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高考复习之阅读
专题1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意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例1 (2006年全国高考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题竹石牧牛 并引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
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
(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参考答案: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和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分几个层次其实就是分段,既为一首题画诗,当然就是首两联描写画作的内容,后两联抒发自己的感受。但是诗歌鉴赏题答题要注意一个原则:那就是回答任何问题都要联系诗文内容,譬如回答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还要根据上下文回答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情;回答诗句所用修辞手法时,要尽量分析各个意象在这种修辞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这种修辞的好处。联系诗文作答是鉴赏分析的必然步骤。因此,回答此题时,画作内容一定要答出具体内容就是石、竹、牧童、老牛)
(2)参考答案:一种自然平和的田园生活。表面上作者似乎是“厚”竹而“薄”石,但实际上作者对石与竹同样恋爱;因为在作者心目中,竹、石都代表着一种田园生活,无论是牛角砺石还是牛斗竹残,都是作者不愿意见到的。(首先,第一联“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使用了白描笔触,写出了自然生机;此外,答题要注意诗歌小引中“戏咏”的“戏”字,也就是作者以一种调侃轻松的心态描摹这幅画。所以,竹石牧牛就是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写照。从一个“戏”字,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并没有,也没有必要厚竹薄石,它们都是自然景观中的组成部分,都是作者心目中理想生活方式不可或缺的因素。此外,根据考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可知,其实竹在传统文化中代表着一种高洁的品行,可以寄托作者的内心追求,考生也可从此点发挥。)
强 化 训 练
一、基础训练
1.读下面的一首作品,按要求回答。
昭君怨
郑 域
道是春来花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正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1)这首词上阕吟诵的具体事物是什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下阕,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什么思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下面的一首作品,按要求回答。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为什么觉得“九月初三夜”是“可怜”的?试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下面的一首词,按要求回答。
望江南
李 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1)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之后所作。有人说这是一首极尽繁华之作,有人说这是一段凄凉无限的吟唱。你读了有什么感想?请从艺术手法运用的角度谈谈你对这首词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待储光羲不至
王 维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
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
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注\]要欲:好像。了自:已经明了。
空复情:自作多情。
(1)作者根据什么判断友人储光羲不会再来看望自己?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全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细节来表达这种感情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溪头卧剥莲蓬”中“卧”一向有一字千金之誉(一字用得恰到好处,给全句或全词增辉)。你同意此说吗?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提高训练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房春事(其二)
岑 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1)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写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蜀中九日登高
王 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注]那:奈何,为什么。
前人在评价这首诗时说:“‘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读之,初似常语,久而自知其妙。”你认为这两句妙不妙?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咏 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 柳
曾 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1)两首诗的作者对柳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首诗虽然写法不同,但都抓住了柳枝的特点展开联想,请分析两位作者各抓住了柳枝的什么特点,而由此联想到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李凝幽居
贾 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注]李凝是一个隐士。
(1)“僧敲月下门”与“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情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移家别湖上亭
戎 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武昌阻风
方泽
江上春风留客舟,无穷归思满东流。
与君尽日闲临水,贪看飞花忘却愁。
(1)诗人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前后两层意思是否相悖?这样写妙在何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挑战训练
1.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少年游 早行
林仰
霁霞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山径人稀,翠萝深处,啼鸟两三声。
霜华重迫驼裘冷,心共马蹄轻。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做许多情。
(1)诗题为“早行”,诗人是如何表现“早”的?请作具体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写“啼鸟两三声”,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用了什么样的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词的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喜见外弟①又言别
李益
十年离乱②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③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注]①外弟:表弟。②十年离乱:指安史之乱。
③称名:互道姓名。
(1)第二联的诗眼是那一个字?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述尾联写景在表达上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李白的《长相思》,完成后面题目。
长相思
李 白
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箪色寒。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绿水之波澜。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
(1)“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箪色寒。”从哪几个角度写出时令已是深秋?诗人描绘深秋景象的目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简明的语言,评点“孤灯不明思欲绝”一句“孤”字的艺术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
秦 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1)后人认为该词描绘了一个女子在春天所生发的“淡淡哀愁”,亦体现作者秦观心中的“淡淡的愁”。请你说说“淡淡的愁”的“淡淡”二字在词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请结合具体词句作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在飞花轻似梦”一句是个比喻句,今人沈祖棼在《宋词赏析》中将其称为“奇喻”,请你说说这个比喻“奇”在何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除夜作
高 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1)首句“旅馆寒灯独不眠”渲染了怎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认为第三句“故乡今夜思千里”“愈有意味”。为什么说“愈有意味”?试作简要评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全诗内容,分析并回答作者“独不眠”和“转凄然”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
台 城
韦 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寄 人
张 泌
别梦依依到谢家①,小廊回合曲栏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注]①谢家:代指女子的家。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两首诗作者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上面两首诗的后半篇在艺术手法上同中有异,请对此作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强化训练答案】
一、基础训练
1.(1)梅。第一二两句写梅花开在冬春之际,花色如雪,香气高雅不同一般,花枝旁逸,花栽种在农家院内。
(2)用对比的手法。明写梅花不择环境“一般开”,暗赞贫贱不移、富贵不淫的高洁品格。
2.(1)这是因为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用“铺”准确、形象。运用“铺”字,表现了秋天夕阳的柔和与江面的平静,给人以安闲、舒适之感。
(2)“可怜”意为可爱。诗人看到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珍珠般的露珠,深蓝的天幕上悬挂着一张精巧银弓般的新月,所以才脱口而出赞美这可爱的夜晚。
3.从表面看,这首词写的是对往昔繁华的眷恋,但实际上是表达梦醒后其处境无限凄凉。作者通篇不对当前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这场繁华生活的梦境进行有力的反衬。梦境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便越是浓重;对昔日繁华的眷恋越深,今日处境越凄凉。
答案应包括三个方面:(1)读出了什么?(表达梦醒后其处境无限凄凉;表达对往昔繁华的眷恋、怀念、思念,极尽故国的繁华热闹)。(2)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反衬或虚实结合)。(3)艺术手法的表达效果。
4.(1)①天色已晚。②下起细雨。(①扣“晚钟鸣上苑”或诗中“朝”“晚”二字分析作答。②扣“疏雨过春城”分析作答。)
(2)①盼好友到来的期待之情,或久候好友不至的怅惘之情。(可紧扣诗题中“待”字或体味全篇诗情回答)②清早就已经打开层层的屋门;或立起或坐下都在倾听有没有友人车子到来的声音;以为听到了友人身上玉佩的清脆响声,正要出门去迎接,哪知却原来是自己弄错了。
5.答案:“卧”字确实使用最妙,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如不同意此种说法,但能够自圆其说,可根据具体情况考虑给分。
二、提高训练
1.(1)三四句用了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衬托得梁园更加萧条。(2)这首诗抒发了物是人非,盛衰无常的感慨。
2.很妙。因为本诗抒发了佳节思亲的感情,九日登高,遥望故乡,客中送客,愁思倍加,忽见一对鸿雁从北方飞来,不禁脱口而问,我想北归不得,你为何还要南来,形成强烈对比,把思乡的愁绪推到高峰。问得虽然无理,却烘托了感情的真挚,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3.(1)喜悦、赞赏;贬斥、嘲讽。(2)前者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后者由柳枝的随风摇摆、披拂不定联想到没有节操、反复无常的小人。
4.(1)以动衬静。(2)向往悠闲舒适的隐居生活。
5.(1)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2)答: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
6.(1)①情景交融或正话反说,以乐写哀,欲抑先扬。②表达了诗人满腹的乡思和愁绪。(2)并不相悖,而使诗更显构思精巧,以闲适写哀愁,含蓄委婉或从侧面表达了诗人浓浓思乡之情。
三、挑战训练
1.(1)描写特征性的景物表现“早”:朝霞已散,晓月犹明,残星未落,寒霜犹重。
(2)清幽静谧(清静),以动衬静。
(3)诗人的心境是轻松愉悦。有直接表现:尽管霜重天冷,但诗人心情轻松,便觉马行轻快。间接表现:以景写情,心情愉悦,便觉青山流水皆有情,赏心悦目。
2.(1)答:第二联的诗眼为“惊”。一个“惊”写出了离乱十年之后兄弟相见不相识的吃惊情态。形象地写出了安史之乱后,兄弟重逢,由“惊”而喜的动人场面。
(2)答:诗人寓情于景,把兄弟久别重逢又相别的的惋惜惆怅之情(1分)寓于“秋山几重”之中。
3.(1)从听觉、视觉的角度写出了时令已是深秋,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凄凉和思念之苦。(2)一个“孤”字,明写一盏昏暗的灯,蕴涵着诗人内心的孤苦与无奈,“孤灯不明”引人“思欲绝”,“思欲绝”的人儿眼中总是不明的“孤灯”。
4.(1)词人使用或选取了“轻寒”“晓阴”“淡烟”“丝雨”“如梦的飞花”等词语或意象,通过轻浅的色调、幽渺的意境,体现了“淡淡”二字。
(2)它的奇,可以分两层说。第一,“飞花”和“梦”本来不相类似,无从类比。但词人却发现了它们之间有“轻”和“美”这两个共同点,就将两样原来毫不相干的东西联成一体,构成了既恰当又新奇的比喻。
第二,一般的比喻,都是以具体的事物去形容抽象的事物,或者说,以容易捉摸的事物去比喻难以捉摸的事物。但词人在这里却反其道而行之。他不说梦似飞花,而说飞花似梦,也同样很新奇。这个比喻用语奇绝,特别具有一种诗意美和画境美。
5.(1)渲染了清冷凄凉的氛围(1分)表达了作者孤寂的心情(1分)。
(2)作者匠心独运,通过写故乡亲人对自己的思念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因而显得“愈有意味”。
(3)①客居他乡,思乡心切;②感慨时光易逝,岁月无情。
6.(1)前一首表现的是怀古伤今之情,或历史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后一首表现的是别后的相思。
(2)同:这两首诗后半部分都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无知之物(前柳后月)人格化。 异:前诗写柳之“无情”,以物之无情来反衬人之有情;后诗写月之“多情”,以其多情映衬
(烘托)别离之苦。
专题2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范例简析
例1 (2006年全国高考四川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 归
周 密
夜深归客依筇行,冷磷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筇:此代指竹杖。
“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
【解析】 答案:这幅画面描绘的是诗人想像的情景:竹篱茅舍中,一缕昏黄的灯光从竹窗里斜漏出来。青灯之下,诗人日思夜盼的妻子(母亲)正在一针一线地缝补着衣服。诗人那怀乡思归的急切心情,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正从这幅画面中流溢出来。
本诗用“夜归”统摄全篇。既然已“夜深”了,还要归家,那么思家怀乡之切自不必说;“竹窗斜漏补衣灯”,这是游子(夜行人)快至家门时所见,夜已深了,家里还亮着“补衣灯”,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扑面而来。答题要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回答任何问题都要联系诗歌内容,譬如回答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时,除了将这种思想感情的名称答出之外,还要抓住诗中的意象或词语进行分析。
例2 (2005年全国卷二,广西、黑龙江、吉林等地区用)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解析】 答案:(1)“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2)①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像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②诗的语言朴实无华(平易通俗)。(意思答对即可)
在唐代,冬至是个重要的节日,朝廷里放假,民间互赠饮食,穿新衣,贺节,一切和元旦相似。这样一个佳节,在家中和亲人一起欢度,才有意思。然而,诗人如今在邯郸的客店里,正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遍插茱萸少一人”呀。“抱膝灯前影伴身”正是“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独。
白诗语言风格,在高中语文教材中了解得比较多。高中语文第五册在比较杜甫和白居易诗歌风格异同中有“白诗明快浅显,立意巧妙”的内容;高中语文第五册第152页《唐诗简介》中有“在艺术表现上,白居易主张要写得通俗易懂”的话。
强化训 练
一、基础训练
1.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
李 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题目中“即兴”即“即景抒怀”之意,联系全诗看,诗人抒发了什么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 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古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闻风”二字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此说?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咏 风
王 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诗人通过咏风,抒发了什么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这首诗颈联和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望洞庭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以下是作者在流寓夔州期间所写的一首诗。阅读全诗,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中所描绘的意境及抒发的感情。
日暮
杜 甫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淮上鱼者
郑 谷
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船移浦上风。
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荻花中。
[注]浦:河流入海处。
①诗的第一句是一个特写镜头,描写的是什么情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谈谈你对这首诗中描写渔家生活的认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乌江亭
杜 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前人评论“卷土重来未可知”是全诗精华之所在,你是否同意此观点?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提高训练
1.阅读下面的这首词,回答问题。
浣溪沙
欧阳修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么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樽前?
