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各地最新语文模拟试题汇编之文学类文本阅读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2017届河北省唐山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这些桥
冯文超
昆仑险,唐古拉高,在两山之间的铁路线上,火车轰隆隆地驶过几百座铁路桥。那些桥最长的达十几公里,绵延望不到边。列车驶过的铿锵声仿佛是桥在歌唱。那不是小夜曲,也不是咏叹调,而是英雄交响曲。那种铿锵声调,无论是彻骨严寒的风雪天气,还是紫外线强烈的炎夏,只要有列车通过时,你都会听到。应该说,列车通过时,是桥最激动的时刻,自然也是它体现自身价值的时刻。
桥是沟通的纽带,逢山修路,遇水架桥。纵观天路上的这些桥,没有仪态万方的造型,没有浓艳色彩,当然也有拉萨河大桥那哈达般洁白优美造型的,但大多数是普普通通的混凝土结构桥。远远望去,呈现的是水泥、钢铁、石子,是一种力的展示。望着它,如望男子汉雄健的脊梁,敬畏感油然而生。
桥常常是和水连在一起的,可是青藏铁路上的桥不光是跨水而过,无水也有桥。这里以桥代路,其原因是火车过冻土地带要架桥,给野生动物设置通道也要架桥,让它们从桥洞通过。
有水的桥自然都一样,说说没水的桥。天路上给野生动物铺设通道的桥,最有代表性的是清水河大桥,长度为十几公里,桥墩有一千多个,是青藏铁路上最长的桥,远望如一架天梯直抵远处洁白的雪山。它的桥孔就是野生动物的通道,让那些没翅膀的生命从中滑翔。
桥隧车间主任靳东发告诉我,每年草滩上野花点点竞妖娆时,通道便开始热身了。灰褐色、土黄色的藏羚羊开始迁徙,去卓乃湖交配繁衍,一批接一批,而最大的一批,竟有几千只,浩浩荡荡地通过通道。头羊走在前边,两只长犄角像仪仗队的指挥杖,如将军带领着一支长长的队伍去远征。它们快速过桥洞时,像士兵奔赴战场,闪电一般快,颇为震撼。这时,正在干活的桥隧工们会立即放下工具,也快速钻进隐蔽处,屏声敛息,不打扰这些可爱的西部的精灵。一次,一只小藏羚羊见桥头铁路防护网里长着青草,就去吃,头卡在网格里不能动。工人们把它救出来,用牛奶喂养,然后放生。从此以后,防护网换成密度更高的网格,再没有藏羚羊被卡住。这座清水河大桥上走火车,下走野生动物。好天气时,从昆仑山飘来的白云如长长的哈达舒展着、缭绕着,而远处唐古拉雪山送来清凉的风,宽阔的草滩虫吟鸟唱,悠闲的野生动物欢乐蹦跳,桥也叩动多孔清风,与人、与大自然和谐交谈。
一对自驾的旅行者在桥边沿路上丢了一个包裹,里边有现金、衣服,想着肯定是找不到了,略感绝望地问了一下桥隧工,结果完整地找到了包裹,里面的东西丝毫不差。感激的旅游者望着那一张泛着高原红的脸,心里发热,将新款的冲锋衣送给小伙子。小伙子喜欢极了,拿出自己一件工作服,上边有橙黄防护色彩和一个鲜红的铁路路徽,回赠给旅游者,俩人高兴地穿着互换的衣服合了一个影。旅游者说,穿上这件衣服,握着他的手,好像心灵上搭了一座桥!
这些桥架在山水之间,冻土之上,起着连接沟通的作用。高寒缺氧、烈日暴晒,狂风飞沙,不管山险水恶,或是荒漠旷野,它都恪守着职责,对于“担当”这个词受之无愧。
桥是有灵气的,有血肉的,有人情的。人们对桥是感恩的!
行驶过青藏铁路的人,会记住雪山、草原、湖泊,也会记住这些铁路桥吧?
(摘自2016年10月17日 《人民日报 》)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第一自然段总领全篇,简要介绍了青藏铁路桥的位置,同时运用比喻手法突出铁路桥的价值,也为全文奠定了雄壮的基调。
B.文章第二自然段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大多数青藏铁路桥没有优美的姿态、艳丽的色彩,有的只是质朴和雄健,这也为后文写桥隧工人做了铺垫。
C.文章第五自然段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的描绘出藏羚羊穿过青藏铁路桥洞时的震撼场面,笔墨饱满,读来给人以催人奋进的力量。
D.文章最后一段以揣测的语气作结,婉转地赞美了这些桥以及设计、建造、养护这些桥的劳动者们,同时,在结构上呼应开头,也照应了题目。
8.文中划线的一段写景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9.本文中的“桥”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2017届河南省百校联盟高三4月教学质量检测
除夕雪
除夕夜,雪还在下着,对面的山已经成了刚出笼的白面馒头,被霭霭的暮色笼罩着。咔嚓”一声,一棵枝桠在雪的重压之下,带着雪沫扑簌簌地落了下来。然后就是静寂,无边无际的静寂。
一个亮着晕黄的灯光的草屋下,几个孩子倦倦地偎在炭烧火桶边,旁边一只烧煤的炉子,放着一只铝锅,里面“突突”地冒着热气,孩子们眼巴巴的望着。
屋外传来“咯吱咯吱”的响声,老大飞快地拉开木门,门像老牛一般哼唧着,光亮由一根木棍被拉宽,像面镜子躺在雪地里,她喊道:“妈!”
母亲挑着两担雪,拖着一地水迹走了进来,老二老三也都一起站到了地上,眼巴巴地看着母亲。
母亲摘下头上的围巾,脸颊冻得通红,说:“原以为有最后一班公交,没想到今天三十,中午就没了──”母亲一早就出门卖菜了。
拨开筐子里的积雪,母亲扒拉出三棵大白菜,老二失望的眼神垂了下来,老三委屈地瘪嘴,眼圈泛红,老大瞪了他们一眼,就去拎起炉上的锅灌水。
母亲剥去了身上的军大衣,那还是父亲留下的,抻了抻衣袖,看着这三个瘦骨伶仃的儿女,眨眨眼说:“今天过年我们吃元宝吧。”
“元宝?”几乎是异口同声,目光也聚光灯般投向了母亲,老三吧嗒着满嘴的口水。
母亲点头,指挥道:“老大,你把这几棵白菜洗洗!”
“老二,去把床下的粉丝拿出来!”
老三才五岁,睁着透亮的黑眼珠注视着母亲,母亲说:“你给我准备一瓢水。”
母亲舀了几碗白面在盆里,吩咐道:“加水!”
老三两只手颤巍巍地端着水瓢,滴了两滴,“不够!”母亲说。又加了一点,母亲直接从老三手里夺过水瓢,“哗”的一声,水冲到面里,隐了身,母亲操手搓揉了起来,面团像雪球一般滚大,圆滚滚的像个白胖子,母亲安慰般拍打着面团。
洗净的白菜从热水里捞起,切碎,放到摊开的纱布里拧干,粉丝同样烫软,一起切碎,放在一个盆子里搅拌,加盐,又一通拌着,白菜也慢慢泛着喜色。
母亲把擀面杖直接压在了面团上,横一道竖一道,胖子被压扁,抻长。直到一张大面皮摊在桌上,又找来一个罐头瓶子,压在面皮上,一个圆形的面皮就出来了。
“饺子!”老二惊呼道,自从父亲去世后,就一直没有包过饺子,父亲擀面皮是掐一小块面剂,擀面杖搓动两下,一块面皮就飞了出来。不像母亲这样费劲。
饺子七零八落地散在桌上,像一群咧嘴的大肚汉。母亲对老二说:“去烧水吧!”老三在一旁不安分地用手揉揉捏捏,被母亲拍落了,老三噘着嘴,老大在一旁安静地包着饺子。
当水汽弥漫着整个屋子,一只只水饺“扑通通”地跳下水,沉到锅底,母亲掂着锅铲说:“你们三个把对联贴上!”
等三个孩子回到了屋里,三碗热气腾腾的水饺就端到了桌上。母亲颇为神秘地说:“这里面有惊喜,你们谁吃到了,谁明年就有好运哟!”
老二咬了一口,惊叫道:“我吃到了!”就吐出一枚硬币,摊开手掌,熠熠生辉。
老三有些着急,吞了几口溜光水滑的饺子,停了下来,翻着白眼看着老二,母亲吃了一个饺子,鼓励说:“三子,吃啊!”
老三眉头锁住,又解开,叫道:“我也吃到了!”从嘴里就吐出了硬币,在手里扬了扬,那样子比吃了开心果还兴奋。
老大看着母亲,说:“我吃撑了!”就把碗里两个饺子拨到了母亲的碗里,赶紧把碗抽走。母亲牙齿“咯噔”了一声,蹙眉,老三叫道:“妈也吃到了!”
老二拍着巴掌说:“大姐,就你没有吃到了!”
老大鼓起嘴咽着一口,瞪大眼说:“不好,我吞到肚子里了!”
