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浙江高考权威模拟试题现代科学类阅读汇编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09年浙江高考权威模拟试题现代科学类阅读汇编

ID:568426

大小:411 KB

页数:23页

时间:2021-03-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 2009年浙江高考权威模拟试题现代科学类阅读汇编 ‎(一)2009年2月浙 江 六 校 联 考 语 文 试 卷 二、现代文阅读(共32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2分)‎ 成长的过程中对于动物的审美,往往仅及皮毛。对蜘蛛的厌恶和对鱼的喜欢,实际都无多少道理——我相信对形体构造的美学标准,人类自有先入为主的理念深埋于心。‎ 每个人都会自然过渡到不用童话或寓言的眼光去看待其他生物的时代。问题是即使已然长大,而我们对身边生灵的认识却并未增加多少。我们有足够理由相信自己就是地球的主人,因此可以毫无愧怍地自命为“灵长”而无须怀疑。 ‎ 现在,大多数人或多或少地都知道了生物学是怎么一回事,但实际上很少人了解生物学已经获得了怎样的进展,当代生物学家正在着力于哪些问题。尤其在中国,更多的人还只是在电视上为镜头中的“动物世界”而孩子般的啧啧称奇,而并未更多地留心与我们自身息息相关的关于生物和生命本质的一些问题。如果只是问穿山甲与乌龟是谁的味道更鲜美,也许能够回答的人还比前者稍多。‎ 说到这里,我才想起我们真正讨论的那个话题——纳塔莉·安吉儿的这本《野兽之美》。这是一本关于生物学的普及读本。(这样界定实际是幼稚可笑的。)因为事实上作者讲述的是分子生物学这个当代最前卫的科学话题。有趣的是,这样一个高深的主题完全隐蔽在作者最生动最文学的叙述中。我们读到的只是各种生物的趣味生活,它们怎样像人类一样求爱、竞争、打醋架和生儿育女,怎样自私小气或牺牲贡献。我们从前传说中恩爱贞节的一些飞禽,在实际生活中可能反而是一个性开放主义者。我们一直偏执相信其贪婪凶残的走兽,却很可能是一个勇于造福于后代的慈母良父。文学编织了太多谎言,只好由科学揭示真理。当然,如果仅限于澄清一些动物的事实,这并不足以使本书获得如此多的赞叹。作者实际上是在介绍当代最伟大的一些生物学发现和成果,这些发现和成果又是怎样在影响人类对自身生命进化的思考。也就是说,本书早已超越了生物学的范畴,它更多地还是在关注人类,在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细胞是怎样决定了人及一切动物的爱恨悲欢和生老病死。‎ 诚如作者所言,“大自然讲述的每个故事都是令人心悸、美丽无比的。她是人类最有创意的魔术师,袖子里总能抖出另一个令人惊讶的东西来……”作者在娓娓述说中感到了创生之美,感到了“生命在基因和形态学尺度上的延续”“地球上所有生灵之间皆有着非常重要的兄弟亲情。”是的,我们——人,活在一个集体之中,这个集体彼此不能进入对方的思想,却不约而同地受制于相似的基因遗传,殊途同归地世代繁衍和走向死亡。在同一方蓝天下,鸟飞过、鱼游过、虫爬过、兽跑过、人走过,踪迹遍地,交叉纵横,却没有任何一个物种真正解开了自身行为和全部生命的密码。在这样的不朽竞赛中,人,开始显示出了他的高明,开始磨拭不同的钥匙以图打开那扇永恒的门锁。‎ 这是一本完全有理由视作纯文学来拜读的作品,它讲述动物的奇异故事,也讲述人的故事。谈生物学、DNA,也谈哲学、人生。其叙述语言的优美精彩,文字透出的机智幽默,足以让太多的文学从业者汗颜。最为重要的是,生物学这样一种严肃尖端的学科,在其笔下成为触处生情的感伤回顾,使每一个读罢此书的人,都不能不重新审视自身的一切——我们存在的依据,流动在血液中的固有定式。‎ ‎8.下列对《野兽之美》这本书的解说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这不是一本围绕生命现象讲述的科普作品。‎ B.这是一本既寓含科学知识又不失文学情趣的书。‎ - 23 -‎ C.这是一本可以帮助人类了解自然行为和解读生命密码的书。‎ D.这是一本旨在用大自然美丽无比的故事来揭露文学谎言的书。‎ ‎9.对文中划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命的延续本质上是基因的延续和形态学尺度上的延续。‎ B.生活在大自然集体中的人类,虽然彼此不能进入对方的思想但均受到基因的制约。‎ C.地球上所有生灵之间都有着相似的兄弟亲情,人和动物是生而平等的。‎ D.大自然的一切生命均受制于DNA,均有着兴衰的悲欢和灭绝的宿命。‎ ‎10.以下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从生物学的角度看,细胞是人及一切动物的爱恨悲欢和生老病死的决定因素。‎ B. 人之所以自命为灵长而毫无愧怍,可以对“动物世界”啧啧称奇,原因在于人们生物学知识及对生命本质认识的肤浅。‎ C. 《野兽之美》对当代最伟大的一些生物学发现和成果的介绍影响着人类对自身生命进化的思考。‎ D. 《野兽之美》对其他生灵的生活、性爱、繁殖乃至死亡的描述,将可能唤醒人类敬畏生命、平等相处的意识。‎ ‎11.《野兽之美》曾获得了普利策奖。请根据文章说明获奖的原因。(3分)‎ ‎(二)2009年杭州市第一次高考科目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卷 二、现代文阅读(共32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一11题。(12分)‎ 思想的市场,就像股票市场一样,总是过火。某种思想风行起来后,先是得到合理的发扬,接着就过了头,支持者拜倒在“非理性的繁荣”之下。然后就是破灭。‎ 起源于1979年至1980年撒切尔——里根改革时期的保守主义思想,在盛行了近30年后,目前正在衰落。看一看格林斯潘去年出版的《动荡的年代》,你就知道思想环境的变化有多快。格林斯潘在1987年至2006年期间担任美联储主席,他盛赞金融市场的魔力,斥责呼吁加强监管的人愚蠢。格林斯潘曾被视为大师,地位无比尊贵,以至于麦凯恩去年提议由格林斯潘领导一个税务改革委员会。但眼下格林斯潘的声誉正在下滑,而麦凯恩则摇身一变,充当起监管的拥护者。‎ 当思想牛市崩盘时,就会发生这种思想倒戈。当前的金融危机可溯源到里根——撒切尔时代的三种核心思想:提倡拥有住房、放宽金融监管和强烈信奉市场。近30年来,这三种思想都发挥了出色的作用,增进了繁荣和自由。但这些思想走过头了,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引发了一场灾难。‎ 次级抵押贷款是当前金融危机的核心问题,它助长了无力供房者的购房梦想。2005年4月,格林斯潘称赞次级抵押贷款帮助更多人拥有了住房,称之为“市场反应的代表,推动了我们国家整个历史上金融服务业的发展”。作为里根——撒切尔改革的奇袭部队,投资银行家被容许拿他们的银行在这个新市场上押宝,因为监管者和政治家坚定地认为,市场具有神秘的自我调节机能。‎ 其他具有里根——撒切尔时代特征的思想,包括私有化和促进民主等,同样经历了过火阶段。‎ 撒切尔夫人的支持者最初提出私有化的想法时,被嘲笑为不切实际的梦想。但英国在航空公司和电信公司私有化上的初步成功,形成了蔓延至全球的风潮。而英国铁路私有化的失败,又产生了反冲作用。‎ - 23 -‎ 同样,在保守主义时代开始时,海外战争在西方被视为过时的东西。但英国的福克兰群岛战争和美国入侵格林纳达,改变了这种情形。上世纪90年代,一系列成功的军事干预行动(第一次海湾战争、波斯尼亚、科索沃、塞拉利昂),使英美领导人对于动用武力变得更加随意,过于随意。入侵伊拉克和阿富汗引起的恐怖情绪,将意味着思想的钟摆未来将摆向相反的方向。‎ 促进民主的思想经历了类似的盛衰周期。苏维埃帝国解体被视为右翼普遍主义(这种主义认为所有人都渴望民主自由的市场制度)的终极证明。民主全球化的拥护者变得更加自信。在上世纪80年代为欧洲的反苏异议分子提供道义支持的政策,到2003年已变异为用武力向中东输出民主的政策。一种成功的思想再次从合理走到过头,并再次产生了反冲。‎ 大胆的思想投资者现在应该保持警惕。不久之后,放松监管和促进民主之类的思想又将被看好。‎ ‎(《参考消息》‎2008年10月10日有删节)‎ ‎8.对文中的“保守主义思想”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起源于1979年至1980年撒切尔——里根改革时期。‎ B.核心思想是提倡拥有住房、放宽金融监管和强烈信奉市场。‎ C.政策上对内实行私有化,对外通过动用武力实行民主输入。‎ D.推崇金融市场的自我调节,反对加强金融市场监管。‎ ‎9.最能准确概括作者认为引发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的一项是 A.次级抵押贷款政策对无力供房者的购房梦的强大刺激。‎ B.对私有化、放宽金融监管和市场自我调节的过分鼓吹。‎ C.对外肆意地扩张,随意地使用武力,实行民主促进的政策。‎ D.格林斯潘等人的误导及投资银行家在新市场上的错误押宝。‎ ‎10.下列不属于“思想的钟摆将朝相反方向摆动”依据的一项是 A.曾推动过社会繁荣和自由的保守主义思想,在盛行了近30年后,目前正在衰落。‎ B.英国在航空公司和电信公司私有化上的初步成功,使倡导私有化成了蔓延至全球的风潮。‎ c.被英国的福克兰群岛战争和美国入侵格林纳达激励着肆意扩张的海外战争,正受到来自入侵伊拉克和阿富汗引起的恐怖情绪的困扰。‎ D.上世纪80年代为欧洲的反苏异议分子提供道义支持促进民主的政策,在2003年变异为用武力向中东输出民主的政策后,再次产生了反冲。‎ ‎11.请用一句话概括文中作者的主要观点。(3分)‎ ‎(三)杭高2009年月考6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共32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8—11题目。(12分)‎ 城市一向都是人类智力生命的原动力。但是,对于城市如何作用于人的大脑,我们却知之甚少。‎ 美国和澳大利亚研究人员证明,人的城市生活会对思维产生影响。‎ 美国密歇根大学认知神经科学实验室的心理学家马克·伯曼指出,在一条车水马龙的大街上行走几分钟之后,人的大脑在组织接收到的各种信息方面的能力大大降低。‎ 大自然则对大脑健康非常有益。一些研究甚至证明,那些能够透过病房窗户看到树木的住院患者康复速度比那些看不到树木的患者快得多。