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各地名校2009届高三语文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加入VIP免费下载

河北省各地名校2009届高三语文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ID:568422

大小:134 KB

页数:21页

时间:2021-03-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河北省各地名校2009届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大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 ‎ 2008—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五.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8-21题。(共22分)‎ 孤独的普希金 (肖复兴)‎ ‎(1)来上海许多次,没有去过岳阳路看过一次普希金的铜像。忙或懒,都是托词,只能说对普希金缺乏虔诚。似乎对比南京路、淮海路,这里可去可不去。 ‎ ‎(2)这次来上海,住在复兴中路,与岳阳路只一步之遥。推窗望去,普希金的铜像尽收眼底。大概是缘分,非让我在这个美好而难忘的季节与普希金相逢,心中便涌出许多普希金明丽的诗句,春水一般荡漾。‎ ‎(3)其实,大多上海人对他冷漠得很,匆匆忙忙地从他身旁川流不息地上班、下班,看都不看他一眼,好像他不过是没有生命的塑像,身旁的水泥电杆一样。提起他来,绝不会有决斗的刺激,甚至说不出他哪怕一句短短的诗。‎ ‎(4)普希金离人们太遥远了。于是,人们绕过他,到前面不远的静安寺买时髦的衣装,到旁边的教育会堂舞厅跳舞,到身后的水果摊、酒吧间捧几只时令水果或高脚酒杯……‎ ‎(5)当晚,和朋友去拜谒普希金。天气很好,4月底上海不冷不燥,夜风吹送着温馨。铜像四周竟然了无一人,散步的、谈情说爱的,都不愿到这里来。月光如水,清冷地洒在普希金的头顶。由于石砌的底座过高,普希金的头像显得有些小而看不大清楚。我想更不会有痴情而又有耐心的人抬酸了脖颈,如我们一样仰视普希金那一双忧郁的眼神了。‎ ‎(6)此时,教育会堂舞厅中正音乐四起,爵士鼓、打击乐响得惊心动魄。红男绿女出出进进,缠绵得像糖稀软成一团,偏偏没有人向普希金瞥一眼。‎ ‎(7)我很替普希金难过。我想起曾经去过的莫斯科阿尔巴特街的普希金故居。在普希金广场的普希金铜像旁,即便是飘飞着雪花或细雨的日子里,那里也会有人凭吊。那一年我去时正淅淅沥沥下着霏霏雨丝,故居前,铜像下,依然摆满鲜花,花朵上沾满雨珠宛若凄清的泪水。甚至有人在悄悄背诵着普希金的诗句,那诗句便也如同沾上雨珠无比温馨湿润,让人沉浸在一种远比现实美好的诗的意境之中。‎ ‎(8)而这一夜晚,没有雨丝、没有鲜花,普希金铜像下,只有我和朋友两人。普希金只属于我们。‎ ‎(9)第二天白天,我特意注意这里,除了几位老人打拳,几个小孩玩耍,没有人注意普希金。铜像孤零零地立在格外灿烂的阳光下。‎ ‎(10)朋友告诉我:这尊塑像已是第三次塑造了。第一尊毁于日本侵略者的战火中,第二尊毁于我们自己的手中。莫斯科的普希金青铜塑像屹立在那里半个多世纪安然无恙,我们的普希金铜像却在短短时间之内连遭两次劫难。‎ ‎(11)在普希金铜像附近住着一位现今仍在世的老翻译家,一辈子专事翻译普希金、莱蒙托夫的诗作,在文化大革命中亲眼目睹普希金的铜像是如何被红卫兵用绳子拉倒,内心的震动不亚于一场地震。曾有人劝他搬家,避免触目伤怀,老人却一直坚持住在普希金的身旁,相看两不厌,度过他的残烛晚年。‎ ‎  (12)老翻译家或许能给这尊孤独的普希金些许安慰?许多人淡忘了许多往事,忘记当初是如何用自己的手将美好的事物毁坏掉,当然便不会珍惜美好的失而复得。年轻人早把那些悲惨的历史当成金庸或琼瑶的故事书,怎么会涌动老翻译家那般刻骨的思绪?据说残酷的沙皇读了普希金的诗还曾讲过这样的话:“谢谢普希金,为了他的诗感发善良的感情!”而我们却不容忍普希金,不是把他推倒,便是把他孤零零地抛在寂寞的街头。‎ ‎  (13)我忽然想起普希金曾经对于春天的诅咒——‎ ‎   啊,春天,春天,‎ 你的出现对我是多么沉重,‎ ‎    ……‎ ‎    还是给我飞旋的风雪吧,‎ ‎    我要漫长的冬天的幽暗。‎ ‎(14)有几人能如老翻译家那样理解普希金呢?过去只成了一页轻轻揭去的日历,眼前难以抵挡春日的诱惑,谁还愿意去在凛冽风雪中洗涤自己的灵魂呢?‎ ‎  (15)离开上海的那天下午,我邀上朋友再一次来到普希金的铜像旁。阳光很好,碎金子一般缀满普希金的脸庞。真好,这一次普希金不再孤独,身旁的石凳上正坐着一个外乡人。我为遇到知音而兴奋,跑过去一看,失望透顶。他的手中拿着一架微型计算机正在算帐,很投入。他的额头渗了细细的汗珠。‎ ‎  (16)我们又来到普希金像的正面,心一下子更被猫咬一般难受。石座底部刻有的“普希金(1799—1837)”字样中,偏偏“金”字被黄粉笔涂满。莫非只识得普希金中的“金”字吗?‎ ‎  (17)我们静静地坐在普希金的石凳上,什么话也说不出来。阳光和微风在无声流泻。我们望着普希金,普希金也望着我们。‎ ‎14.阅读第7段,作者写到“我想起曾经去过的莫斯科阿尔巴特街的普希金故居……让人沉浸在一种美好的诗意中”,为什么写这个场景?(4分)‎ ‎ ‎ ‎ ‎ ‎15.解说文中画线语句所表达的含义。(6分)‎ (1) 普希金离人们太遥远了。(3分)‎ ‎ ‎ ‎ ‎ ‎(2)过去了只成了一页轻轻揭去的日历,眼前难以抵挡春日的诱惑,谁还愿意去在凛冽风雪中洗涤自己的灵魂呢?(3分)‎ ‎ ‎ ‎ ‎ ‎16.题目“孤独的普希金”有多层含义,请根据全文内容,加以解释。(6分)‎ 答: ‎ ‎ ‎ ‎ ‎ ‎17.根据文章内容,概括文章的主旨(6分)‎ ‎ ‎ ‎ ‎ ‎ ‎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2分。‎ ‎14、表现了俄罗斯人民对普希金的爱戴、崇敬之情(2分),对比衬托(或反衬)出大多数上海人对普希金的冷漠。(2分)‎ ‎15、(1)无论在时间上(1分),还是在空间上(1分),普希金距离当代大多数人十分遥远。普希金在心灵上(或精神上)距离人们遥远。(或“人们对普希金所代表的文化或及精神(思想)十分陌生)(1分)‎ ‎(2)对于过去那段践踏、毁灭文化的沉重历史,人们轻易地忘掉。人们沉浸在物质的享受和对金钱的追求中,没有人愿意在痛苦的磨砺中净化自己的灵魂。(3分)‎ ‎(4分,"过去的日历、春口的诱惑、凛列风雪。三点必须解释出来,各1分,意思对即可)‎ ‎16、①上海街头的普希金塑像无人拜谒。②普希金的诗作无人阅读。③普希金所象征的高雅文化,美好、崇高的精神备受冷落。④作者含蓄地表达了对冷落普希金这种现象的否定态度。(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答对3点可给满分)‎ ‎17、主题:通过三次瞻仰普希金铜像的所见所思所感(2分)揭示出当代很多人只重视追求物质享受(如视觉的、听觉的、娱乐的、金钱的追求)而忽视了对高雅境界的追求,缺少了与崇高精神与思想的往来,(2分)表达了作者既无奈又痛苦,既遗憾又忧虑的复杂情感。‎ 河北省08—09学年高三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 五.