欢乐的笑声爆起,冲破除夕夜白雪皑皑的屋顶张扬开来。母亲转头望向墙上丈夫的照片,嘴咧开,眼圈却已经红了……
(摘编自《小小说月刊》2016年12期)
7.下列小说相关内容的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主要运用形象的比喻和以动衬静的手法描绘除夕夜的雪景,突出了过年的热闹和草屋环境的寂静,同时也为故事的展开做了铺垫
B.小说通过穿“父亲”留下的军大衣、“父亲”去世后没包过饺子、墙上挂“父亲”的照片等细节,暗示了“父亲”去世给这个家庭造成的穷困和不幸。
C.第三段划线句子属于细节描写,既生动地展现了那开门后光线由窄到宽的变化过程,同时“门像老牛般哼唧着”,也暗示了这个家庭生活的窘迫。
D.小说中运用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手法塑造了孩子们的形象。老三天真烂漫,老二鲁莽性急,老大贴心懂事,个性鲜活,真切生动。
8.母亲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5分)
请简要分析结尾段的作用。(6分)
(三)现代文阅读(14分)广东省佛山市2017届高三4月教学质量检测
贤 人 图
聂鑫森
城里有两个画画的先生,一个是陆小知,一个是覃怡斋。
陆先生和覃先生住在同一条街上,一个住街头,一个住街尾。
陆小知,字文无,生得十分魁梧,脸上一圈连鬓胡须,很黑,很硬挺。他是河北沧州府
人。他名小知,字文无,人以为字是名的阐释,既“小知”,当然也就“文无”了。只有覃
先生懂得此中奥妙,文无其实是中药当归的别称,表示对乡土的眷恋。陆先生无妻室无儿女,
与他日夜厮守的是画室壁上悬挂着的一柄古剑,抽出鞘来寒光逼人。他画山水,也画花卉、
鳞毛,但花卉中,他不画梅花、蝴蝶兰;水中鳞介类,他不画螃蟹。这几样东西是覃先生爱
画的,陆先生自谓不如,所以藏拙。他画的牡丹与水仙,别有风韵。他的桃也画得好,鲜嫩
得让你嘴馋。这画要的人很多。贺寿的,结婚的,都悦目于这一派喜气,也肯给价钱。有了
钱,他就去喝酒。街中段有家小酒楼叫“一街春”,跑堂的一见他来,就迎上前,唱一个喏:
“陆先生——雅座!”不需吩咐,就会摆上酒与菜,然后去请覃先生。
覃先生拖着一家子,一妻四儿女,粗茶淡饭维持下去就不容易了,哪有钱上馆子?但陆
先生喜欢做他的东,觉得和他聊天是一大乐趣。覃先生肯读书,虽穷而不俗,时有高论,很
使陆先生钦服。覃先生的题画词句也多有妙趣,有一回画一仕女图,臂外露,娴静动人,题
句为:夜凉如水,问玉臂寒否?陆先生知是从杜诗中点化而来,很佩服他的才思。
覃先生名怡斋,字少疾。他善画梅花、蝴蝶兰,螃蟹也画得别有情味,活生生的。
覃先生和陆先生同行,又住一条街,但彼此很敬重,从不生忌。有人要画梅花、蝴蝶兰、
墨蟹,陆先生说:“画这些玩意儿,覃先生有好手笔,请找他。”有人要画桃,画牡丹、水仙,覃先生说:“我不及陆先生,他有高招儿,我领你去。”
本城有个无赖叫“二花子”的,前些日子找覃先生要了张墨蟹,忽将退回来,说是没画
好,要求索回二十块大洋,其实买时只付了一块大洋。陆先生一听,回家取了剑,一路疾步
到了覃家,威威武武地坐在画室里。那张退回的墨蟹图悬挂在壁间。
“二花子”进来,径直窜进画室,头一昂:“覃先生,备好钱了?”
陆先生蓦地站起:“早备好了,龟孙子!”
“二花子”一看,不是覃先生,是陆先生。
陆先生说:“你说这画不好,哪一笔不好?你指给我看。”
说完拔剑出鞘,但见寒光满室,冷气森森。“二花子”打了个愣噤。
陆先生用剑往画上划去,剑尖在纸上游动,却不触墙壁,宣纸条条落下,大小均等。“二
花子”一张脸顿时吓白,惶恐间,陆先生一掉剑锋,直取“二花子”胸前,往下一划,一件
黑绸褂脆然裂开,却不伤皮肉。
这功夫了不得!
“老子是河北沧州人氏,你可知沧州向来武风盛烈?没两下子,我能在这站地面?滚!”
“二花子”仓皇地逃了。覃先生很感谢陆先生。
日子一天天打飞脚过去。陆先生大约是因为喝酒太没节制,身体渐渐地坏了下来,三天
两天会咳出一大碗淤血,但他依旧不禁酒。
覃先生踱过来看望陆先生。陆先生见他来了,很高兴,让进画室,喝过茶就要抻纸、调
色,运笔作画。说是要请少疾指正。平素,陆先生画画从不让人看,再好的朋友也不破例。
陆先生画桃,先提笔用清水浸透,再在红色碟内蘸少许红色,然后在红白碟里反复使所
蘸红色与笔中的清水混合成淡红色;又将笔回到红色碟内蘸红色,所蘸红色部分约到笔毫长
度的三分之一处。淡红画桃实,深红画桃尖。一笔点去,再按倒笔毫,原地一旋,画出圆硕
的桃实,笔没有离开纸,一笔画成一个桃子,鲜色可人。接着画牡丹、水仙。“你儿女多,
往后得用钱。”陆先生说。覃先生差点流出泪来。
陆先生终于一病不起了。每顿饭覃先生都让妻子做好,自己亲自送去。
不久,陆先生故去了。覃先生一手张罗了后事,借了一笔钱,雇请了几个人,亲自扶柩
去沧州安葬。陆先生平生所念的是“当归”,覃先生再穷也要把他送回去。
覃先生得到陆先生的笔法,私下里练了些日子,笔法酷似,可以乱真。买的人也多,名
气渐扬。家境富足了。他也时常到“一街春”去,跑堂的迎上前,唱一个喏:“覃先生——
雅座!”
覃先生说:“搁两副杯、筷。”
“还有客人?可要催请。”
“没有。”心里却说:还有陆先生。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小说语言用词考究,典雅而富有韵味,细微处见功力,如小酒楼名为“一街春”,看
似寻常,实则蕴含深意。
B. 小说采用对比的写法,将陆先生与覃先生在画功和为人上处处作对比,是为了突出陆
先生比覃先生更有才华。
C. 洗练而富有个性的人物对话,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早准备好了,龟孙子!”表现
出陆先生的刚猛与仗义。
D. 陆先生破例在覃先生面前演示作画过程,表明陆先生视覃先生为知己,同时也是对覃
先生生活的关心和帮助。
E. 小说通过叙写两位画家的人生际遇,描绘了一幅普通知识分子生活图景,旨在表达对
知识分子境遇困窘的同情。
8. 小说多处使用了照应手法,请举两例并作简要分析。(4分)
9.请简要分析小说题目“贤人图”的作用。(5分)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吉林省吉林大学附属中学2017届高三第六次摸底考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4分)
鲁鲁 宗璞
鲁鲁坐在地上,悲凉地叫着。树丛中透出一弯新月,院子的砖地上洒着斑驳的树影和淡淡的月光。那悲凉的嚎叫声像一把锐利的刀,把这温暖、平滑的春夜剪碎了。
鲁鲁原是一个孤身犹太老人的狗。老人住在村上不远,前天死去了。只是这矮脚的白狗守住了房子悲哭,不肯离去。人们打他,他只是围着房子转。房东灵机一动说:“送给范先生养吧。这洋狗只合下江人养。”这小村中习惯地把外省人一律称作下江人。于是他给硬拉到范家,拴在这棵树上,已经三天了。
两个孩子从院子北端三间旧房中蹑手蹑脚走了出来。10岁左右的姐姐捧着一钵饭,6岁左右的弟弟跟在姐姐身后。
“鲁鲁,你吃饭吧,这饭肉多。”姐姐把手里的饭放在鲁鲁身旁。
鲁鲁用悲哀的眼光看着姐姐和弟弟,渐渐安静下来了。他四腿很短,嘴很尖,像只狐狸;浑身雪白,没有一根杂毛。颈上套着皮项圈,项圈上拴着一根粗绳,系在大树上。
“鲁鲁,你就住在我们家。你懂中国话吗?”姐姐温柔地说。“拉拉手吧!”三天来,这话姐姐已经说了好几遍。鲁鲁总是突然又发出一阵悲号,并不伸出脚来。
但是鲁鲁这次没有哭,只是咻咻地喘着,好像跑了很久。
姐姐伸手去摸他的头,鲁鲁一阵颤栗,连毛都微耸起来。老人总是抚摸他,从头摸到脊背。那只大手很有力,这只小手很轻,但却这样温柔,使鲁鲁安心。他仍咻咻地喘着,向姐姐伸出了前脚。
妈妈走出房来,在姐姐介绍下和鲁鲁握手,当然还有弟弟。妈妈轻声责备姐姐说:“你怎么把肉都给了鲁鲁?我们明天吃什么?”
