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梦想.突破
斑驳的门后传来一段悠扬的乐曲,推开大门,仿佛突破自我,走进二胡的天堂。
我喜欢拉二胡,喜欢在静静的夜里一人独坐,拿起弓,拉着紧绷的二弦,磨出婉转的曲调。我的心中一直盘桓那样一个音乐梦想,那个与中年文明同样年岁的瑰丽梦想,是《二泉映月》的婉转悲凉,是《赛马》的慷慨豪迈,更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召唤,在每个与二胡为伴的夜里丝丝入扣。反复痛苦的练习从未击倒我,我心中梦想的二弦从未崩断,对中华文化的继承从未放弃,如今,我已突破自我,以悠扬的乐音回馈自我。
可我意想不到,并不是所有人都喜爱二胡。每当我向同学绘声绘色地描述梦想时,得到的却只有不屑与嘲笑。他们总是对西方的洋乐器呐喊助威,热血沸腾,然而看到街边拉二胡的乞丐,却不约而同地看向我,眼中有着说不出的色彩。我的内心受到打击。面对这般嘲笑,我还要坚持吗?这值得坚持吗?梦想的裂痕渐渐显现。
一个夜晚,我端着二胡坐在街边椅子上,心中充满失落,一股芬芳扑鼻而来,那是檀木的香气,仿佛是二胡在勉励我,劝说着我不要放弃。是啊,选择二胡,选择这样小众的乐器,就是选择了不被理解,选择了孤独,选择知音难觅,但这并不能成为击败我梦想的理由。
回忆起多年来的音乐生涯,梦想的弦细若游丝,但始终没有断。我下定决心,愿做一位身负宝剑的独侠,用手中的弓拉开新的世界。
终于获得了一次在音乐节表演的机会,我毫不懈怠,端起二胡,紧绷的二弦任我轻揉重滑,檀木的香气索统鼻间,一曲《二泉映月》娓娓响起。我如月下老者轻声哀叹,又似江湖侠客激述豪情,时而缥缈,时而清晰,时而压抑,时而豪迈,仿佛置身于湖光月色之中,不求听者泪下,只求他们能够明了我对二胡的依恋,对中华传统乐器的执着。曲终,全场沸腾,他们感受到了中华文化古朴背后的智慧与绚丽。这是我对梦想的执着,这是我对自己的突破,是我对梦想的突破!
我从不后悔学习二胡,从不后悔经受磨砺和嘲笑,也感谢这些挫折,让我不断突破自我,终于走向二弦交织的三寸天堂。
名师点评
这篇满分佳作有多个亮点:首先是作者善于借助想象和比喻等手法,加入独侠、老者、侠客、湖光月色等意象,将二胡演奏的意境扩大,使语言丰富而优美,从而将作者的情感表现得丝丝入扣;其次是作者将自身的心路历程展示得完整而生动,从一开始对二胡单纯的喜爱,然后到二胡遭冷落的现实让年少的作者产生自我怀疑,后面坚定梦想,专情演奏,从而得以“突破自我”,整个内心变化自然从容,不生硬,不突兀,显示出作者驾驭文字的高超能力;最后是立意高人一等,全文不仅仅写年少的二胡学习者在能力和心态方面的“突破”,更是以二胡为载体,与西洋器乐进行对比,强调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与回归,这是立意的“突破”!具备了以上三个要素,作文想不满分都难!
2. 瞬间的启迪
19
笔走墨海,花开绚烂。饱蘸浓墨,在纸上尽情挥洒。墨色晕染出朵朵梅花。书法中的一个个瞬间,往往能给我无限启迪。
王羲之·坚定不移的瞬间启迪
第一天走入墨舍拜师,师傅便对我说:“字无百日功,想要学好书法,得要坚定不移呀!”当时的我,年级尚小,不是很明白师傅的话。后来一日,偶然看见曾巩的《墨池记》里“羲之常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一句,便豁然开朗。王羲之被誉为“书圣”,依靠的正是他坚定不移的信念呀。只有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坚定不移地练下去,才能收获成功。从王羲之身上,我明白了坚定不移的重要性,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对自己技艺精益求精的追求。坚定不移,是我从王羲之书法的瞬间中获得的启迪,这也更是学习书法的不二法门。
苏东坡·淡泊豁达的瞬间启迪
练习了一段时间的行书,师傅总说我的字生疏无趣,死板呆滞。他给了我一本苏东坡写的《黄州寒食诗帖》,这是“天下第三行书”,运笔如行云流水,潇洒自如。字形或高或扁,笔画或重或轻,墨色或浓或淡,通篇毫无滞碍。我思索其中妙门,细看其内容,一瞬间便明白其中奥秘。原来,帖中所写的是苏轼被贬黄州的事,表现其对名利的淡泊,对人生的豁达,才能如斯。淡泊豁达,是我从苏东坡书法中获得的瞬间启迪,也是书法的关键窍门。
颜真卿·民族气节的瞬间启迪
我的书法日臻完善,可其中有个致命的弱点:没有自己的特点。我问师傅缘故,师傅给了我两本书帖,一是颜真卿的《勒礼碑》,古朴大气;二是他的《祭侄稿》,狂放不羁。为何有如此差别?阅读内容,我才瞬间明白,《勒礼碑》是对祖先功德的记述,《祭侄稿》是对侄儿被安史叛军杀害的控诉。对祖先的崇敬和对侵略的反抗,一瞬间,让我知道了这是中华民族的气节,只有这样,才能推陈出新!民族气节,是我从颜体书法中获得的瞬间启迪!更是学习书法的奥义之门。
坚定不移、淡泊豁达、民族气节,这是我从书法的一个个小瞬间获得的启示,更是中华文化绵延千载的真谛!
名师点评
文章文字新奇,结构精巧,立意深远。文字上,不刻意雕琢,骈散结合,平淡有味,读之朗朗上口,有古风遗韵。例如“笔走墨海,花开绚烂”“饱蘸浓墨,在纸上尽情挥洒”“墨色或浓或淡,通篇毫无滞碍”,这些文字清新别致,文学性很强。
结构上采用小标题式,一目了然,这可以减少一些过渡性文字的铺张,有利于突出重点,更好地表达主题。而且,小标题内容画龙点睛,既方便作者分门别类地组织材料,也使得文面爽洁悦目。
19
立意深远,颇具特色。以王羲之、苏东坡、颜真卿的真性情入手,从中挖掘出坚定不移、淡泊豁达的品格,最后提升到民族气节上,层层深入,妙趣横生。精准地传递了涤荡灵魂的家国情怀。身在校园,心怀天下,正是这篇文章的大气象。(申思)
3.瞬间,丹青长安再现
踏着缓慢庄重的脚步,我走进这座千年古都——西安。遥望古色生香的大雁塔,流连苍翠欲滴的终南山,欣赏美轮美奂的华清宫......瞬间,穿梭千年,丹青长安之盛世再现。
西安,是一个最容易让人引发思古幽情的地方。它不似柳永笔下梅雨蒙蒙的江南水乡,不似王维笔下冷冷石上的月映山河,它的色彩,浓厚而不浓艳,苍郁而不颓靡。饱经岁月风霜,慢溯历史长河,再现其丰盈的过去。瞬间,护城河快干涸的河水淙淙如新,祁连山脉传来的铮铮驼铃与大雁塔的钟声遥相呼应,思绪飘往从前......