(18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父 亲 张俊纶 ‎ 父亲死的时候,我六岁。‎ ‎ 父亲得的是伤寒。家里没有钱为他治病,请来巫医。巫医踮起一只脚,举着剑,剑柄上缀着纷纷铜钱。我还记得巫医口中念念有词,摇晃剑柄一片铜音的情景。‎ 父亲担任过生产队长,也做过大队的水利技术员。有一杆水平尺,棕木,极沉实方正,横平面上有一滴水,竖平面圆眼儿上也有一滴水,只有接触的物体完全平正,一滴水方悠悠居中,这是父亲存世的唯一遗物。我常把水平尺拿在手上把玩,或去测量堂屋的地面。母亲说,这是你父亲做技术员用过的,是用来测量沟塍河堤的,你测量堂屋有什么用啊。‎ ‎ 母亲常对我谈起父亲的善良和温和。父亲对于我只是一个模糊的影子,我依稀记得父亲是圆脸,较少胡子,冬天里鼻子尖是红红的。母亲说,他的脚板常常开裂,塞得下一粒黄豆,赤肉涩涩的。他一年四季穿一双草鞋,草鞋都是他自己用稻草辫编织的。‎ ‎ 我记得父亲在禾场里赶磙“磙”指碾压稻谷的石磙,石磙套上框,由耕牛拉着旋磨儿,而耕牛须得有一个人牵引指挥,这个人的工作就称为“赶磙”。父亲手里好像有一根细柳条儿,有一下无一下轻轻拍打着。我不知从什么地方窜出来,冲着父亲高喊“张经标”,‎ ‎ 父亲的名字。那时的农村,儿子喊父亲的名字是忤逆,轻则吃骂,重则挨揍。然而父亲却没有生气,他脸上带着笑朝家里方向高喊:“你姆妈耶,听见没有?你的小儿子骂我呢。” 喜欢之情溢于言表。‎ ‎ 他曾无数次把我顶在头上,然而我只记得两次。一次是在曾王村看电影,电影的内容是一次激烈的战斗,有高亢的呐喊和噼噼啪啪的机枪声,我的目光那么高远,银幕一无遮 ‎ 拦,我看得惬意极了。这大约是我人生难得惬意的时光之一吧。一次是去姜家湾求符水。姜家湾在湖洲子上,有一株大枥木树,神树,树叶上滴落的雨水和露水,称为“符水”,据说包治百病。从我们墩上到姜家湾,要穿过几里长的稻田。稻子正是低头散籽的时候, ‎ ‎ 田野上一片清香,田界子两旁布满了半垂的稻穗和蓬蓬的马绊草,父亲的草鞋走过时有唰唰唰的响声。我骑在父亲的头上,无边的稻田铺展着金黄,像一幅画。‎ ‎ 母亲说,父亲夸过你的话也不记得了?我们家的饭碗,白瓷的,上面有一只蓝雀,翅 膀是开展的,你小时候用铅笔在纸上照着描,描得像,你父亲欢喜得不得了,逢人说我小 儿子乖,我小儿子乖。在稻田里批革时也说,在禾场里“开场”时也说。我对他说,自夸自,无意思。他说,我是夸我儿子,不是夸我自己,怎么是自夸自呢。‎ ‎ 父亲只读过两个月的冬书。所谓“冬书”,就是利用冬闲的时候读书,这是农家穷孩子接受教育的方式之一。父亲有相当的悟性,不仅一手毛笔字写得好,而且还会四六骈俪文。小时候我见过他在箩筐上大写的一个张字,一气呵成,墨气淋漓。现在这只箩筐是早已烂朽无存了。前不久我听说世纶兄弟家有父亲手录的家谱,还有一篇序文,我欣喜不已,连忙去看,然而世纶兄弟翻箱倒箧却没有找到。站在世纶兄的房间里,我沉默了很久很久。我永远记得父亲温暖,无奈,凄楚的目光,那时父亲奄奄一息,祖母和母亲把我抱到他的跟前。他看着我,目光穿透了我的胸膛,一直到现在,那种透力仍然有增无减。大约是在第二天,父亲就在无声无息中死去,那年他四十二岁。祖母大哭,雪一般发髻全部散开,像一朵大白花,怒放在父亲冰冷的房间里。母亲哭喊着“我的姊妹”,声音嘶哑了。‎ ‎ 江汉平原上女人哭男人都喊“我的姊妹”,“我的姊妹”是一个女人对男人最后的挽歌,也是妻子将丈夫送往天堂的凄婉的安魂曲。每年清明,我去为父亲插青,送上几串花花绿绿的清明吊子。清明时节应当是雨纷纷 的,然而,没有下雨,是我站在父亲的坟前,泪如雨下。父亲的早逝,使我过早地走向人间风雨,风雨淋湿了我飞行的翅翼,我无比仓皇,却在仓皇中锤炼自己,坚强自己。我现在也为人父,我像一株大树为儿子遮蔽风雨。儿子没能在风雨中接受洗礼,这不知是不是 ‎ 我的责任和罪愆?我自以为给了儿子很多,其实儿子真正得到了什么呢?‎ ‎ 他得到的只是 ‎ ‎(选自《散文》2007年第9期《亲人三题》)‎ ‎17.理解画线的句子在文中的含义。(4分)‎ 父亲的早逝,使我过早地走向人间风雨,风雨淋湿了我飞行的翅翼。‎ ‎ 答: ‎ ‎18.父亲去世后,文中有这样的描写:“祖母大哭,雪一般发髻全部散开,像一朵大白花,怒放在父亲冰冷的房间里。”这段描写有何特点和作用?(4分)‎ ‎ 答: ‎ ‎19.通读全文,用简洁的词语概括“父亲”这个形象所具有的“美德”特点。(4分)‎ ‎ 答: ‎ ‎20.文章的最后作者写道:“我现在也为人父,我像一株大树为儿子遮蔽风雨。……其实儿子真正得到了什么呢?”请根据文意说明“儿子真正得到”的可能是什么?作者这样写体现了怎样的意图?(6分)‎ ‎ 答: ‎ ‎17.①父亲的早逝,让我失去了父爱的庇护,过早地品尝生活的甘苦,承受生活的苦难,承担生活给“我”的重压。 (本题4分。答出“失去庇护”得2分,答出“品尝甘苦”.“承受苦难”.“承担重压”等关键词可得2分,意思相同即可)‎ ‎18.运用比喻,摹形绘色地写出了祖母悲痛的情状,表达了祖母“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巨大悲哀。(本题4分,答出比喻手法及其描摹的内容各得1分,答出表达效果2分)‎ ‎19.慈爱.勤劳.温和.善良.俭朴…… ‎ ‎(本题4分。所概括的词语必须是文中涉及的“父亲”美德方面的,只要答出四点即可,每点1分。若答出:“文化少.聪明手巧.迷信”等不属于“美德”方面的均不得分。)‎ ‎20.第一问(2分):“儿子真正得到”的可能“只是贪图逸乐,还有思想的一片空白”。(每点1分,另有言之成理的概述也可给分)‎ 第二问(4分):烘托父亲的形象,自责自己的行为,启发读者思考父爱的真正内涵和父爱少与多的辩证关系。(“烘托形象”.“自责行为”各1分,“启发思考”2分,另有言之成理的概述也可给分)‎ 河北省石家庄市2008-2009年高中毕业班模拟考试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雨街小景 柯灵 雨,悒郁而又固执地倾泻着。那淙淙的细语正编织着一种幻境,使人想起辽廓的江村,小楼一角,雨声正酣,从窗外望去,朦朦胧胧,有如张着纱幕,远山巅水墨画似的逐渐融化,终于跟雨云融合作一处。我又记起故乡的乌篷船,夜雨渐渐地敲着竹篷,船头水声汩汩。——可是一睁眼我却看见了灰色的壁,灰色的窗,连梦的翅膀也无从回翔的斗室。‎ 谁家的无线电,正在起劲地唱着。——像是揶揄,或者说讽刺。‎ 气压低得叫人窒息,黄梅季特有的感觉,仿佛一个触着蛛网的飞虫,身心都紧贴在那黏性的丝缕上。推开半闭的窗,雨丝就悄悄地飞进来,扑到脸上,送来一点并不愉快的凉意。‎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雨脚忽然收了。厚重的云堆慢慢移动,漏出一角石青的天,洒下一片炙人的阳光。是羞于照临这不洁的都市吗?有如一个娇怯的姑娘,刚探出头就又下了窗帘。于是留下了阴黯——仿佛比先前更浓的阴黯。且多了一种湿腻的燠热,使人烦躁。‎ 雨又急骤地落下,忽然又停了。‎ 傍晚倚窗。新晴的天,西边红得出奇。我忧郁地记起乡间老农的传说:这是“大水红”,预告着水灾的。‎ 满地积水,将一条街化装成一道河,只是中间浮着狭窄的河床。这虽是江南,而我们所缺少的正是一滴足以润泽灵魂的甘泉,有如置身戈壁;眼前的一片汪洋,就得到了许多孩子的喜爱,他们跣着双脚,撩起裤管,正涉着水往来嬉戏。‎ 一个赤膊者伫立在人行道边,用风景欣赏家似的姿态静静地看着这奇异的水景,看了一阵,就解下颈上乌黑的毛巾,蹲在水里洗起脸来。另一个少年却用双手掬起水来喝着。人世间的一切,对他们仿佛都是恩惠。‎ 可是我想起了早上从新闻纸上得到的一个印象,——那是一个关于雨的故事。一个十七岁的少年,战争夺去了亲人,留着他孤单的一个,开始流浪生活。他辗转飘泊到这五百万人口的城市,贩卖糖果。