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新闻类阅读专项训练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7届新闻类阅读专项训练

ID:568412

大小:87.5 KB

页数:15页

时间:2021-03-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7新闻类阅读专项训练 考纲题例:‎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1)~(4)题。(25分)‎ 材料一:‎ ‎【本报讯(记者韩晓东)】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日前在京发布结果。调查显示,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7.8%,较2012年上升了2.9个百分点;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76.7%,较2012年上升了0.4个百分点。其中,报纸和期刊的阅读率分别较2012年下降超过5个百分点,而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则上升了近10个百分点。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介绍,我国国民的图书阅读率从2007年至今已经连续七年稳步回升。‎ 从国民对各类出版物阅读量的考察看,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77本,比2012年增加了0.38本。人均阅读报纸和期刊分别为70.85期(份)和5.51期(份),与2012年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阅读电子书2.48本,比2012年增加了0.13本。与2012年相比,传统纸质媒介中,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对图书、报纸和期刊的接触时长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新兴媒介中,上网时长和手机阅读的接触时长呈增长趋势,其中,通过手机上网的比例增幅明显,与2012年的29.2%相比,增长了13.5个百分点。‎ 对我国国民倾向的阅读形式的研究发现,66.0%的成年国民更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有15.6%的国民倾向于“手机阅读”,超过更倾向于“网络在线阅读”的国民比例(15.0%)。‎ 从阅读者的年龄分布看,0—17周岁未成年人是纸质图书阅读的绝对主力,这一群体的图书阅读率为76.1%,人均图书阅读量为6.97本,较2012年提高了1.48本,其中,14—17周岁未成年人课外图书的阅读量最大,为8.97本。另外,通过对亲子早期阅读行为的分析发现,2013年我国0—8周岁有阅读行为的儿童家庭中,平时有陪孩子读书习惯的家庭占到86.5%,在这些家庭中,家长平均每天花费23.87分钟陪孩子读书。‎ 另据悉,为了更好地推动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满足国民多元化阅读需求,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等机构共同发起的第二届“文明中国”全民阅读活动将于近期全面启动,届时将开展包括全民阅读送纸书、送数字阅读客户端、开展阅读创作征文活动在内的多种全民阅读活动。‎ ‎                                    (《中华读书报》‎2014年4月23日01版)‎ 附图:‎ ‎  ‎ 材料二:‎ 今天是第 19 个“世界读书日”,也是伟大文豪莎士比亚诞辰 450 周年。每逢这个日子,有识之士便是一次集体焦虑,然后便痛心疾首,感叹中国人读书太少,并不乏数据证明,比如 人均读书才四五本,远低于韩国的 11 本,法国的 8.4 本,日本的8.5 本,美国的 7 本……更有论者对国人“恨铁不成钢”,呼吁国人千万别成为“屏奴”,要多读纸质图书。(摘自2014年4月23日《北京青年报》)‎ 材料三:‎ 天津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张宝义认为, 人们不是不阅读, 而是阅读的方式在变。 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兴起,对传统阅读方式造成巨大冲击,习惯了网络浅阅读的民众,难有耐心阅读“大部头” ,从阅读纸质书变成阅读电子书、微博、微信。但带来的问题是,只能获取大量碎片化的信息,要领略经典著作深刻的美,需要时间和耐心。‎ ‎              (摘自央视网《中国人正面临“阅读危机”?》,‎2014年4月25日)‎ ‎ ‎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3分)‎ 三者关注的都是当下中国的“阅读危机”问题,而且都认为是新媒体的兴起带来了阅读形式的改变,造成了危机。‎ 材料一表明中国人主要倾向于阅读纸质书,因此材料二和材料三涉及的“屏奴”和网络浅阅读的现象,并不是很严重。‎ 材料一对阅读现象的考察较为详尽,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而材料二和材料三更像是新闻评论,其新闻价值有限。‎ 三者都试图积极引导读者思考当下中国面临的阅读问题,并且暗示读者,中国人的阅读情况有可能变得越来越好。‎ ‎ ‎ 参考答案:‎ C。A并非都认为“造成了危机”B。不构成因果关系D材料二没有暗示情况可能越来越好。‎ ‎ ‎ ‎ ‎ ‎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2项是(5分)‎ A.三段材料来源不一,有专业报纸,有门户网站,但都选择在“世界图书日”发布相关新闻,说明三者都有应景的嫌疑。‎ B.相对而言,《中华读书报》的专业性最强,《北京青年报》和央视网虽然有宏观视野和专家言论,还是显得不够专业。‎ C.对于同一阅读现象,“手机阅读”“网络在线阅读”“屏奴”“网络阅读”等用词的区别,表征了媒体的利益倾向。‎ D.三家媒体发布关于阅读现状的新闻的背后,是国家对于“文明中国”的诉求。这说明三者都是国家的喉舌,服务全民。‎ E.