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山东省莱芜市中考语文考试说明(含其它科目)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3年山东省莱芜市中考语文考试说明(含其它科目)

ID:568244

大小:969.5 KB

页数:62页

时间:2021-03-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莱教研室[2014] 号 关于印发《莱芜市2014年 初中学业考试各学科说明》的通知 ‎ ‎ 各区教研室,市直各学校:‎ 初中学业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是初中学生学科学习目标评价的主要手段。实行初中学业考试的目的是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学生在各学科课程学习上所达到的水平。初中学业考试成绩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 为切实做好我市初中学业考试工作,保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根据《莱芜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教育局等部门关于实施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深化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制度改革意见的通知》(莱政办发[2008] 91号)精神,我室组织专门力量,研究制定了《莱芜市2014年初中学业考试各学科说明》(附件),作为我市2014年初中学业考试命题和指导学生备考的基本依据,现予以印发。‎ 62‎ ‎ 附件:《莱芜市2014年初中学业考试各学科说明》‎ ‎ 二〇一四年二月 十二 日 主题词: 学业考试 说明 通知 莱芜市教学研究室 ‎2014年2月12日印发 ‎ (共印25份)‎ 62‎ ‎2014年初中学业考试说明 思 想 品 德 Ⅰ、考试性质 初中思想品德学业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其目的是检查、评价初中毕业生在思想品德课学习方面是否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 Ⅱ、命题原则 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体现思想品德课程改革要求,促进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出思想性和教育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积极反映社会热点,体现时代性;关注家乡建设,体现地方特点;突出能力立意的理念,着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认识、分析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试题要层次清晰,题量适当,难易适度,易于选拔,体现综合性、人文性、开放性,充分发挥其对加强和改进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导向作用。‎ Ⅲ、考试内容及要求 ‎1.命题基本依据 ‎ 命题依据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和本届毕业生使用的省编四年制初中《思想品德》教材。‎ ‎2.考试内容范围与要求 考试水平要求 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按照教材顺序进行了整合,每项要求基本都包含着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层次。‎ 一、知识——包括基本观点、原理、应用性知识及其操作规范(一般表述为知道、了解、懂得、分辨、认识、理解等)。注重考查对知识意义的实际理解和把握。‎ 二、能力——包括学习能力、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表述为学会、学习、掌握、运用)。注重考查获取知识的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包括对当前社会现象和问题所表达的关切、所持有的观点(一般表述为感受、体会、体验、关心、尊重、养成等)。既坚持正确的价值标准,又尊重学生的个性表现,关注学生的情感和态度变化的趋向。‎ 对考生的总体要求:‎ ‎(1)了解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时事。‎ ‎(2)再认或再现所学的法律知识、我国基本国情等方面的知识。‎ ‎(3)理解法律知识、我国基本国情等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 ‎(4)能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认识和分析社会生活及现实问题。‎ ‎(5)恰当使用法律知识、我国基本国情方面的观点、术语,条理清楚、逻辑严密地表述。‎ ‎(6)具备亲近自然、保护环境、勤俭节约、珍惜资源,热爱科学、勇于创新,‎ 62‎ 尊重权利、遵守法律、负责奉献,热爱祖国、热爱和平、放眼世界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考试内容范围 ‎(一)八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我们依法享有人身权、财产权、消费者权 ‎(1)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理解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懂得法律通过规定权利和义务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学会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 ‎(2)理解法律在公民生活中的作用。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生命和健康不受侵害,知道生命健康权是公民最根本的人身权。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生命和健康的特殊保护,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和健康,不得侵犯和危害别人的健康、生命和权利。‎ ‎(3)了解法律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能够自觉尊重他人,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4)知道法律保护公民个人隐私,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能够自觉地尊重别人的隐私。‎ ‎(5)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财产,未成年人的财产继承权和智力成果不受侵犯,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经济权利。‎ ‎(6)知道法律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作为消费者的权利。‎ ‎(二)八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 生活在依法治国的国家 ‎(1)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树立宪法意识。知道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树立法制观念。‎ ‎(2)理解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意义,能够自觉守法、维护社会秩序。‎ ‎(3)了解建立健全监督和制约机制是法律有效实施和司法公正的保障,学会行使自己享有的监督权利。‎ ‎(三)九年级全一册 第一单元 五星红旗我为你骄傲 ‎(1)感受身边的变化,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国家、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知道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 ‎(2)知道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理解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造福于人民的必要性,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62‎ ‎(3)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的长期稳定和繁荣昌盛要靠各族人民平等互助,团结合作,艰苦创业,共同发展;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国家稳定和民族团结。‎ 第二单元 关注国家的发展 ‎(1)知道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理解发展才是硬道理,是解决我国当前所有问题的关键。理解改革的必要性,知道对外开放的形式,理解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2)了解我国在科技、教育发展方面的成就,知道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知道科技、教育对国家社会发展的作用,理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现实意义。理解增强中华民族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感受科技创新、教育创新的必要性,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创新型人才。‎ ‎(3)知道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等状况,了解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政策,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理解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正确的战略选择。‎ ‎(4)知道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理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知道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从而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第三单元 我们的未来不是梦 ‎(1)了解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理解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使命感。‎ ‎(2)体会理想的实现必须经过艰苦奋斗,理解艰苦奋斗的时代内涵,立志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爱岗敬业、奉献社会、努力学习。‎ ‎(3)了解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知道我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作用和面临的挑战,增强忧患意识,树立全球观念,维护世界和平。‎ ‎(4)树立正确的职业观,知道人才的内涵、成才的关键和途径,不懈追求,实现人生的意义。‎ ‎(四)时事政治 ‎ 2013年5月—2014年4月国内国际重大时事政治。‎ Ⅳ、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1.考试形式 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考试时间共90分钟。‎ ‎2.试卷结构 全卷满分100分。试卷分卷I和卷Ⅱ两部分。卷I为选择题,约40分;卷Ⅱ为非选择题,约60分。‎ ‎3.试题内容比例 四年制初三思想品德约占20%;初四思想品德约占65%;时事政治约占15%。‎ ‎4.试题难度控制在0.65左右,易、中、难三档题目所占比例为 6:3:1。‎ 62‎ ‎2014年初中学业考试说明 语 文 Ⅰ 考试性质 初中语文学业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 其目的是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毕业生在语文学习方面所要达到的水平。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 Ⅱ 命题原则 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审美情趣,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促进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有利于建立科学的语文教学评价体系;有利于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有利于高一级学校选拔新生。‎ Ⅲ 考试内容及要求 一、考试范围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本届考生实际所学教材:鲁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 ‎2.与教材难度相当的课外现代文。‎ ‎3.浅易的课外文言诗文。‎ ‎4.本届考生实际所学教材中名著导读推荐篇目。‎ 二、考试能力要求 初中语文学业考试要求测试识记、理解、分析综合、欣赏评价和表达应用五种能力,这五种能力表现为五个层级。‎ A.识记 指识别和记忆,是语文能力最基本的层级。‎ B.理解 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的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62‎ C.分析综合 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 D. 欣赏评价 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欣赏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E. 表达应用 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三、考试内容 ‎(一)积累与运用 ‎1.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A)‎ ‎2.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汉语常用规范汉字,字迹工整。(A)‎ ‎3.积累并正确使用词语(含熟语)。(A、E)‎ ‎4.正确使用标点符号。(E)‎ ‎5.辨析并修改病句。(C、E)‎ ‎6.根据要求对句子进行仿写和变换。(E)‎ ‎7.扩展语句和压缩语段。(E)‎ ‎8.默写常见名篇名句,对其中的名言名句能正确理解运用。(A、E)‎ ‎9.识记重要的文学、文化常识。了解教科书“名著导读”中所推荐名著的基本内容,并能表达个人的观点和感受。(A)‎ ‎10.了解词的分类、短语的结构、单句的成分、复句(限于二重)的类型等基本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文本中的语言难点),正确理解与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等常见的修辞手法。(B、E)‎ ‎11.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E)‎ ‎12.能根据具体要求,将语文知识与能力综合运用于语文实践中。(E)‎ 62‎ ‎(二)文言诗文阅读 ‎1.对浅易古诗词的内容、写法、语言等进行初步鉴赏。(D)‎ ‎2.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B)‎ ‎3.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及用法。(B)‎ ‎4.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及用法。(B)‎ ‎5.理解、翻译文中的语句。(B)‎ ‎6.提取信息,概括内容,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C)‎ ‎7.能就文中形象、表达技巧、思想倾向进行评析。(D)‎ ‎(三)现代文阅读 ‎1.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B)‎ ‎2.筛选并提取文中重要的信息。(C)‎ ‎3.概括内容要点,理清文章结构,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C)‎ ‎4.理解、评析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的作用。(B、D)‎ ‎5.鉴赏文学作品形象,品味语言特点,领悟作品的表达技巧,评价作品思想感情倾向。(D)‎ ‎6.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地推断、联想和拓展,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E)‎ ‎(四)写作 能写记叙文、简单的说明文、议论文和一般应用文,写作不设审题障碍,注重说真话、诉真情。‎ ‎1.能结合写作要求进行正确审题、立意。(E)‎ ‎2.结合立意,做到选材典型,结构合理,感情真挚,表达方式得当。(E)‎ ‎3.提倡个性化、有创意地表达。(E)‎ 62‎ ‎4.书写规范,格式正确,卷面整洁。(E)‎ IV 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一、考试形式:闭卷、笔试。‎ 二、分值和考试时间:分值120分;时间120分钟。‎ 三、试卷结构:试卷分为试题和答题卡两部分,答案全部写到试卷答题卡上。‎ 试题分为单项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和写作题等题型。‎ ‎1、选择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2、积累与运用,共15分。‎ ‎3、文言文阅读,共15分。‎ ‎4、现代文阅读,分两篇,共30分。‎ ‎5、作文,50分。‎ 62‎ ‎2014年初中学业考试说明 数 学 Ⅰ、考试性质 ‎2014年初中学业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该学科的终结性考试,目的是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毕业生在学科学习目标方面所达到的水平。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从考试的性质看,学业考试是学科结束的终结性水平测试,不同于单独进行的毕业标准衡量考试,也不同于单独进行的高中招生升学考试,应该说是兼顾毕业与升学两考合一的考试。‎ Ⅱ、命题原则 ‎2014年初中学业考试数学学科考试将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及鲁教版六至九年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为依据,以有利于引导和促进数学教学全面落实《课程标准》所设立的课程目标为导向,有利于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有利于体现素质教育导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有利于高一级学校选拔具有学习潜能的合格新生。‎ ‎2014年初中学业考试数学学科考试将在考查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方法的掌握情况的同时,突出对重点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适当兼顾知识的覆盖面。考试将加强对学生灵活运用多种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索、联想能力的考查,引导学生逐步提高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为学生进入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习打好基础。