可是生活程度跟着季候的热度飞升,几天的淫雨又困阻着谋生的路,仅有的本钱经不住几天坐吃,空空的双手,空空的肚子,生计成了严重的威胁。在崎岖多歧的人生路上,他选取了最难走然而最近便的一条,一脚越过了生的王国,跨进了死的门阈。‎ 年轻的灵魂淹没在一片水里。——生命的怯弱呢,雨的残酷呢?……晚间,有撩人的月色。云鳞在蓝空上堆出疏落有致的图案。‎ 积水似乎浅一点了,人行道上已经可以行人,只偶有汽车从水中驶过,还受着浪花的侵蚀。‎ 从未有过的宁静。风吹起一街涟漪,迎月光闪耀着银色,远处的微波摇动街灯的倒影。是这样奇异的幻觉的水国风光,缺少的只是几只画舫,一串歌声了。‎ 转过街角,我解放了几天来拘羁的脚步。‎ 很少行路人,除了我前面的两个:一个挟着蓝花布的破棉被,一个拿了席子和扫帚。是找寻什么的?他们低着头一边走一边就四处察看,沉默如同一块顽石镇在他们身上。到一处比较干燥的地方,他们停步了,一个用扫帚轻轻扫了几下。就在地上摊开了卷着的席子;另一个也就铺上棉被。‎ ‎“今晚还露宿吗?”我不禁吐露了我的疑问。‎ ‎“唔,在屋子里就得饲臭虫。”拿扫帚的咒诅似地说。‎ 我看了他一眼,是胡桃似的多皱而贫血的脸。天上的云在厚起来,月亮一时隐没在云里了。我低低地说了一句,近乎自语:“天恐怕要下雨。”‎ 他自始至终连正眼也没有看我,“下了雨再进屋里去吧。”咕噜着算是回答,身体却已经在潮湿的地上倒了下去。‎ ‎“要生病的。”可是我没有勇气再开口了。病魔对他们算得了什么呢?‎ 我这才看见,不远处早有一个露宿者在做着好梦,连席子也没有,垫着的是几张报纸,已经完全湿透了,入梦的该是一身稀有的清凉吧?再走过几步,一家商店的门前又躺着四五个,蜷缩着挤作一堆。——上面有遮阳,底下是石阶,那的确是燥爽的高原地带,不会有水灾的。什么幸运使他们占了这样的好风水!‎ 多么残酷的生活的战争呵,可是人们面对着战争,他们就是这样地活着,并且还要生存下去……‎ 夜半,梦醒时又听到了奔腾的雨声。 ‎ 一九三九年七月十一日(有删节)‎ ‎14.作者在文章第一自然段中,是如何描写“雨”的?请作具体分析。(6分)‎ 答: ‎ ‎15.文章开头的四个自然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6分)‎ 答: ‎ ‎16.文章是怎样表现“残酷的生活的战争”的?(6分)‎ 答: ‎ ‎17.怎样理解“夜半。梦醒时又听到了奔腾的雨声”这句话?(4分)‎ 答: ‎ 五.(22分)‎ ‎14.用拟人手法写现实中悒郁而固执的雨,给人带来忧愁和烦闷;(2分)‎ ‎ 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写回忆中家乡酣畅的雨,给人带来美感和畅快;(2分) 通过联想、对比突出了眼前压抑烦人的雨景。(2分)‎ ‎15.表现了作者忧郁、压抑、烦躁的心情。(2分) 看不到改变人们困难生活的光明前景, 看不到战争胜利的希望和力量。(2分) 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忧虑。(2分)‎ ‎16.运用环境、语言、动作、肖像等描写手法(2分)和插叙的记叙顺序(1分)写了人们雨水洗脸、喝脏水、露宿街头、有人因生活所迫而自杀等,表现了活生的残酷。(3分)‎ ‎17.表现了当时人们将面临新的苦难(或“仍旧没有摆脱苦难)(2分),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的苦难的同情。(2分)‎ ‎2009届河北省清河一中高三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 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9—22题。(20分)‎ 转 身 李汉荣 一转身,那个动人的身影就不见了。在人海里,想再次打捞到她,再次与她相遇,哪怕匆匆一瞬,都是不可能了,不可能了。‎ 在都市,在广场,在车站,在机场,在大街,在超市,在乡野,在人流聚散的地方,我经常有这种感受:转身,就是永别。‎ 在旅途上,这“转身”的频率更高,体验更多,一转身,那个清丽的少女不见了,她失踪于汹涌的街市人潮;一转身,那个少妇不见了,她那么端庄,贤淑写满了她的表情,然而,呼啸的列车载走了她;一转身,那个老者不见了,这是我极少见到的“经典老者,”满头银发,一身素净,眉宇间透出气定神闲的沉静和慈祥,一转身,他不见了,车门关闭,车轮转动,不知把他带往何方,我甚至没有看见他的背影。‎ 那一次我在北京火车站等车。在拥挤的人流里,我不小心踩了右边一个年轻人。我正准备道歉或接受责备,却看见转过来一张文雅谦和的脸,他说:“对不起,我挡着你了。”我竟然被感动了,只顾欣赏这张善良的、有教养的脸,只顾欣赏这江南的表情,水的表情,却忘了对他说声谢谢,把最诚挚的心情告诉他。当我忽然记起,正要张口表达,人潮猛然涌了过来,一转身,我已找不到他,只看见攒动的人头,闪动的各色衣服……‎ 还记得那年春天,我一人在秦岭深处行走,山路两旁开满野花:灯芯花、野草莓花、苜蓿花、蒲公英花……路下面的小河,清澈如镜,温柔如绸,淙淙的水声像母亲轻唤谁的乳名。四周的群山,一律被松树、柏树、桦树和茂密灌木覆盖。闻着花香,听着水声,看着山色,我恍然已走进古代,入了那“拈花微笑”的仙境。正在此时,迎面走来一位小女孩,她头上插了几朵野花,手里拿着一束菖蒲,好看的脸上满是羞涩,浑身洋溢着纯真的自然气息。但我不便过分地注意她,我怕她受到惊吓。于是我停下来,给她让路,然后静静地看她远去,欣赏着她的背影,却记不清她的眼睛和脸究竟是什么样子,匆匆一瞥里只得到“好看”的朦胧感觉,也许,或者是一定的,我这一生只有这一次和她相遇了,只有这一次,在她还是小女孩的时候。我突然感到十分失落和惆怅。怎么办呢?我想多看她一眼,看仔细些。我想在记忆里逼真地收藏一个像野花一样纯真的秦岭女孩,这也许是她一生里最生动的瞬间,我记起了泰戈尔的诗句,“你不知道你是多么美丽,你像花一样盲目”‎ ‎,我情不自禁地转过身来,沿着小女孩走去的方向走着,走到山路转弯的地方,出现了一个三岔路口。我已经无法知道小女孩走进了哪一条路径,就那么一转身,她消失在命运的路径,也许就是我此生永远都不能踏上的路径……‎ 冬天,已经很冷了,西伯利亚寒流远道而来,遭遇袭击的当然是穷人,最可怜的是乞丐。乞丐不多,但不多的乞丐也常常有力地触动和唤醒我们冬眠的良心。在南大街路口,我看见一位衣服褴褛的中年乞丐。我急忙赶回家,拿上我去年穿过的那件防寒服找他。可是来到南大街,已不见了他,于是我在东大街找他,又在北大街找他,最后我来到丁字街,还是没有找到他,却遇到了一个老年乞丐,一转身,苦难交换了方向,交换了背影,但苦难的身份没有改变,都是苦难。于是我把防寒服披在这位贫苦老人的身上,希望他下降的体温能稍稍回升,希望降温的人性能稍稍回升。我由此想到徘徊在文明大街上的那些孤苦身影,一转身,他们到哪里去了?而文明,你能否追上去,轻轻拉起那褴褛的衣襟,或者握起那空空的手,仔细看看他们的眼睛?他们到哪里去了,一转身?‎ 一转身,车窗外的河流已经不知去向;一转身,门前的那只鸟已不见踪影;一转身,天上的那座虹桥已经悄然消失;一转身,水里的鱼已经没入深渊;一转身,父亲已经走远,新垒的坟上,墓草青青……‎ 旭日一转身变成落日,青丝一转身变成白发,爱情一转身变成婚姻,诗一转身变成散文,羊群一转身变成毛衣……等一等,等一等,能否再转回来?‎ ‎19.“在人海里,想再次打捞到她”一句中,“打捞”这个词用得很妙,请简要分析。(4分)‎ ‎ 答: ‎ ‎20.从描写的角度看,第4段写到的那个“年轻人”与上文提到的“她”“少妇”“老者”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 答: ‎ ‎21.