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
欧阳修
学习目标
1
.积累文言词语,背诵全文。
2
.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3
.了解写作背景,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庆历五年(
1045
)范仲淹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分辨,得罪了当权派,被贬滁州知州。被贬后,他心情郁闷,经常去滁州城西南十里的琅琊山游玩,并与山寺中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庆历六年,智仙建亭于琅琊山酿泉旁,以为游息之所。欧阳修登亭“饮少辄醉”,故给它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
《
醉翁亭记
》
这篇流芳千古的美文。
写作背景
欧阳修简介
欧阳修(
1007
-
1072
),字永叔,号
醉翁
,又号六一居士。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 故自称庐陵(今永丰县沙溪)人。谥号
文忠
,世称
欧阳文忠公
。
北宋
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 “
唐宋八大家
”之一。
仁宗时,累擢知制诰、
翰林学士
;英宗,官至枢密副使、
参知政事
;神宗朝,迁
兵部尚书
,以太子少师致仕。卒谥文忠。其于政治和文学方面都主张革新,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
的领导者
。又喜奖掖后进,苏轼、苏辙二
兄弟
、苏洵及
曾巩
、
王安石
皆出其门下。创作实绩亦灿烂可观,诗、词、
散文
均为一时之冠。
欧阳修轶事
修四岁丧父,随叔父在现湖北
随州
长大,幼年家贫无资,母亲郑氏
以荻画地
,教以识字。欧阳修自幼喜爱读书,常从城南李家借书抄读,他天资聪颖,又刻苦勤奋,往往书不待抄完,已能成诵;少年习作诗赋文章,文笔老练,有如成人,其叔由此看到了家族振兴的希望,曾对欧阳修的母亲说:“嫂无以家贫子幼为念,此奇儿也!不唯起家以大吾门,他日必名重当世。”
修前期的政治思想,反映了中小地主阶级的利益,对当时经济、政治和军事等方面的严重危机,有较清醒的认识。主张除积弊、行宽简、务农节用,与范仲淹等共谋革新。晚年随着社会地位的提高,思想渐趋保守,对王安石部分新法有所抵制和讥评;但比较实事求是,和
司马光
等人的态度是不尽相同的。
六一居士来历
“
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
”
,
“
以吾一翁,老於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
忠臣害忠臣
作为一个文人,欧阳修在北宋这个重文轻武的时代也犯过不理解武将的错误:与士大夫一起弹劾狄青,最终导致狄青的死。这事是欧阳修也有参与。因为当时的时代特点也是这样
——
重文轻武。一个步兵出身的武将怎能当上丞相?
北宋大将狄青本来出身步兵,经过不断奋斗终于成为一代名将,后来在征讨西夏,反抗外来侵略中立下大功,官至枢密使(和丞相一个级别)。这引起了一些士大夫的不满和担忧,并纷纷在宋仁宗面前对狄青进行攻击。身为一代大家的欧阳修居然也位列其中,上表弹劾狄青。士大夫指控水灾是狄青带来的灾难
(
在古代的五行观念中,武将是水
)
。另一位文学家文彦博也向仁宗发难。仁宗辩解道:“狄青是忠臣。”文彦博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居然反驳道:“太祖皇帝也是周世宗的忠臣。”(宋太祖是通过政变推翻周世宗统治当上皇帝的)
就这样,一代名将狄青做了不到四年枢密使就被罢免。最后在悲愤中去世。
听读课文
读
准
字
音
环
滁
林
壑
蔚
然
琅琊
潺
潺
酿
泉
饮少
辄
醉
岩穴
暝
晦
明变化
chú
hè
wèi
láng
yá
chán
niàng
zhé
míng
huì
伛偻
佝偻
提
携
酒
洌
凛
冽
山
肴
野
蔌
觥
筹
阴
翳
yǔlǚ
gōulóu
xié
liè
liè
yáo
sù
gōng
yì
自主学习
一、解释红色的字词。
①
环
滁皆山也
②有亭翼然
临
于泉上者
③饮少
辄
醉
④醉翁之
意
不在酒
⑤云归而岩穴
暝
⑥至于
负
者歌于途
⑦杂然而前
陈
者
环绕
靠近
昏暗
背着
陈列,摆放
就
情趣
二、一词多义。
①
归:
云归而岩穴暝: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②
乐:
山水之乐: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而不知太守之
乐
其
乐
也:
③
秀: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佳木秀而繁阴:
④
谓:
太守自谓也:
太守谓谁:
⑤
临:
临溪而渔: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聚拢
回家
乐趣
欢乐
以
……
为乐
秀丽
茂盛
称号
是
到
靠近
乐趣
三、词类活用。
山
行六七里:
有亭
翼
然临于泉上者:
名
之者谁:
故自
号
曰“醉翁”也:
而不知太守之
乐
其乐也:
名作状,在山上
名作状,像鸟儿的翅膀
形意动用,以
……
为乐
名作状,命名
名作动,取名
成语出处
2
.