我爱极朱丹的瑰丽,鲜艳如指上丹蔻,壮丽如火烧晚霞。华清宫前的墙壁,便似这永远热烈的朱丹色。华清宫矗立在骊山上,似锦若绣。夕阳西下,华清宫辉映在夕阳中,落日溶金,它宛若一位穿着红装,玲珑有致的典雅美人。华清宫前的两排灯笼,寓含着诉不尽的衷肠情思。“红墙绿瓦绕骊山,对酒三杯醉玉环。松掩廊台妃子笑,频歌起舞乐笙弹。”唐太宗与杨贵妃的爱情,终是令人唏嘘不已,那缕缕情思,化作华清宫的点点朱丹,沉淀了千年情梦。
我敬佩青黛的坚定,庄重如碑林石墨,肃静如惊堂木落。茂陵霍去病将军冢前的一方陵墓石碑,便是这深沉似海的青黛色。墓前正对着漫山遍野的参天大树,那苍翠如新的绿为霍将军壮然殉国的家国情怀更添一分敬意。犹记将军初次征战,深入敌境数百里;河西之战中,他大破匈奴,直取祁连山;漠北之战中,他率领众骑兵,首战告捷;戎马倥偬,封狼居胥,豪情难遣,气势如虹。想必当年他即将登上报效祖国之征途,定也站在这满山青黛前,手握长箭,怒吼道:“匈奴未灭,何以成家!”
丹青长安,丹是其情意连绵,名垂千古的人文气息。青是其坚强刚毅,苍郁深沉的历史精神。丹青之气,瞬间将长安这座古城浇灌得美妙多彩。
汉唐情怀生长在这千年古都中,在每一片脱落的老漆上,在每一缝张曼青苔的缝隙中,在每一个包孕着悠悠情韵的沧桑变韵中。它是每一位华夏儿女的情结,只愿它不随盛世长安覆灭而瞬间湮灭,只愿它沉静如秋水,灿灿如夏花,深深扎根于炎黄子孙心中。
瞬间,丹青长安再现。长安梦虽尽,汉唐情依然。
名师点评
19
丹青本是两种可作颜料的矿物,丹指丹砂,青指青雘,因我国古代绘画常用朱红色和青色两种颜色,丹青成为绘画艺术的代称。而作者剑走偏锋,以丹、青二色结合古长安的建筑配色来回望历史,活色生香,寓情于景。作者的文字功底了得,遣词造句都十分考究,字里行间让人始终能跟随文字感受到长安城人文历史的厚重美感。
文章结构严谨,由开篇的漫步古都长安各景致“大雁塔”、“终南山”、“华清宫”不禁引发思古幽情,从而慢溯历史长河中色彩浓重的文化建筑,再到瞬间再现承载着千年情梦与英雄豪情的“丹青”,灵动自然却不失序。作者自始至终没有忘记传达古都长安特有的历史文化积淀之美,能看得出作者对于长安城地缘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巧引诗句,具体而微,堪称考场佳作。(李梦颖)
4.突破
我欲回到过去,化作人间的一缕春风,伴随着古人的美好品质,突破人性的枷锁。
韶华易逝,时光易老,许多事情可以在弹指一瞬间悄然结束,在漫漫时光长河中,也唯有古人的高尚品质没被浸染。
深幽的白帝城内,你临于先帝的病榻边,仔细聆听着他的每一句叮嘱……我好像看到昔日那个面如玉冠的年轻人,早已不见往日舒展的笑。“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此时的你,托孤受命,匡危济难,任重而道远!霎那间,你的目光坚毅起来,踱至殿外,心中早已决定用满腹才华和毕身精力来复兴刘氏江山,以实现“死而后已以酬三顾”的愿望。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看着你——诸葛孔明坚毅的目光,领略亘古的扶国老臣心!
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你认为低头躲避是狗熊所为,于是,你摆出了正确的应对姿态——直面挑战。面对皇亲国戚,土官乡绅的威逼利诱,你毫无畏惧之心,依旧站起来为无辜的百姓撑腰。抱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心态,你坚持与这些仗势欺人的贪官污吏斗争到底。谁知道,最终你寡不敌众,落入陷阱。你站在刑罚台上,从你的眼神里看不出丝毫后悔。你仰天大笑,最后伴随一句“为官者不为民,不为民请命,何以为官”离开了人世。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你虽已身死,但你大无畏精神却一直尚存,流传于民间变为一段佳话。你,对天,精神永存!
诸葛亮为帮刘备兴复汉室,鞠躬尽瘁,不惧艰难,死而后已。叶天为让老百姓幸福安康,不受压迫,与恶势力抗争到底,献出生命!
