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
醉 翁 亭 记
知人论世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主张文章应该“明道”“致用”,是古文运动的领袖。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知人论世
庆历五年,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上书为其辩解,而被贬为滁州太守。被贬后,他心情郁闷,经常去滁州城西南十里的琅琊山游玩,并与山中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庆历七年,智仙建亭于琅琊山酿泉旁,以之为游息之所。欧阳修登亭“饮少辄醉”,故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
《
醉翁亭记
》
这篇千古流芳的美文,使得醉翁亭闻名遐迩。作者写下这篇文章时也不过
39
岁,文中所说“苍颜白发”“而年又最高”是夸张的写法
。
环滁皆山 西南诸峰 琅琊 酿泉 醉翁亭
移步换景,自远而近,先从整体大环境写起,层层渲染,步步推进,一步步将读者带入佳境
建亭者 名亭者 醉翁之乐
介绍醉翁亭由来,
并写出醉翁之意
朝暮图:“日出”与“云归”,“林霏开”与“岩穴暝”形成鲜明对比,归为“晦明变化”的特点,写出早晚变化之景。
四时景:抓住山间独特的花石树木,天气,山泉,写出迥然有异的四季变换之景。
总结
:
朝暮四时之景,乐趣无穷。
滁
人 游
太 守 宴
众 宾 欢
太 守 醉
展现出百姓兴高采烈出游,宾客们尽情欢乐地热闹非常的画面
游人兴尽而返后禽鸟相乐
禽鸟之乐衬托人之乐,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
点明作文者
“醉能同其乐”,抒发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以及娱情山水来排遣抑郁的复杂情感。
“醉”与“乐”之间有什么联系
?
“醉”与“乐”是相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是为了写“乐”。因为这种“乐”并不是纯粹的“乐”,而是乐中含悲。因为当时作者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只好借酒消愁。另一方面,作者虽被贬于此但并不消极悲观,仍然能够陶醉在这山间美景之中,并励精图治,让百姓富足安康,生活怡然自乐,而自己也沉浸在在百姓的安乐之中。
本文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很强的原因?
(
1
)用了
21
个“也”收束句尾,形成一种长短参差,一唱三叹的吟咏句调。用了
25
个“而”使得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
。
(
2
)用了不少对句,句式整饬工整,使得语言具有音乐的节奏感和回环美。
写景特色
(
1
)写景与抒情相结合,“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奠定全文借景抒情的感情基调。接着写朝暮四时图,游人乐众宾欢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为主线贯穿起来,情景交融
(
2
)全方位写景,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分层次对景色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