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上海市闵行区中考二模语文试卷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0年上海市闵行区中考二模语文试卷

ID:568108

大小:47.5 KB

页数:6页

时间:2021-03-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  闵行区2019学年第二学期九年级质量监控考试语文试卷 ‎ ‎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 ‎  考生注意: ‎ ‎  1.本试卷共25题。 ‎ ‎  2.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 ‎  一、文言文(40分) ‎ ‎  (一)默写(16分) ‎ ‎  1. 夜来城外一尺雪,__________________。《卖炭翁》 ‎ ‎  2. ______________,浓睡不消残酒。《如梦令》 ‎ ‎  3. 毅魄归来日,_________________。《别云间》 ‎ ‎  4. 俶尔远逝,___________________。《小石潭记》 ‎ ‎  5. 现在我们常用柳永《蝶恋花》中“______________”来形容对理想的执着态度。 ‎ ‎  (二)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第6-9题(12分) ‎ ‎  【甲】过零丁洋 ‎ ‎  宋 文天祥 ‎ ‎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 ‎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 ‎  惶恐源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 ‎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  【乙】鱼我所欲也(节选) ‎ ‎  《孟子》 ‎ ‎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 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 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 ‎  6.甲诗中的“汗青”指___________(2分) ‎ ‎  7.对甲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 ‎  A.首联作者回顾身世暗示自己对艰难困苦的无所畏惧。 ‎ ‎  B.颔联运用比喻写出国势衰微和个人一生的动荡不安。 ‎ ‎  C.颈联在喟叹中展示诗人因个人危难而内心颤栗痛苦。 ‎ ‎  D.尾联以磅礴气势直接表现诗人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 ‎  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4分) ‎ ‎  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9.文天祥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乙文的" ___________"价值观;乙文中"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的“所欲"在文天祥的甲诗中具体指"________________"。(4分) ‎ ‎ ‎ ‎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10-12题(12分) ‎ ‎  盖公者,齐之胶西人也,明《老子》,师事乐臣公。汉之起,齐人争往于世主,唯盖公独遁居不仕。 ‎ ‎  及汉定天下,曹参为齐丞相,尽延问长老诸生以百数,何以治齐。人人各殊,参不知所从。闻盖公善治黄老,乃使人厚币聘之。公为言:“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遂推此类,为参具言之。参悦,乃避正堂舍之,师事之,齐果大治。及参入相汉,导盖公之道,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语文在堂】故天下歌之。盖公虽为参师,然未尝仕,以寿终。 ‎ ‎  10.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 ‎ ‎  (1)参不知所从( ) ‎ ‎  (2)为参具言之( ) ‎ ‎  11.下列对面线句子意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4分) ‎ ‎  A.曹参喜欢,于是让出自己的正堂让他住。 ‎ ‎  B.曹参喜欢,竟然避开了正堂让他住。 ‎ ‎  C.曹参高兴,于是让出自己的正堂让他住. ‎ ‎  D.曹参髙兴,竟然避开了正堂让他住。 ‎ ‎  12.“齐果大治”在文中的体现是“ 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来回答)(4分) ‎ ‎ ‎ ‎  二、现代文(38分) ‎ ‎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3-16題(18分) ‎ ‎  读书要“精”到极致 ‎ ‎  1“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我国古代学者因书籍难得,穷年皓首研治一经,虽受条件所限,难以遍览群书,但读一部就是一部,口吐珠玑,咀嚼烂熟,透入身心。