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高考总复习科普文阅读专项训练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08年高考总复习科普文阅读专项训练

ID:568440

大小:155.5 KB

页数:27页

时间:2021-03-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科普文阅读专项训练 一 知本家时代和知本家风暴 谁会想到呢,“知识分子”有一天会成为“知本家”,而且还要开创一个时代。‎ 其实知本家风刮得并不偶然。建国以来,中国经历了三次解放:1949年是革命的解放,1978年是改革的解放,今天,则是知识的解放。‎ 通过知识获得解放的实质,是通过新生产力实现解放。这个新生产力的中心,就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知本家风暴,实质是新生产力风暴,是解放知识生产力的革命。‎ 邓小平同志曾多次提出,不要争论姓社姓资,发展才是硬道理。而实际上,人们争论太多的“伪问题”,无视了人类历史的新潮流——新生产力对社会的重新塑造。事实是,信息技术革命正改变人类历史,信息生产力正作为这个时代最活跃的变革力量,改变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生式。‎ 沿着这个方向看去,21世纪中国的主旋律,正从深圳的改革、浦东的开放,转向中关村的发展,不再就生产关系变革生产关系,而是借助生产力的推动,深化改革,促进开放。在这里,生产力才是第一位的问题,发展才是真问题;其他,都是第二位的问题。今天,知本家风暴正给这种生产力主导的改革注入新时代的内容,通过新的生产力的突破,为生产关系的发展提供更强劲的历史性动力。强调生产力,不是离开改革,不是单纯技术的观点,而恰是在恢复中国改革的原教旨,恢复中国改革的本来面目,从而更好地推动国有企业改革,推动中国的全面改革。‎ 在知识的解放中,知识分子作为主体的力量已出现,知本家,就是以独立的力量出现的企业家和思想家群体。此前,知识分子在不同的时期,曾被冠以不同的称呼:从小资产阶级,到臭老九,到工人阶级的一个组成部分……知识分子总是比照、依附于其他人群定位自己,总之没有一个是本来的自己。“知本家”的提法之所以好,在于它剥离了那些附加的东西,显示出这个时代使知识成为独立的力量,而且成为主流的力量这样一种大趋势。‎ 只有在今天,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了主流生产力,知识分子才有可能走到舞台的中央。但是,这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不再是单纯的精神产品和服务的创造者,他既是精神产品和服务的创造者,又是物质产品和服务的创造者;既是思想家,又是企业家;他既是精神力量,更是现实的力量。他们代表着中国的未来。‎ 有人说,“三个企业家找到三个科学家成就三个著名企业”:四通、联想、方正。如今,王选正淡出方正,倪光南、王缉志分别离开了联想、四通。人们一直在想谁对谁错。这里一方是做研究的,一方是做企业的,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知识和资本的矛盾,是知本家与资本家的冲突。‎ 从中国现实情况来看,知本家面临的多是个人的失败。人们更多从个人恩怨方面去寻找原因,但我们需要从中看到体制的冲突,知本家和资本家的冲突。中国要发展知识经济,不解决知识和资本的矛盾不行。‎ ‎1、下列对文中画线处“这个方向”的意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建国以来历史的发展方向。‎ B.不要争论姓资姓社,发展才是硬道理。‎ C.信息生产力正作为这个时代最活跃的变革力量,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D.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变革着生产关系,促进着生产力的发展。‎ ‎2、以下关于“知本家风暴”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知本家风暴就是信息技术革命 B.知本家风暴的实质其实就是给新的生产力注入新时代的内容,通过突破生产力,为生产关系的发展提供动力。‎ C.知本家风暴将导致全社会波动,必将孕育新的思想解放运动。‎ D.知本家风暴对国有企业改革、对中国的改革起着推动作用。‎ ‎3、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本家”的崛起是一个重大历史事件,这一群体的出现,为中国的未来提供了一种可能。‎ B.我们国家的领导集体为历史指出什么样的发展方向,留下什么样的历史遗产,一定会考虑知本家风暴的影响。‎ C.在知识经济以前的时代,知识就是力量实质上并没有成为一种独立的现实力量,一种主导性的社会力量。‎ D.在知本家开创的时代,知本家左右着社会的发展。‎ 二 美国物理学家费曼曾说:“科学包括3个部分:正确地探究自然的方法;依据这种方法所获取的知识;由于人们获得新的知识,增加了做新事情的能力。”科学发现通过发明家的活动,使这种潜在的能力转化为造福人类的技术。发明是人类科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善于利用科学发现,则是发明的艺术。‎ 自然科学的重大发现,常常成为发明家灵感的源泉,使他们能够超越经验和常识,完成重大发明。意大利物理学家费米发现慢中子能有效地使铀235产生链式反应之后,1942年在芝加哥大学建造了世界上第一个可控铀核裂变反应堆,揭开了人类从原子核获取能量的序幕。1947年,美国物理学家巴丁等在固体物理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明了具有电信号放大功能的晶体三极管,为信息时代提供了核心电子元件。1960年,美国物理学家梅曼在受激辐射研究的基础上,发明了红宝石激光器,使古老的光学技术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上个世纪的这3项最引人注目的原创性发明,都源于应用科学的基础研究。应用科学的基础研究是新发明的摇篮,是科学为发明家搭建的巨大舞台。‎ 漠视科学发现为发明活动创造的机会,曾使许多本可早早出现的重大发明延误了上百年,乃至数千年。西周时期,中国古代学者已能成功地用6位二进制数表示64种不同事物,但直到1829年法国发明家布莱叶才赋予不同的6点集合以64种不同的含义,从而创造了世界通用的盲文。1643年,意大利物理学家托里拆利发现了大气压力的存在,但直到1959年英国人柯克瑞尔才利用这种自然现象发明了不需要桨而在陆地、水面航行的气垫船。16世纪中期,法国物理学家帕斯卡发现静止流体压强均衡原理,但直到1796年英国木工布拉默才依据这一原理发明了液压千斤顶、水压机。‎ 人们通常认为,科学家指那些探索自然规律的人,发明家指那些创造新技术的人,似乎前者不用关心发明,后者不用关注科学。其实,古往今来许多杰出的科学家同时也是优秀的发明家。近代科学奠基人、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就曾发明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支温度计,为热力学研究和人类工程技术活动提供了重要测量仪器。与伽利略同时代的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不仅提出了光的波动性理论,还发明了等时摆,显著提高了钟表的走时精度,被誉为现代计时仪器的鼻祖。牛顿不仅发现了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还发明反射式望远镜,解决了天文望远镜透镜色散引起的像差问题。这些杰出人物都恪守这样的信念:科学有双重使命——扩展人类的知识,增长人类的能力。要指出的是,我国许多优秀的科学家可能完全没有发明。他们只关注如何解释世界,不重视如何帮助人类解决实际问题。科学共同体没有成为我国发明创新活动的主力军,是造成我国原创性发明稀缺的重要原因之一。(原载《新华文摘》2006年第6期,有删改)‎ ‎1. 对最后一段中“科学共同体”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最确切的一项是 A. 指善于将潜在的“做新事情的能力”“转化为造福人类的技术”的人。‎ B. 指具有“双重使命――扩展人类的知识,增长人类的能力”的科学。‎ C. 指注重自然规律的探索,同时也善于创造新技术的科学家兼发明家。‎ D. 指那些常常关心发明的科学家,或者指那些十分关注科学的发明家。‎ ‎2.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第二段中“三项最引人注目的原创性发明”的一项是 A. 慢中子能有效地使铀235产生链式反应 B. 世界上第一个可控铀核裂变反应堆 C. 具有电信号放大功能的晶体三极管 D. 红宝石激光器 ‎3. 下列各项中,不能证明“善于利用科学发现,则是发明的艺术”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 自然科学的重大发现,常常成为发明家灵感的源泉。‎ B. 应用科学的基础研究,是科学为发明家搭建的巨大舞台。 ‎ C. 科学发现为发明活动创造机会,可能促使发明适时出现。‎ D. 缺少科学共同体,是造成我国原创性发明稀缺的重要原因。‎ ‎4.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 美国物理学家费曼曾将“创造发明”列为“科学”的第三大部分,因此,发明是人类科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B. 经验和常识常常成为创造发明的障碍,很多重大发明的问世,取决于在自然科学重大发现的启发下,成功地超越了经验和常识。‎ C. 只要当时高度重视了科学发现为发明活动创造机会,中国古代学者在西周时期就能创造出世界通用的盲文。‎ D. 如果能多一些恪守“科学有双重使命――扩展人类的知识,增长人类的能力”信念的杰出人物,我国原创性发明稀缺的现状将得到根本扭转。‎ 三 中国哲学“文化生态模式”的平衡性基本特质 李翔海 ‎ “文化生态模式”是指维护文化生态生存、绵延的根本律则与运行机理。中国哲学“文化生态模式”基本的世界图式可名之为“生机主义的万物一体”图式,表现出的平衡性是其颇为独异的一个理论特质。 ‎ ‎ 所谓平衡性,即将万物走向和谐看作是一个趋向于生机平衡即事物的构成要素之间和谐共处、共生并形成相对稳定、协调之均势的过程。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其一,就世间万物的基本存在要素而言,它们均是由既相区别又相渗透,从而形成两方面即阴阳构成的。在中国哲学家看来,天地宇宙、万事万物无一不是阴阳二气的产物。阴阳二气又是互相渗透的。阴阳互渗互透,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相需、调协而生化万物,成为中国哲学世界图式论的一个基本观点,本身即是相互渗透的阴阳之间的协调、平衡被看作是天地万物得以存在的一个基本前提。其二,就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来看,亦体现为阴阳之间在相互对峙的平衡中通过此消彼长的不平衡而走向新的平衡的过程。换言之,亦即将事物的变化发展看作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中国哲学的这一理论特质在作为理解天地宇宙之基本观念框架的“阴阳五行”论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其三,就对事物发展趋势的价值取向来看,中国哲学特别注重“中”,即构成事物的诸要素均合理合度的状态。《周易》开启了中国哲学“尚中”的价值取向,在日后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中庸”、“中道”、“中和”、“中行”等学说和理念。