他们这种行为,何尝不是一种突破,超脱了世俗,远离了俗人所爱的金钱富贵,以及他们的名利之心。也正是他们这种行为让他们坚定信念,突破人性贪念的枷锁。
中华男儿,志不在利,我也想像古人一样,突破那人性的枷锁,坚定自己的信念,志在远方。
名师点评
19
这是一篇核心为“突破人性枷锁”的文中,在写作的切入点上彰显独特与深刻。文中借用两个历史人物的故事来表情达意,一是大家熟知的诸葛亮,他的三顾茅户、白帝城托孤、临危受命等故事家喻户晓,这是在历史上德高望重的典范,与本文的核心深深相扣。假如只有诸葛亮故事,文章稍显普通。另外一位叫叶天,是读者陌生的人物。在文学创作中,敢于接触非主流的人与事,有时也是出奇制胜的好方法。
文章结尾与开头遥相呼应,重申在历史的场合中,一切会灰飞烟灭,除了那些平凡而伟大的人身上折射处的光辉人性,永存不朽。结尾处,凸显作品定位之高远,值得借鉴。
5. 突破厚茧自成蝶
指尖抚过洁白的沉宣,风吹歪了几缕发丝,闭眼,醉在浓墨芬香里,不愿醒来,心里却被一股力量萦缠。仿佛又回到旧时光里,看一遍曾经努力冲破那膜茧的自己,用笔一遍遍把丝划破,突破自己,突破一切,只为成蝶。
墨香绕,行云流水,突破规格之茧。
小时跟随爷爷练书法,小手被大手紧紧裹住,感受那几缕老迈的力量,一笔一划,瞬时,帖上的大千世界被临摹在了纸上,清楚而显得规矩。当用笔流畅时,爷爷却告诉我,书法不求一笔一划而求把心付之,突破规格,在帖的基础上融入你自己的东西。我却苦闷,每拿笔练习,却总是找不到出路,看着纸上规矩死板的字,却无可奈何。但我不甘放弃,我开始拿起行书字帖观摩,用心体会王羲之的得意清闲,共与颜真卿愤怒悲痛。一个个日夜流走,当帖上的金光投下而又予之黑暗,当一张张勇于尝试的废纸累积,我慢慢地突破这层茧,慢慢和我心相近,与光相近。书法如此,人亦如此,要活的自然,不造作。
白宣展,笙歌满堂,突破不信之茧。
每每挥洒了一抹墨水,心情都会欢快顺畅。我开始与爷爷一起研究古体篆书。看着这些有趣的骨石字体,我开始展示一番。我把笔作剑,锋芒指向那层白宣,勇敢地写下第一笔,沉醉在这墨的世界中,醉在古文的趣味中,可当自己之作被他人嘲讽时,我心猛然一震。“哈,这是什么东西,好丑!”在我脑里环绕,像茧丝不断缠绕。我开始茫然,可每闻到墨味的芬芳,我的心又平静了下来,回味曾经信心满满,勇敢去做的自己,我的眼底又充满星光。书法如此,人亦如此,自信的自己最是漂亮,闪闪发光。
朱砂点,滴水剪边,突破浮躁之茧。
我开始参加挥毫大赛,面对高手如云的场面,自然会措手不及。放下笔,研上墨,放眼望去,全是胸有成竹的对手,我不由慌乱。看着字帖,发现了爷爷的寄语:镇定如你,静下来!我投入这场水墨春秋里,书写这场三世缘尘的梦,突破浮躁、慌乱的厚茧,镇定观看世界,才是高手。书法如此,人亦如此,静心才能活得自如。
19
放下熟悉的笔,像淋了世间的尘。心中油然升起一股冲劲,使劲冲破一层层茧,冲破规格,不信与浮躁,留下轻盈的翅膀,破茧成蝶。
名师点评
一看本文标题,便觉眼前一亮,“突破厚茧自成蝶”——多么带有诗意而又富含哲理的句子!及至阅毕,更觉此文渗透该考生独特的生活体验,有着个性之美。
首先,考生用“墨香绕,行云流水,突破规格之茧”、“白宣展,笙歌满堂,突破不信之美”、“朱砂点,滴水剪边,突破浮躁之茧”这三行短句引起三个篇章,以清晰的顺序,叙说了自己在书法道路上的独特经历。其次,又以“书法不求一笔一划而求把心付之,突破规格,在帖的基础上融入你自己的东西”、“自信的自己最是漂亮,闪闪发光”、“静心才能活得自如”更是道出了个性化的书法感悟。
纵观本文,考生用诗意而富有哲理的标题、明白晓畅的篇章布局、细腻深刻的语言,雕琢出一个浸透浓墨书香、雅致淡然的自己,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不失为考场佳作。(周红霞)砂点,
5. 烂漫瞬间
浮华三千,繁花一片;轻雾瞬间,执念永恒,那星星点点烂漫,在顷刻间,照亮匠人心房。烂漫瞬间下,是匠心。何谓匠心?为心之所向。
烂漫存在于瞬间,存在于一颗纯朴的心中,技艺不变。
小时候同外公外婆住在一起,习惯了乡间生活。村中人把“花火”称为“死火”,死而复生之火。而外公,则是一名死火匠,一辈子的死火匠。平素里他最钟意的,就是蹲在小屋里捣鼓他的宝贝。他的视力并不很好,常要把腰弯的很低很低,头靠的很近很近。屏息,挑取,送入,下划,火药沙沙落于土层之上;打土,捻线,封口,晾干,一个完整的花筒才刚刚完成。手指上的点点黑星,似是岁月在他手上的遗迹,甚是扎眼。在那个瞬间,我似乎悟到,匠人,就是要坚守本真,传承技艺,未变。
19
烂漫存在于瞬间,存在于一颗赤诚的心中,执情于民。
村中的盛会,必要有“死火”相助。而外公的“死火”,当之无愧地成为首选。为此,在盛会前两三个月里,外公就成天蹲在屋子里,细细地检查每一个花筒。粗糙的指纹摩挲着花筒外壁,沙沙作响。只有在每一个花筒都是细细的流沙声时,外公才满意的离开屋子。屋外的是非,仅同黄昏一起缓缓淌过。我不解的问道:“为什么不用机器来检查呢?多省事。”外公怔了一会儿,慢慢说道:“那样的话,或就负了众人”。那个瞬间,我似窥探到,烂漫下的他,是如此坚定,求生命本真。
烂漫存在于瞬间,存在于一颗淡泊的心中,执情于己。
盛会如期而至,但会场上的外公却并不得意。他放弃了村民给他安排的上等座,只是作为人群中的一部分。头顶的夜空,寂静被突然打破,无数星火冲向天空,拼尽全力,赌上一生芳华,却仅有一次灿烂。它们竞相绽放着,烂漫照亮每个人的心房。和外公只是闭着眼静静的站着,感受飘着硫磺味的空气,还有那不绝于耳的惊叹。他笑了,笑容灿烂过任何一支花火。那个瞬间,我终寻觅到,匠人内心,不过只需几声惊叹,无需任何褒奖,就已足矣。
仍记得外公曾搁浅于我梦里,花火撑开天空的烂漫记忆。他曾说:“匠人缓缓行,化作温阳。”可他在我心中,已化作万般秋水长。那些烂漫瞬间,源于匠人,源于匠心,源于灵魂本真。
名师点评
题中“烂漫”一词,让我想到了鲁迅先生的那句“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既可作色彩绚丽,亦为光彩四射之意。原以为小作者会侧重于梦想的追逐,生命的绚丽绽放来立意,读完方知构思更为巧妙,层次也非常清晰。
我们对传统地域文化的学习不应只追求“那头顶的夜空,寂静被突然打破,无数星火冲向天空,拼尽全力,赌上一生芳华,却仅有一次灿烂”的烂漫瞬间,也不简单是传统技艺的学习,而是思想灵魂的传承——淳朴、赤诚、淡泊。繁华背后的思想沉淀,是当前喧嚣社会所缺乏的,却也是当今中学生最需要感悟的精神精髓。小作者巧妙的借“烂漫”谈灵魂,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并随着事情的发展逐层推进,最后画龙点睛,卒章显志,实为高手。 (熊兴旺)
5. 突破喧嚣的浮躁
玉柱冷冷对寒雪,清商怨徴声向切。谁怜隅客向来时,一片愁心与弦绝。
19
窗外阴雨绵绵,黑云翻滚,忽大忽小的雨声坠落在耳边,令人心烦意乱。我在深沉的题海中努力挣扎,学业中的失意,对未来的彷徨……这一片愁心终是无解,内心的浮躁,也终是扰乱了一方心绪。
走出房门,厅里漆黑一片,耳边静得又听得见时钟的脚步。我漫无目的地游走,目光无处安放,竟落在角落旁的那一处黯淡。我打开灯,是一团近乎尘封的墨绿。我掀开柔软的琴罩,古筝——如一位傲然清高的女子映入眼帘。黑木在昏黄的灯光下散发着淡雅,琴码间堆积了丝丝的尘末,是啊,多久没弹了?仿佛被某种力量驱使着,我细细刷去灰尘,一丝不苟地戴上那套晶莹剔透的指甲,端坐在琴前。看似固不可摧的浮躁,开始被打破。
心中的浮躁之火渐渐被平息,眼前是一曲《高山流水》。好曲啊!我轻提手腕,一双玉指抚上琴面,那熟悉的琴音便如汩汩的泉水般满溢出我的手心。我感受着指腹在二十一根弦间的摩擦,体会着久违且曼妙的触感,沉醉在一支动人心弦的筝曲中了。
是轻巧的鼓点节奏开篇,琴音轻缓灵动由弱而强;进入慢拍,双手互衬高低起合,琴音庄严稳重,古朴自然;左手忽而又转变了一个角色,宛如一个重锤,狠狠地扣击琴弦;进入最激烈的急版部分,前后乐音相混,气势宏大;一曲终了,余音绕梁,绵长悠远。
我收回发烫的指尖,仿佛是一个身着浅白衫水袖的女子,膝边是淙淙的流水,眼前是巍峨的高山,伯牙与钟子期在一旁敞怀畅聊,我则在二人间弹奏乐曲,为二位知音的心事合拍。喧嚣的浮躁逐渐远离,我似乎回到那个清静的自己,寻回那份难得的释然。
山川草木情,天地万物心,均可在这一弦一柱间找到知音,是白居易的《夜筝》的“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意一万重”的紫袖女子,尽管爱人已离,孤幽空寂的夜里,也有古筝清音长伴。这份清静,又是何等有心人才有机会品味?