第5段开头对“秦岭山路”相关环境的描写,作用是什么?(4分)‎ ‎ 答: ‎ ‎22.“一转身”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有哪些表达效果?(6分)‎ ‎ 答: ‎ ‎19.“打捞”在句中正好与“人海”相呼应(2分),既可使人联想到“大海捞人”的不易,又具有形象性(2分)。‎ ‎20.对“她”“少妇”“老者”都只是一笔带过或简单勾勒(2分),而对“他”则使用具体的语言、动作进行比较细致的刻画(2)。作用是表现他文雅谦和的内在品质(1分),体现了选材的详略得当(1分)。‎ ‎21.为下文“秦岭女孩”的出现做铺垫(2分),用环境的幽美烘托“秦岭女孩”的纯真、自然(2分)。‎ ‎22.①把“一转身”当作行文线索,使文章结构严谨。(2分)②强调时间、过程的流逝之快。(2分)③反复点题,突出中心,提醒人们珍惜时光,珍视人际交往。(2分)‎ 河北省清苑中学2008---2009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 五 (2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水中的蓝天(林清玄)‎ 开车从莺歌到树林,经过一个名叫“柑园”‎ 的地方,看到几个农夫正在插秧。由于太久没看到农夫插秧了,再加上春日景明,大地辽阔,使我为那无声的画面所感动,忍不住下车。‎ 农夫弯腰的姿势正如饱满的稻穗,一步一步将秧苗插进水田,并细致敬谨的往后退去。‎ 每次看到农人在田里专心工作,心里就为那劳动的美所感动。特别是插秧的姿势最美,这世间大部分的工作都是向前的,惟有插秧是向后的,也只有向后插秧,才能插出笔直的稻田;那弯腰退后的样子,总使我想起从前随父亲在田间工作的情景,生起感恩和恭敬的心。‎ 我站在田岸边,面对着新铺着绿秧的土地,深深的呼吸,感觉到春天真的来了,空气里有各种薰人的香气。刚下过连绵春雨的田地,不仅有着迷蒙之美,也使得土地湿软,种作更为容易。春日真好,春雨也好!‎ 看着农夫的身影,我想起一首禅诗:‎ 手把青秧插满田,‎ 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 退步原来是向前。‎ 这是一首以生活的插秧来象征在心田插秧的诗。意思是惟有在心田里插秧的人,才能从心水中看见广阔的蓝天,只有六根清净才是修行者惟一的道路;要走人那清净之境,只有反观回转自己的心,就像农夫插秧一样,退步原来正是向前。‎ 站在百尺竿头的人,若要更进一步,就不能向前飞跃,否则便会粉身碎骨。只有先从竿头滑下,才能去爬一百零一尺的竿子。‎ 人生里退后一步并不全是坏的,如果在前进时采取后退的姿势,以谦让恭谨的方式向前,就更完美了。‎ ‎“前进”与“后退”不是绝对的,假如在欲望的追求中,性灵没有提升,则前进正是后退,反之,若在失败中挫折里,心性有所觉醒,则后退正是前进。‎ 农人退后插秧,是前进,还是退后呢?‎ 记得从前在小乘佛教国家旅行,进佛寺礼拜,寺院的执事总会教导,离开大殿时必须弯腰后退,以表示对佛的恭敬。‎ 此刻看着农夫弯腰后退插秧的姿势,想到与佛寺离去时的姿势多么相像,仿佛从那细致的后退中,看见了每一株秧苗都有佛的存在。‎ ‎“青青秧苗,皆是法身”,农人几千年来就以美丽谦卑的姿势那样的实践着。那美丽的姿势化成金黄色的稻穗,那弯腰的谦卑则化为累累垂首的稻子,在土地中生长,从无到有、无中生有,不正是法身显化的奇迹吗?‎ 从柑园的农田离开,车于穿行过柳树与七里香夹道的小路,我的身心爽然,有如山间溪流一样明净,好像刚刚在佛寺里虔诚的拜过佛,正弯腰往寺门的方向退去。‎ 空中的蓝天与水中的蓝天一起包围着我,从两颊飞过,带着音乐。‎ 14 ‎ 农夫弯腰的姿势正如饱满的稻穗”,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6分)‎ 答:---------------------------------------------------------------------------------------------‎ 15 作者写到看着农夫的身影,“我”想起了一首禅诗,这样写有什么作用?(5分)‎ 答:-----------------------------------------------------------------------------------------------‎ 16 ‎ 结合全文,说说作者从农夫在田间劳作引发了哪些关于人生的思考?(6分)‎ 答:-------------------------------------------------------------------------------------------------‎ 17 ‎ 文章结尾写到“空中的蓝天与水中的蓝天一起包围着我,从两颊飞过,带着音乐”,试分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5分)‎ 答:---------------------------------------------------------------------------------------------‎ ‎14 ‎ 答:因为我常常为农夫在田间劳动的美所感动,常使我想起从前父亲在田间工作的情景,生起感恩和恭敬的心。采用比喻修辞手法既贴切形象富于美感,又能引发“我”的思考。‎ ‎15答:想到一首禅诗,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既上承前面几段对农夫劳作的描写,又自然转入下面由此产生的思考,逐层深入,为主题做准备。‎ ‎16 答:人在欲望的世界里要时时反观自己的心,使心性时时觉醒;要明白前进和后退不是绝对的,要在前进时采取后退的姿势,以谦让恭谨的方式向前。‎ ‎17答:文章采用比拟的修辞手法结尾,形象生动地表达了我在由农夫劳作得到人生启迪、心灵获得净化后的心里感觉。语言优美空灵,感染力强,引人深思。‎ 河北2008—2009学年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 五、(共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父 亲 张俊纶 ‎ 父亲死的时候,我六岁。‎ ‎ 父亲得的是伤寒。家里没有钱为他治病,请来巫医。巫医踮起一只脚,举着剑,剑柄上缀着纷纷铜钱。我还记得巫医口中念念有词,摇晃剑柄一片铜音的情景。‎ ‎ 父亲担任过生产队长,也做过大队的水利技术员。有一杆水平尺,棕木,极沉实方正,横平面上有一滴水,竖平面圆眼儿上也有一滴水,只有接触的物体完全平正,一滴水方悠悠居中,这是父亲存世的唯一遗物。我常把水平尺拿在手上把玩,或去测量堂屋的地面。母亲说,这是你父亲做技术员用过的,是用来测量沟塍河堤的,你测量堂屋有什么用啊。‎ ‎ 母亲常对我谈起父亲的善良和温和。父亲对于我只是一个模糊的影子,我依稀记得父亲是圆脸,较少胡子,冬天里鼻子尖是红红的。母亲说,他的脚板常常开裂,塞得下一粒黄豆,赤肉涩涩的。他一年四季穿一双草鞋,草鞋都是他自己用稻草辫编织的。‎ ‎ 我记得父亲在禾场里赶磙。“磙”指碾压稻谷的石磙,石磙套上框,由耕牛拉着旋磨儿,而耕牛须得有一个人牵引指挥,这个人的工作就称为“赶磙”。父亲手里好像有一根细柳条儿,有一下无一下轻轻拍打着。我不知从什么地方窜出来,冲着父亲高喊“张经标”——父亲的名字。那时的农村,儿子喊父亲的名字是忤逆,轻则吃骂,重则挨揍。然而父亲却没有生气,他脸上带着笑朝家里方向高喊:“你姆妈耶,听见没有?你的小儿子骂我呢。”喜欢之情溢于言表。‎ ‎ 他曾无数次把我顶在头上,然而我只记得两次。