三家媒体的读者群体不一样,为了适应读者,在用词和修饰风格上有各自的考虑,因而文字上的阅读感觉大不相同。‎ ‎ ‎ 参考答案:‎ A2分D3分。A材料三不是在“世界读书日”发布新闻的B“显得不够专业”太武断C应该是“立场倾向”而非利益倾向,材料一就很客观E为了适应读者,在用词和修饰风格上有各自的考虑——不全面,材料二与三就很相似。‎ ‎ ‎ ‎3、有媒体对“指责浅阅读”一事提出异议,认为电子工具阅读也是一种阅读方式,不必纠结于阅读的载体,读书才是最重要的。它与材料三在观点上的根本分歧是什么?你又是怎样看待浅阅读?4分 ‎ ‎ 答:根本分歧是网络阅读是否仅仅是浅阅读,而习惯了浅阅读的人们能不能领略经典著作的深刻之美。(1分)看法(观点):既要有浅阅读,也要重视对纸质图书的深阅读。(1分)①浅阅读是在新媒体快速发展和信息大爆炸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是目前十分普遍的一种阅读方式,可以快速获得信息,扩大知识面。②浅阅读也有弊端,它容易使人们把读书当紫一种休闲方式或者获取某种利益的途径。③对于青少年来说,阅读是提高个人素养、完善知识结构以及塑造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有效途径,所以,两种读书方式兼用。(2分)(单纯赞成浅阅读或纸质图书阅读,并能具体分析,言之有理,也对。)‎ ‎ ‎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大学应以培养人才为荣而非高考掐尖 王聪聪 曹原 中国青年报:据悉,许多名校以轮番游说、提供奖学金、提前签订预录取协议等方式进行“掐尖大战”。您在招生中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 李越:对高分考生的争夺确实存在,一些家长甚至与高校“讨价还价”。一些高分考生的家长会直接说:“考了多少分、想上什么专业,你给不给?不给就报其他大学。”还有一些家长,在多所高校之间“钓鱼”,期望获得奖学金、专业保证等优惠条件。对优秀生源竞争过激,会导致高校对考生“有求必应”,甚至不惜砸巨额奖学金、提前签订预录取协议。这对考生其实并不好,对社会诚信体系也会产生负面冲击。比如签订预录取协议会对其他考生造成潜在伤害。‎ 中国青年报:伤害在哪儿?‎ 李越:比如考生A考了615分,B考了614分,按照正常的录取程序,A应该在B之前投档录取。但如果在招生咨询过程中,B先与某高校签订了某专业的预录取协议,当A也向该高校咨询时,招生者为了确保与B的预录取协议,很可能以“分数不够”等理由劝退。因为信息不对称,A就受到不公正待遇。‎ 中国青年报:为什么名校热衷“掐尖”?‎ 李越:“掐尖”也叫“选优”,任何成功的教育,优秀的学生和老师都必不可少。最好的学校肯定有最好的学生。‎ 在当前社会诚信体制不够完善的情况下,高考是相对来说最公平的一种人才选拔方法。在高考体制下,分数就是规则。高校在秉持按分数排序的原则时,也就是在维持社会公平。‎ 现在大学和中学的信息沟通不充分,中学生对大学各方面的了解很少。这种情况下,考生和家长更多地依据录取分数线高低来判断一所大学的优劣。而尖子生就是一个标志,在各自学校和地区都有着示范作用。高分学生报考哪个学校和专业,会为下一年的优秀学生提供参考。‎ 中国青年报:考分排名真能显示学生的素质高低吗?‎ 李越:两者并不直接挂钩。我们之前在安徽录取的一个学生去年获得了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这是清华学生的最高荣誉,每年一万三千多本科生中只有5名能获此殊荣。这位同学不仅成绩非常好,也非常聪明,素质全面。但这位同学却是当年清华大学在安徽所招学生中分数最低者之一。可见,高考成绩相差三五分,并不能说明学生优秀与否。‎ 虽然证明高一分的学生一定比低一分的学生强不容易,但是要证明低一分的学生比高一分的学生强肯定更困难。所以说,除非有科学、有效、可操作的方式,分数这个规则在当前社会不能破,否则一放就乱。‎ 中国青年报:有人说,“掐尖”无异于鼓励应试教育。您怎么看?‎ 李越:加重应试教育的不是“掐尖”,而是高考制度本身。由于公平的压力,分数成了唯一的评判标准,这才是症结所在。高校当然欢迎素质教育,但关键是素质如何评判。‎ 中国青年报:您从事招生工作20多年,名校“掐尖”一直就有吗?‎ 李越:真正的“掐尖”,是在志愿填报方式从估分填报改为出分填报之后。现在,全国绝大部分省市都采取“出分报、大平行”的填报方式,出分以后高分考生很容易找到,所以争抢高分学生的程度也就更激烈。‎ 中国青年报:报考方式是不是应该作出调整?‎ 李越:从为国家选拔和培养人才的角度讲,相对合理的填报方式是“考前报、大平行”。不过,实行考前报的一个重要前提是信息充分畅通。学生考前报志愿,不仅要对自身实力有较为明确的判断,还要对自己在本省、市的相对位置有合理把握,而后者需要本省、市各中学能够充分沟通,比如进行联合模拟考试等。目前全国实行考前报志愿的只有北京和上海,多数省、市由于城乡差异比较大,信息较闭塞地区的中学生无法了解自己的相对位置,考前报的风险就非常大。‎ 中国青年报:不“掐尖”的话,高校之间应该比什么?‎ 李越:高校应该引以为荣的是培养对社会有贡献的优秀人才。上世纪30年代的清华常常被人提起,堪称一流,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当时培养出了一批杰出人才。‎ ‎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3年7月11日,有删改)‎ ‎1.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李越回答记者第一个问题时有些顾左右而言他,是通过学生家长的某些表现来证明名校间存在“掐尖大战”,方法很好,但没有准确回答记者的提问。‎ B.李越用“高考是相对来说最公平的一种人才选拔方法”来评定目前的高考,说明高考尽管存在弊端,但依然是目前为止最为公平的选拔人才的方法。‎ C.李越列举之前清华大学在安徽录取的分数比较低的学生获得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的事情主要是为了说明高考分数的高低并不能代表学生的素质高低。‎ D.北京、上海使用的“考前报,大平行”的高考志愿填报方式是目前相对合理的,可以有效避免“掐尖大战”,李越认为应该尽快推行这种志愿填报方式。‎ E.李越对大学录取中名校的“掐尖大战”是持否定态度的,他认为高校应该比的是为国家培养了多少人才,而不是录取了多少高分的学生。‎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李越用“对高分考生的争夺确实存在”明确回答了大学名校之间存在“掐尖大战”,没有回避问题,列举家长的表现是为了说明“掐尖大战”有愈演愈烈的可能。