如果说中国哲学中的“中和”理念是以中求和的话,那么,“中庸”则至少包含了为人处世以“适度”(无过无不及)为原则,通过各种不同因素的差异互补来寻求整体上的和谐统一(和而不同)、随时而中(时中)等方面的基本内容。这其中所追求的,不仅是有机的平衡,而且是动态的平衡。‎ ‎ (节选自‎2005年8月9日《光明日报》)‎ ‎1、下面对中国哲学“阴阳”概念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阴阳是存在于世间万物中共生的一对相对稳定的基本要素。‎ ‎ B. 阴阳二气是互相渗透的,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 C. 天地宇宙、万事万物都是阴阳二气相需、调协而产生的,概莫能外。‎ ‎ D. 阴阳之间的均势必须平衡而稳定不变,这是天地万物得以存在的一个基本前提。‎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万事万物均由阴阳二气构成,阴阳之间相互协调又相互对峙。‎ ‎ B. 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是,相互间由平衡到此消彼长的不平衡再达到新的平衡。‎ ‎ C. 中国哲学用相生相克的“阴阳五行”论来推算事物的变化发展、包括人的命运的发展动态。‎ ‎ D. 生机主义的万物一体独异的一个平衡性特质,就是追求动态的平衡。‎ ‎3、对中国哲学“中”的理念的分析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中国哲学的“中”就是取中间路线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以使事物的诸要素构成合理合度的状态。‎ ‎ B. 在事物发展趋势的价值判断上,中国哲学走的是“尚中”之路,其源头可上溯到《周易》。‎ ‎ C. 中国哲学特别注重“中”,以《周易》为代表的“中庸”、“中道”、“中和”、“中行”等学说和理念,内容极为丰富。‎ ‎ D. 中国哲学主张以中求和,又强调和而不同,因而这样矛盾的各要素要寻求整体的和谐统一,只能是一个矛盾互补的过程。‎ 四 ‎(珠穆朗玛峰)东绒布冰川雪线高度引起我的兴趣。它的雪线高度达到了海拔6200米,是全世界雪线最高的地方。‎ 所谓雪线,就是永久性积雪的下限。用术语说,就是冰雪积累和消融相抵,平衡了的地方。按道理,雪线应该从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逐渐降低。所以,雪线最高的地方,应该在赤道地区的雪山上,如乞力马扎罗雪山,但我们知道,乞力马扎罗雪山的高度才是5895米,雪线大约在5000米的地方,其它地区的雪线按理只能低于这个高度。‎ 在东绒布冰川上,我们已经爬过了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雪山的5895米的高度,但这里仍然没有冰雪。这是一种奇怪的现象:想想看,在非洲赤道那么热的地方,5000米左右的地方就已经白雪皑皑了,可是在北纬28度的珠穆朗玛峰峰区,6000多米的东绒布冰川旁的高山上竟还留不住冰雪。‎ 最先注意到这一现象并给予解释的是德国地理学家洪堡。他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青藏高原的“热岛效应”。我们知道一地的温度,并不是直接来自太阳光,而是由地面先吸收太阳的短波辐射,再将热量以长波的形式辐射出来。青藏高原高耸于地表之上,体量巨大,能够吸收和辐射出巨大的热量。因此导致青藏高原上雪山的雪线比同纬度甚至赤道上的高山的雪线还高。‎ 关于雪线还有一个奇特的现象,按道理,雪山南坡的雪线应该高于北坡,因为南坡向阳,纬度更低,但事实是喜马拉雅山北坡的雪线比南坡高得多。其南坡雪线虽然各有差异,但大体在海拔4500-5000米范围,北坡雪线大体在海拔5500-6000米之间。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是因为喜马拉雅山南坡正对着印度洋,从印度洋上涌来的水汽被喜马拉雅山高大的山体所截,在南坡形成丰沛的降水,因此南坡冰川冰雪补给充分,补给和融化的平衡线即雪线大大降低。而水汽越过喜马拉雅山脊到达北坡,已成强弩之末,以致北坡的冰川无法获得丰富的冰雪补给,融化的力量大于冰川向下运动的力量,因此雪线上移。‎ ‎1、下列说法与文章意思相符的一项是(3分)‎ A. 东绒布冰川雪线之所以引起作者的兴趣,就是因为它的海拔高度竟然超出了赤道雪山的雪线。‎ B. 青藏高原雪山雪线高于赤道雪山雪线,洪堡认为是青藏高原高耸于地表,体量巨大,能够吸收和辐射出巨大的热量。‎ C. 喜马拉雅山南坡雪线在海拔4500-5000米之间,北坡雪线在5500-6000米之间。‎ D. 喜马拉雅山北坡无法获得来自印度洋的水汽补给,冰雪的消融速度大于积累速度,因而雪线上移。‎ ‎2、根据文意,以下推断错误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中所说的“雪线”,应该是夏季积雪的下限。作者本次对东绒布冰川雪线的考察也应该是在夏季。‎ B. 地球上雪线高度最低的地方应该是南极和北极。‎ C. 乞力马扎罗雪山之所以没有能够成为世界上雪线最高的地方,完全是因为那里雨水充沛,能获得足够的冰雪补给。‎ D. 喜马拉雅山地区南坡雪线低于北坡雪线的现象将在相当长的地质时期内继续存在。‎ ‎3、整合本文全部信息,请问:喜马拉雅山地区雪线高度与哪些因素有关?请简要回答。‎ 五 古蜀文明 古蜀人和古蜀文明,一直是考古学家们试图破解的千古谜团。距今天3000-5000年前的古代四川人来自哪些种群?他们的种族结构、人种构成究竟怎样?‎ 这些都是古蜀人留给我们的悬疑。‎ 近日,有消息称,成都市考古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将运用DNA技术来分析出土的古蜀人人骨。四川地区古代民族的种系和族属及其迁徙、分化、融和情况是否能够被探明?古蜀人之谜能否因此揭开?‎ 在遥远的历史上,成都平原究竟发生过多少传奇?早已为人所熟知的蚕丛纵目、鱼凫神化仙去、杜宇化鹃、开明复活等传说是否就是真实的古蜀历史?‎ 长期以来,人们将信将疑。整个古蜀历史,被蒙上了神秘的色彩。‎ 考古发现,古蜀人有规律地周期性迁居。究竟是什么迫使他们作出这样的选择?‎ 在距今约3700年--45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一支较为发达的新石器文化已经存在于成都平原,考古学界将其称为“宝墩文化”。居住在此的宝墩人,便是这里最早的拓荒者。‎ 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江章华告诉记者,考古发现,宝墩时期的成都平原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定居村落,其中,较大的村落还修筑了夯筑城墙。然而令人费解的是,这些带有夯筑城墙的聚落,使用时间并不很长,都是有规律的周期性废弃。‎ 究竟是什么迫使宝墩人不得不作出这样的选择?‎ ‎“在当时,最大的可能还是生存的需要。”江章华分析认为:在大约800年中,宝墩人祖祖辈辈都沿袭了同一种生产方式。“从考古发现的生产工具看,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在他们看来,这样的生产方式已经足以维持令他们心满意足的幸福生活,自然没有改变的迫切需要。他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砍伐森林,从事着简单的农业耕种。然而,一段时间过后,土地也因消耗而变得贫瘠,当无法承载宝墩人的生活的时候,他们便不得不离别故土,另觅一块富饶之地,重建家园。‎ ‎“如果不是特别紧迫与特殊的原因,或许宝墩人将会继续着他们平静的日子。然而,在距今3700年左右,情况发生了变化。考古证实,一股外力冲破了这种沉寂,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到来了。”‎ 距今3200年左右,盛极一时的三星堆文化发生突变,其衰落的原因困扰着考古学界。‎ 据江章华介绍,所说的“新的历史时期”,始于约3700年以前。一支新的文化进入成都平原。这被学术界普遍认为是夏文化。成都平原的文化因此发生巨变,形成了三星堆文化。‎ 我国考古史上最有影响的一次发现便发生在这里。1986年夏天,震惊世界的两个埋藏坑被发现,出土文物近2000件之多,包括了各种金器、青铜器、玉器、象牙器等。尽管学界对于两个坑的年代与性质尚存争议,然而,文物所折射出来的三星堆高度发达的文明已是不争的事实。‎ 可是,距今3200年左右的商代晚期,生机盎然的三星堆文化发生突变,繁荣数百载的三星堆都城也一时化为废墟。“考古发现,具有典型的三星堆文化风格的陶器在此时开始消失,代之而来的是大量的尖底陶器。圜底釜,用龟甲占卜的习俗也是三星堆没有的现象。”江章华说。‎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一切?三星堆都城为何被废弃?是文化创新,是社会变革,还是政局变化?‎ ‎1、对文中加点概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古蜀文明”包罗“新石器文化”和“宝墩文化”。‎ B、“新的文化”与“成都平原的文化”融合成“三星堆文化”。‎ C、“新的文化”就是“三星堆文化”。‎ D、“成都平原文化”就是“新石器文化”。‎ ‎2、下列各项表述,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A、运用DNA技术分析古蜀人人骨可以解答古蜀人的人种构成和种族结构。‎ B、古蜀人和古蜀文明带给人类的众多谜团,很多至今还未解开。‎ C、蚕丛纵目、鱼凫神化仙去、杜宇化鹃等传说既有神秘的一面,又有历史真实的一面。‎ D、三星堆文化产生于距今3700—4500年的新石器时代的晚期,这时的文化已经比较发达。‎ ‎3、下面对“宝墩文化”消失的原因,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沿袭着同一种生产方式 B、生活上心满意足,不思进取 C、所从事的农业耕作过于简单 D、外来文化的冲击 ‎4、根据文章,下面的推断恰当的一项是:( )‎ A、考古发现的古蜀人的迁居规律证明他们在不断进行周期性的生存选择。‎ B、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才诞生较为发达的宝墩文化,证明地理因素在文化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C、成都平原分布着带有夯筑城墙聚落的大大小小的定居村落。表明宝墩文化的发达程度。‎ D、文化创新、社会变革和政局变化等诸多因素使三星堆文化发生了重大变化。‎ 六 经常听到这样的议论:社会转型时期,旧的道德规范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新的道德规范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就难免存在道德紊乱的现象。这种议论似乎是在说,今天一些不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的出现是因为道德标准过时了。这其实是站不住脚的。因为自古及今,道德的一些基本原则并没有发生变化,在社会实际中客观存在着一条“道德黄金律”。“黄金”是指普遍适应性,即它是基本标准:而“律”就是“戒律”,是人人都应当遵守的普遍准则。谈到做人的道德,涉及到一个人的修养和待人的态度和方式,在这一点上,世界各个民族都有一个大致相近的基本标准,就是要求人们“待人如己”。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这样的基本标准,它的意思与“待人如己”是一样的,说它是“道德黄金律”最早的充满伦理智慧的体现,也并不过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意思是不要对别人施与你不喜欢的别人以此待你的行为。你只要不把你所厌恶的东西让别人来承受,就达到了道德的基本要求。