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
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生于嘉兴(今属浙江)。贞元九年(793)中进士,登博学宏词科。翌年举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永贞元年(805),因辅助王叔文进行政治革新,先贬连州刺史,加贬朗州司马。后回京,又贬连州刺史。历夔州、和州刺史。大和元年(827),回洛阳任职。次年回朝任主客郎中,后出苏州、汝州、同州刺史。开成元年(836),改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会昌元年(841),加检校礼部尚书衔。世称刘宾客、刘尚书。临终前撰《子刘子自传》。
白居易曾称其为“诗豪”,唐宋两代对其诗文评价甚高,可见刘禹锡在中国哲学史、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这是一首赠答诗。刘禹锡谪迁二十三年后,应召回京。途径扬州与同样被贬的白居易相遇。同是天涯沦落人,惺惺相惜。白居易在席上吟诗,对刘禹锡的遭遇表示同情,刘禹锡因此写此诗回赠。
阅读理解
1.
首联交代了什么?
“
凄凉地
”
、
“
弃置身
”
表露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贬地之荒避,贬时之漫长。
痛苦、寂寞
阅读理解
2. 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体会诗人此时此刻的心情。
用典
写回乡所见,人事俱非,今非昔比,恍如隔世
。
面对此景诗人百感交集(感慨万分)
阅读理解
3.颈联写的是什么意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
——“沉舟”“病树”自比遭贬,“千帆过”“万木春”比喻
自己被贬后,新贵们仕途得意。
——这两句诗客观上饱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充满
了哲理,也可以理解为诗人心胸豁达。
阅读理解
4.结合标题,谈谈尾联的用意。
——尾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
又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
的精神。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
1
、表达诗人被贬时间之长和偏远的句子
:_______.
2
、诗中引用典故表达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之叹(表达心中愤懑和怅惘之情的诗句)
——
3
、表现诗人对仕宦沉浮、世事变迁的豁达胸襟,(揭示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千古)名句是:
_____________.
4
、表明酬答白居易和自勉之情的句子是:
1
、赏析: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这两句诗蕴含哲理(
写法
),借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景物的发展,写了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
翻译
)它蕴含了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要比现在好的
哲理
)(
哲理
)
2
、赏析: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运用典故,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抒发了诗人心中的愤懑和怅惘之情。
3
、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的无限心酸和愤懑不平之情,也表现了诗人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精神。
小结:作者借由这首诗抒发了不能任由自己任意放纵,一味地消沉下去,他笔锋一转,又与友人相互劝慰,相互鼓励。他对生活并未完全丧失信心。诗中感慨很深,但读起来给人的感受并不是消沉,而相反是振奋。
长期遭贬
遭遇坎坷
归来感慨
世事变迁
感叹身世
展望未来
感谢赠言
振作精神
辛酸、愤懑
怀恋、怅惘
豁达、进取
积极、昂扬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用典
比喻
富有哲理
积极进取、乐观豁达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2:写被贬地的荒僻;贬时之漫长。
3,4:运用典故,作者孤身只影,远离家乡,重返旧地,仿如隔世。
5,6:进一步表现了作者世事变迁的感概,充满人生的乐观感悟和哲思睿理。
7,8:是诗人对白居易关怀的感激及相互慰勉;表现诗人乐观向上的精神,坚定不移的意志。
沉舟,病树:自比遭贬。
千帆过,万木春:比喻自己被贬后,新贵们仕途得意。
暂凭:暂时凭借。
长:振作。
水调歌头
苏轼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苏轼
走近苏东坡
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眉州 眉山(今属四川)人。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 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 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 。南宋 时追谥
文忠
。
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
“唐宋八大家”
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 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
词开豪放一派
,对后代很 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 擅长行书、楷书,
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
。诗文有《东坡文集》等。
【作者简介】
——序言中,“中秋”、“兼怀子由”,透露了写
作本词的时间和目的。当时苏轼任密州太守,
政治上失意,苏轼的弟弟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
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七年没有见面。望
月思亲,心情抑郁惆怅。
题解及写作背景
——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其作用是规定一首词每句的字数、平仄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
事偏向别时圆。人有悲
欢离合,月有阴晴圆
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
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
朗读欣赏
音乐欣赏
水调歌头 · 明月几时有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把酒:端起酒杯。
宫阙:宫殿。
归去:回到天上。
琼楼玉宇:指想象中的宫殿。
不胜:经不住。
弄清影:指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何似:哪比得上。
转朱阁,低姬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转朱阁,低姬户,照无眠:月儿转过朱红色色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不应:
不该。
何事:为什么。
别时圆:在人们分别时圆。
此事:指人的“欢”和“合”和月
的“晴”和“圆”。
千里:相隔千里的人。
共婵娟:共同享受美好的月光。
1.如何理解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
?
整体感知上片大意
——
词人以拿酒问月开端:明月什么时候就有了?天上的宫殿今晚是何年何月?这体现了苏轼屡受打击后在
“
出世
”
与
“
入世
”
之间徘徊的困惑心态。
2.
“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搂玉宇,高处不胜寒
”
,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理?
——
由于无法排解内心的困惑,词人便想乘风飞往
月宫去,但又担心在高寒的月宫自己难以承受。这就流露出词人
“
出世
”
、
“
入世
”
的双重矛盾心理。
整体感知上片大意
3.
“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透露了诗人主要的心愿?
——
既然月宫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这说明苏轼愿意在人间为国家出力,这显现苏轼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
1)“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两句各体现了词人的什么感情?
欣赏品味
(3)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2)找出词中蕴涵人生哲理与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
“月圆人不圆”的遗憾之情和“千里共婵娟”的美好心愿。
蕴涵了人生哲理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如明月的阴晴圆缺,非人力所能左右。正因为蕴涵了人生哲理,这句词也成为名句。
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这是关于祝福流传千古的名句。
作者在词中问天,实际是在问人生,抒发对人生的感慨。先是因
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无法排遣而向青天发难,进而自慰、释然,语气愈加旷达,感情也进一步升华为
对天下之人的美好祝愿,
对生活的信心也更坚定。
上阕:是写景想象,写见月思念君,有所企盼又万分无奈,而欲超越现实超越自我的内心矛盾。
下阕:着重写睹月思人,抒写对弟弟苏辙的深切怀念,写得惋恻缠绵而又富于理趣。在词的最后一句,作者以超迈豁达的心情表达了对弟弟的祝愿:但愿我们都能健康常在,几时远隔千里,却也能共同欣赏这美丽的月光。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由心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情怀还抒发对弟弟的强烈思念。特别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还成为流传千世,脍炙人口的佳句。
思考讨论
上阕:饮酒问月
本词的中心形象是什么?它在上、下阕各起到什么作用?
下阕:难眠怀弟
情景交融
---------追求美好生活
---------探求人生哲理
咏月
明月
喻清高
圆月
衬别离。
【简析】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的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氛围,把自己遗世独立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此词通篇咏月,却处处关合人事。上片借明月自喻孤高,下片用圆月衬托别情,它构思奇特,畦径独辟,极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是苏词的代表作之一
《
水调歌头
》
1
、“此事古难全”中的“此事”指代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
。
2
、中秋明月,思念亲人之时,人们不禁吟咏
_____________________
。
《
潼关怀古
》
作者对以往历史所作的概括与评价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