有人批评这首词的下片有“及时行乐的消极情调”,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遣怀
杜 牧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①掌中轻②。
十年一觉扬州梦③,赢得青楼薄名。
[注]①楚腰纤细,典出《韩非子•二柄》:“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②掌中轻,典出《飞燕外传》,指汉成皇后赵飞燕,“体轻,能为掌上舞”。③杜牧曾在扬州任幕僚,潦倒江湖,游戏秦楼楚馆,以酒为伴。
本诗第三句“十年一觉扬州梦”,“十年”与“一觉”相对,给人“很久”与“极快”的鲜明对比感,这样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试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清溪行
李 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古人论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一、二句中的“诗眼”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得胜乐
白朴
红日晚,残霞在,秋水共长天一色。寒雁儿呀呀的天外,怎生不捎个字来?
前人在评论这首元曲时曾说,此曲最大的特点是在于“熔铸点化”
。你是怎样理解的?请结合全曲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纳凉
秦 观
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①诗中点明题意的一句是
②透过诗句的表面来看,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渔家傲 题玄真子图
张元千
钓笠披云青嶂绕,绿蓑细雨春江渺。白鸟飞来风满棹。收纶了,渔童拍手樵青笑。
明月太虚同一照,浮家泛宅忘错晓。醉眼冷看城市闹。烟波老,谁能惹得闲烦恼。
“白鸟飞来”一句,生动地描述了_______。“浮家泛宅”指_______,这里进一步揭示了作者_______的性格。“醉眼冷看城市闹。”三句直抒作者_______的旷达情怀。
7.下面这首诗通过山行所见,歌咏了山地春天的美景,表现的主旨是什么?
山行留客
张 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挑战训练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本词首句“风住尘香花已尽”,用语含蓄,暗含着作者怎样的心情?“载不动、许多愁”历来为人所称道,这一句好在哪里?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南吕]四块玉•闲适
关汉卿
旧酒投,新醅泼,老瓦盆边笑呵呵。共山僧野叟闲吟和。他出一对鸡,我出一个鹅,闲快活。
[注]投:再酿之酒。醅:未滤过的重酿酒。
前人在评论这首元曲时曾说,“闲”可以看作是本曲的“曲眼”,你同意吗?结合全曲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坐
张 耒
庭户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
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融情于景,景中含情是本诗的突出特点,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苏 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苏轼被贬黄州,因政治上遭受重大打击,产生了随遇而安的思想。
这首词在写景方面堪称妙笔,试分析它妙在何处?对本词提示主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与赏析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3)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注]诗人被罢和州刺史返洛阳时,在扬州和白居易相逢,白居易写了一首诗相赠,刘禹锡便写了这首诗酬答。
(1)“到乡翻似烂柯人”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试联系前三句,简要分析说明诗人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请联系“千帆过”“万木春”,简要说明五六两句所表达的思想境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五六两句形象生动,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简要阐述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赏识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题。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泛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注]①“天涯”句:此时与远离的亲人共望一轮明月。②竟夕:终夜。③不堪:不能。盈手:满手
(1)首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千古传诵的名句是五律《望月怀远》的亮点,诗人将无形的“怀远”的情感化成有形的文字,它给予我们怎样的审美愉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抒情不是空喊口号,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用清丽的语言着意刻画出男主角的形象,通过他的动作与想像来展露情怀。
①男主角有哪些动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由想念催生出怎样的想像?
想像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强化训练答案】
一、基础训练
1.以眼前“绿草、芳树、山泉、鸟语”等宜人之景,衬托诗人凄凉心境,抒发了诗人对安史之乱后的国家命运的叹惜关切之情。
2.答:同意。全篇紧紧围绕“闻风”二字进行艺术构思。首联颔联两写临风而思友、闻风而疑来;颈联写风吹叶动,露滴沾苔,用意还是写风;尾联写入幌拂埃的也是风,是遐想;末句期望风至而寄思友之意。全篇实虚结合,诗人一系列细微的内心活动,皆随风而起,随风递进,交相衬托。
3.诗人通过咏风,以风喻人,托物言志,赞颂了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风不舍昼夜,努力做到对人有益,这正是诗人写作本诗的旨趣所在。
4.单从字面上看,颈联上句是说欲渡浩渺的洞庭湖但没有渡船,下句说在圣明的时代痛感无所作为;尾联则借临渊羡鱼的典故,表达了一种出仕的渴望。总之,这二联抒发了有心出仕却无人赏识(荐引)的忧愤不平之情。
5.意境:寂静、清冷、凄清、洁净。
情感:思乡恋亲或悲凉抑郁。
6.①老渔翁驾舟江上劳作的情景。 ②有艰辛的劳动,也有生活乐趣,随遇而安,自由自在。
7.同意。此句含有“败而不馁”之理,遇到失败要“包羞忍耻”,重整旗鼓,不能灰心丧气,要正确对待挫折,吸取教训。
二、提高训练
1.不同意。及时行乐仅是表面现象,其实质是借饮酒来抒发政治理想抱负不得实现的愤世之意,以获得精神上的片刻快慰。
2.“十年”和“一觉”相对,给人以“很久”与“极快”的鲜明对比感,愈加显示出诗人感慨之深。这首诗除忏悔之意外,大有前尘恍惚如梦,不堪回首之意。
3.“清”和“异”分别是第一、二句的诗眼。“清”字形容词用如使动词,不但写出了清溪的清澈,而且写出了诗人的心理感受,使自然景观与心理感受融为一体;“异”状水色,不但写出了清溪之水的奇异,而且提领下文,展开诗篇,有力地烘托了诗歌的主题。
4.作者把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中的“孤鹜”变成“寒雁”,由雁儿传书的想像又逼出“怎生”
句,于是,单纯写景的一联名句,顿时变成了另一种思秋怀人的意境。简淡的笔墨中蕴含着复杂而隐微的情思。景中有人,静中有动,饶有诗情画意。
5.①携杖来追柳外凉。②诗人渴望远离炙手可热的官场社会,刻意追求理想中的清凉世界。
6.渔家生活的无穷乐趣。舟居。安于舟居漂泊的孤傲、清高的性格。希望宋代君王能知人善任,支持变法,使自己成就一番事业。
7.诗人没有用一般的客套去挽留,而是针对客人的心,用山中美景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一步一步地引导客人开阔视野,驰骋想像,改变他的想法,达到“留客”目的。
三、挑战训练
1.“风住尘香花已尽”句暗含着作者对春天逝去的惋惜、伤感和对自身年华已逝、流浪无依的感慨;“载不动、许多愁”好在用夸张的比喻把抽象的情感化为具体的形象,使得前面展现的“愁”有了重量和质感,造语奇特而有新意。
2.同意。本曲记叙了一次小宴会的场面,在宴会中没有达官贵人,有的只是情投意合的朋友;没有矫揉虚伪的做作,有的只是真诚热烈的情感。
3.同意。这首诗描写了秋夜之景,上联突出了秋夜的清幽寂静,下联描写了残叶“迎风尚有声”的景象,全诗没有一个情字,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胸怀与抱负却跃然纸上。
4.第一问:一二两句十四个字,由远而近,写出了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景物,描绘了自己所处的具体环境,容量之大,甚为奇妙。三四两句,意境虽清新淡雅,但隐约透出词人那种百无聊赖、自寻安慰、无可奈何的心境。第二问,作者在被贬黄州后抑郁不得志、百无聊赖、自寻安慰,而又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的无可奈何的思想,正是在这样的意境中抒发出来的。
5.(1)用典故既暗示自己贬谪时间的太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诗人不免有生疏而怅惘的心情。(2)就五六两句诗整体看,诗人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表现出豁达的襟怀。(3)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6.(1)诗人将“望月”而催生的深深的怀远之情,变成可读可感的诗句,承载了浓浓的情感,引发我们的思考,联想和想像品尝到美的滋味。(2)①因观月而生怀远之情;辗转反侧终夜难眠;灭烛,披衣与还寝。②将月光捧送恋人的奇想,又期望梦中约“佳期”。
专题3 文言文整体阅读
范例简析
例1 (2006年高考全国Ι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何远,字义方,东海郯人也。武帝践阼,为后军鄱阳王恢录事参军。远与恢素善,在府尽其志力,知无不为,恢亦推心仗之,恩寄①甚密。迁武昌太守。远本倜傥,尚轻侠,至是乃杜绝交游,馈遗秋毫无所受。武昌俗皆汲江水,盛夏,远患水温,每以钱买民井寒水。不取钱者,则②水还之。迹虽似伪,而能委曲用意。车服尤弊素,器物无铜漆。江左水族甚贱,远每食不过干鱼数片而已。然性刚严,吏民多以细事受鞭罚,遂为人所讼,征下廷尉,被劾十数条。后为武康令,愈厉廉节,除淫祀,正身率职,民甚称之。太守王彬巡属县,诸县皆盛供帐以待焉。至武康,远独设糗③水而已。武帝闻其能,擢为宣城太守。自县为近畿④