但是,许多人并没有达到,因为这些人心中没有“他人”的位置,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自私自利。“自利”一词在单独使用时并不是贬义,它只是表示一种行为特点。人人都具有自利的倾向,而且要有自私的能力,才可以生活。但“自私自利”表示的是“自私”,而“自私”则是品德上的缺陷。自私自利就是在任何情况下仅仅考虑自己的利益,而忽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感觉、要求和愿望,英才要求一切都以自己的意思来体现。自私自利的人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设定对自己有利的标准。所以,有时候有人虽然知道不能以己所不欲待人,但还是做了对别人不好的事。反之,一个能够经常站在别人的立场角度来思考问题,善于体谅他人的人,他是行为常常会符合“道德黄金律”的基本要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是告诉我们不能做什么,还没有提出能做什么和鼓励做什么,孔子又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它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合起来,构成可普遍化的要求,就是要“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讲满足自己的欲求和愿望的时候,也希望并帮助他人实现他们的要求和愿望。只要你自己所欲求的。哪怕你还没有满足或实现,也希望别人能实现。当然,它和“先人后己”还是不一样的。“先人后己”是很高的道德标准,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道德的基本标准,体现了“道德黄金律”的第二个层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的是你不愿自己受到恶待,就不要恶待别人。而“己欲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是希望自己好的同时,也希望他人更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命令人不许做不道德的事情,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是希望人要追求高尚,做一个主动帮助别人的人。‎ ‎1.下列各项对“道德黄金律”解释最准确全面的一项是 ( )‎ ‎ A.是针对社会转型事情提出的公共道德基本原则。‎ ‎ B.是世界各民族间相同的待人态度和方式的标准。‎ ‎ C.是有普遍适应性的人人都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 ‎ D.是孔子最早总结出的有伦理智慧的世界性理论。‎ ‎2.文章阐释了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下列阐释不符合文章的一项是 ( )‎ ‎ A.文中画横线的话的意思是:如果别人对待你的行为让你不满意,那么你就坚决反击,不要让别人有可乘之机。‎ ‎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人们不要把自己感到厌恶的东西,再加到别人身上,让别人来承受。‎ ‎ C.“自私自利”是一种品德上的缺陷,“自私自利”者的行为,常常达不到符合“道德黄金律”的行为准则。‎ ‎ D.有些人之所以不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因为他们以自己的主观意愿为中心,而忽视他们相关者的利益。‎ ‎3.综观全文,以下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社会转型时期,仍应要求人们遵守道德的普遍准则,准则的核心是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 B.在新时期,必须确立和推行中国的“道德黄金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 C.孔子“推己及人”的思想和世界各个民族“待人如己”‎ 的准则是一致的,这个思想对当代社会道德的规范有积极意义。‎ ‎ D.在社会转型新时期,研究社会道德规范原则时,应当重视对中国传统道德中有益成分的继承与弘扬。‎ 七 非典型性肺炎 ‎2003年,有一个词语让中国人听起来曾一度感到恐慌,那就是“非典”。这种疾病并非2003年才新出现,也并非中国才有。在此之前,人们对“非典”十分陌生,加之此次在中国流行的“非典”的病原体是以前从未见过的新的病毒,面对突如其来的流行疾病,人们显得束手无策。没有现成的治疗方案;没有有效的冶疗药物,传统的抗菌药物治疗无明显效果;没有有效的预防手段,最有效的手段就是隔离。 ‎ ‎ “非典”是非典型性肺炎的简称。开始发作时有流感一样的症状,如发烧、咳嗽、头痛等;但体温一般超过38度,多为干咳少痰,偶有血丝,有时伴有畏寒。感冒一般没有肺炎的迹象,而“非典”有明显的肺炎迹象。但它又不同于由肺炎链球菌等常见的细菌引起的大叶性肺炎或支气管肺炎等典型性肺炎,它主要是由流感病毒、支原体、衣原体、腺病毒或其他较不寻常的微生物所引起的肺炎,它的传染力强多了。除了上述症状外,“非典”还伴有关节酸痛、乏力、腹泻,有时胸闷、气促或明显呼吸窘迫等症状。 ‎ ‎ 各国科研人员通力合作,终于正式确认冠状病毒的一个变种是引起此次流行的“非典”的病原体。这种病毒能在人体内繁殖,伤害自身组织,破坏免疫系统,也可能引发无数并发症,致使患者的病情急剧恶化。它可以在体外存活3-6小时。现在的证据显示,“非典”是经飞沫传播的,病毒在飞沫(口水珠)内。由于水珠比空气重,所以病毒只会停留在三尺范围内的物体表面;另外,接触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或接触已有病毒的物体表面,然后接触自己的黏膜(眼、口、鼻),也会感染。“非典”病毒的潜伏期一般为2-12天(通常为3-5天),潜伏期的患者一般不会传染,病症一般会维持10-14天。 ‎ ‎ “非典”并非无法可疗。事实上,现阶段医学已有新突破,在治疗过程中已获很高的成功率。专家认为,保持环境空气的流通;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保持心情愉快;加强锻炼,增强自身的免疫能力;尽量不与病人接触,是可以有效地预防“非典”的。对未知的恐惧,莫过于人群对出现流行病的反应那样,表现得淋漓尽致,当流行疾病的原因不明时尤其如此。随着对“非典”的深入了解,人们的恐惧感会慢慢降低,正如人们对艾滋病的恐惧一样。 ‎ ‎1、下列对“非典”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非典”也是一种肺炎,它主要是由流感病毒、支原体、衣原体、腺病毒或其他较不寻常的微生物所引起的。 ‎ B.“非典”发作时是既有流感的一般症状,也有典型性肺炎的迹象。 ‎ C.流行感冒引起的咳嗽多带痰,而“非典”引起的咳嗽不带痰;典型性肺炎没有传染性,而“非典”有很强的传染性。 ‎ D.“非典”病毒是经过飞沫传播的,它的潜伏期一般为2-12天。 ‎ ‎2、有关“非典”治疗和预防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非典”是可以治疗的,而且治愈率很高。 ‎ B.与患者保持三尺以上的空间距离,就完全可以免遭感染。 ‎ C.尽量不接触病人,保持空气流通,勤洗手,可以有效地阻止病源的传播。 ‎ D.保持心情愉快,提高自身免疫能力,可以有效地预防“非典”病毒的感染。 ‎ ‎3、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有发烧、咳嗽、头痛、乏力、腹泻、胸闷等症状,可以确诊为“非典”。 ‎ B健康人进入非典病人呆过但离开超过6个小时以上的房间,一般不会被感染。 ‎ C.“非典”病毒不会浮游在空气之中,所以一般不会通过空气传播。 ‎ D.“非典”患者在15天内病情没有恶化,一般不会有生命危险。 ‎ 八 数字地球 ‎ ①近来媒体的有关报道引起了人们对“数字地球”这一概念的兴趣,那么究竟什么是数字地球呢?为有效研究和解决有关地球的重大问题,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积极发展和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如以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为代表的地球信息技术,以数字的方式获取、处理和应用关于地球自然和人文因素的空间数据。并以此为基础提出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科学方案和有力措施,增强对重大自然灾害的快速反应能力。与此同时,信息技术革命席卷全球,使人类对地球空间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的技术手段和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②在这种情况下,近年来人们设想有关地球的大量的多分辨率的、三维的、动态的数据按地理坐标集成起来,形成一个数字地球。借助于这个数字地球,人们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按地理坐标了解地球上任何一处、任何方面的信息。‎ ‎ ③数字地球是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统一性的数字化重现和认识,核心思想有两点。一是用数字化手段统一性处理地球问题;二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 ‎ ④数字地球由下列体系构成:数据获取与更新系统、数据处理与存储体系、信息提取与分析体系、数据与信息传播体系、数据库体系、网络体系、专用软件体系等。数字地球可以包客80%以上的人类信息资源,是未来信息资源的主体核心,是信息资源高速公路上的“车”和 “货”。‎ ‎ ⑤货币流通专家指出,数字地球这一概念的提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特别是本世纪70年代以来新技术革命的一个自然发展。无论是否提出数字地球的概念,地球信息集成和整体化工作都是当前地球科学和信息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数字地球并非一个孤立的科学项目和技术目标,而是以信息高速公路和国家空间数据基地设施为依托的具有整体性、导向性的战略思想。‎ ‎1.“数字地球”一词的意思是 ‎ A.以数字的方式获取、处理和应用关于地球自然和人文因素的空间数据。‎ ‎ B.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统一性的数字化重现、认识。‎ ‎ C.人类对地球空间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的技术手段。‎ ‎ D.全球定位系统为代表的地球信息技术。 ‎ ‎2.不属于“数字地球”体系的一项是 ‎ A.多分辨率的动态数据体系。‎ ‎ B.数据处理与存储体系。‎ ‎ C.信息提取与分析体系。‎ ‎ D.网络体系。‎ ‎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数字地球将增强对重大自然灾害的快速反应能力。‎ ‎ B.人们借助数字地球可以按地理坐标随时随地获取来自全球各地全方位的信息。‎ ‎ C.数字地球主要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用数字化手段统一性处理地球问题。‎ ‎ D.数字地球可以包容80%以上的人类信息资源,人类中尚有20%的人还不能利用信息资源。‎ ‎4.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形成数字地球的设想已变成现实。