水落石出
:水落下去,石头就露出来。比喻真相大白。语出
《
醉翁亭记
》
。
苏轼在
《
后赤壁赋
》
中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之句。
3
.
觥筹交错
: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
4
.
醉翁之意不在酒
:醉翁的兴趣并不在于喝酒。形容人别有意图,言在此而意在彼。
1.
峰回路转
:形容山峰、道路曲折迂回。比喻事情经历挫折、失败后,出现新的转机。
“而”的用法
1.
(本义)颊毛,名词。
2.
代词。你(们),你(们)的。
3.
连词。①
表示并列
,相当于“和”、“与”。
②
表示顺承
,相当于“就”、“才”。
“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③
表示转折
,相当于“却”、“但是”。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④
表示修饰
(方式或状态)。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⑤
表示假设
,相当于“如果”。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4.
助词。①句末语气助词。“啊”“吧”。②音节助词,
“已而”“而已”
。
四、翻译下面的句子
。
①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②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水山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③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弯转,看到一座四角翘起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的亭子,靠近在泉水上边,这就是醉翁亭了。
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水山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喝醉了能同大家一起欢乐,酒来能用文章来记述这件乐事的人,就是太守啊。
④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⑤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⑥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烟云聚拢来,山里就显得昏暗了,或暗或明,变化不一,
就是山间的早晨和晚上。
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
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
宴会喝酒的的乐趣,不在于音乐。
解读课文
环
滁
皆
山也。其西南诸峰,
林 壑
尤美,望之
蔚然
而
深秀
者,琅琊也。
山 行
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
回
路转,有亭
翼然 临
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茂盛的样子
靠近
在山上,名词作状语
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名词作状语
环绕
全、都
树林
山谷
走
回环,曲折环绕
幽深秀丽
作
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
之者谁?太守
自谓
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
辄
醉,而年又最高,故自
号 曰
醉翁也。
醉翁之
意
不在酒,在
乎
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
得
之心而
寓
之酒也。
自称,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
命名
就
情趣
建造
称号
称为
于,在
领会
寄托
环绕着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许多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望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水声潺潺,从两座山峰中间倾泻出来的,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中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客人来这里喝酒,喝了少许就醉了,而年龄又最大,所以给自己取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醉 翁 亭
山
-
泉
-
亭
建亭人
—
命名者
—
亭名的由来
—
山水之乐
(远
—
近 大
—
小 全景
—
局部)
第一自然段
:
介绍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得名,并指
出“醉翁”二字的深意。
有助于引起读者身临其境和探胜索幽的兴致
引出“乐”,为下文“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作铺垫
-----
开篇点题,由“醉翁亭”引出“乐”这一全文主线。
若夫
日出
而
林
霏 开
,云归而
岩穴 暝
,
晦
明变化者,山间之
朝
暮也。野
芳 发
而幽香,
佳
木
秀
而
繁
阴,风霜
高
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
暮
而归,
四时
之景不同,而乐亦无
穷
也。
香花
茂盛
四季
昏暗
像那
就,表顺承
雾气
散开
山谷
阴暗
早晨
傍晚
开放
美好的
浓郁的
高爽
穷尽
像那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消散,烟云聚拢
来,山里就显得昏暗了,或暗或明,变化不一,
就是山间的早晨和晚上。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
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
阴,秋高气爽,霜露洁白,水流减少,石头裸
露,这是山里的四季的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
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1
、此段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2
、描写的是什么景,抒发的是什么情?