姐姐垂了头,不说话。弟弟忙说:“明天我们什么也不吃。”
范家人都睡了。只有爸爸仍在煤油灯下著书。鲁鲁几次又想哭一哭,但是望见窗上几乎是趴在桌上的黑影,便把悲声吞了回去,在喉咙里咕噜着,变成低低的轻吼。
妈妈和姐姐解掉拴鲁鲁的粗绳,但还不时叮嘱弟弟,不要敞开院门。这小院是在一座大庙里,庙里复房别院,房屋很多,许多城里人迁乡躲空袭,原来空荡荡的古庙,充满了人间烟火。
鲁鲁来到范家十多天了。有一天,鲁鲁出了门,踌躇了一下,忽然往犹太老人原来的住处走去了。那里锁着门,他便坐在门口嚎叫起来。还是那样悲凉,那样哀痛。他想起自己的不幸,他的心曾遗失过了。他努力思索老人的去向。这时几个人围过来。“嚎什么!畜生!”人们向他扔石头。他站起身跑了,向着城里跑去了。因为他有一个谜,他要去解开这个谜。
黄昏时,鲁鲁在城里一座旧洋房前停住了。这里是犹太老人和鲁鲁的旧住处。
旧洋房的门关着,鲁鲁就坐在门外等,不时发出长长的哀叫。他在门口蹲了两天两夜。人们气愤起来,下决心处理他了。他很饿,又渴,又想睡。他想起那淡黄的土布衣裳,那温柔的小手拿着的饭盆。他最后看着屋门,希望在这一瞬间老人会走出来。但是没有。他跳起身,冲出重围,向城外跑去了。
他得到的谜底是再也见不到老人了。他不知道,那老人的去处,是每个人,连他鲁鲁,终究都要去的。
姐姐和弟弟很难过。傻鲁鲁,怎么能离开爱你的人呢?你一定会回来的吧。
第三天黄昏,妈妈准备扔掉鲁鲁的饭盆和水盆时,鲁鲁回来了。姐姐冲过去弯身抱起他的头,他舔着姐弟俩的手,他给爸爸妈妈作揖。那晚全家都高兴极了。
鲁鲁正式成为这个家的一员了。
村边小溪静静地流,不知大江大河里怎样掀着巨浪。终于有一天,日本投降的消息传到这小村,整个小村沸腾了,赛过任何一次赶集。
“回北平去!”全家人高兴地抱在一起,鲁鲁也连忙把头往缝隙里钻。可是鲁鲁不知道,路途遥远,交通不便,鲁鲁是不能随去的。最后的决定是带他到t市,送给爱狗的唐伯伯。
上路第二天,姐姐就病了。鲁鲁一刻不离地挤在她脚前。眼光惊恐而凄凉。
t市附近,有一个著名的大瀑布。10里外便听得水声隆隆。车经这里,人们都下车到观瀑亭上去看。上车第二天就病了的姐姐,也执意要下车。于是爸爸在左,妈妈在右,鲁鲁在前,弟弟在后,向亭上走去。急遽的水流从几十丈的绝壁跌落下来,在青山翠峦中形成一个小湖,水气迷蒙,一直飘到观瀑亭上。姐姐觉得那白花花的厚重的半透明的水幔和雷鸣般的轰响仿佛离她越来越远。姐姐晕在了爸爸的肩头。
姐姐住进了医院。鲁鲁再也没有看见姐姐。没有几天,他就显得憔悴,白毛失去了光泽。唐家的狗饭一律有牛肉,他却嗅嗅便走开,不管弟弟怎样哄劝。
范家人到医院接了姐姐上了飞机。姐姐和弟弟为不能再见鲁鲁,一起哭了一场。他们听不见鲁鲁在花园里发出的撕裂了的、变了声的嗥叫,他们看不见鲁鲁因为一次又一次想挣脱绳索,磨掉了毛的脖子。他们飞得高高的,遗落了儿时的伙伴。
终于渐渐平静下来的鲁鲁,有一天又不见了。过了半年,大家早以为他已离开这世界,他竟又回到唐家。他瘦多了,完全变成一只灰狗,身上好几处没有了毛。他曾回去,又一次去寻找谜底,他戴露披霜,登山涉水;千里迢迢,他重见了小山上的古庙,却寻不到原住在那里的主人。他并不注意外界的凄楚,他只是要去解开内心的一个谜。他去了,又历尽辛苦回来,为了不违反主人的安排。
唐家人久闻鲁鲁的事迹,却不知他有观赏瀑布的癖好。他常常跑出城去,坐在大瀑布前,久久地望着那跌宕跳荡、白帐幔似的落水,发出悲凉的、撞人心弦的哀嚎。
(有删改)
7.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小说对鲁鲁进行人格化的描述,细腻地展现了小狗鲁鲁的内心活动,使读者能真切地感受到小狗内心复杂的情感。
B.“村边小溪静静地流,不知大江大河里怎样掀着巨浪”,一语双关,暗示消息闭塞的小村庄不能及时知道时局发生的巨大的变化。
C.小说描写范家人及鲁鲁走向观瀑亭,虽然只是用了几个简单的方位词,但营造出和谐温馨的画面,突出了环境的美好,烘托出鲁鲁的乖巧温顺。
D.小狗鲁鲁曾两次历尽辛苦、几近丧命地寻找旧主人,无果后,出于对旧主人安排的尊重和新主人善意的理解,又返回了新主人的家中。
E.小狗鲁鲁心底的谜,源于对死的不解——他不知道生命会有终点,源于对生的困惑——他不知道旧主人的无奈与艰辛,他只想寻回那份失落的温暖。
8.划线句中,鲁鲁为何会有如此举动?这体现出鲁鲁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9.小说以鲁鲁坐在大瀑布前的悲凉的撞人心弦的哀嚎结尾,可谓匠心独运。试探究作者这样写的用意。(6分)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河北省邯郸市2017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
乡下佬的劝告
〔美〕威廉•萨洛扬
有一年,我的叔父美立克从弗莱斯诺到纽约去旅行。
在他上火车之前,他的叔父迦洛看望了他一次,告诉他旅行上的种种危险。
“你上了火车,”那老人说道,“仔细拣定你的座位,坐下来,不要东张西望。”
“唔,叔叔。”我叔父说道。
“几分钟之后,火车开动了,”那老人说道,“两个穿制服的人会从夹道上走过来,向你要车票。不要睬他们,他们会是骗子。”
“我怎么会知道呢?”我叔父说道。
“你会知道的。”老人说道,“你不再是小孩子了。”
“唔,叔叔。”我叔父说道。
“你旅行了不到二十英里,一个讨人喜欢的年轻人会走到你跟前来,递给你一支香烟。告诉他你不抽烟,香烟上会有麻药的。”
“唔,叔叔。”我叔父说道。
“在你到餐车去的路上,一个很美丽的女郎会故意和你撞个满怀,而且差不多抱住你,”老人说,“她一定极其陪小心而且动人,你自然的冲动便是要和她做朋友。抛撇了你那自然的冲动,一直进餐车去吃东西;那女人会是女冒险家。”
“什么?”我叔父说道。
“婊子!”老人喊道,“一直进去吃东西,点最好的食品。如果餐车人满了,那美丽的女人坐在你同桌的对面,不要对着她的眼睛看。如果她讲话了,装做聋子罢。”
“唔,叔叔。”我叔父说道。
“装做聋子,”老人说道,“这是唯一摆脱的方法。”
“摆脱什么?”我叔父说道。
“摆脱全部邪恶的花把戏,”老人说道,“我旅行过的,我懂得我谈着的问题。”
“唔,叔叔。”我叔父说道。
“这我们不要多谈了。”老人说道。
“唔,叔叔。”我叔父说道。
“我们不要再讲这问题了。”老人说,“这完结了。我有着七个小孩子,我的生活一向是
圆满正经的生活。我们不要再想到它罢。我有着地呀,葡萄呀,树木呀,牛羊呀,和钱呀。人
是不能一切齐备的——除非什么时期有一天两天是如此。”
“唔,叔叔。”我叔父说道。
“在你从餐车回到你的座位的路上,”老人说道,“你会经过吸烟间。你在那儿会发现一批人打着纸牌,赌客们会是三个中年人,指头上套着看上去很值钱的戒指。他们会向你笑嘻嘻地点头,他们中间的一个会邀你入局。告诉他们,你不会讲英语。”
“唔,叔叔。”我叔父说道。
“这就好了。”老人说道。
“谢谢你。”我叔父说道。
“还有一件,”老人说道,“当你夜里上床的时候,把你袋子里的钱拿出来,放在你的鞋子里。把你的鞋子放在你的枕头底下,把你的头整夜搁在枕头上,不要睡熟。”
“唔,叔叔。”我叔父说道。
“这就好了。”老人说道。
老人离开后,第二天我叔父美立克上了火车,便一直横过了美利坚旅行到纽约去。
穿制服的两个人并不是骗子,带有上麻药的香烟的年轻人没有到来,美丽的年轻女人没有坐在餐车里和我叔父同桌的对面,吸烟室里也没有人打纸牌,我叔父把他的钱放在他的鞋子里,把他的鞋子放在他的枕头底下,第一夜整夜没有睡熟,但是第二夜,他却放弃了全部的规矩。
第二天,他自己把一支香烟递给了另一个年轻人,那年轻人接受了。
在餐车里,我叔父走到一边去,和一个年轻女郎同桌坐了。
他在吸烟间里发起了打扑克,还在火车开到纽约之前,我叔父认识了火车上的每个人,每个人也认识了他。
有一次,当火车穿过俄亥俄州的时候,我叔父和那接过香烟的年轻人和到跋沙尔去的两个年轻女郎组成了四人合唱队。
这次旅行是很愉快的旅行。
当我叔父美立克从纽约回来的时候,他的老叔父迦洛又来看他了。
“看光景你是一路平顺的,”他说道,“你遵守过我的教训了吗?”