‎ ‎ B.数字地球是新千年信息资源的主体核心。‎ ‎ C.信息高速公路的主体核心是数字地球。‎ ‎ D.数字地球是一种战略思想,它具有整体性和导向性,任何一个科研单位只有通力合作才能形成。‎ 九 建筑审美 建筑成为一个重要的审美对象,首先是因为它凝聚着人类物质生产的巨大劳动,是人类自觉改造客观世界的直接成果。建筑虽然起源于防寒、祛暑、荫蔽、安全等实用生活要求,但在建筑史上,人类为解决生活实用而付出的合作劳动却远远不如对非实用的方面付出的多。宫殿、庙宇、祭坛、陵墓、教堂、纪念碑、园林等等,这些全部或基本上服务于精神生活的建筑,其成就远远超过了住宅、作坊、保寨等服务于物质生活的建筑。建筑形成、建筑风格的演变,往往是一代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最敏感的见证。在西方,人们形象地称建筑是“石头写成的历史”。‎ 人们对建筑的美感,客观上来源于建筑的形式,舒畅、别扭、恐怖、惊讶、幽静、轻松、严肃……这是视觉反应的直觉情绪;质朴、刚健、柔和、雍容、华贵、纤秀、端庄……这就时进入了初步的审美判断。所有这些主观的感受,无不是建筑的序列组合、空间安排、比例尺度、造型样式、色彩质地、装饰花纹等等外在形式的反映。但是这些感受又不是抽象的,其中往往包含着某些特定的内容,因而使得建筑的美感有可能突破单纯的形式美的法则而深化发挥。像秩序井然的北京城,宏阔显赫的故宫,整洁高傲的天坛,诗情画意的苏州园林,清幽别致的峨眉山寺,安宁雅静的四合院住宅,端庄高雅的希腊神庙,威慑压抑的哥特式教堂,豪华眩目的凡尔赛宫,冷峻刻板的摩天大楼……所有这些具体感觉形式,无不包含着深刻的历史因素及整个时代的、民族的审美倾向,无不包含着悬念、感触、素养、格调等等主观因素。英才建筑的美感是朦胧的,但又可以是明确的;是抽象的,但又可以是具体的;是无声的空间凝聚,但又可以是有声有色的时间延伸。‎ 目前对建筑美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甚至给建筑美学下个定义也是困难的。但是,把建筑作为一项艺术门类,从它的艺术特征、它的艺术风格和它的形式美法则入手加以研究,无疑将有助于探索更为深入广阔的课题,例如,建筑美感的组成因素,特别是它的心理构成因素,建筑创作的形象思维特征,自然美与环境美的美学内容,形式美的形式与发展等等。‎ ‎1.第二段中加点的“某些特定的内容”指的是 ( )‎ ‎ A.人们对建筑的美感,客观上来源于建筑的形式,既是直觉情绪,又是初步的审美判断。‎ ‎ B.所有的主观的感受,都是建筑组合、尺度、式样、花纹等外在形式的反映。‎ ‎ C.建筑美感的深化和发挥大大突破了单纯的形式美法则,从而获得里更多的内容。‎ ‎ D.建筑包含着深刻的历史因素、整个时代的民族的审美倾向,以及悬念、感触、素养、格调等主观因素。‎ ‎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第二段从建筑美感的来源、具体内容,特点等三个方面阐述了作者的观点。‎ ‎ B.第二段画横线的词语,在内容表达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表明人们对建筑的感受是具体的。‎ ‎ C.文章结尾主张,要从建筑艺术特征、艺术风格和形式美学法则入手来研究建筑美学。‎ ‎ D.全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布局谋篇,叙议结合,有的放矢,充分阐述了当今建筑美学研究的课题缺陷。‎ ‎3.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 A.建筑美的研究历史悠久,虽然目前还没有建立起始独立的完整体系,但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成为一门艺术性较强的新兴学科。‎ ‎ B.把研究建筑美作为一项艺术门类,它必定有助于探索更为深入广阔的课题,将对建筑设计产生有利影响。‎ ‎ C.建筑美感终究会明确具体,并成为有声有色的时间延伸,从流动到稳定,从单纯到复杂。‎ ‎ D.建筑美感源于形式,但随着时代的向前发展,所有美感必将突破单纯的形式美法则而得以升华。‎ 十 动物也“好学”‎ 两份不同的动物觅食研究显示,虎鲸和黑猩猩都会把自家的“传统”传授给家族的其他成员。这一结果作为新的证据表明动物界中普遍存在学习行为。‎ 科学家们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尼亚加拉大瀑布海产养殖场对虎鲸进行了一项研究。一条很有独创精神的雄虎鲸发明了一种捕食海鸥的新方法,并把这种方法传授给了同在养殖场的伙伴们。这条4岁的虎鲸把胃里没有消化的鱼吐到水面上引诱海鸥。它呆在水下静静地等待,当有海鸥飞下来想吃鱼时就一口把海鸥咬住。纽约布法罗卡尼修斯学院的动物行为学家迈克尔·努南说:“它们其实是设了一个陷阱,用这种方法有时一天能捕获3—4只海鸥。”‎ 尽管努南已经为不同的实验做了3年的观察,但他从来没有见过这种行为。而且这条聪明的雄虎鲸开始这样做之后,努南观察到它的同父异母的兄弟也学会了这一招。很快,它们的妈妈们也享用到这种有羽毛的美味,还有一条6个月大的小鲸和一条壮年雄鲸也先后学会了。‎ 澳大利亚西海岸的野生海豚是第一种被人们观察到有学习传统的海洋哺乳动物。它们会从海床剥下天然海绵盖到鼻尖上作为保护垫,英才以免觅食时被躲在海床边的带刺鱼类弄伤。不过虎鲸的研究证据更确凿,因为人们观察到了它们从开始学到学成的整个过程。‎ 有些研究者说,很多所谓的文化传播现象也可以解释成某些个体自己领悟到某种技能。而不是仿效同伴。但是乔治敦大学海豚用海绵护鼻的研究报告作者之一、生态学研究家珍妮特·曼说:“很难再说这只是个别现象了。”圣安德鲁斯大学的行为科学家安德鲁·怀特尼说:“这非常明显是一个观察学习的过程。”‎ 怀特尼和他的同事也带来了他们的一项研究报告:当黑猩猩从同伴身上学会某一种技能之后,它们会一直沿用那种方法,即使那不是最有效的。怀特尼先找来两只黑猩猩,它们要用一根小棍子移动一个障碍物之后才能吃到东西。其中一只黑猩猩学会举起障碍物,另外一只被教会用更简单的方法拨开障碍物。各自的伙伴可以观察到自己群体的“专家”的工作。这些黑猩猩只学属于自己群体的那只猩猩会的方法。即使一些用提举法的猩猩学会拨开法之后,大多数仍然选择自己群体最初的提举法。 ‎ ‎(摘自《参考消息》)‎ ‎1.以下选项最能说明“动物也‘好学’”的一项是 ( )‎ A.一条很有独创精神的雄虎鲸发明了一种捕食海鸥的新方法。‎ B.雄虎鲸的伙伴们在雄虎鲸的传授下,学会了捕食海鸥的新方法。‎ C.野生海豚会从海床剥下天然海绵盖到鼻尖上作为保护垫,以免觅食时被弄伤。‎ D.一只黑猩猩学会举起障碍物,然后吃到了东西。‎ ‎2.以下对画线句“这非常明显是一个观察学习的过程”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雄虎鲸把胃里没有消化的鱼吐到水面上引诱海鸥的捕食新方法,其他鲸鱼也很快就领悟到了这种捕食方法。‎ B.雄虎鲸的同伴们,包括它的同父异母的兄弟和它们的妈妈们在雄虎鲸的传授下,都学会了这种新的捕食方法。‎ C.雄虎鲸在研究人员的指导下,很快学会了把胃里没有消化的鱼吐到水面上引诱海鸥的捕食新方法。‎ D.虎鲸诱捕海鸥的新方法非常罕见,那只雄虎鲸也不是自己领悟到的,而是向人类学习的。‎ ‎3.根据文中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因为黑猩猩只学属于自己群体的那只黑猩猩会的方法,而不知变通,所以黑猩猩的智力比虎鲸的更低下。‎ B.野生海豚是第一种被人们观察到有学习传统的海洋哺乳动物,这说明海豚比鲸鱼更聪明。‎ C.努南观察这条雄虎鲸已经有3年了,但他表示自己从来没有见过这种捕食海鸥的行为。‎ D.有关虎鲸和黑猩猩的觅食研究结果,作为新的证据表明动物界中普遍存在学习行为。‎ 十一 科学家们说,虽然地外生命形式看起来也许不像银幕上的外星人,但他们存在于地球之外的可能性却是千真万确的。 ‎ 地球之外究竟有无生命,过去的科学知识告诉我们,地球上的高文明生命形态,在太阳系内是唯一的。1984年,英国科学家在南极拾到一块陨石,经过美国科学家的研究证明,这块来自外太空的陨石内含有高浓度的有机体(或说原始的微生物),说明地球不是唯一有生命的地方。当外星人近20年前首次出现在银幕上的时候,科学家们仍然没有发现任何此类活生生的生命,但是他们认为,其他星球也具备养育生命的条件。 ‎ 伦敦大学的唐·考恩博士告诉皇家天文学会:“作为生物学家,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在其他地方也存在生命,但是,其他星球上的生命更可能是以一种能够在极端条件下生存的单细胞生命,而非许多科幻电影中描绘的3只眼动物。”考恩接着说:“从进化上来说,生命将是非常原始的。” ‎ 考恩说,即使是最简单的生命也需要液态水、适宜的温度、食物来源等最基本的生存条件。他根据温度的上下限描绘了生命存在的范围以及此类原始生命可能茁壮成长的地方。热液池、蒸汽出口、沸泥浆池和地下热液出口等等,这些被视为地球生命起源的地方也是其他星球简单生命诞生的理想环境。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莫妮卡·格雷迪博士支持考恩的观点,并且进一步提出,火星和木星等星球的某些地表或地表下面可能存在生命。 ‎ ‎1.下列陈述符合考恩博士观点的一项是 ‎ A.考恩认为其他地方也存在生命。‎ B.考恩认为水是生命生存的最基本条件。 ‎ C.考恩认为地外生命只是一种单细胞生命。 ‎ D.考恩认为地外有生命存在,他的理由是充分的。 ‎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1984年,美国科学家研究了一块来自外太空的陨石,发现内含高浓度的有机体,从而否定了地球是太阳系内唯一高文明生命形态的认识。 ‎ B.二十多年来,科学家们虽然始终没有发现外星球活生生的生命,但并没有改变他们对地外生命形式存在的确信。 ‎ C.考恩告诉英国皇家天文学会:外星生命是非常原始的,也许是在极端条件下生存的,其形态也不像科幻电影中描绘的是三只眼。 ‎ D.地球生命与地外简单生命,对生存条件和环境的要求是相同的,这一观点考恩博士与格雷迫博士是一致的。 ‎ ‎3.纵观全文,最适合做本文标题的一项是 ‎ A.英美科学家对地外生命的研究和见解 ‎ B.地外生命确实可能存在 ‎ C.地球不是唯一有生命的地方 ‎ D.外星生命与电影上的外星人 十二 依托于信息技术革命的网络社会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空间和时间感受。空间和时间都不 再是固定的,成为了“流动的空间”和“压缩的时间”。利用高速传播的音像信息,人们可以立刻进入到一个不同的空间,并参与其中;凭借强大的信息存储能力,不同时间发生的事情都能集中为同一个瞬间。‎ 这种变化导致了更为高速有效的经济活动,同时也使得经济组织彻底国际化;人们的交往活动进一步加速,满足生活需要的各种活动更为方便快捷;由于减少了面对面的接触,人们也就变得更为独立自由,产生了一种普遍的解放感。‎ 新的时空感受给很多人带来了解放和自由的感受,却也潜移默化地使人丧失了历史深度和特殊的地区认同,使人们在虚拟的数码文化中漂泊无依。这样一种虚拟文化严重挑战传统的男女性别关系、家庭亲情关系。表面上看,信息技术使得社会的组织和结合更为紧密有效,个人自由大幅度增加,个人能力也大幅度增强,但个人责任感和义务感却日益淡薄,自我意识日益脱离群体意识,传统的权威、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关系被无情地消解掉,导致了广泛而严重的自恋、孤独和原子化的个人主义,社会面临着解体的危险。‎ 简而言之,网络社会深刻地改变了我们所处世界的面貌,它提升了生产力、Y文化创造力和传播的潜能,但同时也削弱了社会组织的权威和人际关系纽带。在这样一种“流动的空间、压缩折时间”里,时间节奏突然加快、人际交往抽象化带来了社会普遍失去控制的焦虑和无力感,人们迫切地希望找到一种凝聚的力量,来对抗信息时代所产生的高度风险、无限分散、日益抽象化的总体趋势。‎ 应对网络社会的挑战,新的社会运动、国家和文明共同体理应发挥驾御和控制作用。各种新兴社会运动,如环境生态保护运动、女性运动等等,其实都是一种对抗网络社会的方式。这些运动和社会组织使人们重新认识并加强了自身的责任感、义务感以及性别认同和家庭纽带。