景
——
写朝暮之景:
写四时之景:
情
——
写醉翁亭周围的秀丽景色
山间朝暮,晦明变化;
春花,夏木,秋霜,冬景
欣赏山水的无穷乐趣
描写
抒情
3
、思考:
(
1
)概括第
2
段段意。
(
2
)第
2
段可分三层。
第一层写山间
的景色,
第二层写山间
的景色,
第三层写
。
这三层之间的关系,是由
而
。
(
3
)写山间早和晚的景色的句子是:
早晚
四季
欣赏山水的无穷乐趣
分
总
早:
晚:
日出而林霏开
云归而岩穴暝
写山中景色与出游之乐。
(
4
)抓住特征描写景物是写景的好方法,
本段抓住四时的景物特征,分别是:
春:
,
夏:
,
秋:
,
冬:
。
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
水落而石出
4
、请找出本段中的骈句,并说说它的好处。
“日出而林霏开
,
云归而岩穴暝”
;
“
野芳发而幽香
,
佳木秀而繁阴
”
使音韵和谐优美
,
读起来音调抑扬顿挫
,
给读者一种美的感受。
至于
负者
歌于途,行者
休
于树,前者呼,后者
应
,
伛偻 提携
,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
洌
,山
肴
野
蔌
,
杂然
而
前
陈者,太守宴也。
在前面,名词作状语
背着东西的人
野味
菜蔬
错杂的样子
休息
应答
搀扶,带领,这里指代小孩子
腰背弯曲,这里指代老年人
清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
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答应,老
老少少的行人,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的
人们出游啊。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
酿泉的水酿酒,泉水香甜而酒水清,山中的野味
野菜,杂乱地摆放在前面的,这是太守的酒宴啊。
宴
酣
之乐,
非丝非竹
,射者中,
弈
者胜,
觥 筹
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
白发,
颓然
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醉醺醺的样子
下棋
不在于音乐
酒杯
酒筹
脸色苍老
畅快地喝酒
酒宴上畅饮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
的人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
错杂,起来坐下,大声喧哗的,是众位宾客欢
乐的样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
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1、这一段中包
含几层意思?
滁人游
太守宴
众宾欢
太守醉
人的活动:
滁州人的欢乐图
2
、“太守醉”仅仅指喝醉酒吗?
主要指被美丽的山间景色和百姓安定富足的生活所陶醉。
已而
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
归
而宾客
从
也。树林阴
翳
,
鸣声上下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
乐
,而不知人之乐;
回家
遮盖
跟随
意思是鸟到处叫
乐趣
不久
不久夕阳落山,人影纵横散乱,是太守
回去,宾客跟随啊。树林枝叶茂密成阴,鸟儿
到处鸣叫,是游人离开后禽鸟在欢乐。然而禽
鸟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人的乐趣,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
乐
其
乐
也。醉能同其乐,醒能
述
以文者,太守也。太守
谓
谁?庐陵欧阳修也。
以
……
为乐
乐趣
记述
是
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
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喝醉了能够同大
家一起快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
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欧阳修啊。
本段都写了谁的
“
乐
”
?
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
禽鸟乐、滁人乐、众宾乐、太守乐
负者歌于途
……
从太守游而乐、宴酣之乐
山水乐、宴酣乐、乐民之乐
山林
烘托
烘托
烘托
与民同乐的民本思想
本文通过醉翁亭秀丽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
和“与民同乐”的情怀。
中心思想
醉翁亭记
(一)
写景:山 泉 亭
(
由远到近
)
(
整体到局部
)
叙事:作亭者 名之者 自号
抒情:
(破题句,名句。)
(二)
分
山间朝暮之景
山间四时之景
总
(三)
滁人游
太守宴
众宾欢
太守醉
(
全段核心
)
(四)
禽鸟
——
山林之乐
人
——
从太守游而乐
太守
——
乐其乐
————
醉能同其乐
烘托
烘托
山水之
乐
乐
亦无穷
宴酣之
乐
与民同
乐
乐
全文
总结
课堂练习
1
、贯穿全文的感情主线是什么?
2
、课文写了哪些 “乐”?
3
、课文作者“醉”在什么地方?
4
、本文写景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1
、
贯穿全文的感情主线是什么?
“乐”
山水之乐
禽鸟之乐
游人之乐
宾客之乐
太守之乐
2
、课文写了哪些 “乐”?
3
、课文作者“醉”在什么地方?
山水而醉
宴酣而醉
与民同乐而醉
4
、本文写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写亭的环境:
写山间之朝暮:
写山间之四时:
写宴饮场面:
从远到近
从早到晚
从春到冬
从外到内
5
、按要求默写。
① 文中描写醉翁亭的词句是: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文中写山间四时景色的文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③ 文中点明“醉翁之意”的句子是: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文中描绘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的文字是: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翼然临于泉上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⑤文中有句话奠定了全文抒情的基调,后成为千古名句,这句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文中描写山间朝暮景色的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
将“醉”与“乐”统一起来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
文中“伛偻提携”所指的是两种人是:
_________
《
桃花源记
》
中则是用“
___________
”来指代。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醉能同其乐
老人、小孩
黄发垂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