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将遵循《标准》的基本理念,以本学段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为基准,结合实际背景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更多地关注对知识本身意义的理解和在理解基础上的应用,通过设置一些探索题和开放题,以更多地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对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将关注学生能否从数学内部或外部的情景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能否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运用各种策略解决问题,能否用数学语言清楚地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用不同的方式(文字、字母、图形)进行表达,能否根据最初的问题情景证实和解释结果的合理性,并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以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或将解法和策略运用到一个新的问题情景中去。‎ Ⅲ、考试内容及要求 关于考试内容的知识技能要求和能力要求作如下说明:‎ ‎1.知识技能要求:‎ 对知识技能的要求由低到高分为四个层次,依次是了解(认识)、理解、掌握和灵活运用,且高一级的层次要求包含低一级的层次要求。‎ 了解(认识):能从具体实例中知道或能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或意义);能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境中辨认出这一对象。‎ 理解:能描述对象的特征和由来;能明确地阐述此对象与有关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62‎ 掌握: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运用到新的情境中。‎ 灵活运用:能综合运用知识,灵活、合理地选择与运用有关的方法完成特定的数学任务。‎ ‎2.能力要求:‎ 数感: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符号感: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来表示;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会进行符号间的转换;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法解决用符号所表达的问题。‎ 空间观念:能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能根据条件做出立体模型或画出图形;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图形,并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能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利用直观来进行思考。‎ 统计观念:能从统计的角度思考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能通过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作出合理的决策,认识到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能对数据的来源、处理数据的方法,以及由此得到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质疑。‎ 应用意识: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 推理能力: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或举出反例;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 关于考试内容及这些内容的具体要求作如下说明:‎ 数与代数部分 ‎1.数与式 ‎(1)有理数 ‎①理解有理数的意义,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②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会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绝对值符号内不含字母)。‎ ‎③理解乘方的意义,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混合运算(以三步为主)。‎ ‎④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并能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⑤能运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问题。‎ ‎⑥能对含有较大或较小数字的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和推断。‎ ‎(2)实数 ‎①了解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数的平方根、立方根。‎ ‎②了解开方与乘方互为逆运算,会用平方运算求某些非负数的平方根,会用立方运算求某些数的立方根。‎ ‎③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 ‎④能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数的大致范围。‎ 62‎ ‎⑤了解近似数与有效数字的概念;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能用计算器进行近似计算,并按问题的要求对结果取近似值。‎ ‎⑥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及其加、减、乘、除运算法则,会用它们进行有关实数的简单四则运算。‎ ‎(3)代数式 ‎①在现实情境中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②能分析简单问题的数量关系,并用代数式表示。‎ ‎③能解释一些简单代数式的实际背景或几何意义。‎ ‎④会求代数式的值;能根据特定的问题查阅资料,找到所需要的公式,并会代入具体的值进行计算。‎ ‎(4)整式与分式 ‎①了解整数指数幂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数。‎ ‎②了解整式的概念,会进行简单的整式加、减运算;会进行简单的整式乘除法运算(除法仅限于除式为单项式)。‎ ‎③会推导乘法公式:(a+b)(a-b)=a2-b2;(a±b)2=a2±2ab+b2,了解公式的几何背景,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④会用提公因式法、公式法(直接用公式不超过两次)进行因式分解。‎ ‎⑤了解分式的概念,会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和通分,会进行简单的分式加、减、乘、除运算。‎ ‎2.方程与不等式 ‎(1)方程与方程组 ‎①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 ‎②经历用观察、画图或计算器等手段估计方程解的过程。‎ ‎③会解一元一次方程、简单的二元一次方程组、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方程中的分式不超过两个)。‎ ‎④理解配方法,会用因式分解法、公式法、配方法解简单的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 ‎⑤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是否合理。‎ ‎(2)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①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大小关系了解不等式的意义,并探索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②会解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出解集。会解由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并会用数轴确定解集。‎ ‎③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问题。‎ ‎3.函数 ‎(1)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2)函数 ‎①通过简单实例,了解常量、变量的意义。‎ ‎②能结合实例,了解函数的概念和三种表示方法,能举出函数的实例。‎ ‎③能结合图像对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进行分析。‎ ‎④能确定简单的整式、分式、二次根式和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函数的自变量取值范围,并会求出函数值。‎ ‎⑤能用适当的函数表示法刻画某些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 ‎⑥结合对函数关系的分析,尝试对变量的变化规律进行初步预测。‎ ‎(3)一次函数 62‎ ‎①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一次函数的意义,会根据已知条件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 ‎②会画一次函数的图象,根据一次函数的图象和解析表达式y=kx+b(k≠0)探索并理解其性质(k>0或k<0时图象的变化)。‎ ‎③理解正比例函数。‎ ‎④能根据一次函数的图象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近似解。‎ ‎⑤能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4)反比例函数 ‎①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能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表达式。‎ ‎②能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根据图象和解析表达式y=(k≠0)探索并理解其性质(k>0或k<0时图象的变化)。‎ ‎③能用反比例函数解决某些实际问题。‎ ‎(5)二次函数 ‎①通过对实际问题情境的分析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并体会二次函数的意义。‎ ‎②会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的图象,能从图象上认识二次函数的性质。‎ ‎③会根据公式确定图象的顶点、开口方向和对称轴(公式不要求推导),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④会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 空间与图形部分 ‎1.图形的认识 ‎(1)点、线、面 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认识点、线、面。‎ ‎(2)角 ‎①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认识角。‎ ‎②会比较角的大小,能估计一个角的大小,会计算角度的和与差,认识度、分、秒,会进行简单换算。‎ ‎③了解角平分线及其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角的内部到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 ‎(3)相交线与平行线 ‎①了解补角、余角、对顶角,知道等角或同角的余角相等、等角或同角的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 ‎②了解垂线、垂线段等概念,了解垂线段最短的性质,体会点到直线距离的意义。‎ ‎③知道过一点有且仅有一条直线垂直于已知直线,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 ‎④了解线段垂直平分线及其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⑤知道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进一步探索平行线的性质。‎ ‎⑥知道过直线外一点有且仅有一条直线平行于已知直线,会用三角尺和直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 ‎⑦体会两条平行线之间距离的意义,会度量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4)三角形 62‎ ‎①了解三角形有关概念(内角、外角、中线、高、角平分线),会画出任意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②探索并掌握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 ‎③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探索并掌握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④了解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探索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底边上的高、中线及顶角平分线三线合一)和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条件(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了解等边三角形的概念并探索其性质。‎ ‎⑤了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探索并掌握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一半)和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条件(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⑥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会运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问题;会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直角三角形。‎ ‎(5)四边形 ‎①探索并了解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了解正多边形的概念。‎ ‎②掌握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梯形的概念和性质,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四边形的不稳定性。‎ ‎③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有关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和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条件(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或两组对边分别相等,或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④探索并掌握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有关性质(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对角线相等;菱形的四条边相等,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和四边形是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条件(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或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或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⑤探索并了解等腰梯形的有关性质(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底角相等,两条对角线相等)和四边形是等腰梯形的条件(同一底上的两底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⑥通过探索平面图形的镶嵌,知道任意一个三角形、四边形或正六边形可以镶嵌平面,并能运用这几种图形进行简单的镶嵌设计。‎ ‎(6)圆 ‎①理解圆及其有关概念,了解弧、弦、圆心角的关系,探索并了解点与圆、直线与圆以及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②探索圆的性质,了解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直径所对圆周角的特征。‎ ‎③了解三角形的内心和外心。‎ ‎④了解切线的概念,探索切线与过切点的半径之间的关系;能判定一条直线是否为圆的切线,会过圆上一点画圆的切线。‎ ‎⑤会计算弧长及扇形的面积,会计算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 ‎(7)尺规作图 ‎①完成以下基本作图: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作角的平分线,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②利用基本作图作三角形:已知三边作三角形;已知两边及其夹角作三角形;已知两角及其夹边作三角形;已知底边及底边上的高作等腰三角形。‎ ‎③探索如何过一点、两点和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作圆。‎ ‎④了解尺规作图的步骤,对于尺规作图题,会写已知、求作和作法(不要求证明)。‎ ‎(8)视图与投影 ‎①会画基本几何体(直棱柱、圆柱、圆锥、球)的三视图(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会判断简单物体的三视图,能根据三视图描述基本几何体或实物原型。‎ 62‎ ‎②了解直棱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判断和制作立体模型。‎ ‎③了解基本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球除外)之间的关系;通过典型实例,知道这种关系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物体的包装)。‎ ‎④观察与现实生活有关的图片(如照片、简单的模型图、平面图、地图等),了解并欣赏一些有趣的图形(如雪花曲线、莫比乌斯带)。‎ ‎⑤通过背景丰富的实例,知道物体的阴影是怎么形成的,并能根据光线的方向辨认实物的阴影(如在阳光或灯光下,观察手的阴影或人的身影)。‎ ‎⑥了解视点、视角及盲区的涵义,并能在简单的平面图和立体图中表示。‎ ‎⑦通过实例了解中心投影和平行投影。‎ ‎2.图形与变换 ‎(1)图形的轴对称 ‎①通过具体实例认识轴对称,探索它的基本性质,理解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的性质。‎ ‎②能够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经过一次或两次轴对称后的图形;探索简单图形之间的轴对称关系,并能指出对称轴。‎ ‎③探索基本图形(等腰三角形、矩形、菱形、等腰梯形、正多边形、圆)的轴对称性及其相关性质。‎ ‎④欣赏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结合现实生活中典型实例了解并欣赏物体的镜面对称,能利用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 ‎(2)图形的平移 ‎①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平移,探索它的基本性质,理解对应点连线平行且相等的性质。‎ ‎②能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③利用平移进行图案设计,认识和欣赏平移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图形的旋转 ‎①通过具体实例认识旋转,探索它的基本性质,理解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连线所成的角彼此相等的性质。