C项,“高考分数的高低并不能代表学生的素质高低”与文意不符,原文为“高考成绩相差三五分,并不能说明学生优秀与否”。D项,“认为应该尽快推行这种志愿填报方式”错,李越解释了这种方式还不能全面展开的具体困难,并没有认为要尽快推行这种方法。‎ 答案:答E给3分,答B给2分,答A给1分;答C、D不给分。‎ ‎ ‎ ‎2. 高校的“掐尖大战”有哪些危害?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回答此题要注意分析第二、四段的内容,第二段话是记者问高校是否存在“掐尖大战”时李教授的回答。这段话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掐尖大战”确实存在,二是“掐尖大战”的表现和危害。第四段,是具体谈对其他考生的伤害。分析危害时,注意从考生、家长、高校等方面思考,比如家长会投机取巧,学校会增加办学成本等。‎ 答案:①助长了考生家长的投机心理。高分考生的家长会跟高校讨价还价,要求奖学金、专业保证等优惠条件。②加大了高校办学成本。高校可能不惜砸巨额奖学金与考生签订预录取协议。③对其他考生造成潜在伤害。因为已经与某些考生签订预录取协议,而录取名额是一定的,会造成其他高分学生不能被录取。‎ ‎ ‎ ‎3. 在目前的社会状况下,高考分数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分析高考分数的重要性可以从社会、学校、考生三个角度思考:从社会的角度看,目前我国还没有更科学、有效、可操作的方式录取大学生,所以高考是相对公平、合理的;从学校的角度看,高校按分数排序录取学生,维持了社会公平;从考生的角度看,高考分数体现了学生的某些能力。‎ 答案:①高考在当前社会中是相对来说最公平的一种人才选拔方法,高考分数体现了学生的某些能力。②高校秉持按分数排序的原则,维持了社会公平。‎ ‎ ‎ ‎4. 高校之间的“掐尖大战”给社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但高校为何还要进行“掐尖大战”呢?请结合文章简要探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回答问题时注意分析高校进行“掐尖大战”的具体原因,可以从高校人才的培养、高校的持续发展即来年的招生、社会对尖子生的看法等方面分析。比如很多人认为名校就要录取尖子生,高分代表高素质等。‎ 答案:①绝大多数人认为,最好的学校肯定有最好的学生。事实上,任何成功的教育,优秀的学生和老师都是不可或缺的。②目前中学生对大学了解较少,考生和考生家长会依据学校录取分数线的高低判断一所学校的优劣。③尖子生是一个标志,在其所在地有示范作用,会为下一年的考生报考提供参考,会有更多的高考高分学生报考这所学校。④学校乐意录取高分学生。一般情况下,大部分人会认为高分代表高素质。‎ ‎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1)—(4)题。(25分)‎ 材料一  【中国新闻网(记者  彭大伟)】中新社记者13日从多位接近四川成都交通运输部门和出租车行业的人士处获悉,12日和13日两天,成都市内均出现了出租车集体罢运的事件。‎ 元旦以来,已有沈阳、南京等多个省会城市出现相似的场景。出租司机为何走上街头,罢运当中表达了怎样的诉求?‎ 人民日报日前针对1月4日沈阳千余出租车罢工发表评论,道出了内情:“长期以来,出租车号被公司垄断,行业发展畸形:车辆长期不增加,加剧打车难;高额'份子钱'一本万利,而司机处于绝对弱势地位。出租车领域改革势在必行,市场的事,应让市场说了算。”‎ 俗称“专车”的约租车,是一种可以通过手机软件实时叫车的服务。中国官方规定中允许其存在,但禁止私家车接入运营--这被认为动摇了专车产业的根基,因为目前正规租赁用车储备极其有限,大多数专车严格意义上均属于“黑车”。‎ 但是,更多网民似乎认为专车“存在即合理”,同时许多人认为由于出租车牌照垄断造成司机需要缴纳高额租金的现象不合理。‎ 在“新浪微博”上,一项截至13日晚间共有6178人参与的投票当中,对于近期多地出租车罢运的原因,73%的网民投给“出租车行业垄断导致份子钱太高,师傅收入低”,51%的网民投给“专车是个好东西,竞争打破垄断,提升服务质量”。‎ 曾经亲身体验过专车软件服务的中国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范剑平表示,感觉专车服务很好,车上还提供上网服务。‎ 记者注意到,由于司机可获得高额返现,以及乘客可给司机点评打分,刺激了司机主动提高服务水平。一些专车上甚至提供充电宝、数据线、点心等温馨服务,令习惯了冷冰冰的打车体验的内地乘客倍感新鲜。‎ 专家指出,打破出租车行业垄断势在必行;对于专车这一新生事物,应采取堵不如疏,因势利导规范发展的路径。‎ 汇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指出,在涉及民生的领域打破垄断是改革的重要抓手,虽然会遇到利益集团的阻挠但却能使多数人受益,增加社会对政府推动改革的支持和信心。‎ 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周天勇认同上述观点。他表示,支持打破出租车公司垄断,以及反对对出租车司机的剥削。‎ 央视特约评论员杨禹表示,政府早就不该再为设定城市出租车数量门槛而操心了。归根结底,出租车行业管理制度改革,是化解当前出租车市场所有矛盾的最重要钥匙。“它不改,其他怎么改都是隔靴搔痒。它改到位了,其他矛盾或可迎刃而解。”‎ ‎ ‎ 材料二【东方今报郑州】自从2008年11月重庆出租车司机破天荒地举行全城罢运以来,“罢运”一词就开始迅速涌入人们的视野。从海南三亚罢运到福建莆田罢运、甘肃定西罢运、安徽巢湖罢运、湖南道县罢运,再到2015年1月4日的沈阳罢运、1月8日南京南站罢运和近期成都、济南等多个省会城市发生出租车集体罢运事件,出租车司机“罢运”可谓“前仆后继”“层出不穷”。‎ 细看这接二连三的“罢运”事件,多是在媒体的高度关注和当地政府采取上调运价、发放补贴等方式之下化解。这剂药方虽然能平息事件,缓解暂时的冲突,但无法解决“罢运”表面下的实质性问题。不能否认,此类事件的平息折射出当地政府对突发事件的有效应对机制,但这应急是否将“坏事”变成了利民的“好事”呢?所谓“好事”是否暴露出当前出租车公司垄断收益这种管理体制的弊端?是否暴露出政府公用行业管理上的诸多积弊?‎ 出租车罢运固然有“黑市”孳生的病灶之源,但出租车经营权的垄断是其产生的一大根本。出租车供求关系紧张,市场被严重扭曲,导致了出租车司机群体生存状况恶化。