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这篇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庙靠近河,庙门倒塌之后,门旁的两只石狮也掉到了河里。后来要修庙,决定要把石狮打捞上来。有人说,到下游去找,因为石狮被水冲走了,结果在下游没找到。一个读书人说,石狮肯定沉到沙泥里去了,因为石头重,沙泥轻,结果在庙前的沙泥里也没找到。一个老水手最后说,这两个石狮在上游,结果果然在上游打捞到了。 怎么会到上游去呢?阅读完课文后我们便知道了。
新课导入
河中石兽
纪 昀
纪昀
,字
晓岚
,
清
代著 名学者
,
生性诙谐风趣,任
《
四库全书
》
总纂官,著有
《
阅微草堂笔记
》
等。
《
阅微草堂笔记
》
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
文言笔记
小说,
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
,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分古今图书为
经、史、子、集
四档,总名为“
四库全书
”。
一、巧解“老头子” 纪晓岚才思过人,办事练达,但却不修边幅,热天里办公时常常衣冠不整。一日,纪晓岚正在军机处里光着膀子办公,忽听手下人通报“皇上驾到”。纪晓岚惟恐光着膀子有亵渎万岁之罪,可要穿衣服又来不及了,情急之中,只得钻到桌子底下。 乾隆皇帝早将一切看在眼里。他不动声色,故意在椅子上坐了下来。纪晓岚躲在桌子底下,气喘吁吁,大汗淋漓。过了一个时辰,他听不见什么动静了,才壮起胆子问:“老头子走了没有?”乾隆皇帝一听此话,板起面孔厉声问道:“好你个纪晓岚,你不接驾,还叫我老头子,是何用意?” 纪晓岚连忙叩头解释:“万寿无疆称为老,顶天立地称为头,至于子嘛,皇上为紫微星,天之子也,这就是老头子的意思。” 乾隆皇帝转怒为喜,得意地笑了,赦纪晓岚无罪。
三、个个草包 清朝时,大臣和珅贪婪成性。一次他新修了一座竹园,知道纪晓岚墨迹珍贵,便要他题个亭额。 纪晓岚略加思索,挥笔在纸上写了“竹苞”两个大字。 和珅赶快让工匠刻成匾额,悬挂在亭台上。 一天,乾隆皇帝来游园子,见到亭台上“竹苞”的匾额,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和珅在一旁陪着笑,谁料皇帝说道:“好一个纪晓岚。这竹苞二字,拆开来不就是个个草包嘛!”
朗读课文
注意红色字的读音
沧州南一寺
临
河
干
,山门
圮
于河,二石
兽
并
沉焉。
阅
十余
岁
,僧
募
金重修,
求
二
石兽于水中,
竟
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
数小舟,
曳
铁
钯
,寻十余里无
迹
。
p
ĭ
zhào
yè
gān
mù
pá
一讲学家
设帐
寺中,
闻 之
笑曰:“
尔辈
不 能
究 物理
,
是
非
木
杮
,
岂
能
为
暴
涨
携
之去?
乃
石性
坚重
, 沙性
松浮
,
湮
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
不亦
颠
乎?”
众服为确论
。
fèi
y
ā
n
一老河兵闻
之
,又笑曰:“
凡
河中
失
石,
当
求之于上游。
盖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水不能冲石,
其
反激
之
力,必于石下迎
水处
啮
沙
为
坎 穴
,渐激渐深,
至
石之
半,石必
倒
掷
坎穴中。
niè
kǎn
xué
zhì
如是
再啮,石又再转,
转 转
不
已
,
遂
反
溯
流逆上矣。求之下流,
固
颠;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
言,果
得
于数里外。
然则
天下之事,
但
知其
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
臆
断
欤
?
s
ù
yú
yì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
”
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
”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
沧州南一寺
临
河
干
,山门
圮
于河,二石
兽
并
沉焉。
阅
十余
岁
,僧
募
金重修,
求
二
石兽于水中,
竟
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
数小舟,
曳
铁钯,寻十余里无
迹
。
靠近
河岸
p
ĭ
倒塌
一起
经历
年
募集
寻找
终于,到底
zhào
船桨,这里指划(船)
yè
拖着
踪迹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 圮(
pǐ
)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沧州南边有一座寺庙就在河岸上,寺院的大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陷入水中。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资金重新修缮寺庙,在水中寻找石兽,竟然无法找到,
就认为石兽顺着河水流到下游去了。
棹(
zhào
)数小舟,曳(
yè
)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往下游找了十几里地,不见石兽的踪迹。
一讲学家
设账
寺中,
闻 之
笑曰:“
尔辈
不
能
究 物理
,
是
非
木杮
,
岂
能
为
暴
涨
携
之去?
乃
石性
坚重
,沙性
松浮
,
湮
于沙上,
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
颠
乎?”
众服为确论
。
设馆授徒,即教书
听说
顺流打捞石兽这件事
你们
这些人
推究
事物的道理
这
fèi
木片
怎么
被
带
是
坚硬沉重
松散轻浮
埋没
通“癫”,荒唐
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精当的言论。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 物理。是非木杮(
fèi
),
一位教书先生在寺中开设学馆教学,听了这件事笑着说:
“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客观事物的道理。这两尊石兽不是木片,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怎么能够被洪水携带走呢
?