大郡,近代未之有也。郡经寇抄,远尽心绥理,复著名迹。期年,迁树功将军、始兴内史。时泉陵侯朗为桂州,缘道多剽掠,入始兴界,草木无所犯。远在官好开途巷,修葺墙屋,民居市里,城隍厩库,所过若营家焉。田秩奉钱,并无所取,岁暮择民尤穷者充其租调,以此为常。而性果断,民畏而惜之。所至皆生为立祠,表言政状,帝每优诏答焉。迁东阳太守。远处职,疾强富如仇雠,视贫细如子弟,特为豪右所畏惮。在东阳岁余,复为受罚者所谤,坐免归。远性耿介,无私曲,居人间绝请谒,不造诣。与贵贱书疏,抗礼如一。其所会遇,未尝以颜色下人,是以多为俗士所疾恶。其清公实为天下第一。居数郡,见可欲终不变其心,妻子饥寒如下贫者。及去东阳归家,经年岁,口不言荣辱,士类益以此多之。其轻财好义,周人之急,言不虚妄,盖天性也。每戏语人云:“卿能得我一妄语,则谢卿以一缣。”众共伺之,不能记也。
(节选自《南史•何远传》)
[注]①恩寄:对下级信任托付。②:担运。③糗:干粮。④近畿:京城附近地区。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远与恢素善 善:友好。
B.远本倜傥,尚轻侠 尚:崇尚。
C.视贫细如子弟 视:爱抚。
D.士类益以此多之 多:称赞。
【解析】 答案C。“视”在我们所学的古文中主要义项是“看,看待,比较”等。如《六国论》“子孙视之亦不甚惜”,《廉颇蔺相如列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而本句“视贫细如子弟”根据语境应该是“看待”的意思。
9.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何远“生性耿介”和“为官清廉”的一组是()
A.迹虽似伪,而能委曲用意
不取钱者,则水还之。
B.正身率职,民甚称之。
岁暮择民尤穷者充其租调。
C.与贵贱书疏,抗礼如一。
田秩奉钱,并无所取。
D.其所会遇,未尝以颜色下人。
尽心绥理,复著名迹。
【解析】 答案C。A项表示他的善解人意,曲意对人。B项的“岁暮择民尤穷者充其租调”是体恤贫苦。D项“其所会遇,未尝以颜色下人”是他的平等待人;“尽心绥理,复著名迹”是尽职尽责。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远任录事参军时尽心尽力,很受上级信任倚重;但性情刚正严厉,任武昌太守时常因小事鞭罚吏民,因而被检举审理的罪状有十数条之多。
B.何远坚守节操,不逢迎上司,太守王彬巡察属县,何远仅给他提供干粮、饮水;为官有才干,任始兴内史时,未再发生过界内盗匪抢掠侵犯之事。
C.何远在任时,像经营家业一样整治辖境,百姓为他建造生祠,皇帝也下诏予以表彰;但在东阳太守任上,由于遭到受罚者的诬告,而被免职还家。
D.何远品行正派,不徇私情,与人交往不受请托,也不拜访他人;为人轻财好义,能救人之急,说话从无虚妄,大家始终无法找到他说谎话的证据。
【解析】 答案B。这道题难度不小,很多考生没有注意到文章中提到了一个人就是泉陵侯朗,强调是他沿途抢掠骚扰,但到了始兴县内,一草一木也不敢侵犯,而不是选项中所说任内没有抢掠侵犯的事。
11.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县为近畿大郡,近代未之有也。
(2)居数郡,见可欲终不变其心,妻子饥寒如下贫者。
【解析】
译文:(1)自县令升为靠近京都的大郡长官,是近代从未有过的事。(译出给2分;“为”“未之有”两处,译对一处给1分)
(2)他先后出任数郡太守,见到可产生贪欲的东西,始终不改变自己的廉洁之心,他的妻子儿女饥寒交迫,如同最贫穷的人。(译出大意给3分;“居”、“终”、“妻子”三处,译对一处给1分)
强化训练
一、基础训练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优孟,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王下令曰:“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优孟闻之,入殿门,仰天大哭。王惊而问其故。优孟曰:“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王曰:“何如?”对曰:“臣请以雕玉为棺,文梓为椁,梗、枫、豫章为题凑①,发甲卒为穿圹②,老弱负土,齐、赵陪位于前,韩、魏翼卫其后,庙食太牢,奉以万户之邑。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王曰:“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为之奈何?”优孟曰:“请为大王六畜葬之。以垄灶为椁,铜历为棺,赍以姜枣,荐以木兰,祭以粮稻,衣以火光,葬之于人腹肠。”于是王乃使以马属太官,无令天下久闻也。
楚相孙叔敖知其贤人也,善待之。病且死,属其子曰:“我死,汝必贫困。若往见优孟,言‘我孙叔敖之子也’。”居数年,其子穷困负薪,逢优孟,与言曰:“我,孙叔敖之子也。父且死时,属我贫困往见优孟。”优孟曰:“若无远有所之。”即为孙叔敖衣冠,抵掌谈语。岁馀,像孙叔敖,楚王及左右不能别也。庄王置酒,优孟前为寿。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生也。欲以为相。优孟曰:“请归与妇计之,三日而为相。”庄王许之。三日后,优孟复来。王曰:“妇言谓何?”孟曰:“妇言慎无为,楚相不足为也。如孙叔敖之为楚相,尽忠为廉以治楚,楚王得以霸。今死,其子无立锥之地,贫困负薪以自饮食。必如孙叔敖,不如自杀。”因歌曰:“山居耕田苦,难以得食。起而为吏,身贪鄙者馀财,不顾耻辱,身死家室富,又恐受赇③枉法,为奸触大罪,身死而家灭;贪吏安可为也!念为廉吏,奉法守职,竟死不敢为非;廉吏安可为也!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于是庄王谢优孟,乃召孙叔敖子,封之寝丘四百户,以奉其祀。后十世不绝。此知可以言时矣。(选自《史记•滑稽列传》)
[注]①题凑:用来保护棺椁的木头。②穿圹:挖掘坟坑。③受赇(qiú):接受贿赂。
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群臣丧之
丧:为……治丧。
B.寡人之过一至此乎
一:竟然。
C.于是王乃使以马属太官
属:同“嘱”,嘱咐。
D.此知可以言时矣
时:及时,时机正好。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跟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左右争之,以为不可
B.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
C.楚王得以霸
D.贫困负薪以自饮食
3.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
②请归与妇计之,三日而为相
③如孙叔敖之为楚相
④必如孙叔敖,不如自杀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4.下列各句编成四组,全能表现优孟善于“讽谏”的一项是()
①优孟闻之,入殿门,仰天大哭
②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
③祭以粮稻,衣以火光,葬之于人腹肠
④父且死时,属我贫困往见优孟
⑤岁馀,像孙叔敖,楚王及左右不能别也
⑥请归与妇计之,三日而为相
⑦此知可以言时矣
A.①②③⑥B.①②⑤⑦
C.①③④⑤D.②③④⑦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优孟虽是宫中一名艺人,且身材矮小,貌不惊人,但擅长言辞,常用谈笑的方式来讽谏。
B.优孟先假意劝说应以人君之礼厚葬马,使楚王自省“贱人而贵马”行为的荒谬,最后建议把马吃掉是为之下葬的最好办法。
C.孙叔敖死前让儿子如遇贫困找优孟,优孟知道后穿戴孙叔敖的衣帽,学习其举止谈吐,一年之后就学得十分相似了。
D.楚庄王误以为优孟是孙叔敖复生,想任他为相。优孟与妻子商定三日之后为相,又责怪庄王利用孙叔敖成就霸业,而对他的后代却不闻不问。
6.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
诸葛恪字元逊,瑾长子也。……恪父瑾面长似驴。孙权大会群臣,使人牵一驴入,长检其面,题曰诸葛子瑜。恪跪曰:“乞请笔益两字。”因听与笔。恪续其下曰“之驴”。举座欢笑,乃以驴赐恪。他日复见,权问恪曰:“卿父与叔父孰贤?”对曰:“臣父为优。”权问其故。对曰:“臣父知所事,叔父不知,以是为优。”权又大噱。命恪行酒,至张昭前,昭先
有酒色,不肯饮。曰:“此非养老之礼也。”权曰:“卿其能令张公辞屈,乃当饮之耳。”恪难昭曰:“昔师尚父九十,秉旄仗钺,犹未告老也。今军旅之事,将军在后,酒食之事,将军在先,何谓不养老也?”昭卒无辞,遂为尽爵。后蜀使至,群臣并会,
权谓使曰:“此诸葛恪雅好骑乘,还告丞相,为致好马。”恪因下谢,权曰:“马未至而谢何也?”恪对曰:“夫蜀者陛下之外厩,今有恩诏,马必至也,安敢不谢?”
恪之才捷,皆此类也。权甚异之,欲试以事,令守节度。节度掌军粮谷,文书繁猥,非其好也。
(陈寿《三国志•吴书十九》)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检其面长
检:用长标签贴
B.乞请笔益两字
益:增加
C.恪难昭曰
难:为难
D.此诸葛恪雅好骑乘
雅:平素,向来
2.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乃以驴赐恪
乃当饮之耳
(2)权问其故
卿其能令张公辞屈
A.两个“乃”相同,两个“其”不同。
B.两个“乃”相同,两个“其”相同。
C.两个“乃”不同,两个“其”相同。
D.两个“乃”不同,两个“其”不同。
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诸葛谨面长似驴,孙权大会群臣时,本想取笑他,结果诸葛谨的儿子诸葛恪巧妙地维护了父亲的面子。
B.诸葛恪在回答孙权提出的“卿父与叔父孰贤”的问题时,既肯定了父亲的贤能,又表明了父亲的忠心。
C.诸葛恪认为尚父年九十且行军打仗,吃肉喝酒,没有告老,张昭应向他学习。
D.诸葛恪才思敏捷,孙权觉得他很不寻常,想考察他,令试任节度使之职。
4.将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父知所事,叔父不知,以是为优。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军旅之事,将军在后,酒食之事,将军在先,何谓不养老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
孟业,字敬业,臣鹿安国人。家本寒微,少为州吏。性廉谨,同僚诸人侵盗官绢,分三十匹与之,拒而不受。魏彭城王元韶拜定州,除典签。长史刘仁之谓业曰:“我处其外,君处其内,同心戮力,庶有济乎!”未几仁之征入为中书令,临路启韶云:“殿下左右可信任者唯有孟业,愿专任之。余人不可信也。”又与业别,执手曰:“今我出都,君便失援,恐君在后,不自保全。唯正与直,愿君自勉。”业唯有一马,因瘦而死。韶以业家贫,令州府官人同食马肉,欲令厚偿,业固辞不敢。韶乃戏业曰:“卿邀名人也。”对曰:“业以细微,伏事节下,既不能裨益,宁可损败清风!”后齐高祖书与韶云:“典签姓孟者极能用心,何不置之目前?”韶,高祖之婿也。仁之后为兖州,临别谓吏部崔暹曰:“贵州人士,唯有孟业,宜铨举之,他人不可信也。”崔暹问业曰:“君往在定州,有何政绩,使刘西兖如此钦叹?”答曰:“禀性愚直,唯知自修,无他长也。”
天保初,清河王高岳拜司州牧,闻业名行,复召为法曹。业形貌短小,及谒见,岳心鄙其渺小,笑而不言。后寻业断决之处,乃谓业曰:“卿断决之明,可谓有过躯貌之用。”寻迁东郡守,以宽惠著。其年,麦一茎五穗,其余三穗四穗共一茎,合郡人以为政化所感。寻以病卒。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业以细微,伏事节下
细微:细致周到
B.宁可损败清风
清风:清廉的风气
C.唯有孟业,宜铨举之
铨举:选拔推荐
D.唯知自修,无他长也
自修:自我修养
2.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说明孟业为官清正廉洁的一组是()
①同心戮力,庶有济乎!