‎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大城市互联网专车服务系统迅速发展,选择专车出行的人群会逐步增多。在“狼来了”的时期,如果政府不下定决心,去理清出租车行业背后复杂的利益关系,砸碎部分利益群体的垄断链条,出租车行业的“罢运”事件还会频繁地登上媒体的头条。‎ 矛盾倒逼改革的良机不可错过。市场的事,应该由市场说了算,不能是主管部门拍脑门,也不能让既得利益群体把持。改革成本高、难度大、敏感复杂不能作为回避矛盾的借口。当下,只有抓住这个撕开的口子,敢于担当,下大力气向出租车行业的种种体制顽疾开刀,打破出租车号段控制,整改出租车公司暴利模式,才是大趋势,才是防止出租车“罢运”的治本之策。‎ ‎ ‎ 材料三  【网易科技(作者  钛媒体)】近日,沈阳、东阳等市的士司机纷纷罢工,全国接连发生多起出租车停运事件,而这个事件的导火索是因为“黑车”泛滥、“专车”抢占市场,为什么叫导火索,这就像日本要打中国,“卢沟桥事变”的导火索只是他的一个借口而已。‎ 目前的现状:继上海叫停专车后,沈阳、北京也先后叫停专车服务。2015年1月起,北京市交通执法总队开始大力打击利用互联网和手机软件从事非法运营的社会车辆。‎ 预计在未来的发展趋势是:‎ 一、专车运营方:与正规的租赁车公司合作,提供公开、透明、合规的出行服务。针对私家车、社会车辆挂靠在汽车租赁公司名下行为给予控制。‎ 二、政府部门:政府要注意监管的方式,比如放开专营市场,制定统一的行业规则,将这些运力纳入城市交通服务体系,而不是简单的设置所谓“资质认证”的门槛。‎ 三、出租车公司:改善管理方式,降低“份子钱”和“车标”价格,给予的士司机更多的利益。‎ 四、出租车司机:对于的士司机来说,或许专车并不是对手,反倒可能成为帮手。因专车的出现,垄断市场多年的传统出租车公司将面临真正来自市场的挑战,坐等收租的局面也或将因此改变。‎ ‎ ‎ 材料四  【中国信息产业网—人民邮电报(记者叶曜坤)】“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已经对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进行了全新阐释,必将对全面深化改革产生深远影响。1月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5年首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指出,简政放权改革要给政府削权,把不该有的审批事项坚决取消、下放到位。2014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辽宁沈阳主持召开一季度经济形势座谈会。会上,他在谈及互联网金融时强调,对于新兴业态,不能一棒子把它打死;该控的风险,要尽可能地把它控制住,但是也要给予发展空间。‎ 交管部门对于打车软件的态度尚不明朗。2014年11月,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徐成光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移动互联网预约用车服务对于满足市场高品质、多样化、差异性需求,推动市场资源配置,缓解出行难等问题,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比如适用法律法规不清晰的问题,安全风险防控的问题,事故、保险等易引发纠纷的问题,等等。应该坚持“以人为本、鼓励创新、趋利避害、规范管理”的原则,鼓励并规范出租汽车和汽车租赁服务模式创新,但也要杜绝侵害乘客利益和影响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的非法营运,营造开放、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为人民群众安全出行、放心出行提供保障。截至日前,交通运输部尚未出台规范互联网预约用车服务的有关政策措施,因此多地交管部门均沿袭此前的政策,将“专车”认定为“黑车”。‎ ‎(1)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两家新闻媒体都对“出租车罢运”现象作了报道,请概括说明他们传播的重要信息的相同之处。(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说明二者报道新闻的侧重点有哪些不同。(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材料三,作者认为在出租车市场方面有哪些不足,政府应如何应对?(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材料四,它与材料一在对待出租车罢运方面有什么分歧?请谈谈你是怎么看待出租车罢运的。(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两则新闻材料都关注到了“出租车罢运”现象形成的主客观因素,都注重从利益垄断角度做探究,都对“出租车罢运”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 ‎(2)材料一更多地从行业内情、网民呼声、专家建议等多角度进行剖析,突出了“出租车”市场改革的现实需要和出路所在,强调了“出租车”市场改革势在必行,材料二更多地从“罢运”形成的内在根源入手,结合出租车与市场、政府的关系分析根源和价值所在,从侧面强调了打破垄断的必要性。‎ ‎(3)不足:黑车泛滥,简单叫停,罢运不断。‎ 应对:合理控制,监管灵活,改善管理,积极应对挑战。‎ ‎(4)分歧:材料一主要强调了出租车行业的垄断现象,以批判为主;材料四则说明目前“专车”依旧受限,注重从国家宏观层面管控与发展兼顾,突出市场化。‎ 观点示例:有利于打破垄断的,我们要支持;有利于兼顾大众利益的,我们也要支持。呼唤健康有序的出租车市场,有规矩才有方圆,有竞争才有发展。‎ ‎ ‎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 7  ~9 题 。‎ 项目审批 “ 长征 ”8 698  天 泰豪动漫变 “ 动慢 ”‎ ‎ 记者:桂榕、何宝庆 一个产业项目需闯过 20 道行政许可事项审批关口,涉及 8 个部门及省、市、县三级政府、工业园区,最后完成项目审批时间长达 698 天——3 月 18 日,记者在省政府最近一份调研报告中,看到了泰豪集团“晒”出的行政审批流程图。正是这纷繁复杂的审批“长征”,令起步较早的泰豪动漫项目,实施进度缓慢,“‘动漫’变成了‘动慢’”。‎ 据了解,泰豪动漫产业园一期工程 2010 年 3 月立项,至 2012 年 11 月才获得施工许可证。