃满了,就用酸味来将食物压缩。”问者说:“八珍七熬(八珍指淳熬、淳母、炮豚、炮牂、擣珍、渍、熬、肝膋,七熬未知),这是珍贵的品种,您能烹饪,这正常。区区两只鸡蛋的饭,您做的必定跟普通人不一样,为什么呢?”他说:“能做大菜而不能做小菜的,是因为气质粗。能做简餐而不能做盛宴的,是才力弱。而且味道本来不在乎大或小、简单或丰盛之间啊。如果才能好,则一个水芹、一味酱料都能做成珍贵奇怪的菜;才能不好,那么即使把黄雀腌了三间屋子,也没什么好处。而贪图名声的一定要做出灵霄宝殿上的烤肉、红虬做出的肉干,用丹山的凤凰来做丸子,用醴水的朱鳖来炮制,不是很荒唐吗?”问的人又说:“您的技艺确实精巧啊。但是多烧煮杀生,残害动物的性命,不是做孽吗?”他说:“从伏羲氏到现在,所烧煮杀生的已经万万世了,伏羲的恶孽在哪里呢?虽然如此,但是用味道来取悦人,是动物的本性。那些不能尽动物的本性而向人展示其美味,而白白地让它们在锅里面枉死,这是一种极重的罪孽。”问者说:“以您的才能,不在豪门巨家里整治膳食,而在随园里终老,这是为什么呢?”他说:“懂得我难,懂得美味更难。我苦思尽力地为人做饭食,一道菜上去,我的心肝肾肠也跟着一起送上去了。而世上那些只知道咂着声音吃喝的人,很难格外欣赏我,这样我的技艺就会一天天退步了。况且所谓知己的人,说的是那种不只能了解其长处、也同时能知道其短处的人。现在随园主人(指袁枚)并非不斥责我、为难我、跟我吵闹,可是他都能刺中我心里暗自内疚的地方。像这样,那么一味的给我以美誉,实为苦楚,不如随园主人对我严厉的训诫反而甘美,我就一天天进步了。算了吧,我还是终老在这里吧。”
不到十年,他去世了。我每每吃饭,都为他而哭,也会想起他说的话,里面有治理百姓的道理,有写文章的道理。就为他作了这篇传,称颂这个人。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阙题
刘眘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注】阙题:即缺题,原题缺失,故作此。
19. 古人写诗讲究“炼字”,颈联中的“句中眼”分别是_________和_________。
20. 尾联中的“幽映”、“清辉”一般用来写月光,这里却用来形容日光,请你探析其中的反常之妙?
【答案】19. (1). 闲 (2). 深
20. 体现了诗人闲居之处乃幽静闲逸之所在,与上文中的深山密柳相照应。绿柳掩映着白日的光辉,滤成月色般的清辉幽幽,使日光少了一分耀目,多了一分平和。与诗人内心的闲隐情怀相契,体现了诗人想要摆脱名利束缚,求得一心清净,向往真正愉悦的归隐生活,以及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
【解析】
19. 试题分析:题干是“古人写诗讲究‘炼字’,颈联中的‘句中眼’分别是”。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表现力。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1]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炼字”,就是对语言进行锤炼,从字词的海洋里挑选出最准确、最鲜明、最具个性的词语来对诗词意境进行描摹或情感抒发。“闲门向山路”。这里是没有多少人来打扰的,所以门也成了“闲门”。主人分明爱好观山,所以门又向山路而设。“深柳读书堂”,进门一看,院子里种了许多柳树,长条飘拂,主人的读书堂就深藏在柳影之中。原来这位主人是在山中专心致志研究学问的。
点睛:炼字题设问:1、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直接鉴赏关键词)2、诗中的“诗眼” “关键字”是哪一个?为什么?(找出关键词并鉴赏)3
、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比较鉴赏)炼字题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20. 试题分析:题干是“尾联中的“幽映”、“清辉”一般用来写月光,这里却用来形容日光,请你探析其中的反常之妙?”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歌内容和、表现手法和诗人的思想情感。读懂全诗,根据具体诗句分析。该诗描写深山中一座别墅及其幽美环境。一开头就写进入深山的情景。“道由白云尽”,是说通向别墅的路是从白云尽处开始的,可见这里地势相当高峻。“春与青溪长”,伴随山路有一道曲折的溪水,正当春暖花开,山路悠长,青溪行不尽,春色也看不尽,似乎春色也是悠长的了。三、四两句紧接上文,细写青溪和春色,透露了诗人自己的喜悦之情。“随”字赋予落花以人的动作,又暗示诗人也正在行动之中,从中可以体味出诗人遥想青溪上游花在春光中静静绽放的景象。此时,水面上漂浮着花瓣,流水也散发出香气。芬芳的落花随着流水远远而来,又随着流水远远而去,诗人完全被青溪春色吸引住了。他悠然自适。五六句中“闲门向山路”,“闲门”表明这里没有多少人打扰的,。主人分明爱好观山,门又向山路而设。进门一看,院子里种了许多柳树,长条飘拂,主人的读书堂就深藏在柳影之中。原来这位主人是在山中专心致志研究学问的。结末两句,诗人仍描写别墅光景。山深林密,虽在白天里,也有一片清幽的光亮散落在衣裳上面。环境安谧,气候舒适,真是专志读书的最好地方。这体现了诗人闲居之处乃幽静闲逸之所在,与上文中的深山密柳相照应。绿柳掩映着白日的光辉,滤成月色般的清辉幽幽,使日光少了一分耀目,多了一分平和。与诗人内心的闲隐情怀相契,体现了诗人想要摆脱名利束缚,求得一心清净,向往真正愉悦的归隐生活,以及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1)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论语·公冶长》)
(2)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