窗外,雨早停了,晴空万里,推开窗,一股清新的泥土味扑面而来,之前的烦恼早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人生一世难免繁乱纷扰,惟愿处事不惊,突破喧嚣中的浮躁,活在清静里。
名师点评
看此文,深觉传统文化在小作者身上产生的影响。文中诗词的恰当引用,古筝的娴熟技巧,对古曲的深刻理解,文章结构布局的严谨,文字表达的炉火纯青,似乎都在告诉我们——这是一位兰质蕙心多才多艺的少女吧!否则怎会有这样的才情?怎会有这样的生命感悟?又怎会有这样的巧妙构思?小作者在生活遇到困境之时,用一曲古筝排遣郁闷之情,且从中豁然顿悟,体察生命的真谛,并将之诉诸笔端,传统文化的浸润让小作者在遇到困难时“处事不惊,突破喧嚣中的浮躁”,读来令人欣然,又令人掩卷深思。(赵彩云)
5. 一叶龙舟,突破自我
江上搏来浪里斗,不夺头名不罢休。
这一年的端午,我随父亲回家乡看望爷爷。
19
爷爷一如既往地坐在院子里,手里拿着大蒲扇给自己扇风,与朋友喝茶聊天。他一见了我,脸上绽放出慈祥而亲切的笑容,说道:“村里举行青年龙舟赛,你去不去?”他的眼里饱含期待。我想起人们赛龙舟威风凛凛的模样,也想要尝试一下,说不定还能突破我自己!我向爷爷点了点头,“好!”爷爷满意的说道。
我跟着爷爷,第一次如此近距离的看到龙舟。龙头高高翘起,龙身上的鳞片在阳光的照射下栩栩如生,闪着金光,一种别样的感觉油然而生。爷爷的表情前所未有的严肃,板着脸手把手的教我,说道:“龙舟特别强调团结和毅力,舵手,鼓手和划手需要各司其职,各尽其力,龙舟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前进……”
“手要使劲,注意幅度!紧跟节奏,身体随节奏摆动!腰挺直,发力!”这几句话一次次回绕在我耳边。头顶着火辣辣的太阳,身体好像着了火一样,衣服早已被汗水浸湿,甚至还有几滴汗水流进了眼睛里,酸!夜里躺在床上,感受到手臂上的肌肉无比酸麻,想着这几天里拚命划桨的自己,已经不是原来那个遇到困难和挫折就想退缩,总给自己找退路的那个我!似乎,我变得不一样了。想着想着,一股睡意伴我渐进梦乡。
很快就到了比赛那天,岸上挤满了人。虽然他们只是观众,但热情丝毫不逊比赛队员。一些孩子因为不够高,挤到人群前,露出小小的脑袋。不同的是,我在龙舟上。锣声密,鼓声稠,端阳佳节赛龙舟,赛龙舟呀,桨做蛟龙腿,旗是那蛟龙头。江上搏来浪里斗,不夺头名不罢休,不罢休呀!气氛激烈,各个龙舟你追我赶,一声唢呐响起,比赛落下了帷幕。
爷爷在岸上迎接着我,用那双粗糙的手拍了拍我的肩膀,洪钟般的声音响起:“哈哈,好孙子!年少有为,我在你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孩子,感受到了吗,这就是龙舟精神!”“是啊”,我喃喃道“龙舟精神就是团结,拼搏,毅力,几天的训练,我破茧成蝶,突破了原来那弱小的自我!”
在未来的人生江面上,我也将划着一叶龙舟,破开浪花,勇往直前,在一次次的突破中,到达成功的终点!
名师点评
看完此文,不禁回味良久。虽不及张建封的“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那般文采飞扬,然稍显稚嫩的文笔依然描摹出几幅形象的画面:谈龙舟——观龙舟——练龙舟——赛龙舟,依旧呈现出“江上搏来浪里斗,不夺头名不罢休”的气势。
文化语文,从中学生的视角或许就是将地域特色文化渗透进自己的成长体验中。小作者对“龙舟”厚重文化渊源了解不多,叹不出张耒的“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但意识到“龙舟精神就是团结,拼搏,毅力”,让自己“破茧成蝶,突破了原来那懦弱的自我!”这就是好的写作,就是好的语文。语文的“文化化”和“生活化”从来都是相互交融的,小作者的佳作就是如此。(熊兴旺)
19
5. 突破牢笼,傲然绽放
年华掠过指间,回往事一瞥,红尘轻剑未曾却,透过时光回廊,我依稀又看见,那个名为朱淑真的绝世才女,如一株暗夜幽兰,突破世俗牢笼,傲然绽放。
突破牢笼,她傲然绽放于冲天才气下的快意潇洒。
出身名门,满身书卷气的她,满腹经纶,才气四溢。“恼烟撩露,留我须臾住,携手藕花湖上路。”春日游湖,觅一知己,出口成诗,好不快意!什么女子无才便是德?“谁能更觑闲针线,且滞春光伴酒卮。”她不为那三从四德所束缚,与其去做那女子皆爱的女红,倒不如趁春光酒兴,举杯对饮,吟得一阙好词。她从千年古廊里迢迢地涉水而来,她不甘于做一个娇柔女子,她奋力追求心中理想,追求对诗词的那份热爱。于尘世中,傲然绽放。
突破牢笼,她傲然绽放于身陷困窘中的愤然抗争。
那个一身风骨的女子,一生之不幸便是嫁与一不解风情的丈夫。她的满身才气,竟被指责为不守妇道。“从今莫把仇人靠,千里相思一撇消。”不甘屈辱,她毅然抛下一纸休书,回到钱塘老家。消息传出,激起惊涛骇浪。一时间,那些个所谓正统文人士大夫为之哗然。她从不甘身陷泥淖,哪怕冒天下之大不韪,也要追寻自己所钟爱的诗词与梦想。她敢想敢做,不惧非议,纵使世态炎凉,全无退路,也要活出最真的自己。突破世俗牢笼,她打破所谓程朱理学,打破存天理,灭人欲的牢笼,于尘世中,傲然绽放。
突破牢笼,她傲然绽放于挣脱牢笼后的涅槃重生。
她对尘世失望后,皈依佛门,一心清修,只为寻一清净之地,让诗意在心中生长。怎料丈夫寻上山来,那样一个至情至性、冰清玉洁的女子怎能忍受这般屈辱?如她所言“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她毅然跳入江中,结束了自己遗世独立的一生。但,那不是灰飞烟灭,而是凤凰涅槃!她留下一卷《断肠词》,用那样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刚烈,让后世知音为她正名。突破世俗牢笼,面对世事无情,她打破尘世束缚,破茧成蝶,傲然绽放。
若有日成万夫指,沦落为草石,这身风骨仍固执!我敬佩那个名为朱淑真的女子,她于尘世喧嚣中,独守初心,奋力追梦,突破牢笼,傲然绽放!