②唯正与直,愿君自勉。
③欲令厚偿,业固辞不敢。
④典签姓孟者极能用心。
⑤卿断决之明,可谓有过躯貌之用。
A.①③⑤B.③④
C.①②④D.②⑤
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一项是()
A.孟业出身贫寒低微之家,青年时做州府官吏,他性情廉谨,拒绝接受不义之财。元韶任定州长官,孟业被任命为典签之官。
B.长史刘仁之非常信任孟业。刘仁之应征入朝做中书令,临行向元韶推荐孟业,并勉励孟业坚守正直。
C.孟业的马死了,元韶想让州府官人吃马肉而付钱给家贫的孟业,孟业坚决不肯做这类有损清廉风气的事。他因此受到齐高祖的重视。
D.刘仁之出任兖州长官,临别又向吏部长官崔暹推荐孟业。孟业后做司州长官高岳的法曹官,因形貌短小,遭到高岳鄙视和讥笑,后高岳很佩服孟业有断决之明。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典签姓孟者极能用心,何不置之目前?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卿断决之明,可谓有过躯貌之用。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提高训练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4题。
方孝孺,字希直,一字希古,宁海人。孝孺幼警敏,读书日盈寸,乡人目为“小韩子”。长从宋濂学,濂门下知名士皆出其下。孝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洪武十五年,以吴沉、揭枢荐,召见。太祖喜其举止端整,谓皇太子曰:“此庄士,当老其才。”礼遣还。二十五年,又以荐召至。太祖曰:“今非用孝孺时。”
惠帝[朱元璋所立皇太孙朱允汶]即位,召为翰林侍讲。明年迁侍讲学士,国家大政事辄咨之。帝好读书,每有疑,即召使讲解。临朝奏事,臣僚面议可否,或命孝孺就①前批答。燕兵起,廷议讨之,诏檄皆出其手。燕王亦不奉诏。谋以计间之,间不得行。建文三年,燕兵掠大名。明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帝下诏征四方兵。孝孺曰:“事急矣。遣人许以割地,稽延数日,东南募兵渐集。北军不长舟楫,决战江上,胜负未可知也。”
。帝命诸将集舟师江上,而陈碹以战舰降燕,燕兵遂渡江。帝忧惧,或劝帝他幸,图复兴。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计,当死社稷。乙丑,燕兵入,帝自焚,孝孺被执下狱。先是,成祖[朱棣dì]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成祖颔之,至是欲使草诏,召至,悲恸之声彻殿壁,成祖降榻,劳曰:“先生勿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孝儒曰:“成王何在?”成祖曰:“彼自焚死。”孝儒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国赖长君。”孝儒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顾左右授笔札,曰:“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成祖怒,命磔②诸市,孝孺慨然就死,作绝命词曰:“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计兮谋国以犹。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又何求?呜呼哀哉兮庶不我尤。”时年四十有六。
(节选自《明史•方孝孺传》)
[注]①:屏风,这里指皇帝的座位。②磔:一种酷刑,割肉离骨,断肢体,再割断咽喉。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句是()
A.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
致:获得
B.此庄士,当老其才
老:尊敬
C.谋以计间之
间:挑拨,使人不和
D.庶不我尤尤:怪罪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组是()
A.①太祖喜其举止端整
②自今以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B.①而陈碹以战舰降燕
②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C.①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
②不赂者以赂者丧
D.①国家大政事辄咨之
②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孝孺聪敏有学问,言谈举止庄重,很得明太祖的赏识,但两次被荐入朝,太祖并没有急着重用他。
B.明惠帝很倚重方孝孺,读书有疑难就请他讲解;朝会时臣子进奏需当堂答复的,有时就让他在御座边直接批复。
C.燕王起兵作乱,方孝孺不仅起草了讨伐燕王的檄文,还在军事上出谋划策,并做好了为国献身的准备。
D.方孝孺忠贞有气节,当时的读书人都以他为榜样,因而姚广孝认为杀了方孝孺,天下就没有读书人了。
4.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长从宋濂学,濂门下知名士皆出其下。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帝忧惧,或劝帝他幸,图兴复。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成祖降榻,劳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辛公义,陇西狄道人也。公义早孤,为母氏所养,亲授书传。周天和中,选良家子任太学生,以勤苦著称。武帝时,召入露门学①,令受道义。每月集御前令与大儒讲论,数被嗟异,时辈慕之。
从军平陈,以功除岷州刺史。土俗畏病,若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父子夫妻不相看养,孝义道绝,由是病者多死。公义患之,欲变其俗。因分遣官人巡检部内,凡有疾病,皆以床舆来,安置厅事②。暑月疫时,病人或至数百,厅廊悉满。公义亲设一榻,独坐其间,终日连夕,对之理事。所得秩俸,尽用市药,为迎医疗之,躬劝其饮食,于是悉差,方召其亲戚而谕之曰:“死生由命,不关相着。前汝弃之,所以死耳。今我聚病者,坐卧其间,若言相染,那得不死,病儿复差!汝等勿复信之。”诸病家子孙惭谢而去。后人有遇病者,争就使君,其家无亲属,因留养之。始相慈爱,此风遵革,合境之内呼为慈母。
后迁牟州刺史,下车,先至狱中,因露坐牢侧,亲自验问。十余日间,决断咸尽,方还大厅。受领新讼,皆不立文案,遣当直佐僚一人,侧坐讯问。事若不尽,应须禁者,公义即宿厅事,终不还閤。人或谏之曰:“此事有程,使君何自苦也!”答曰:“刺史无德可以导人,尚令百姓系于囹圄,岂有禁人在狱而心自安乎?”罪人闻之,咸自款服。后有欲诤讼者,其乡闾父老遽相晓曰:“此盖小事,何忍勤劳使君。”讼者多两让而止。
(《隋书•循吏传》)
[注]①露门学:古代学校名称。②厅事:官府办公的地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功除岷州刺史
除:授予官职
B.躬劝其饮食
躬:亲自
C.罪人闻之,咸自款服
服:服罪
D.讼者多两让而止两:再次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为母氏所养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B.若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C.因留养之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岂有禁人在狱而心自安乎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直接写辛公义勤政爱民的一组是()
①以勤苦著称
②公义患之,欲变其俗
③所得秩俸,尽用市药
④其家无亲属,因留养之
⑤因露坐牢侧,亲自验问
⑥罪人闻之,咸自款服
A.①②④B.③④⑤
C.④⑤⑥D.①②③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辛公义早年即失去了父亲,却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B.辛公义用实际行动改变了岷州亲属有病不加照料的不良风气。
C.辛公义到牟州后十多天就使牟州的监狱中不再有积压的案子。
D.辛公义的行为使牟州的罪人受到感动,诚心服罪,不再打官司。
5.把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凡有疾病,皆以床舆来,安置听事。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始相慈爱,此风遂革,合境之内呼为慈母。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毛玠字孝先,陈留平丘人也。少为县吏,以清公称。将避乱荆州,未至,闻刘表政令不明,遂往鲁阳。太祖①临兖州,辟为治中从事。玠语太祖曰:“今天下分崩,国主迁移,生民废业,饥馑流亡,公家无经岁之储,百姓无安固之志,难以持久。今袁绍、刘表,虽士民众强,皆无经远之虑,未有树基建本者也。夫兵义者胜,守位以财,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太祖敬纳其言,转幕府功曹。
太祖为司空丞相,玠尝为东曹掾②,与崔琰并典选举。其所举用,皆清正之士,虽于时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终莫得进。务以俭率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节自励,虽贵宠之臣,舆服不敢过度。太祖叹曰:“用人如此,使天下人自治,吾复何为哉!”文帝为五官将③,亲自诣玠,属所亲眷。玠答曰:“老臣以能守职,幸得免戾,今所说人非迁次,是以不敢奉命。”大军还邺④,议所并省。玠请谒不行,时人惮之,咸欲省东曹。乃共白曰:“旧西曹为上,东曹为次,宜省东曹。”太祖知其情,令曰:“日出于东,月盛于东,凡人言方,亦复先东,何以省东曹?”遂省西曹。初,太祖平柳城,班所获器物,特以素屏风素冯几赐玠,曰:“君有古人之风,故赐君古人之服。”
【注】①太祖:即曹操,其子曹丕称帝,追尊他为太祖武帝。②曹:指分职治事的官署。掾:副佐官吏。③文帝:即曹丕,后为魏文帝。④邺:当时为曹操封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少为县吏,以清公称
称:称颂。
B.太祖敬纳其言
敬:慎重、不怠慢。
C.与崔琰并典选举
典:主管。
D.老臣以能守职,幸得免戾
幸:宠幸。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辟为治中从事
B.舆服不敢过度
C.亲自诣玠,属所亲眷
D.使天下人自治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毛玠“有古人之风”的一组是()
①闻刘表政令不明,遂往鲁阳
②太祖敬纳其言
③其所举用,皆清正之士
④虽贵宠之臣,舆服不敢过度
⑤用人如此,使天下人自治
⑥太祖知其情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4.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毛玠被太祖辟为治中从事,向太祖进言:出兵作战应合道义,不要贪恋官位积聚财物,才能成就霸王之业。
B.毛玠为东曹掾,与崔琰并典选举,受到太祖信任。这时文帝为五官将,于是也亲自拜访毛玠,向他求教。
C.商议合并减少官署时,官员找借口要减东曹,实际是不让毛玠继续做东曹掾,而太祖信赖毛玠,下令减西曹。
D.太祖平柳城时,分发所获器物,赐给毛玠素屏风素冯几。为表彰他有古人之风,还赐给他古人的衣服。
5.把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其所举用,皆清正之士,虽于时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终莫得进。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人如此,使天下人自治,吾复何为哉!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挑战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4题。
方克勤,浙宁海人也。少从乡先达学,穷研力索,至忘寝食。元季乱,隐山谷中。国初被征,起家为济宁知府。比至官,首为书一通悬康衢,谕天子爱养元元之意,民即有不乐,听诸府自言,禁隶卒谁何之。引耆耋坐语,讯得失。聘贤者为师,各立学,学凡数百区,学子系籍者至千人。时始诏民垦荒,阅三岁乃税。吏征率不俟期,民谓诏旨不信,辄弃去,田复荒。克勤与民约,税如期。区田为九等,以差等征发,吏不得为奸,野以日辟。岁暮转戎衣于燕,时令:役民舟者有诛。他郡以牛车从事,天雨雪,牛僵死于道,民破产十八九。民请以舟僦役,克勤曰:“吾知从民便而已,抵法非所惮也。”载以舟行。省义之,不问。郡城坏,故事,以兵完筑。指挥使倚奥援暴贵人为重,五六月,辄聚民万余人治之,民不得田,哀号往即工。克勤奋曰:“民困不救,乌用二千石为!”密闻之中书,即日诏罢役。视事三年,户口增数倍,一郡饶足。克勤为治以德化为本,不喜近名,尝曰:“近名必立威,立威必殃民,吾不忍也。”自奉简素,一布袍十年不易,日不再肉食。每行县,杯汤不肯受。兖州守因童子进二瓜,笞而却之。而于人最恩,南冠过郡者必米醪遗之,不能步者僦舟车送之。同列以事夺禄,旦夕延共食。会饮醉,投案大诟去,礼待之益恭。及酒解,来谢。克勤阳为不知者,曰:“昔之夜,吾亦大醉,不识君何谢也?”晚益畏慎,昼所为,夜必白之天,俯仰无愧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从先达学,穷研力索
索:探求。
B.时始诏民垦荒,阅三岁乃税
阅:观察。
C.故事,以兵完筑
完:修缮。
D.夜必白之天
白:告诉。
2.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方克勤为官正直清廉的一组是()
①克勤与民约,税如期。
②吾知从民便而已,抵法非所惮也。
③民困不救,乌用二千石为!
