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各地区2009届高三语文期末及试卷汇编—科技文阅读专题
加入VIP免费下载

黑龙江省各地区2009届高三语文期末及试卷汇编—科技文阅读专题

ID:568431

大小:234.5 KB

页数:14页

时间:2021-03-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黑龙江省各地区2009届高三语文期末及最新模拟试卷汇编—科技文阅读专题 ‎ ‎ 黑龙江200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2——15小题。‎ 保卫我们城市的传统 ‎ ‎ 王澍 ‎ 近二十多年来,我们在城市建设方面流于简单地向西方学习,建设高楼大厦。‎ ‎ 这种现象和中国近代以来长期处于落后形成的追赶心态有关。很多人希望城市从外观上都向发达国家靠近。很多旧城拆迁中,地方决策层都认为“太落后了”、“太破旧了”,非拆不可。‎ ‎ 实际上,中国有非常优秀的城市化传统。和西方不同,中国从唐朝开始就出现很多城市。由于社会具有成熟的宗族礼法格局,到明代形成了建筑无城乡差别的城市。在皖南的山区里,现在可以看到遗存下来的非常成熟、优美、先进的古代建筑。‎ ‎ 从秦汉时人们开始用夯土技术造房子,在杭州这座南方富庶大城,至今可以看到那么多的“土房子”,显示出秦汉建筑脉络的延续,是很重要的“城市记忆”。看起来土得掉渣的夯土技术其实是高度理性的产物。“百年的砖,千年的土”。中国古代造房子,很注重稳固和长久。‎ 中国本土的建筑传统是一个循环营造的体系,有很多奇妙的细节,为现代建筑技术所不及。如传统的中国建筑方式是没有下水道的,主要用地渗技术,从地表大范围地向地下渗透排水,效果很好。而现在的下水道技术,只要有一个地方堵了,其他地方就都要积水。很多 抛弃传统简单采用西方技术的建筑方式都是这样,花了大价钱,却制造出新的问题。‎ 举这些例子并不是简单地提倡复古,而是想说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存在的很多“闪光点”,但是目前处于不被人重视的境地。‎ ‎ 城市之魅力,不是来自于大楼有多高,马路有多宽,而是来自于文化的独特性。竞争力就来自于创造这种有差异性的文化的能力。‎ 在很多城市,一些街道原本拥有历史上不同时代的各种痕迹,都有其独特的城市记忆,层次分明,形成历史线索的会合,不应该在一次次旧城改造中被全面“覆盖”更新。‎ 尤其不能简单地用“有没有住过名人”、“有没有发生过著名事件”作拆除与否的依据。前几年发生的拆除中国美术馆后一个四合院的事件,当时的说法就是“不是文物,也不是名人故居,也不是著名历史事件的发生地”。这种思路左右了我们城市保护工作很长一段时期。很多人没有认识到,中国建筑文明并不是个别名人和历史事件构成的,普遍意义上的大众生活才构成文化的根基,很多路边的小东西都是重要的历史文化痕迹;但是人们却把它们忽略了。‎ 中国要变成有文化魅力的创新型国家,需要的动力就包括历史文化的记忆,这是产生自主创新灵感的土壤。而城市的文化价值不是简单的“先进”、“落后”之比较,而应该是“文化之差异”,从这个角度讲,面对越来越迅猛的城市化热潮,保卫我们城市的传统,已经到了无论怎么说都不为过的地步了。‎ ‎12.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近二十年来,我们在城市建设方面喜欢简单地向西方学习,失去了本应有的自我个性。‎ B现在我国不少城市都是“崭新”的,这主要是由于地方决策层有着盲目追赶的心态。‎ C由于社会具有成熟的宗教礼法格局,中国从唐朝就形成了建筑无城乡差别的城市。‎ D文中所说的“城市记忆”是指城市里曾经所出现过的人与事。‎ E中国本土的建筑传统是一个循环营造的体系,超越现代建筑技术。‎ F城市建筑要体现文化差异。‎ ‎13.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直接证明“中国有非常优秀的城市化传统”的一项是(3分)( )‎ A在皖南的山区里,现在可以看到遗存下来的非常完美的古代建筑。‎ B百年的砖千年的土。‎ C传统的中国建筑方式是没有下水道的,主要用地渗技术。‎ D拆除中国美术馆后一个四合院的事件。‎ ‎14.中国传统建筑同西方对比,有哪些“闪光点”。(6分)‎ ‎(1) ‎ ‎(2) ‎ ‎(3) ‎ ‎15.结合全文,你认为我们该如何保卫我们城市的传统?(4分)‎ ‎ ‎ ‎ ‎ ‎ ‎ ‎12.A F (A F两项都是作者的基本观点。 B 夸大事实,很多城市都是“崭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很多人都有追赶的心态,不单是地方决策层。C 张冠李戴,应是从“明朝”开始形成了建筑无城乡差别的城市。D“城市记忆”是指显示历史上不同时代的建筑特色和其他文化特征的各种痕迹。E夸大事实。原文只是说“有很多奇妙的细节,为现代建筑技术所不及。 )‎ ‎13.D (只能证明城市保护工作的观念和思路不对头。)‎ ‎ 14.(1)建筑无城乡差别(2)造房子很注重稳固和长久。(3)是一个循环营造的科学体系。‎ ‎15.(1)摒弃一味求新,追赶发达国家的心态。(2)旧城改造时,拆迁与否以其历史文化价值作为依据。(3)城市的建设应该根据各地情况采取不同思路,体现文化的差异性,弘扬中国传统的建筑文化。‎ 哈尔滨师大附中2008—2009学年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5—7题。(9分,每小题3分)‎ ‎ ‎2007年11月20日,《细胞》和《科学》杂志分别发表了重量级论文,日本京都大学的山中伸弥和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詹姆斯·汤姆森宣布他们用基因改造的手段,将人类体细胞改造成了类胚胎干细胞。这种细胞在功能上几乎可以和胚胎干细胞相媲美,可以说,干细胞研究领域一下子有了一种全新的获得胚胎干细胞的方法。