‎ ‎②了解平行四边形、圆是中心对称图形。‎ ‎③能够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 ‎④欣赏旋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⑤探索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轴对称、平移、旋转及其组合)。‎ ‎⑥灵活运用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的组合进行图案设计。‎ ‎(4)图形的相似 ‎①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了解线段的比、成比例线段,通过建筑、艺术上的实例了解黄金分割。‎ ‎②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图形的相似,探索相似图形的性质,知道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面积的比等于对应边比的平方。‎ ‎③了解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概念,探索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 ‎④了解图形的位似,能够利用位似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 ‎⑤通过典型实例观察和认识现实生活中物体的相似,利用图形的相似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利用相似测量旗杆的高度)。‎ ‎⑥通过实例认识锐角三角函数(sinA,cosA,tanA),知道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会使用计算器由已知锐角求它的三角函数值,由已知三角函数值求它对应的锐角。‎ ‎⑦运用三角函数解决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3.图形与坐标 62‎ ‎(1)认识并能画出平面直角坐标系;在给定的直角坐标系中,会根据坐标描出点的位置、由点的位置写出它的坐标。‎ ‎(2)能在方格纸上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置。‎ ‎(3)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感受图形变换后点的坐标的变化。‎ ‎(4)灵活运用不同的方式确定物体的位置。‎ ‎4.图形与证明 ‎(1)了解证明的含义 ‎①理解证明的必要性。‎ ‎②通过具体的例子,了解定义、命题、定理的含义,会区分命题的条件(题设)和结论。‎ ‎③结合具体例子,了解逆命题的概念,会识别两个互逆命题,并知道原命题成立其逆命题不一定成立。‎ ‎④通过具体的例子理解反例的作用,知道利用反例可以证明一个命题是错误的。‎ ‎⑤通过实例,体会反证法的含义。‎ ‎⑥掌握用综合法证明的格式,体会证明的过程要步步有据。‎ ‎(2)掌握以下基本事实,作为证明的依据 ‎①一条直线截两条平行直线所得的同位角相等。‎ ‎②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若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③若两个三角形的两边及其夹角(或两角及其夹边,或三边)分别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④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分别相等。‎ ‎(3)利用(2)中的基本事实证明下列命题。‎ ‎①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和判定定理(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则两直线平行)。‎ ‎②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推论(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不相邻的两内角的和,三角形的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③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 ‎④角平分线性质定理及逆定理;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内心)。‎ ‎⑤垂直平分线性质定理及逆定理;三角形的三边的垂直平分线交于一点(外心)。‎ ‎⑥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⑦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 ‎⑧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 统计与概率部分 ‎1.统计 ‎(1)从事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活动,能用计算器处理较为复杂的统计数据。‎ ‎(2)通过丰富的实例,感受抽样的必要性,能指出总体、个体、样本,体会不同的抽样可能得到不同的结果。‎ ‎(3)会用扇形统计图表示数据。‎ ‎(4)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并会计算加权平均数;根据具体问题,能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程度。‎ ‎(5)探索如何表示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会计算极差和方差,并会用它们表示数据的离散程度。‎ ‎(6‎ 62‎ ‎)通过实例,理解频数、频率的概念,了解频数分布的意义和作用,会列频数分布表,画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折线图,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7)通过实例,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能用样本的平均数、方差来估计总体的平均数和方差。‎ ‎(8)根据统计结果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能比较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进行交流。‎ ‎(9)能根据问题查找有关资料,获得数据信息;对日常生活中的某些数据发表自己的看法。‎ ‎(10)认识到统计在社会生活及科学领域中的应用,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概率 ‎(1)在具体情境中了解概率的意义,运用列举法(包括列表、画树状图)计算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 ‎(2)通过实验,获得事件发生的频率;知道大量重复实验时频率可作为事件发生概率的估计值。‎ ‎(3)通过实例进一步丰富对概率的认识,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课题学习部分 ‎1.能结合具体情境,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 ‎2.感悟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初步形成对数学整体性的认识。‎ ‎3.获得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经验,发展思维能力,加深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 ‎4.通过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克服困难的经历,增进应用数学的自信心。‎ Ⅳ、试卷结构与形式 一、答卷及阅卷方式:‎ 闭卷、笔试。阅卷采取网上阅卷。‎ 二、分值及考试时间:‎ 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120分。‎ 三、试题结构:‎ 试题由第Ⅰ卷和第Ⅱ卷组成,试卷长度为24个题目,满分120分。其中:第Ⅰ卷是客观性试题,是四选一型的单项选择题(3分/题×12题),共36分;第Ⅱ卷是主观性试题,包括填空题(4分/题×5题)和解答题(7题共64分),共84分。答题时,填空题只要求写出结果,不必写出计算或推证过程;解答题(包括计算题、证明题、应用题和开放探究题等)要写出相应的文字说明、演算步骤或推理过程。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直接答在答题卡相应区域,不能答在试卷上;试题不交,请妥善保存,只交答题卡。‎ 四、各部分内容考查比例:‎ ‎ “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三个学习领域所占分值的百分比与它们在教学中所占课时的百分比大致相同,约为50%、40%、10%;“实践与综合应用”在试卷里结合在以上三个领域中。‎ 五、试题的难易比例:‎ 试题难度0.65左右。低、中、高三档题目的比例原则上掌握在6︰3︰1。‎ 注:考试将不允许学生使用科学计算器。‎ ‎2014年初中学业考试说明 62‎ 英 语 Ⅰ、考试性质 初中英语学业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 其目的是全面、准确地考查初中毕业生在英语学习方面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级别水平的程度。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 Ⅱ、命题原则 ‎1.基础性:考试命题以英语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坚持面向全体,着重考查考生在识记、理解英语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语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导向性:考试命题要注重对初中英语教学的导向作用,注重英语听、说、读、写技能考查的全面性。要有助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推进素质教育。‎ ‎3.科学性:确保题目中语言知识的准确性、语言表达的得体性,问题设计的层次性与合理性。确保测试的信度和效度,杜绝繁、偏、旧的试题。有效控制主观试题与客观试题的比例,努力实现试卷结构的简约化。‎ ‎4.时代性:考试命题要注重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体现时代性。加强与社会实践、学生生活的联系。强调关注时代主题,关注身边事件,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充分体现语言教学与时俱进的精神。‎ Ⅲ、考试内容及要求 ‎1.命题依据 以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鲁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四年制)教材内容,考查的知识和能力范围以《英语课程标准》五级目标要求来确定本学科考试内容。‎ ‎2.能力要求 ‎1.听力 考查对口头语言材料的理解能力,从口头语言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对信息进行判断、归纳、综合的能力。考生应能:‎ ‎(1)根据语调和重音理解说话者的意图;‎ ‎(2)在听熟悉话题的语言材料时,迅速做出理解、判断反应;‎ ‎(3)针对所听对话或语段的内容,记录简单信息;‎ ‎(4)听懂语速为每分钟100词左右,与日常生活贴近的语言材料(基本没有生词障碍获取所需信息)。‎ ‎2.阅读 要求考生能读懂初中生所熟悉的一般性话题的简短语段(生词率不超过3%),阅读速度为每分钟50--70词。考生应能:‎ ‎(1)理解主旨要义;‎ ‎(2)获取文中具体信息,理解具体情节;‎ ‎(3)根据上下文和构词法推断理解生词的含义;‎ ‎(4)理解段落中各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5)做出简单的判断和基本的推理;‎ ‎(6)能理解作者的基本意图和态度。‎ 62‎ ‎3.写作 能根据图示、表格以及文字等信息提示,按要求用英语进行书面表达。所写内容要语意连贯,语言通顺,符合逻辑。考生应能:‎ ‎(1)运用所学词汇和句型进行句子翻译;‎ ‎(2)运用所学英语对所熟悉的周围人或事件进行简单且符合逻辑地描述;‎ ‎(3)就所熟悉的话题用英语发表自己的意见、观点,表达个人情感与思想;‎ ‎(4)正确、规范、清楚地书写英语词语和句子,并注意词的大小写、词距、标点等;‎ ‎(5)结合所学英语知识,写英语贺卡、书信(电子邮件)、便条、日记、海报、短信等应用文体。‎ ‎3.考试范围 Ⅰ语音:‎ ‎1.了解语音在语言学习中的意义;‎ ‎2.了解英语语音包括发音、重音、连读、语调、节奏等内容;‎ ‎3.在日常生活会话中做到语音、语调基本正确、自然、流畅;‎ ‎4.根据重音和语调的变化理解和表达不同的意图和态度;‎ ‎5.根据读音规则和音标拼读单词。‎ Ⅱ词汇:‎ ‎1.了解英语词汇包括单词、短语、习惯用语和固定搭配等形式;‎ ‎2.理解和领悟词语的基本含义以及在特定语境中的意义;‎ ‎3.运用词汇描述事物、行为和特征,说明概念等;‎ ‎4.学会使用1500—1600个单词和200—3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 Ⅲ 语法:‎ ‎1.名词 ‎(1)可数名词与不可数名词(2)名词的数(3)专有名词(4)名词的所有格 ‎2.代词 ‎(1)人称代词(2)物主代词(3)反身代词(4)指示代词(5)不定代词(6)疑问代词 ‎3.数词 ‎(1)基数词(2)序数词 ‎4.介词和介词短语 ‎5.连词 ‎6.形容词 ‎(1)作定语、表语、宾语补足语的用法 ‎ ‎(2)比较级和最高级的用法 ‎ ‎7.副词 ‎(1)时间、地点、方式、程度以及疑问副词的用法 ‎ ‎(2)比较级和最高级的用法 ‎ ‎8.冠词 ‎ ‎(1)定冠词 (2)不定冠词 ‎ ‎9.动词 ‎ ‎(1)动词的基本形式 ‎ ‎(2)系动词be, look, turn, get等的用法 ‎(3)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 ‎ 62‎ ‎(4)助动词be, do, have, will, shall等的用法 ‎ ‎(5)情态动词can, could, may, might, must, need等的用法 ‎ ‎10.时态 ‎(1)现在进行时(2)一般现在时(3)一般过去时(4)一般将来时(5)过去进行时 (6)现在完成时 ‎ ‎11.被动语态 ‎(1)被动语态的一般现在时(包括含有情态动词的一般现在时)‎ ‎(2)被动语态的一般过去时 ‎(3)被动语态的一般将来时 ‎12.动词不定式 ‎(1)作宾语、宾语补足语、状语 ‎(2)作主语、定语 ‎(3)不定式的复合结构(for sb. to do sth.)‎ ‎13.构词法 ‎(1)合成法(2)派生法(3)缩写和简写 ‎14.句子种类 ‎(1)陈述句(肯定式和否定式)‎ ‎(2)疑问句(一般疑问句、特殊疑问句、选择疑问句、反意疑问句)‎ ‎(3)祈使句(肯定式和否定式)‎ ‎(4)感叹句 ‎15.句子成分 ‎(1)主语(2)谓语(主谓一致)(3)表语(4)宾语(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5)定语(6)状语 ‎16.简单句的基本句型 ‎(1)主语+系动词+表语 ‎(2)主语+不及物动词 ‎(3)主语+及物动词+宾语 ‎(4)主语+及物动词+间接宾语+直接宾语 ‎(5)主语+及物动词+宾语+宾语补足语 ‎(6)there be 句型 ‎17.并列复合句 ‎18.主从复合句 ‎(1)宾语从句 (以that, who, what, where, how, why, when 等引导的宾语从句;以if, whether 引导的宾语从句)‎ ‎(2)状语从句(时间状语从句;地点状语从句;条件状语从句;原因状语从句;比较状语从句;目的状语从句;结果状语从句;让步状语从句)‎ ‎(3)定语从句(关系代词who, which, that引导的定语从句的基本用法)‎ ‎19.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 ‎20.省略句 ‎21.倒装句 ‎22.强调句 ‎23.虚拟语气 ‎(19-23不做独立考点)‎ 62‎ Ⅳ 功能:‎ ‎1.在日常生活中恰当理解和表达问候、告别、感谢、介绍等交际功能;‎ ‎2.在日常人际交往中有效地进行表达。‎ Ⅴ 话题:‎ ‎1.熟悉与学生个人、家庭和学校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 ‎2.熟悉有关日常生活、兴趣爱好、风俗习惯、科学文化等方面的话题。‎ Ⅳ、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一)考试形式 ‎1.采用闭卷、笔试形式(含听力测试),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答案均填写在答题卡上。‎ ‎2.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120分。‎ ‎(二)试卷结构 ‎1.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1至8页,计65分;第Ⅱ卷9至11页,计55分。‎ ‎2.试题按易、中、难的分布结构。试题难度控制在0.70左右。易、中、难的比例分别为6:3:1。‎ ‎3.试题类型及数量如下:‎ 第Ⅰ卷(选择题 共65分)‎ 一、听力测试(第1—20小题,共20小题,计20分) ‎ 主要题型有:‎ ‎(一)(第1—5小题) 听五个句子,选出适当的答语;‎ ‎(二)(第6—10小题)听五组短对话,选择正确答案;‎ ‎(三)(第11—15小题)听一段长对话,选择正确答案;‎ ‎(四)(第16—20小题)听一篇短文,选出能够完成表格的正确答案。‎ 二、单项选择(第21—35题,共15小题,计15分)‎ 单项选择测试语法、习语、固定搭配和交际用语等。‎ 三、阅读理解(第36—55小题,共20小题,计30分)‎ 本题共有四篇文章。阅读文章,根据其内容选择最佳答案。‎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5分)‎ 四、单词拼写与运用(第56—63小题,共8小题,计8分)‎ 根据句意及汉语提示,或用所给词的适当形式完成句子。以考查单词拼写为主,适当涉及单词在具体语境当中的词形变化。‎ 五、动词填空(第64—70小题,共7空,计7分)‎ 给出一段语篇,其中部分动词处挖空,将动词原型在随后的括号中给出,要求考生根据对篇章的理解,用所给动词的适当形式填空,可根据需要添加适当的助动词。‎ 六、综合填空(第71—80小题,共10空,计10分)‎ 阅读短文,根据短文内容及首字母提示,在空白处填入一个适当的单词。‎ 七、阅读表达(第81—85小题,共5小题,计10分)‎ 阅读短文,完成所给任务,如:回答问题,翻译,加标题等。‎ 八、书面表达(共1小题,计20分)‎ 62‎ 根据所给图画或文字提示,写出一篇内容完整、句子通顺、语法结构正确,符合该文题材和体裁的短文,字数在80-100词左右。‎ ‎2014年初中学业考试说明 62‎ 物 理 Ⅰ、考试性质 ‎2014年初中毕业升学物理学业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物理学科的终结性考试。其目的是全面、准确地考查初中毕业生在物理学习方面达到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版)》所规定的初中阶段物理毕业水平的程度。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初中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 Ⅱ、命题原则 根据教育部2011年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版)》确定考试内容与要求,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在初中物理学习方面目标所达到的要求,适当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发展潜力。命题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义务教育阶段物理学科课程的启蒙性、基础性的特点,考察内容尊重学生的学习实际,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发展所需要的最基础的物理知识和技能,重视知识之间的联系,重视物理与生活、社会、科技的联系,重视科学探究对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作用。重视学生科学素养的考察,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察要在试题中予以体现。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关注学生获取信息、运用信息加工处理简单物理问题的能力,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趋向。