④每行县,杯汤不肯受。
⑤兖州守因童子进二瓜,笞而却之。
⑥昔之夜,吾亦大醉,不识群何谢也?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③④⑤ D.②③⑥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克勤青年时刻苦学习,元末避乱山中。明朝初任济宁知府,做爱民之事,兴办教育。在垦荒征税之事上,他按照朝廷规定办理,取信于民,并采取很好的措施。
B.年底往燕地运送军服时,方克勤为使百姓不受困苦,按照法令用船运送。他还能挺身为民,不畏权势,使朝廷下令停止农忙时征集大量百姓修郡城之事。
C.方克勤治政取得良好的政绩,但他不追求名誉,过着很简朴的生活。每次巡行属县,连杯热水也不肯接受。兖州长官通过方克勤的小仆人进献两个瓜,他也退回。
D.方克勤待人诚恳,受贬谪的人经过郡,他一定给予很大照顾。他为人宽和,礼待一位被罚俸禄的同事,那人酒后失态,后向方克勤道歉,方克勤装作不知而安慰他。
4.把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吾知从民便而已,抵法非所惮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民困不救,乌用二千石为!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奉简素,一布袍十年不易,日不再肉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4题。
陈宠字昭公,少为州郡吏,辟司徒鲍昱府。是时三府掾属专向交游,以不肯视事为高。宠常非之,独勤心物务,数为昱陈当世便宜。昱高其能,转为辞曹,掌天下狱讼。其所平决,无不厌服众心。肃宗初,为尚书。是时承永平故事,吏政尚严切,尚书决事率近于重。宠以帝新即位,宜改前世苛俗,乃上疏。帝敬纳宠言,每事务于宽厚。宠性周密,常称人臣之义,苦不畏慎。自在枢机,谢遣门人,拒绝知友,唯在公家而已。朝廷器之。皇后弟侍中窦宪荐真定令张林为尚书,帝以问宠,宠对:“林虽有才能,而素行贪浊。”宪以此深恨宠。林卒被用,而以藏污抵罪。及帝崩,宪等秉权,常衔宠,乃白太后,令典丧事,欲因过中之。黄门侍郎鲍德素敬宠,说宪弟环曰:“陈宠奉事先帝,深见纳任,故久留台阁,赏赐有殊。今不蒙忠能之赏,而计几微之故,诚伤辅政容贷之德。”环亦好士,深然之,故得出为太山太守。及窦宪为大将军征匈奴,公卿以下及郡国无不遣吏子北奉献遗者,而宠刚正不阿。后和帝闻之,擢宠大司农。永元六年,为廷尉。性仁矜,及为理官,数议疑狱,常亲自为奏,每附经典,务从宽恕,帝辄从之,济活者甚众。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宪等秉权,常衔宠
衔:怀恨
B.欲因过中之
中:中伤。
C.而宠刚正不阿
阿:迎合。
D.性仁矜
矜:拘谨。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陈宠执法主张及才能的一组是()
①昱高其能,转为辞曹,掌天下狱讼。
②其所平决,无不厌服众心。
③宠以帝新即位,宜改前世苛俗。
④林卒被用,而以藏污抵罪。
⑤后和帝闻之,擢宠大司农。
⑥常亲自为奏,每附经典,务从宽恕。
A.①②④B.①⑤⑥
C.②③⑥D.③④⑤
3.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陈宠有才干,善交游,受到司徒鲍昱的赏识,让他掌管天下诉讼案件。
B.陈宠克己奉公,刚正不阿,虽然屡受权贵陷害,仍然为民请命,坚持斗争。
C.陈宠秉公执法,处治张林一类贪官毫不手软,对无辜百姓却济活甚众。
D.陈宠仁慈正直,宽厚勤勉,朝廷器之,奉侍二帝,深见纳任。
4.将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宠常非之,独勤心物务,数为昱陈当世便宜。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在枢机,谢遣门人,拒绝知友,唯在公家而已。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37—40题。
杨掞(shàn)字纯父,抚州临川人。少能词赋,里陈氏馆之教子,数月拂衣去。用故人荐,出淮阃杜杲幕,杲曰:“风神如许,它日不在我下。”由是治法征谋多咨于掞。逾年,安丰被兵,掞慨然曰:“事亟矣,掞请行。”乃以奇策解围,奏补七官。掞念置身行伍间,骑射所当工。夜以青布籍地,乘生马以跃,初过三尺,次五尺至一丈,数闪跌不顾。制置使孟珙辟于幕,尝用其策为“小子房”,与之茶局,周其资用。掞以本领钱数万费之,总领贾似道稽数责偿,珙以白金六百令掞偿之,掞又散之宾客,酣歌不顾。似道欲杀之,掞曰:“汉高祖以黄金万斤付陈平,不问出入,公乃顾此区区,不以结豪杰之心邪?”似道始置之。珙尝宴客,有将校语不逊,命斩之,掞从容曰:“斩之诚是,第方会客广谋议,非其时非其地也。”珙大服。未几,有大将立功,珙坐受其拜,掞为动色,因叹曰:“大将立功,庭参纳拜,信兜鍪不如毛锥子也。”于是谢绝宾客,治进士业,遂登第,调麻城尉。向士璧守黄州,檄入幕,寻以战功升三官。赵葵为京湖制置使,掞与偕行,王登迓于沙市,极谈至夜分,掞退曰:“王景宋满身是胆,惜欠沉细者,如掞副之,何事不可为也?但恐终以勇败。”后登死,人以为知言。逾时,士璧守峡州,招之,病不果行而卒。
(《宋史•杨掞传》)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是治法征谋多咨于掞
征谋:征战的计谋。
B.总领贾似道稽数责偿
稽数:核实数目。
C.珙坐受其拜,掞为动色
动色:生气变脸色。
D.惜欠沉细者
沉细:沉稳细致。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里陈氏馆之教子,数月拂衣去。
次五尺至一丈,数闪跌不顾。
B.用故人荐,出淮阃杜杲幕。
尝用其策为“小子房”。
C.乃以奇策解围,奏补七官。
公乃顾此区区,不以结豪杰之心邪?
D.寻以战功升三官。
但恐终以勇败。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杨掞力求上进的一组是()
①风神如许,它日不在我下。
②事亟矣,掞请行。
③夜以青布籍地,乘生马以跃。
④掞又散之宾客,酣歌不顾。
⑤于是谢绝宾客,治进士业。
A.①②④B.③④
C.③⑤D.①②⑤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杨掞出任驻淮将帅杜杲的幕僚,杜杲很器重他,多向他咨询政治军事方面的事。安丰被敌兵包围,情况危急时,他主动提出前去,用奇策解围。
B.杨掞能非常刻苦地训练自己的军事本领。在制置使孟珙手下为官时,曾因财务事招致贾似道要杀他,杨掞以应不惜金钱结交豪杰说服贾似道免了他的罪。
C.杨掞曾说服孟珙不斩宴客时出语不逊的手下军官。后来有大将立了功,庆贺时孟珙竟傲慢地坐着接受杨掞拜见,杨掞很受触动,于是专心学业,后中进士,调任麻城县尉。
D.杨掞受向士璧征召入其幕府,不久立战功升官。后来在沙市同王登畅谈到半夜,回来后他说,王登勇敢有胆量,恐怕会因不够沉稳细致而失败。王登死后,人们认为他的话是知人之言。
5.把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第方会客广谋议,非其时非其地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于是谢绝宾客,治进士业,遂登第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强化训练答案】
一、基础训练
(一)1.答案C。(属:交给,不是通假字。下段中的“属其子”才是通假)
2.答案C。(A“左右”指身边大臣;B“贱人”意动用法,以人民为低贱,轻视人民;D“饮食”,养活、维生)
3.答案D。(①表转折,但是;②表承接,就;③介词,像;④介词,及。)
4.答案A。(④是孙叔敖的儿子的话语;⑤表现优孟有高超的模仿才能,但与“讽谏”无直接关系;⑦是对优孟的评价,不是事迹。)
5.答案D。(优孟并未为相)
6.(1)译文:凭着堂堂的大楚国,有什么办不到呢?却用大夫的礼节来殡葬它,礼太轻,请用安葬国君的礼节来殡葬它。(注意“以楚国堂堂之大”的定语后置句式)
(2)译文:楚相孙叔敖坚守廉洁一直到死,如今老婆孩子身处困境,背柴为生,廉吏不值得做啊!(“持”是“坚守”,“妻子”是“妻子儿女”,“不足”是“不值得”。“不足为也!”是省略句,翻译时应把主语“廉吏”补出来。)
(二)1.答案C。(难:反驳。) 2.答案A。(乃:就;其:那,如果。) 3.答案C。
4.(1)我的父亲知道自己在侍奉谁,我的叔父却不知道,因此我父亲比我叔父贤能。 (2)如今行军打仗的事,将军您躲在后面,喝酒吃饭的事,将军抢在前面,说什么不尊敬老人呢?