“唔,叔叔。”我叔父说道。
老人远望着天空。
“有人靠我的经验得到了益处,这在我是觉得高兴的。”他说道。
(选自《中外微型小说》,有删改)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在美立克去纽约旅行前后,叔父迦洛特地来看望他,给他说了一番话,可见叔父是一个非常热心的老人,也体现了他对后辈充满着关爱。
B.美立克在同叔父迦洛交谈时,态度一直恭恭敬敬,叔父每说一点,他都能积极地做出回应,表现出他很尊敬这位长辈,认为叔叔说的都是金玉良言。
C.从叔父迦洛叮嘱美立克的内容可以看出,在叔父迦洛的眼里,社会上充满了欺骗、伤害、邪恶、偷盗等害人的把戏,暗示了他们叔侄所处的社会环境的黑暗。
D.小说的结尾意味深长,一方面老人因为自己的经验能够帮到别人而欣慰,另一方面老人又为自己的经验在别人身上得到了验证而感到得意。
8. 当美立克返回后,被他的叔父问及是否遵守教训,他回答“唔,叔叔”,这反映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请结合文本分析。(5分)
9. 小说为什么以“乡下佬的劝告”为题目?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六)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河南省六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后生可畏
刘斌立
我第一次去鉴睿律师楼,就注意到了前台旁边多了一张不怎么和谐的小桌子。一个大男孩模样的小伙子,睡眼惺忪地在那儿捧着厚厚的《刑法》,有一页没一页地翻着。
我问了问律师楼的合伙人李信,他一脸嬉笑地回答:“这孩子他爸是我们律师楼的、 大客户,也是老朋友了。他想让他儿子考律师,非得要我们把这孩子安排在这里打杂,一边让他看书备考。其它我们啥事儿也没给他安排,让他自己在那儿天天待着呢。”
“哦,这孩子看着还挺老实的。’’我随口应和道。
“老实?您可别小瞧这小子。听他爸说,他一心要当摇滚乐手,跟着一个不靠谱的摇滚乐队干了两年的鼓手。”老李边说边摇着头。 ’
后来我再去律师楼的时候,都会下意识地看看这个叫常远的“摇滚”男孩。他经常应景似地挺时尚,一会儿夹克上带钉,一会儿头发颜色又变了。
那年律考后没几天,我去律师楼办事,发现常远的那张桌子没了,人也没了踪影。问到老李,没想到老李苦笑着说:“那小子跑了,据说和一个摇滚乐队跑到青海茫崖矿区那边,在矿区的一个小镇上的酒吧里演出呢。他爹差点没气得背过去,已经发誓不管他了。”
我又惊讶又好笑,随着老李附和道:“现在的年轻人啊。”
一年后的一天,我突然接到鉴睿律师楼李信律师的微信。
“还记得那个玩摇滚的男孩儿吧——从我这儿跑了的那个,又回来了,这次据说是自己主动回来的。今天来求的我,要继续准备考律师,还在我这儿坐着打杂看书,我也是服了!”后面老李加了几个微信的笑脸图标。
“您就当浪子回头吧,兴许真考上了,您也是积德了。”我回复了微信,也不忘调侃地加了几个坏笑的表情。
那以后,因为工作的关系,我离开了那座城市,也与律师楼和老李少了很多的交集。至于记忆里的玩摇滚还要考律师的常远,就遗忘得更远了。
青海茫崖的矿难,突然成为了整个国家的头条新闻。部分矿务局领导受贿私自外包矿坑,私人小矿主违规野蛮开采,导致了一次灭顶的矿难。在矿难中死去的矿工遗孀,因为没有基本的合同和安全保险凭据,无法获得赔偿,更无人愿意替她们去争取权利。
就当矿难的悲哀正在褪去的时候,媒体上一个很不起眼的报道终于被我看到了。
二个名叫常远的律师,带领着自己的小团队义务承揽下了所有死难矿工家属的索赔事务。这条很短的信息,却因为这个陌生又熟悉的名字而让我震惊!
当我致电李信律师的时候,他立刻给了我确认的答复。
“没错儿,这个常远就是他。我也很佩服这小子。”老李在电话那边肯定道。
“您觉得他接这个案子是为了出名吗?”我问道。
“还真不是。你记得他曾经在青海一个矿区的酒吧演出过一段时间吧。”老李继续说道。
“那地方就在茫崖。听常远爸说,常远在那儿生活过一段时间,很了解矿工们的生活状况。他自己后来跑回来要继续考律师时就跟他爸说,以后要帮请不起律师的穷人打官司。”
我在电话那头听老李说完这些,沉默了许久。
最后,我发自内心地说了一句:“后生可畏啊!”
我听到电话那头老李很肯定地重复了这句话。
(选自《小说选刊》 2016年第6期)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常远他爸让他到律师事务所来见习,是想让他当一名律师,可他却想当一个摇滚乐手,可见他个性张扬,父子关系紧张。
B.听到常远“跑了”的消息,“我”又惊讶又好笑,并附和道:“现在的年轻人啊。”由此看出“我”对常远这类年轻人很不满意,甚至有些鄙视。
C.小说通过“我”和李信的四个阶段的对话,先抑后扬,刻画出常远这一新时代的青年形象,他有闯劲,有社会责任感;对弱者有悲悯情怀。
D.常远跑到青海茫崖的矿区演出,是为了接触中国最底层的民众,了解中国最基层的现实。这次经历使他逐渐地成熟起来。
8.“我”和老李在小说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5分)
9.你是否喜欢小说中常远这个人物?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6分)
(七)文学类文本阅读(14)湖北省2017届高三4月调研考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好天气
【英】罗纳德•邓肯
天气冰冷,像慈善事业。东风抽打在脸上,脸像砂纸打磨过似的粗糙。靴子漏水,袜子和泥浆凝结在一起,空荡荡的小路似乎连个弯儿也没有。我拖着疲惫而沉重的脚步寻找走失的母牛,诅咒起当农夫的命。好像当农夫还不够惨,命运还让我在一片长年累月都是冬天的土地上耕种。皱眉打量那片黑土地,四周树篱狰狞凌乱,我厌恶地瞪了一眼,觉得整个世界都丑陋无比。平坦无奇的耕地,光秃秃的树干,一个个泥潭映照出一片泥糊糊混浊的天空。浑身上下,唯一发热的是心头的火气。
“是个好天哪。”有人说了一声,那愉悦的语调令人生气。
“是吗?”我没好气地答道,两眼瞪着那个坐在农舍外的老头儿,“好在哪儿呢?”
“哪儿都好。”他平静地说,那老成持重的声音逼着我应战。
我争辩道:“哦,不,天不好。哪儿都不好;整个倒霉的乡村就像一座济贫院一样丑陋不堪。只有多愁善感的糊涂虫才敢念今天的好,或念一月份的任何一天的好,或者念整个冬季的任何一天的任何好。念好的人无非是想同别人进行毫无意义的、老掉牙的交谈。”
说完这些,我的火气消了一点儿。
那老头儿沉默了一会儿。我大获全胜,却并不为自己的胜利而感到特别骄傲。
过了一会儿,老头儿用手指着一排大榆树的上方,身子却没离开长凳。“看到那些榆树了吗?”他问。
“那些树看起来像患了溃疡病。”我随口答了一句。
“你搞错了,往树的上方看。”他接着说,“看看那些剽悍的大白马,看看它们随风飘动的鬃毛,看看它们由雷电驱动的双翼。”
我顺着他那不能伸直的手指所指的方向望去。“没看见什么马。”我说。
他说:“你看的是地上。朝天上看,刮东风时,云总是像马群越过榆树林,不是吗?”
我又放眼望去。千真万确,一团白云盖在光秃秃的树枝上,形成圆顶。那云团看起来的确像一匹矫健的马。我还发现马套在战车上;不,不是战车,那是一副由黄金般的光芒构成的犁铧,是它在灰暗的天空耕出了一道道金灿灿的犁沟。
“太阳肯定快要落山了,”那老汉说,“因为我女儿烧水准备沏茶时,太阳总是要落山了。”
“是她等着太阳,还是太阳等着她呢?”我问道。
“这无关紧要,”他回答说,“你得承认是个好天,对吗?”
“对,”我敷衍道,“前提是你得看得久,看得远。”
他指着小路旁的水沟继续说:“看看这儿。看见躺在下水管旁的那些枯叶了吗?那可都是些山毛榉叶子啊,是从一英里外的树林里飘到这儿的,都是。难道你没发现每片叶子腐烂时露出的金黄色是多么好看吗?擦亮的铜板与之相比黯然失色,而黄铜比起来又显得过分耀眼,每片叶子都凝聚着太阳全部的红光,我说的不对吗?”老头儿抬起头看着我。“你得承认美无处不在,无孔不入,无时不有,无刻不在,就连一条臭水沟也不例外。”
我没有回答。他展示给我的排水口处的一切,深深地吸引着我的目光,我甚至几乎没有觉察到他女儿已走出农舍,并搀扶他站了起来。她把一根白色的棍子放到他老树皮一般的手里;这时我才发现他的两眼覆着一层白膜……
“怎么,您……”
“不,”他说,“我并不比你瞎。只不过是我的眼睛看不见而已。”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我”是一个农夫,由于母牛走失,不得不四处寻找,加之天气不好,道路泥泞难行,因而心情懊恼,觉得整个世界丑陋无比。
B.为了改变“我”看世界的眼光,老头儿主动与“我”搭讪,以天气为话题,循循善诱,让我认识到,美是无处不在的,哪怕是一条臭水沟,也蕴藏着美。
C.文章第5段反复强调“今天”“一月份的任何一天”“整个冬季的任何一天”等时间点,以此凸显“我”内心的怨愤情绪。
D.“我”与老头儿对比鲜明。“我”眼睛明亮,却只看到世界的丑陋;老头儿眼睛失明,却能感知无处不在的美。可见感知美不必用眼睛,而需要用心灵。
5.文章开头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6.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我并不比你瞎。只不过是我的眼睛看不见而已”这句话的理解。(6分)
(八)现代文阅读(14分)江西省赣中南五校2017届高三下学期期中联合考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为良心标价
刘开学
吴书田和吴书耕是一母双胞胎的弟兄俩。
上世纪二十年代末弟兄俩同受业于一个私塾先生。那先生四书五经讲得并不怎么样,却写得一笔好字儿。字儿是人的脸面儿。字儿是人的招牌。字写端庄了,写字的人才周武郑王。这些话常挂在先生的嘴边。似乎,民国的基础教育没别的科目,就是识字写字。也难怪,七八十年过去了,现在不还是有人说,上学不就是念念书、识识字吗?