按法定期限计算,该项目完成各项审批需 392 个工作日,实际办理时间为 200 个工作日,剩余 498 天由以下三部分构成:13 项非行政许可事项耗时 255 天;工程设计、供水、电力等市场有偿服务耗时 100 天;泰豪集团自身消防设计、环评整改、缴纳有关规费耗时 ‎ 143天。“审批事项千头万绪、过于复杂。” 据泰豪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除行政许可事项过多以外,审批前置事项大量存在,是审批过程迁延时日的重要原因。譬如,住建部门在施工许可审批过程中存在规划方案审查、施工图纸审查等;国土部门用地审查要制定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方案等。由于部分审批前置事项还涉及垄断行业,其较低的工作效率直接拉长了项目审批时间。同时,一些政府部门服务缺乏主动性,未履行事项一次告知义务,导致申报材料、程序重复进行,令项目申报者“一头雾水”。‎ 项目审批遭遇“长征”,企业当然着急苦涩。泰豪集团董事局主席黄代放深有感触地说:“市场瞬息万变,机遇稍纵即逝。近两年的审批时间,足以将一个‘朝阳’项目拖成‘夕阳’项目。一些中小企业,甚至可能因投资风险和成本的增加而倒闭关门。”对审批怪圈感到无奈的,并不只是企业。省发改委专家解析:“作为欠发达省份,江西能不能抓住、用好当前难得的发展机遇,在经济升级中走出一条发展新路,关键看行政效率。”吉安高新区一名基层干部的发问引人深思:“698 天过长,那法定期限 392 个工作日内办结,就说明我们的效率高了吗?200 个审批工作日还能再缩短吗?”“项目审批‘路漫漫’,吃亏的看似是项目投资者,但最终为低效‘埋单’的,还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质量。”省委党校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黄世贤认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刻不容缓。当务之急,既要完善顶层设计,又要抓好简政放权。期待经过不懈努力,把江西打造成为中部地区审批事项最少、行政成本最低、发展环境最好的省份。‎ ‎(选自 2014 年 3 月 19 日《江西日报》,本文获得2015 年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7. 下列对这篇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4 分)‎ A.本文的前两段是新闻的导语。它概括了泰豪动漫变“动慢”的原因,引起广大读者关注,文句简要,重点突出。‎ B.报道中记者用事实说话,并多次列举数据,如“20 道行政许可事项审批关口”,“8 个部门及省、市、县三级政府、工业园区”等,充分显示出这一审批过程的繁杂。‎ C.该报道采访全面深入,对象涉及项目企业、审核部门、专家团队、基层干部,对他们具有代表性的语言采取直接引用的方式,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D.该报道彰显了记者敏锐的洞察力和专业的新闻素养,在发现挖掘新闻着眼点,表现新闻事实时,展现了主流媒体对改革发展进程的深入观察思考。‎ E. 该报道语言简练准确而富有表现力,如“近两年的审批时间,足以将一个‘朝阳’项目拖成‘夕阳’项目” ,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展现了审批流程过慢的恶果。‎ ‎ ‎ ‎8.本新闻的标题很有特色,请结合本文进行赏析。(4 分)‎ ‎ ‎ ‎9.泰豪动漫项目审批得慢的原因是什么?这则报道有哪些现实意义?(6 分)‎ ‎ ‎ 答案:‎ ‎7.A、C【解析】A.本文的第一段是新闻的导语,第二段开始是新闻主体。C.对各方代表性语言不仅有“直接引用”也有“间接引用”。‎ ‎ ‎ ‎8.①标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作者将长达698天的审批流程比作“长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审批过程的漫长和艰难。(1分)②标题还运用了谐音的手法本文将动漫的“漫”说成“慢”(1分),用“快慢”的“慢”批评审批过程的漫长,诙谐生动,具有讽刺作用。(1分)。‎ ‎ ‎ ‎9. 慢的原因:‎ ‎①行政许可事项过多。‎ ‎②审批前置事项大量存在。如,住建部门在施工许可审批过程中存在规划方案审查、施工图纸审查等;国土部门用地审查要制定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方案等。‎ ‎③部分审批前置事项涉及垄断行业,其较低的工作效率直接拉长了项目审批时间。‎ ‎④一些政府部门服务缺乏主动性,未履行事项一次告知义务,导致申报材料、程序重复进行,令项目申报者“一头雾水”。‎ ‎(答出两点得1分,答出四点得2分)‎ 现实意义:‎ ‎①泰豪企业的角度看,本新闻深入剖析泰豪项目审批过慢的原因,能加速本项目问题的解决。‎ ‎②从新闻的角度看,本新闻起到了舆论监督的作用;本文所报道的事情发生在江西,对全国都有借鉴作用。‎ ‎③政府的角度看,本新闻促使政府行政部门全面深化改革,改变工作作风,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④民众的角度看,作为一等奖新闻,本文让民众对政府转能提效、简政放权充满了信心。‎ ‎(每点1分,答出四点得4分)‎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高中文理分科是否应该取消 有权威人士日前表示,文理分科降低民族整体素质,导致国人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分离,应立即组织专家进行取消高中与高考文理分科的论证。高中阶段文理分科是否真的到了必须取消的地步?‎ 在高中教育阶段围绕课程设计、教学实施、高考制度以及高校录取等方面,我国已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系列化举措。其中,高中阶段实施文理分科教育,更是在数十年的发展历程中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对此,一直有观点认为,实施文理分科教育某种程度上会导致学生在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养成上出现不均衡的现象,影响高中学生完整的人格建构。