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
《
列子
》
作家作品
的介绍
《
愚公移山
》
选自
《
列子
·
汤问
》
,
《
列子
》
相传是
战国
时期郑国人
列御寇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著,战国前期
道家
代表人物之一。
《
列子
》
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
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
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
,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一、诵读全文
二、结合课文注解,疏
通文意,勾画重点字词。
方
七百里
方
其远出海门
检测
--
一词多义
方圆
将近
刚
况且
副词,加强语气,竟然、简直
增长、增加
通“无”,没有
逃跑
代词:他、他的
加强反问的语气
河曲智叟
亡
以应
今
亡
亦死,举大计亦死
帝感
其
诚 惧
其
不已也
其
妻献疑
其
如土石何
年
且
九十
且
焉置土石
曾
不若孀妻弱子
曾
益其所不能
阳
阴
如
太行、王屋
何
箕畚
运于渤海之尾
曾不能毁山之一
毛
汝心之
固
虽
我之死
惩
山北之塞
出入之
迂
也
指
通豫南
杂然
相许
且
焉
置土石
曾不能
损
魁父之丘
何
苦
而不平
(
把
······
怎么样
)
(
用
箕畚
)
(
指山上的草木
)
(
固执,顽固
)
(
即使
)
(
愁
)
(
削减
)
(
水的北面或山的南面)
(水的南面或山的北面)
苦于
绕远
赞成
直
哪里
纷纷说道
竭尽
险峻大山
成年男子
凿
挖
加大、增高
解释划线词语:
以
残年余力
投
诸
渤海之尾
吾与汝
毕力
平
险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
夫
叩
石
垦
壤
而山不
加增
凭、靠
之于,兼词
(4)
词类活用
1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毕力平
险
:
2
、
名词活用作动词:
箕畚
运于渤海之尾:
面
山而居:
形容词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名词作状语:用箕畚装。
名词作动词:面向着。
1
、愚公为什么要移山,移山的
目标如何?
2
、移山这事做起来难吗?
愚公妻和智叟对愚公“平险”的态度
有何不同?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
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近似之迹,不可不察”
面对智叟的反对和嘲笑,愚公如
何针锋相对地驳斥?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
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愚公“年且九十”,只剩“残年余力”,却要带领老老小小五个人,移走两座“高万仞” 的大山,这到底是“愚”还是“不愚”?请结合课文说一说你的看法。
既然还有其他的方法解决“出入之迂”
的问题,文章为什么还要安排愚公去
移山?
寓(寄托)言
是一种文学体裁,用假托
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
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它的特点是
寓一定
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
。常常
带有讽刺
或劝戒
的性质。因此,
我们不需要以今天
的眼光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
我们从愚公的身上能学到哪些积极的品质?
1、做事不畏艰险。
2、有坚忍不拔的毅力
3、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
4
、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困难
文章为什么用神话结尾,这是不是影响了愚公
坚持不懈的形象?
a
、愚公的决心和行动感动了天帝,天帝
才派山神的儿子背走大山,
衬托愚公
精神。
b
、作者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
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
美好愿望
。
“
精卫填海
”
,
讲的是上古炎帝的女儿在东海淹死,变为精卫鸟,每天衔西山的木石来填东海,想把东海填平。旧时用以比喻有深仇大恨,积极设法报复。后也比喻不畏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滴水穿石”
,
也作“水滴石穿”。滴水日久可以把石头穿透。比喻坚持不懈地努力,克服困难,终会成功。
“绳锯木断”
,
这个成语的意思与“滴水穿石”相似。
铁杵磨针”
,
讲的是李白小时侯的故事
。
你能想到哪些和愚公精神内涵相同的成语或典故?
写作手法分析
对比和衬托手法
二山高峻
人少力微 工具简陋
对比
智叟目光短浅
安于现状 自作聪明
愚公胸怀大志 远见卓识 敢于斗争
对比
遗男热情帮助
智叟顽固不化
对比
山神惊惧
天帝感动
衬
托
愚公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
与愚公移山相比,我们学习上的那点困难充其量只是绊脚石。如果不想做一个望山兴叹的懦夫,
那就让我们踏着困难这个垫脚石勇敢向前争取最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