(三)1.答案A。(细微:身份低贱。)
2.答案B。 3.答案D。(高岳并未鄙视和讥笑孟业) 4.(1)典签姓孟的人极能用尽心力为官,为什么不安排他在你面前当官呢?(2)您判决案件很英明,可以说起到了超过身体容貌的作用。
二、提高训练
(一)1.答案B。(老:用到年老退休。)
2.答案B。(均为转折连词。A代词“他”;语气副词。C连词“来”;介词,“因”。D代词“他”;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3.答案D。(“杀了方孝孺,天下就没有读书人了”的说法有误。)
4.(1)成年后(或长大了)跟从宋濂学习,宋濂学生中的著名人士都不如他。(得分点:“长”“门下”“出其下”)
(2)皇帝对此非常忧惧,有人劝皇帝到其他地方(去避难),然后再图谋复兴。(得分点:“或”“他幸”“图”)
(3)明成祖走下坐榻,劝导(方孝孺)说:“先生不要折磨自己了,我只是效法周公辅佐成王罢了。(得分点:“降榻”“劳”“法”)
(二)1.答案D。(此题考查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D项中的“两”,解释为“再次”讲不通。根据语境,既然是“让”了,就无所谓“两次”,所以这里应该解释为“双方”,是“讼者两方”。)
2.答案A。(此题考查常见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A项的两个“为”都是介词,表被动。B项上句的“若”是虚词,解释为“如果,假如”;下句的“若”是代词,代“你”。C项上句的“因”是连词,解释为“于是,就”;下句的“因”是介词,解释为“通过,经由”。D项的两个“乎”字,虽然词性相同,但意义作用不同,上句的“乎”表疑问,下句的“乎”表推测。)
3.答案B。(此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①句说明了辛公义勤奋好学,不是写他勤政爱民。⑥句是侧面写辛公义勤政爱民,不符合题干“直接写”的要求,因此①⑥句应该排除;②③④⑤都是直接写辛公义勤政爱民的行为。)
4.答案D。(此题考查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由原文“罪人闻之,咸自款服,后有欲诤讼者,……讼者多两让而止”可知,“不再打官司”不是罪人,而是“讼者”。)
5.(1)凡有患病的人,都用床抬来,安置在厅堂里。
(2)(岷州人)开始互相仁慈关爱,畏病风俗就改变了,全岷州境内的人都称他为慈母。
(三)1.答案D。(考查对文言常用实词的理解与解释。D项的“幸”应当“有幸”讲。)
2.答案B。\[A.官职名/办理、处理。B.超过限度、超过规定。C.亲近(动词)/亲戚(名词)D.约束、管理好自己/行政上相对独立,有权自己处理自己的事务。\]
3.答案B。(考查对文意理解把握的能力。其中①句说毛玠本想到刘表处,听说刘表政令不明,就改去了鲁阳,说明毛玠有清正“古人之风”。②句意在说明毛玠见解高明。④句是说明毛玠坚决按清正标准选用人而产生的影响。⑥句则是说太祖了解那些想不让毛玠当东曹掾之人的内情。因而只有①③⑤句才全是表现毛玠“有古人之风”的话。)
4.答案C。\[考查对文意全面正确的理解把握以及分析、评价的能力。A项中“不要贪恋官位积聚财物”之说不合原文之意。原文“守位以财”是说“要靠财物守住自己的地位”。B项中说文帝“于是也亲自拜访毛玠向他求教”是不合文意的错误之说。原文“亲自诣玠,属所亲眷”,是说“亲自到毛玠那里,嘱托选用自己亲近的人”。D项中说“还赐给他古人的衣服”是不合文意的,原文“故赐君下人之服”的“服”并不指“衣服”,而是指前文所说的“素屏风素冯(冯,通“凭”)几”这些“器物”。因而通过理解、分析,只有C项是正确的。\]
5.(1)他所举用的人,都是清廉正直之士。虽然在当时有很大的名声,但行为违背法规的人,终究不能得到推荐。
(2)这样推荐用人,使天下人严格要求、管好自己,我又忧虑什么呢!
三、挑战训练
(一)1.答案B。(阅:经过) 2.答案C。 3.答案B。
4.(1)我只知道给老百姓方便罢了,即使与法令相抵触我也无所畏惧。
(2)如果百姓有困苦而不救助,那二千石官(指知府)要来干什么呢!
(3)他自己生活简单朴素,一件布袍穿了十年也不换新,每天不吃两次肉食。
(二)1.答案D。(矜:宽和) 2.答案C。3.答案D。
4.(1)陈宠常常批评这种做法,他独自用心办理事务,多次向鲍昱陈说当时应办的事宜。
(2)自从身任要职,他就遣散门生、弟子,拒绝知交故友拜访,只在官署办事而已。
(三)1.答案C。(动色:变了脸色。)
2.答案D。(A项第一句中的“数”是数量词“几个”的意思,第二句中的“数”是副词“多次”的意思。B项第一句中的“用”是介词,相当于“因为”;第二句中的“用”是动词,相当于“采用”。C项第一句中的“乃”是连词,相当于“于是”;第二句中的“乃”是副词,相当于“竟”。D项的两个“以”都是介词,相当于“因为”。)
3.答案C。(①句是杜杲称赞杨掞的话;②句是杨掞勇敢接受任务;④句是杨掞豪爽结交客人。)
4.答案C。(“庆贺时孟珙竟傲慢地坐着接受杨掞拜见”不合文意,这里是接受立功大将的拜见。)
5.(1)但是现在正在会集宾客多方征集计谋建议,斩他不是时候也不是这个地方。
(2)于是他谢绝了宾客,研究进士学业,于是考中进士。
专题4 自然科技论文阅读
范例简析
例1 (2006年高考全国卷第一套)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地球气候成因新说
1997~1998年,南美西海岸发生无法预报的海流循环,导致沿岸海水的温度大幅上升,引起气候非典型的破坏性剧变,这就是厄尔尼诺现象。这种现象促使科学家开始专心致志地研究“海洋—大气层”原理。
水的密度是空气的800倍,水的热容量是空气的4倍。3米厚的海洋的热容量等于整个大气层的热容量。但是,大气层能量变换的速度是海洋能量变换的数倍。在“海洋―大气层”系,海洋是惯性媒质,变化缓慢,大气层则变化多端,其全球的稳定性依靠海洋来保持。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在全球气候的形成上,世界海洋水域起着重要作用。
人们根据世界海洋水域双层(表层和深层)循环原则,开始研究“全球海洋输送”理论。北大西洋是海洋多层循环最活跃的地区,那里就像“锁孔”,钥匙在里面转动,造成地球上气候的不稳定。北半球气候最近10年的变化完全符合“全球海洋输送”理论。
科学家承认,目前在海洋洋流循环方面还有许多问题无法回答,但已经清楚的是,世界海洋水域对大气层的热力和动力状态的影响,远远超过人类活动对气候产生的影响。
为了填补“海洋一大气层”原理方面的知识空白,世界气象组织推出一项名为“阿尔戈斯”的国际研究方案。这项方案包括建立一个全球海洋观察网,使用漂流浮标监视海水的变化。漂流浮标分布在世界各地海域,上面安装有测量海水温度和盐度的传感仪。科学家认为,正是海水的温度和盐度这两个因素影响着大气层。
浮标在指定水城的海面固定后,同卫星取得联系。然后,浮标用自身携带的水泵吸入海水,潜至2000米深处后,压力仪发出指令停止下潜,浮标开始在海流中收集信息。10天后浮标浮出海面,将收集到的信息发送给在轨道上运行的卫星。发送完毕后,浮标重新下潜,进入下一个探测周期。与此同时,卫星把接收到的信息发送到气象中心供研究人员分析研究。这项研究已经取得初步结论: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热带海洋水城急剧变暖,上面的大气层也相应开始变暖。
今天,世界各地海域共有3000个漂流浮标在日夜工作。科学家希望利用得到的资料,最终绘制“海洋气象图”。
1.从原文看,下列对“阿尔戈斯”方案相关内容的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A.由3000个随洋流上下浮动的浮标组成全球海洋观察网,监测海水变化。
B.用装有海水温度和盐度传感仪的浮标,在深海海流中收集相关信息。
C.用轨道上运行的卫星接收浮标采集的信息,控制浮标工作的全过程。
D.分析和研究浮标探明的深层海水热容量的信息,绘制“海洋气象图”。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海水温度的变化速度远远低于大气温度的变化速度,原因是海水密度远远大于大气密度。
B.在“海洋-大气层”系里,海洋被动而大气层主动,海洋变化缓慢,大气层则变化多端。
C.活跃的循环洋流像一把钥匙,在北大西洋这一“锁孔”中转动,导致北半球气候的不稳定。
D.海洋洋流的温度和盐度,改变了大气层的热力状态和动力状态,从而影响地球气候的形成。
3.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海洋—大气层”
原理,陆地上大面积水域的热容量,对周边地区的气温也起着一定的调节作用。
B.依据“全球海洋输送”理论,重新调控热带海洋洋流的流向,将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宜人的气候。
C.关注北大西洋这一“锁孔”,人们就可以有效地预报地球的气候变化,从而避免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
D.“阿尔戈斯”方案可以解决海流循环无法预报的难题,如利用这一成果,将有可能消除厄尔尼诺现象。
【解析】 第1题,答案B。本题考查的是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和辨析并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A项中“浮标组成全球海洋观察网”表述不当。C项中“控制浮标工作的全过程”文中无此信息。D项中原文中是“希望绘制海洋气象图”。
第2题答案B。该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海洋被动而大气层主动”不合文意。文中“海洋是惯性媒质”并不表示海洋被动。
第3题答案A。该题重点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B项中“重新调控热带海洋洋流的流向”不对。C项中“从而避免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太绝对。D项中表述太绝对。
例2 (2004年高考全国卷第一套)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人体干细胞
人类胚胎干细胞是人类胚胎发育早期——囊胚中未分化的细胞。囊胚外表是一层扁平细胞,可发育成胚胎的支持组织如胎盘等;中心的腔称为囊胚腔,腔内侧有内细胞群。内细胞群在形成内、中、外三个胚层时开始分化,内胚层分化形成肝、肺和肠等,中胚层分化形成骨骼、血液和肌肉等,外胚层分化形成皮肤、眼睛和神经系统等。由于内细胞群能发育成完整的个体,因而这些细胞被认为具有全能性。
成人身上也有干细胞,主要分布于骨髓、血液、大脑、胰腺等处,比如骨髓和血液中就有造血干细胞。但是,这些成年干细胞非常稀少,较难分离和纯化。它们的作用基本上是确定的,例如骨骼中的造血干细胞在体内环境下的使命就是分化成各种血液细胞。虽然近年来发现成年干细胞也具有一定的可塑性,例如在体外培养时,可通过改变条件让骨骼干细胞分化成神经细胞,但是目前还未发现成年干细胞能像胚胎干细胞那样具有分化出所有类型细胞的能力。同时,成年干细胞在体外难以扩增,而胚胎干细胞可以在体外扩增达三四百代。因此生物学家们普遍认为胚胎干细胞的研究更有价值,美国生物学家戴利说:“20世纪是药物治疗的时代,21世纪则是细胞治疗的时代。”
目前,胚胎干细胞研究的一个重点是用来产生神经细胞,以修复受损伤的神经系统。美国霍普金斯大学一个实验室用病毒感染老鼠的脊髓神经,使之瘫痪,然后从人的胚胎组织分离出来干细胞,在体外培养一段时间后,再注射到瘫痪老鼠的脊髓中。三个月后经过治疗的老鼠能蹒跚走路,而未经治疗的老鼠依然故我。解剖结果显示,这些来自人类胚胎的干细胞已经布满了老鼠的脊髓,并具有成熟的神经细胞的特征。
胚胎干细胞另一个研究重点是用于产生能分泌胰岛素的胰腺组织,再将这些胰腺组织移植到体内,以根治糖尿病。去年西班牙的研究者就将胰岛素基因转入小鼠的干细胞中,使之具有分泌胰岛素的能力,再将这些干细胞植入患糖尿病的小鼠胰腺中,结果小鼠的糖尿病症状消失了。