‎ 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城市中,钢筋水泥的建筑和川流不息的车辆构成的城市风貌对人的身体和思维健康都会产生影响,甚至会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神经科学家和心理学家已经开始参与到城市规划当中,希望减少城市对人的大脑的损伤。‎ - 23 -‎ 在市中心种植树木,或者建造城市公园都可以有效减少城市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当我们漫步在城市当中,大脑总在高度关注着各种潜在威胁,它必须处理与交通和城市生活相关的纷繁复杂的信息。这一过程看似平常,但却会使人筋疲力尽,因为它消耗的是大脑最为脆弱的一种能力,即集中精力。‎ 城市提供的信息五花八门,对大脑产生无序的刺激,我们必须不断调整,避免被一些无关紧要的事物分解注意力,如闪亮的霓虹灯和支离破碎的与人交谈的片断。‎ 相反,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就不需要大脑付出这些认知上的努力。大自然中也充满着各种吸引我们注意力的东西,但是它们却不会引起负面的情绪反应,这与城市中的汽车或人群截然不同。因此,大自然可以使人的思维彻底放松。‎ 紧张的城市生活还会影响人的自我控制力。例如,我们必须抵御各种消费广告的吸引,这就需要用到大脑前皮层,这是负责调整注意力的一个大脑区域。此外,城市生活还会导致情绪失控。专家指出,住在能看得见风景的房间里的人发生家庭暴力的可能性低于那些只能看到钢筋水泥建筑的人。交通堵塞和城市噪音也会增加人的攻击性。‎ 也许我们无法轻易地回归乡村生活,但是一定要学会建设一个自然的城市。‎ ‎ (《参考消息》2009年2月)‎ ‎8.文中说,“人的城市生活会对思维产生影响。”下面哪一项不属于这种影响?( )‎ A、容易分散注意力,甚至会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 B、大脑在处理各种信息方面的能力会有所降低。‎ C、透过病房窗户能看到树木的住院患者康复速度较快。‎ D、自我控制力会降低,甚至导致情绪失控。‎ ‎9.城市生活对人的大脑产生损伤的最根本的原因是( )‎ A、消耗了大脑需要集中精力的能力,使人筋疲力尽。‎ B、钢筋水泥的建筑和川流不息的车辆构成的城市风貌。‎ C、交通堵塞和城市噪音。‎ D、大脑前皮层是负责调整注意力的一个大脑区域。‎ ‎10.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市中心种植树木、建造城市公园、有效控制车流量就可以有效降低城市生活给大脑健康带来负面的影响力。‎ B、闪亮的霓虹灯、城市里的各种信息,会对大脑产生无序的刺激,从而分散注意力,时间长了,注意力就不容易集中。‎ C、如果神经科学家和心理学家能在城市规划中起到一定作用,就有可能减少城市对人的大脑的损伤。‎ D、住在钢筋水泥建筑里的人容易发生家庭暴力,反之,发生家庭暴力的可能性就不大。‎ ‎11.请简要概括作者的写作意图。(不超过40字)(3分)‎ ‎ ‎ ‎(四)浙江省2009届高三年级第六次月考 ‎ 语文试卷 2009.03‎ 二、现代文阅读(共32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2分)‎ 人有两个“大脑” ‎ ‎ 王江 ‎①在生命体的活动中,除大脑外,脊髓的作用也极其重要。如果把大脑比喻成生命指挥中心,那么脊髓便是大脑与四肢唯一的信息交换通道。但是,通常并不能把脊髓称作人的第二大脑。那么,人体内真有第二个大脑吗?对这一听起来似乎是不可思议的问题,科学家得出的结论却出乎许多人意料——答案是肯定的。‎ ‎②哥伦比亚大学的迈克·格尔松教授经研究确定,在人体胃肠道组织的褶皱中有一个“组织机构”,即神经细胞综合体。在专门的物质——‎ - 23 -‎ 神经传感器的帮助下,该综合体能独立于大脑工作并进行信号交换,它甚至能像大脑一样参加学习等智力活动。迈克·格尔松教授由此创立了神经胃肠病学学科。‎ ‎  ③同大脑一样,为第二大脑提供营养的是神经胶质细胞。第二大脑还拥有属于自己的负责免疫、保卫的细胞。另外,像血清素、谷氨酸盐、神经肽蛋白等神经传感器的存在也加大了它与大脑间的这种相似性。‎ ‎④人体内这个所谓的第二大脑有自己有趣的起源。古老的腔体生物拥有早期神经系统,这个系统在生物进化演变过程中变为功能繁复的大脑,而早期神经系统的残余部分则转变成控制内部器官如消化器官的活动中心。这一转变在人的胚胎发育过程中可以观察到。在胚胎神经系统形成最早阶段,细胞凝聚物首先分裂,一部分形成中央神经系统,另一部分在胚胎体内游动,直到落入胃肠道系统中,在这里转变为独立的神经系统,后来随着胚胎发育,在专门的神经纤维——迷走神经作用下该系统才与中央神经系统建立联系。‎ ‎⑤不久以前,人们还以为肠道只不过是带有基本条件反射的肌肉管状体,任何人都没注意到它的细胞结构、数量及其活动。但近年来,科学家惊奇地发现,胃肠道细胞的数量约有上亿个,迷走神经根本无法保证这种复杂的系统同大脑间的密切联系。那么胃肠系统是怎么工作的呢?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胃肠系统之所以能独立地工作,原因就在于它有自己的司令部——人体第二大脑。第二大脑的主要机能是监控胃部活动及消化过程,观察食物特点,调节消化速度,加快或者放慢消化液分泌。十分有意思的是,像大脑一样,人体第二大脑也需要休息、沉浸于梦境。第二大脑在做梦时肠道会出现一些波动现象,如肌肉收缩。在精神紧张的情况下,第二大脑会像大脑一样分泌出专门的荷尔蒙,其中有过量的血清素。人能体验到那种状态,即有时有一种“猫抓心”的感觉,在特别严重的情况下,如惊吓、胃部遭到刺激则会出现腹泻。所谓“吓得屁滚尿流”即指这种情况,俄罗斯人称之为“熊病”。‎ ‎  ⑥医学界曾有这样的术语,即神经胃,主要指胃对胃灼热、气管痉挛这样强烈刺激所产生的反应。倘若有进一步的不良刺激因素作用,那么胃将根据大脑指令分泌出会引起胃炎、胃溃疡的物质。相反,第二大脑的活动也会影响大脑的活动。比如,将消化不良的信号回送到大脑,从而引起恶心、头痛或者其它不舒服的感觉。人体有时对一些进入胃肠系统的物质过敏就是第二大脑作用于大脑的结果。‎ ‎  ⑦科学家虽然已发现了第二大脑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但目前还有许多现象等待进一步研究。科学家还没有弄清第二大脑在人的思维过程中到底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以及低级动物体内是否也应存在第二大脑等问题。人们相信,总有一天,科学会让每个人真正认知生命。‎ ‎⑧为此,科学家发出呼吁:“爱护肠胃!爱护自己的第二大脑!”‎ ‎8.下列有关“第二大脑”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第二大脑”能在专门物质的帮助下,独立于大脑工作并进行信号交换。‎ ‎ B.“第二大脑”拥有神经胶质细胞和负责免疫、保卫的细胞,以及一些神经传感器。‎ C.“第二大脑”与大脑一样,也需要休息,也会沉浸于梦境。‎ D.“第二大脑”最初是一些在迷走神经作用下与中央神经系统建立联系的细胞凝聚物。‎ ‎9.下列不是“第二大脑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的一项是( )‎ A.“第二大脑”能观察食物特点,调节消化速度,控制消化液的分泌。‎ B.“第二大脑”能像大脑一样参加一些智力活动,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还会分泌出专门的荷尔蒙。‎ C.“第二大脑”在不良刺激因素作用下会发出指令,分泌出引起胃炎、胃溃疡的物质。‎ D.“第二大脑”能将消化不良的信号回送到大脑,从而引起恶心、头痛等感觉。‎ ‎10.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古老的腔体生物在进化演变过程中逐步形成繁复的大脑,其神经系统残余部分则转变成控制内部器官的活动中心。‎ - 23 -‎ B.俄罗斯人所谓的“熊病”是人在精神极度紧张的情况下,第二大脑无法及时将不良信号传达到大脑的结果。‎ C.人体内具有第二个大脑,这并不能否定脊髓是“生命指挥中心”与四肢唯一的信息交换通道这一事实。‎ D.科学家呼吁人们要爱护自己的第二大脑,最直接的原因是,总有一天,科学会让每个人真正认知生命。‎ ‎11.文中所谓的“第二大脑”与第⑥段中提到的“神经胃”是同一概念吗?请说明主要理由。(不超过30字)(3分)‎ ‎ □□□□□□□□‎ ‎(五)2009届高三第五次月考 语文试卷 二、现代文阅读(共32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2分)‎ 在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中,两个兄弟民族的和解,不能说不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而王昭君在这个事件中扮演的角色,不能说不是一个重要角色。   当然,汉元帝的政府不会把它的全部匈奴使命交给这个年轻的、没有实际政治经验的姑娘,他们知道,在这个姑娘后面,还有一条万里长城。但是不能因此就认为昭君出塞是汉王朝用真人真事表演的一出滑稽剧,以此作为战争中的插曲。应该指出,昭君出塞这件事,对于汉王朝来说,是一个政策的转变,即从战争政策回到和亲政策。和亲政策,在今天看来已经是一种陈旧的过时的民族政策,但在古代封建社会时期却是维护民族友好关系的一种最好的办法。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要维持民族友好关系,主要是通过两种办法,或者是质之以盟誓,或者是申之以婚姻,后者就是和亲。西汉王朝对匈奴的政策主要的是和亲政策,只有在这种政策不能产生效果的时候,才采取战争政策。因此,他们对昭君出塞是非常重视的。史载汉元帝为了纪念这次和亲而改元竟宁,就是最好的证明。   事实的发展是符合于汉王朝的期望的,昭君出塞以后,汉与匈奴之间有五十年左右没有战争。一直到王莽执政时期,由于王莽的政府推行一种分化匈奴人的政策,汉与匈奴之间的友好关系才受到损害。   五十年的和平,在历史上不是一件小事,而这五十年的和平是与昭君出塞有密切关系的。当然这种和平的出现,不完全是王昭君个人的作用。作为个人,不论她生得如何美貌,也不论她具有多大的政治才能,都不能转移作为一个部落联盟的匈奴统治集团的政治方向,至多只能从匈奴单于处获得对她个人的宠爱和信任。