加强物理实验及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重视科学探究过程、科学探究方法、科学探究精神对学生的深远影响。试题编制体现人文性、社会性和生活性,体现物理对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影响,体现物理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设置不同的试题类型,体现不同类型物理试题的作用。主观试题与客观试题的比例合理。适当增加情境性、开放性试题,增大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的考察。‎ 试题命制科学,适合初中学生实际,起点要适当,具有适宜的区分度,难度由易到难,有一定的层次性。试题重点突出,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注重能力立意,注重联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适当注意覆盖面。不出繁、偏、怪题。‎ Ⅲ、考试内容及要求 根据《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版)》的要求,物理学科的学习目标分为:认知性目标、技能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三个方面,不同领域要求的水平层次有所区别,详见下表:‎ 各水平层次的要求 类型 水平 行为动词举例 认知性目标 了解 了解、知道、描述、说出、列举、举例说明、说明 认识 认识 理解 解释、理解、计算 技能性目标 独立操作 会、会测量、会选用、会使用、会根据……估测、会用……测量 体验性目标 经历 尝试、观察、经历、探究、能 认同 关心、关注、有……意识 内化 养成 以《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版)》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及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作为确定考试内容、要求的依据。考试内容包括“科学探究”和“‎ 62‎ 科学内容”,科学内容又分为“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三大部分,下表为科学内容的一级主题与二级主题 一级主题 二级主题 ‎1.物质 ‎1.l  物质的形态和变化 l.2  物质的属性 l.3  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 l.4  新材料及其应用 ‎2.运动和相互作用 ‎2.1  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2.2  机械运动和力 ‎2.3  声和光 ‎2.4  电和磁 ‎3.能量 ‎3.1  能量、能量的转化和转移 ‎3.2  机械能 ‎3.3  内能 ‎3.4  电磁能 ‎3.5  能量守恒 ‎3.6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下面是对这两方面的考试内容、考试要求说明如下:‎ 科学探究 考查的重点是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及对科学探究方法和意义的理解。命题要有适当的开放性,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要结合与物理学相关的自然、生活和生产中的事实和现象考查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提倡在一个物理问题情景中对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中的某一要素或若干要素进行考察;提倡在新的物理问题情境中考查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关于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目标要求如下:‎ 科学探究要素 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 提出问题 ‎◇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观察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 ‎◇能书面或口头表述发现的问题。‎ ‎◇了解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 猜想与假设 ‎◇ 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可能答案提出猜想。‎ ‎◇能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探究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 ‎◇了解猜想与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 设计实验与 制订计划 ‎◇经历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的过程。‎ ‎◇明确探究目的和已有条件。‎ ‎◇尝试考虑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有控制变量的意识。‎ ‎◇尝试选择科学探究方法及所需要的器材。‎ ‎◇了解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 进行实验与 收集证据 ‎◇能通过观察、实验和公共信息资源收集证据。‎ ‎◇会阅读简单仪器的说明书,能按要求进行操作。‎ ‎◇会使用简单仪器进行实验,会正确记录实验数据。‎ ‎◇具有安全操作的意识。‎ ‎◇了解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 62‎ 分析与论证 ‎◇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 ‎◇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简单归类及比较。‎ ‎◇能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 ‎◇尝试对探究结果进行描述和解释。‎ ‎◇了解分析与论证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 评估 ‎◇有评估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的意识。‎ ‎◇能关注探究活动中出现的新问题。‎ ‎◇有从评估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意识。‎ ‎◇尝试改进探究方案。‎ ‎◇了解评估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 交流与合作 ‎◇有准确表达自己观点的意识。‎ ‎◇能表述探究的问题、过程和结果。‎ ‎◇能听取别人的意见,调整自己的方案。‎ ‎◇能坚持原则又尊重他人,有团队意识。‎ ‎◇了解交流与合作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 科学内容 考察内容 知识点 水平层次 一级主题 二级主题 物质 物质的形态和变化 描述固、液、气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列举自然界和生活中不同状态的物质及其应用。‎ 了解 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了解 会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 独立操作 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经历 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点和沸点,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了解 经历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过程。‎ 经历 用水的三态变化说明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了解我国和当地的水资源状况。‎ 了解 62‎ 有关心环境和节约用水的意识。‎ 认同 物质的属性 了解物质的一些物理属性,如弹性、磁性、导电性和导热性等,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物质的这些物理属性 了解 知道质量的含义 了解 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独立操作 了解人类关于物质属性的研究对日常生活和科技进步的影响。‎ 了解 理解密度。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理解 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独立操作 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 知道常见的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了解 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 。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 了解 关注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新进展。‎ 认同 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知道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 了解 关注探索宇宙的一些重大活动。‎ 认同 了解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大致尺度。‎ 了解 了解一些新材料的特点及其应用。了解新材料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 了解 62‎ 新材料及其应用 能在个人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所作为。‎ 经历 用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认同 运动和相互作用 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知道机械运动,举例说明机械运动的相对性。‎ 了解 了解分子热运动的一些特点。知道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了解 举例说明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知道世界处于不停的运动中。‎ 了解 机械运动和力 会根据生活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独立操作 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了解 通过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经历 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 了解 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认识 知道二力平衡条件。‎ 了解 会测量力的大小。‎ 独立操作 知道简单机械。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了解 认识牛顿第一定律。用物体的惯性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认识 62‎ 知道日常生活中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了解 探究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经历 了解液体压强与那些因素有关。知道大气压强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了解 理解压强。‎ 理解 知道阿基米德原理,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了解 探究并了解液体压强与那些因素有关。‎ 经历 通过实验,认识浮力。‎ 认识 探究浮力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 经历 声和光 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认识 了解乐音的特性。了解现代技术中声学知识的一些应用。知道噪声的危害和控制的方法。‎ 了解 了解光的反射定律,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及其特点。‎ 了解 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定律,探究并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及其特点。‎ 经历 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 了解 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经历 62‎ 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了解 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认识 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经历 了解白光的组成和不同色光混合的现象。‎ 了解 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 了解 电和磁 了解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了解 探究并了解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经历 知道地磁场。‎ 了解 通过实验,认识磁场。‎ 认识 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经历 了解电流周围存在磁场。了解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 了解 探究并了解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 经历 了解通电导线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 ,知道力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 了解 了解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了解电磁感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了解 62‎ 探究并了解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经历 知道电磁波。知道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了解电磁波的应用及其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了解 能量 能量、能量的转化和转移 了解能量及其存在的不同形式。描述各种各样的能量和生产、生活的联系。‎ 了解 知道动能、势能和机械能。了解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举例说明机械能和其他形式能量的相互转化。‎ 了解 通过实验,认识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互相转化。‎ 认识 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了解 结合实例,认识功的概念。‎ 认识 机械能 知道机械功和功率。用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机械功和功率的含义。‎ 了解 知道机械效率。了解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和意义。‎ 了解 了解人类使用机械的历程。了解机械的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了解 内能 了解内能和热量。‎ 了解 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 认识 了解比热容。‎ 了解 尝试用比热容说明简单的自然现象。‎ 经历 62‎ 了解热机的工作原理。知道内能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了解 电磁能 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 认识 知道电压、电流和电阻。‎ 了解 理解欧姆定律。‎ 理解 说出生产、生活中采用简单串联或并联电路的实例。了解串、并联电路电流和电压的特点。‎ 了解 会看,会画简单的电路图。会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独立操作 会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 独立操作 知道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了解 理解电功和电功率。‎ 理解 了解焦耳定律,用焦耳定律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了解 探究并了解焦耳定律。‎ 经历 了解家庭电路。‎ 了解 有安全用电和节约用电的意识。‎ 认同 ‎ 能量守恒 知道能量守恒定律。列举日常生活中能量守恒的实例。‎ 了解 62‎ 有用能量转化与守恒的观点分析问题的意识。‎ 认同 知道能量的转化与转移有一定的方向性。‎ 了解 从能量的转化和转移的角度认识效率。‎ 认识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结合实例,说出能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了解 列举常见的不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了解 知道核能等新能源的特点和可能带来的问题。‎ 了解 了解我国和世界的能源状况。‎ 了解 对于能源的开发利用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认同 Ⅳ、试卷结构与形式 ‎ 1、考试形式闭卷、笔试,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共90分钟。‎ ‎2、试题难度:易、中、难的比例为6∶3∶1 。‎ ‎3、试卷分为第I卷和第Ⅱ卷。‎ ‎ 各卷、各题的分数分布情况见下表:‎ 卷次 第Ⅰ卷(共35分)‎ 第Ⅱ卷(共65分)‎ 题型 单项选择 多项选择 填空 作图与 实验探究 计算 所占分值 ‎20‎ ‎15‎ ‎20‎ ‎25‎ ‎20‎ ‎4、2014年初中毕业升学物理学业考试实行电脑网上阅卷。‎ ‎2014年初中学业考试说明 62‎ 化 学 Ⅰ、考试性质 初中毕业生化学学业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目的是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毕业生在化学学习方面所达到的水平,即要求初中毕业生掌握自身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具有运用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分析并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学会从化学角度逐步认识自然与环境的关系,分析和解释有关的社会现象。化学学业水平考试的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一级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 Ⅱ、命题原则 ‎“重视基础、关注探究、联系实际、促进发展”是初中毕业生化学学科学业考试命题的基本思路。根据这一思路,学业考试命题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科学性 试题的考核目标要清楚,起点要适当,难易要有层次,具有适宜的区分度;试题要有新意,背景要真实,不能拼凑生造;语言要准确,表达的题意要清晰,适合初中学生的实际水平;题量要适中,试卷结构要简约、合理。命题力求科学、准确、公平、规范,试卷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2.