一次是在曾王村看电影,电影的内容是一次激烈的战斗,有高亢的呐喊和噼噼啪啪的机枪声,我的目光那么高远,银幕一无遮拦,我看得惬意极了。这大约是我人生难得惬意的时光之一吧。一次是去姜家湾求符水。姜家湾在湖洲子上,有一株大枥木树,神树,树叶上滴落的雨水和露水,称为“符水”,据说包治百病。从我们墩上到姜家湾,要穿过几里长的稻田。稻子正是低头散籽的时候, ‎ ‎ 田野上一片清香,田界子两旁布满了半垂的稻穗和蓬蓬的马绊草,父亲的草鞋走过时有唰唰唰的响声。我骑在父亲的头上,无边的稻田铺展着金黄,像一幅画。‎ ‎ 母亲说,父亲夸过你的话也不记得了?我们家的饭碗,白瓷的,上面有一只蓝雀,翅膀是开展的,你小时候用铅笔在纸上照着描,描得像,你父亲欢喜得不得了,逢人说我小儿子乖,我小儿子乖。在稻田里批革时也说,在禾场里“开场”时也说。我对他说,自夸自,无意思。他说,我是夸我儿子,不是夸我自己,怎么是自夸自呢。‎ ‎ 父亲只读过两个月的冬书。所谓“冬书”‎ ‎,就是利用冬闲的时候读书,这是农家穷孩子接受教育的方式之一。父亲有相当的悟性,不仅一手毛笔字写得好,而且还会四六骈俪文。小时候我见过他在箩筐上大写的一个张字,一气呵成,墨气淋漓。现在这只箩筐是早已烂朽无存了。前不久我听说世纶兄弟家有父亲手录的家谱,还有一篇序文,我欣喜不已,连忙去看,然而世纶兄弟翻箱倒箧却没有找到。站在世纶兄的房间里,我沉默了很久很久。 我永远记得父亲温暖,无奈,凄楚的目光,那时父亲奄奄一息,祖母和母亲把我抱到他的跟前。他看着我,目光穿透了我的胸膛,一直到现在,那种透力仍然有增无减。大约是在第二天,父亲就在无声无息中死去,那年他四十二岁。祖母大哭,雪一般发髻全部散开,像一朵大白花,怒放在父亲冰冷的房间里。母亲哭喊着“我的姊妹”,声音嘶哑了。‎ ‎ 江汉平原上女人哭男人都喊“我的姊妹”,“我的姊妹”是一个女人对男人最后的挽歌,也是妻子将丈夫送往天堂的凄婉的安魂曲。每年清明,我去为父亲插青,送上几串花花绿绿的清明吊子。清明时节应当是雨纷纷 的,然而,没有下雨,是我站在父亲的坟前,泪如雨下。父亲的早逝,使我过早地走向人间风雨,风雨淋湿了我飞行的翅翼,我无比仓皇,却在仓皇中锤炼自己,坚强自己。我现在也为人父,我像一株大树为儿子遮蔽风雨。儿子没能在风雨中接受洗礼,这不知是不是 ‎ 我的责任和罪愆?我自以为给了儿子很多,其实儿子真正得到了什么呢?‎ ‎ 他得到的只是 ‎ ‎(选自《散文》2007年第9期《亲人三题》)‎ ‎14.理解画线的句子在文中的含义。(4分)‎ ‎ 父亲的早逝,使我过早地走向人间风雨,风雨淋湿了我飞行的翅翼。‎ ‎ 答: ‎ ‎15.父亲去世后,文中有这样的描写:“祖母大哭,雪一般发髻全部散开,像一朵大白花,怒 ‎ 放在父亲冰冷的房间里。”请简要赏析这段描写(6分)‎ ‎ 答: ‎ ‎16.通读全文,用简洁的词语概括“父亲”这个形象所具有的“美德”特点,并举例说明。(6分)‎ ‎ 答: ‎ ‎17.文章的最后作者写道:“我现在也为人父,我像一株大树为儿子遮蔽风雨。……其实儿子真正得到了什么呢?”请根据文意说明“儿子真正得到”的可能是什么?作者这样写体现 了怎样的意图?(6分)‎ 答: ‎ ‎14.父亲的早逝,让我失去了父爱的庇护,过早地品尝生活的甘苦,承受生活的苦难,承担生活给“我”的重压。 ‎ ‎15.运用比喻,摹形绘色地写出了祖母悲痛的情状,表达了祖母“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巨大悲哀。‎ ‎16.慈爱、勤劳、温和、善良、俭朴…… (举例略。每点2分。)‎ ‎17.第一问(2分):“儿子真正得到”的可能“只是贪图逸乐,还有思想的一片空白”。‎ 第二问(4分):烘托父亲的形象,自责自己的行为,启发读者思考父爱的真正内涵和父爱少与多的辩证关系。‎ 河北省滦县一中高三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五、散文阅读(14—17小题,共22分)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14~17题。 ‎ 幽径悲剧 季羡林 出家门,向右转,只有二三十步,就走进一条曲径。这一条路在燕园中是极为幽静的地方。小径一面傍湖,一面靠山,蜿蜒曲折,实有曲径通幽之趣。山上苍松翠柏,杂树成林。无论春夏秋冬,总有翠色在目。不知名的小花,从春天开起,过一阵换一个颜色,一直开到秋末。到了夏天,山上一团浓绿,人们仿佛是在一片绿雾中穿行。林中小鸟,枝头鸣蝉,仿佛互相应答。秋天,枫叶变红,与苍松翠柏,相映成趣,凄清中又饱含浓烈。几乎让人不辨四时了。小径另一面是荷塘,引人注目主要是在夏天。此时绿叶接天,红荷映日,仿佛从地下深处爆发出一股无比强烈的生命力,向上,向上,向上,欲与天公试比高,真能使懦者立怯者强,给人以无穷的感染力。‎ 这是一条神奇的幽径,而在所有的这些神奇的东西中,给我印象最深、让我最留恋难忘的是一株古藤萝。藤萝是一种受人喜爱的植物。清代笔记中有不少关于北京藤萝的记述。在古庙中,在名园中,往往都有几棵寿达数百年的藤萝,许多神话故事也往往涉及藤萝。北大现在的燕园,是清代名园,有几棵古老的藤萝,自是意中事。我们最初从城里搬来的时候,还能看到几棵据说是明代传下来的藤萝。每年春天,紫色的花朵开得满棚满架,引得游人和蜜蜂猬集其间,成为春天一景。但是,根据我个人的评价,在众多的藤萝中,最有特色的还是幽径的这一棵。它既无棚,也无架,而是让自己的枝条攀附在邻近的几棵大树的干和枝上,盘曲而上,大有直上青云之概。因此,从下面看,除了一段苍黑古劲像苍龙般的粗干外,根本看不出是一株藤萝。每到春天,我走在树下,眼前无藤萝,心中也无藤萝。然而一股幽香蓦地闯入鼻官,嗡嗡的蜜蜂声也袭入耳内,抬头一看,在一团团的绿叶中隐约看到一朵朵紫红色的花,颇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意味。直到此时,我才清晰地意识到这一棵古藤的存在,顾而乐之了。‎ 经过了史无前例的十年浩劫,不但人遭劫,花木也不能幸免。藤萝们和其他一些古丁香树等等,被异化为“修正主义”,遭到了无情的诛伐。六院前的和红二三楼之间的那两棵著名的古藤,被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掉。是否也被踏上一千只脚,没有调查研究,不敢瞎说;永世不得翻身,则是铁一般的事实了。‎ 茫茫燕园中,只剩下了幽径的这一棵藤萝了。它成了燕园中藤萝界的鲁殿灵光。每到春天,我在悲愤、惆怅之余,惟一的一点安慰就是幽径中这一棵古藤。每次走在它下面,嗅到淡淡的幽香,听到嗡嗡的蜂声,顿觉这个世界还是值得留恋的,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其中情味,只有我一个人知道,不足为外人道也。‎ 然而,我快乐得太早了,人生毕竟还是一个荆棘丛,决不是到处都盛开着玫瑰花。春天,我走过长着这棵古藤的地方,我的眼前一闪,吓了一大跳:古藤那一段原来凌空的虬干,忽然成了吊死鬼,下面被人砍断,只留上段悬在空中,在风中摇曳。再抬头向上看,藤萝初绽出来的一些淡紫的成串的花朵,还在绿叶丛中微笑。它们还没有来得及知道,自己赖以生存的根干已经被砍断,脱离了地面,再没有水分供它们生存了,它们仿佛成了失掉了母亲的孤儿。‎ 我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我的感情太多,总是供过于求,经常为一些小动物、小花草惹起万斛闲愁。真正的伟人们是决不会这样的。反过来说,如果他们像我这样的话,也决不能成为伟人。我还有点自知之明,我注定是一个渺小的人,也甘于如此,我甘于为一些小猫小狗小花小草流泪叹气。这一棵古藤的灭亡在我心灵中引起的痛苦,别人是无法理解的。