西汉初的历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在西汉初,尽管汉王朝不断地与匈奴单于和亲,但并没有因此而免于匈奴部落贵族的侵袭,只是没有使这种侵袭发展成为真正的战争而已。   汉与匈奴之间的友好关系的恢复,是中国历史发展到公元前一世纪所形成的客观形势的必然趋势。当时的客观形势是:一方面匈奴已经由于部落贵族之间的分裂而趋于衰落;另一方面,汉王朝也进入了它的全盛时代的末期。在这种形势下,双方都无力发动侵略对方的战争,特别是双方的人民,都迫切地向往和平。甚至一部分匈奴贵族也由于内部矛盾的尖锐化而感到必须与汉王朝和解才能稳定自己在匈奴中的统治地位。匈奴呼韩邪单于之决定款塞入朝,和汉王朝恢复友好关系,就是接受以匈奴贵族左伊秩訾王为首的主和派的意见。   和平是历史的必然趋势,但不能就得出班固所说的“和亲无益”的结论。不可想象,假如当时的汉王朝拒绝与匈奴和亲,单靠历史的必然性,就可以自动地发展出五十年的和平。   史实证明,在昭君出塞前,这种形势是存在的,但并没有因此而导致和平,甚至在呼韩邪单于两度入朝以后,汉王朝还不得不在它的西北边境线上保持相当的军事戒备。   和亲以后,情形就不同了。史载汉元帝以王昭君赐呼韩邪单于,单于欢喜。“‎ - 23 -‎ 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备塞吏卒,以休天子之民。”虽然汉王朝没有接受这个建议,但从此以后,双方都从思想上撤消了仇恨的堡垒。燃烧了一个世纪的烽火熄灭了,出现在西北边境线上的是和平居民的炊烟。 8.关于“和亲政策”的评述,符合原文观点的一项是( ) A.在古代封建社会时期,和亲政策是比战争政策好得多的、在发展民族关系方面唯一 ‎ 行之有效的办法。 B.关于“和亲政策”,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评价,但它在封建社会是维护民族友 好关系的最好的办法。 C.汉王朝政府不可能把和平的希望寄托给并没有政治经验的出塞者,因此“和亲政 策”不过是战争政策的前奏曲。 D.匈奴单于可以给和亲者以个人的宠爱和信任,但决不会因此就转移统治集团的政治 方向,因此“和亲无益”是毋庸置疑的。‎ ‎9.昭君出塞前后,“民族关系”得到改善,关于其历史条件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汉初,尽管汉王朝不断地与匈奴单于和亲,但并没有因此而免于匈奴部落贵族的 侵袭;同样,“昭君出塞”也不可能改变匈奴王朝的政治方向。   B.汉和匈奴王朝都在政治上失去了强势状态,双方都已无力发动战争。 C.汉和匈奴的统治者都有与对方和平相处从而获得时间化解内部矛盾、巩固自己统治 的需要。   D.汉和匈奴双方都在边境线上都保持了相当的军事戒备,相持不下。 10.对“昭君出塞”这一历史事件的评说,错误的一项是:‎ A.“昭君出塞”这一历史事件是汉王朝的民族政策由战争政策改为和亲政策的重要 ‎ 标志。   B.“昭君出塞”的成功除了当时具备了民族和解的历史条件外,还因为在她后面有一 条万里长城。   C.“昭君出塞”以后,汉与匈奴之间有五十年左右没有战争,有力地证明了这一历史 事件的作用。   D.“昭君出塞”这一历史事件如果不是因王莽的反对和破坏,其历史作用无疑会更大。 11.关于昭君出塞的历史意义,本文的核心观点是什么?请用不超过30字加以概括。(3分) (六)学军中学2008学年高三第二次月考 语 文 试 卷 ‎(全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 前几年,我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设想,这是我的心愿。要想达到这样的境界并不容易。比如当今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历史上大多遭受过西方殖民主义的欺凌,这些国家的民众,由于受一种被扭曲的心理的影响,容易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倾向:一种是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一种是闭关排外,甚至极端仇视西方。目前,这种仇视西方的状况似乎已经酝酿成一股社会潮流。从另一方面说,作为强势文明的发达国家,容易妄自尊大,热衷于搞“传教”,一股脑儿地推销自己的“文明”,其实这样做会蒙住自己的耳目,成了不了解世界大势的井底之蛙。在中国的历史上,也出现过“盲目崇拜”和“闭关排外”的现象。希望今天的中国学术界,能够彻底拋弃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或者妄自尊大、闭关排外的心理。‎ - 23 -‎ 中华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积聚了无数先人的聪明智慧和宝贵经验,我想我们今天尤其需要下大力气学习、研究和总结。面对今天这种“信息爆炸”、形形色色“异文化”纷至沓来的时代,我们需认真思考怎么办。全盘接受、盲目排斥都不是好的方法,我们应该用一种理智的、稳健的,不是轻率的、情绪化的心态来“欣赏”它。要知道,不论哪种文明,都不是完美无缺的,都有精华和糟粕,因此对涌进来的异文化我们既要“理解”,又要有所“选择”。‎ 为了人类能够生活在一个“和而不同”的世界上,从现在起就必须提倡在审美的、人文的层次上,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树立起一个“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这是人们文化观念上的一场深刻大变革,它可能与当前世界上很多人习惯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相抵触。在这场变革中,一定会因为不被理解而引起一些人的非议甚至抵制,特别是当触动到某些集团的利益的时候,可能还会受到猛烈的攻击。但是,当我们看到人类前进的步伐已经迈上全球化、信息化的道路;已经到了一个必须尽快解决全球化和人类不同文明如何相得益彰、共同繁荣的紧要关头,这些抵制和攻击又算得了什么。‎ ‎(选自《美美与共和人类文明》费孝通,有删节)‎ ‎1.下列对“‘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在文中含义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就是要下大力气学习、研究和总结经历了几千年、积聚了无数先人的聪明智慧和宝 ‎ 贵经验的中华文化。‎ ‎ B. 面对今天的“信息爆炸”纷至沓来的形形色色的“异文化”,我们需认真思考怎么办。‎ ‎ C. 这是一种理智的、稳健的,而不是轻率的、情绪化的心态。‎ ‎ D. 这是一种对涌进来的异文化既“理解”又有所“选择”的心态。‎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天下大同”即人类能生活在一个“和而不同”的世界上,不同文明相得益彰共同繁荣。‎ ‎ B. 当今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仇视西方的状况似乎已经酝酿成一股社会潮流。‎ ‎ C. 我们不仅要欣赏本民族的文化,还要发自内心地欣赏异民族文化。‎ ‎ D. 在树立“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这场文化观念上的变革中,我们要警惕因为不被理解而 ‎ 引起的一些人的非议甚至抵制,特别是当触动到某些集团的利益的时候,可能遭到的猛 ‎ 烈的攻击。‎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要想处理好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首要的条件应该是各自能够保持一种平和、谦逊的态度。‎ ‎ B. 作为强势文明的发达国家,现在已经成了不了解世界大势的井底之蛙。‎ ‎ C. 我们不要以本民族文化的标准,去衡量异民族文化的“优劣”,断定什么是“精华”,‎ ‎ 什么是“糟粕”。‎ ‎ D. 要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想,还要走很长的路,甚至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七)浙江省杭州学军中学2009届高三语文第7次月考 现代文阅读(共32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8——11题(12分)‎ 人格的动力与发展 刘毓航 人格建构需要一定的心理能量来发挥作用。荣格从心理能量的来源、性质、分配、运行机制等方面阐述了自己的动力观。‎ ‎“力比多”作为一种普遍的心理能量,定义为“问题产生时就被集中运用到这些问题上的普遍的生物的生命能量”‎ - 23 -‎ ‎。其本质是一种欲望,既表现为生理的欲望,也表现为情绪的欲望;既表现于生长和生殖,也表现于其他活动,是一种能用于延续个人心理生长的创造性生命力。可以看出,荣格是在更广泛的意义上使用“力比多”这个概念。“心理值”是作为衡量心理能量分配尺度的概念。当某一要素获得很高的心理值时,意味着这一心理要素获得较大的发展。随着时间情境的变化,心理能量之间的比例会发生转化。在转化过程中,它们遵循“等值原则”和“均衡原则”。能量不等的两种心理结构一经在能量上达到平衡,就可能导致两种心理结构持久、强烈的结合。‎ 荣格还以“前行”“退行”表述了人格发展的动力机制。“前行”就是心理功能的发展,是指能够使一个人的心理适应能力得到发展的日常经验。在人格发展过程中,由于先天潜能的不平衡,某些功能可能特别发达,在整体人格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然而,这一功能的特别发达可能会导致其他功能的停滞,使这一功能占优势的人不适应日益丰富的环境。这就需要一种相反的功能来与之相配合,共同完成心理任务。如果这两种功能达不到和谐统一“前行”就全停止,从而出现“退行”,即把心理能量从过分发达的心理功能中撤回,转而分配给其他功能,使之得到发展。这样人格才能适应环境。‎ 荣格把生命周期分为两大阶段,包含童年、青年、中年、老年四个年龄段。生命的前半段,主要是形成人格面具和发展自我的阶段。