21. 在与人交往中,孔子以“巧言、令色、足恭”三者为耻,此三者正好与我们在《论语》中学过的“损者三友”相对应,请你写出剩下两空相对应的内容。
“巧言”对应______________;“令色”对应 “善柔”;“足恭”对应______________。
22. “怨”是我们的常有的情绪,无法逃避,也无法消除。因此,在日常交往中,我们无法做到真正的“无怨而交”。请你结合孔子的交往观,谈谈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该如何处理“怨”的情绪。
【答案】21. (1). “便佞” (2). “便辟”
22. ①在交往中,我们应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多审视自己的不足,多包容别人的难处,努力化解心中的怨恨。②不要“匿怨”而交,表面上亲热,实际上恨之入骨的做法不可取,交友应表里合一,以“谅”交友。③分析“怨”形成的原因,如涉及双方原则性的问题,无法消“怨”那就选择不交,以“直”交友。
【解析】
21. 试题分析:题干是“在与人交往中,孔子以‘巧言、令色、足恭’三者为耻,此三者正好与我们在《论语》中学过的‘损者三友’相对应,请你写出剩下两空相对应的内容。”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语句内容的能力。通读语句,疏通大意,找到答案。“巧言、令色、足恭”的意思是“甜言蜜语、满脸堆笑、点头哈腰
”。“孔子曰:‘……损者三友。……。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损者三友”中“三友”是指阿谀奉承的人、当面恭维,背后诽谤的人、花言巧语的人。”故“巧言”对应“便佞”;“令色”对应“善柔”;“足恭”对应“便辟”。
22. 试题分析:题干是“‘怨’是我们的常有的情绪,无法逃避,也无法消除。因此,在日常交往中,我们无法做到真正的‘无怨而交’。请你结合孔子的交往观,谈谈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该如何处理‘怨’的情绪。”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经典中语句的现实意义的。这道题要求简要分析孔子是如何察识学生的。通读上述材料两则材料,理解文意,再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回答如何处理人际交往中的“怨”的情绪。交往中如果出现了“怨”的情绪,先分析“怨”形成的原因,如涉及双方原则性的问题,无法消“怨”那就选择不交,以“直”交友。应推己及人,多审视自己的不足,多包容别人的难处,努力化解心中的怨恨。不要“匿怨”而交,表面上亲热,实际上恨之入骨的做法不可取,交友应表里合一,以“谅”交友。
参考译文:
(1)孔子说:“甜言蜜语、满脸堆笑、点头哈腰,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心怀怨恨跟人交朋友,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
——(《论语·公冶长》)
(2)孔子说:“重责备自己,而轻责备别人,怨恨自然不会来了。”
——(《论语·卫灵公》)
(四)古诗文默写。
23.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彼童子之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2)不愤不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不复也。(《论语》)
(3)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_____________。安能以身之察察,__________?(《楚辞·渔父》)
(4)风急天高猿啸哀,____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5)春江潮水连海平,_____________。滟滟随波千万里,__________。(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答案】 (1).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2).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3). 不悱不发 (4).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5). 新浴者必振衣 (6). 受物之汶汶者乎 (7). 渚清沙白鸟飞回 (8). 无边落木萧萧下 (9). 海上明月共潮生 (10). 何处春江无月明
【解析】试题分析: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授”“读”“惑”“悱”“隅”“反”“振”“汶”“渚”“回”“萧”“潮”“明”等字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点睛: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三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
四、作文
24.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从”“北”“化”这三个字都是由“人”而来的同体会意字(见下图甲骨文示例),相随而“从”,相背而“北”,相转而“化”。这三字高度概括了人生的成长历程,包孕着国人自古洎今的人生哲学与生命智慧;这三字也与每个人的求学、处友、从业等具体生活实践息息相关,深蕴待人处事之道。
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写一篇文章,对上述的看法自选角度加以评说。