在新形势下,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国家的作用。在充满风险的、高度抽象化、分散化的网络时代,国家权威是抵制风险、保障社会生活、维护个人权利和尊严的有效力量;在传统家庭解体、各种社会团体日益消解、文化与信仰遭受冲击的情况下,建立起恰当的国家认同感,就有可能驱除人们普遍存在的无力感,C使得每一个体重新焕发出自身的创造力。‎ ‎(节选自《环球时报》,选入时有删改)‎ ‎1.对“网络社会深刻地改变了我们所处世界的面貌”一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网络社会的经济活动和人际交往速度更快,更方便;人们更加独立自由,个人能力得到更大发挥。‎ ‎ B.网络社会提升了生产力和文化创造力,并使信息的传播更快捷、更广泛。‎ ‎ C.网络社会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更方便快捷,加强了人际关系纽带。‎ ‎ D.网络社会使人丧失了历史的深度和地区认同,个人责任感和义务感日益淡薄。‎ ‎2.下列不属于应对网络社会挑战的措施的一项是 ( )‎ ‎ A.依托于信息技术革命,实现信息大量存储和高速传播。‎ ‎ B.开展新的社会运动,加强社会成员自身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 C.建立恰当的国家认同感,使每一个重新焕发出自身的创造力。‎ ‎ D.发挥文明共同体的驾御和控制作用,强化文化认同和信仰。‎ ‎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 A.网络社会空间是流动的,时间是压缩的,可见网络社会的人们已经不再受到时空的限制。‎ ‎ B.经济活动高速有效,经济组织彻底国际化,这必然会消除世界不同地区的贫富悬殊的现象。‎ ‎ C.文章用较多篇幅分析网络社会的负面影响,可见作者对它持消极态度。‎ ‎ D.应对网络社会挑战有多种方式和力量,只要找到并充分利用好这些方式和力量,人们是能够逐步消除网络社会的负面影响的。‎ 十三 汉语“新词”漫议 雷 颐 在不同文明间的交往交流中,语言从来就是变动不居的。从理论上说,语言交流应该是彼此平等、互相影响的,每种方言都有平等挤进“中心”的权利,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应该对等地相互吸收“外来语”。但实际上语言也十分“势利”,根本不可能完全“平等”。‎ 语言发展演变的历史表明,往往是政治、文化中心或经济发达地区的方言才有权变成“官话”、“普通话”,其他方言只能蛰居“边缘”,难登大雅之堂。同样,“外来语”更多也是“先进”向“落后”的“边缘”渗透、侵入,逆向流动者绝少,后者不得不深受前者影响。如不少北京的方言或流行语之所以能在全国迅速流行,成为“普通话”,只因为北京处在政治、文化中心。近代许多沪语能突破“边缘”进入“中心”,因为上海是商埠首开之地,且日渐成为经济中心,总是风气先得。人们往往没有意识到,我们现在以为很“普通”的,早就习以为常时时脱口而出的“滑头”、“流氓”、“盯梢”、“出风头”、“寻开心”、 “阴阳怪气”等词语,若查书一看,原本竟都是上海方言。而今日粤语的情形亦颇有些类似。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得风气之先,南风渐盛,于是“粤味普通话”也随粤菜一道北上,如“买单”、“搞定”、“生猛”等,已渐渐成为“普通话”。现在“港台腔”颇受责难,其实“港台腔”不也是我们统一的中国的“方言”之一种吗?例如现在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用“港台腔”的“耶——!”“哇——!”代替“哎哟——!”来表示惊叹,引起了一些尖锐的批评责难。其实,被视为“惊叹”之“正统表达”的“哎哟”也并非古来如此,一成不变。如要“正统”,只能回到不是“噫吁嘻——!”就是“乌呼哀哉——!”的时代。几年前,我就曾撰文,主张不妨用“听取蛙声一片”那般宽舒闲淡心态,来“听取‘哇’声一片”。‎ 此次万众瞩目的“胡连会”新闻公报就说,“正视现实,开创未来”是国共两党的共同“体认”,胡总书记与连主席决定共同发布“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这多次出现的“体认”、“愿景”不是立即被收入《现代汉语词典》,成了我们的“普通话”吗?事实说明,我们的最高领导人并不拒绝来自台湾的词汇。其实,随着祖国大陆经济的迅速发展,“普通话”尤其是“简化字”在台亦影响渐强。这恰恰说明,两岸语言在互动中越来越融洽,而不是把彼此的语言视为有害的洪水猛兽而渐行渐远,这实在是增进彼此了解、有利于国家统一的幸事。‎ 在近代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大量“外来语”甚至有“外”来居上之势,盖因“西学”较“中学”发达先进也。无论高兴与否赞成与否,这种自然而然的过程就是如此,难以人为改变,大可不必因此而痛心疾首。若一定要“查户口”、“讲出身”,非要“正本清源”查“血统”,非祖宗八代“根正苗红”不可,一定要把这种带有“殖民”色彩的“外来语”统统扫地出门,则我们现在几乎无法开口说话。应当说,从总体上来看,无论是方言还是外来语,都使我们的语言更加生动、新鲜、丰富、精确。(节选自2006年第5期《新华文摘》)‎ ‎1.对文中划横线的“普通话”一词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B.是指那些先在政治、文化中心或经济发达地区流行,而后在其他地区迅速流行的某些方言或流行语。‎ C.以“体认”、“愿景”等词语为代表的,已收入《现代汉语词典》,被接纳为标准语的词汇。‎ D.我们认为很“普通”的,早就习以为常时时脱口而出的语言。‎ ‎2.与“实际上语言也十分‘势利’,根本不可能完全‘平等’”一句话的含义不同的一项是 A.往往是政治、文化中心或经济发达地区的方言才有权变成“官话”、“普通话”,其他方言只能蛰居“边缘”,难登大雅之堂。‎ B.“外来语”更多也是“先进”向“落后”的“边缘”渗透、侵入,逆向流动者绝少,后者不得不深受前者影响。‎ C.京、沪、粤地的某些方言受政治、文化和经济的影响,得到广泛认同,但作为“我们统一的中国的‘方言’之一种”的“港台腔”受到不平等的责难。‎ D.大量“外来语”在近代随西学东渐,甚至有“外”来居上之势,盖因“西学”较“中学”发达先进也。‎ ‎3.下列推论与作者的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A.语言在交流、演变中的“功利性”是客观规律,我们只能接受它、利用它,而不能人为地去改变它。‎ B.对语言的演变现象不妨持豁达的态度,不必动辄大惊小怪、批评指责,过分地强调“正统”是有害且不识时务的。‎ C.作者提倡并鼓励用字、用语自由化,因此与现代汉语规范化要求相悖。‎ D.只有不断努力提高中华民族的经济、文化水平和国际政治地位,才有可能使汉语在与外来语的交流过程中处于更有利地位。‎ 十四 大气环流 ‎ 任何行星上,只要其上空有大气,就应该有大气环流。何谓大气环流?就是行星大气一方面从太阳电磁辐射中接收热量,一方面把自身的部分热量发射到行星际空间。在“收”与“发”的过程中,一些区域常年温度高,气压低,形成低气压,另一些地区常年温度低,气压高,形成高气压。气压的高低不同,导致大范围的大气流动,这就是大气环流。‎ ‎ 地球上有三种环流。首先是信风,就是地球低纬度地区的一种大气环流。它相当稳定,按时前来,决不轻易失信,因此叫做信风。古代商人利用它推动风帆飘洋过海,从事贸易活动,因此又称贸易风。除了信风,在南、北两半球的大气中各有两个环流圈,分别位于中纬度地区和两极地区。此外,在地球对流层上层或平流层内还有强而窄的气流(称为急流),对整个大气环流起发动机作用,将低纬度地区的暖空气推向高纬度,将两极地区的冷空气向低纬度地区输送。‎ ‎ 这三种环流在火星上都有。不过,太阳辐射在火星表面造成的响应与地球不同,火星表面上夏季最热的地方不在赤道,而在夏季半球(即处于夏季的半球)的热带和亚热带,因此火星上夏季环流圈不是像在地球上那样分布在赤道两边。此外,火星大气里还有两种特有的环流。一是热潮风,它是火星上的昼夜温差驱动,沿火星天空中太阳运动的方向传播。二是“凝致流动”,是二氧化碳季风性凝结形成的。在火星冬季半球高纬度地区,Y二氧化碳会冻结成干冰。这样,火星冬季半球高纬度地区的气压就比别处低。高气压地区的大气向低气压地区流动,就形成一股强劲的环流,将热量和质量向极冠区转移。这股环流就是“凝致流动”。‎ ‎ 在金星上虽然没有像地球、火星上那样的环流,C但大气中有从东向西流动的高速大风,风速由行星表面向上逐渐增加,Y表面风速为每秒‎1米,云顶风速可达每秒‎100米。以每秒‎100米速度前进,4天可以环绕金星一周,所以此风被称为“四日风”。四日风的能源是什么?是怎样产生的?至今还是谜。‎ ‎ (选自《大自然探索》2006年第1期)‎ ‎1.下列有关“大气环流”成因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行星上的大气由于不同地区气压的高低不同,而导致的大范围的大气流动。‎ ‎ B.行星大气在接收和发射热量的过程中,造成不同区域常年温度高低不同,而导致气压的高低不同,最后形成大气的流动。‎ ‎ C.地球上的对流层上层或平流层内有强而窄的气流,它将低纬度地区的热空气推向高纬度,将两极地区的冷空气向低纬度地区输送。‎ ‎ D.火星上夏季环流圈不是像在地球上那样分布在赤道两边,是因为太阳辐射在火星表面造成的夏季最热的地方不在赤道,而在夏季半球(即处于夏季的半球)的热带和亚热带。‎ ‎2.下列关于地球上三种大气环流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 A.信风,就是地球中低纬度地区的一种大气环流。它相当稳定,按时前来,决不轻易失信,因此叫做信风。‎ ‎ B. 地球南北两半球的大气中有两个环流圈,分别位于中纬度地区和两极地区。‎ ‎ C.古代商人利用地球低纬度地区的大气环流推动风帆飘洋过海,从事贸易活动,决不轻易失信,因此又称贸易风。‎ ‎ D.急流是地球对流层上层或平流层内的强而窄的气流,它对整个大气环流起发动机作用。‎ ‎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夏季半球的热带和亚热带,是火星表面接收太阳电磁辐射热量最多的地方。‎ ‎ B.热潮风由火星上的昼夜温差驱动,它沿火星天空太阳运动的方向传播,是火星大气里一种特有的环流。‎ ‎ C.在火星夏季半球的高纬度地区,二氧化碳会冻结成干冰,从而造成高气压地区的大气向该地区流动,形成一股强劲的环流。‎ ‎ D.“凝致流动”,是二氧化碳季节性凝结形成的一股强劲的环流,它将热量和质量向火星极冠区转移。‎ 十五 ‎“电子大脑”解读人脑 科学家在7000名志愿者的协助下,联合研制成功了“电子大脑”。这是科学史上第一次制成能够“解读”思维的“人脑图”。设计者说,这是一项未来技术,将帮助人类理解人体最复杂的“机器”的工作原理。‎ 美国洛杉矶大学神经细胞扫描实验主任阿图尔•托加说,学者们的目标是绘制一张既含有人脑结构信息也反映其工作原理的示意图,并确定不同人大脑结构的差异程度。这将有助于诊断哪些情况可能是病态,哪些现象是正常的。托加博士说,新发明将帮助医生找到精神疾病的根源。为此,他们只需把患者的脑部扫描图和人造“大脑图”进行一下比较,“人脑图”是根据几千名精神健全者的基因绘制而成的。在各国学者的帮助下,托加对7000个健康人进行脑部扫描后,总结得到了所有信息。‎ 人造脑将以“电子化”的形式出现在显示器上,图象是立体的,清晰明了,可以把感兴趣的地方多倍放大。如果有疑问,点击一下“搜索”,一分钟后屏幕上就会给出专家的解释。任何一位医生都可以使用。如有电脑,只要接入因特网就可以了。英国皇家学院放射学教研室的德里克•希尔博士认为:“动感人脑图是医学走向未来的一个突破口,以前遇到脑部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时,医生只能依靠书本知识和自身经验。而现在可以发现扫描发现不了的最细微的病变。这对诊断精神疾病极为重要。”大不列颠医学研究事业管理委员会的乔•哈伊纳尔教授说:“这项设计对那些用普通手段无法诊断的病人来说具有重大意义。”‎ 而这项发明不只是对病人来说很重要。