书海且无涯,粗读嚼不烂。可以说,苦功夫是读书学习的门槛,如何跨越这道门槛?不妨通过“精选、精品、精思、精用”的方式,将读书看作品茗。精品之,才愈发得其醇香。 ‎ ‎  2在精选中择好书。好书,能使人“通天下之精微、晓万物之是非”。书之好,在文、在理、在意。“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浩如烟海的书籍中,蕴藏着文明的记忆,集聚着智慧的结晶。读书不失为学习和了解人类历史经验的一种捷径。选择一本好书,如同结识一位挚友,“交谈”之中体会人间五味、“相顾”之间看尽世事变迁、“聆听”之际感悟个中真谛。“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哲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读领袖论著,可以领悟精神实质,提升思维层次;读人文社科,可以纯正思想品性,陶冶品德情操;读历史典籍,可以通晓古今中外,明辨是非善恶。 ‎ ‎  3在精品中得余味。对待读书,要有“入山问樵”“入水问渔”的求知精神。读书,是将所学转化为所得,将知识转化为智慧,而精读,无疑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在“知识快餐”的时代,一些人抱怨精读耗时太长、单位时间内获取知识量太少,实则不然。只有真正内化于心的知识才会有助于一个人的成长,而只追求学习数量、不追求学习质量的人,即使拥有那些“匆匆掠过”却未消化吸收的知识,也对个人成长没有任何促进作用,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语文在堂】虽“快”却是“慢”了。唯怀有潜心钻研的工匠精神,下足“细功夫”读书,对妙语珠字精抠细品,方能万千笔墨胸中藏,读有所思、读有所感、读有所获。 ‎ ‎  4在精用中求实践。古人云:“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精用是读书的试金石,也是读书成果的“实战场”。只会死读书而不能有效运用的人,学问再多也是纸上谈兵。会读书的人,把读书学习得到的知识、积累的成果向实践行动转化,与岗位需求对接,以学习力助推战斗力、保障力的生成。在用的过程中,要有“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毅力与决心,远沽名钓誉之心,戒急功近利之意,去冒进浮躁之气,才会避免陷入“蛮干、瞎干、胡干”误区,避免走进“空谈”的尴尬窘境。着力解决“用得对、用得准、用得好”的问题。 ‎ ‎  5“世界上最动人的皱眉是在读书时那苦思的刹那,世界上最自然的一刻是在读书时那会心的微笑。”读书“精”到极致才能有“质”的飞跃。 ‎ ‎  13.第三段中画线句“‘虽“快’却是‘慢了’”在文中的具体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 ‎  14.请分析第四段画线句的作用。(4分)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15.阅读全文,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4分) ‎ ‎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读书要有质的飞跃”。 ‎ ‎  B.作者提倡精读一本书,反对“博览群书”。 ‎ ‎  C.作者认为只有精读才能促进个人的成长。 ‎ ‎  D.作者认为读书是为了实践,用于解决问题。 ‎ ‎  16.下列文字插入文中第______段和第________段之间,理由是:(6分) ‎ ‎  在精思中寻践悟。朱熹曾说过:“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为读书而读书,读而不思、读而不悟,难以体会古人读书过程中所蕴含着的学而不厌、触类旁通的大智慧。《中庸》提到,求学要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提醒我们读书却不唯书。只有用思考、质疑和批判态度读书,才能甄别精华和糟粕,才能理清有用和无用,才能把书读深、读透、读精。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20分) ‎ ‎  那年,我们去看大石桥 ‎ ‎  1奶奶哼唱《小放牛》,邀我去看大石桥。 ‎ ‎  2桥是鲁班赶着一群大绵羊修的,桥上还有各路神仙留下的“仙迹”。这些神奇的传说,一直鼓荡在脑海里,催着我赶快去看大石桥。 ‎ ‎  3父母亲要挣工分,几年里也不可能进一次县城。其实,也没必要进县城。想让父母亲带着去看大石桥,实在是痴心妄想。 ‎ ‎  4于是,就赶紧学骑自行车——到县城有30里路,打个来回,步行肯定会累个够呛。 ‎ ‎  5先是在冬天的打谷场上学转圈,让人在后边扶着,进而开始学上路。也不知摔倒了多少次,终于学会了。车座子高,坐上去脚尖够不着脚踏板,父亲就卸下了车座,绑上一块棉垫。 ‎ ‎  6“我要去看大石桥。”我跟母亲说。这样的行动得绕开父亲。 ‎ ‎  7母亲没有阻拦,也没有什么叮咛,但嘱我一定要找个伴。那时候还没有柏油马路,没有汽车,不必担心出车祸。母亲烙了一张白面饼,卷了一箸子老咸菜丝,灌了一葡萄糖瓶开水,全都放进搭在车横梁上的布兜里。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语文在堂】 ‎ ‎  8同伴是发小,两人一辆车。那天是个春末夏初,记得麦穗还不能搓着吃呢。 ‎ ‎  9现在要我说当时沿途有什么风光,路上遇见了什么人,是否有鸟雀从头顶飞过,都没有了印象。只记得远远地看见了“锥锥”(大寺砖塔),就紧张起来,激动起来,躬身蹬车更有劲。 ‎ ‎  10北门两边是城墙,或者说北门是城墙的一个缺口。城墙宽厚高大,上边长着杂七杂八的树。 ‎ ‎  11县城的繁华地段当属南大街。