名师点评
19
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说:“对古人应具了解之同情,方可下笔。”小作者对南宋绝代词人朱淑真的生平正是抱有“了解之同情”,才使得文章中的字字句句都如泣血而成,凄切真挚,直入人心。全篇仿佛一首咏史诗,牵引着读者回归到受程朱理学笼罩的南宋历史原场,依时间顺序,自始至终,重新体认一番朱淑真突破世俗笼牢的勇气与辛酸。
除开头、结尾段外,文章主要采用片段式写作的格式呈现作者对女词人生平的解读。在三大片段的前面,作者都独具匠心地安排了一个独立段,起着鲜明点题与领起下文的作用。单看这三个独立段,就会感受到句式整饬之艺术美,体会到思想升华的感染力。第一片段,“突破牢笼,她傲然绽放于冲天才气下的快意潇洒”,写的是朱淑真在少女时代的才情横溢,倔强高傲,让人联想到晋朝的谢道韫,想到同时代的李清照,想到《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同样超凡脱俗,充满着突破牢笼的才气与生命力。第二片段,“突破牢笼,她傲然绽放于身陷困窘中的愤然抗争”,写的是朱淑真的不幸婚姻与主动离婚,让人联想到《诗经·卫风·氓》女主人高呼“信誓旦旦,不思其反”的愤恨,想到《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直言“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的决绝,同样追求自由,誓死抗争。第三片段,“突破牢笼,她傲然绽放于挣脱牢笼后的涅槃重生”,写的是朱淑真在离婚后为摆脱最后的纠缠而结束生命,《断肠词》的传留恰是这位女词人的重生。她自此活在她最向慕的诗词世界,也给世间遗下带有划时代意义的精神风骨。
读者阅读此文,首先会被作者恰如其分地援引数首词作吸引,叹服作者既醉心于优秀传统文化,又能为我所用的纵横才气;继而随着文章主旨的升华,又会发现此文不仅为希望突破世俗牢笼的女子而作,而且为所有独守初心、奋力追梦的高贵灵魂而作,不再受限于具体的时代、身份或性别。陈寅恪先生如此评价国学大师王国维的生平:“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相信小作者也是对人类追求独立自由的良好愿景这一共性有深挚的体认,才能让此文一气呵成,淋漓酣畅!
5. 瞬间,泪沾筝弦
旧山听竹老,阻归程。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儿时,总是在院里嗅到筝水香,听见琴音,那是外婆独自的表演。我趴在木窗框上,望着清风抚过她的面庞,就这样轻轻将青丝染成银丝,在眼角留下皱纹。外婆喜欢的那首曲子,那旋律在我的童年岁月里萦绕,萦绕,缀成甘露雨滴,落在我心里。她抬眼见我,眼角的皱纹也愈清晰,我听她笑着细语:“乖女,外婆教你弹琴。”
夏日的蝉声伴着热浪滚过外婆的琴,滚过金色的麦田,再荡成琴谱的分割线。外婆拥我入怀,坐在院中 老槐树下抚琴,她戴的那枚琴指,已不知经过多少岁月,被磨得发亮,在阳光中折射出微光,琥珀色更显清亮。她冲我笑笑,手轻轻地放在弦上,吸一口气,手指轻舞,那琴声便荡漾开来,伴随着暖阳,勾、抚、托、抹。我望着那苍白起褶的双手,在筝弦上轻舞,在琴音中变得灵巧、充满活力。
19
逝者如斯,我随流淌的岁月一刻不停地前行,转眼又是十载春夏秋冬。我与外婆相隔百里,筝弦被遗忘在尘世里,我不曾去触及,只埋头于书页之中。
又一年初秋,深感城市喧闹无趣,母亲许我回乡,心中欣喜。踏进那大院门槛,我望见愈发苍老的外婆,站在槐树下,像一尊时光雕过的塑像,静静地等待。我走上前去,一时竟语塞无言。外婆牵起我的手,将我拉到槐树下,我才又看见那筝木,它像是如初遇一般,光鲜而美丽,散发着檀的清香。外婆将长大的我再次拥进怀里,戴上那枚琥珀色的琴指,端庄而优雅,像是仪式般神圣。她抚上琴,又见眼角的皱纹是岁月的痕迹。手指轻舞,琴音环绕,筝弦颤动着轻诉时光流逝,外婆的双手依旧苍白有力。琴声中,听她笑着轻语:“乖女,外婆教你弹琴。”
瞬间,筝木香把我带回夏日的小院里,那里漫着木香,溢满童年的点滴回忆。外婆在树下抚琴,坚守着那绵长悠远的琴香。
眼前模糊,我看不真切,眨眼,泪沾筝弦。
名师点评
一篇满分作文,能让阅卷老师初看惊艳,再看回味,需要在审题明确、选材独特的基础上,做到干净:一是卷面干净,书写赏心悦目;二是构思干净,节奏快慢得宜,分段利落;三是意蕴干净,主旨鲜明,不旁生枝节;四是语言干净,文从字顺,简洁凝练。
本文就属于一篇干净的文章。初看有岁月静好之韵,再看能感受到小作者精巧的匠心。
文章谋篇布局简洁自然,使用最自然的直叙构思,却快慢得宜,起伏有致。小作者详写外婆两次抚琴的场景,分别是儿时的夏日与十年后秋日,其中十年岁月悠悠,则一句话带过。这是抒情散文的典型写法,重在抒情,叙事可以只作为组织内容的纽带。
本文表达了两层意思:外婆对古筝这种民间艺术的热爱,以及小作者对听外婆抚琴的童年时光的思念。全文只有文末两句直抒胸臆,小作者把深沉的情感融于细腻的场景描写中。文章详写了外婆两次抚琴的场景,交织着小作者由童年到少年情感的变化,而不显累赘:一次是童年夏日,蝉声、麦田、阳光下琥珀色的琴指、外婆琴弦上灵巧跳跃的双手,渲染出童年的温暖与活泼;一次是十年后的秋日,槐树下苍老却优雅的外婆,与依然光鲜美丽的筝木形成鲜明的对比,渲染出时光流逝的伤感。文章立意不深却情意悠悠,真切动人,有古诗深远的意境。