此项研究项目的参与者,生物学博士、美籍俄罗斯人阿尔缅•加斯帕良说:“‎ 规模庞大且极其复杂的工作才刚刚开始,2008年以后才会得出具体的结果。但对学者们来说,这是一个相当令人兴奋的期限。因为迄今为止,对于人脑这一人体中最让人迷惑的‘机器’是如何运转的,我们几乎一无所知。直到今天,研究中枢神经系统用的最‘直观的教材’是一个60岁法国女人的脑。而每个人的身体各不相同,这样的标本并不能作为整个人类的范例。”‎ 加斯帕良说,这项计划完成时,人们将看到一幅三维人脑图,人脑结构及其运行机制尽显其上,每一个在线的因特网用户都可以观看。届时生物学家将根据年龄、性别、基因绘制专门的图表。他还指出:“此前的研究表明,人脑中灰质的多少往往是由遗传决定的,而非年龄和性别。但这些问题仍是个谜。我们知道,一些‘大头脑’有时会遗传,但谁都不知道,究竟是怎么遗传的。新发明将帮助我们解开这个谜。同时我们将搞清楚做梦等边缘意识状态的机制,了解潜意识的奥秘。”‎ ‎1、对“电子大脑”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电子大脑是一项将帮助人类理解人体这一最复杂的“机器”的工作原理的未来技术。‎ B、电子大脑是一张绘制的含有人脑结构信息,反映其工作原理并能确定不同人脑结构差异程度的示意图。‎ C、 电子大脑是根据几千名精神健全者的脑部扫描后总结获得的所有信息而研制成功的人脑图。‎ D、电子大脑是指能再现人脑结构及其运行机制以电子化形式出现在显示器上的三维人造脑。‎ ‎2、下列表述不属于新发明是“医学走向未来的一个突破口”理由的一项是 ( )‎ A、将帮助医生找到精神病的根源。‎ B、点击“搜索”,一分钟后屏幕上就会给出专家的解释。‎ C、可以发现扫描发现不了的最细微的病变。‎ D、将帮助解开“大头脑”的遗传之谜。‎ ‎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电子大脑可以诊断哪些情况可能是病态,哪些现象是正常的。‎ B、人造脑的立体图象清晰明了,对有疑问的地方可以获得专家给定的信息。‎ C、至今我们对人脑的中枢神经系统的运行机制还知之甚少。‎ D、人脑中灰质的多少往往是由遗传决定的,个中奥秘仍令人迷惑。‎ ‎4、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托加利用所占有的信息绘制大脑图,这是科学史上第一次制成能够“解读”思维的大脑图。‎ B、利用电子大脑完全可以诊断用普通手段无法确诊的疾病。‎ C、电子大脑的研制工作规模庞大且极其复杂,但前景十分令人鼓舞。‎ D、新发明将有许多特异功能,但用电子大脑帮助人类解读人的大部分意识活动目前还是有待破解的难题。‎ 十六 令人期待的纳米机器人 ‎ 对外科医生的地位提出挑战的是一种全新意义的机器人,它就是纳米机器人。‎ ‎ 组卡斯尔大学纳米技术中心主任肯·斯诺登教授介绍说:“纳米技术是一种崭新的技术,它在百万分之一毫米的空间内,研究电子、原子和分子运动的规律以及机械运动的特性。”‎ ‎ 组卡斯尔大学建立了纳米技术中心,科学家们殚精竭虑,希望发明纳米外科手术机器人,这种机器人的操作精度极高,甚至可以在单个细胞上做手术。这种机器人的特性与众不同,它不用手术刀,不用开刀,不用像一般的机器人那样用一些植入物置换掉病人身体中的一些东西,他们试图开发的这种装置可以寻找、鉴别并消灭细胞和有机体的缺陷,这种装置完成的工作只能由非侵入性外科手术来完成。这些纳米机器人可能是人工结构和生物结构制成的。‎ ‎ 人们希望,这种机器人可以从细菌中获取自然界自己的发动机,从而解决推动力的问题。比如E型大肠菌有一个鞭子型的尾巴,跟机械轴承非常相似,这个尾巴使E型大肠菌可以在人体中游动,斯诺登想,可以把细菌里的这种动力提取出来作为纳米机器人的推动力。纳米机器人的“眼睛”和“耳朵”也将来自生物系统。‎ ‎ 纳米技术将带来一场革命,彻底改变目前外科手术的意义。将来,外科手术不会出现手术刀,那时的手术工具是机器人,这些机器人只有原子或分子那么大,今后,膝关节置换手术也许会成为历史,纳米机器人将进入有病变的关节,帮助身体长出健康的关节。‎ ‎ 100年前,外科医生为了医治腿病,不得不截掉病人的整条腿。今天,有了超级机器人和自动机械装置的帮助,医生们可以通过一个小洞完成创口非常小的手术。将来,外科手术的创口只有针尖那么大,手术时,只需要把微型机器人注射到病人的身体。那时,手术的精确度和有效性是今天的医生做梦都想不到的。这就是最先进的外科手术理念。‎ ‎1.根据文意,下列对试图开发的纳米外科手术机器人特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 A.这种机器人可以在单个细胞上做手术,操作精度高 ‎ B.这种机器人不用开刀,就可以直接置入一些植入物 ‎ C.这种机器人可以寻找、鉴别并消灭有缺陷的细胞和有机体 ‎ D.这种机器人可能是人工制成或生物制成 ‎2.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 A.科学家斯诺登想,试图开发的纳米机器人可以利用如E型大肠菌一类的物质作为推动力。YCY ‎ B.为了解决纳米机器人的推动力问题,科学家想从生物细菌中提取出一种动力。‎ ‎ C.纳米机器人的“眼睛”和“耳朵”也可以用从细菌中提取动力的方法从生物系统中获得。‎ ‎ D.在先进程度上,纳米机器人手术的精度和有效性远远优于传统的外科手术,因此,外科医生这个职业将不复存在。‎ ‎3.文章说,纳米技术有可能给外科手术带来“革命”,对此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将来,外科手术将不再使用手术刀,取而代之是如原子和分子般大小的机器人。‎ ‎ B.纳米机器人可以进入人体有病变的组织,帮助身体长出健康的组织。‎ ‎ C.使用外科手术机器人进行外科手术的创口非常小,可以减轻接受手术者的痛苦。‎ ‎ D.今后进行外科手术,医生们只需要把微型机器人注射到病人的身体,再由它完成所有的治疗工作。‎ 十七 拨开云雾探金星 ‎4月11日‎,经过历时153天、行程4亿公里的飞行,欧洲航天局“金星快车”探测器成功进入环金星椭圆形轨道,开始撩起金星神秘面纱之旅。‎ ‎ 古希腊人称金星为阿佛洛狄忒,是代表爱与美的女神。而古罗马人把这位女神称为维纳斯,于是金星也被称为维纳斯。这位维纳斯被浓雾遮盖,人们难以认清其真正面目。在金星大气中,95%以上为二氧化碳,同时还有一层厚达20到30公里的由浓硫酸组成的浓云。‎ ‎ 有人称金星是地球的姐妹星,确实,从结构上看,金星和地球有不少相似之处。金星 的半径约为6073公里,只比地球半径小300公里.体积是地球的0.88倍,质量为地球的 ‎4/5,平均密度略小于地球。不同的是,金星表面温度平均高达465摄氏度,而且浓密的云 雾和二氧化碳使金星不容生命存在。为什么地球汇聚了繁衍生命的所有必要条件,而金星却赤热炎炎又令人窒息呢?科学家认为主要的原因就在于金星的大气。欧洲航天局选择了大气作为研究金星的切入点,这也正是与以往金星探测的不同之处。‎ ‎ “金星快车”对金星为期486天的探测,主要任务是:解开金星大气上层围绕金星快速 旋转以及金星两极地区强旋涡形成之谜;金星全球气温平衡状况和金星温室效应的形成机制以及金星温室效应的作用;金星云层的结构及动态发展,研究较早前在其云层上部发现的神秘紫外线斑;金星大气随高度增加而发生的成分变化;金星大气如何与金星表面相互影响,太阳和风是如何影响金星大气;在不同的高度上,云和雾怎样形成和变化;大气层的化学状态,并观测金星气候变化。‎ ‎ 要完成上述使命,首先要确保飞船准确进入环绕金星的轨道。入轨前,“金星快车”的速度相对于金星来说达到了每小时2.9万公里。为了使探测器更容易被金星引力场“俘获”,以进入环金星轨道,“金星快车”启动了主发动机进行减速,将速度减至每小时1.5万公里,主发动机运行50分钟后关闭,“金星快车”成功入轨。这一过程充满风险,减速太强或太弱都可能导致失败。‎ ‎ “金星快车”将在目前离金星较远的轨道运行9天后,逐渐接近金星,以便于‎5月7日转入为其科学探测任务而选定的椭圆形轨道,它最远距金星表面6.6万公里,最近只有 ‎250公里,金星在此飞行一圈需要24小时。随后装在“金星快车”上的7套尖端探测设备 全面启动,将对金星的结构、化学成分及大气进行详细探测。这一任务周期至少持续2个 金星日,相当于486个地球日。‎ ‎ 欧洲航天局将这7套探测设备视为法宝,其中的3套为“火星快车”探测设备的改进版,2套为“罗塞塔”彗星探测器探测设备的改进版。“金星快车”是欧洲首个金星探测器,于去年11月9日自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拜科努尔发射场搭乘“联盟”运载火箭升空。“金星快车”的研发工作耗时4年,由于其部分结构取材于“火星快车”,加上循环利用原有探测设备,造价大为减少,仅为2.2亿欧元,而“罗塞塔”彗星探测器的造价则高迭10亿欧元。‎ ‎(选自2006.4.7《人民日报》)‎ ‎1.下列关于金星云雾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星云雾是浓浓遮盖金星的真实面目的大气,其中95%以上为二氧化碳,同时还有 ‎ 一层厚达20至30公里的由浓硫酸组成的浓云。‎ B.金星浓密的云雾和高含量的二氧化碳使其表面温度平均高达‎465℃‎,致使金星赤热 ‎ 炎炎又令人窒息,不容生命繁衍。‎ C.金星云雾围绕着金星快速旋转,并在金星的两极地区有强大的气流旋涡形成。‎ D.金星云雾的上部发现有神秘的紫外线斑,且大气随高度的增加成分也发生着变化。‎ ‎2.下列说法中不属于金星快车探测金星的原因的一项是 A.金星被浓雾遮盖,人们至今还难以认清它的真实面目。‎ B.金星同地球的半径、体积、质量和平均密度等方面有着不少的相似之处。‎ C.金星大气浓密的云雾使金星不具备繁衍生命的必要条件。‎ D.95%以上的二氧化碳,致使金星出现典型的温室效应。‎ ‎3.下列对金星快车入轨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金星快车启动主发动机,从而使其速度有所减缓,为入轨作好准备。‎ B.金星快车要顺利进入金星轨道,需要充分利用金星引力场的作用。‎ C.金星快车被金星引力场“俘获”后,就应关闭动力系统,否则会导致入轨失败。‎ D.金星快车并不是一次性直接进入为其科学探测任务而选定的椭圆形轨道。‎ ‎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对金星大气的观察与探索,将更有利于研究和改善地球日益恶化的大气环境。‎ B.由于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可循环利用的太空设备越来越多,太空探索的费用将越 ‎ 来越低。‎ C.由于金星与地球有不少相似之处,金星快车的使命是为人类找到另一个适于居住的 ‎ 场所。‎ D.椭圆形的运行轨道,能使金星快车既安全又有效地完成各项探测和研究任务。‎ 十八 生态整体主义 王诺 生态整体主义的核心思想是:“把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而不是把人类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把是否有利于维持和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和谐、稳定、平衡和持续存在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根本尺度,作为评判人类生活方式、科技进步、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终极标准。‎ 生态整体观古已有之,古希腊的“万物是一”、“存在东西整个连续不断”等可谓生态整体主义的最早发端。作为一种系统理论,生态整体主义形成于20世纪,主要代表人物是利奥波德和罗尔斯顿。利奥波德提出了“和谐、稳定和美丽”三原则,罗尔斯顿对生态整体主义进行了系统论证,并补充了“完整”和“动态平衡”两个原则,深层生态学代表人物奈斯又补充了“生态的可持续性原则”。国内外有一些学者把生态整体主义称为“生态中心主义”。这并不准确,甚至可以说是用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方式来误解生态整体观。生态整体主义的基本前提就是非中心化,它的核心特征是对整体及其整体内部联系的强调,绝不把整体内部的某一部分看作整体的中心。