‎ 类似看法,有一定的道理和现实意义。但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来看,高中阶段的学生发展已显现出个性差异。这一时期的学生,受家长、教师、社会传媒等多方面潜在因素的影响,已开始形成并具有了一定的职业意识,这种意识会影响其对未来社会角色作出尝试性选择。而对未来社会角色的考虑,又很大程度上会体现在学科学习上;加上现行的高考和高校录取制度指引,对文理学科各有所偏好和侧重也就显得很正常了。‎ 而从人的智能发展角度来看,每个个体没有完全相同的心理倾向,也没有完全相同的智能结构。这也意味着,每一个高中学生的多元智能是有差异和偏向的。尊重学生的个体性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已有智能基础上自由发展,是素质教育的基点和内在目标。忽视个性发展,让所有学生接受同样模式的教育,绝不是教育公平的体现。在这一点上,全社会也已达成了基本共识,党和政府也多次发文强调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同时明确要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及差异化发展。‎ 就现实的教育情况来看,我国高中阶段教育仍有非常大的区域性差异。特别是在一些农村高中,课程、教学、教师等资源明显不足,客观上带来了学生在文理学科学习上的选择偏向。如果完全取消文理分科,在现有教育资源尚不均衡、不完善的情形下,我国高中教育体系的内在差距将进一步扩大,势必影响到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来,分科性的专业人才仍是社会的主要需求,同时也是最能见成效的培养对象。此外,文理分科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还有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有利于高中学生集中精力为大学的专业学习打下扎实基础。“一刀切”式地取消文理分科,尽管学生接触到的学科知识会更广,但也可能导致“浅而不深”,影响学生的持续学习与发展。‎ 概而言之,并不能说取消分科,就能完全改变高中学生对文理学科的不同倾向。如果硬要改动,势必连课程改革、教学改革以及高考和高校录取制度改革也要一起进行。‎ 总之,取消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应当慎行。只有当绝大部分学校的课程、师资等教育资源丰富起来时,我国高中教育阶段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教育才具有坚实的发展基础;只有当包括高考和高校录取制度改革在内的教育整体改革逐步完成时,全面取消文理分科方可说水到渠成。‎ ‎1.下列对新闻综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实施文理分科会导致学生在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养成上出现不均衡的现象,影响高中学生完整的人格建构,这种看法有一定的道理和现实意义。‎ B.显现出个性差异的高中学生,受家长、教师、社会传媒、现行的高考和高校录取制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对文理学科各有所侧重显得很正常。‎ C.从尊重学生的个性及差异化发展的角度看,忽视个性发展,让所有学生接受同样模式的教育,绝对不是正确的做法。‎ D.文理分科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减轻学生繁重的课业负担,武断地取消文理分科,可能导致学科学习“浅而不深”,影响学生的持续学习。‎ E.为确保高中教育的有序发展,取消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应当慎行;即使取消文理分科,也不能改变高中学生对文理学科的不同倾向。‎ 解析:A项,原文是“实施文理分科教育某种程度上会导致学生在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养成上出现不均衡的现象”;E项,说法绝对,原文是“并不能说取消分科,就能完全改变高中学生对文理学科的不同倾向”。‎ 答案:AE ‎ ‎ ‎2.从本篇文章看,取消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有哪些积极意义?‎ 答案:①利于学生在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养成上的均衡,利于高中学生完整的人格建构。②有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造就。③有利于学生接受更广的学科知识。④有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 ‎ ‎ ‎3.作者为什么说“取消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应当慎行”?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进行说理的?请简要说明。‎ 答案:(1)①我国绝大部分学校的课程、师资等教育资源还没有丰富起来;高中教育阶段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教育还不具备坚实的发展基础。②包括高考和高校录取制度改革在内的教育整体改革还没有逐步完成。(2)①教育社会学的角度。②人的智能发展角度。③现实的区域性差异的教育情况。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⑤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利于大学的专业学习。‎ ‎ ‎ ‎4.本文作者认为对取消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应当持慎行、缓行的态度,有人认为不应该取消高中文理分科,也有人认为应该尽快取消高中文理分科,对此,你怎么看?请就你认同的一种看法进行探究。‎ 答案提示:从三种看法中选择一种谈自己的观点,言之成理即可;如果选择第一种看法,照搬原文不给分。