之前所有的伦理争论都可偃旗息鼓,人为阻碍荡然无存,接下来,科学家们所要做的,是将这个技术推进再推进,用于诸多疾病的干细胞研究和治疗。这无疑是个里程碑式的科学突破。‎ 山中伸弥和汤姆森的方法可以说是另辟蹊径。‎ ‎  体细胞是一种已经分化得十分成熟的细胞,相当于命运已经定型。但是,山中伸弥和汤姆森用逆转录病毒为载体,将四个不同作用的关键基因转入体细胞内,令其与原有基因发生重组,竟然能让体细胞重新返回到“生命原点”,变成一个多功能的干细胞,具有胚胎干细胞的特性。这种细胞,人们称之为诱导性多功能干细胞,它们就像是失忆了一样,忘记了自己先前的身份,重新“从零开始”。‎ 这样简单的方法令人赞叹,然而,甚至在一年前也没有人敢说这样可也可以成功。‎ 曙光初现是在2006年8月。当时,山中伸弥首先报道,他所在的研究组以经过改造的逆转录病毒作为“运输车”,在小鼠尾尖成纤维细胞中引入四个转录因子基因,这样得到的新“皮肤细胞”具有干细胞的特性——能够分化出其他类型的细胞。可是,它们仍然和胚胎干细胞有着较大差异,也无法培育成鼠胚胎。然而,这是相当重要的第一步,破除了人们对胚胎干细胞的“迷信”。‎ 这篇论文的发表直接催生了干细胞研究领域的“军备竞赛”,许多科学家的第一反应是“这怎么可能”,一些大实验室立即着手相关的工作。‎ ‎2007年6月,山中伸弥的实验室和美国哈佛干细胞研究所、怀特黑德生物医学研究所等机构相继发表了进一步的研究工作。这一次,科学家们还是用这4个基因,但是获得了真正多能性的干细胞,并且能够进入种系——将这些皮肤细胞植入到早期胎儿小鼠,它们能和真正的胚胎干细胞一样发育,参与形成胎儿小鼠的身体各部分。可以说,条件已经水到渠成。‎ 接着就是四个多月后的这两篇新论文。山中伸弥从一位36岁妇女的脸部皮肤和一位69岁男性的结缔组织中提取细胞,而汤姆森选择的是胎儿皮肤细胞和一个新生儿的包皮细胞。不过,在这次的“研究抢滩”中,汤姆森小组略占上风,因为山中伸弥小组还是用最初的四个基因(Oct3/4,Sox2,c-Myc和Klf4),汤姆森选择的基因则有两个不同(Oct4,Sox2,Nanog和Lin28),这些基因就像开关一样开启了细胞“返老还童之途”,然而,c-Myc基因是一个劣质开关,它的引入可能会带来癌症等副作用。‎ 当然,新发现并非完美。干细胞转化的成功率非常低,而且由于使用了反转录病毒作为基因载体,会引发癌症基因的活性,在京都大学培育的老鼠中20%产生了肿瘤,如果应用到人身上同样可能诱发癌症。‎ 但是,这项成果会成为干细胞研究领域的一个新开始,接下来,很多实验室都将以此为基础进行更有突破性的研究。‎ ‎5.有关“类胚胎干细胞”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类胚胎干细胞是利用基因改造的手段,让人类已经分化得十分成熟的、在一般情况下早就丧失了发育成其他类型细胞能力的体细胞重新具有胚胎干细胞的特性。‎ ‎ B.科学家利用反转录病毒为载体、经过基因重组改造而成的类胚胎干细胞在功能上可以和真正的胚胎干细胞相媲美。‎ ‎ C.山中伸弥与汤姆森起初在进行体细胞转化成类胚胎干细胞的研制工作时,采用的是四个相同的关键基因Oct3/4,Sox2,c-Myc和Klf4。‎ ‎ D.用基因改造的手段让人类体细胞“返老还童”,返回到“生命原点”,“从零开始”,从而将其变成类胚胎干细胞,其思路很新,方法简单,以至于许多科学家的第一反应是不可能。‎ ‎6.关于文中信息的理解,以下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 A.利用基因改造手段获得类胚胎干细胞好处很多,它规避了人类胚胎克隆技术的伦理问题,并已用于诸多疾病的干细胞研究和治疗。‎ ‎ B.改造体细胞为类胚胎细胞的步骤是:让四个不同作用的关键基因,搭乘反转录病毒“运输车”进入体细胞内,四个关键基因与体细胞内的原有基因重组,从而使这四个关键基因变成具有胚胎干细胞特性的多功能干细胞。‎ ‎ C.从2006年8月山中伸弥研究小组的报道中我们获知:彼时他们只是获得了具有干细胞特性的新“皮肤细胞”,并没有获得类胚胎干细胞。‎ ‎ D.截至2007年6月,科学家们才获得了真正的多能性的、和真正的胚胎干细胞一样发育成各种器官的人类胚胎干细胞。‎ ‎7.根据文中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 A.如果像汤姆森一样,丢弃c – Myc 这样的劣质基因,就可以避免引发致癌基因的活性,从而避免诱发癌症等副作用。‎ ‎ B.汤姆森小组与中山伸弥小组选择的基因不同,从而汤姆森小组在“研究抢滩”中占了上风,据此我们可以推知,汤姆森小组改造而成的类胚胎干细胞质量要优于山中伸弥小组的,干细胞转化的成活率也要高于山中伸弥小组的。‎ ‎ C.因为山中伸弥与汤姆森在提取细胞时,选定的提取对象年龄不同,因而最终获得的基因便不相同。‎ ‎ D.这种全瓣的、利用基因改造获得类胚胎干细胞的方法一旦解决相关的技术问题后,也许将不再使用传统的、一直被伦理问题所困扰的人胚胎克隆技术治疗诸多疾病。‎ ‎5.B[“可以”不对,原文是“几乎”] ‎ ‎6.C[A错在“已用于”;B错在“使四个关键基因”是“使体细胞”;D错在“获得了人类胚胎干细胞”] ‎ ‎7.D[A说法太武断,另外还有反转录病毒作基因载体BC原文无依据。] ‎ 2009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 二、(12分,每小题3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 不久前,美国波士顿马萨诸塞州立大学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利用珊瑚作“模子”,用患者的细胞培育出大拇指骨并最终培植出新的大拇指。这一惊人的突破令医学界大为振奋。科学家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项技术使他们能够培植出包括心瓣、肝脏及乳头等更为复杂的人体器官和组织,以供人类作器官移植之用。