在先生的教诲下,书田、书耕也写得一笔好字儿。弟兄俩俨然成了小城的书法家。
日本人打进小城的时侯,书田、书耕已经成人。哥哥谋了份日本人的差事。弟弟不甘当亡国奴,远走了他乡。
有人说书耕当了八路,有人说书耕落草为寇。
没有弟弟字的参照,哥哥的字似乎更出类拔萃了。那些年,小城的门脸字号、茶楼酒肆到处是他的墨迹。
六十年过去了。哥俩都早已作古,就是他们的名字也在多数人的记忆里消失了。可是,小城却成了规模较大的市。各项经济、文化活动也都盖上商品印鉴,打上市场化运作模式。
一日,文化市场又举行了一次拍卖会,拍卖物是吴书田、吴书耕的字儿。
尽管吴书田的字很好,也曾风靡一时,但他毕竟当做汉奸,大节有亏。他的一幅字喊到两万的时侯,竟拍者的喉咙有如断了电的喇叭,再也不发声了。
吴书耕的字儿拿出来时境况比吴书田的还惨,喊到五千的时侯再也没人理会。
这时,有一老人举起了左手:“我喊一万!”
拍卖师落下了锤子:一万了,一万呀!会场人们开始骚动,但是没有人接茬。人们把老人看成了半路杀出的程咬金。不知道他凭什么出这个价。
“一万五!”老人又喊,并举起了右手,为一万五造势。其实
,这时说喊已不准确,老人是在吼。可是,依然没有人理会,激不起人们竟拍的热情。
有人开始说风凉话了:这老爷子是不是有病?也难怪,拍卖场上竟拍的主儿哪个不是神秘兮兮的,谁知这老头葫芦里卖得是什么药。再说,他左手一个价,右手又一个价,自己跟自己叫板,不有病是什么?
“没人接着喊是不?我喊两万了!”老者郑重地举起了左手。
“噢”——拍卖场开了锅,同时也把一个五十岁左右模样的人喊了起来。“老伯,你不能这样喊!”那人说。
“我喊我的,你听你的,关你什么事儿?”老者说。
“我可是主家。我可不想让您老用这种形式救济我!再说,我囊中并不羞涩。”那人解释。
“你是——?”老年人问。
“我是吴书田的儿子。吴书耕是我叔。其实,我倒希望价高,不管哪幅,喊上去得利的都是我。”
老人冷冷地看了他一眼。
“没人喊是不,那我喊两万八!”老人高高地举起了右手,象是宣誓:“你们知道不,吴书耕是我的战友。他是八路军战士,他那握过笔的手举着大刀砍掉过七八个鬼子的头!”他顿了顿说:“不把他的字喊上去,我对不住良心!”
全场都在静静地看老人。
“人,不能只讲钱。可是,“今天这事儿只能用钱说话了!”
会场的空气凝固了,人们已经不在呼吸;会场的声音冻结了,人们听得见自己的心跳。拍卖师高高地举起了拍卖锤,却又忘记了往下敲。大家都张着嘴。张着嘴却又不知道说什么。
长久地沉默之后,会场里突然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
7.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写作技巧的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中国人一贯重视汉字的书写,认为字迹的美丑与人品的高下有联系,所以从古代直到民国年间,国人的基础教育不设置别的科目,就是识字写字。
B.日本鬼子占领小城后,吴书耕不愿当亡国奴,逃离了家乡,但他的去向和以后从事的活动一直不为家乡人所知。这一情节为后文自然地埋下了伏笔。
C.在拍卖会上,老人不是在喊价,而是在怒吼;这吼声,饱含着对战友吴书耕遭受冷落的愤慨,对日本鬼子的仇恨,对洗刷民族耻辱的愿望。
D.书法作品的主家表现得自大自负,他突然站起来阻止老人,恐怕还有这样一种担心:老人的举动有可能导致这场拍卖会无法继续进行下去。
E.钱不是万能的,良心也无法标价,但在拍卖会这个特定场合里,竞拍价的高低却直接反映着拍品的价值大小,所以老人说“今天这事儿只能用钱说话了”。
8.在拍卖会上,吴书耕的字并不比吴书田的字差,可是,他的字竟然拍不过汉奸的字。这一情节反映了人们怎样的心理活动?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析。(4分)
9.本篇的结尾,拍卖师出于职业习惯举起了拍卖锤,却忘了往下敲。小说在此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预示了某种似乎是不言而喻的结果。那么最终,这个拍卖锤是敲下去了还是没敲下去呢?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
(九)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山西省太原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周 旋
九水
里德警官这几天精神高度紧张。副局长在特别会议上说,新局长马上就到任。新局长曾经是一个神探,破获过许多疑案大案,正因为这样,新局长也是一个行踪不定的人。这是他这种神探的特点。副局长声色俱厉,要求大家这几天务必谨慎小心,不能出现任何岔子,“否则当心饭碗!”屡获嘉奖的里德被派到这个混乱的小城最繁华的黄金街当巡警,要知道这是一个重大的责任,而且是一份不小的荣誉。
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里德正在黄金街上巡视,突然一个怪异的红头发的男人出现在里德的视线里。就在二人目光相对时,红头发转身就跑。里德感到疑惑,急忙追了过去。这个小个子没跑多远就被里德逮到了。里德说:“先生,看来您要到警署吃午饭了。”红头发耸了耸肩,表现出一种无奈。
红头发自称叫吉米,曾经是一名心理学硕士。里德问道:“吉米先生,你见到我为什么跑?”吉米一脸冤枉:“警官,本国法律哪一条规定公民不准在街上跑步?”“可你是在见到我时才突然跑起来的。”“就算是我见到你时才开始跑的,可是你看,这有什么问题吗?”里德听着吉米不怀好意的笑声十分气愤,但没有一点办法,只好把他放了。
第二天依旧阳光明媚,里德在黄金街上巡视时,脑中还残留着那个红头发不屑的表情,里德觉得深受侮辱。突然,里德看到了一个红头发男人,那个小个子见到里德转身就跑。里德犹豫了一下还是追了过去。吉米又被带回了警署,询问的结果和昨天一样,里德只能又将吉米释放了。他觉得吉米简直是个疯子。里德咬着牙根冲着警署门口的一个穿灰色风衣的老人大声呵斥,他已经多次看到他看热闹时幸灾乐祸的嘲笑,就将在红头发那里受的气,一股脑撒向这个可恶的家伙。灰风衣耸耸肩膀踱着步离开了。
接下来的几天,里德总是能看到那撮令人生厌的红头发,红头发也一如既往地“逃跑”。每次里德都想,最好让那红头发被一辆飞驰的汽车撞倒。
现在的里德若是见不到红头发反倒觉着不正常了,甚至那个灰风衣不怀好意的嘲笑也变得像每天明媚的阳光一样寻常。这时,吉米又出现在里德的视线内,还是一看到里德就跑,里德压根就不想理会:“最好把这个红头发带到精神病院去!”就在这时,突然有人大喊“抢劫”,一个年轻女人跑过来气喘吁吁地说:“一个红头发的家伙……抢劫……”
里德赶紧追了上去。里德没费多少劲就抓到了吉米,不久女人也赶了上来说:“就是他!这个红头发的坏小子!”里德终于如释重负,将两人一同带回了警署。
里德喝了一口浓浓的咖啡,得意地问:“我的心理学硕士先生,这回你还有什么要辩解的?”吉米笑着说:“警官先生,您难道看不出来她是个疯女人吗!”里德忙问那女人:“小姐,他抢了你什么东西?”“感情!”
“什么?”里德大吃一惊。这时女人又说:“我叫露丝,是吉米的女朋友,他不顾我们三年多的感情,像许多恶棍一样,抛下了我,您说他是不是抢走了我的感情?”说着,露丝就“呜呜”地哭了起来。里德此时抑制不住愤怒之情,他觉得自己受了这红头发和他所谓女朋友的玩弄,便气急败坏地喝道:“小姐,你说的抢劫对象,它应该是金表、皮包之类的财物!”
露丝擦了擦眼角说:“警官先生,这只是您将抢劫的概念局限化了,难道感情就不能抢劫吗?您可要好好处罚他,好好治理我们的城市,肃清我们的风气呀!”说完,她望着吉米又哭了起来。我只是个警官,风气?风气和我有什么关系!对于这样荒唐的事,里德一点办法也没有,只好把他俩请出了警署。
没想到第二天,闹剧又重新上演了,阳光也依然明媚,只不过这次的女主角换成了一个叫玛丽的女人,所有的经过一模一样,连台词都如出一辙,只是临走时玛丽加上了一句:“警官先生,要知道这个红头发的家伙可是抢走了不少女人的感情!您可要好好处罚他,肃清我们城市的风气呀!”