胚胎干细胞还有多种可能的用途。不过,医学界的美梦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变成现实。胚胎干细胞分化的组织是否会在人体内无限度地增殖,甚至形成肿瘤,科学家必须小心提防,以免未得其利,先受其害。而分离干细胞必须“杀死”
胚胎,这是否属于谋杀,也正在成为媒体和饭桌上争吵不休的话题。
1.下列对“人类胚胎干细胞”这一概念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人类胚胎干细胞即人类胚胎发育早期囊胚外表的扁平细胞和囊胚腔内侧的内细胞群。
B.人类胚胎干细胞就是人类胚胎发育早期囊胚腔内侧的内细胞群。
C.人类胚胎干细胞是人类囊胚中可发育成胎盘、肝、肺、骨骼、皮肤等的全能性细胞。
D.人类胚胎干细胞不仅指人类囊胚中未分化的细胞,也指成人身上的成年干细胞。
2.文中生物学家认为“胚胎干细胞的研究更有价值”,下列不属于生物学家判断依据的一项是()
A.成年干细胞主要分布于骨髓、血液、大脑、胰腺等处。
B.成年干细胞非常稀少,较难分离和纯化。
C.成年干细胞并不具有分化出所有类型细胞的能力。
D.成年干细胞在体外难以扩增到三四百代。
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造血干细胞和骨髓干细胞都属于成人身上的成年干细胞。
B.成年干细胞在体内的分化方向是确定的,在体外培养时其分化方向则是不确定的。
C.所谓“细胞治疗的时代”,主要是指利用胚胎干细胞治疗疾病的时代。
D.利用胚胎干细胞产生能分泌胰岛素的胰腺组织以治疗糖尿病,已取得初步研究成果。
4.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已经证实,把胰岛素基因转人人类胚胎干细胞可以产生能分泌胰岛素的胰腺组织。
B.从人的胚胎组织分离出来的干细胞可以培养成为其他动物的多种组织细胞。
C.胚胎干细胞具有无限度增殖的危险,所以目前还没有条件在人体上进行移植。
D.胚胎干细胞研究在医学上有令人鼓舞的前景,但在社会伦理上却遇到了很大麻烦。
【解析】 第1题答案B。该题重点考查对“人类胚胎干细胞”这一概念的解释,测试的是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和辨析并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对“人类胚胎干细胞”的概念的理解在文章的第一段中,特别是第一段的第一句话。对概念的理解应该抓住它最本质的特点,也就是要注意它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特点。对“人类胚胎干细胞”的概念理解应抓住文章中“人类胚胎发育早期”“囊胚”“内侧”“内细胞群”。A项错在“囊胚外表的扁平细胞”是胚胎的支持组织,不包含其中。C项是对“人类胚胎干细胞”开始分化的解释。D项由第二段可以看出,成年干细胞与人类胚胎干细胞不同,所以“也指成人身上的成年干细胞”不正确。
第2题答案A。该题重点考查重要句子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这道题比较简单,A项只是说成年干细胞的分布,与生物学家判断无关。
第3题答案B。该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该题错在把原文中的“基本上”与“也有一定”说成肯定,在整合信息时故意设置障碍。A依据第二自然段前半部分,C依据第二自然段后半部分,D依据第三段。
第4题答案A。该题重点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A项说法太绝对,只是在鼠身上的实验取得结果,把在小鼠身上的研究说到人身上。
强化训练
一、基础训练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把“神舟”五号飞船送上太空的是“神箭”长征二号F型火箭。它是为载人飞船量身定做的,是目前中国起飞质量最大、长度最长、系统最复杂的火箭。为了“神舟”
飞船的发射成功,1992年开始研制的长征二号F型火箭,在历时8年的研制过程中始终将可靠性、安全性放在首位。火箭上多个元器件和系统采用了“双保险”设计,假如一套系统出了问题,可以立即切转到另一个系统;同时,火箭提高了元器件等级和筛选标准,提高了发动机的可靠性。其可靠性指标从长二捆火箭的0.91提高到了目前的0.97,其安全性系数更是达到0.997,使它成为目前国内可靠性指标最高的运载火箭。
长征二号F型火箭中有两个系统是独有的。一个是故障检测系统,其中包括火箭上自动诊断和地面诊断两个方面。这套系统可以在飞船待发射阶段和上升阶段自动进行故障检测,一旦有问题它会自动报警。假如航天员正在塔架上尚未进舱,他可以就近跳进塔架上的逃逸布袋,布袋是用一种弹力很强的特殊帆布做的,航天员跳进去后用四肢的阻力来控制下降的速度,像乘软滑梯一样从上面一直滑到地下室的安全地区。
另一个就是逃逸系统。为保证航天员的安全,长征二号F型火箭配备了逃逸系统,一旦出现意外,它可以随时启动。逃逸系统也叫逃逸塔,在飞船的顶部.从远处看像是火箭上的避雷针。它的任务是在火箭起飞前900秒到起飞后一段时间,万一火箭发生故障,它可以拽着轨道舱和返回舱与火箭分离,并降落在安全地带,帮助火箭上的宇航员脱离险境。
出现故障时,我们还可以将一些故障数据传输到地面,采用地面诊断。俄罗斯的火箭只有自动诊断功能,而没有地面诊断技术。在发射阶段,美国的航天飞机也没有逃逸系统。火箭上的逃逸救生系统,美国是在发射30多次,前苏联是在发射100次以后,经故障诊断才研制成功的。我国在长征二号F型火箭研发中,质量控制的标准之严格达到了近乎严酷的程度。除了进行正常的专项考核之外,还对一些结构件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火箭强度有影响的零配件,只要有一点不足就直接报废,然后重新设计生产,以提高火箭的可靠性。火箭的飞行全过程600秒左右,我们却要求产品600小时的水平,以确保万无一失。
1.下列不属于提高长征二号F型火箭可靠性措施的一项是()
A.火箭上多个元器件和系统采用了“双保险”设计。
B.在发射塔上设计安装了逃逸布袋。
C.火箭提高了元器件等级和筛选标准
D.配备了故障检测系统和逃逸系统。
2.下列对长征二号F型火箭故障检测系统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系统可以让正在塔架上尚未进舱的航天员安全脱险。
B.此系统在飞船待发射阶段和上升阶段自动进行故障监测和报警。
C.此系统由火箭上的自动诊断系统和地面诊断系统两个系统构成。
D.此系统中的地面诊断技术是俄罗斯火箭所没有的。
3.下列对长征二号F型火箭逃逸系统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征二号F型火箭的逃逸系统并不是安装在火箭上的。
B.此系统并不能自始至终发挥功能,其作用时间是有限的。
C.比较前苏联和美国的研制过程而言,长征二号F型火箭逃逸系统的研制还算是顺利的。
D.此系统完全是为航天员的安全配备的,一旦出现意外,它只能挽救航天员的生命。
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论断正确的一项是()
A.长征二号F型火箭适用于载人飞船,它的研制比长二捆火箭要复杂得多。
B.质量越大,长度越长,系统越复杂,火箭的功能就越强。
C.长征二号F型火箭的安全系数达到0.997,就是说该火箭发射1000次,保证有997次成功。
D.长征二号F型火箭是目前可靠性指标最高的运载火箭。
二、提高训练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动物的社会性可能受基因影响
因受到欺凌和惊吓而变得畏缩的实验鼠,剔除掉一个基因后,行为就能恢复正常。美国研究人员近日发表的这一研究成果表明,动物的社会性可能受基因影响。
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在最近一期《科学》杂志网络版上报告说,鼠是社会性很强的动物,一般乐于和陌生的同类接触,但如果遭到比较霸道、富有侵略性的同类的欺凌,鼠就会变得畏缩起来,而长期服用抗抑郁药物能改善这一状况。
研究人员让个头小的实验鼠每天与具有侵略性的大白鼠近身相处5分钟,小实验鼠常常被“揍”到容器的一角,余下的时间让它们隔着有一个凿孔的透明树脂玻璃墙相望相闻,虽然免去了皮肉之苦,小实验鼠也免不了受到精神折磨。经过10天的折磨后,再把小实验鼠与其他友善的实验鼠放在一起,但小实验鼠还是与受折磨时一样,表现得非常畏缩。
研究人员认为,老鼠的这一行为背后可能有基因的影响,特别是一种名为BDNF的神经营养因子。他们进一步研究了鼠脑内与欣快感刺激相关的两个区域,一个是脑中部的腹侧被盖区,另一个是脑前部的依伏神经核。
他们发现,正常实验鼠的腹侧被盖区含有较多BDNF因子,依伏神经核则只含有微量的BDNF因子;而在实验中被折磨的实验鼠,依伏神经核却含有更多的BDNF因子。研究人员推测,腹侧被盖区生成的BDNF因子,传输到了依伏神经核,并对实验鼠的行为产生影响。过量的BDNF因子在依伏神经核中积累,会使实验鼠行为畏缩。为了验证这一推测,他们剔除了畏缩实验鼠脑中编码BDNF因子的基因。实验鼠在这一番“洗脑”后果然一反常态,面对粗暴的同类再也不畏缩了,这一效果与长期服用抗抑郁药物的疗效一样。领导这一研究的内斯特勒表示,他们的新发现再次证明,动物在社会压力下的反应,与大脑内部的回馈通路密切相关。他认为,人类身上可能也有类似机制。某些人长期抑郁或受到惊吓后,会出现自闭倾向,可能就有基因的影响。新发现为寻找有关基因治疗方法提供了线索。
1.下列有关“BDNF因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BDNF因子是一种名为神经营养因子的基因,它在调节动物的情绪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B.BDNF因子在依伏神经核中的过量积累,会使实验鼠行为畏缩,这一推测得到了验证。
C.BDNF因子在遭受欺凌的实验鼠的依伏神经核中的数量与腹侧被盖区中的数量一样多。
D.BDNF因子是动物体内的一种有害基因,科学家通过剔除这种基因,有效地抑制了动物的不良情绪。
2.以下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腹侧被盖区和依伏神经核是鼠脑内与欣快感刺激相关的两个区域,正常情况下,两个区域中都不同程度地含有BDNF因子。
B.实验表明,受到精神折磨的实验鼠会形成某种“记忆”以致它们在不受到欺凌和惊吓的环境里也表现得很畏缩。
C.科研人员剔除了畏缩实验鼠脑中编码BDNF因子的基因,结果发现它们在行为上不再表现得畏缩。
D.动物在社会压力下的反应,与大脑内部的回馈通路密切相关,这一点因BDNF因子的发现而被认识。
3.以下根据原文所作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被剔除了BDNF因子基因的老鼠,获得了对欺凌与惊吓的终身抵抗力,再不会抑郁和畏缩了。
B.某些具有自闭倾向的精神疾病,是某种基因影响的结果,研究人员通过科学实验找到了利用基因疗法排除抑郁情绪的途径。
C.人类勇敢、胆怯等心理,欣悦、悲伤等情绪可能受某种基因的影响,如果破解了这种基因密码,将有利于对人类心理疾病的治疗。
D.随着人类对基因的不断研究和认识,一切前所未知的人体秘密都将昭然若揭,人类很快将进入无疾病时代。
三、挑战训练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人类面临抗生素危机
1940年青霉素开始用于临床,几十年来,它挽救了数以万计的生命,使人类平均寿命从40岁提高到了65岁。青霉素的“功绩”可谓抗生素为人类社会所作贡献的缩影。
抗生素是指治疗细菌、真菌或立克次氏体感染的药物,这类药物是从细菌或霉菌中分离的,或者是人工合成的,它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抑制感染,如:抑制细胞壁合成;激活一系列溶解细胞壁的酶,增加细胞膜通透性;干扰蛋白质合成或者核酸合成等。