‎ ‎ 患者莫尔西亚的大拇指在一次意外中被压断。为他治疗的舒费尔巴吉医生将他的断指的残余部分植在他的胸部,以让拇指的皮肉组织继续生长。与此同时,细胞工程专家瓦卡迪为他培育新的拇指骨。这一过程如同科幻小说中的情节,科学家先将珊瑚雕成拇指形状的模子,并在里面钻了许多细小的孔,然后从莫尔西亚手臂取出骨细胞,同一种从海藻中提炼出来的化合物钙褐藻胶一起塞进珊瑚模的蜂巢孔内。骨细胞在珊瑚的滋润下逐渐成型,而珊瑚最后则自然解体,留下由其培植而成的指骨。此后,医生将培植出的指骨接到莫尔西亚的掌上,并在指骨的外部铺上拇指的皮肉组织。医生们下一步要做的,是用患者的耳朵上的细胞来培植他的手指关节组织。‎ ‎ 虽然研究人员尚不知这项试验最后是否能取得成功,但仅现在所取得的进展便已令人鼓舞不已了。他们预计,在未来的二三十年内,科学家将能培育出任何人体器官。实际上在此之前,瓦卡迪和另一位细胞工程专家兰格一起,在老鼠的背上成功培植出一只人类的耳朵。‎ ‎ 这些实验成功之后,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又在动物身上成功进行了二十多项培植或移植器官及组织的试验。这些实验包括大动脉、心瓣、腱和韧带、乳头及部分气管。与此同时,哈佛大学的一位科学家也曾从绵羊胎儿身上抽出膀胱细胞,在实验室内进行培植,然后在小绵羊出世后植入其体内。科学家相信,人工培植的真骨,将在未来取代伤残人的塑料或金属假肢。而用电脑绘制出来的“模子”,将能够保证人工培育出来的器官同原来的一模一样。马萨诸塞州立大学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他们能够在实验室中培育乳房、眼角膜和人的手脚四肢。到那时,患者将不再担心无人捐献器官,而且,由于新的器官是由自身细胞培育而出,因此在移植到患者身上之后,不用担心人体免疫系统所产生的排斥。‎ ‎7.下列对第一段中“这项技术”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 ‎ A.指利用珊瑚作“模子”,用患者的细胞培育出大拇指骨并最终培植出新的大拇指的技术。‎ ‎ B.指培植出包括心瓣、肝脏及乳头等更为复杂的人体器官和组织,以供人类作器官移植之 用的技术。‎ C.指细胞工程专家用患者的细胞培育出新的拇指骨,医生将培植出的指骨接在患者掌上,并将指骨的外部铺上拇指皮肉组织的技术。‎ ‎ D.指用患者自身细胞培育出新的人体器官,以供人类作器官移植之用的技术。‎ ‎8.下列对“为他治疗的舒费尔巴吉医生将他的断指的残余部分植在他的胸部,以让拇指的皮肉组织继续生长”这句话所表述做法目的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 A.为了使患者的细胞得以生存,再用患者的细胞培育出新的大拇指骨。‎ ‎ B.培植出新的拇指骨接到患者的掌上,在拇指骨的外部铺上拇指的皮肉组织。‎ ‎ C.将研究人员在珊瑚模子里精心培植出的拇指骨接到患者的掌上。‎ ‎ D.培植出新的拇指皮肉组织,以便最终在接到掌上的指骨外部加以铺盖。‎ ‎9.根据原文,不属于人工培植人体器官好处的一项是 ( )‎ ‎ A.将可以在动物身上培植出人体器官。 ‎ ‎ B.将会取代伤残人的塑料或金属假肢 ‎ C.将能够保证同原来的器官一模一样。 ‎ ‎ D.将不用担心人体免疫系统产生排斥。‎ ‎10.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利用某种物质作“模子”,用患者自身细胞培育出所需的器官,以供器官移植之用,‎ ‎ 这是人工培植器官的基本原则。‎ ‎ B.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在动物身上进行二十多项培植或移植器官及组织试验的成功,‎ ‎ 展现了人工培植人体器官的光明前景。‎ ‎ C.用患者耳朵上的细胞来培植他的手关节再取得成功,在未来的二三十年内,科学家 ‎ 就能培育出任何人体器官。‎ ‎ D.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相信,不久的将来能够在实验室中培植人体器官,到时将可以 ‎ 改变依靠人们捐赠器官的被动局面。‎ ‎7. D(只有D项准确概括了“这项技术”的准确含义。A、B、C只是表述了其中的部分内容或未使用概括性语言。)‎ ‎8. D(A、B、C都没有说到培育出新的拇指皮肉组织这一目的。)‎ ‎9. A(只是人工培植人体器官的一种方式,不属于人工培植人体器官的好处。)‎ ‎10.C(原文只是研究人员的一种推测,就能培育出任何人体器官却太绝对。)‎ 黑龙江省2009届高三第二次摸底考试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2008年初,一场50年不遇的暴风雪覆盖了中国南方大片土地。这场大雪和冻雨让“拉尼娜”闻名全国。今年是拉尼娜年,这个被称为“圣女”的魔法小姑娘将半个中国搅得一团糟。拉尼娜和人们所熟悉的“圣子”厄尔尼诺是一家人,它们交替出现,周期为2—7年。‎ 拉尼娜现象总是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出现,它与赤道偏东信风的加强有关,赤道洋流受信风推动,从东太平洋流向西太平洋,使得西太平洋海水流速显著增强,将海水表面的温热水体推向亚洲大陆方向,从而导致太平洋中.东部海水大规模持续异常低温。如果说,厄尔尼诺通常会导致气候变暖的话,那么拉尼娜则更多地引起强降雨并导致气候变冷。如去年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及非洲发生的特大暴雨,当然它同时也导致了南美洲的干旱,大西洋热带地区的飓风和北美洲的罕见寒流。拉尼娜现象是一种厄尔尼诺年之后的矫正过渡现象。