在此阶段,值得关注的是,童年时代的梦想和意愿牢固地植根于内心世界,常常会阻碍人格的发展;在生命的后半段,由于从前过多地倾向于处理外界事物,忽视了内在精神的发展,这时就应用心理值从外部向内部,以期达到内心平衡。‎ 荣格用自性化来说明心灵的发展。实现自性化过程意味着人的自然性、社会性与精神性的和谐,意味着知识、技能、智慧、德性的和谐,意味着人与自然的和谐;更重要的是,它意味着人格面具与阴影的和谐,意味着情结等次级人格与主人格之间的和谐。因此,精神人格的统一和和谐,心灵各组成部分的圆融整合,是生命的自然倾向,是个体完善的真正目标。自性化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和谐的人”。‎ 荣格依据意识的两种形态、四种功能的不同组合,提出了其独特的人格类型说。其中揭示的内倾、外倾这一人格维度为后来多数心理学家所公认,现已成为现代心理学中划分人格维度最基本的标准,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节选自《班主任之友》之《荣格人格理论的德育意蕴》)‎ ‎8.根据文中信息,对“力比多”这一概念的相关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力比多”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们身上的心理能量。‎ B.“力比多”是人们在问题产生时被集中运用到这些问题上的普遍的生物生命能量。‎ C.“力比多”是表现为人类情绪中的一种欲望,包括生理的和心理的需求。‎ D.“力比多”是一种表现于生长、生殖或其他活动的,能用于延续个人心理生长的创造性的生命力。‎ ‎9.下列表述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等值原则”和“均衡原则”是指两种心理结构不等的心理能量会相互转化,从而在能量上达到等值或均衡。‎ B.“前行”是指在人格发展中能够使一个人的心理适应能力得到充分发展的现象。‎ C.“退行”是指在人格发展中能够使一个人的心理能量从过分发达的心里功能中撤回,转而分配给其他功能,并使之得到发展的现象。‎ D.荣格将人的生命周期分为前后两大阶段,前段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阶段,后段是外界事物与内在精神的相互转化,使人的精神和谐统一的阶段。‎ ‎10.下列表述与原文相关信息完全符合的一项是( )‎ A.在人格发展过程中,由于先天潜能的不平衡,可能导致某些功能特别发达,而其他功能则处于停滞状态。‎ - 23 -‎ B.荣格认为:人的心灵各组成部分的圆融整合,是生命的自然倾向,也是生命个体趋于完美的途径。‎ C.荣格认为:人格构建需要一定的心理能量来发挥作用,而衡量心理能量的尺度为“心理值”。‎ D.童年时代的梦想和意愿牢固地植根于人的内心世界,对人格的发展必然会起到阻碍作用。‎ ‎11.请概括“退行”出现的原因。(不超过40字)(3分)‎ ‎ ‎ ‎(八)浙江省2009届高三一模 (2009.3)‎ 语 文 二、现代文阅读(共32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2分)‎ 在当代,随着消费性大众文化的兴起,在美学上也出现了“身体美学”转向。身体美学反对传统的理性主义的意识美学,肯定审美的身体性,从而为满足感官欲望的大众文化的合理性提供了依据。身体美学既有历史的和理论的合理性,同时也存在着思想上的偏颇和实践上的消极作用。因此,应该科学看待审美的身体性,并且建立一个健全的身体美学。‎ 与西方传统意识哲学和意识美学不同的是,由于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性质,中国美学也具有身体性的主体间性。中国美学没有把身体与心灵、身体与自然完全分开,认为人的身体与自然是互相感应、互相融合的。中国美学认为审美既不是客观的摹仿论,也不是主观的表情论,而是人与自然之间相互感应的感兴论。它认为自然不是死寂的客体,自我也不是封闭的主体,两者都是有生命的存在,它们之间能够相互激发,从而进入审美状态。钟嵘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这个贯通人与世界之间的“气”,不是精神也不是物质,而是一种原初生命力。在气的鼓动之下,人与世界都是富有生气的主体,它们互相感应而生产美感,而美感的表达是身体性的“形诸舞咏”。中国很多美学范畴都带有身体因素,如用“味”来比喻审美就带有身体的因素。即使是在视觉艺术范围之内,中国美学也仍然强调整个身体的参与。山水画领域有一个说法叫“人在画中游”, “游”不仅是指精神的“逍遥”,它同时也说明绘画独特的空间性,它成为身体主体交游的对象。此外,中国美学还讲究身体修炼方法,如“心斋”、“坐忘”、“禅定”等。因为身体是和精神联系在一起的,因而精神的领会也需要身体的协调。这种身体的修炼并不是要压制身体,而是让身体处于与精神和谐的境界,进入天地与我为一的审美状态,它是对身体的提升。‎ 正如黑格尔所说的,“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人具有身体性,因此审美就是要使身体获得自由、获得解放。如何才能实现身体的解放呢?首先要肯定身体的权利,祛除意识对身体的压制。当代大众文化以其消遣娱乐作用满足了人的感性需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理性的压抑,因此具有某种历史的合理性。但是,在消费主义时代,狂歌劲舞、身体写作、选美选秀、性感时装等成为时尚,人们被欲望盲目地支配,而精神沉沦。这意味着身体并没有真正获得解放,而是由被理性支配变成被欲望支配。因此,身体美学在肯定身体的合法性的同时,也不应该仅仅为这种片面的身体实践辩护,而是要在肯定审美的身体性的时候,坚持精神性的主导性,或者说审美是被精神升华了的身体性,而不是单纯的欲望身体性,从而引导人们摆脱身心对立,在审美创造中实现身心和谐与同一,获得身体的真正自由。同一的身体美学还要克服片面的主体性,回归身体主体间性。身体性不是与世界对立的,不是为了满足身体欲望而向世界索取,而是在精神与身体的高度和谐状态下,尊重世界的主体性,感应世界的灵性,人与世界和谐共生。这就是大卫·格里芬说的人与自然的“复魅”,也就是海德格尔说的“天地人神”和谐共在的“诗意地栖居”。‎ ‎(选自2008年7月《光明日报》,有删节)‎ ‎8.下列行为或感受中,身体并没有真正获得解放的一项是( )‎ ‎ A.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 23 -‎ ‎ B.人在画中游 ‎ C.“心斋”、“坐忘”、“禅定”‎ D.身体写作、选美选秀 ‎9.不属于作者认为是“健全的身体美学”的一项是( )‎ ‎ A.要肯定身体的权利,祛除意识对身体的压制。身体要获得自由、获得解放。‎ ‎ B.在肯定审美的身体性的时候,坚持精神性的主导性,实现身心和谐与同一,获得身体的真正自由。‎ ‎ C.因为身体是和精神联系在一起的,因而精神的领会也需要身体的协调。当代大众文化如狂歌劲舞等成为时尚满足了人的感性需要。‎ ‎ D.在精神与身体的高度和谐状态下,尊重世界的主体性,感应世界的灵性,人与世界和谐共生。‎ ‎10.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 A.在原初生命力的鼓动之下,人与世界都是富有生气的主体,它们互相感应而生产美感,进而“形诸舞咏”,用身体表达美感。‎ ‎ B.中国美学讲究的身体修炼方法,并不是要压制身体,而是让身体处于与精神和谐的境界,进入天地与我为一的审美状态,它提升了人的审美能力。‎ ‎ C.大卫·格里芬说的人与自然的“复魅”是指在精神与身体的高度和谐状态下,尊重世界的主体性,感应世界的灵性,人与世界和谐共生。‎ ‎ D.海德格尔主张的“天地人神”和谐共在的“诗意地栖居”与大卫·格里芬主张的人与自然的“复魅”,其本质是一样的。‎ ‎11.联系全文,谈谈你对“感兴论”的理解。(3分)‎ ‎(九)金华一中2009年2月高三年级测试题 语 文 2009.2.28‎ 二、现代文阅读(共32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2分)‎ 马王堆帛画的主题 我国有史记载的毛笔绘画当开始于秦汉,但经过历代战乱,地面上的秦汉绘画已所存不多。考古学家们从1949年到1974年,在楚地相继发掘出十多幅帛画。其中马王堆1号、3号墓内覆盖在棺椁上的“T”型帛画形状独特,寓意深邃,艺术价值最高,是世界上最珍贵的艺术品之一,引起了许多专家对帛画之谜的解释。全国所有涉及中国最早绘画内容的教科书及近年出版的权威书籍,都断定帛画的主题思想就是“引魂升天”。对此,本人持不同见解。‎ 汉镇墓文中有“上天苍苍,地下茫茫;死人归阴,生人归阳;生人有里,死人有乡”之语,可见天为阳,地为阴,鬼为阴类,阴间不可能位于属阳的“上天”,只能在属阴的茫茫地下——幽冥。中国古代“引魂升天”说是东汉以后的事,那时受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的影响,认为人死后可升天堂享乐,也可下地狱受苦;佛教认为修行积德者在死后可以前往西天极乐世界,解脱轮回之苦。修建于西汉初的马王堆汉墓尚未受到这些观念的影响,不可能改下阴间为“升天”。另外,从已发现的楚国文献资料看,楚国没有灵魂升天的习俗。《楚辞·招魂》中写道:“魂兮归来,君无上天些①。虎豹九关,啄害下人些。一夫九首,拔木九千些。……”说明楚人甚至忌惮于灵魂上天。‎ 现在国内主要有关书籍中几乎都认为长沙陈家大山出土的《人物龙凤帛画》和长沙子弹库出土的《人物御龙帛画》都是灵魂升天图,认为“两者画面结构虽有差异,但皆表现墓主在神化动物导引下飞翔升腾。”从而成为西汉帛画“引魂升天”‎ - 23 -‎ 的历史依据。但仔细观察两幅帛画,子弹库出土帛画男性墓主乘的不是飞龙而是一般龙舟;陈家大山出土帛画的女性墓主乘的是如一弯新月的独木舟。龙舟在楚地战国时已普遍流行,如屈原投江死后,人们为怀念他,用龙舟为他招魂并投抛粽子使水族勿食其肉,此风俗沿袭至今。过去都认为画中龙舟下云纹状图案为“云彩”,其实为龙舟下的水波纹。龙舟前部下面还有一条游鱼。两幅战国帛画的墓主人都乘坐舟船的原因是:当时的人无法理解生老病死自然法则,虔诚地设计了种种宗教活动,尽量确立一种能自圆其说的宗教信仰。不仅在中国,世界许多古老民族都认为阳间与阴间有一水相隔,即人们常说的“阴阳界”。对于死者如何到阴间的途径,各民族有着多种说法,但有极大的共性,认为死后鬼魂要顺利进入阴间,就必须经过一条水域,如不能横渡这片水域,死者阴魂就要在阳间游荡,成为孤魂野鬼。