【注意】①题目自拟。②不得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人生要经历三种境界才完美
欢喜文字学的朋友有个有趣的发现,“从”“北”“化”这三个字均由“人”字而来。在甲骨文中,两个“人”字相随,便是“从”字;两个“人”字相背,便是“北”字;其中一个“人”字转过来,便是“化”字。由这三个字的形体特点,我想到了我们的人生大致也得经历这样的三种境界,才算是完美,才算是不枉此生。
第一种境界是“从”字的写法——两个“人”字相随。在这种境界里,我们应该处于不谙世事人情的年纪。“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大千世界的一切都是新鲜、新奇的。我们乐意学习,乐意接受,凡事我们均能以肯定的态度悦纳。我们相信父母,相信老师,尊重长辈,怀了一颗求知的赤子之心,凡事听从,一切顺从。
第二种境界是“北”字的写法——两个“人”字相背。臻及这一境界时,我们大致已经长大,有了独立思想。“看山不再是山,看水不再是水”,我们不再用肯定、悦纳的眼光和胸怀去面对大千世界。“我思故我在”的“思”常常变成怀疑和否定。我们开始与父母争吵,与长辈辩论,不相信经典,时常怀疑常识的正确性,凡事悖逆,时时求异。
随着年龄的长大和阅历的丰富,我们逐渐来到了第三种境界,那就是“化”字的写法——那个“人”字转了过来。我们终于发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经典依旧是经典,常识终究是常识。我们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从第一种境界里的懵懂少年,到第二种境界里的踔厉风发的青年,终于成长到干练成熟的沉稳中年——虽然有些油腻,却能处事慎重,一举一动循规蹈矩。
并不是每一个人的一生都能如此完整地经历这三种境界。有的人终其一生,始终在第一种境界里与世浮沉,随人欢喜。没有自己的色彩,没有自己的个性,也没有自己的思想,忙忙碌碌,像个划船的奴隶,终日挥桨不停。也有人终生走不出第二种境界,时时刻刻愤世嫉俗,与时不合。他看不惯世人,世人也看不惯他,结果郁郁寡欢,坎坷一辈子。他们只会写出人生的“从”字和“北”字。
惟有臻及第三种境界的人,才会写出人生的“化”字,才会领略“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况味,才会拥有完美的人生。“从”“北”“化”三个普通的汉字,蕴含的是人生的大智慧,绝不普通。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篇任务驱动型作文。作文要想准确立意,认真分析材料是关键。首先明晰材料中对这三个字的理解。一方面,“这三字高度概括了人生的成长历程,包孕着国人自古洎今的人生哲学与生命智慧”这是从人生哲学的层面,从一个人完整的人生历程的角度去说的。我们首先要模仿父母师友名人名家的优点,这是间接经验的获得,即“从”;之后会产生精神和行为上的双重叛逆,即“北”;最后,能从正反两个方面思考,一切为我所用,进入“化”的阶段。从人生纵向的年龄层面上看,从一定程度上,幼年善“从”,青年善“北”,老年善“化”。另一方面,“这三字也与每个人的求学、处友、从业等具体生活实践息息相关,深蕴待人处事之道”,这一句更多是从方法论的角度去说的,这三字之妙蕴含在人生的各个阶段、各个方面,择其善者而“从”之,去其恶而“北”之,力求为我所用而化之。在为人处事上,既要学会尊重他人,尊重历史,尊重过去,又要学会质疑一切,养成独立思考之品格,进而获得精神层面的升级,成为善“化”的智者。从三者的关系角度来说,“从”是“北”的基础,有所学有所得才能有所 “北”,有“从”,“北”才不是空穴来风,任性妄为;“北”是“化”的前提,盲从的人缺乏思考的能力,会“北”善“北”的人才能切中事物之要害,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转化升级,留下自己的生命印记,最终成为拥有知识产权的强者;“北”是“从”的补充,我们不能为了“北”而“北”,因此在质疑的同时不能缺失内心的感恩与柔情,“北”是对“从”的补充,使其不至于陷入盲从之淖,“北”是为人的锋芒,也是立世的脊梁;“化”是“北”的目的,质疑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才学,而是希望改变现实的不尽人意,建构更为美好的世界,使自己成为一个精神明亮的质疑者和改变者,因此在解构的同时,还要建构,这就是以“化”为终点的。其次第二段的语句中,关注两个个关键词:思考、评说。因此,在文体上不是一定要求考生写成论述类文章,又不能忽略试题上的提示,这两个关键词是指向论述类文体的,在阅卷时又要有所体现。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主要特点有三个方面:一是作文材料本身是有争议性的实事或时事;二是材料尽可能体现时代价值观多元化这一特点,要求学生就事论理,把理说清,话道明,并且分析事件要贯穿写作始终;三是带有明显的驱动任务。这些驱动任务包括文体、内容、思维、对象,考生要根据这些任务来写作,而不能脱离这些任务。写作这类作文,首先要明确写作要求,弄清任务。第二要抓住材料核心事实,明确是非。第三,选好角度,围绕是非,确立观点。所谓“选好角度”,就是指要从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来立意,同时应兼顾自己擅长的角度,也就是自己积累了相关素材,有思想、理论上的准备的角度。在写作时,可围绕是非来设置分论点。这样确立观点,就准确、全面、有思辨性,符合高考对学生的考查要求。第四,围绕材料就事说理,类比论证展开写作。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中的材料除了生发出观点外,还应把“分析材料、就事说理”贯穿在具体的写作中,这是任务驱动型材料的一个显著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