因此,实际上拉尼娜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 由于海洋覆盖了全球面积的百分之七十,水的热容量比空气大得多,所以海洋温度的微小变化能使得大气温度发生强烈的响应,而大气风应力又驱动了海洋的表层洋流运动,所以海洋和大气在气候异常变化的时间和空间尺度上是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的。 ‎ 进入2008年以来,亚洲高压非常活跃,不断形成冷气团南下影响我国,造成大范围大风降温天气,但是由于南方今年的暖气团也很活跃,大量来自太平洋.印度洋的暖湿气流频频光顾南方地区,当来自蒙古西伯利亚的强大冷气团迅速南下至南方地区,并与暖湿气团相遇后,这一冷一暖两个正好结合在一起。受这两个气流共同影响,长江流域雨雪天气比较多,而且长时间维持着低温天气。 科学家早就知道,拉尼娜现象发生时,东亚地区尤其是黄河流域大部.长江中下游及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冬天寒冷干燥的可能性较大。但没有料到的是,这个拉尼娜强烈的冬天,产生暴风雪的条件简直“完美”:一方面从东路贝加尔湖和北路中亚一带东南下的冷空气滞留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造成低温,而此处水汽条件好,容易引起降水;另一方面,从低纬度西路而来的暖湿气流抵达我国长江流域后刚好遇见了冷空气。于是这两对势均力敌的天兵天将在中国南方上空战得天昏地暗,大战三天,休战三天,再战三天。除非哪边来了救兵,战争才能结束。救兵还是不来,全指望“大气环流发生变化”。‎2月4日的立春曾给人们带来了希望,立春意味着北半球吸收的太阳热量逐渐增多,大地回暖,南下的冷空气可能会减弱,对天气产生好的影响。但事情没有那么简单。你可以把冷空气团想象成一个胖子,除非来一股更强的热气团,才能把这个胖子推走。这个热气团要等大气环流发生变化才能到来,然而大气环流不会这么快就发生变化的,它保持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拉尼娜和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令气候专家头疼不已,它们的复杂性已经超出了现今的科学水平。目前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预测它们何时会发生,只能监测发生的征兆。专家提醒我们要尽可能了解大气状况,知道哪些地区容易发生灾害,相应调整国家重点建设中心。我们只能去适应天气,因为天气不可能来适应我们。‎ ‎6.对“拉尼娜”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拉尼娜是赤道洋流受信风推动,使西太平洋海水流速增强,将海水表面的温热水体推向亚洲大陆方向,从而导致太平洋中.东部海水大规模持续异常低温的现象。‎ B.拉尼娜发生会引发强降雨,导致亚洲.澳洲.非洲等地的特大暴雨.干旱.寒流,也会导致北美洲地区的飓风。‎ C.拉尼娜现象总是出现在厄尔尼诺之后,它与赤道偏东信风的加强有关,是一种厄尔尼诺年之后的矫正过渡的现象。‎ D.科学家早就知道,拉尼娜现象发生时,东亚地区尤其是黄河流域大部.长江中下游及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冬天寒冷干燥的可能性较大。‎ ‎7.对拉尼娜导致今年我国南方出现持续雨雪冰冻天气的原因说明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今年亚洲的高压非常活跃,我国南方的暖气团也很活跃,而大气环流又无法改变这种现象。‎ B.来自东路贝加尔湖和北路中亚一带东南下的冷空气滞留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造成了低温。‎ C.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水汽条件好,容易引起降水。‎ D.从低纬度西路而来的暖湿气流抵达我国长江流域后刚好与冷空气相遇,一冷一暖结合在一起。‎ ‎8.对文章内容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拉尼娜现象出现容易导致气候变冷,厄尔尼诺则相反,它的出现通常会导致气候变暖。‎ B.由于水与空气的热容量有差异,所以海洋温度的微小变化能使得大气温度发生强烈的响应,而这种温度的变化又驱动了海洋的表层洋流运动。‎ C.拉尼娜现象不仅对我国气候有很大的影响,也对世界其他地区的气候有极大的影响。‎ D.大气环流的变化能产生热气团与冷空气抗衡,但大气环流不会随时发生变化,而是保持着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9.根据文章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今年初的暴风雪产生的条件没有那么“完美” ,即冷暖气流有一方迅速减弱,那么雪灾就不会有这么重。‎ B.立春之时,南方上空如果能够很快出现强大的暖气流抵御冷空气,暴风雪也不会持续那么长时间。‎ C.气候的变化对人类的生存发展有重大的影响,我们只有设法了解它,主动适应它,才能最终改变它。‎ D.拉尼娜和厄尔尼诺的成因太复杂,目前还无法预测它们发生的时间,说明人类在了解大自然,探索其变化的规律上任重道远。 ‎ ‎6.B(拉尼娜发生“导致亚洲.澳洲.非洲等地的特大暴雨.干旱.寒流,也会导致美洲地区的飓风”与原文不符。)‎ ‎7.D(A项中“大气环流无法改变”的说法错误;B.C都只说到了部分原因,且不是主要的)‎ ‎8.B(原文是“大气风应力又驱动了海洋的表层洋流运动 ”。)‎ ‎9.C.(“才能最后改变它”没有依据。)‎ 2008-2009学年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二、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6—8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2分)‎ 第四媒体 ‎  继19世纪的报刊和20世纪的广播、电视之后,1993年因特网开始向公众开放,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正式提出“第四媒体”的概念。