19
文章语言凝练、典雅,善用短句与单音词,有文言的韵味。以古诗意境开篇,让人眼前一亮。“勾、抚、托、抹”这样精准的动词信手拈来,可见小作者平时能在阅读中汲取文言经典的养分,厚积薄发,使笔下的一字一词浸透书香雅韵。
(点评老师:王纪宇
11.突破喧嚣,遇见江南
灯红酒绿的大街,喧嚣的城。那些刺眼的灯光穿透我的双眼,仿佛要将我整个人吞噬。我烦躁的拉上窗帘,世界一下变得安静,放一曲绵长婉转的昆曲,突破时空的限制,我遇见了那里,我向往的,从未见到过的江南。
冷暖相遇,那是江南的雨。江南的雨绵绵的,如同江南细腻的人。一丝丝银线点在纸窗外的小溪里。千千万万丝,泛起一波漪圈。带动着停靠在流水边的小舟,摇摆出江南的舞姿。古城河畔杨柳依依,暖阳抚照,温润了江南人的心房,嗅出几缕芬芳。清风微拂,擦过我的发梢。是清晨的一阙清扬婉转。杨柳依依,烟云笼罩,白云岫出,空山落幕散落几许春光。
突破喧嚣,江南的雨带给我恬静安然。
粉墙黛瓦,那是江南的屋。江南的屋矮矮的,也映衬小桥流水人家的闲情。转角长廊的淡淡回风,临边屋檐风铃的叮铃作响。窗户用木做,窗面用纸糊,墨香满屋,洗尽尘世铅华。
千百年来多情多雨的江南雨并没有使它腐烂朽坏,而是一如初见,傲立在江南的土地上,在人们心中始终没有变过,它注定属于江南。
突破喧嚣,江南的屋带给我处变不惊。
吴侬软语,那是江南的人。踱步到一茶楼,绵长悠远的昆曲从楼上传来。时而一曲小桥流水人家,时而一曲涛涛大河去不返,时而轻扬婉转,时而低沉冗长。江南的人吟着,他们拥有一份恬静安然,以心灵的素笔,绘流年的芬芳。
睁开眼,那曲悠扬仿佛还在耳边。
即便只是一个瞬间,江南仍带给我丰盈的过去,突破限制,去到我没去过的江南,让我学会思考生命的真谛。
名师点评
19
语言精雕细琢,构思精巧布局
不可否认的,文化作文已然成了中考作文中一道靓丽的风景,越来越多的考生尝试着用文化的视觉审视话题,用文化的材料丰实话题,用文化的品味提升话题。正如本文作者描述了江南这一独特的地域特色,“学会思考生命的真谛”。
写好这类作文,离不开语言精雕细琢,构思精巧布局。
这篇作文最大的特点在于精美的语言,仿佛使人置身于真实的江南。江南之雨,美在“恬静安然”;江南之屋,美在“洗尽尘世铅华”;江南之人,美在“绘流年的芬芳”。此情此景,实在令读者神往而陶醉。
小作者的构思也很精巧、颇具匠心,在起承转合中,江南的雨、江南的屋、江南的人,在一曲悠扬中完成了对江南之景的一咏三叹。小作者艺术地呈现了江南特色,三个小片段既可以独立成章,又可以连缀成篇,这是典型的重章叠唱式的结构。
对语言精雕细琢,加上结构的精巧布局,使得文章呈现出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点评老师:钟玉梅
5. 泪落瞬间,情成永恒
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挑灯剪烛觅旧书古卷,离人泪落是断肠天涯,文人泪落是韶华风流,泪水滴落,涸染,汇聚,流过历史长河,流过几变星霜,流过千载春秋。泪落只是瞬间,而其间情意却在一瞬已成永恒。
犹记那如姣花照水弱柳扶风的潇湘子,“泪光点点娇喘微微”。林黛玉的泪水流过整部《红楼梦》,却仍是在那个耿耿秋灯的秋窗风雨夕最为动人。“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我在字里行间看见那个眼眶蓄泪的女子,泪落湿了墨卷,染了愁怨。那一滴晶莹的泪是对寄人篱下的悲苦,对命运多舛的愁思,对心有千言却无人可诉的惆怅,倦倚西风听断雁时执帕拭啼痕的孤寂。黛玉的泪落只是一瞬,在《红楼梦》的巨制鸿篇中渺小如尘埃,而其间自怨自怜的情感却成永恒,在我触及那些文字时仍在心间丝丝入扣,缠绵悲婉,令我可感又可惋,可叹更可深吟:这是瞬间因情自心发而生的悲怨之泪,却是永恒地叩动读者心扉的吟唱。
曾以为东坡居士只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迈气魄,是“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淡然,却不曾想这“心有猛虎亦有蔷薇”的诗人也有泪落的瞬间,亦有情绵长意未尽之时。小轩窗,明月夜,昔人已逝;短松冈,生死两茫茫,年年断肠。我看见这短短数行词句间他落泪了,那浑浊的泪是对亡妻的承诺,对故去好时光的忧思难忘与对生离死别的无奈感伤,这泪水不是软弱而是情长,虽只是泪落一瞬,却因那永不枯竭、历久愈真的情意而在流年驰隙中成为永恒,成为千古的传响与绝唱。情之久长令我如今读来仍是泪落沾襟:那是因爱而生的悲伤,是人类情感的永恒。
19
“为什么我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看见那疆土离裂国殇血染的年代,那山河飘絮九州破碎的黑暗中,诗人正以沾血与泪的笔疾书,那是嘶哑的歌唱,是黎明将至前压迫的浓雾中不甘沉默的呐喊。艾青的泪落大概是最为沉重更是最为情深的:那是心系家国以诗为寄的执念,那是对饱经磨难的祖国最为挚痛的热爱!那泪落的一瞬间,我听见了河流汹涌着悲愤、鸟儿呼唤着黎明;我看见了华夏儿女久而弥笃、历久弥坚的对千年古国的忠贞与热爱,那情感最是永恒,血脉中世代相承从未褪色从未黯淡,令人为之动容!