中心都没有,又何来中心主义?‎ 生态整体主义超越了以人类利益为根本尺度的人类中心主义,超越了以人类个体的尊严、权利、自由和发展为核心思想的人本主义和自由主义,颠覆了长期以来被人类普遍认同的一些基本的价值观;它要求人们不再仅仅从人的角度认识世界,不再仅仅关注和谋求人类自身的利益,要求人们为了生态整体的利益而不只是人类自身的利益自觉主动地限制超越生态系统承裁能力的物质欲求、经济增长和生活消费。‎ 从生态危机和生态整体观的角度来看,人类几千年来所犯的最致命的错误,就是以自己为中心、以自己的利益为尺度,没有清楚而深刻地认识到与人类的长久存在密切相关的生态系的整体利益和整体价值。这个错误导致了无数可怕的、难以挽救的灾难。今后,如果人类还要继续以自己的意愿为唯一判断标准,则必将犯更多、更可怕的错误,直至自己走向灭亡。生态整体主义倡导人类跳出数千年来的旧思路,英才努力去认识生态系统,进而将认识到的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衡量人类一切观念、行为、生活方式和发展模式的基本标准,为防止人类重蹈覆撒、为人类缓解乃至最终消除生态危机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根源。‎ ‎——2004年10月《读书》‎ ‎1.对“生态整体主义”这一概念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 ‎ A.生态整体主义是指把生态系统整体利益和人类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的生态观。‎ ‎ B.生态整体主 义把作为一种系统的理论形成于20世纪,其代表人物是利奥波德和罗 尔斯顿。‎ ‎ C.生态整体主义把有利于维持和保持生态系统的完整、和谐、稳定、平衡和持续存在 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根本尺度。‎ ‎ D.生态整体主义不再考虑人类的利益。‎ ‎2.下列对“生态整体主义超越了以人类利益为根本尺度的人类中心主义”这句话的理解不 ‎ 正确的一项是 ( )‎ ‎ A.生态整体主义和以往的生态观不同,它不是以人类;利益为出发点,而是从整个生 态系统出发考虑问题。‎ ‎ B.生态整体主义要求人们不再从人的角度认识世界,不再关注和谋求人类自身的利益。‎ ‎ C.生态整体主义不再和以前的人本主义和自由主义一样,完全以人类个体的尊严、权 利、自由和发展为核心思想。‎ ‎ D.生态整体主义要求人们为了生态整体的利益而不只是人类自身的利益自觉主动地限 制超越生态系统承载能力的物质欲求、经济增长和生活消费。‎ ‎3.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生态整体主义为人类缓解乃至最终消除生态危机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切实可行的方法。‎ ‎ B.生态整体主义强调的是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而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与人类的长远 利益和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 C.人类在演化的过程中犯多错误,走过许多弯路,其中以自己为中心,导致生态危机 就是一个严重的错误。‎ ‎ D.如果人类还要以自己的利益为尺度,以自己的主观意愿为唯一判断事物的标准,后 果将是相当严重的。‎ 十九 切叶蚁 ‎ 美国的细菌学家卡梅隆·柯里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研究论文,声称从5000万年前 开始,以真菌为生的蚂蚁就有了自己的抗生素。‎ 研究者对一种名叫“真菌蚂蚁”的蚂蚁身上的白色斑点进行研究,发现不同的“真菌蚂蚁”依靠种植不同的真菌类蘑菇来作为惟一的食物来源。这些蚂蚁的嘴巴和前肢上隐藏着许多细小的腺窝,里面寄生着一种能产生抗生素的细菌。这些腺窝有一些细小的孔通向蚂蚁身体外部,这样它们就可以将抗生素传播给作物。抗生素可以杀死会使作物生病的寄生虫,从而确保它们主人的食物来源不受破坏。‎ 这种蚂蚁腺窝的特殊结构使得蚂蚁与作物的这种共生关系非常和谐。研究者发现,一些近缘的不种植真菌的蚂蚁身上则没有腺窝,也没有寄生菌。‎ 科学家们研究了中美洲热带丛林中的切叶蚁的生活习性。切叶蚁只种一种蘑菇,这相当于人类的单一作物制,英才虽然开始时产量高,但重复种几季以后很容易遭受虫害侵袭,人类是采用轮作不同作物来解决问题的。生物学家们采用基因分析,确定了切叶蚁所种的菌种是源于2300万年前的单一菌株,从未换过品种,却能延续至今。‎ 这个谜被多伦多大学的C·R·居里解开了。居里对包括切叶蚁在内的22种蚂蚁进行了仔细观察。他首先发现蚂蚁的蘑菇农场偶尔也会受到一种名为Escovopsis的霉菌感染,使蘑菇在几天内全部死光,结果是整穴蚂蚁全部饿死。但尽管如此,切叶蚁还是有办法控制这种灾难。其奥秘在于,雌蚁会排出寄生在身上的活细菌分泌出的链霉素。切叶蚁蘑菇园中那些忠于职守的蚂蚁勤于察看,一发出Escovopsis霉菌就用随身携带的链霉素就地将之消灭,以防止其蔓延。而且这种链霉素还能刺激蘑菇的生长,真是一举两得。切叶蚁分群时,蚁后将蘑菇菌种含在口中,CY连同随身的会分泌链霉素的细菌带到新穴传种,所以切蚁的单一品种的蘑菇农场能延续至今,历经千万年而不衰。‎ 人类所用的抗生素多次使用后会使病菌产生抗药性而导致药效减弱,但蚂蚁所用的抗生素却并未使病菌产生抗药性。卡梅隆·柯里研究小组发现,蚂蚁身上的抗生素不但是蚂蚁赖以战胜自然环境的法宝,亦是人体必需的抗生素,今后应可仿此研发新一代的抗生素,更有效地治愈人类的疾病。‎ ‎1.下列对“真菌蚂蚁腺窝”的特殊结构或功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蚂蚁的嘴巴和前肢上隐藏着许多腺窝,这些腺窝非常细小。‎ ‎ B.蚂蚁的腺窝里寄生着一种细菌,这些细菌能产生抗生素。‎ ‎ C.为将抗生素传播给作物,蚂蚁的每一个腺窝上都有一个小孔通向身体外部。‎ ‎ D.传播出的抗生素可杀死使作物生病的寄生虫,确保蚂蚁的食物来源不受破坏。‎ ‎2.对“切叶蚁的单一品种的蘑菇农场能延续至今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 A.尽管Escovopsis霉菌会危害蚂蚁的蘑菇农场,但切叶蚁有办法控制这种灾难。‎ ‎ B.雌蚁分泌出的链霉活细菌除能消灭Escovopsis霉菌外,还能刺激蘑菇的生长。‎ ‎ C.忠于职守的蚂蚁勤于察看,发现Escovopsis霉菌就用随身携带的链霉素将之消灭。‎ ‎ D.切叶蚁分群时,蚁后会将蘑菇菌种连同随身的会分泌链霉素的细菌带到新穴传种。‎ ‎3.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 A.研究人员发现,各种“真菌蚂蚁”的食物是一样的,都是靠种植同一种真菌类蘑菇来生存。‎ ‎ B.切叶蚁不换品种,是因为单一作物的种植方法产量高,轮作的不同作物很容易遭受虫害侵袭。‎ ‎ C.卡梅隆·‎ 柯里研究小组根据蚂蚁身上细菌产生的抗生素特征,正准备着手研发新一代的抗生素。‎ ‎ D.人类现在使用的抗生素同蚂蚁所用的抗生素不同在于,长期使用,前者会使病菌产生抗药性,后者却不会。‎ 二十 ‎①人类应建立与洪水和谐共处的防洪减灾体系。人类应将洪水与洪灾加以区别:江河洪水是一种自然现象,是人类不可能完全消除的;江河洪灾则主要是由于人类开发利用江河冲积平原而产生的问题,应当由人类自己加以解决。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可以修建适当的水利工程,开发利用江河的冲积平原,但要避免过度和不合理的开发,要从无序、无节制地与洪水争地,转变为有序、可持续地与洪水和谐共处。治理江河的工程措施,只可能控制一定标准的洪水,不可能完全控制特大洪水。因此,在建成具有一定标准的防洪工程体系的基础上,还要有计划地安排一部分土地,以备在发生超标准洪水时,为洪水让出足够的蓄泄空间。‎ ‎ ②人类为了发展社会经济,必须多占用一部分原本属于自然生态系统的水土资源;而为了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又必须适当维持周边的生态系统,以维护自己的生存环境。因此,必须研究如何与周边生态系统合理地分享水土资源的问题,人与水土资源应和谐共处。‎ ‎ ③就水资源来说,过去我们以为,水利工作的目标就是尽可能地控制、开发、利用水资源,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但是在河湖干涸、地下水位下降、水质污染,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后,我们逐步认识到必须兼顾自然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的需要,合理配置水资源。由此而发生的水资源供需之间的矛盾,要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集约型的经济发展方式来解决。要通过高效、节水、防污的社会经济模式,通过不断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达到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 ‎ ④土地资源也有合理配置和利用的问题。人类占有、改造了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土地资源。但是,这种占有和改造必须适度;否则,将破坏周边的生态环境,从而威胁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 ⑤防沙治沙的对象应当是原有耕地、草地、林地的沙化,而不是改造现有的沙漠。沙漠和土地沙化是两个性质不同的概念。沙漠是地球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人类不能也不应消除的;沙化则是人类不合理利用水土资源而造成的土地退化的灾害,是人类应当也可以防治的。这些荒漠化土地是在干旱化的气候背景下,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主要是由于不合理利用水土资源而造成的。‎ ‎⑥在地球表层,河流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它不仅支持河流内及其两岸走廊的生态系统,而且以其干流和不同等级的支流组成地球表层的各个水系,是地球水循环的陆面主要通道,它为陆地的各个生态系统输送物质和能量,也是陆地和海洋交换物质和能量的通道。形象地说,它是地球表层的脉络。在过去的水利工作中,没有重视和研究河流的生态功能,没有从生态功能的角度研究河流变化的规律及其作用,这是我们应吸取的教训。‎ ‎ (节选自《文汇报》)‎ ‎1.关于“洪水”和“洪灾”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可以最终战胜、消灭洪水。‎ ‎ B.洪灾是人类过分开发利用土地引发的自然现象。‎ ‎ C.特大洪水就是洪灾,是人类不可控制的灾害。‎ ‎ D.治理洪灾,可以保留一部分土地用于泄洪。‎ ‎2.对“人与水土资源应和谐共处”一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人类要建立一种把洪水和洪灾相区别的防洪减灾体系。‎ ‎ B.人类要研究与周边生态系统合理分享水土资源的问题。‎ ‎ C.发展人类的社会经济与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之间要注意合理配置水土资源。‎ ‎ D.河流有着自己的生态功能,人类要了解河流的变化规律,才能与水土资源和谐共处。‎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人类自身的发展,最好不要开发利用冲积平原。‎ ‎ B.水利工作的目标是控制、开发、利用水资源,满足经济发展需要。‎ ‎ C.