百货商店,照相馆(好像是“友谊”),书店,还有邮局。当时还没有“五一”广场,正对着南大街,是一堵高大的影壁墙,上面挂着毛主席的巨幅画像。 ‎ ‎  12当时县城里是没有一座楼房的。 ‎ ‎  13我们就在南大街里找赵州桥,完全忽略“河”这个概念。从北到南没有找到,心里有点着急,很记得时间已是正午。到百货商店里去问售货员,站布匹柜台的一个中年妇女不耐烦地指点mi jin( ):“出南门往南五里地。” ‎ ‎  14于是,我们就出了跟北门很相似的南门。 ‎ ‎  15大石桥比我想象中的要大很多。车辙,驴蹄印都在。 ‎ ‎  16我们每人骑车上了一次桥。下桥时,不刹闸,特意享受快速滑行的惬意。 ‎ ‎  17我们是在桥下用的午餐,好友分吃了我的饼和水。桥下没有水,很阴凉,很清静,就我们俩。 ‎ ‎  18日头偏西,开始往回返。就是邪门:希望满怀,劲头十足,一旦目的达到,人整个就瘫软了,由心到身。先是屁股觉出了疼,不坐着蹬车,只能是硬撑几下;再就是觉出了腿软,骑不上半里路,就要换班。 ‎ ‎  19过了双庙,离家还有八里,我们俩实在是蹬不动了。 ‎ ‎  20车子躺在一边,我们躺在车子一边,谁也不说话。我是随手掐了一根草,把草茎放进嘴里嚼着。 ‎ ‎  21太阳变红了,我们一咬牙站起来。再也不念好友之情,分了路段:从这棵树到前边那个变压器小屋,你驮着我;从变压器小屋到更前边的那个坟圈,我驮着你…… ‎ ‎  22越渴越吃盐。刚过小马圈,后车胎跑没了气。 ‎ ‎  23推车子也得轮换班,依然要分出路段。当时天已经完全黑下来,经过乡官农场南边的那个孤女坟时,我们居然还能跑得动。 ‎ ‎  24母亲和同伴的母亲都在村口等我们。一见我们的狼狈样,母亲第一句就问:“以后还去看大石桥不?” ‎ ‎  25我们不作声,心里话:那可说不定。 ‎ ‎  26那年我十三岁。同伴也是十三岁。 ‎ ‎  17.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 ‎  指点 mi jin ( ) ‎ ‎  18.阅读第1一17段,梳理“我”从“想看石桥”到“看到石桥”的情感变化.(4分) ‎ ‎  期待——_______——________ ‎ ‎  19.下列对第21段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4分) ‎ ‎  A.“太阳变红了”属于环境描写,烘托了我们不能按时回家的忧伤。 ‎ ‎  B.“一咬牙站起来”属于动作描写,写出我们心愿达成后的疲惫. ‎ ‎  C.“不念好友之情”属于心理活动,写出了我们毫无心机的率性. ‎ ‎  D.结尾的省略号,省略了分工的内容,侧面表现这段路程的艰难。 ‎ ‎  20.阅读第7段和第24段,结合具体词句分析母亲的形象.(6分)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21.第25段写了我们的心理,第26段交代了我们的年龄。请分析这两段在文中的作用。 ‎ ‎  (6 分)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三、综合运用(12分) ‎ ‎  【材料一】 ‎ ‎  沪剧,是上海特有的地方戏剧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来源于浦江两岸的田头山歌和民间俚曲,曲调清新优美,具有浓郁的江南丝竹韵味。 ‎ ‎  沪剧是以表演现代生活为主的戏曲,易于塑造现代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具有浓郁时代气息和真情实感的艺术美。 ‎ ‎  从早期的花鼓戏、本滩、申曲,到当代沪剧大致经历了 200多年时间。沪剧的发展始终和上海城市的历史变迁紧密相关,它以戏曲形式保存着上海城市的语言特征、文化记忆和世俗风情,在上海城乡和长江三角洲地区有着深厚的观众基础 ‎ ‎  【材料二】 ‎ ‎  近年来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沪剧艺术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生存危机,演出市场 日益萎缩,观众减少,江南地区原有的数十个沪剧演出团体现在仅剩3个,以有力措施抢救和保护沪剧艺术已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 ‎  【材料三】 ‎ ‎  近年来,“戏曲进校园”在上海中小学广泛开展,目前已经有30多所中小学校参与其中,让沪剧融入课堂。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语文在堂】 ‎ ‎  22.有一本关于沪剧的书籍,书名是《沪剧:现代上海的传统戏曲》,请根据材料一, 谈谈你对这本书书名的理解。(4分) ‎ ‎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23.关于沪剧进校园,以下哪一项建议是最合理的?( )(4分) ‎ ‎  A.在学校成立沪剧传承基地。 ‎ ‎  B.在校园里搭建演岀舞台。 ‎ ‎  C.培训全体教师学习沪剧。 ‎ ‎  D.沪剧院向学校派出名师。 ‎ ‎  24.学校沪剧社要开办了,你想参加,妈妈却提岀质疑,你将如何应对?(4分) ‎ ‎  你:妈妈,我想报名参加沪剧社 ‎ ‎  妈妈:都初三了,是不是该全力以赴准备中考啊? ‎ ‎  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四、写作(60分) ‎ ‎  题目:终于找到了 ‎ ‎  耍求:(1)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2)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3)不得抄袭 ‎ ‎ ‎ ‎ ‎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