基础性 命题必须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关注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重视知识间的相互联系;特别应重视通过实验考查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试题素材和内涵中应体现课程标准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要求。不过分追求知识点的覆盖面,不过份苛求知识的细节。‎ ‎3.导向性 命题要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有利于准确、全面地反映初中毕业生掌握自身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命题有利于引导教师改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命题有利于普通高中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择优录取学生,要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进行命题,并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范畴内适当设置开放性和发展性试题,以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真实地表现出自己的水平。‎ ‎4.时代性 命题必须渗透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强调能力立意,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体现化学对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前提下可持续发展的特殊贡献。‎ Ⅲ、考试内容及要求 一、命题依据 以《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及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作为确定考试内容、要求的依据,重点考查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注重考查学生科学探究过程及所使用的方法、考查学生在学习化学过程中表现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考查学生对化学、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的理解以及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内容不过度受到教材内容的制约。‎ 二、各水平层次的要求 62‎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化学学科的学习领域分为:认知性学习、技能性学习和体验性学习三个方面,不同的领域要求的水平层次有所区别,详见下表:‎ 各水平层次的要求 学习领域 行为动词 水平 层次 举例 认知 性学 习 知道、记住、说出、列举、找到 了解 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等 认识、了解、看懂、识别、能表示 理解 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及其含量等 理解、解释、说明、区分、判断 应用 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能区分常见的金属和非金属等 技能性学 习 初步学习 模仿 初步学习使用过滤、蒸发的方法对混合物进行分离 初步学会 操作 初步学会在实验室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等 体验 性学 习 体验、感受 经历 体验到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等 意识、体会、认识、关注、遵守 体会 认识新材料开发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等 初步形成、树立、保持、发展、增强 领悟 初步形成正确、合理地使用化学物质的意识;初步形成“物质是变化的”观点等 三、考试内容及其要求 根据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化学学科考试的内容包括“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和“化学与社会发展”四个方面,“科学探究”融入上述内容之中,下面对各个方面的考查内容、考查要求和命题要求说明如下:‎ 科学探究 ‎(一)科学探究能力 ‎1.能从日常现象或化学学习中,发现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能比较明确地表述。‎ ‎2.能对问题可能的答案作出合理猜想或假设。 ‎ ‎3.能根据所要探究的具体问题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具有控制实验条件的意识。‎ ‎4.初步学习运用调查、资料查阅、实验观察等方式收集证据,对所获得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分析,得出合理的结论。‎ ‎5.初步学习通过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逐步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二)实验基本操作技能 ‎1.能进行药品的取用、简单仪器的使用和连接、加热等基本的实验操作。‎ ‎2.能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实验药品和仪器,并能安全操作。‎ ‎3.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4.初步学会用酸碱指示剂、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5.初步学会根据某些性质检验和区分一些常见的物质。‎ ‎6.初步学习使用过滤、蒸发的方法对混合物进行分离。‎ ‎7.初步学会运用简单的装置和方法制取某些气体。‎ ‎(三)化学实验要求 62‎ ‎ 实验内容 学生探 究实验 学生观 察实验 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实验 初步学会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实验 初步学会 探究空气中二氧化碳相对含量的变化 ‎√‎ 根据实验现象推断水的组成 ‎√‎ 实验用沉淀、过滤、蒸馏等方法净化水 ‎√‎ 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水溶液的配制实验 初步学会 探究氯化钠、硝酸铵、氢氧化钠三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的温度变化 ‎√‎ 用实验方法将氧化铁中的铁还原出来 ‎√‎ 钢铁锈蚀条件的探究实验 ‎√‎ 溶液酸碱性的测定 初步学会 酸、碱的化学性质实验 初步学会 设计实验推断孔雀石(或碱式碳酸铜)分解的产物 ‎√‎ 观察二氧化锰(或硫酸铜溶液)对过氧化氢分解反应快慢的影响 ‎√‎ 通过实验探究酸溶液、盐溶液分别与金属发生置换反应的规律 ‎√‎ 实验探究化学变化中的质量关系 ‎√‎ 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 初步学会 粗盐的提纯实验 初步学会 金属的物理性质和某些化学性质的探究实验 初步学会 铵态氮肥的检验实验 ‎√‎ 身边的化学物质 ‎(一)我们周围的空气 ‎1.说出空气的主要成分,认识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 ‎2.知道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 ‎3.能结合实例说明氧气、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4.初步学习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方法。‎ ‎5. 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二)水与常见的溶液 ‎1.认识水的组成,知道硬水与软水的区别。‎ ‎2.了解吸附、沉降、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常用方法。‎ ‎3.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4.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5.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涵义。‎ ‎6.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7.认识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能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8.能举例说明结晶现象。‎ ‎9.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62‎ ‎10.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三)金属与金属矿物 ‎1.了解金属的物理特征,认识常见金属的主要化学性质,了解防止金属锈蚀的简单方法。‎ ‎2.知道一些常见金属(铁、铝等)矿物;知道可用铁矿石炼铁。‎ ‎3.知道在金属中加入其他元素可以改变金属材料的性能,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合金。‎ ‎4.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5.认识废弃金属对环境的影响,知道回收金属的重要性。‎ ‎(四)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 ‎1.认识常见酸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知道酸碱的腐蚀性。‎ ‎2.初步学会常见酸碱溶液的稀释方法。‎ ‎3.初步学会用酸碱指示剂(石蕊、酚酞)和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4.知道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5.了解食盐、纯碱、小苏打、碳酸钙等盐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6.知道一些常用化肥的名称和作用。‎ ‎7.列举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有机物,认识有机物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物质构成的奥秘 ‎(一)化学物质的多样性 ‎1.认识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 ‎2.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 ‎3.能从元素组成上认识氧化物。‎ ‎4. 知道无机化合物可以分成氧化物、酸、碱、盐。‎ ‎5.认识物质的多样性。‎ ‎(二)微粒构成物质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4.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相互转化,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三)认识化学元素 ‎1.认识氢、碳、氧、氮等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常见元素。‎ ‎2.记住并能正确书写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3.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 ‎4.能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 ‎5.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 ‎(四)物质组成的表示 ‎1.说出几种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2.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 ‎3.利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 ‎4. 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上标示的组成元素及其含量。‎ 62‎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一)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1.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初步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 ‎2.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伴随有能量变化,认识通过化学反应获得能量的重要性。‎ ‎3.知道催化剂对化学反应的重要作用。‎ ‎4.初步形成“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可以转化”的观点。‎ ‎(二)认识几种化学反应 ‎1.初步认识常见的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能用于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 ‎2.能用金属活动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3.知道利用化学变化可以获得新物质,以适应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三)质量守恒定律 ‎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能正确书写简单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能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4.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 化学与社会发展 ‎(一)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 ‎1.认识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了解使用氢气、天然气(或沼气)、石油液化气、煤气、酒精、汽油和煤等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 ‎2.认识燃烧、缓慢氧化和爆炸发生的条件,了解防火灭火、防范爆炸的措施。‎ ‎3.知道水对生命活动的重大意义,认识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树立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意识。‎ ‎4.知道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是人类社会重要的自然资源,了解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 ‎5.知道石油是由多种有机物组成的混合物,了解石油液化气、汽油、煤油等都是石油加工的产品。‎ ‎6.了解我国能源与资源短缺的国情,认识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意义。‎ ‎(二)常见的化学合成材料 ‎1.知道常见的合成纤维、塑料、合成橡胶及其应用。‎ ‎2.了解使用合成材料对人和环境的影响。‎ ‎3.认识新材料的开发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三)化学物质与健康 ‎1.了解某些元素(如钙、铁、锌等)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2.知道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的有机物(如葡萄糖、淀粉、油脂、氨基酸、蛋白质、纤维素等)。‎ ‎3.知道某些物质(如一氧化碳、甲醛、黄曲霉素等)有损人体健康,认识掌握化学知识能帮助人们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4.初步认识化学科学的发展在帮助人类战胜疾病与营养保健方面的重大贡献。‎ ‎(四)保护好我们的环境 ‎1.认识“三废”(废水、废气、废渣)处理的必要性以及处理的一般原则。‎ 62‎ ‎2.了解典型的大气、水、土壤污染物的来源及危害。‎ ‎3.认识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4.初步形成正确、合理地使用化学用品的意识,认识化学在环境监测与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Ⅳ、考试形式及试题类型 ‎1.考试形式和时间:闭卷、笔试,时间90分钟。‎ ‎2.试题结构 ‎ 试卷分为第I卷和第Ⅱ卷;满分为100分。‎ 第I卷为选择题,全部为单项选择题,约20道小题,共40分。 ‎ 第Ⅱ卷为非选择题,含理解与应用、实验与探究、分析与计算三大部分,共60分。‎ ‎ (1)各卷、各题分布情况见下表 卷 次 第Ⅰ卷(共40分)‎ 第Ⅱ卷(共60分)‎ 题 型 单项选择 理解与应用 实验与探究 分析与计算 所占分值 ‎40‎ 约30‎ 约20‎ 约10‎ 所占比重 ‎40%‎ 约30%‎ 约20%‎ 约10%‎ ‎(2)按知识与技能内容分布 ‎ 科学探究 约占 20%‎ 身边的化学物质 约占 25%‎ 物质构成的奥秘 约占 20%‎ 物质的化学变化 约占 25%‎ 化学与社会发展 约占 10%‎ ‎(3)试题的难易比例 试题按易、中、难的分布结构。试题难度控制在0.65左右。易、中、难的比例原则上掌握在6︰3︰1。‎ 62‎ ‎2014年初中学业考试说明 生 物 Ⅰ 考试性质 初中学业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是检查、评价普通初级中学教育观念和教学质量、考核初中学生必修课学习是否达到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的重要手段,是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课程改革、深化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 生物学科学业考试不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功能,更注重发挥考试评价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全面发展的作用,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初中阶段在生物学科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所达到的水平,准确考查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发挥对初中生物学科教学正确的导向作用,力求适应课程改革和考试评价制度改革的相应要求。‎ Ⅱ 命题原则 ‎1.基础性。考试命题以生物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坚持面向全体,注重考核生物学核心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过程和基本技能。试题数量适合,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自由发挥的余地,给学生提供发展、创新的条件。杜绝设置偏题、怪题和人为编造似是而非的题目,不出死记硬背的考题。‎ ‎2.探究性。注重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材料,并从中获取和运用有效信息的能力,注重考查学生用生物学的眼光观察现实社会的能力,注重考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注重考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开放性。生物试题的编制既要以生物问题为出发点,也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现实社会实际,加强理论与实际、生物与现实的结合,充分发挥生物教育的社会功能,重视与现代科技、社会时事、生产、生活、生态、环保等方面知识的广泛联系,注重生物科学素养的考查。