所以,古希腊丧葬时要在死者口中放一枚小钱作为渡资;从唐代到清代,皇帝死后口中含一颗宝珠,可让死者鬼魂进入冥间得以照明。古葬礼中往往有死者灵魂上阴间之路的仪式,两幅战国帛所画当是该仪式的一部分,以祈求墓主横渡阴阳河一路顺风。‎ 众多书籍都认为“升天”是死者的最高境界,于是把马王堆帛画中那复杂诡异的画面内容都牵强到“引魂升天”这一笼统而无证据的说法中去。帛画包括神话世界中的天上、人间(阳间、阴间)、地下三部分,实际就是汉代先民想象中的宇宙空间。画工着意突出墓主在人间层上的中心位置,天上、地下诸神(物)对他(她)的青睐和关照,反映出墓主强烈的支配欲。实际上,这一“宇宙空间”是为了给阴间的墓主提供一个如生前那样舒适的生活空间。‎ 注:①些:音suò。句末语气词,只出现在《楚辞》中,大约是古代楚地的方言。‎ ‎8.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汉镇墓文中有“天为阳、地为阴”之语,鬼为阴类,不可能位于上天,只能位于阴间的“幽冥”。‎ B.为怀念屈原,人们用划龙舟和抛粽子的方式使水族勿食其肉,这一行为沿袭至今,成为风俗。‎ C.两幅战国帛画所画墓主人乘坐舟船,正是古代葬礼中送亡灵上阴间之路整个仪式的生动再现。‎ D.不单单是中国,世界上许多古老的民族都有类似“阴阳界”的文化信仰。‎ ‎9.以下不属于作者否定“引魂升天”这一主题时所用证据的一项是 ‎ A.汉镇墓文和《楚辞·招魂》的诗句说明,按照当时的习俗,人死后“鬼魂”不会前往“上天”。‎ B.佛教认为修行积德者在死后可以前往西天极乐世界是东汉以后才有的事,马王堆墓主不可能有这种观念。‎ C.升天者应该骑着能飞行的神化动物,战国帛画中墓主乘坐的舟船和水波纹、游鱼的形象说明墓主并非升天飞行。‎ D.古希腊死者口中放小钱和中国皇帝死后口中含宝珠,都是为鬼魂进入冥间而并非上天所用。‎ ‎10.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专家们长期以来对帛画中的舟船、水波、游鱼等内容失察,可见他们是在以先入为主的思维方式解说画面内容。‎ B.汉代先民想象中的宇宙空间包括神话世界中的天上、人间、地下三部分,帛画中的墓主居于人间层上的中心位置,表现了墓主的控制欲。‎ C.现在国内有关帛画的主要书籍都认为《人物龙凤帛画》和《人物御龙帛画》是灵魂升天图,呈现了“墓主在神化动物导引下飞翔升腾”的场景。‎ D.本文的观点,代表了汉代帛画主题思想研究的最新成果,作者倡导的科学、务实的科研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11.作者认为马王堆帛画原本的共同主题是什么?请简要回答。(3分)‎ 答: ‎ - 23 -‎ ‎(十)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2009届高三第二次联考 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共 32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2分,每小题3分)‎ 园林建筑空间美感 建筑和园林的艺术处理,是处理空间的艺术。老子曾说:“凿户牖以为宝,当其无,有室之用。”而“无”在老子又即是“道”,即是生命的节奏。 ‎ 中国的园林是很发达的。北京故宫三大殿的旁边,就有三海,郊外还有圆明园、颐和园等等,这是皇帝的园林。民间的老式房子,也总有天井、院子,这也可以算作一种小小的园林。    ‎ 宋代郭熙论山水画,说“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林泉高致》)可行、可望、可游、可居,这也是园林艺术的基本思想。园林中也有建筑,要能够居人,使人获得休息,但它不只是为了居人,它还必须可游,可行、可望。“望”最重要。一切美术都是“望”,都是欣赏。不但“游”可以发生“望”的作用(颐和园的长廊不但引导我们“游”,而且引导我们“望”),就是“住”,也同样要“望”。窗子并不单为了透空气,也是为了能够望出去,望到一个新的境界,使我们获得美的感受。‎ 窗子在园林建筑艺术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有了窗子,内外就发生交流。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画。颐和园乐寿堂差不多四边都是窗子,周围粉墙列着许多小窗,面向湖景,每个窗子都等于一幅小画(李渔所谓“尺幅窗,无心画”)。而且同一个窗子,从不同的角度看出去,景色都不相同。这样,画的境界就无限地增多了。‎ 明代人有一小诗,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窗子的美感作用。‎ 一琴几上闲,数竹窗外碧。  帘户寂无人,春风自吹入。‎ 这个小房间和外部是隔离的,但经过窗子和外边联系起来了。没有人出现,突出了这个小房间的空间美。这首诗好比是一幅静物画,可以当作塞尚(Cyzanne)画的几个苹果的静物画来欣赏。‎ 不但走廊、窗子,而且一切楼、台、亭、阁,都是为了“望”,为了得到和丰富对于空间的美的感受。‎ 颐和园有个匾额叫“山色湖光共一楼”。这就是说,这个楼把一个大空间的景致都吸收进来了。左思《三都赋》:“八极可围于寸眸,万物可齐于一朝。”苏轼诗:“赖有高楼能聚远,一时收拾与闲人。”就是这个意思。颐和园还有个亭子叫“画中游”。“画中游”,并不是说这亭子本身就是画,而是说,这亭子外面的大空间好像一幅大画,你进了这亭子,也就进入到这幅大画之中。所以明人计成在《园冶》中说:“轩楹高爽,窗户邻虚。纳千顷之汪洋,收四射之烂漫。”‎ ‎(选自宗白华《美学散步》)‎ ‎8.下面对“园林建筑的空间美感”的理论原则和实现的条件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园林建筑的空间美感,符合中国艺术表现里“虚”和“实”的辩证统一的原则。‎ B.园林建筑上开窗子的唯一作用是为了能够望出去,望到一个新的境界,使我们获得美的感受。‎ C.园林建筑中的“空”和“无”实际是另一种“实”和“有”,是借助“望”建起了它们之间的联系。‎ D.颐和园乐寿堂的四边和周围粉墙上开着那么多窗子,就是为了实现“望”,使“画”的境界无限地增多。‎ ‎9.下列对原文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的“山色湖光共一楼”与杜甫的“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一样,都深得空间景致的神韵。‎ - 23 -‎ B民间的老式房子之所以也可以算作一种小小的园林,是因为它的天井和院子等体现了对空间美感的追求 C.园林建筑的空间美感,只能靠窗户来完成,因为只有窗户才能把内外联系起来。‎ D.为了得到和丰富对于空间的美的感受,园林中的楼、台、亭、阁,都是为了“望”。‎ ‎10.下列是对原文内容的推断,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无”在老子又即是“道”,即是生命的节奏,这就说明了中国园林通过建筑物,通过门窗,接触外面的大自然从而获得充沛的生机气息的特征。‎ B.陶渊明在其《归去来兮辞》中的“眄庭柯以宜颜”、“倚南窗以寄傲”即在享受着园林式的空间美感。‎ C.明代人一首小诗可以当作塞尚画的几个苹果的静物来欣赏,可见,塞尚的画也追求一种园林式的空间美感。‎ D.“轩楹高爽,窗户邻虚。纳千顷之汪洋,收四射之烂漫。”可见中国园林空间美感追求一种大气象,力图把整个宇宙作为自己的庙宇。‎ ‎11、在园林艺术的基本思想中,最重要的思想是什么?为什么?(3分)‎ 答: ‎ ‎(十一)浙江省宁波市08-09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统考试卷 二、现代文阅读(共32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8—11题(12分)‎ ‎“士”本是封建制度里贵族的末一级;但到了春秋,战国之际,“士”成了有才能的人的通称。在贵族政治未崩坏的时候,所有的知识、礼、乐等等,都在贵族手里,平民是没份的。那时有知识技能的专家,都由贵族专养专用,都是在官的。到了贵族政治崩坏以后,贵族有的失了势,穷了,养不起自用的专家。这些专家失了业,流落到民间,便卖他们的知识技能为生。凡有权有钱的都可以临时雇用他们;他们起初还是伺候贵族的时候多,不过不限于一家贵族罢了。这样发展了一些自由职业,靠这些自由职业为生的,渐渐形成了一个特殊阶级,便是“士农工商”的“士”,这些“士”,这些专家,后来居然开门授徒起来。徒弟多了,声势就大了,地位也高了。他们除掉执行自己的职业之外,不免根据他们专门的知识技能,研究起当时的文化和制度来了。这就有了种种看法和主张。各“思以其道易天下。”诸子百家便是这样兴起的。‎ 第一个开门授徒发扬光大那非农非工非商非官的“士”的阶级,是孔子。孔子名丘,他家原是宋国的贵族,贫蹇失势,才流落到鲁国去。他自己作了一个儒士;儒士是以教书和相礼为职业的,他却只是一个“老教书匠”。他的教书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有教无类”。他大招学生,不问身家,只要缴相当的学费就收,收来的学生,一律教他们读《诗》、《书》等名贵的古籍,并教他们礼、乐等功课。这些从前是只有贵族才有能够享受的,孔子是第一个将学术民众化的人。他又带着学生,周游列国,说当世的君主;这也是从前没有的。他一个人开了讲学和游说的风气,是“士”阶级的老祖宗。他是旧文化、旧制度的辩护人,以这种姿态创始了所谓儒家。所谓旧文化、旧制度,主要的是西周的文化和制度,孔子相信是文王、周公创造的。继续文王、周公的事业,便是他给他自己的使命。他自己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所述的,所信所好的,都是周代的文化和制度。《诗》、《书》、《礼》、《乐》等是周文化的代表,所以他拿来作学生的必修科目。这些原是共同的遗产,但后来各家都讲自己的新学说,不讲这些,讲这些的始终只有“述而不作”的儒家。因此《诗》《书》《礼》《乐》等便成为儒家的专有品了。‎ 孔子是个博学多能的人,他的讲学是多方面的。他讲学的目的在于养成“人”,养成为国家服务的人,并不在于养成某一家的学者。他教学生读各种书,学各种功课之外,更注重人格的修养。他说为人要有真性情,要有同情心,能够推己及人,这所谓“直”、“仁”、 “忠”、“恕”‎ - 23 -‎ ‎;一面还得合乎礼,就是遵守社会的规范,凡事只问该作不该作,不必问有用无用;只重义,不计利。这样人才配去干政治,为国家服务。