我是个警官,风气和我有什么关系!里德坐在咖啡馆里发誓,再发生这类“感情抢劫”的事,我躲得远远的,绝不理睬。
里德在第三天上午耀眼的阳光里,在黄金街上巡视时,脑子仍然被可恶的红头发和他那些感情被抢劫的女人们搅得一团糟。里德又听到有人在喊“抢劫”,随着叫声,他又一次看到了那团红头发从他眼前跑过去。里德的忍耐已经超出了极限,他决定要兑现自己的诺言,于是就毫不犹豫地走进了旁边的一家咖啡店。
几天以后,黄金街上换了一位新警官。里德因为前不久的那个上午,黄金街上最大的一家珠宝商店被一伙歹徒抢劫,而他竟然坐视不管而受了很重的处罚,据说为首的是一个红头发的家伙。
第二天上午,依旧阳光明媚,街头人们步态悠闲。当里德去警署领取处罚通知单时,却惊讶地看见红头发吉米正被押上警车,而以前总是趾高气扬的副局长居然也接到了调离通知单,正在对着那个灰风衣哭丧着脸,点头哈腰。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由于与红头发吉米暗中串通的行为的败露,副局长最终受到了惩罚,被调离了职位,情节曲折,引人入胜。
B.作品写里德多次将吉米称呼为“红头发”,是用借代的手法反映了里德对吉米的厌恶,从侧面写出了吉米的狡诈和小城警察的无能。
C.文中反复出现“我是个警官,风气和我有什么关系”,可以看出吉米最终能顺利实施抢劫,也与里德警官的这种想法有关。
D.小说多次描写阳光明媚的天气特征,交待了故事发生的背景,衬托了人物的心理变化,同时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5.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5分)
6.小说对人物的塑造十分成功,有人认为里德警官是作品的主人公,也有人认为红头发吉米是作品的主人公。你认为呢?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6分)
(十)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河北省石家庄市2017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奖状
杜秋平
到西部贫困的山区后,我的脾气变得越发的坏了。其实早先我已经意识到这里条件的恶劣了,但未曾想到竟是如此之差。要不是来西部支教对我们这些大学生来说有许多优惠政策,我想我是不会来的。
总算熬过了多半年的时间,再没多久就可以回去了,离开这里的艰难与困苦。寒风吹着四面透风的破旧教室,我的心冰凉冰凉的;但是看到学生们天真的小脸、单薄的衣衫、带着冻疮的手指,我的心突然有些愧疚。我是有些对不起他们的,他们是多么希望我能多呆些时间,甚至希望我能长久地留下来。可我呢,却一直想着回到大城市去。我鼻子酸酸的。我想起夏日里学生们给我带来家里舍不得吃的瓜果,他们真诚地捧到我的面前微笑着说,老师,你吃你吃嘛。我想起冬日里他们还用带着冻疮的小手捧起我的大手给我往手上哈暖气,把温暖一直送到我的心里。
可我终究没有太高的觉悟,我还是盼着回去。我强打着精神,继续一日日给孩子们上课,心里却在盘算着回去的日程。
学生们都很听话,特别是那些家庭特别贫困的学生,事实上这里多半是贫困的学生。学生们成绩还不错,他们也很上进,每每考试,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可以获得奖状。是的,奖状,他们拿回家后会得到父母的夸奖,把奖状小心翼翼地、庄重地贴在墙上,这就是全家的荣誉啊。虽然学校连奖品都买不起,但小小的、单薄的一张奖状就足以让他们感觉无上的光荣。小强子得到过奖状,他高兴地跳过;小霞也得到过,她高兴得连流出的鼻涕也忘了擦。小娜得到的最多,她有一双天真而智慧的眼睛,不怎么爱说话,笑得也很少,但领到奖状的那刻她总是微笑着的,冲着我微笑。
我组织完考试,决定过几天就离开。学生们提前知道我要离开的消息,都显得闷闷不乐,他们用祈求的眼神看着我,轻轻牵着我的衣角嘟囔着小嘴舍不得离开我。上完最后一节课,我认真注视着每个学生,希望能记住他们每张可爱的面孔。可是我却发现小娜没有来。我一下子心里怪怪的,紧接着是焦虑和担忧,莫不是山路艰难出什么事了?今天连学校的领导都在教室里,村民也拥挤在窗子外面。他们都不希望我离开,但今天他们又是诚心来为我送行的。我的脸开始有些涨红,应该是羞愧。你看,连小娜都不愿意来给我送行了。
我正疑惑间,校长已经走到我的面前,他手里捧着一张很大的鲜红的奖状:“杜老师,你看,你要走。我们也没什么好送的,这张奖状是我们送给您的。感谢您给我们山区做出的贡献!”老校长面带皱纹的脸上写满真诚。
我深深向他们鞠了一躬,眼里止不住落下泪来。我手捧奖状,看着上面“支教模范”的字样,又一阵愧疚之情涌上来。我突然想到了什么,我于是问校长,小娜为啥没来啊?校长居然说小娜可能以后不来上学了。是她父母不想让她再念下去了。
我的心被重重地一击——这么刻苦、学习又很好的学生怎么能不上学呢!
我必须在我离开前去趟小娜家,劝说他的父母,再穷也得让孩子上学呀。我望着蜿蜒曲折的山路,决意要去看看小娜。
走了个把小时的山路才赶到小娜家。真难以想象,她每天那么早就可以赶到学校。我擦擦脸上的汗,刚要敲门,里面的吵闹声早已传出来,小娜哭喊的声音也传出来。父母一定在打她。
我急忙推开门,她母亲正一手拿着木棒,一手拉着小娜。我急忙跑过去夺过木棒,把小娜揽在怀里。“别打了,小娜学习很用功,为什么不让她上学,还要打她!”我气愤地瞪着她母亲。
“是杜老师啊,你不知道,她这娃以前学习还用功,可这回一定是在学校没好好学习。你看,你看,”小娜母亲用手指指墙壁——那上面满是鲜红的奖状,“以前回回都得奖状,可这次呢,居然没得奖状!我们大人辛苦供孩子上学容易吗!”
我的心一颤,一股更大的痛苦涌上来,我似乎感觉天昏地暗。事实上这次是怪我啊。我只顾早点回家,居然,居然忘记了评三好生,忘记了给孩子们发奖状。小娜是应该得奖状的!
我流着眼泪对她们说:“都怪我,是我的错……”
第二天,我把买好的火车票退了,我决定在这里多呆一年。
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小说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塑造了一个内心矛盾而本性善良的支教教师的形象。
B.小说写孩子们的小手带着冻疮却给“我”往手上哈暖气,表现了他们的纯真、善良以及对“我”发自内心的爱。
C.去小娜家的山路远而曲折,而小娜平时每天很早就到学校,她学习刻苦优秀,说明她想通过学习走出大山。
D.“我”由原来急切地想回城市,到最后决定留下来再呆一年,展示了“我”精神蜕变、人格升华的复杂过程。
8.简析文中划线句子的作用。(5分)
9.请结合小说内容,推测“我”能否在山区学校长期呆下去,并谈谈理由。(6分)
(十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7~9 题。(14 分)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7届高三三诊模拟
大神的审判
海明威迪克•海伍德扣上厚呢短衣领子的纽扣,领子竖起到了耳朵边上。小木屋里,壁炉上方的鹿角挂着来福枪。迪克取下枪,戴上他厚重的毛草连指手套。“皮埃尔,今天我要去看看朝着卢恩河的那条布阱线路。”他说道,“天杀的,这天可真够冷。”他扫了一眼温度计,“零下四十二度。好了,再见,皮埃尔。”皮埃尔只是咕哝一声作为回应。迪克穿上雪靴,在地面上,以一种旅行家在荒地上穿着雪靴迈步的姿势,大摇大摆地出 发了。
皮埃尔站在木屋的门口,看着迪克大摇大摆地往前走。他露出一个恶毒的笑容:“当他只能用一只脚在雪地上走,像只兔子一样蹦蹦跳跳,这个小贼一定会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寒冷。他偷了我的钱,肯定是他。”皮埃尔重重地甩上门,把几根柴扔到壁炉里, 又爬回了自己的床上。
迪克一边大步走着,一边自言自语,像是在对“寂静地方”的旅行者说话一样。“我很好奇,只不过是丢了些钱,皮埃尔为什么要如此光火?我敢说,他肯定是放错了什么地方。可现在,他只会像只乖戾的猪一样发脾气。有时,我还能感觉到他在背后用恶毒的眼光盯着我。如果他以为是我偷了他的钱,为什么不说出来,跟我对质!怎么会这样!他以前很快乐,总是乐呵呵的。在密塞那坝,当我们一致同意要成为伙伴,来翁加瓦这里布陷阱捕猎的时候,我还以为他会是个让人愉快的同伴。可是现在,他已经一个星期没跟我说过话了,除了偶尔咕哝一声,或者用克里语咒骂。”
天气很冷,却是一种干燥、让人精神爽利的、属于北地的寒冷。显然,迪克很享受这种干冷的空气。很快,他就沿着布阱线路走了五英里的路。可是,一路上他总感觉到有什么东西跟着他。他几次停下来,四处张望,却什么也没发现。他喃喃自语道:“我想那应该是库兹乌兹作怪吧。”在北地这里,只要有人们无法解释某些事情,他们就会认为是那个“克里族的坏心眼儿小神”在作怪。然而,当他进入到一片云杉树林时,突然整个人被猛地抽起,拉向空中。当他的脑袋从与冰冷的地面碰撞中恢复清醒后,他发现自己被系在一棵云杉树上的绳子吊在半空中。这棵云杉树被折弯了,以充当这个陷阱所需要的弹力,一个像是捕猎兔子的陷阱。迪克的手指根本无法碰到地面。随着他不断的挣扎,腿上的绳子越来越紧。这时,他见到了一直跟随他的东西。一群瘦削的、饥饿的白毛大灰狼从这片树林里慢慢出现了。它们慢跑着过来,围着迪克,蹲坐下来。
而在小屋里,正躺在床上的皮埃尔被头顶上传来的啃咬声吵醒了。他懒懒地抬头望向屋梁,一只红色的小松鼠正急急地啃着他丢失的钱包的皮革。他想到了自己给迪克设计的陷阱,整个人从床上弹起来,抓起他的来福枪,来不及披上大衣或戴上手套,就冲了出去,沿着陷阱线狂奔起来。当他跑到那片云杉林时,他已经上气不接下气,快要喘不过气来。两只乌鸦飞走了,离开它们之前一直啄着的食物。眼前这个不成样的东西,曾经是名叫迪克•海伍德的人。两只乌鸦拍着翅膀,懒洋洋地飞到旁边的云杉树上。在这片布满血丝的雪地上,印满了属于大灰狼的脚印。