‎ 从此以后,我最爱的这一条幽径,我真有点怕走了。我不敢再看那一段悬在空中的古藤枯干,它真像吊死鬼一般,让我毛骨悚然。非走不行的时候,我就紧闭双眼,疾趋而过。此时,我简直是悲哀至极,哪里还有什么闲情逸致来欣赏幽径的情趣呢?‎ 但是,这也不行。眼睛虽闭,但耳朵是关不住的。我隐隐约约听到古藤的哭泣声,细如蚊蝇,却依稀可辨。它在控诉无端被人杀害。它在这里已经呆了二三百年,同它所依附的大树一向和睦相处。它虽阅尽人间沧桑,却从无害人之意。每年春天,就以自己的花朵为人间增添美丽。焉知一旦毁于愚氓之手。它感到万分委屈,又投诉无门。它的灵魂死守在这里。每到月白风清之夜,它会走出来显圣的。在大白天,只能偷偷地哭泣。山头的群树,池中的荷花是对它深表同情的,然而又受到自然的约束,寸步难行,只能无言相对。在茫茫人世中,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哪里有闲心来关怀一棵古藤的生死呢?于是,它只有哭泣,哭泣,哭泣……‎ 世界上像我这样没有出息的人,大概是不多的。古藤的哭泣声恐怕只有我一个能听到。在浩茫无际的大千世界上,在林林总总的植物中,燕园的这一棵古藤,实在渺小得不能再渺小了。你倘若问一个燕园中人,决不会有任何人注意到这一棵古藤的存在的,决不会有任何人关心它的死亡的,决不会有任何人为之伤心的。偏偏出了我这样一个人,偏偏让我住到这个地方,偏偏让我天天走这一条幽径,偏偏又发生了这样一个小小的悲剧;所有这一些偶然性都集中在一起,压到了我的身上。我自己的性格制造成的这一个十字架,只有我自己来背了。奈何,奈何!‎ 但是,我愿意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永远地背下去。 ‎ ‎(作于1992年春)‎ ‎14.联系全文来看,作者是怎样写“这一棵古藤”之美的?除了美之外,“这一棵古藤”还具有怎样的特点?(4分) ‎ ‎ ‎ ‎ ‎ ‎15.作者为什么说“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又说“人生毕竟还是一个荆棘丛”?(4分) ‎ ‎ ‎ ‎ ‎ ‎16.联系上下文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文中“真正的伟人们”是怎样的人?作者对他们的态度怎样?(4分) ‎ ‎ ‎ ‎ ‎ ‎(2)文中“愚氓”是怎样的人?揣测一下他们为什么要砍伐这棵古藤?(4分)‎ ‎ ‎ ‎ ‎ ‎17.本文写“一棵古藤”毁于“愚氓”,为什么标题却是“幽径悲剧”?联系全文,谈谈你对文章主题的理解。(6分)‎ ‎ ‎ ‎ ‎ ‎ ‎ ‎14.(1)采用侧面烘托(铺垫)和正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1分)‎ 写幽径神奇的美,写燕园的古藤都是为写“这一棵古藤”之美作铺垫。(或:写幽径之美,其实是为了托出幽径藤萝之美,写藤萝不仅是与幽径的其他“神奇的东西”相比显得不寻常,而且与燕园的其他藤萝相比,这一棵古藤萝也显得“最得特色”。 ‎ 文章正面描写了这棵古藤“盘曲而上”之形,“蓦地”扑鼻之香,“万绿丛中一点红”之色,甚至还写了“袭入耳内”的蜜蜂声,有形有色,可观可闻可嗅,使藤萝形象立体化地呈现在读者面前。(1分)‎ ‎ (2)它古老,它在这里已经呆了二三百年, 阅尽人间沧桑;它善良(美好的品质),同它所依附的大树一向和睦相处,从无害人之意,每年春天,都以自己的花朵为人间增添美丽。‎ ‎15.“十年浩劫”对真善美(古藤)的戕害已成为历史,世上还余留有真善美(“鲁殿灵光”),尚可安慰历经浩劫人的心灵,所以作者说“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 ‎。然而在新的时代劫后余生的真善美(古藤)又遭“愚氓”戕害,令人大失所望、深感悲凉,这更是时代的悲剧,所以作者又说“人生毕竟还是一个荆棘丛”。(4分)‎ ‎16.(1)真正的伟人们没有博爱之心,对生灵缺乏感情,甚至滥杀无辜。作者将“伟人们”置于自己的对立面,对他们的态度是鄙视厌弃。(2分)‎ ‎ (2)愚氓是当代社会中的名利之徒,他们只看重名利,对真善美愚昧无知。他们砍伐古藤,无非是认为古藤与名利无关。如:嫌其杂乱,绕树而生,所开之花又毫不起眼,不如人工养育之花的夺目,不是整饬之园应有的花木等等。(2分)‎ ‎17. 本文记叙的虽然是幽径中一棵古滕萝的悲剧,然而作者把这棵古藤萝的悲剧视为整个幽径的悲剧,以至整个燕园的悲剧,一个时代的悲剧。(3分)‎ 文章中“一棵古藤”也是“真善美”象征;它逃过了“十年浩劫”的劫难,却毁灭于新时代的“愚氓之手”,这就说明,对真善美的残害在现今的时代依然存在;表现了作者对毁灭真善美的恶行的痛恨,以及对当今提高国民思想文化和审美素质的思考。(3分)‎ ‎(只答“保护自然”不得分。鼓励有创见的答案。如“批评了现代社会世人只重争夺个人的名利,自私、冷漠、无情,对自然、对他人缺少关爱与同情。”可给4分)‎ 河北省沙河市第二高级中学2009届高三月考试卷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8题。(22分) ‎ 城市里的树 王亚田 树是城市的客人,树要在客人家度过一生。‎ 树的故乡在山林和旷野,那里有鸟语花香,有潺潺溪水,有它们相濡以沫的兄弟姐妹。如果它们的数量足够多,就构成了森林。自从有了城市,树的家族中一部分成员就背井离乡,来到城市的大街小巷。树一到城市面临的是另一种森林——由高楼大厦构成的丛林。这里没有鸟语花香,只有车水马龙;没有潺潺流水,只有钢筋水泥。从此,树看不见土地了。‎ ‎ 人把自己弄得彻底与大地隔绝,而树永远需要脚踏实地。但是水泥、柏油、砖块把土地覆盖,像古代犯人脖子上的枷板,把树干和树根隔开。水、泥,这是多么柔软的两个字眼,但组合成一个词时,就成为最坚硬的一种东西。城市的路面是不吸水的,每到下雨时,我看到雨水滚滚而流,流进下水道,而不是树根,我就想树渴了怎么办?因为有了坚固的路面,城市的树也就不会“落叶归根”,树把叶子生出来,但叶子却找不到根,它们随风而飘,就像丢失的找不到父母的孩子。‎ ‎ 人们不会给一棵树起一个名字,树总是以类的名义而存在,比如梧桐、白杨、松柏。其实每棵树也像每个人一样是不同的。城市的树不能像山林里的树那样自由生长,经常会被修剪,砍去旁逸斜出的枝条,这种修剪不是为了让树成材,而是嫌那些多余的枝条碍事。但修剪是人的事,但长成什么样子是树的事,树永远不会按照人的意志去生长、去改变。现在的事与一千年前的树没有区别,但现在的人与一千年前的人已大不一样,绝大多数人都在按照别人的意志去生活。‎ 城市的树身上,经常贴满了办证明电话、招聘启事、治病广告。树不但承受着污染,有时还得承受疼痛。‎ ‎ ‎ ‎ 城市的道路不断在拓宽,而每次拓宽道路对树来说都可能是一次灾难,因为道路拓宽后原来在路边的树就处于了路中间,这些树要么被砍伐,要么重新被移到新道路的边上,反正树永远只能靠边站。但是人挪活,树挪死。树被移动后,等于经历了一场浩劫,它枝头上原先的枝条要被全部砍掉,这就像一个得了重病的人做化疗、放疗后会失去一头的秀发。记得电视上介绍过山西的一个小城,一条主干道的中央长着一棵粗壮的古树,人流车流都绕着这棵树走。这是我见过的(而且是在电视上)唯一一棵长在路中间的树。我在想,这座城市当年修这条路时,可能有关部门对这棵树的去留进行过激烈的争论,最终他们决定留下这棵树,因为这棵树的年龄比这座城市里所有的人、建筑都要老。一瞬间我竟然有一种感动,觉得这个城市的人真伟大。 人其实应该多一点对自然的尊重,也包括对树的尊重,因为树是自然的产物。‎ ‎ 树在城市,一生过得伤痕累累。有一次在西郊的路上,我看见一棵合抱粗的梧桐树,被一辆满载货物的卡车拦腰撞断。