孔子的政治学说,是“正名主义”。他想着当时制度的崩坏,阶级的紊乱,都是名不正的缘故。君没有君道,臣没有臣道,父没有父道子没有子道,实和名不能符合起来,天下自然乱了。救时之道,便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正名定分,社会的秩序,封建的阶级便会恢复的。他是给封建制度打了个理论的根据。这个正名主义,又是从《春秋》和古史官的种种书法归纳得来的。他所谓“述而不作”,其实是以述为作,就是理论化旧文化、旧制度,要将那些维持下去。他对于中国文化的贡献,便在这里。‎ ‎(选自《经典常谈》)‎ ‎8.诸子百家是怎样兴起的?下列说法最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战国之际,本来属于贵族阶层末一级的“士”,随着贵族政治崩坏而流落到民间,他们靠卖知识技能为生,形成了以自由职业为特征的诸子百家。‎ B.贵族政治崩坏以后,那些有才能的人由贵族沦为平民,后来借助开门授徒的等方式,重新确定自己在社会上的地位,这些人就是诸子百家。‎ C.随着贵族政治崩坏,原来由贵族专养专用的有才能的人,因贵族失势而流落到民间,靠卖知识技能、开门授徒为生,渐渐形成了诸子百家。‎ D.春秋,战国之际,有才能的人随着贵族政治崩坏而流落到民间,他们靠卖知识技能为生,开门授徒,对当时的文化制度提出自己的主张,形成诸子百家。‎ ‎9.孔子是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下面哪一项不属于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 A.孔子一生从事教育,是一个“老教书匠”,弟子三千,为社会培养很多优秀的人才。‎ B.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招收来自社会不同层级的学生,第一个将学术民众化。‎ C.孔子带着学生,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开中国讲学和游说之先河。‎ D.孔子一律教学生读《诗》《书》《礼》《乐》,而且使《诗》《书》等成为儒家的专有品。‎ ‎10.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封建时代的学者热衷于政治,不愿走西方自然科学的道路,对天文、算数、医学等自然科学,很少有人肯潜心加以研究。‎ B.诸子百家里只有儒家始终守着《诗》《书》《礼》《乐》,其他各家都能顺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倡导更能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学说。‎ C.宋元以来,三纲五常,忠孝节义等礼法要求,并不是孔子礼教思想的精神,而是统治者为了自身的政治需要而作的曲解。‎ D.当今世界,社会道德问题日益突出,儒学思想的核心——“尚德”受到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教育家和社会学家的关注和推崇。‎ ‎11.怎样理解“正名主义”,请作简要概括。(不超过20个字)(3分)‎ ‎       ‎ ‎(十二)浙江省上虞市2009学年高三第二学期期初教学质量调测语文卷 (2009.02.04)‎ 二、现代文阅读(共32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2分)‎ ‎  不少科学家认为,所谓的网瘾在某种意义上只是一种全新的社交方式。网络让青少年以相对轻松、免责的代价尝试各种不同的身份,并提供了一个与生活平行的空间。美国精神医学会的《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也从未将网络成瘾正式收录为心理疾病的一种。‎ ‎  更为乐观的看法认为,网络成瘾甚至不应称之为瘾,只能称为一种“行为依赖”。对网络成瘾的担忧和半个世纪前人们对电视成瘾的担忧一样,很大程度上只是出于人们对新技术的一种恐惧心理,不久就将为多数人所淡忘。‎ ‎  尽管全球的精神医学界对网瘾问题尚无定论,但在中国网瘾却已经成为了一个广受关注的社会问题。‎ - 23 -‎ ‎  互联网调研机构艾瑞咨询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第二季度国内网络游戏产业的市场规模为50亿元人民币,远远超过2007年中国电影工业33亿元的全年票房产值。自2001年产值突破1亿元至今,网游业成了中国新兴产业中成功的典范,市场规模的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40%~50%,即使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亦不曾显现出任何颓势。‎ ‎  与中国网游行业的市场规模一同快速膨胀的,是“网瘾少年”的数量。据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2007年度《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估算,在中国4000万未成年网民中,“网瘾少年”总数约为400万。“在我们基地收治的3000多个病例中,网络游戏成瘾占据了82%的比例。”陶然告诉记者。“随着网络的快速普及,‘网瘾少年’的绝对数量还在增加。”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秘书长郝向宏对此忧心忡忡。‎ ‎  在一些持激进观点的专家看来,网游厂商应该为网游成瘾负主要的责任。郝向宏认为,未成年人因为玩网络游戏成瘾,造成身心伤害,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有关规定,游戏开发商和游戏运营商应该为孩子承担责任。清华大学法学博士、著名公益诉讼律师李刚也同意这样的观点。  ‎ 盛大网络的新闻发言人诸葛辉认为,将网游成瘾问题完全归咎于网游开发商和运营商是一种有失公平的做法。几年前,盛大曾经向网吧发售过网游“限时卡”,但并未得到网吧业主的响应,而开发的一些爱国题材的绿色网游也往往乏人问津。“要推动健康网游和绿色网游的发展需要政府和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共同努力,并不是光靠网游运营商就能做到的。”诸葛辉说道。‎ 然而,这样的观点并未受到广泛的认同。在社会舆论的推波助澜下,对网游厂商的指责开始偏离理性的轨道。被一些媒体称为“中国帮助未成年人戒网瘾第一人”的陶宏开教授曾在一次报告会上公开指责盛大公司 “嗜血成性”的网络游戏毒害了一代青少年,获得了在场学生家长如潮的掌声。 (节选自2008年12月09日《第一财经日报》)‎ ‎8.下列说法不属于文中所说的“乐观看法”的一项是( )‎ A.网络向青少年提供了一个与生活平行的空间,网瘾只是一种全新的社交方式。 ‎ B.美国精神医学会认为网络成瘾不是一种心理疾病。‎ C.中国网瘾某种程度上造就了中国网游业,使其在金融危机中亦不显现颓势。 ‎ D.网瘾是人们对新技术的一种恐惧心理,不久就将为多数人所淡忘。‎ ‎9.下列不持“网游厂商应该为网游成瘾负主要的责任”观点的人物是( )‎ A.陶然 B.陶宏开 C.郝向宏 D.李刚 ‎10.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网游业成了中国新兴产业中成功的典范,它的膨胀带来中国“网瘾少年”数量的增加,而“网瘾少年”数量的增加也会推动网游业,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B.网络公司推出过网游“限时卡”而未得到网吧业主的响应,开发的一些爱国题材的绿色网游则乏人问津,据此网络公司认为网瘾问题不能完全归咎于网游开发商和运营商。‎ C.在中国网瘾成为一个广受关注的社会问题,是因为它与中国网络产业有关系,更因为“网瘾少年”玩网络游戏成瘾,造成身心伤害。‎ D.目前,对网游厂商的指责开始偏离理性的轨道。“推动健康网游和绿色网游的发展需要政府和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共同努力”,这样的说法并未被许多人接受。‎ ‎11.请概括本文作者的主要观点。‎ ‎2009.3‎ ‎(十三)台州市2009年高三年级第一次调考试题 语 文 ‎ 二、现代文阅读(共32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2分)‎ - 23 -‎ 如果说,五四运动时期,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新兴反传统力量,在与保守主义者的交锋中以大获全胜告终的话,那么在21世纪的今天,新兴的思潮则对传统文化有了更多的亲和态度。‎ ‎20世纪是中国传统文化消逝最快的一个世纪。以五四时期“打倒孔家店”为先声,作为中华文明表征的儒教文明,在整整一个世纪内受到了持久的打击。1966年展开的“破四旧”活动,将这种打击发挥到了极致。及至上世纪80年代,中国与西方的巨大现实反差,刺激了当时的知识分子群体,“西学东渐”渐成风流。在此一时期的知识分子眼中,中国之所以落后,很大程度上肇因于顽固的“传统”。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仍旧继续了其受批判的命运。‎ 变化发生在90年代初。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思想淡出,学术突显”,“国学热”适时产生。文化部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刘军宁,是较早提出“儒家传统未必是中国现代化的根本障碍”的主张的人。在对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他所称的“儒教自由主义社会”进行考察之后,刘军宁得出儒教可以和自由主义成功对话的结论。在他看来,破坏传统未必意味着现代化的必然实现,相反却可能导致价值体系的解体和文化认同的失落,从而损害到现代化秩序建构过程本身。‎ 进入21世纪之后,主动向传统思想伸出橄榄枝者更是络绎不绝。时常参与政策制定的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杜钢建,最近提出了“儒家宪政主义”——“仁义礼智信的宪政主义”的概念。