‎ ‎ ‎ ‎ ‎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娱乐圈”低龄化的隐忧  崔孟金 从模特走台到婚庆主持,从影视拍摄到电视选秀,越来越多的幼稚面孔出现在大众娱乐的领域。带着孩子走进“娱乐圈”已成为许多家长的选择。3岁练舞蹈、4岁学钢琴、5岁练书法、6岁画国画的孩子比比皆是,“小明星”们正在被全力打造出来。看看舞台上的这些孩子们吧——“小模特”浓妆艳抹扭腰摆胯,“小婚礼司仪”煽情搞笑大谈情爱,“小歌手”劲歌热舞高唱情歌……他们的脸上少了些许天真,多了几分成熟;少了些许稚趣,多了几分老成。‎ 很难说清楚这些家长将孩子打造成“童星”的初衷。为名?为利?还是只是为了赶潮流跟形势或是让孩子见世面开眼界?难道家长们真的将张爱玲那句“成名要趁早”当成了培养孩子的座右铭?打造“娱乐明星”并非易事,走“娱乐明星”这条路也未必是最好的选择。让几岁、十几岁的孩子混迹于复杂喧嚣的“娱乐圈”,对他们今后成长的利弊得失真的很难说。‎ 成为“童星”绝非易事。如果孩子不具备某一方面的天赋而硬要他去学习,那只能是拔苗助长,不但很难使孩子在这方面有所成就,还会使他们因巨大的压力而产生自卑的心理甚至厌学的情绪。即使孩子对某一艺术领域怀有强烈的兴趣爱好,并具备学习的条件,但要想学有所成,仍需要扎实系统的训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那些急着让孩子上电视屏幕的热心家长们,真正能够静下心来了解孩子的特点和意愿,真正有耐心、有能力为孩子创造一个宁静的艺术学习环境的究竟有几人?‎ 为了成名成星这样一件概率极小的事情把孩子抛进“名利场”是一种不理智的行为。古有方仲永“天才沦为平庸”的先例,今有因成功主演《小鬼当家》中的“凯文”而一跃成为美国历史上最耀眼的童星的麦考利•卡尔金的堕落。鲜花和掌声往往成为“童星”成长中的陷阱。而那些娱乐圈的“常青树”多是在成年后才涉足此行业的,他们一般都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涉足娱乐圈是他们在对自身兴趣特长进行客观审视、对才能智慧进行正确评估和对未来人生道路进行合理规划之后,做出的职业选择。因此,他们的“星光”经久不衰。著名主持人杨澜,在大学毕业加盟《正大综艺》之前,走的是一条中规中矩的求学道路,成为央视当红主持人的她后来又主动选择了全身而退,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传媒学硕士,为自己充电,从主持人走向传媒管理并获得了社会的高度认可。杨澜的厚积薄发对那些心急的“童星”父母来说,很有启发性——让孩子成为社会良材才是父母最大的成功。‎ 孩子成才的道路千万条,但谁也无法保证他们能成“星”成“家”。“星”和“家”的结果不是催出来的,而是涵养出来的。家长们应认真思考怎样才能使孩子们健康成长、成才立业。(选自2009年7月3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中举方仲永、凯文的事例是为了证明鲜花和掌声往往成为“童星”成长中的陷阱。‎ B.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急于求进,而是应像杨澜一样厚积薄发,努力提高自身的修养与素质。‎ C.虽然孩子不具备某一方面的天赋而家长硬要他去学习,这也顶多造成孩子在这方面的学习中没有什么成绩。‎ D.面对鲜花和掌声,家长们更应认真思考的是如何来保证孩子将来一定要成为“星”或“家”。‎ E.当前许多家长趋之若鹜带着孩子走进“娱乐圈”,  越来越多的幼稚面孔出现在大众娱乐的领域。‎ 解析:C不仅在这方面没有什么成绩,还会使他们因巨大的压力而产生自卑的心理甚至厌学的情绪。D不是思考如何来保证孩子将来一定要成为“星”或“家”,而是思考怎样才能使孩子们健康成长、成才立业。答案:CD ‎ ‎ ‎2.请你说说文章第一段画线部分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本的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描写分细描和白描两种,从画线部分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只是对描写对象进行大致的勾勒,因此是白描手法。从这些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不只是不赞成这些孩子的做法,还对他们的前途很担心。‎ 答案:采用了白描的描写手法,作者用极其简练的笔墨勾勒出了“小明星”的特点。    表现了作者对“小明星”现象的不赞同和为其前途着急、担忧的感情。‎ ‎ ‎ ‎3.作者举方仲永、麦考利•卡尔金和杨澜的事例分别是为了证明什么观点?‎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结构的能力。回答本题需要从本文的写作目的来考虑,即思考作者列举这两个例子要达到什么目的,这样则不难得出正确答案。‎ 答案:举方仲永、麦考利•卡尔金的事例是为了证明“鲜花和掌声往往成为‘童星’成长中的陷阱”的观点。举杨澜的事例是为了证明成长需要厚积薄发的观点。‎ ‎ ‎ ‎4.请仔细阅读全文,探究本文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并举例作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能力。本文在语言上一个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准确、严密,“并举例作简要分析”要求考生既要从文中找出例子,又要进行适当的分析。‎ 答案:这篇文章语言上的一个特点是表述极为严密,让人无懈可击。如“而那些娱乐圈的‘常青树’多是在成年后才涉足此行业的,他们一般都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作者用了两个限制性的词语“多是”“一般”,强调一般情况,但也可能有例外。作者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使得语言表述极为严密。‎ ‎ ‎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 ‎ 侯晶晶:轮椅上“走”出精彩人生  侯冠宇 ‎ 她是中国第一位“坐在轮椅上的女博士”,“中国十大女杰”之一。不久前,她又登上了第十七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的领奖台。面对诸多荣誉,侯晶晶更习惯将自己定位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一名普通教师。