生活中我常常发现一些善良、正直的人受到伤害,很长时间我想不通这是为什么。看见这棵被撞断的树后,我想通了:善良而正直的人与善良而正直的树会有同样的遭遇。因为善良,他们都手无寸铁,虽然他们不会伤害别人,但别人却有可能欺负他们。因为正直,他们都不会弯曲和躲闪,伤害来临时,会受伤更重。‎ ‎ 我每天都会看见树,看见树的时候常常眼睛发潮,总是充满伤感。城市里的树就像进城的农民工,无依无靠。它们受尽委屈,却毫无怨言,受尽伤害,却充满宽容。树最终会原谅一切,自己把伤口愈合。如果城市里没有树,只有柏油马路、钢筋水泥、高楼大厦,那么城市将会是多么的坚硬和干枯。正是树摇曳的身姿、葱笼的绿意,给了我们温柔、诗情、生动和美。‎ ‎ 树一辈子站在一个地方,一动不动,不言不语,一世沉默。你如果与一棵树交上了朋友,它会永远站在那里等你 ‎ (选自《青年文摘》2007年6月下)‎ ‎14. 如何理解“现在的树与一千年前的树没有区别,但现在的人与一千年前的人已大不一样”这句话的含意?(4分)‎ ‎15.作者从“城市里的树”身上感受到了什么?结合全文简要回答。(6分)‎ ‎16.分析“人其实应该多一点对自然的尊重,也包括对树的尊重,因为树是自然的产物。”这句话的作用?(6分)‎ ‎17.联系全文,概括写出本文的主旨。(6分)‎ ‎14.城市里的树尽管不能像山林里的树那有自由生长,经常被人修剪,但它们永远不会按照人的意志去生长、去改变,而现在绝大数的人却为了生存,在按照别人的意志去生活。‎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了“对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 ‎【点评】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是学生必备的阅读能力。本题的设计理念,在于告诉考生,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不能停留在表面粗浅的理解上,而是要提高自己的赏析能力,真正深刻地把握作家倾注在作品中的苦心孤诣。‎ ‎15.⑴脚踏实地。⑵ 坚守节操,不会按照别人的意志去生活、去改变 。 ⑶善良、正直的品质。⑷受尽伤害,却充满宽容。⑸奉献,不求索取。⑹人们应该对“城市里的树”及像树一样生存的农民工多一些尊重。‎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解答此题应从全文来把握,结合树的特点得出感受。‎ ‎【点评】解答此题,要善于筛选文中有效信息,并加以整合;同时,要分析作者的观点,然后加以归纳概括。注意上下文的联系。‎ ‎16.结构上:承上启下 ,承上表明人们可以对树充满敬意和尊重,启下从反面列举对树的迫害。 内容上:深化文章中心,引发人们深刻思考。‎ ‎【思路分析】本题检测对文章结构的理解分析。可以从思想内容和行文章法两个角度进行回答。‎ ‎17.①通过写树在城市的不幸遭遇,抒发了作者对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的深切同情之情。②通过写树永远不会按照别人的意志去生活、去改变,赞美那种脚踏实地、坚守节操的精神和善良、正直的品质。‎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概括主旨要从全面理解文章的基础上,从作者写作意图上全面概括。‎ 玉田一中2008---2009学年度高三年级期中考试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 大海之语 周闻道 最早知道大海,是读高尔基的《海燕》。“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那种气势磅礴,那种激越高亢,那种广阔壮美,至今我仍不忍触摸,怕稍一触摸,便会钩沉起一种强烈的荡气回肠。我怕不能自已。从此,大海,海燕,海鸥,海鸭,企鹅,这些大海的意象,便成为沉入我心海深处的一种经年宝藏。‎ 我不知道,别人是怎样与一种心灵的珍藏相处的,我只知道我自己。在我心灵的辞海里,大海于我,永远是一种悠悠的牵挂,一种绵绵的眷恋,一种欲罢不能的隐忍。我常常沉醉于形形色色文字中的大海,在阿兰·罗布格里耶或托马斯·曼的大海里徜徉,臆造着自己的心中之海。在瘦了原野,熟了橘子,红了枫叶的季节,田野卸去了节令的重负,天空少雾而多晴,天地间遁入一种禅门般的空净。少年的心是纯净而勃然的。某一个午后,牛儿在白虎岩悠闲地觅草,牵牛的绳子长长地拖在地上,挽留着牛儿的足迹;一个装满了山草的背篓,笃立在我的身旁。我傍着背篓,枕着一块轻柔的条石,或一堆野草,仰望旷远的天空,却把心交给了大海。我想到大海的空净旷远。我凭借驰骋的心绪,把深邃的蓝天幻化成海水,把翔飞的苍鹰幻化为海鸥,把起伏的山峦幻化为礁石,把自己幻化成一条躺在珊瑚上撒懒的鱼儿。我在这种虚净的空间,与大海窃窃私语。我们无话不说,无话可说。在灵魂的相通中,任何言说,似乎都已成为一种多余的形式。‎ 第一次面对大海,已是在三十多岁以后。我魂牵梦萦的大海,在我捱过了一段漫长的岁月历程后,终于在我的三十而未立中姗姗来迟。在一个黄昏时分,在深圳办完了公干,我们赶往珠海。一条狭长的海湾,分隔了两个梦幻般的城市。我第一次感到,眼前的海,比我多少次在梦幻里构造的,在书本上领略的,在画页上看见的,要生动壮美得多。它甚至使我又一次想起一位思想家的名言,更加坚信了生活之树的常青。任何艺术的真实,都不可能创造生命,而我眼前的大海,显然是有生命的。它的生命在它的涛声,它的浪涌,它的轻风,它的跃鱼,它闪烁的航灯,它头顶的那轮弯月。这些,都是它的心灵物语。当我站在甲板,聆听大海之语的时候,我的心是开阔的,湿润的,明净的,远离了尘世间的一切狭隘和俗气。仿佛一片春天的原野,只须一个轻轻的挥手,撒下任何一粒种子,都会唤醒一个收获的季节。我守望在那里,一片痴情。‎ 真正领略大海的生命之美,是在裴济。那个弹丸之地,无意间成全了我的大海之缘。飞机从广州白云机场起飞,很快就钻进了一片碧海青天。天地万物,都溶解于一种虚净的旷远,彼此间没有界限。大洋里的马来西亚群岛,宛然一把洒落的碎石,从机翼下一掠而过,并没有改变这种虚净的任何姿势。‎ 按照行程安排,我们在裴济首都苏瓦,看望了公司员工。出于对政府和家乡亲人的感激,周末,他们自愿充当免费导游,执意推荐我们去看看这里的海底世界。就这样,我们乘上一艘娇小玲珑的潜艇,一下钻进了大海的腹腔里。‎ 刚才临海而望的虚净旷大,顷刻从视野里消失,我们像一群不速之客,闯入了一个陌生而神秘的世界。虽然潜艇的窗户是透明的,它的透明却近在咫尺。窗外四野混沌,满目朦胧。潜艇开足了强大的射灯,在一片混沌中悠然游弋。美丽的珊瑚,多姿的游鱼,茂密的水草,在朦胧中若隐若现,似梦幻中觅得的尤物。这时,一个蛙人出现在潜艇前面,优雅地抛洒着什么,顷刻间,他的周边便聚集着了无数的鱼类,大小不一,黄的,红的,白的,黑的,蓝的,像在灯光下天空的繁星;而我们此刻,也宛如一颗细小的流星,穿行于一种星转斗移。蛙人击破的海水,把我从星转斗移中唤回,这才意识到自己此刻身处大海的体内。宽广的大海像母亲的子宫,我像一个尚在发育的胎儿,浸润在母亲丰润的羊水里。我以稚气的胎音与母亲对话,听见的是母仪的无边无际。我坚信大海已接纳了我,我们母子情深,傲视于这个世界的复杂功利,终于让大海心悦诚服。‎ ‎“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的,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我在想,高尔基对大海的倾听何以如此深入?