‎ ‎4.发展性。在注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考查的前提下,切实有效的把生物学知识与考查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起来。特别是注重考查学生在具体情景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Ⅲ 考试内容及要求 一、命题依据 遵照《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依据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生物教材(四年制)进行命题。‎ 62‎ 二、考试范围及要求 考试范围为《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内容标准”提出的除“动物的运动与行为”、“生物技术”外8个一级主题。考试内容以知识内容表的形式呈现。知识内容要求掌握程度,在知识内容表中用A(了解)、B(理解)、C(应用)标出,其涵义分别是:‎ 了解:能够再认或回忆知识,描述其要点及基本特征,识别并辨认相关事实或证据。‎ 理解:能够把握知识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进行解释、判断和区分。‎ 应用:能够在新的情境中使用抽象的概念、原理进行分析、推理、归纳、综合;建立不同情境下的合理联系解决生物学问题。‎ 学业考试试题范围细目如下表:‎ 内容范围 知识细目 要求 科学探究 ‎1.科学探究能力 提出问题 B 作出假设 B 制定并实施计划 B 得出结论 B 表达交流 B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1.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作用 A 使用显微镜和制作临时装片 C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B 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A 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主要不同点 A 细胞核在生物遗传中的重要功能 A ‎2.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组织 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 A 生物体的各种组织是由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的 B 人体的几种基本组织 A 植物的几种主要组织 A ‎3.多细胞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个体 A 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A 生物与环境 ‎1.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 水、温度、空气、光等是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 A 生物和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A ‎2.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组成 B 不同的生态系统 A 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A 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A 62‎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B ‎3.生物圈是人类与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A 生物圈的保护意识 C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1.绿色开花植物的一生 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 A 芽的发育和根的生长过程 A 开花和结果的过程 A 一种常见植物的栽培过程 C ‎2.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 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 A 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 A ‎3.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B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 A 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A ‎4.绿色植物对生物圈有重大作用 绿色植物为所有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 B 绿色植物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B 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 A 绿化家园 C 生物圈中的人 ‎1.人的食物来源于环境 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 A 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A 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B 合理营养食谱的设计 B 食品安全 A ‎2.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供给 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 B 血液循环 B 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A 人体肺部和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过程 B 能量来自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B ‎3.人体代谢废物的排出 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A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B 其他排泄途径 A ‎4.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调节生命活动 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 A 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B 人体通过眼、耳等感觉器官获取信息 A 人体的激素参与生命活动调节 A ‎5.人是生物圈中的一员 人类的起源和进化 A 人对生物圈的影响 B 拟定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行动计划 C 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 ‎1.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A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A 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A 62‎ ‎2.植物的生殖 植物的无性生殖 A 植物的扦插或嫁接 B 植物的有性生殖 B ‎3.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B 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 A 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B 人的性别决定 B 优生优育 A 生物的变异 A 遗传育种在实践上的应用 A 生物的多样性 ‎1.生物的多样性 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 B 病毒和细菌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A 真菌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A 植物(如藻类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等)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A 无脊椎动物类群(如环节动物、节肢动物等)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A 脊椎动物类群(如鱼类、鸟类、哺乳类等)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A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C ‎2.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 生命起源的过程 A 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A 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 B 健康地生活 ‎1.健康地度过青春期 青春期的发育特点 A 青春期的卫生保健习惯 C ‎2.传染病和免疫 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A 常见的寄生虫病、细菌性传染病(包括淋病)、病毒性传染病(包括艾滋病)‎ A 人体的免疫功能 A 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A 计划免疫的意义 A ‎3.威胁人体健康的当代主要疾病 心血管疾病的危害 A 癌症的危害 A ‎4.酗酒、吸烟和吸毒的危害 酗酒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A 吸烟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A 拒绝毒品 A ‎5.医药常识 一些常用药物的名称和作用 A 安全用药常识 A 一些急救方法 B 62‎ IV 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一、考试形式 采用闭卷、笔试形式,第Ⅰ卷(单项选择题)与第Ⅱ卷(非选择题)答案均涂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不能直接填写在试卷上。‎ 二、试卷结构 ‎1.《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的十个一级主题在试题中所占比例大约为:‎ 内容 比例 科学探究 ‎10%‎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10%‎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20%‎ 生物与环境、生物多样性 ‎20%‎ 生物圈中的人及健康地生活 ‎25%‎ 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 ‎15%‎ ‎2.试题类型、数量及分数分布:‎ 生物学科考试时间为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其中单项选择题30个小题,1~10题每小题1分,11~30每小题2分,共50分;非选择题6个小题,共50分。‎ ‎ 3.试题难易比例:‎ 容易题:中等难度题:较难题≈6:3:1(预设难度系数在0.65左右)‎ 62‎ ‎2014年初中学业考试说明 历 史 Ⅰ、考试性质 ‎2014年初中毕业升学历史学业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历史学科的终结性考试。其目的是全面、准确地考查初中毕业生在历史学习方面达到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所规定的初中阶段历史毕业水平的程度。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初中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 Ⅱ、命题原则 ‎1.根据教育部关于中考改革的指导意见和莱芜市教育局2008年学业考试工作指导意见,根据历史学科特点和初中历史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 ‎2.试题重点考查历史课程标准所确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历史教育中不可分割的三个维度,试题力求把考察历史知识与考查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起来。‎ ‎3.试题力求贴近学生与社会。以历史问题为出发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重视理论与现实的结合,着力发挥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4.试题以较好地反映出初中学生的历史学业水平,体现科学性和目标性原则为目标。 ‎ Ⅲ、考试内容及要求 ‎1.命题依据 试题命制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确定的考查内容与要求。历史课程标准确定的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教育宗旨、目标和要求是历史教学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和准绳。‎ ‎2.能力要求 ‎(1)记忆、识记基础知识 准确识记基本的经典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2)获取、解读有效信息 阅读历史资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解读历史问题。‎ ‎(3)迁移、运用历史知识 根据试题要求,调动、运用学科知识,结合获取的信息,解答相关问题。‎ ‎(4)描述、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准确描述历史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对历史事件或人物作出合理的评价。‎ ‎3.考试范围 ‎(1)历史学科的命题以课程标准的知识范围为准,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现代史、世界近代现代史三部分。‎ ‎(2)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并结合我市初中历史教学实际,2014年我市历史学科学业考试的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62‎ ‎1.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 ‎(1)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 ‎ ‎(2)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 ‎ ‎(3)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 ‎2.统一国家的建立 ‎ ‎(1)秦的统一、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和巩固统一 ‎ ‎(2)汉武帝的大一统 ‎ ‎(3)秦、汉与匈奴的关系;张骞通西域及丝绸之路 ‎ ‎3.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 ‎(1)三国鼎立       ‎ ‎(2)江南开发 ‎ ‎(3)北方民族大融合与孝文帝改革   ‎ ‎4.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 ‎ ‎(1)《九章算术》、祖冲之与圆周率 ‎ ‎(2)华佗、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 ‎ ‎(3)《水经注》、《齐民要术》 ‎ ‎(4)都江堰、长城 ‎(5)造纸术 ‎5.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 ‎ ‎(1)孔子、百家争鸣 ‎(2)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3)《史记》 ‎ ‎6.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1)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和开元盛世 ‎(2)隋唐的科举制度 ‎(3)唐与吐蕃的交往 ‎(4)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游 ‎7.经济重心的南移与民族关系的发展 ‎(1)辽、宋、西夏、金政权的建立及其并立 ‎(2)经济重心的南移 ‎(3)宋代的社会生活 ‎(4)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及民族关系的发展 ‎8.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 ‎(1)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2)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之战 ‎(3)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4)明清社会经济与“闭关锁国”政策 ‎9.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 ‎(1)李时珍与《本草纲目》、《天工开物》‎ ‎(2)大运河、北京故宫 ‎(3)活字印刷、指南针、火药 ‎10.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 ‎(1)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 ‎(2)《资治通鉴》‎ 62‎ 第二部分 中国近代、现代史 ‎1.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1)鸦片战争 ‎(2)火烧圆明园与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 ‎(3)左宗棠收复新疆 ‎(4)甲午中日战争 ‎(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近代化的起步 ‎(1)洋务运动 ‎ ‎(2)戊戌变法 ‎(3)辛亥革命 ‎(4)新文化运动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1)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2)黄埔军校、北伐战争和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3)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 ‎(4)红军的长征 ‎4.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 ‎(2)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 ‎(3)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中共七大和抗日战争的胜利 ‎5.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1)重庆谈判、转战陕北、挺进大别山 ‎(2)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 ‎6.中国近代的经济、科技与思想文化 ‎(1)张謇兴办实业、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2)社会生活的变化 ‎(3)詹天佑、侯德榜、魏源和严复 ‎(4)新式教育的开端 第三部分 世界近代、现代史 ‎1.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巨变 ‎ ‎(1)文艺复兴、新航路的开辟 ‎(2)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 ‎ ‎(3)第一次工业革命 ‎ ‎2.