“我只是个普通人,做了分内的事,荣誉是很偶然的。”‎ 侯晶晶,1975年出生于安徽省当涂县。因为从小迷恋读书写字,4岁时就被父母送进小学。让大家惊讶的是,在第一次单元测验中,她就得了双百分。很快,侯晶晶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 ‎11岁那年,这个活泼的小女孩因为一次误诊,从此失去了行动能力,瘫痪在床,不得不告别校园。侯晶晶坦言自己当时也曾很低落、绝望,但家人的爱给了她极大的支持。父母从不在她面前叹息流泪,总是乐观地告诉她不要放弃希望。远方的姑父姑妈长年与她通信,鼓励她自学成才。‎ 病床上的侯晶晶拿起书本开始在家自学。在长达10年的自学历程里,每一步她都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坐在专用沙发上看书,时间久了下肢会因血流不畅而浮肿,每隔一两个小时侯晶晶就必须把腿放直,让母亲按摩一会儿。最难熬的还是冬季,由于下肢没有知觉,晚上睡觉时,她的腿经常被放在被褥里的热水袋烫得血肉模糊,几乎每次都要到第二年春天才能蜕痂。‎ ‎1994年,侯晶晶第一次坐在轮椅上进入自学考试的考场,这几乎也是她8年来第一次出门,当时的情景让她至今难忘。虽然既激动又紧张,但基础英语3个小时的考试她只用了1个多小时就自信地交卷了,大学语文也考得非常顺利。最终,侯晶晶的基础英语获得了马鞍山市第一名的好成绩。‎ 认识侯晶晶的人都评价她“意志如钢”,她则淡淡地说:“认准一个正确的价值方向,化为点滴行动,坚持不懈,我只是在努力这样做。”在侯晶晶的人生道路上,她就是以这样的态度一直坚持着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的。‎ ‎1998年,侯晶晶以外语专业总分第一的成绩被录取为南京师大外国语学院的硕士研究生。结束了10年的自学生涯,她开始了最大限度地挑战体能与耐力的学校生活。由于控制不了上厕所的时间,又无法用一般的公共设施,每次离开宿舍去听课,她都提前几小时禁水。即便如此,她也总是背着一个大书包,里面装着用来方便的器具。‎ 毕业的那一年,侯晶晶又以专业方向第一名的成绩跨专业考上了南京师大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专业的博士。为了完成关于内尔•诺丁斯关怀教育理论的博士论文,她硬是啃下了13本诺丁斯的英文原版著作,其中有12本著作在国内还没有中文版。侯晶晶还设计了两种调查问卷,坐着轮椅深入各师范院校、中小学、幼儿园,观察调研关怀教育在中国学校的开展状况。博导朱小蔓教授评价说,侯晶晶的调查发现和结论对关怀教育在中国教育界的运用有着积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如今,侯晶晶终于圆了小时候的“教师梦”,成为南京师大的一名教师。尽管“走”上讲台的时间并不长,但她很快赢得了学生们的喜爱,已经连续两个学期被评为该校“最受欢迎的老师”。‎ 现在侯晶晶的生活,仍然是以教学和科研工作为主。她一直以一种从容冷静的态度对待种种荣誉:“人生似波浪起伏,有波峰波谷。无论处于何种境遇,都应该尽量沉下心来做点事情,不要迷失方向。”‎ ‎(选自《中国青年报》)‎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这则新闻的标题非常耐人寻味,“坐”在轮椅上却能“走”,将看似不合理的内容放在一起,含意深远,也更吸引读者。‎ B.侯晶晶因误诊瘫痪在床,失去了行动能力,但她从不灰心、绝望,在家人和亲戚的鼓励下,走上了自学成才的道路。‎ C.侯晶晶认准一个正确的方向后,就会坚持不懈地朝着目标努力奋斗,所以她才能实现心中的理想,事业有成。‎ D.侯晶晶结束10年自学生涯后,第一次坐轮椅参加了自学考试,后来以外语专业总分第一的成绩进入南京师大外国语学院读研究生。‎ E.侯晶晶在挫折面前能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在荣誉面前,也能保持从容冷静的态度。这一点十分值得我们青少年学习。‎ 解析: B项,“但她从不灰心、绝望”有误,原文第三段说侯晶晶坦言她当时“也曾很低落、绝望”。D项“第一次坐轮椅参加了自学考试”是在1994年,她瘫痪8年后。‎ 答案:BD ‎ ‎ ‎2.文章第一段属于新闻基本构成中的哪个部分?请结合文本分析其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的能力。回答此题应紧扣新闻的文体特点,在总体把握作品内容的基础上分析相关语段在文中的作用。题干明确指出是“文章第一段”,根据新闻的文体特征、本段的内容及其与下文的关系。‎ 答案:属于导语部分。作用:集中介绍新闻要报道的人物,为整篇新闻定下感情基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等。‎ ‎ ‎ ‎3.结合文章内容回答:侯晶晶的成功经验主要有哪些?‎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立足全文,明确文中讲了人物哪些事件,然后注意题干中所说的“成功经验”,以此为出发点筛选信息。‎ 答案:①认准人生的方向。侯晶晶虽然遭遇了这么大的挫折,但仍坚持自学,渴望成为一名教师。②坚持不懈的努力。多年来,侯晶晶最大限度地挑战体能与耐力,持之以恒地学习,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努力。③战胜自我,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侯晶晶也曾低落过、绝望过,但在家人的鼓励下,她终于找回了自我,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最终事业有成。‎ ‎ ‎ ‎4.侯晶晶身残志坚、最终取得成功的故事对你的人生有什么启迪?试联系实际谈谈你自己的感想。              解析: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此类试题一般没有固定答案。在对全文内容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深入思考,联系实际谈自己的真实感想,切忌空洞。‎ 答案: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勇于面对人生的挫折,找准生活的目标,不断进取,终将会有所收获。(意思对即可)‎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