在我国,去年年底网民达210万,除传统媒体如《人民日报》等纷纷上网办电子版外,新浪网、CHINABYTE等网站的新闻味越来越足,第四媒体正在崛起。专家预言,10年到20年内第四媒体的影响力将可能超过传统媒体。理由是,广播问世38年拥有5000万听众,电视则用了13年,因特网只用了4年。‎ ‎  因特网作为一种媒体,优势十分明显:跨越时空,全球一网,信息无限,时效更快;文图、动画、声音等多种媒体合为一体;每个人可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内容,发表意见,每一个新闻机构甚至个人都可以随时向全世界发布新闻。对于下个世纪的第四媒体,有的专家这样描述——这是一张个性化的报纸,它是一个带超薄型大平面显示版的移动式网络计算机,不仅有图文声情,甚至扩展到三维空间,它以我为中心,按照受众的需要进行信息项目自主选择、组织。有的专家称之为“我的报纸”。‎ 现在,第四媒体还只是一个小弟弟。即使在美国它也还不能提供比印刷版更多、更快的东西。多数公司只因为这是一个潮流才不得不坚持,一些小报已经停办了电子版。调查表明,关于克林顿绯闻的“司塔尔报告”,只有22%的人是在网上了解到的。这说明因特网在现在的传播中并不占较大比例。有的专家认为,网络媒体现在所能做到的是为传统媒体争取远距离受众,提供交互式服务,满足共性前提下的个性要求。有的专家则认为第四媒体首先要做的,是为争取到生存所需关键数目的受众而努力。‎ ‎6、去年5月提出的“第四媒体”的概念,指的是( ) A.多媒体   B.网络计算机 C.“我的报纸”    D.网上报纸 7、“即使在美国它也还不能提供比印刷版更多、更快的东西”意思是说( ) A.“第四媒体”概念的提出,只是一时的潮流而已。 B.在美国的各种传媒中,“第四媒体”的地位下降了。 C.因特网的使用者有限,传统媒体仍是信息传播主渠道。 D.因特网实际没有“信息无限”和“时效更快”的优势。‎ ‎8、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第四媒体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一种媒体。 B.在10-20年内,“我的报纸”将成为主导传媒。 C.一些小报停止电子版的主要原因是“受众”数目不足。 D.第四媒体倘不能实现赢利,就很难真正取得成功。‎ ‎6、D。注意看到第一段,提出这一概念的是联合国新闻委员会,紧接着第二句讲到《人民日报》办电子版,其他的网站新闻味越来越浓,也就是说,“第四媒体”具有传播新闻的功能,这只能是报纸。‎ ‎7、A。第二段共有两句话,两层意思,重点不在以“因特网”为话题的第一句,而在以“第四媒体”为话题的第二句;第一句讲因特网的优势,第二句则讲由这一优势所带来的“第四媒体”的特点;第二句的主要意思,就是强调它的特点,即个性化。B项的内容跟第一段的“可能超过传统媒体”不吻合。C项的内容跟第二段的第一句有矛盾,第一句讲因特网的优势,这一优势即是对传统媒体而言,也是传统媒体所缺乏的东西。D项的意思在原文中没有。 ‎ ‎8、C。看到“即使在美国它也还不能提供比印刷版更多、更快的东西”这一句话的前后,第三段的第一句话可以看作这段的中心句,第三、四句和第二句是属同一性质的例子,第五句则是对这三个例子的概括:“因特网在现在的传播中并不占较大的比例”。因此C项是对的。A项将“第四媒体”的概念的提出与第三段的“多数公司只因为这是一个潮流才不得不坚持”扯在一起,是错误的。B项与第一段的“第四媒体正在崛起”相矛盾,D项与第二段的第一句相矛盾。‎ 黑龙江兴凯湖高级中学2009届高三综合测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从仿真到逼真:转瞬显现导演创意 陈磊 ‎①数千白衣武者将太极拳打得行云流水、整齐划一;2008个长衣武士击缶传歌,通过拍击精准地显示着倒计时;897块活字印刷字盘快速排列变化出不同字体的“和”字……在总计两万人的表演现场,每0.04秒就会发出一个动作指挥口令。当你被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这些精彩表演深深感染时,也许不知道,在张艺谋等导演背后还有个“科技参谋”——“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全景式智能仿真编排系统”(简称“仿真编排系统”),它实现了艺术与科技的完美结合!‎ ‎②“导演只要说出自己创意,科研人员将具体参数输入系统,电脑上就会呈现出和真人表演同样逼真的效果。它还能实时漫游,也就是说能展示任意不同角度的镜头画面,帮助导演随时调整预案。”该项目负责人、北京理工大学软件学院副院长丁刚毅介绍说,这次表演全面系统地采用数字表演和仿真技术,如果靠想象或真人反复排练来调整表演方案,难度和效果可想而知。‎ ‎③系统用途之一是智能化确定参演人数,在此之前,由于排练等动态复杂因素,没人能说出一个方案需要多少人,导演们也常为此争执,现在用软件一排,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例如在“星光”表演中,导演最初估计要5000人,计算机根据衣服、人体厚度、图形范围、人与人间距等各种因素,进行智能填充及分布,得出最优方案,建议2369人参演。起初,大家对这套系统还不太信任,排练击缶时找来800人现场排练,结果发现和计算机的结果几乎没有出入。‎ ‎④最令人惊叹的是,开幕式击缶和活字印刷表演如何让上千名表演者的动作如同机器一样准确无误、毫厘不差?科研人员张龙飞道出了其中的奥秘:每个演员都有制胜法宝——一张口令表。系统通过自动化确定演员站位,给每个人设定坐标并分区编号,电脑根据站位数据确定灯光动画效果,同时,根据呈现出的三维效果视频,自动化分配各个站位的演员动作,每0.5秒出一张数据图,演员只要拿着动作口令表,在指定时间内完成自己的动作就行了。