他借助海燕的意象,不仅让我欣赏了一种飞翔与坚韧,而且让我聆听到了大海的宽阔真诚。从此,虚净旷远的大海在我心里。‎ ‎15.从全文看,作者感悟了解大海经过了漫长的过程。请分条概括这一过程。(5分)‎ 答:‎ ‎16.简要阐述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所蕴含的情感。(4分)‎ ‎(1)我魂牵梦萦的大海,在我捱过了一段漫长的岁月历程后,终于在我的三十而未立中姗姗来迟。(2分)‎ 答:‎ ‎(2)宽广的大海像母亲的子宫,我像一个尚在发育的胎儿,浸润在母亲丰润的羊水里。(2分)‎ 答: ‎ ‎17.文章首尾两段中都写到了高尔基的《海燕》。请分别说明其作用。(4分)‎ 答:‎ ‎18.请举例赏析本文语言上的特点(5分 ) ‎ 答:‎ 五、(共18分)‎ ‎15.(共5分)①从高尔基的《海燕》中,开始知道有海;②从描写大海的文字中,臆造着心中之海;③躺在山坡上,仰望旷远的天空,虚构着想像中的海;④在珠海见到真实而具有生命的海;⑤在裴济,走进大海体内,了解了大海。(每条1分,意思对即可) ‎ ‎16.(4分)‎ ‎(1)表达了很晚才见到大海的惋惜之情(1分)和对大海渴望之情。(1分)‎ ‎(2)表达了作者对大海的热爱之情(1分)和被大海所悦纳的喜悦之情(1分)‎ ‎17.(4分)文章开头由《海燕》引出自己对大海的向往之情,(1分)为下文写自己对海的追求与感悟作铺垫,(1分)同时奠定感情基调;(1分)结尾借《海燕》进一步点明大海的内涵,深化文章的主题。(1分)(意思对即可)‎ ‎18.(5分)必须围绕本文语言上的特点进行举例赏析。如,本文语言生动形象。“仿佛一片春天的原野,只须一个轻轻的挥手,撒下任何一粒种子,都会唤醒一个收获的季节”‎ 这一句运用比喻和比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海的明净和空灵,以及它对我心灵的洗涤和净化,表达了作者对大海的痴情。(特点2分,举例1分,赏析2分。意思对即可)‎ 2008—2009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 五、(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20分) ‎ 走近芦苇 陈所巨 ①清寒的早春,阳光已经有些灿烂了,风却依然凛冽,丝丝地割人。‎ ②滩上有一大片芦苇,大概可以称为“芦苇荡”了。早些年,一到秋天,芦苇就被人砍了去,或当柴烧,或作造纸原料。不知是因为忙碌,还是其他什么原因,这片芦苇没有在秋天里被砍去,就这样以整体的阵势,经历了一整个冬天。寒冷无疑征服了它们,改变了它们。那种征服与改变是强有力的,无法抵御的,你只有接受它,听凭它摆布。你能做到的只是心中有数,紧紧地守住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本质的东西。‎ ③你这样做了,所以你才能这样依然故我,那寒冬只改变了你的外在,你的容颜,你的服饰。而你的心已经沉入脚下的泥土,在那里顽强地越冬,如那些同样在泥土中越冬的小动物。‎ ④生命的顽强在于有它保留自己本质的有效方式,这种方式它不必告诉别人,它必须守住这至关重要的秘密。但芦苇毕竟真的变得苍老了,一片褴褛,一片令人心酸的枯衰,只那一声不响的沉默还在显示着它本性的强硬。枯叶在风中呜咽,枯干的芦花在风中摇曳,似乎都是一副无可奈何的模样。这大片的无可奈何是不是让我也受了感染,情不自禁地无可奈何了呢?‎ ⑤人生有太多的无可奈何,就像那些无可奈何的芦苇一样。我们经历过,也可能为此沮丧过。我们同样在被岁月与生活征服和改变的时候,裹紧身子,守住信念与信心,摆出一副越冬的样子。或许我们的外在形体也确实被改变了,褴褛和枯衰了,但我们的心也在厚厚的泥土之中,那泥土就是我们无边的智慧和倔强的秉性。我们失去些什么,得到些什么呢?我们无疑是战胜了,保住了我们的本性与本质。我们无疑会为此庆幸,为此作为胜利者而越发目光敏锐、坚定不移、信心百倍。‎ ⑥走近芦苇,想跟芦苇说些什么?芦苇无言,我亦无言,无言是否也是一种理解,一种沟通,一种心有灵犀呢?脚下泥土松软,头顶阳光充沛,泥土与阳光都是春天的样子了。芦苇 和我近在咫尺,这是怎样的一种亲近?生命的亲近,躯体的亲近,思想和心灵的亲近,或者是另外一些我们尚且弄不明白的思维和行为的亲近。我们同样是在越冬之后带着褴褛和枯衰走进早春的,在没有欢呼和荣誉的寂静之中,在容易被遗忘的一隅,在往往可能遇到的误解和鄙视的目光之下,我们是不是由衷地涌起一缕无可奈何呢?也许不会,这时候的我们已经因经历太多,明了和洞悉一切而宠辱不惊了。我们明白了自身的价值和崇高之处,我们还需要那些烟云一霎的掌声和鲜花吗?‎ ⑦脚下松软的泥土弹跳着,暗示我行走的节奏。我便感觉到了我的轻盈和愉悦,一种解透人生、战胜自己的轻盈与愉悦。这是一种越冬乃至更深层次的脱胎换骨的过程、涅磐的过程。我们经历过,战胜过,我们就可以说我就是“我”了。也只有在这时候,我们才真正感觉到了理解自己,在滚滚红尘之中守住自己善的本质,原来是最难的事情。‎ ⑧猛然地发现脚下泥土的表层有些异样的东西,是密匝匝的褐色的小尖锥,那是芦苇的笋尖,那是又一茬新生的芦苇尖锐的宣言,那宣言同样是强大的、无可质疑和不可抗拒的。那就是我们从痛苦和迷惘中越冬时所期盼的目的。要不了多久,那些越冬的苍老的芦苇就要倒伏下来,代之而起的将是更加年轻的欣欣向荣的强大的阵势。我知道这才是必然,才是世间万物历尽苦难生死更替的本真。‎ ‎17.结合全文,谈谈你对www.ks5u.com题目“走近芦苇”涵义的理解。(6分)‎ 答:                          ‎ ‎ ‎ ‎18.请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个方面对文章的第③节加以鉴赏。(4分)‎ 答:                          ‎ ‎ ‎ ‎19.文章第⑤节中写到“我们……守住信念与信心,摆出一副越冬的样子”。结合全文思考:在作者看来,人生的冬天具体指什么?(4分)‎ 答:                          ‎ ‎ ‎ ‎20.明代翰林学士解缙有云“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而作者笔下的芦苇却又另一番样子,试分析两种芦苇有什么不同。(6分)‎ 答:                          ‎ ‎ ‎ ‎17.【指靠近滩上那一片客观存在的芦苇;也指作者从芦苇的外在形象去探究芦苇的内在精神。这种走近,不仅有躯体上的亲近,更有生命和心灵的亲近或思想和行为刹那间的亲近】‎ ‎18.【作者在第③节中运用了拟人、排比和对比的修辞手法,由对芦苇的客观描述到主观抒情,赞美了芦苇不畏严寒的顽强精神,为下文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悟作铺垫。】‎ ‎19.【人生会经历到的种种苦难:有太多的无可奈何,有太多保持自我的痛苦和迷惘;或是身处没有荣誉的寂寞中,或是遇到误解和鄙夷的目光等】‎ ‎20.【①外形不同:解缙笔下www.ks5u.com的芦苇是头重脚轻,作者笔下的芦苇形态是枯衰与褴。②生存环境不同:解缙笔下的芦苇生长在墙头上,没有厚实的根基;作者笔下的芦苇生长在泥土中,以厚实的泥土为根基。③作者的主观感情不同:虽然都在借物喻人,但解缙是借芦苇讽刺那些没有真才实学,徒有虚名,夸夸其谈的人;作者借芦苇赞美那些能够抵御岁月和生活的磨难,具有不屈服恶劣环境能够固守人的本性和顽强精神的人。】‎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