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英国宪章运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巴黎公社 ‎ ‎3.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与扩大 ‎ ‎(1)美国南北战争 ‎(2)俄国废除农奴制、日本明治维新 ‎4.第二次工业革命 ‎ 电气时代的到来、爱迪生、汽车和飞机的问世 ‎5.第一次世界大战 ‎6.科学与思想文化 62‎ 伏尔泰、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 ‎7.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 ‎(1)俄国十月革命 ‎ ‎(2)列宁、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 ‎8.凡尔赛——盛顿体系下的西方世界 ‎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 ‎(2)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 ‎ ‎(3)法西斯势力的猖獗 ‎9.第二次世界大战 ‎ ‎(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 ‎(2)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 ‎10.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 ‎ ‎(1)美国经济的发展 ‎ ‎(2)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 ‎11.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 ‎(1)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 ‎(2)东欧剧变 ‎12.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1)冷战中的对峙 ‎ ‎(2)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3)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13.科学技术和文化 第三次科技革命 ‎ Ⅳ、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1.考试形式及时间 历史学科学业考试为闭卷考试,考试时间为90分钟。‎ ‎2.试卷结构及分值 试卷满分为100分,分第Ⅰ卷和第Ⅱ卷。第Ⅰ卷为选择题,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第Ⅱ卷为非选择题,答案直接写在试卷上。两种题型及分值比例如下:‎ ‎(1)选择题。皆为单项选择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2)非选择题。包括4小题,共50分。‎ ‎3.各部分内容考查分值 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史 ‎20‎ ‎60‎ 合计100分 中国近代现代史 ‎40‎ 世界近代现代史 ‎40‎ ‎40‎ ‎4.试题难度及分布 试题按易、中、难的分布结构。试题难度控制在0.70左右。易、中、难的比例原则上掌握在6︰3︰1。‎ ‎2014年初中学业考试说明 62‎ 地 理 Ⅰ、考试性质 初中地理学业考试是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地理课程标准》)进行的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检测学生是否达到地理课程所要求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培养目标,全面、公正、客观、准确的评价学生的地理学习水平。‎ Ⅱ、命题原则 坚持有利于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体现九年义务教育的性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高中阶段学校选拔合格新生,积极推进初高中教学衔接;有利于推进地理课程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 ‎(一)基础性 符合义务教育要求,体现课程改革理念,考查学生是否达到《地理课程标准》要求。难度适中,杜绝设置偏题、怪题。‎ ‎(二)科学性 保证试题内容正确,不出现科学性错误。试题应做到文字表述规范简洁,问题指向明确无歧义,地图图表清晰准确,参考答案简明扼要。‎ ‎(三)发展性 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倡导学以致用,强调能力立意,考查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四)地理性 加强对获取和解读图表信息能力的考查,加强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空间分布规律、相互联系、发展变化和形成过程的考查,突出地理学科的地域性和综合性。‎ ‎(五)思想性 关注当今社会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体现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关注家乡、关注祖国、关注全球。‎ ‎(六)实践性 地理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试题应尽可能考查地理实践内容,如图表绘制、地理实验、社会调查和乡土地理考察等。‎ III、考试内容和要求 ‎(一)考试要求 ‎1.重视考查学生的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突出主干知识;充分利用地图语言,体现地理的区域性与综合性,凸显地理学科的特色。‎ ‎2.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际,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的真实性和时代性,帮助学生感悟地理知识的价值。‎ ‎3.注意试题的“开放性”,引导学生求异思维、发散思维,考查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多途径、多方法分析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4.考查学生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利用试题提供的背景材料、数据图表等,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分析、思考,获取相关信息,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体验知识形成、思维建构的过程,突出“过程与方法”的培养目标。‎ ‎5.加强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体现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紧密结合。‎ ‎(二)考试内容 62‎ 考试范围包括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四个单元。考试目标是检测学生是否达到地理课程所要求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培养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依据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本考试标准将知识方面的目标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等层次,技能方面的目标分为“初步学会”和“学会”等层次。前一个层次是后一个层次的基础,较高一个层次包括前面较低层次的要求。‎ A.了解。指对地理具体事物、现象及其空间分布状况,具有感性的、初步的认识,能够说出其大意和要点,并落实在地图和地理图表上。例如,再认或回忆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等。 ‎ B.理解。对重要的地理概念、原理、模式的说明和解释;根据收集到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对揭示地理事象和演变过程的特点、成因、分布和发展变化规律等有理性认识,并能够运用语言、文字、图像等进行表述。例如,把握内在逻辑联系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出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 C.掌握。运用已经知道和理解的地理概念、地理基本原理等,说明同类地理事物和现象,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如,在新的情境中使用抽象的概念、原理;进行总结、推广;建立不同情境下的合理联系等。‎ D.初步学会。能够模仿或在有关指导下,完成某些地理操作任务。例如,阅读和使用地理图像;简单的地理观测、调查、统计等;运用有关方法获取地理信息等。‎ E.学会。能够按要求独立完成有关的地理技能操作任务。例如,学会分析和处理地理信息;阅读和使用地理图像用于解释具体的地理现象,分析解决具体地理问题;独立绘制简单的地图和地理图表等。‎ ‎(1)地球与地图 内容标准 知识 目标 技能 目标 A B C D E 地球和地球仪 地球的形 状、大小 与运动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 ‎√‎ 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 ‎√‎ 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 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 地球仪 知道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 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 ‎√‎ 地 图 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判读经纬度,量算距离,‎ ‎√‎ ‎√‎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等,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 ‎√‎ 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 ‎√‎ 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 ‎√‎ ‎√‎ 列举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 ‎(2)世界地理 内容标准 知识 目标 技能 目标 A B C D E 62‎ ‎ 陆地与海洋 大洲 大洋 运用地图和数据叙述全球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 ‎√‎ ‎√‎ 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 ‎√‎ ‎√‎ 海陆 变迁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 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 ‎ 天气与气候 多变的天气 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 ‎√‎ 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 ‎√‎ 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 ‎√‎ 气温与 降水的 分布 会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 ‎√‎ 会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 运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 说出气温与降水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 ‎√‎ ‎√‎ 世界 的气候 运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 举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 ‎√‎ ‎√‎ 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 ‎√‎ ‎ 居民与聚落 人口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 ‎√‎ ‎√‎ 举例说明人口数量过多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 ‎√‎ 人类的 居住地 ‎---聚落 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 ‎√‎ 举例叙述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 ‎√‎ 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 地区发展差异 发展 与 合作 通过实例认识不同地域发展水平存在差异。‎ ‎√‎ ‎√‎ 运用地图归纳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分布特点。‎ ‎√‎ ‎√‎ 用实例说明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 ‎ 依据《课程标准》,结合我市实际,今年世界区域地理的考试范围确定为:一个大洲(南美洲),三个地区(东南亚、欧洲西部、两极地区),三个国家(印度、美国、俄罗斯)。具体要求如下: ‎ 认 识 区 域 认识 大洲 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某大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 ‎√‎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一大洲的地形、气候、水系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 ‎√‎ 认识 地区 在地图上找出某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叙述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 ‎√‎ ‎√‎ 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某地区地势及地形特点,叙述地形与当地人类活动的关系。‎ ‎√‎ ‎√‎ 运用图表叙述某一地区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 ‎√‎ 运用地形图说明某地区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 ‎√‎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叙述某一地区对当地或世界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一种或几种自然资源,叙述其分布、生产、出口等情况。‎ ‎√‎ ‎√‎ 举例说出某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 ‎√‎ 62‎ 运用资料描述某一地区富有特色的文化习俗。‎ ‎√‎ ‎√‎ 说出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 认识 国家 结合地图叙述某一国家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 ‎√‎ ‎√‎ 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叙述某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 ‎√‎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某国家自然条件特点,叙述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 ‎√‎ 用实例说明某新技术产业在某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 ‎√‎ 举例叙述某国在资源开发和保护环境方面的经验、教训。‎ ‎√‎ ‎√‎ 根据地图归纳某国交通运输线路分布的特点。‎ ‎√‎ ‎√‎ 用实例说明某一国家自然环境对民俗的影响。‎ ‎√‎ ‎√‎ 举例叙述某一国家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 ‎√‎ ‎(3)中国地理 内容标准 知识 目标 技能 目标 A B C D E 从世界看中国 辽阔的疆域 结合地图叙述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 ‎√‎ 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 结合地图或资料,认识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 ‎√‎ 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 ‎√‎ 人口与 民族 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理解我国的人口国策。 ‎ ‎√‎ ‎√‎ 运用中国人口分布图,描述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 ‎√‎ ‎√‎ 运用中国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民族分布特征。‎ ‎√‎ ‎√‎ 自然 环境 与 自然 资源 自然 环境 运用中国地形图,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 ‎√‎ 运用资料叙述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 ‎√‎ 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主要河流,归纳出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 ‎√‎ ‎√‎ 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长江、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本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 ‎√‎ 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 ‎√‎ 自然 资源 举例说明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的区别 ‎√‎ ‎√‎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理解我国土地国策。‎ ‎√‎ ‎√‎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 ‎√‎ 结合实例说出我国跨流域调水的必要性 ‎√‎ ‎√‎ 62‎ 经济 与 文化 经济 发展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农业分布概况,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和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 ‎ ‎√‎ ‎√‎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工业分布特点,了解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状况 ‎√‎ ‎√‎ 运用地图说出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格局 ‎√‎ ‎√‎ 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初步学会选择恰当的交通运输方式 ‎√‎ ‎√‎ 文化 特色 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我国具有地方特色的民居、服饰、饮食的影响。