‎ ‎⑤导演想法多,创意新,还随时变化,作为“技术参谋”,这套系统实现了全程贴身服务。仿真编排系统还能通过实时捕捉采集动作,实现大规模群体表演动作预演和多媒体交互指挥,并利用信息管理技术,实现演出流程、演出人员、服装道具、实施进度管理和参演团队集结调度等。这些技术都成功地应用于彩排指挥、2016人太极表演、万人代表团入场仿真等重要环节。开闭幕式工作部部长张和平曾感慨:“这就是科技奥运!”‎ ‎⑥“该仿真系统能够把一个模糊创意变成可操作、可执行的方案,把创意、排练方案、呈现形式甚至服装道具等信息管理都融合在一起,利用平台系统综合考虑解决。”丁刚毅说,这是国内首次全面系统地应用仿真技术解决大规模的广场文艺演出,实现了硬件软件与导演创作规律融合。通过这次尝试摸索出大型文艺演出导演创意编排的技术需求,利用人群仿真,探索开发出能实时渲染的仿真系统,同时还形成了奥运会后续大型文艺表演管理指挥的技术原型系统。‎ ‎ ⑦谈到应用前景,丁刚毅非常乐观:“除了大型文艺表演,该技术还广泛应用于动画制作、影视特效、游戏等文化创意产业。”据他透露,目前北京理工大学研发的系统可以实现3万人的实时模拟,以后计划实现到10万人的规模。除了服务于奥运会,这套系统还可以在重大广场仪式活动及今后实战演习、反恐等领域中使用。 (选自《科技日报》‎2008年8月20日)‎ ‎5.以下对“全景式智能仿真编排系统”的介绍,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它能够智能化确定参演人数,自动化确定演员站位和自动化分配各站位的演员动作。‎ ‎       B.它能够通过实时捕捉采集动作、实现大规模群体表演动作预演和多媒体交互指挥。‎ ‎       C.它充分利用了信息管理技术,实现从演出流程、演出人员到服装道具、实施进度管理以及参演团队集结调度,等等。‎ ‎       D.它能实时漫游,即采用数字表演和仿真技术,可展示真人排练的任意不同角度的镜头画面,帮助导演随时调整预案。‎ ‎6.下列各项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       A.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表演全面系统地采用数字表演和仿真技术,并没有靠想象或采用真人反复排练,这样大大提高了效率。‎ ‎       B.科研人员将能够体现导演创意的具体参数输入全景式智能仿真编排系统,电脑上就会呈现出和真人同样逼真的效果。‎ ‎       C.仿真编排系统能够进行智能填充及分布衣服、人体厚度、图形范围、人与人间距等各种因素,建议2369人参演“星光”。‎ ‎       D.导演和科研人员利用仿真编排系统在现场指挥北京奥运会彩排、2016人太极表演、万人代表团入场仿真等重要环节。‎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大型文艺表演上,仿真编排系统技术具有重要作用,而在动画制作、影视特效、游戏等文化创意产业上,该系统作用并不是那么大。‎ ‎       B.目前北京理工大学研发的全景式智能仿真编排系统可以实现3万人的实时模拟。因此,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实现我们所需要的任意规模。‎ ‎       C.科研人员利用仿真编排系统计算,认为排练“击缶”需要800人,现场发现和计算机的结果几乎没有出入,由此可知仿真系统计算比实际情况还准。‎ ‎       D.仿真编排系统在北京奥运会上的尝试,使科研人员开发出能实时渲染的仿真系统,与此同时,还形成大型文艺表演管理指挥的技术原型系统。‎ ‎5.D(根据第②段可知,“采用数字表演和仿真技术”,“真人排练”不属于“实时漫游”的含义)‎ ‎6.B(A项“并没有靠想象”这是不可能的,“创意”就是“想象”。C项应该是“根据衣服、人体厚度、图形范围、人与人间距等各种因素,进行智能填充及分布”。D项“在现场指挥”错误,“仿真编排系统”重在“仿真”,不需要“在现场指挥”)‎ ‎7.D(A项,原文最后一段并没有进行这方面的比较。B项,错在“在不久的将来”,原文是“计划”,“任意规模”应该是“10万人的规模”。C项,不是“科研人员利用仿真编排系统计算,认为需要800人”,而是“大家对这套系统还不太信任,找来800人现场排练”。因此,也不能推断出“仿真系统计算比实际情况还准”的结论)‎ ‎8.A(进:使……上进) ‎ 2008-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9分,每小题3分)‎ ‎21世纪高等教育面临挑战 高等教育无论从政府、个人还是各种资源的综合配置来说,都是一项非常昂贵的投资。因此在美国和其他的地方,目前有一种日渐增加的压力,即要求大学的教育和研究必须证明直接的、实质的经济效益。‎ 大学的研究固然应该为经济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大学教育也应该帮助学生从事有益并令人满意的工作。然而对于一种最好的教育来说,还存在着无法用美元或人民币衡量的更重要的方面。它不仅应有助我们在专业领域内更具创造性,还应该使我们变得更善于深思熟虑,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成为更完美、更成功的人。因此,在哈佛,我们正在复杂的情况下竭尽全力保持我们称之为“开放教育”的传统。哈佛本科生在校的四年中一定要在一个主要的领域学习。但我们也希望他们进行跨学科专业学习。‎ 根据同样的观点,请让我强调基础研究的重要性。我所说的基础研究,指的是一种并未考虑其实际应用性,而源于我们深入自然和人类的激情的科学研究。本世纪的许多最有实际意义的发现之所以能够实现,是因为学者们不是出于追求发明创造的实用性,而是探索自然界的基本知识。