只不过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
湮(
yān
)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
众服为确论。
石兽埋没在沙中,逐渐沉到深处罢了。顺着河水寻找它们,不是弄颠倒了吗
?
”
大家信服,认为是确定不移的道理。
一老河兵闻
之
,又笑曰:“
凡
河中
失
石,
当
求之于上游。
盖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水不能冲石,
其
反激
之
力,必于石下迎
水处
啮
沙
为
坎穴
,渐激渐深,
至
石之半,石必
倒掷
坎穴中。
讲学家的话
凡是
失落
应当
上下句之间表原因
水
的
形成
坑穴
等到
摔倒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一位镇守河防的老兵听到了这件事,又笑着说:“凡是河水中丢失的石头,应当到上游去寻找。”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
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所以)河水不能冲走石头,
它相反的冲刷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沙子形成陷坑。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越冲刷坑越深,到了石头的一半那么深,石头
一定倒转栽倒在洞坑中。
如是
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
不
已
,
遂
反
溯
流逆上矣。求之下流,
固
颠;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 其
言,果
得
于数里外。
然则
天下之事,
但
知其
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
臆断 欤
?
像这样
一再翻转
停止
于是
s
ù
逆流而上
固然
按照
他,指老河工。
找到
既然这样,那么
只
主观武断
吗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如此这般又一次冲刷,石头又往后翻转一圈
。
转转不已, 遂反溯(
sù
)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
翻来翻去停不下来,石头于是反而逆着河水朝相反的方向移到上游去了。
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颠倒了;在河底寻找,不更加颠倒吗?
如其言, 果得于数里外。
按照他说的那样去找,果然在上游几里外找
到了石兽。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可据理臆断欤
?
这么说来,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一点、不知其中第二点的多了,
可以凭据常理主观地推断吗
?
一词多义
之
闻
之
笑曰
代词
,
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
沿河求
之
代词
,
代石兽
.
一老河兵闻
之
代词
,
代讲学家的话
.
当求
之
于上流
代词
,
代石头
.
其反激
之
力
的
至石
之
半
的
求
之
下流、求
之
地中
代词
,
代石兽
然则天下
之
事
的
古今异义
古
今
干
岸
不潮湿
阅
经历
看
物理
事物的道理
一门学科
是
这
表判断的动词
已
停止
已经
1
、文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概括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四种方法及结果
2
、在文中找出他们寻找石兽的理由有什么不 同?
3
、讲学家与老河兵推理的前提都是
“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
,为什么结论不一样呢?
4
、为什么前三种方法是错的,只有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总结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
寻找经过
人物
寻找的地点
结果
第一种
僧
第二种
僧
顺流而下
第三种
讲学家
原地沙下
第四种
老河兵
求之于上
流
果得于数里外
失败
原地水中
不可得
无迹
1
、文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概括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四种方法及结果
2
、在文中找出他们寻找石兽的理由有什么不同?
3
、讲学家与老河兵推理的前提都是
“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
,为什么结论不一样呢?
4
、为什么前三种方法是错的,只有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比较
理由
寺僧
以为顺流下矣
讲学家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老河兵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1
、文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概括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四种方法及结果
2
、在文中找出他们寻找石兽的理由有什么不 同?
3
、讲学家与老河兵推理的前提都是
“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
,为什么结论不一样呢?
4
、为什么前三种方法是错的,只有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1
、僧:
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
2
、僧
:
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
3
、讲学家
:
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4
、老河兵
:
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上游
下游
上游
下游
上游
下游
上游
下游
上游
下游
上游
下游
上游
下游
上游
下游
上游
下游
上游
下游
上游
下游
上游
下游
1
、文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概括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四种方法及结果
2
、在文中找出他们寻找石兽的理由有什么不 同?
3
、讲学家与老河兵推理的前提都是
“
石性
坚重,沙性松浮
”
,为什么结论不一样呢?
4
、为什么前三种方法是错的,只有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认识不同
的原因及性格分析
寺僧
:
按一般的思维模式和惯例,认为水的流动会把石兽带到下
游。
(“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可见其毅力坚定但经验不足
)
讲学家
:
自认为“究物理”,以“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的理论知识推断石兽在原地“渐沉渐深 ”了。
(“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足显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
老河兵
:常年在河边劳动,了解水、沙、石等自然事物特性,根据多年经验认为:那石兽很重,而河沙又松,西来的河水冲不动石兽,反而把石兽下面的沙子冲走了,还冲成一个坑,时间一久,石兽势必向西倒去,掉进坑中。如此年复一年地倒,就好像石兽往河水上游翻跟头一样,当求之于上流 。
(
有实际经验,自信满满
)
问题探究:
一、
细节描写增加了文采和可读性
1
、讲学家的“笑”
(包含了讲学家对寺僧的嘲讽和一种自信,刻画出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心态)
2
、老河兵的“笑”
(流露出了老河兵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一种否定,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和自信满满)
二、老河兵的判断为什么是正确的?
(常年在河边劳动,了解水、沙、石等自然事物特性,把理论知识和多年经验结合起来分析)
三、作者由此得出了什么结论?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
)
问题探究:
天下之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不能主观臆断,实践才能出真知。
五、这个故事说有了一个什么道理?
问题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