当皮埃尔往前走一步时,他听到捕熊用的钢夹子合起来的叮当声。这个陷阱一向是迪克负责照看的。现在,这个钢夹子在他脚上合上了。他往前倒了下去。当他倒在雪地上时,他说道:“这是大神的审判。我会为这些大灰狼省一点麻烦。”
于是他把手伸向了那支来复枪。
(选自《海明威短篇小说集》)
【注】①北美印第安人克里族的语言。②克里族的一个神灵,即“克里族的坏心眼儿 小神”。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本文以迪克和皮埃尔两条线索共同推动情节发展,两人由亲密到生分,又走向相同的 结局,整个情节富有戏剧性。
B.小说结尾戛然而止,留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皮埃尔“把手伸向了那只来复枪” 有多种可能,使得小说悬念迭生。
C.天气寒冷,白雪覆盖大地,这既是客观环境描写,也为下文二人先后落入自己人设计 的陷阱、身死雪地作了铺垫。
D.“大神的审判”暗示了人物的宿命,难得的友情因为一方的不信任而导致了悲剧的结 局,陷害对方的同时也害了自己。
8.皮埃尔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5 分)
9.海明威认为,一部作品好比“一座冰山”,写作只需表现“水面上”的部分,而让读者自己去理解“水面下”的部分。这就是著名的“冰山理论”。那么,本文是如何体现 这一理论的?请你联系文本阐释。(6 分)
(十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云南省2017届高三第七次高考仿真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贡米
任林举
仲秋一过,氤氲于天地之间的水汽如领了号令一样,倏然散去。大地恪守着自己的宁静和沉稳,将攒了一春一夏的阳光收集在一起,再铺展开来,即是遍地耀眼的金黄——千亩万亩的稻子熟了。
当初,人们交给土地的,是小小的一粒稻种,是人类和土地之间的一份契约或默契。是规约,是风险,也是信任。农人代表人类立了这个无字也无言的契约之后,就得一步步躬耕践行,付出自己的力气、汗水、智慧、情感……大地则如一个严格的慈母或一个胸有成竹的魔术师,承诺在心,却秘而不宣。先是一个细嫩的芽儿,由鹅黄或嫩绿慢慢地演变着,然后就是一棵苗、三棵苗、五棵苗……当一棵孤零零的小苗分蘖、滋生出一把攥不下的大簇稻秧时,农人仿佛受到了巨大的赞许和鼓舞。此时,虽然心花怒放,但还不到开怀大笑的时候。直到稻秧里流动着的浆液自下而上随时间慢慢传输,在穗子上、在稻壳里悄悄凝结成晶莹的玉,他们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大地终于兑现了承诺。那暗暗浮动的米香呵,如丝丝袅袅无色无形的流泉,从农人的生命和大地的肌肤里源源不断地散发而出。
我一直相信,1671年秋天的色彩和饱和度,一定不亚于今天。那时,这片黑土地还不属于百姓,而是作为“龙兴之地”被皇家独自占据、严格监管着。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专制史上,凡一方之最新、最好的物产,都要向朝廷交纳,供皇室享用,称之为皇贡。
康熙第一次东巡,也就是1671年的秋天,北方的金秋正壮美如画,但那时对于一个政权初稳的年轻皇帝来说,还没有太多的闲情逸致去关注那里的美景与粮食。1682年,他再一次带着浩浩荡荡的巡查队伍来到既是故乡又是边疆的东北,考察当地民情。康熙第二次东巡,前后历时80天,同行七万众,光是消耗的吃的,就数目惊人:从各大官庄征用猪62头,鹅235只,鸡620只,鸭140只,粳米11.57石,红白高粱米、燕麦等杂粮10.57石,白面1974.5公斤,芝麻油501.4公斤……队伍行至松花江之滨,皇帝享用了打牲乌拉总管衙门特意为他准备的一锅米饭。当一口晶莹如玉、香糯软滑的白米饭入口之后,吃遍了天下珍馐美味和八方五谷的皇帝欣喜不已,叹为天赐神物,并即兴作诗一首:“山连江城清水停,稻花香遍百里营。粗碗白饭仙家味,在之禾中享安宁。”
从此,松花江流域的稻米便成为专供皇宫御用的“贡米”。可怜的百姓,只能把出自自家之手的“仙家味”悉数奉送给皇家,以至于很多人只听说过“粳子”之名,而不知粳米之味。晶莹如玉又唇齿留香的米,连绵不断地自吉林这片苦寒之地流往繁花似锦的京都。京都的皇帝吃得饱,吃得好,吃得开心,便又兴高采烈地写起诗来,爷爷写,孙子也写,赞美大米,抒发踌躇满志的情怀:“松江万里稻兴滔,碎碾珠玉降琼瑶。绵香宜腹还添力,慰我黎庶尽辛劳。”
乾隆这首诗的前两句是赞美松花江流域大米的漂亮表象,很有想象力,也很贴切,优质的粳米本来就如晶莹剔透的琼瑶美玉,但是后两句可就有一点铺排过当了。上好的米当然可以“绵香宜腹还添力”,可是,米根本就进不了平民之腹,又怎么去慰“黎庶”的辛劳呢?当一种东西成为紧俏、稀缺资源时,其出产之地和发端之人往往是得不到什么益处的,不仅如此,有时还会罹患灾祸。其实,谁都不想这样,但人心的曲曲弯弯和世道的沟壑纵横,却总是把千百年的历史逼进窄巷,呈现出的事实总是难免“这样”。绥德出硬汉,绥德就户户当兵撂荒千里,不再有人种田;米脂出美女,米脂的男人就很难再娶到漂亮的媳妇;凤阳拼上了三千年的内力出了个皇帝,那地方就穷得最后只剩下一曲凤阳花鼓:“说凤阳,道凤阳,凤阳原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尽管如此,不问世事的稻谷却按照春种秋收的规律岁岁归来,维系着人类与土地之间的默契与信赖,温暖着耕种者屡伤不死的心。一代代朴实而倔强的北方农民,则在“谷丰年不丰、谷歉两手空”的梦魇里死守着那片并不成全人的黑土地和从不富人的粳稻,前赴后继将它们培育成更精更优的佳品,恪守并提升着昔日贡米的品质。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开头两段中,作者善于使用比喻、拟人、通感的修辞手法来描写土地和稻米,表现了稻种发芽成熟,大地兑现承诺的过程。
B.十多年间,康熙两次东巡,目的各不相同,因偶然吃到晶莹如玉、香糯软滑的吉林米饭而欣喜不已,并写诗将其列为“贡米”。
C.作者认为,只要一种东西成为了紧俏、稀缺的资源,其出产之地和发端之人就得不到好处,不仅如此,有时还会遭遇灾祸。
D.文章主要写贡米,提及绥德硬汉、米脂美女、凤阳花鼓,是为了证明人心与世道会将历史发展逼进窄巷的道理。
E.文章书写了中国封建专制社会对农民的压迫、盘剥,同时也赞美了淳朴农民在土地上辛勤耕耘、不计回报的精神品质。
5.第四段中,作者详细地罗列康熙东巡消耗的食物,有什么作用?(4分)
6.鲁迅文学奖称任林举的写作“融叙事、抒情、沉思于一炉”,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6分)
2017年4月各地最新语文模拟试题汇编之文学文本阅读
Llt32100
参考答案
(一)
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7. D(A项“总领全文”“奠定了雄壮的基调”错,B项“为后文写铁路工人做了铺垫”错,C项“给人以催人奋进的力量”错)
8. ①本段写景用诗意的笔墨描绘了一幅自然与桥优美的画面。②突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③侧面表现了桥隧工人保护环境的意识。(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两点得3分,答出三点得5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9. ①交通之桥,沟通不同地域。②和谐之桥,沟通了人与大自然。③心灵之桥,沟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二)
7.C
8.(1)坚强乐观。丈夫去世以后,母亲带着三个孩子生活,支撑起整个家庭,在除夕夜给孩子们包饺子吃,营造欢乐的氛围。(2)吃苦耐劳。到年三十了,她还到离家很远的地方去买菜,没赶上公交车,徒步回家,直到除夕夜才回来。(3)聪慧能干。她让孩子们一起动手,包饺子,贴对联,感受过年的氛围,让孩子们都吃到硬币,预示着他们能有好运,使他们感到开心和快1乐。(4)挚爱亲人。她不仅对三个孩子充满爱,而且对逝去的丈夫也无比怀念。(每点一分,然后4点5分)
9.(1)前呼后应。结尾段“除夕夜白雪皑皑”与标题和第一段形成呼应和照应,结构更加严密。(2)“欢乐的笑声”与开篇形成对比,营造了和谐欢乐的家庭气氛,突出了亲情的温暖和孩子们苦中作乐的坚强乐观,你与主题的表达和主体事件的背景相契合。(3)突出了母亲悲喜交加的复杂心理。既有对丈夫的思念,又有对迫于窘境、失去父爱的孩子们的悲悯怜爱,更有对亲情温暖、孩子成长懂事的喜悦和欣慰。(每点2分)
(三)
7、B、E
B小说虽然安排了两个主要人物,也有所对比,但纵观全文,这样写并不是为了突出某
一个,更多的是表现出陆、覃两位先生虽个性不同但互相欣赏,互相关爱和彼此敬重,刻画了具有坦荡襟怀的两位贤人形象。
E透过小说,作者在小说中表现的是对传统知识分子精神与节操的颂扬,对知识分子境
遇困窘的同情不是作者要强调的内容。
本题考查考生体会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8、
①陆先生为覃先生抱打不平而惩治“二花子”的情节照应了前文对陆先生外貌、籍贯、
家中摆设的描绘与交代,表现了陆先生的勇猛仗义;
②覃先生将病故的陆先生送回沧州安葬的情节照应了前文陆先生字文无的真正含义的
交代,表现了陆先生的故土情结及覃先生对陆先生的理解和情义;
③文末覃先生喝酒时心系陆先生照应了前文陆先生喝酒必请覃先生的情节,表现了两位
贤人彼此间的相互敬重。
④覃先生得到陆先生的笔法,买他画的人也多,名气渐扬照应了前文陆先生的牡丹、水