今天人类遗传基因领域内的进步可以追溯到近半个世纪以前DNA的发现,当时却很少有人能够预见到这一发现的巨大作用。强大工具如激光、硅能、超导、卫星、光学纤维、核磁共振成像的发现,最初也并未考虑它的实际应用性,而只是在最基本的层次上对于知识的探索。‎ 这里我们引入需要强调的另一个重要挑战,即如何使我们的大学适应一个有众多领域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每一点新鲜见识的增长,均得益于全球知识渊博学者之间的合作。我们希望召集来自不同社会背景的人们,在兼容不同的观点、看法的前提下,高瞻远瞩,考察我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美国哈佛大学校长   陆登庭 ‎5.对第二段中“最好的教育”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培养更具创造性,更善于思考,更有理想和洞察力的更完美的人。‎ B.培养大批能搞发明创造,为经济发展作贡献的人。‎ C.既要为经济发展作贡献,更要注重对人的全面培养。‎ D.能适应有众多领域的世界,兼容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为推动全球科学技术的发展作贡献。‎ ‎6.第三段中“同样的观点”指的是 ( )‎ A.大学的研究应该为经济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 B.大学教育应该帮助学生从事有益并令人满意的工作。‎ C.大学的教育和研究必须证明直接的、实质的经济效益。‎ D.最好的大学教育和研究存在着无法用经济效益衡量的更重要的方面。‎ ‎7.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高校如果都能像哈佛大学一样重视学生的跨学科专业学习,就能迎接21世纪的挑战。‎ B.要求大学的经济效益应该日益增长,这种压力必将使越来越多的人重新审视教育。‎ C.不是以实用性为目的的基础研究,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作用。‎ D.全球科学工作者真诚合作,必将推动科学技术向前发展。‎ ‎5.C(A概括不完整,B文中无此信息,D是如何应对第二个挑战)‎ ‎6.D(“同样的观点”即上文提到的作者对“最好的教育”的看法,A、B、C 仅着眼于经济效益 ‎7.A(仅有“跨学科专业学习”这一个条件,推断不出“迎接21世纪的挑战“的结论)‎ ‎2008年哈九中第五次月考语文试题.‎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9分,每小题3分).‎ 神奇的“人体光”.‎ ‎1911年一位叫基尔纳的英国医生发现:一名裸体病人的体表出现了‎15毫米厚的模糊光圈。后来,基尔纳又多次看到了这种情景,于是他宣称:人体能放射出类似月晕和日晕的光圈,并把它称为“人体辉光”。.‎ ‎20世纪40年代,苏联科学家基利安夫妇在一次电学实验中,惊奇地发现了人体的各部位发出的光有不同的颜色:手臂是蓝色,心脏是深蓝,而臂部是绿色。更有趣的是,人体相对发光比较明显的一些部位,恰好与中国人发现的700多个穴位相对应。在拍摄饮用烈性酒的人的手指时,他们发现,随着不断饮酒,饮酒人的手周围的光晕会变得越来越亮,颜色逐渐接近玫瑰色。而当人喝醉时,手指头所发出的光就会变得模糊,并失去正常色彩。.‎ 近些年,科学家利用专门的仪器对不同年龄、性别、职业和健康状况的人进行了数万次测试,结果无一例外地测出了每个人体表的每个部位都在发出极其微弱的可见光。这种光不是红外线,也和人的体温无关,而是一种蓝色的类似萤火虫发出的超微弱冷光。研究证实,人体体表各部位发出的冷光强弱不同。比如,手指尖发出的光比虎口强,虎口发出的光又比手心强。伴随人的年龄增长和健康状况的变化,以及饥饿、睡眠等生理变化,冷光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一般来说,青年人发出的光强度比中老年要强,体质强壮的人发光强度也大于体质较弱的人。更值得一提的是,人体有经穴的地方,比没有经穴的地方发光强度要大。.‎ 科学家认为,人体散发冷光,很可能是由于人体内藏有发光细胞的缘故。最近,安徽医科大学张学军教授领导的课题小组经多年研究,初步揭示了“人体光”的奥秘。根据大量实验证实:人的细胞能够发光,并可以被仪器所接收;人体细胞发光是细胞活性氧自由基在细胞中运动的结果,它体现了细胞的氧化功能和活性,因此人的细胞发光的强弱与人体的健康状况有很大关系。科学家认为,“人体辉光”很可能是人体发出的二次辐射与空气电离产生的荧光现象。因为温度处于绝对零度以上的物体,均能发射辐射波,只不过是这种辐射波极其微弱,并且它们的波长不能被肉眼识别而已。人在发出辐射波的同时,也在接受包括来自宇宙空间的可见光、紫外线,以及来自地球本身的X射线等辐射。 .‎ 研究发现,人、动物、植物等有机物,甚至矿物、岩石等无机物,都有一个固定的能量吸收带,该吸收带一旦在比较特殊的电磁场里受到电磁能量的激发,就会产生比原来所吸收的辐射波波长更长的二次辐射。这种二次辐射的辐射波能使空气发生电离,形成有色离子,大量有色离子的汇聚就会发出可见光。也正因为如此,“人体辉光”的发出需要比较特殊的环境和苛刻的条件,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很难看到“人体辉光”。 .‎ 目前,各国科学家正试图将对“人体光”的研究应用到健康保健、疾病治疗、体育竞技、刑事侦查等众多领域。比如人体不同部分“辉光”的强弱变化可表明该部分器官是否患有疾病;在审问犯人时,犯人的“辉光”闪耀跳动出现斑点,说明他在说谎。 .‎ ‎5、科学家坚信,如果人类能完全揭开“人体光”之谜,那将会创造出更多的人间奇迹。.‎ 5. 下面对“人体冷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活性氧自由基在细胞中运动而使细胞发光是其产生的原因。.‎ B 它在人体的各个部位呈现的颜色不同。.