借助现代科技和集约型经济模式,可以有效解决水资源供需的矛盾。‎ ‎ D.沙漠是地球环境的一部分,是不合理利用水土资源造成的土地退化的灾害。‎ ‎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 A.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要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条件下,相应地合理配置水资源。‎ ‎ B.人类利用一些外来水源可以在沙漠周边建设一些人工绿洲;但从总体上说,不应当也不可能消灭沙漠或“征服”沙漠。‎ ‎ C.人类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成员,没有权利改造自然,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通过努力,终究可以使自然环境恢复到人类发展前的状态。‎ ‎ D.水利工作的目标应该是:人类科学利用自然界所赋予的水资源,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求,达到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相和谐的状态。‎ 科普文阅读专项训练答案 一、1.C 2.A 3.D 二、1.C\ A项指的是单纯意义上的发明家,无从体现“共同体”性质;B项与“主力军”搭配不当,显然理解错误;D项中的人分属科学家或发明家,并非“共同体”。‎ ‎2.A\A项所述,属于“重大发现”,而非“重大发明”。‎ ‎3.D\ABC均说明“科学发现”对于“创造发明”的意义,符合题意。D强调“科学共同体”的重要。‎ ‎4.B\从第二段首句可推知B正确。A项前提有误,美国物理学家费曼并未将“创造发明”列为“科学”的第三大部分;C项将必要条件误会为充分条件,推断不合情理;D项中的“杰出人物”不一定是“科学共同体”,“将得到根本扭转”失于武断。‎ 三、1.D.( D项阴阳之间的平衡和稳定只能是协调的、相对的。)‎ ‎ 2.C.(C项“阴阳五行”论是中国哲学理解天地宇宙之基本观念框架,用相生相克的五行来推算事物和人的命运是星相家的做法。)‎ ‎ 3.B. D.(A项“中”不是“取中间路线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C项“中庸”、“中道”、“中和”、“中行”等学说和理念是在《周易》之后发展形成的。E.“以中求和”与“和而不同”并不矛盾。)‎ 四、1、B(引起兴趣的还有喜马拉雅山地区雪线南坡低于北坡的现象;喜马拉雅山南坡雪线大体在海拔4500-5000米之间,北坡雪线大体在5500-6000米之间;喜马拉雅山北坡并非无法获得来自印度洋的水汽补给) ‎ ‎2、C(除了雨水充沛,还与不具备青藏高原那样的“热岛效应”有关)‎ ‎3、热岛效应;南北坡由于喜马拉雅山本身高大山体影响而得到的来自印度洋水汽补给量的不同;纬度;向阳与背阳。(4分。每点1分)‎ 五、1.答案:B(A项“新石器文化”不全属于“古蜀文明”,C项“新的文化”是“外来”的文化,D项扩大了概念的范围)(3分)‎ ‎2.答案:B(A“可以”绝对化;C文中没有提及“历史真实”;D应为“宝墩文化”)(3分)‎ ‎3.答案:D(从第12段可以得出)(3分)‎ ‎4.答案:A(B项前后没有必然联系;C项并不是所有村落都带有夯筑城墙;D 项中所说的三中原因只是猜测)(3分)‎ ‎ 六、1.C(依据是文中第一段“黄金”是指普遍适应性,即它是基本标准;而‘律’就是‘戒律’。‎ ‎ “是人人都频当遵守的普遍准则”这句话。A项所说“道德黄金律”是“针对社会转型时期提出的”不符合原文意思。B、D项缩小了概念的外延。)‎ ‎2.A(“……竖决反击,不要让别人有可乘之机”与文意不符。正确意是“……那么你就不要现再用)这种行为对待别人。”)‎ ‎3.B(作者在文中没有强调“必须确立和推行”的意思。)‎ 七、1、C(“非典”这个词在文中属于重要词语,关于“非典”的信息,散见于全文。 “非典”是少痰,并非无痰;典型性肺炎有传染性。)‎ ‎2、B(“非典”还可以间接感染。)‎ ‎3、A(推断题一般都具有较强的迷惑性,在整个科技文阅读中属于较难的题型。此题A项中“确诊”一词不当。)‎ ‎ 八、1.选B(A、C、D概括不当或以偏概全。)‎ ‎2.选A(不符合原意)‎ ‎3.选D(80%指的是人类信息资源而非人类。)‎ ‎4.选C(A尚未变成现实; B中的新千年缺乏根据;D不是一个科研单位能够完成。)‎ 九、1.D 注意题目中强调的“某些”二字。‎ ‎2.D 本文不是阐述课题缺陷的。‎ ‎3.B A“历史悠久”没有涉及;C“明确具体”不符合实际,参考第二段最后完整的一句;D “必将”不对,文中第二段只是说“有可能”‎ ‎ 十、1.B(A是说这条雄虎鲸很有独创精神。 C 不能体现题干中的“最”。 D 是研究人员教会这只黑猩猩的,也不符合题干的要求。)‎ ‎2.B(A“领悟”错,要注意题干中的“观察学习” C研究人员并未指导这条雄虎鲸, D “向人类学习的”错。)‎ ‎3.D(A由原因推不出“所以黑猩猩的智力比虎鲸的更低下。”B 逻辑推理错误,“这说明海豚比鲸鱼更聪明”有误。 C“努南观察这条雄虎鲸”错,原文为“努南已经为不同的实验做了3年的观察”,并不仅仅是观察这条雄虎鲸。)‎ ‎ 十一、1.D(A.“其他地方”解释有误,应为“地球之外其他地方”。B.根据文意应为“水是生命生存的最基本条件之一”。C.不是“只是”,是“也许是”)‎ ‎2.A(第2段第2句“地球不是唯一有生命的地方”不等于说“地球不是太阳系内唯一有高文明生命的地方”)‎ ‎3.B(C是“美国科学家的研究证明”是证据之一。B是“科学家们说”的,是普遍的观点)‎ 十二、1.C(“加强了人际关系纽带”有误。第二段虽然讲人们的“交际活动”进一步加速,但第三段中讲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关系”被无情地消解掉;第四段又说“削弱了”“人际关系纽带”)‎ ‎2.A(“依托于信息技术革命,实现信息大量存储和高速传播”这一内容是对“网络社会”这一概念的阐释,不属于应对网络社会挑战的措施)‎ ‎3.D(A项第一段没有“人们已经不再受到时空的限制”这样的绝对说法 C项与D项矛盾,且与全文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不合)‎ ‎ 十三、1、B(体现在第二段“如不少北京方言或流行语之所以能在全国迅速流行,极易成为‘普通话’”和“往往是政治、文化中心或经济发达地区的方言才有权变成‘官话’、‘普通话’”。A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对“普通话的定义”,和本文中的“普通话”‎ 意思不同。 C普通话是语言,不是语言中的某些具体词汇。D是指已被人们所熟悉的词语和表达方式,可以是普通话的一部分,也可以是方言。)‎ ‎2、C(从上下文看,“责难”是某些人对“港台腔”提出的批评,是人为因素;题干所说的“势利”和“不平等”是语言交流中的客观规律。二者意义指向不同。)‎ ‎3、C(C.作者在文章中没有这样的意思,本文的观点与提倡现代汉语规范化并无矛盾。A见原文第一段末句和第四段经二句。B见原文第二段最后两句“其实……”和最后一段“若一定要‘查户口’……”。D符合文章的总体观点,是利用语言交流中“功利性”规律的具体方法。)‎ ‎ 十四、1.D(D项讲的是火星上大气环流分布情况及其原因。)‎ ‎2.D(A项“中低纬度地区”应为“低纬度地区”;B项“有两个环流圈”应为“各有两个环流圈”;C项“决不轻易失信”不是就“贸易活动”而言的。)‎ ‎3.C(C项中的“夏季半球”应为“冬季半球”。)‎ ‎ 十五、1.D(信息整合最全,且合乎定义的要求。)‎ ‎2.B(不属于“医学走向未来”的内容,答非所问。)‎ ‎3.A(见第二段,不能省略“有助于”。) ‎ ‎4.B(见第三段中乔•哈伊纳尔教授的一句话,可知此说法太绝对化。)‎ 十六、1.A(B,不能“直接置入一些植人物”,C,“消灭有缺陷的细胞和有机体”错,原文是说“消灭细胞和有机体的缺陷”,即不是将整个细胞的有机体消灭,而是消灭他们的一些“缺陷”。D项“人工制成或生物制成”错,文中说“人工结构和生物结构制成”,属于偷换概念)。‎ ‎2.B(A中“如E型大肠菌一类的物质”中“一类物质”是指“E型大肠菌一个鞭子型的尾巴”而非“E型大肠菌”;C文中只说了“纳米机器人的‘眼睛’和‘耳朵’来自生物系统”,而并末说怎么获得;D“纳米机器人手术的精度和有效性远远优于传统的外科手术”与“外科医生这个职业将不复存在”之间强加因果,而且结果无中生有)‎ ‎3.D(“再由它完成所有的治疗工作”属无中生有)‎ 十七、1.C(C项“金星云雾围绕着金星快速旋转”错误,应是“金星云雾的大气上层围绕着金星快速旋转”) ‎ ‎2.B(B项不属于的原因在于金星与地球结构的诸多相似是金星产生生命的因素,而金星在相似条件下不能产生生命的原因,却是金星表面的大气云雾,所以A、B、D中有关大气的内容,正是金星快车所要探测的内容) ‎ ‎3.C(理解有误,从文中找不到依据。)‎ ‎4.D(A项推断没有依据,本文并没有提供金星与地球大气对比研究的信息;B项有以偏概全之嫌,并非所有的太空探索的费用都是越来越低;C项夸大了金星快车的使命)‎ 十八、1.C(重点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A项错在生态整体主义不是把人类利益作为最高价值;B项没有抓住生态整体主义的实质;D项错在绝对化,不是不考虑人类利益,而是不把人类利益作为最高利益。)‎ ‎2.B(此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B项犯了绝对化的毛病。不是不考虑,而是“不仅仅”考虑人类的利益)‎ ‎3.A(重点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能力。A项任意夸大,生态整体主义只是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和思想根源,并没有提供具体的方法。)‎ 十九、1.C 原文无“一个腺窝对应一个小孔”的信息。‎ ‎2.B 能刺激蘑菇生长的是“链霉素”,而不是“活细菌”。‎ ‎3.D A“真菌蚂蚁”的食物是不一样的,原文是“不同‘萁菌蚂蚁’依靠种植不同的真菌 ‎ 类蘑菇来作为惟一的食物来源”;B“很容易遭受虫害侵袭”的是“单一作物的种植方 ‎ 法”,而不是“轮作”;C原文语句是“今后可仿此研发”,而未“正准备着手研 ‎ 发”。‎ 二十、1.D (本题考查对文中概念的理解。A项用“漏”的手法,在转述时漏掉了“不可能”一词,使选项的意思发生了变化。B项用了“混”的手法,混淆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应该是“过分开发江河冲积平原”造成的。C项使用“凑”的手法,把原文的两处没有必然联跃系的内容杂糅在一起,人类可以减弱洪水的火害。D项是对第—段最后一句的压缩。)‎ ‎2.A (本题考查对文章句子的理解。A项使用了“调”的手法,在转换原文内容时,调整了语序,使句意发生了变化,且与题干不吻合。B项转述第二段的最后—句话。C项转述第三段中间一句话。D项是对“河流只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和“没有从生态功能的角度研究河流变化的规律及其作用”两句的组合。)‎ ‎3.C (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辨析。A项错误是用局部代替了整体,原文说要合理开发江河冲积平原。B项混淆了时间,选项的内容是过去人们的认识,这种认识已造成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C项是对第三段内容的压缩,符合文意。D项混淆了“沙化”和“沙漠”两个概念。)‎ ‎4.C (本题考查根据文章信息对事物进行合理推断和想像的能力。A顶是对第四段内容的延伸和补充。B项是对“而不是改造现有的沙漠”一句的延伸。C项偏离了主旨,“没有权利改造自然”和“恢复到人类发展前的状态”犯了绝对化错误。D项是从第三段的第一名话的相反角度阐释的,符合文章的观点)。‎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