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细品晶莹泪光点点,方知泪落虽瞬间,情已永恒。
名师点评
著名文化学者郦波老师曾说:“我喜欢这种沉浸在人物命运里的对历史的找寻,以为只有这样,历史、文化,还有那些民族血脉里的传承,对于我们后人来说,才不仅仅是一些空洞的存在。”本文立足“瞬间”之短暂和“永恒”之深沉的对立统一,以精心架构的三个诗意片断,演绎出一篇隽永深情的美文,表达了对历史、文化、人性的思考。
一滴眼泪映照一个世界,一朵野花盛开一座天堂。“瞬间,也有着丰盈的过去”,也许作者由此句提示得到美妙的灵感。立足目下,放眼历史,以一滴沉甸甸的泪水,贯穿红楼秋窗、明月松冈、血色黎明三个特定时空,悬想、揣摩诗人泪水中的至情至性,体悟、抒写诗人视界中的历史天空;悲怨之泪、悼亡之泪、爱国之泪,或是小情,或是大爱,每一滴泪,都折射出时代的光辉,映照出独一无二的世界。
本文亦有微瑕,但作为考场满分作文,可称是当之无愧的。吸引人的不仅是其特别高的颜值——漂亮书写和整洁卷面,更是字里行间流动的儒雅气质和丰厚的文化涵养。考场作文,须有亮点。本文对古今诗句的娴熟运用、对人物遭际的细致揣摩、对诗中情境的想象描摹,都是本文非常耀眼的亮点,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积淀和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深深热爱。(梁中颖)
5. 以瞬间煅造永恒
“晕如雨后霁霞纪,出火还加微炙工。”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古朴的土窑里,烧制着岁月的色调;火红的瓶身上,流消着千年的时光。出窑的瞬间,迸发而出的,是土与水不屈的灵魂,是釉色与烈火永恒的赞歌。
19
曾以为瓷器若以釉着色,大体是白青黑三种。若论红釉,无外乎底色通透似小家碧玉,却不甚厚重的霁红;圆润光滑如大家闺秀,却堪堪浮于表面的桃红;亦或是妖娆艳丽似杨柳宫眉,却浅淡无味的胭脂。三者美则美矣,可瞬间的惊艳后,却丝毫没有深刻的记忆。若中国红与中华文化的交融仅是如此,那未免显得些许美中不足。
直到我在郎窑红瓷器的传承者手中看到那樽瓷器的瞬间,方才知晓,中国红瓷,美得是何等的惊心动魄。黑色的绸布落下,一尺多高的郎窑红釉龙纹胆瓶,刹那间跃入我的眼帘。釉似鲜血腥红,器似美人妍艳。瓶身流淌着灵动的火焰。仿若加古书中所言一般“明如镜,润如玉,赤如血。”更似蕴孕着华夏千年文化的女子,自十里秦淮的幽梦间曼舞而来,火红的衣袂间翻飞着骨子里的大气与袅娜,瞬间回眸,便成就了永恒的回忆;莞尔一笑,便煅造出千年的神话。
本以为如此惊艳的瓷器应为众人所继承,为世自所赞誉,却未曾想到它的传承已到了末路。数月勤勤恳恳的手工烧制,早已被机器压制所取缔;数年兢兢业业的人为煅造,早已被工厂作坊代替。郎窑瓷若失了煅造的灵魂,那何来初见时惊艳的瞬间与回忆中美学的永恒?记忆里的郎窑红绝不应成为釉色与烈火最后的挽歌。
仔细想来,以辛劳成就瞬间,以瞬间煅造永恒。郎密红瓷的失传远不仅仅是一门手艺的丢失。一丝不苟的煅造,不正如世间万物奋斗不休的一生?锲而不舍的烧制,不正如绵延千载而生生不息的华夏文明?郎窑红的失传背后,是这个时代下,人们早已丢失的精益求精的匠心,更是人们所忘却的,对美学的坚守与对永恒的追求。
“世上朱砂非所拟,西方宝石致难同。插花应使花羞色,比尽翻嗤画是空。”记忆中,与郎窑红瓷初见的瞬间早已去得很远,可刹那间煅造而成的,对千年文化底蕴的震撼,却凝结成了永恒。只愿百年之后,郎窑红瓷器那火红的灵魂,仍能跳跃着照亮一方历史的夜空。
名师点评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人常以红色代表吉庆、祥和、富贵、繁荣、威严,而起源于康熙年间的郎窑红瓷器更是以其层次丰富独特的红釉与精湛上乘的纯手工烧制功夫闻名于世。作者以敏锐的眼光选择富于文化韵味的郎窑红瓷器作为描写对象,捕捉看见郎窑红瞬间的惊艳之感,以细腻的笔触浓墨重彩书写这一瞬间带来内心的震撼,既为下文写郎窑红瓷器制作技艺的精湛做铺垫,也与得知瓷器制作手艺没落,心情沉重悲痛形成对比。文章最后更从郎窑红手艺没落联想到精益求精的匠心的丢失,人们对美学追求的摇摆不定的现状,卒章显志,时代感强,切中肯綮,立意深刻。此外,作者巧妙引用乾隆诗句,恰当运用比喻、排比、对偶等多种修辞手法,精妙展示不平凡的文字功底,给文章增添无限魅力。读之韵味无穷,引人深思。(卢嘉昕)
13.突破那层茧
所谓成长,便是不断的突破自我,如同那毛虫一般,突破了茧的束缚与羁绊。化蛹为蝶。 ——题记。
19
推开记忆的那扇门。自从升入初三以来,学业的繁重使生活的步伐愈加匆忙,而从前的那份从容与宁静便随着时光悠悠,不知飞去何方。心灵仿佛被层层加密,层层包裹成一只茧,使我的目标愈加迷茫,企图突破那层层杂乱的茧层,却无济于事。
岁月不居,时光如流,又是一年清明还乡时。暮雨纷纷,经过几个小时的长途跋涉,终于,回到了最初的地方。轻轻推开老屋的那扇木门。阿婆仍点着灯。他伏身于案前,细致刻凿着案上的铜箔剪纸,烛光点染了白发,岁月不复从前,却一如记忆里的模样,伴着微光许许,心中的那只茧仿佛不再杂乱,仿佛有一只刚化羽的蝶在心中不断突破,企图突破那层由浮躁、迷茫织扎的茧,令我感受并回归到最初的宁静与从容。
阿婆见了我,笑道,“囡囡回来啦,回来了就好,来试试,看看我曾经教你的本领还记得否?”我于是静坐窗前,俯首案前,拾起毛笔沾染墨彩,细致勾勒剪纸上由朱印牵连成纹的图样。起初有些生疏,渐渐地,心中的那份宁静与从容又回来了,仿佛听到我的呼唤,手指运着笔尖。如蜻蜓点水一般,在剪纸上留下美丽的纹样。笔尖轻沾浓墨,那剪纸仿佛心领神会。突然。一个不小心,手上的笔不慎沾染了别处,精心勾勒的祥云霎时出现污迹,阿婆笑着拾起另一只笔,在那污迹处细心描摹,顿时,一朵朵梅花灿烂盛开,心中的那只蝶也在这个瞬间,挣扎着,冲破了那层茧。我突破了,突破了那层由浮躁与焦虑编织而成的茧。阿婆用剪纸告诉我:任何时候都不要由那层浮躁之茧掌握我的心,于是,就在那一刻,明白了那茧。突破了那茧。