仙、桃画得好,要的人很多的情节,表现了陆先生对朋友的情谊和关照。
(1点2分,举例1分,分析1分;任意两点4分。考生如有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本题考查考生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9、
① 概括了主要情节,两位主要人物均以作图画画为生,故事情节围绕作图画画展开;
② 概括了主要人物的形象特征,两位先生既有画才,更有贤德;
③ 蕴含了主旨,“贤”字,表明了作者对传统知识分子互相敬重的君子之风的敬仰与
颂扬。
(1点 2分,2点 4分;3点 5分)
本题考查考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能力层
级为 F级。
(四)
7.CD(C项,“烘托出鲁鲁的乖巧温顺”牵强;D项,到范家并非旧主人的安排。)
8.鲁鲁思念伤痛之情稍有缓解,所以“没有哭”;(1分)因为感受到了新主人的善意与真诚,悲痛化作委屈,悲咻以当泣。(1分)这体现出鲁鲁重情义、温顺的特点。(2分)
9.(1)情节方面,照应小说开头鲁鲁第一次失去主人时的哀号,首尾呼应,使全文笼罩着悲剧气氛。(2)形象方面,表现鲁鲁的离别之痛以及对旧主人深切的思念,突出其处境的凄凉及对旧主人的忠诚。(3)主题方面,借助鲁鲁的悲鸣,反映出无法掌握自己命运者的哀伤与无奈,以及对美好人性、美好情感的渴望与呼唤。(每点2分,共6分)
(五)
7. 答案:D(A项旅行回来后叔父看望“我”的言行不能体现他的热心和关爱;B项美立克在听叔父的教导时“一直恭恭敬敬”不恰当;C项后文美立克的经历证明当时的社会已经很安定和谐了。)
8. 答案:
①心有不满,他不想再听叔父的唠叨指责。
②心有怀疑,他已经不再相信叔父所说的内容。
③敷衍叔父,他认为叔父既理解不了也无法接受自己的经历,所以就敷衍他。(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4分,答对三点给5分)
9. 答案:
①它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整个故事情节都是围绕“乡下佬的劝告”来展开的。
②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激发读者去想象他劝告的内容和效果等等。
③凸显了人物的性格特点,揭示了文章的主旨,“乡下佬”三个字带有很强的讽刺意味,讽刺了美立克的叔父孤陋寡闻、自以为是和好为人师的性格,同时也赞美了美立克顺应本心的需求、敢于打破先辈人的规矩的勇气。
④点明了文章的主要描写对象和主要内容。(答对其中三点给满分)
(六)
7.(3分)C (A项中“父子关系紧张”属无中生有。B项“很不满意”“鄙视”言之过重,“我”只是对他们的做法不以为然又无可奈何。D项对常远的演出目的理解错误。)
8.(5分)①“我”和老李的对话构成小说的基本框架。先写我们“上辈人”对他的不满,再写对他的佩服,先抑后扬,波澜起伏,曲折有致。②通过“我”和老李的叙述侧面描写了常远这个有个性、敢于担当的人物形象,真实可信,给人以宽广的想象空间。③通过“我”和老李的态度变化,表现了要正确看待年轻人这一主题。(答对一点1分,答对两点3分,答对三点5分。)
9.(6分)观点一:喜欢。理由:①他个性鲜明,有主见。父亲让他当律师,而他却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当一名摇滚乐手。②他有社会责任感,勇于担当。他到青海茫崖矿区演出,了解到矿工生活状况后,就决定回来考律师,为请不起律师的穷人打官司。③他不计名利,有奉献精神。矿难发生,他带领律师团队,义务为矿工打官司。(每点2分,意合即可。)
观点二:不喜欢。理由:①他穿着打扮太时尚(外在形象太酷)。一会儿夹克上带钉,一会儿头发颜色又变了。这不符合当代社会主流审美习惯。②他过于叛逆。他没经父亲同意,说走就走,气得父亲不想管他。③他太容易感情用事。一会儿要当摇滚乐手,一会儿要当律师,见异思迁,很可能一事无成。(每点2分,意合即可。)
(不论持什么态度,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七)
(八)
7.A C【A 项,“结论武断”,原文中是“似乎,民国的基础教育没别的科目,就是识字写字”,带有调侃之意,并非对民国教育做判断、下结论;C 项,“主观臆断”,选项中“对日本鬼子的
仇恨”错。】【4 分,答对一个给 2 分。】
8.心理活动:
①吴书田的字,艺术质量很高,但人品有缺,珍藏这种人的书法作品,好像不太合适,良心上也 难以接受。【1 分】
②吴书耕的字,艺术质量也很高,但人品怎样,更是无从得知,于是便无法决定是否继续往上叫 价。【1 分】
作用:
①从情节上看,设置悬念,为下文老人的愤然出手做铺垫。【1 分】
②从关照主题上看,表现出人们在民族大义、大是大非面前,是有着发自良心的取舍的。【1 分】
9.(一)我认为拍卖师没把小锤敲下去。
①情节设置上:虽然老人摆出了一副竞拍的架势,但自己跟自己竞价,明显不符合拍卖的规则;
②环境氛围上:掌声表明大家已经一致公认了这幅字的价值,不需要拍卖师一锤定音了;
③主题呈现上:这锤不必落下,就已经敲在了人们心上,人们已经用自己的良心为这幅字标出了 它应有的价值;
④人物心理上:拍卖师已经被老人的举动和现场的气氛所感染,没必要非落锤成交,让老人出这 笔钱。【6 分,任选三点,每点 2 分。没有表明观点态度的语句应适当扣分,如有其它答案,言之 成理即可。】
(二)我认为拍卖师把小锤敲下去了。
①人物身份上:落锤符合拍卖师的身份,是体现职业素养的行为;
②环境场合上:符合拍卖会场的规矩,作品价值的体现具有公信力;
③主题显现上:对得住英雄,对得住老人,对得住大家,也对得住自己的良心;
④环境氛围上:掌声表明这幅字值那么高的价,也含有让拍卖师一锤定音之意。【6 分,任选三点, 每点 2 分。没有表明观点态度的语句应适当扣分,如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九)
(十)
7.B (A.小说中没有对“我”的肖像描写。C.小娜心中可能有走出大山的愿望,但作品中没有明显的表现。D.“我”决定留下来,是善良的心灵受到了触动,说“精神蜕变”“人格升华”有些夸大。)
8.①突出表现了孩子们的优秀、上进,体现了奖状在孩子们心中的分量;
②呼应标题,表现奖状的作用;
③与下文老校长为“我”发奖状使我感到羞愧形成对比;
④为后文“我”忘记发奖状导致小娜没得到奖状,回家挨打并辍学做铺垫。(答对一条1分,两条3分,3条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共5分。)
9.观点一:“我”会长期待下去。
①从感情上来说:孩子们的纯真、善良、努力以及祈求的眼神,村民们真诚的感谢,都使“我”深受感动,而小娜被母亲误解这一事件,也深深触动着“我”的内心。
②从人物形象上来说:“我”是一个善良而有责任心的教师,对孩子、对事业的爱会促使他决定留下来。
③从大环境的角度来说:国家对去西部支教会给予很多优惠政策,也有一定的影响。
(每条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其它角度言之成理也可给分)
观点二:“我”在一年后会选择离开。
①山区的条件太艰苦太恶劣了,远离都市繁华,也不是自己的家乡。
②“我决定在这里多待一年”,只是当时受到触动后的决定,所以“熬过”这一年后,“我”还是会按计划选择离开。
③山里人理解我的处境与选择,不会太过挽留。
④“我”并没有“太高的觉悟”,一直向往的是大城市的生活。
(每条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其它角度言之成理也可给分)
(十一)
7.B(皮埃尔“把手伸向了那只来复枪”在结局上没有多种可能,只能是皮埃尔充满忏悔地举枪自杀。)
8.①曾经乐观开朗,和迪克志同道合,共同捕猎。②对朋友缺少信任,无端猜疑。丢了钱而武断地猜疑同伴,且不容同伴辩解,只有咒骂与指责。③阴险恶毒。恶毒的诅咒同伴,阴谋设陷阱加害同伴。④尚有良知。知道自己错怪朋友后,感到悔恨与自责,急忙 去挽救同伴。(每个要点 1 分,答对四点给 5 分)
9.①情节上,作者写作的情节只集中于整个故事的结局,而事件的起因、经过,则是通过人物内心独白间接交代,这样的安排使得情节集中,毫无枝蔓。②人物塑造上,作者正面直接描写的只是皮埃尔对迪克的咒骂、报复,而皮埃尔在发现钱包以及看到迪克之死后,内心的悔恨与自责则是隐藏在对其动作、语言等描写里,需要读者去揣测。③标题的设置耐人寻味。标题为“审判”,而文章内容却无关“审判”,“审判”更指向小说的 主旨,即对人性中的“恶”的批判。(每个要点 2 分,有其它合理的理由和阐释也同样给 分。)
(十二)
4.D E(A通感的修辞手法”文中没有体现。B“并写诗将其列为‘贡米’”于原文无据。C“只要……就……”错误,原文为“其出产之地和发端之人往往是得不到什么益处的”。)
5.①内容上,点明皇家出行消耗巨大,以史料为依据,增强真实性。(2分)②结构上,为下文质疑、批判和分析历史做铺垫。(2分)
6.①记叙方面,文章前半部分偏重叙述,书写的是稻米生长成熟,皇家享受贡米。(2分)②抒情方面,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大地、农人和对封建专制压迫的褒贬态度。(2分)③议论方面,文章后半部分转向议论,沉思的是皇家与民情,人心与历史。(1分)④作者的写作形式自由、写法灵活,融记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为一体。(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