而著名学者甘阳,最近也提倡文化“复古”,他认为,成功的改革必然顾及到历史文化的延续性。‎ 国家环保局环境经济政策研究中心政策室主任杨鹏,在“老子与自由主义及执政学”的研究上颇有建树,老子的理念在其参与制定环保政策时也时常发挥作用。但当与记者谈到儒学时,杨鹏却表现出一种排斥的态度,对他的朋友——“新儒家”陈明和蒋庆倡导的“政治儒学”观点,他也表现出不以为然。‎ 从对传统进行重新审视的角度出发,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给中国的未来开出了不同“药方”。中国科学院国情研究中心研究员康晓光提出“文化民族主义”理论,希望能够发动一场遍及全球的中华文化复兴运动。这一运动的核心目标是,把儒学重塑为与现代社会生活相适应的、遍及全球的现代宗教。刘军宁则对“五四”进行再思考,并认为当时的人们对传统存在错误认知。“他们认为可以离开传统,把传统变成一块白板,然后重新写东西。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他主张,中国传统虽有许多有价值的东西,但无法独立开发出一套适应现代社会的政治制度来,因此与外来文化的接轨与融合是必要的。他认为,“传统作为一种文化因素,其内容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它会不断获得新的内容。”‎ 对中国传统文化是与非的争论仍在,并且其观点的多样繁复甚至并不比近一个世纪前少,所不同的是,中国思想界有越来越多的人,从一种激烈的反传统情绪中走了出来。‎ ‎8.下列对“儒家文化”在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地位及作用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从“五四”运动开始,直至20世纪八十年代,儒家文化遭受了持久性的打击。‎ B.直到“五四”运动以前,儒家文化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是中华文明的表征。‎ C.进入21世纪,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日益受重视,甚至在环保政策的制定中也时常发挥作用。‎ D.通过对传统进行重新审视,很多人认为儒家文化将在中国的未来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9.下列不属于对“新兴思潮对传统文化表现出越来越多的亲和态度”进行阐述的一项是 A.儒教可以和自由主义成功对话,破坏传统可能最终损害到现代化秩序建构过程本身。B.提倡文化“复古”,认为成功的改革必然要顾及到历史文化的延续性。‎ C.对中国传统文化是与非的争论仍大有人在,其观点的多样化、繁复性甚至并不比近一个世纪前少。‎ D.儒家传统未必是中国现代化的根本障碍,传统文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会不断获得新的内容。‎ ‎10.根据文本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3 -‎ A.从“五四”运动到改革开放初期,传统文化受到打击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反传统”的认知与需要。‎ B.现在人们对传统文化是与非的争论依然很多,可以用“百家争鸣”这个词语来形容。‎ C.文中谈到的人们给中国的未来开出的不同药方中,不同程度地体现了重塑儒学的思想和主张。‎ D.传统的儒家思想现在已经超出哲学范畴,进入政治领域,参与到政策法令的制定中,成为了“政治儒学”。‎ ‎11.根据文意,概括中国思想界对待传统文化的三种态度。(不超过30个字)(3分)‎ ‎ ‎ ‎ ‎ ‎(十四)2008学年高三第一学期语文期末语文试卷 二、现代文阅读(30分,第14题为4分,其余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大气人生  ‎ 夏明亮 马寅初于1882年6月24日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酿酒作坊主家庭。父亲把继承家业、进一步振兴家声的希望寄托到他身上。对于父亲的安排,少年马寅初表示不满。在父亲鞭打逼迫下,他毅然跳入江中,以死抗争,幸而被人救起。终于,由人作保,16岁的马寅初踏上了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艰辛之路。他先后在上海育英书馆、天津北洋大学、美国耶鲁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勤奋苦读。其间,马寅初的父亲与他断绝了一切经济联系;这给马寅初的求学造成了很大困难,但他历尽苦辛,百折不挠。 ‎ 毕业后,马寅初于1916年回到阔别多年、灾难深重的祖国,接受了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邀请,担任了北大经济系教授。‎ 在长期的观察研究过程中,马寅初深入了解并掌握了蒋、宋、孔、陈四大家族官僚资本聚积财富的内幕材料和国民党统治集团大发国难财的罪恶事实。对此他深恶痛绝,大加鞭挞。‎ 蒋介石政权慑于马寅初在国内外的崇高威望;只好采用软的一手,欲派马寅初出国考察,并许以驻美大使职务。马寅初向社会各界严正声明:“有人想要封住我的嘴,不让我说话,这办不到!”他断然拒绝这个“美差”,斩钉截铁地回答蒋介石:“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国难当头,我决不离开祖国!” ‎ 在对马寅初采用拉拢、利诱、收买、威胁等手段统统失败之后,蒋介石黔驴技穷,终于使出了他的看家本领——动用宪兵,秘密逮捕马寅初,在集中营关押近5年。出狱后,他照例发表文章,到处演讲。在演讲时他干脆事先写好遗嘱。当时上海各界爱国人士曾联名赠送给他一块大横匾,上书“马首是瞻”四个大字,可谓直抒民意。 ‎ ‎1953年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表明,中国人口已达6亿,并且以每年l300万左右的速度剧增。一种强烈的使命感促使年届古稀的马寅初立即投入到人口学研究领域。经过5年的实地调查和分析研究,‎1957年7月5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新人口论》,提出在中国,控制人口已是刻不容缓!并提出了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一系列切合实际的建议----定期进行人口普查,建立人口动态统计;实行计划生育,提倡晚婚晚育;对人口控制要大力进行宣传教育,实行行政干预,并辅之以经济措施,实行普及应用节育方法,等等。‎ 国内在学术界掀起了一场针对《新人口论》的大批判。针对一些歪曲事实、以势压人的批判,马寅初公开声明:“我认为这不是一个政治问题,而是一个纯粹的学术问题。学术问题贵乎争辩,愈辩愈明,不宜一遇袭击,就抱‘明哲保身,退避三舍’的念头。相反,应知难而进,不应向困难低头。” ‎ 他坚定地说:“‎ - 23 -‎ 人口问题,在中国是一个极大的问题,是直接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以及民族的前途命运的大事。我已经研究并发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我有责任说出来,并坚持到底。”‎ ‎8、下列对于马寅初的“人口论”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在许多人还没有重视中国人口问题的时候,马寅初预警了人口问题的严重性,提出控制人口增长已刻不容缓。‎ B.马寅初的“人口论”符合中国国情,具有远见卓识,提出了实行计划生育的建议, 批判马寅初使中国失去了及时控制人口数量的机会。 ‎ C.国内在学术界掀起的针对《新人口论》的大批判,开始还是纯粹的学术争论,但很快演变成了一场政治运动。 ‎ D.马寅初坚持自己的人口论,是因为他的理论的提出是科学严谨的,并且提出了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的办法。 ‎ ‎9、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作为经济学家,马寅初不仅在学术上有很高的造诣,而且在艰难的境遇中,体现出了高贵的品质。‎ B.马寅初抨击蒋介石,主要是因为蒋介石维护蒋、宋、孔、陈四大家族的利益,大发国难财,而不只是出于私怨。‎ C.“马首是瞻”是人们对马寅初爱国行为的褒奖,表达了人们对他的信任、支持、拥戴和景仰之情。‎ D.在关系自己前途和命运的关键时刻,一次又一次作出了令世人惊叹的抉择。‎ ‎10、文章题为“大气人生”,“大气”包含着马寅初的哪些品质?请结合全文,从不同角度分条概括,每条不得超过10个字。(6分)‎ ‎  ‎ ‎(十五)浙江温州2008学年第一学期十校联合体高三期末联考学科网 语 文 试 卷学科网 二、现代文阅读(共32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学科网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学科网 ‎ 最重要的是“以苦为乐”学科网 ‎——李连杰访谈学科网 江月学科网 李连杰的办公室里充满着“壹基金”的笑脸,他的T恤上有,房间里的海报上有,各种文件资料上有,张张笑脸让来访者感觉很亲切。李连杰说这个LOGO是女儿从几百张设计图中选中的。学科网 问:你一直在推广你的“壹基金”,即使是在推广自己的电影时,也不忘宣传“壹基金”。学科网 答:我一直把自己的四十岁作为一个分界线,四十岁之前我都是以自己为中心的,我要得到、要证明,证明自己能成为武术冠军,证明自己的电影与众不同,和对中国的文化、中国电影的推广。那时候做每件事情都是以“我”为出发点,现在反过来了。因为社会的现状让我有必要站出来做慈善,我不奢望得到任何回报。我一直说做慈善这件事需要勇气和坚持,因为既没有物质的回报,还要投入金钱和时间,还要受到别人的质疑。学科网 问:你有接受别人质疑的心理准备吗?学科网 答:既然是刚刚起步,当然会面临一些质疑。“壹基金”‎ - 23 -‎ 是我帮中国红十字会来筹集的,不是我李连杰个人的基金。我现在是在搭建一个平台,用最简单的办法让人们知道只要每个月拿出一块钱,就可以通过红十字会帮助那些有需要的人。