在川流不息的车马人群中,山一程,水一程。无论漂泊何方,都应保持那原有的宁静与从容,突破那层茧的束缚与羁绊,回归原始的初心,最终化蛹为蝶。
也许,那茧充满着浮躁与不安。充斥着彷徨与迷茫。也许突破的过程很苦,很累。也许,一波三折,也许跌宕不平,但只要心怀梦想,突破那层厚厚的茧,突破了自我。便如拾初心,终将美好。
名师点评
老屋木门、阿婆囡女、烛光白发、铜箔剪纸、手艺传承……小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地方风情画,让我们倍感亲切,这就是作品的地缘文化魅力。通过剪纸突破了茧的束缚与羁绊,觅得心中的从容与宁静,一事一得,见证人的成长,这又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另一个地方。(钟广团)
14.看见老照片的瞬间
来如风雨,去似微尘。
手中的老照片在阴霾的气息里渐渐沉重。我的脚步像被灌了铅,泪珠也一颗一颗滚落下来。不知道哪里传来的哀哀乐声,弦似帛一般地断了。姥姥给我最后的回忆,成为我无比珍贵的怀念。
19
“她是记事起就弯下的腰,是坐在沙发上看着电视的背影。”外公早逝,养育子女的重任全落在她的头上。一年年不分四季,不分昼夜,腰压得低低地在麦田里劳作着。风来,她在;雨打,她在;她弯曲了的脊梁,手上被磨破了的旧茧,脸上饱经捶打的疤痕,谁说这不是她永远美丽的象征。在某个闲暇的晌午,她蜷在沙发的一角细细品味这闲下来的愉悦,看看电视,看看手边的老照片,再望向天空,看看天的另一边的外公。
在老照片里,色彩的斑斓构成她青春的容貌,花一样的灿烂笑容与现在的她有着太大的出入。我不禁呆了。是什么让她成了如今这个模样?
“她是凝视窗外的飞鸟,是笑着说话的琴弦。”她爱凝视窗外,我每每与她坐下一同观望,却看不见除了树以外的趣物。她见我无聊还强自认真,便摸摸我的头,小心翼翼地拿出那张被摸得泛黄的照片。翻过去,在照片的背后,印着外公遒劲的钢笔字,“君子之交,其淡如水;问余何适,咫尺千里;华枝春满,天心月圆。”也许是我固执地想要明白这段话的意思,我看见她的眼眶又浸出了泪水,最后用叹息的语调说,都过去了。
我当时实在不该,没能理解她这句话的意思,无法回应她的感叹。
“她是风雨中飘摇的海燕,是朝霞映照中的玉兰。”当泪水席卷了原本平静的生活,生活中再也不会出现她的身影,我的第一反应是不可置信。可时间如电影一般推进,她的墓边,清冷寂静。我的脑海中又浮现起她在病痛中毫不波澜的面孔,她在用她自己来告诉我:“不管面对多大的团难,都一定要坚强地活下去。”
她的老照片上记录了她的一生,还有她还没来得及告诉我们的话以及新生的希望。
看见老照片的瞬间,我看见我与姥姥深深浅浅镌刻上的过去、现在以及濠濠的未来。
名师点评
时代特色造就国民性格,所以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精神底色。姥姥那一代人经历过太多的艰难,也经历过太多的变革,但是无论有多苦多难,他们都会坚强地去面对,然后在暮年时候选择微笑着和过往和解。小作者以一张老照片作为切入点,在看见老照片的瞬间读懂了姥姥们的芳华。(管德欣)
15.瞬间,是过去的永恒
霜降来了,枫叶终于等到了它一生中最为辉煌,最为灿烂的瞬间。
像是女王要加冠,像是熔浆要漫延。
枫叶的红是不息的火焰,它在树枝间跳动着,顺着你的眼光跳进你的胸膛。它是不息的火种,要让你内心的火焰永恒燃烧。
19
人们眼中的枫,从来是它最灿烂的样子,却从不知它过去默默地等待了多久,又努力了多久。这一瞬间的灿烂,不过是它将过去所有的积累,点燃成永恒的火焰。
春分时节,枫与其它植物一样,吐露新绿,冒出绿尖儿。那盈盈的绿色,是春温柔的眼,是大地苏醒的征兆,而当其他植物都开始享受春光时,它仍在奋力生长。
夏至了,枫仍旧不起眼。它的树干不如榕树粗壮,它的枝条不如梧桐优美,它的绿叶不如樟树繁多,在一派妖娆之间,它不争不抱,不比不慌,只默默生长着。它那抹绿色,就像湖面映着树林的苍翠,石潭浸透着竹林的清新,却叫人完全看不出它日后会有火红的璀璨。
秋分,它随着大众转黄而不枯败。与其它植物相比,它的黄有着生命蓬勃的色彩,是黄菊的刚强,不是那悲愁的枯黄。在别的植物屈服于大地的寒冷时,枫叶爆发了!
像是天边灿烂的朝霞,像是凶猛的火焰,吞噬了秋天的悲凉,像是凤凰撒下的赤光,那熊熊烈火,点燃了整个世间的希望。那席卷我们的秋天的火焰,在那一瞬间,点燃了我生命的红色,是我对未来永恒不息的希望。
枫叶从生长开始,就不眷恋繁花春风。它积累着三季的力量,所有的过去,都只为了将最终的爆发,凝结成默默的努力,将未来的希望,凝成永恒。人也应当像枫叶一样,有一颗恒心,永远地前进,绝不放弃,直到最后一刻。
月光如水,我轻捻一颗带露的星辰,它白日被太阳的光芒遮盖,也会在夜晚亮出光芒;它仿佛裁下窗前学子苦读的身影。面对困难,我们从不害怕,面对挫折,我们从未退缩,因为我们知道,过去的一切努力,都将永恒地影啊我们,引导着我们将挫折结成果实。
名师点评
这篇文章结构清晰,叙事流畅,起承转合非常到位,整篇读下来有一气呵成之感!首先文脉清晰,总分总的形式,由春入夏,再到作为高潮的“秋”,中心突出,事实上“春夏”均为“秋”造势,欲扬先抑,使“秋”的枫树极具爆发力;其次,小作者善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美化语言,例如将火红的枫叶比作王冠、熔浆、火焰、凤凰的赤光、熊熊烈火等等,使语言富有画面感和表现力。接着,善用对比衬托枫树也是本文一大亮点,多种对比物的加入使文章内容丰富,更突出了枫树厚积薄发,化瞬间为永恒的特点。最后将“枫树”与“人”联系到一起,强调人的恒心和蓄势待发,显现了本文的人文情怀,托物言志,使立意更上一层楼!(方小敏)
16.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