‎ ‎√‎ 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 ‎√‎ 地理 差异 通过读图,找出秦岭、淮河,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 ‎√‎ 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他们的的自然地理差异。‎ ‎√‎ ‎√‎ 用事例说明四大地理单元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 ‎√‎ 今年,中国区域地理暂不限定范围。 ‎ 认识 区域 位置 与 分布 运用地图对区域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 ‎√‎ 在地形图上识别某区域主要的地形类型,并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 ‎√‎ ‎√‎ 运用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归纳某区域的气候特征。‎ ‎√‎ ‎√‎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区域的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的特点 ‎√‎ ‎√‎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区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 ‎√‎ 联系 与 差异 举例说明某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 ‎√‎ ‎√‎ 举例叙述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 ‎√‎ 运用资料比较区域内的主要地理差异。‎ ‎√‎ ‎√‎ 举例说出区际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 ‎√‎ 举例说明祖国内地与香港、澳门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作用。‎ ‎√‎ ‎√‎ 运用有关资料,分析说明外向型经济对某区域发展的促进作用。‎ ‎√‎ ‎√‎ 环境 与发展 根据资料分析某区域内主要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 ‎√‎ 以某区域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 ‎√‎ 运用资料说出首都北京的自然地理特点、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职能,并举例说明其城市建设成就。‎ ‎√‎ ‎√‎ 在地图上找出台湾的位置和范围,分析台湾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特色,认识台湾自古以来—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 ‎√‎ ‎√‎ 以某区域为例,说明我国西部开发的地理案例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 ‎√‎ ‎(4)乡土地理 62‎ 内容标准 知识 目标 技能 目标 A B C D E 乡土地理 位置、人口、政区 运用地图,描述我市的地理位置,分析其特点。‎ ‎√‎ ‎√‎ 运用资料说明我市的人口数量、人口变化特点。‎ ‎√‎ ‎√‎ 自然条件和资源 举例说明自然资源、自然灾害对我市的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 ‎√‎ 工农业及交通 利用图文资料,说明我市主要地理事物的变迁及原因 ‎√‎ ‎√‎ 了解家乡对外联系现状,认识家乡进一步改革开放的重要性 ‎√‎ ‎√‎ 了解家乡发展规划,关注家乡未来发展,树立建设家乡的志向 ‎√‎ 结合实际说明莱芜的生态环境状况、存在的问题以及改善措施 ‎√‎ ‎√‎ ‎2.过程与方法 地理学业考试关注学生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技能的形成,更关注学生知识形成和思维建构的过程。考查知识技能的同时,考查学生思考地理问题的过程和方法,两者紧密结合。赋予更多学习方式、方法的引导,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学业考试主要体现如下几方面培养目标的检测:‎ ‎◆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积累丰富的地理表象,初步学会根据收集到的地理信息,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归纳地理特征,理解地理规律。‎ ‎◆运用已获得的地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做出判断。‎ ‎◆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善于发现地理问题,收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 ‎◆运用适当的方式方法,表达、交流地理学习的体会、看法和成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学生情感、态度、行为的发展,试题中渗透丰富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检测与情感考查有机融合,引导学生感悟生活,促进情感升华。主要检测以下几方面的培养目标:‎ ‎◆增强对地理事物的和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及对地理环境的审美情趣。‎ ‎◆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传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理解国际合作的意义,初步形成全球意识。‎ ‎◆初步形成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的意识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防范自然灾害,保护环境与资源和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意识,养成关心和爱护地理环境的行为习惯。‎ IV、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1.考试形式:采用闭卷、笔试形式。‎ ‎2.考试时间:共90分钟。试卷满分为100分。‎ ‎3.试题难易度:易、中、难比例为6:3:1,整卷难度控制在0.65左右。‎ ‎4.考试范围及各部分的比例:包括初中学段所学全部内容。其中,地球地图:约占10%;世界地理:约占40%;中国地理:约占40%;乡土地理:约占10%。各部分约有5%左右的浮动。‎ 62‎ ‎5.试题结构与题型:试题分第I卷和第II卷。第I卷为单项选择题,分值40分,第II卷为综合题(一般采取填图绘图、图表分析、资料分析和问答等形式呈现),分值60分。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试题提供的专用答题卡上,直接答在试卷上不得分。‎ ‎2014年初中学业考试说明 信 息 技 术 ‎ Ⅰ、指导思想 62‎ 深化义务教育课程评价机制改革,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进行全面鉴定,对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落实情况进行全面掌握。‎ 更重要的是发挥考试的导向作用,无纸化考试本身能有效促进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环境的建设,使信息技术课程的课堂教学走上规范发展之路,推动我市信息技术教育的健康发展。‎ Ⅱ、命题原则 以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为依据,以考查学生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实践及创新的能力为主要目的。‎ Ⅲ、考试方式 本项考试采用无纸化、网络化方式。考生的报名信息全部用计算机保存和管理,并使用网络进行传输;考试的题库在计算机上建立和管理,并由计算机自动为考生抽取试卷;试卷通过计算机网络分发到考试用机上;考生的答题过程全部在计算机上进行,即试卷内容在计算机上显示,考生使用键盘和鼠标进行答题;考试的阅卷和评分全部由计算机自动完成;考试的成绩与答卷信息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传递和公布。‎ 考试时间为60分钟,满分100分。‎ Ⅳ、试卷结构 整个试卷包括七种题型:‎ ‎1.单项选择题(20题,20分)‎ 包括一个题干和A、B、C、D四个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2.文字录入(15分钟,100字左右,10分)‎ 试题给出一段原文,考生可选择以下汉字输入法的任何一种将原文中的内容输入到计算机中,要求限时输入。可供选择的输入法有:搜狗输入法、百度输入法、QQ输入法、智能ABC等。‎ ‎3.Windows操作(3小题,15分)‎ 试题给出一个包括若干个文件(文件夹)的原始文件夹,同时给出3个文件(文件夹)操作小题,考生可使用Windows系统中任何的操作方法,完成文件(文件夹)操作要求。‎ ‎4.文字处理(4小题,20分)‎ 试题给出一个原始Word文档,同时提出4项操作要求,考生启动Word完成相应的操作。‎ ‎5.浏览器操作(3小题,15分)‎ 浏览器操作要求考生设置浏览器参数或使用浏览器访问某个网站,完成一定的保存或下载任务。‎ ‎6.电子邮件操作(1小题,5分)‎ 登录邮箱收发电子邮件。‎ ‎7.Excel操作题(3小题,15分)‎ 试题给出一个Excel电子表格,同时提出3项操作要求,考生启动Excel完成要求的操作。‎ Ⅴ、考试内容及要求 62‎ 考试内容以泰山版《初中信息技术》教材为基础,涉及的软件为中文WindowsXP 、中文Office2003和IE6.O。‎ 注:认知层次:理解――A,掌握――B,熟练应用――C 模块 板 块 测 试 点 认知层次 信 息 技 术 基 础 及 计 算 机 软 硬 件 系 统 信息技术基础 信息及信息技术 A 信息的表示方式 A 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 A 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A 现代信息技术标志 A 信息社会特征 A 计算机发展 计算机发展简史 A 计算机发展主要阶段 A 计算机发展的趋势 A 计算机中信息表示 计算机中信息的表示方式 A 数制转换 A 计算机硬、软件系统 计算机硬件的概念 A 硬件系统结构 B 常见硬件设备特点及作用 B 计算机软件的概念 A 计算机软件的分类 B 系统软件与应用软件的区分 B 计算机病毒 计算机病毒的概念 A 计算机病毒的特点 A 计算机病毒的一般防治办法 B 软件知识产权 A 键盘操作 键盘打字的指法 C 用一种汉字输入法输入汉字 C 文字输入中的大小写切换 C 文字输入中的中英文切换 C 文字输入中的中英文标点符号的切换 C 文字输入中的全半角切换 C 操 作 系 统 Windows系统基本操作 操作系统的概念 A 操作系统的功能 A 操作系统的发展 A Windows操作系统的启动 B Windows操作系统的退出 B Windows桌面组成 B Windows任务栏 B Windows开始菜单 B 鼠标操作 常用的鼠标操作 C 鼠标指针的形状及含义 B 窗口操作 Windows窗口的组成 A 62‎ 控制菜单按钮的操作 C 标题栏的操作 C 窗口边框的操作 C 最小/最大化/还原按钮 C 活动窗口切换的操作 C 菜单栏操作 B 滚动条的操作 C 菜单及对话框操作 Windows菜单的类型 B 菜单项上的符号约定 B 菜单的一般操作 B 快捷菜单的打开方法 C Windows工具栏 B Windows对话框及常用控件 B 用“我的电脑”或“资源管理器”进行文件和文件夹的操作 ‎“我的电脑”及“资源管理器”的使用 C 文件和文件夹的基本概念 A 文件和文件夹的浏览 B 文件夹的树型结构 B 文件和文件夹的命名规则 B 文件和文件夹的新建 C 文件和文件夹的选定 C 文件和文件夹的移动、复制、删除 C 文件和文件夹的重命名 C 文件和文件夹的查找 C 剪贴板的使用 C 回收站的概念、功能 A 回收站的应用 C Word 文 字 处 理 软 件 Word基本操作 文字处理软件的启动、退出 B 文字处理软件窗口界面 B 创建文档 C 打开文档 C 保存文档 C 文本的编辑 文字及符号的输入 C 文本的选定 C 文本的插入 C 文本的移动 C 文本的复制 C 文本的删除 C 文本的查找与替换 C 字符格式化 字体设置 C 字型设置 C 字号设置 C 粗体、斜体、下划线设置 C 段落格式化 段落缩进 C 62‎ 段落间距 C 段落对齐方式 C 打印属性设置 页面设置(纸张设置、页边距设置)‎ B 页码的插入 B 打印预览 B 打印及其参数设置 B 文本中对象的操作 剪帖画的插入 C 剪帖画属性的设置 B 剪帖画文字环绕方式的设置 C 图片的插入 C 图片属性的设置 B 图片文字环绕方式的设置 C 艺术字的插入 C 艺术字属性的设置 B 文本框的插入 C 自选图形的插入设置 C 表格制作 创建表格 C 选定表格 C 插入表格 C 删除表格 C 合并与拆分表格 C 表格线格式设置 C 表格中数据的对齐方式设置 C 行列的增加与删除 C 行高与列宽的调整 C 网 络 基 础 及 其 应 用 网络基础 网络的基本概念 A 因特网的基本概念 A 因特网提供的基本服务 A 域名的概念 A 域名的格式 B 统一资源定位符的概念 A 统一资源定位符的格式 B IE浏览器 浏览器的使用及参数设置 C 浏览器窗口的组成 B 常用搜索引擎的使用 C 网页的保存 C 网页元素的保存 C 数据的下载 C E-mail 电子邮件的申请 C E-mail地址的格式及各部分的意义 B E-mail的收发 C E-mail附件的相关知识 C Excel基本操作 Excel的启动、退出 B 62‎ Excel 数 据 处 理 软 件 Excel窗口的组成 B 工作薄、工作表、单元格的概念 B 工作表的建立、复制、移动、删除 C 工作表的重命名 C 表格数据的编辑 单元格和单元格区域的选定 C 工作表中数据的输入 C 工作表中数据的修改与删除 C 工作表中数据的复制、移动 C 数据的表格处理 单元格的拆分与合并 C 单元格行高、列宽设置 C 单元格表格线、填充色设置 C 插入行、列的操作 C 删除行、列的操作 C 数据的自动填充 C 公式应用与图表的创建 简单公式、函数的应用 C 表格数据的排序 B 利用数据创建图表 B ‎*‎ 多 媒 体 演 示 文 稿 制 作 PowerPoint基本操作 多媒体的含义 A 多媒体作品的用途 A PowerPoint的启动、退出 B PowerPoint窗口的组成 B PowerPoint的视图方式 B 建立演示文稿 C 保存演示文稿 C 打开演示文稿 C 幻灯片格式设置 添加幻灯片 C 幻灯片版式设置 C 幻灯片设计模板的应用 C 文本编辑 字体格式设置 C 文本框及其格式设置 C 美化幻灯片 图片元素的插入及其属性设置 C 声音元素的插入及其属性设置 C 视频元素的插入及其属性设置 C 演示文稿播放方式 交互控制的设置 C 幻灯片播放效果的设置 C 幻灯片切换方式设置 C 注:标注*的为扩展模块,只在选择题中涉及,以后逐步加入操作题部分。‎ Ⅵ、样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20小题,每题1分)‎ ‎1、关于计算机病毒,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病毒是由于优盘表面粘附细菌造成的 B、病毒是人为编制的具有破坏性的程序 62‎ C、误操作是病毒产生的主要原因 D、正版杀毒软件一定能杀死所有的病毒 ‎2、在WinowsXP系统自带的“画图”软件中,使用矩形工具时,按住( )键可以画出正方形。‎ A、Ctrl B、Alt C、Shift D、Enter ‎3、在PowerPoint 2003 的“幻灯片浏览视图”模式下,不允许进行的操作是( )。‎ A、幻灯片的移动和复制 B、自定义动画 C、幻灯片删除 D、幻灯片切换 ‎4、WINRAR是一种常用的( )软件。‎ A、网页浏览 B、下载工具 C、压缩 D、系统备份 ‎5、电子邮件lczx@163.com中,lczx指的是( )。‎ A、主机名 B、用户名 C、国家名 D、邮件服务器名 ‎6、在PowerPoint 2003中,停止幻灯片播放应按( )键。‎ A、Enter B、Shift C、Ctrl D、Esc ‎7、我们常用的数码相机是一种( )设备。‎ A、输入 B、存储 C、输出 D、摄像 ‎8、在Windows的默认状态下,用于快速切换中英文输入法的热键是( )。‎ A、+空格 B、+C、+D、+‎ ‎9、资源管理器是Windows系统提供的信息资源管理工具.它是采用( )实现目录管理。‎ A、树型目录 B、网络型目录 C、交叉型目录 D、线性目录 ‎10、下列关于Word 2003页码设置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一旦设置,不能再改变 B、一旦设置,即对全文生效 C、一旦设置,只对光标所在的页生效 D、一旦设置,只对光标所在的段落生效 ‎11、在PowerPoint 2003的幻灯片切换菜单命令中,不可以设置 ( )。‎ A、换页方式 B、颜色 C、效果 D、声音 ‎12、删除Windows桌面上某个应用程序图标,意味着( )。‎ A、该程序连同其图标一起被删除 B、该程序连同其图标一起被隐藏 C、只删除了图标,对应的应用程序被保留 D、只删除了该应用程序,对应的图标被隐藏 ‎13、下面哪个键可以复制屏幕(即整个桌面)( )。‎ A、print screen B、Del C、page up D、Esc ‎14、二进制数(1101)表示成十进制数是( )。‎ A、13 B、‎12 C、11 D、14‎ ‎15、以下均为声音文件扩展名的是( )。‎ A、txt、doc B、wav、mp‎3 C、avi、mpg D、bmp、gif ‎16、下列选项中,属于信息的是( )‎ A、 发布抗震救灾进展情况的网页 B、交通路口的信号灯 C、奥运圣火登顶珠峰的消息 D、 信息技术教科书 ‎17、在Windows应用程序菜单中,含有子菜单的菜单项的标志是( )。‎ A、后跟“……” B、前有“√” C、呈灰色 D、后跟“ ”‎ ‎18、小丽想使用百度搜索引擎,在网上查找有关国庆节大阅兵的材料,你认为使用( )关键词,能够更快速、有效的得到她想要的信息。‎ A、 阅兵 B、 国庆节 C、 国庆节阅兵信息 D、 国庆节 阅兵 ‎19、在Excel 2003中,单元格区域C3:D5,F6所包含的单元格个数是( )。‎ ‎ A 、3 B 、5 C、 6 D、 7‎ ‎20、PowerPoint 2003中带有很多的图片文件,可以通过插入( )将它们加入演示文稿。‎ 62‎ A、剪贴画 B、自选图形 C、对象 D、符号 二、文字录入(请在15分钟内完成以下文字的输入,10分)‎ 其实,好多时候,我们受到的委屈并非我们所想像的那么严重,我们的怨恨也并非我们所感觉的那么理直气壮。假如能够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给以冷静的思索和应有的谅解,那么,很多怨恨可以化解,很多烦恼都能释然。‎ 三、Windows操作(共3小题,每题5分)‎ ‎  请打开考试文件夹,在WIN03文件夹下按要求完成下列操作:‎ ‎1、在“上海\世博会”文件夹中新建一个名为“参展国家.xls”的电子表格文件。‎ ‎2、将“北京”文件夹中的“世界杯”文件夹设置为共享文件夹。‎ ‎3、把“北京”文件夹中的“西湖美景.txt”文件移动到“杭州”文件夹中。‎ 四、文字处理(共4`小题,每题5分)‎ 在“D:\EXAM ”文件夹中有一个Word文档“WORDST.DOC”,请用WORD应用软件将它打开,按以下要求完成文字处理操作(没有要求设置的文字应保持原来的文档格式,考生不要做本题要求之外的操作,也不要在题目要求之外添加或删除任何内容,否则将影响得分,文章的第一行为标题行):‎ ‎1、将标题“浅谈校园网在学习型课堂中的应用”删除。‎ ‎2、在原标题位置(正文最上面)插入艺术字“学习型课堂” 作为新标题,选用“艺术字”库中第2行第3列式样,并设置艺术字的环绕方式为四周型。‎ ‎3、将第三段“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设置为红色、黑体、倾斜。‎ ‎4、在文章最后插入一个三行四列的表格。‎ 五、浏览器操作(共3小题,每题5分)‎ ‎1、通过百度(www.baidu.com)搜索引擎,搜索“莱芜教育信息网”首页,并添加到收藏夹。‎ ‎2、打开“莱芜教育信息网”首页中“教育技术”栏目下的“图书馆、阅览室”子栏目中的“图书管理员职责 ”网页,将其中的文字“四、做好师生借书工作……装、订保管工作。”以“管理员职责.txt”为文件名保存在考生文件夹下。‎ ‎3、对IE浏览器进行设置,使其浏览网页时不播放声音和视频。‎ 六、电子邮件操作(1小题,共5分)‎ 登录163邮箱,用户名为:123,密码为:123;将植树节的“宣传语.DOC”(D:\EXAM\MAIL)以附件的形式发给李明,李明的邮箱是:liming@126.com;邮件主题:植树节。‎ 七、Excel操作题(共3小题,每题5分) 在“D:\EXAM ”文件夹中有一个电子表格文件“ExcelST.xls”,请用Excel软件将它打开,表格数据如下,请在不修改原数据的基础上完成以下操作:‎ ‎1、合并及居中A1:D1单元格区域。 2、用函数计算“粉笔”最高用量,并将结果填写在B8单元格内。 3、按“白板笔”用量由高到低排序。‎ 附:样题参考答案 一、1.B 2.C 3.B 4.C 5.B 6.D 7.A 8.A 9.A 10.B ‎ 62‎ ‎11.B 12.C 13.A 14.A 15.B 16.C 17.D 18.D 19.C 20.A 二、三、四、五、六、七题的标准答案(略)‎ 62‎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