而且我们关注的主题是心灵层面,这本身就有互动性。学科网 问:但是,你的明星效应也使“壹基金”得到了广泛关注。学科网 答:我希望“壹基金”是从中国做起,从中国娱乐界做起,将来变成全球的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责任。加“李连杰”三个字覆盖面和影响面相对会大一些,这样也可以跨越各国红十字会之间的界限,让更多的人参与“壹基金”。学科网 我希望能建立这样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平台,而且是从民间发起的,能够让大家感受到一种公民的责任感,做善事本来就是一种心理的互动。学科网 问:也就是说慈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援助,也有心理和精神上的扶持,后者传达的是一种信念。学科网 答:我们国内还没有一个针对是心理疾病和灾后心理调整方面的基金会,所以我们的“壹基金”就着重放在心理层面的援助。谁来关注这些受灾人群的恐惧心理,谁来帮他们疏导悲痛的情绪,这是很重要的。学科网 我也经常举一个例子,人都是由两个层面主导的,一个是肉体,一个是精神。人们现在很注重美容、瘦身、保养、时尚等外在的东西,但是如果遇到挫折,情绪上有了问题,这些外在的东西也没有用。所以物质和精神要平衡,这一点人们关注还不够。全球每年得忧郁病和自杀的比率都在激增,这就像一个无形的杀手。尤其在中国,心理医生的数量非常小,我们的文化也没有把心理当作一种疾病来看待。即使有了心理病也不承认或者不敢说出来,所以,这都是我们关注的问题,值得反思和探讨。其实,名人照样面对生活压力,我身边好多演艺界的朋友都有自闭症,我自己都有些自闭,会恐惧、恐慌。如果我们的“软件”不够,未来年轻一代就会出现问题。学科网 问:这方面有值得借鉴的经验吗?比如美国目前有这方面的基金吗?学科网 答:没有,我们是开创性的。我一直在讲,从人的本性来看,人都是追求幸福、快乐的。传统的观念认为,人要有好的教育,好的学识、将来有好的工作,这都是以物质作为衡量标准的。但物质永远是相对的,不是永久的。就像人都是希望自己的工资越来越高,要求也越来越多,这是欲望带动的快乐。只有物质在支撑,人们都在享受物质带来的快乐。一旦物质与精神不平衡就会产生嫉妒、郁闷,我的理念就是人们满足了温饱之后能帮助别人,能够互相着想,社会才能和谐。学科网 ‎8.下列对李连杰“壹基金”的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学科网 A.基金来源非常广泛,中国有十几亿人口,每人拿出一块钱就是一个天文数字。学科网 B.设立的主题很独特,它关注的是人们的心灵,而且有施助和受助上的互动性。学科网 C.平台适合中国国情,它从民间发起,能让每个施助者感到一种公民的责任感。学科网 D.投身办法十分简单,人们只要每月拿出一块钱,就可以通过红十字实施帮助。学科网 ‎9.下列对李连杰国际化视野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学科网 A.在电影事业上,他努力通过自身的影响力向世界推广中国电影、中国文化。学科网 B.在慈善事业上,他希望把“壹基金”变成全球的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责任。学科网 C.在人类问题上,他关注的是中国乃至全球日趋严重的物质和精神失衡形势。学科网 D.在个人发展上,他认为从职业向事业转轨是每个国际影星成长的必由之路。学科网 ‎10.你认为李连杰的“壹基金”发展前景如何?并请探究其原因。(6分)学科网 ‎ 答: 学科网 ‎(一)‎ ‎8.D 9 B 10.C ‎ - 23 -‎ ‎ 11《野兽之美》是一部集科学、文学、美学于一身的作品。(这本书说的虽是最前卫的分子生物学知识,但借助了生动有趣的文学化描述,轻而易举地把高深莫测的课题说清楚了,这是它的魅力所在。)(她把创造性和无穷的探索精神与机智幽默的文学风格结合起来,对大自然和生命本质进行深刻考察和思索,对人类最新科学成就进行通俗而又妙趣横生的综述。)‎ ‎(二)‎ ‎ 8.C 9.B 10.B ‎ 11.某种思想如果走过了头,就会产生反冲。(3分。意思符合即可)‎ ‎(三)‎ ‎8、C 9、A 10、D ‎ ‎11、提醒人们要意识到城市生活会对我们的身体和思维健康带来负面的影响,努力建设一个自然的城市。‎ ‎(四)‎ ‎8.D 9.C 10.C ‎11. 不是。“神经胃”是病症,“第二大脑”则属神经系统。‎ ‎(六)‎ ‎1.D (A项是对本民族文化的欣赏即“自美”的文化心态;BC两项是概括和比较概括地阐述面对纷至沓来的的形形色色的“异文化”我们需持的态度;D项阐述具体恰当。)‎ ‎2.B (仇视西方的对象范围不当,应该是“当今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中的历史上大多遭受过西方殖民主义欺凌的国家的民众”。A项对“天下大同”的理解,符合原文第三段首尾有关内容概括的文意;C项符合原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和“中华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积聚了无数先人的聪明智慧和宝贵经验,我想我们今天尤其需要下大力气学习、研究和总结”、对涌进来的异文化要“欣赏”“理解”等意思;D项符合原文“……这些抵制和攻击又算得了什么”的意思。)‎ ‎3.B (“已经成了”推断无据,应该改为“容易成为”。AC两项推断依据和“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面对今天这种‘信息爆炸’、形形色色‘异文化’……全盘接受、盲目排斥都不是好的方法,我们应该用一种理智的、稳健的,不是轻率的、情绪化的心态来‘欣赏’它”“对涌进来的异文化我们既要‘理解’,又要有所‘选择’”等;D项的推断依据是“要想达到这样的境界并不容易”和“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树立起一个‘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这是人们文化观念上的一场深刻大变革,它可能与当前世界上很多人习惯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相抵触。在这场变革中,一定会不被理解而引起一些人的非议甚至抵制,特别是当触动到某些集团的利益的时候,可能还会受到猛烈的攻击”。)‎ ‎(七)‎ ‎(共12分)‎ ‎8. C (与原文表述不符,原文第一段说“其本质是一种欲望,既表现为生理的欲望,也表现为情绪的欲望,”)‎ ‎9. D(与原文表述不符)‎ ‎10. A(B“完美途径”说法不当;C原文是“衡量心理能量的分配”D“必然”说法过于绝对。)‎ ‎11. ‎ 先天潜能的不平衡导致某些心理功能的停滞,与之相配合的相反功能无法与其达到和谐。‎ ‎(3分)‎ ‎(八)‎ ‎8.D。(1)“身体写作”、“选美选秀”‎ - 23 -‎ 是指人们被欲望盲目地支配,而精神沉沦。在这种活动中,身体并没有真正获得解放,而是由被理性支配变成被欲望支配。其他三项的行为或感受,虽然形式各异,但其根本,身体都获得了真正的解放。)‎ ‎9.C。(“当代大众文化如狂歌劲舞等成为时尚满足了人的感性需要”错。“狂歌劲舞”是说明在消费主义时代,人们被欲望盲目地支配,而精神沉沦。)‎ ‎10.B。(B中讲中国美学的修炼方法是对身体的提升,而非对审美能力的提升。)‎ ‎11.(3分)答:感兴论是指人与自然之间相互感应。(1分)自然和人都是有生命的存在,它们之间能够相互激发,从而进入审美状态。(1分)身体是和精神联系在一起的,因而精神的领会也需要身体的协调。让身体处于与精神和谐的境界,进入天地与我为一的审美状态。(1分)(主要对应点在第二段。)‎ ‎(九)‎ ‎8.D( A“天为阳、地为阴”并非汉镇墓文之语,它是作者的概括。B龙舟的目的在于招魂,该理解忽略了原句中的重要信息,改变了龙舟的用途。C墓主人乘坐舟船是仪式的组成部分,并非是当时整个仪式情景的“再现”。)‎ ‎9.D(该材料是用来说明死者必须横渡“阴阳界”才能进入“阴间”,不属于否定“引魂升天”这一主题时所用的证据。) 10.B(A“内容失察”“先入为主”等分析错误。C与原文相比少了“几乎”两字。D.“代表最新成果”的说法没有根据。) 11.表现神话世界的宇宙空间,祈求墓主平安横渡阴阳河。‎ ‎(十)‎ ‎8、B(“唯一作用”太绝对)‎ ‎9、C(“只能靠窗户来完成”不妥,还有楼、台、亭、阁、走廊等)‎ ‎10、C(作者是把“这首诗比作静物画”)‎ ‎11、最重要的思想是“望”。(1分)因为,一切美术都是“望”,都是欣赏。在“可行、可望、可游、可居”这样的园林基本思想中,“行”“游”“居”都离不开“望”。只有“望”才能使我们获得美的感受。(2分)‎ ‎(十一)‎ ‎8.D(其他三项概括有信息缺漏)‎ ‎9.D(答非所问)‎ ‎10.B(说法绝对)‎ ‎11.纠正与礼乐制度相违背的各种名分。‎ ‎(十二)‎ ‎8.C 9.A 10. A. ‎ ‎11.全球精神医学界对网瘾尚无定论,但在中国网瘾则成了一个社会问题。(3分)‎ ‎(十三)‎ ‎8.C(原文说“国家环保局环境经济政策研究中心政策室主任杨鹏,在‘老子与自由主义及执政学’的研究上颇有建树,老子的理念在其参与制定环保政策时也时常发挥作用。”老子思想非儒家文化)‎ ‎9.C(罗列现象,并不表明亲和态度)‎ ‎10.D(只是倡导,尚未成为“政治儒学”)‎ ‎11.反(批判)传统,(1分)继承并延续传统,(1分)要与外来文化接轨、融合。(1分)‎ ‎(十四)‎ ‎8.C(一开始不是纯粹的学术争论,本身就是政治批判。)‎ ‎9.B(不只是改为不是)‎ ‎10. (在性格上百折不挠,2分在学术上坚持真理(坚持操守,坚持学术品格),2分在政治上热爱祖国(坚持理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2分)‎ ‎(十五)‎ - 23 -‎ 了这一空白。⑵它有可能性(利己)。“壹基金”具有心灵的互动性,人们在通过“壹基金”抚慰被帮助者的同时,也在享受着精神上的愉悦,从而使人们精神和物质的追求同步提升,避免失衡。⑶它有操作性(易行)。简单的方法、微小的金额,降低了“壹基金”的门槛,使它能够有极广的参与面;而“李连杰”的明星效应,又扩大了它的参与面。(6分)‎ w.w.w.k.s.5.u.c.o.m www.ks5u.com - 23 -‎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