‎ C 它在人体的各个部位强弱不同,以手指最强。.‎ D 它的强弱与人体的健康有很大关系。.‎ 6. ‎6、对科学家推测“人体辉光”产生的过程分阶段表述不够具体准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阶段:人体接受来自外界的可见光、紫外线以及X射线等辐射。.‎ B 第二阶段:人体在特殊的电磁场里受电磁能量的激发产生波长强大的二次辐射。.‎ C 第三阶段:人体二次辐射的辐射波使空气发生电离,形成有色离子。.‎ D 第四阶段:有色离子大量汇聚在人体表面,形成可见光。.‎ 5.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状态都可能对“人体光”产生影响。.‎ B “人体冷光”产生的原因来自人体之外,“人体辉光”产生的原因来自人体内部。.‎ C 人体发光较明显的部位同古代中国人发现的人体经穴相对应,说明我国的古人早已发现“人体光”。.‎ D “人体光”之迷的完全揭开之日就是人类完全认识自身之时,“我是谁”的问题也将迎刃而解了。.‎ ‎5、C 6、B 7、A ‎ 2008-2009学年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7题 解开中国舱外航天服之谜 神七航天员于‎9月27日16时30分进行首次太空行走,中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与出舱航天员一起暴露于太空中。‎ 如果忽略暗藏在“飞天”上的种种“机关”,“飞天”很像特大码的羽绒服。从上到下依次是头盔、上肢、躯干、下肢、压力手套和靴子,背上还有一只1.30米高的大背包。舱外服分为6层:由特殊防静电处理过的棉布织成的舒适层,橡胶质地的备份气密层,复合关节结构组成的主气密层,涤纶面料的限制层,通过热反射来实现隔热的隔热层,以及最外面的外防护层。外层的防护材料可耐受正负l00摄氏度以上的温差变化,堪称国内最责的服装面料。通过调节大小,一套航天服可以用于不同身材的航天员。舱外航天服躯干的设计既要保证一定的强度、刚度,又要尽量减轻重量,还要能承受一定程度的磨损,这对材料和工艺的要求之高,超乎想像。‎ 舱外航天服内有电控台、气液控制台、气液组合插座、应急供氧管、电脐带,躯干外壳上分布着各种仪器。一个只有汉语辞典大小的控制台里,集成了20多种阀门,每个阀门又是一个更精巧的开关集合体。舱外航天服为航天员提供三方面的保障。一是辐射、真空、微流尘等环境的防护;二是生命保障,也就是要保持一个适合人生存的气体和温度湿度环境;三是良好的功效保障,保证航天员穿着舱外航天服能开展维修器材等太空作业。可以说,舱外航天服就是一个“穿在身上的飞船”。‎ 因为出舱活动主要靠手完成操作和“行走”,舱外航天服手套必须灵活,同时又要有相当的厚度以保证气密性、隔热性,这在材料与工艺上几乎是矛盾的。“飞天”的手套采用国际上先进的“三维数字扫描”技术,为每个航天员量身定做的,既安全又灵活。戴上它,航天员能够轻松握持直径为25毫米的物体,拿起一个水杯不在话下。手心握物部位的密密麻麻的凸粒状橡胶,就是为了隔热和防滑而设计的。‎ 飞船发射前,舱外航天服是打包固定在轨道舱壁上的。这可不是简单的“打包”必须使其不受上升段超重、过载的力学环境影响。“舱外服启封”项目分为21个操作单元,其中仅仅是“解开舱外服的包装物”就包含了12个大步骤,每个步骤又分为数十个动作。航天员需用特殊工具,才能把衣服打开。由于体积、重量的限制,这次舱外航天服在完成出舱任务后不随飞船返回,把价值三千万的航天服留在轨道舱里,日后随轨道舱的坠落而烧毁的确可惜,但这套服装一旦顺利完成出舱保障,也就完成了最重要的使命,随返回舱回到地面的,将是比舱外航天服本身更宝贵的技术和经验。‎ 重而不笨,可以最高可达两米的“飞天”是中国的第一代舱外航天服,就单个设备而言,‎ 功能不一定强大,但在系统的集成上具有优势。就完成目前任务的能力而言,这套服装接近国际水平。‎ ‎5.下列对舱外航天服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舱外航天服就是由头盔、上肢、躯干、下肢、压力手套、靴子、背包组成的“特大码的羽绒服”,可以调节大小,适合不同身材的航天员。‎ B.舱外航天服从内到外是舒适层、气密层、主气密层、限制层、隔热层和外防护层,防护材料可以承受l00摄氏度以上的温差。‎ C.舱外航天服内分布着多种仪器,由一个集成20多种开关的控制台操控,可以实现飞船的多项基本功能。‎ D.舱外航天服可以为航天员提供环境防护、适合人生存的基本条件和完成舱外维修器材等太空作业的保障。‎ ‎6.下列关于“飞天”的手套的特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安全灵活,航天员戴着它便于完成舱外的操作和“行走”。‎ B.既有气密性又有隔热性,这在材料与工艺上几乎是矛盾的。‎ C.采用“三维数字扫描”技术,每一个航天员都可拥有适合自己的手套。‎ D.握物部位有密密麻麻的橡胶凸粒,可使航天员轻松握持一个水杯。‎ ‎7.关于文章内容分析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完成出舱任务后,由于压力、重量和工具的限制,舱外航天服被直接抛弃在外太空。‎ B.“飞天”单个设备功能不一定强大,但由于系统的集成优势,所以具有世界领先水平。‎ C.随着经验的积累、技术的进步,日后航天服的设计会不断改进,也可能随返回舱返回地面。‎ D.航天服被弃虽然遗憾,但它已完成了自己最重要的使命,无需重复使用。‎ 二、5.D A除此以外还有各种仪器。B可以承受正负1oo摄氏度以上的温差。C“由一个集成20多种开关的控制台揉控”不合文意。‎ ‎6.B“手套必须灵活”与“气密性、隔热性”矛盾。‎ ‎7.C A航天服会随轨道舱坠落而烧毁。B单个设各不一定强大,系统的集成上有优势,完成目前任务的能力接近国际水平。D“无需重复使用”不当。‎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