但是,在抗生素投入使用至今的60多年间,很多细菌对抗生素产生了严重的耐药性,有的甚至产生了多重耐药性,这些耐药细菌毒力很强而大多数高效抗生素又战胜不了。许多可怕的毁灭性新生或再生性传染疾病正在世界各个角落出现,如20世纪50年代在欧美就发生了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感染,这种感染很快席卷全球,有5000万人被感染,50多万人死亡。
各国学者研究发现——耐药菌的出现是人类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直接后果,并且细菌产生耐药性的速度远远快于人类新药开发的速度,如不遏止,人类将进入“后抗生素时代”,即回到抗生素发现之前人们面对细菌性感染束手无策的黑暗时代。
中国是世界上滥用抗生素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世界卫生组织在国际范围内的多中心调查显示,住院患者使用抗生素的约30%,而我国却占80%~90%,其中使用广谱抗生素或联合使用两种以上抗生素的占58%,就连门诊感冒患者都有75%使用抗生素,大大超过了已经很不正常的国际平均水平。这造成了我国的细菌耐药性问题尤为突出。我国临床分离的一些细菌对某些药物的耐药性已居世界首位。喹诺酮类抗生素进入我国仅20多年,可其耐药率已经达到60%~70%。上海人群感染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中,80%已经产生了对青霉素G的耐药性。
造成我国抗生素滥用的原因有很多,有几点可能是我们应该特别关注的:一是医疗卫生系统对医务人员如何正确使用抗生素缺乏行政与法律的规定,医务人员在抗生素的使用上存在不规范的操作。二是抗生素在畜牧业中的大量使用,导致在环境中大量的抗生素释放和耐药细菌的驯化与进化。这不光是我们国家的问题,也是全球性的问题。
当前,世界卫生组织已呼吁各国采取紧急措施杜绝多重耐药菌株的出现和传播。越来越多的国家更多的是采取立法手段禁用抗生素。我国已再次将抗生素明确规定为处方用药,同时,正在起草《合理使用抗生素指南》,并下发了《关于开展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宣传活动的通知》,以此来规范对抗生素的使用。
1.根据文义,下列关于抗生素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抗生素是指治疗细菌、真菌或立克次氏体感染的药物,能用来杀死感冒病毒,但是不能滥用。
B.抗生素通过激活一系列溶解细胞壁的酶,增加细胞膜通透性,进而干扰蛋白质或核酸合成来抑制感染。
C.抗生素在抑制细菌感染的同时,也促进了细菌的进化,使所有细菌的破坏性更强。
D.在后抗生素时代,由于细菌的耐药性越来越强,人们难以用抗生素来治疗细菌性感染。
2.根据文义,对“人类面临抗生素危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滥用抗生素使很多细菌对抗生素产生了严重的耐药性,有的细菌甚至产生了多重耐药性。
B.细菌产生耐药性的速度远远快于人类新药开发的速度,如不遏止,人类将进入“后抗生素时代”。
C.抗生素的大量运用降低了人的抵抗能力,使人更容易受到细菌的侵害。
D.耐药性细菌的大量出现,会使许多可怕的毁灭性新生或再生性传染疾病出现在世界各个角落。
3.下列说法,符合文义的一项是()
A.在我国,住院患者使用抗生素的占80%~90%,而国际上的正常水平约为30%。
B.耐药菌的出现完全是人类不当行为造成的,人类不得不继续与这些细菌作斗争。
C.我国的细菌耐药性问题极为突出,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已居世界首位。
D.耐药细菌毒力极强,人体受到它的感染后,无药可治,连医生也束手无策。
【强化训练答案】
一、基础训练
1.B。从全文来看,文章主要讲述的就是长征二号F型火箭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可靠性和安全性包括“火箭上多个元器件等级和筛选标准”,“有两个系统是独有的”,“一个是故障检测系统”,“一个就是逃逸系统”。B项说的“逃逸布袋”是安装在发射塔上的逃逸的装置,它既不属于文中说的“双保险”设计,也不属于独有的“两个系统”,因此,它不属于提高长征二号F型可靠性的措施。
2.C。C项原文中说:“一个是故障检测系统。其中包括火箭上自动诊断和地面诊断两个方面。”C项将一个系统的“两个方面”误说成是两个系统。
3.D。在原文中说:“万一火箭发生故障,它可以拽着轨道舱和返回舱与火箭分离,并降落在安全地带,帮助火箭上的宇航员脱离险境。”而D项说“它只能挽救航天员的生命”,这一说法也不符合原文的内容。
4.A。B项说:“质量越大,长度越长,系统越复杂,火箭的功能就越强。”原文中只是说长征二号F型火箭是中国目前起飞质量最大,长度最长,系统最复杂的火箭,并没有说越是这样火箭的安全系数就越强。C项说:“长征二号F型火箭的安全系数达到0.997,就是说该火箭发射1000次,保证有997次成功。”原文主要是讲安全系数,而“系数”是科学技术上用来表示某种性质的程度或比率的数。原文只是说安全性能高,并不是说绝对的有多少次,所以这一项也不正确。D项说:“长征二号F型火箭是目前可靠性指标最高的运载火箭。”原文中第一段最后一句说:“使它成为目前国内可靠性指标最高的运载火箭”,本项少“国内”,表述不严密。
二、提高训练
1.B。A项中“BDNF因子是一种名为神经营养因子的基因”错误,参照原文“一种名为BDNF的神经营养因子”可知;C项中“数量一样多”的说法无依据;D项“有害基因”的说法无依据。
2.D。该选项参考原文“他们的新发现再次证明”可知该结论此前已经得到证明,此外,它被进一步证明,也不能只归于BDNF因子的发现。
3.C。A项中“再不会抑郁和畏缩”的说法无依据;B项中“找到了”的说法不对,原文表达是“新发现为寻找基因治疗方法提供了线索”;D项中推断“
人体秘密都将昭然若揭,人类很快将进人无疾病时代”太主观,太绝对。
三、挑战训练
1.D。A项,原文无依据。原文为抑制细菌感染,无杀死病毒的信息。B项,对原文理解错误,“激活……通透性”与“干扰蛋白质或核酸合成”是并列关系,不是递进关系。C项,以偏概全,不是使所有细菌的破坏性更强。
2.C。“抗生素的大量运用降低了人的抵抗能力”在文中无相关信息。
3.B。A项,抗生素的使用占30%在国际上本就“不正常”了。C项,偷换概念。原句为“我国临床分离的一些细菌对某些药物的耐药性已居世界首位”。D项,“无药可治”不合文义,原文为“这些耐药细菌毒力很强,而大多数高效抗生素又战胜不了”。
专题5 社科类作品阅读
范例简析
例1 (2005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的问题。
从起源的角度说,文化是“人化”,它相对于“自然”,是人的主体性或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从功能的角度说,文化的最主要功能是“化人”,教化人、塑造人、熏陶人。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创造物,通过文化的继承、传播和创造,促进人的社会化、文明化、个性化,从而塑造健全的人、完善的人。
文化是由多种层次存在和表现的复杂系统。人们首先感知到的是较浅显、具体的层次,属显性文化,包括人的社会活动及其产品。一个人的某种活动、“做什么”,不是文化;一个群体在一个时期内的共同行为、都“做什么”,就成了一种文化现象。一个深埋于地下的石块不是文化,一个经过远古人群加工改造的石块作为活动的产品就成了文物。显性文化反映了文化的更深层次,即一个群体在一个时期内的活动规范、方式。人的活动效果既取决于“做什么”,更取决于人的活动规范、方式“怎么做”。
文化的最深层次是价值观,这是文化的核心,与一定时期群体共同的理想、信念密切相关。他要解决的是“为什么做”的问题,是人的活动的取向、目的问题。正是价值观的不同,“为什么做”的问题,最终决定了人们“做什么”和“怎么做”。人的活动是由价值观所指导的,人的活动及其结果,说到底,不过是人的价值观的外在表现。由于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因此,我们也可以说,所谓文化,说到底,就是指一个社会中的价值观,是人们对于理想、信念、取向、态度所普遍持有的见解。中西文化的不同,古今文化的不同,一切文化的不同,最根本的是价值观的不同。文化的社会作用,最主要的是价值观的作用。任何一个社会群体,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都有群体成员共同拥有和信奉的价值观。任何一个社会个体,都是文化的产物,都有自己接受和遵循的社会群体的价值观。任何社会群体的形成,都是由于社会个体的文化认同,由于一种大家共同认可的价值观、一个共同追求理想目标而走到一起的。价值观是群体认同的基石,是群体力量或弱点的根源。
1.下列对文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是人的主体性或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B.文化是一个复杂系统,它是以深浅不同的多层次存在和表现的。
C.文化的浅显层次是指一个群体在一个时期内的活动规范、方式。
D.文化的最深层次是人们对于理想、信念、取向、态度所普遍持有的见解。
2.下列对“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这一观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活动是文化的外在显现,受价值观的指导。
B.价值观的不同,决定了古今文化、中西文化的差异。
C.文化具有群体性特征,价值观是群体认同的基石。
D.每个社会个体的价值都能形成社会总体认同的价值观,也就是文化的核心。
3.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分别从起源、功能、构成等角度对文化进行了阐述。
B.“人化”之人是文化的创造者,“化人”指人是文化的创造物,二者体现了人与文化相互作用的关系。
C.经过远古人群加工改造的石块属于显性文化,它反映了远古文化的更深层次。
D.“做什么”和“怎么做”决定了“为什么做”,这是人的价值观的外在表现。
【解析】 1.答案C。C项在原文第二段可以找到正确的说法。文中的“即一个群体在一个时期内的活动规范、方式”一句可作答。
2.答案D。D项在原文第三段可以找到正确的说法,“任何一个社会个体,都是文化的产物,都有自己接受和遵循的社会群体的价值观。”
3.答案D。D项在原文第三段可以找到正确的说法:“正是价值观的不同,‘为什么做’的问题,最终决定了人们‘做什么’和‘怎么做’。”
例2 (2006年高考重庆卷)
阅读下文,完成第5-7题。
文化危机深化到一定程度,必定引起深刻的文化转型。所谓文化转型,是指特定时代、特定民族或群体赖以生存的主导性文化模式为另一种新的主导性文化模式所取代。在这种意义上,文化转型同文化危机一样,并不是经常发生的社会历史现象,无论是个体的文化习惯的改变、价值信念或信仰的改变,还是特定群体或特定社会某些文化特质或文化理念的一般意义上自觉的或不自觉的更新,都不能算作文化转型,只有在大的历史尺度上所发生的主导性文化观念、文化理念、价值体系、文化习惯的总体性的、根本性的转变,才是我们所说的文化转型。按照这种尺度,人类迄今所经历的最深刻的文化转型就是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转型,即传统农业文明条件下自在自发的经验型的文化模式被工业文明条件下的自由自觉的理性文化模式所取代。这即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文化的现代化或人自身的现代化。
文化的变化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例如,我们生活世界中的具体的文化要素、文化特质、文化形式即使在文化模式的常规期或稳定期也会或快或慢地变化,一些习惯、惯例、文艺形式、仪式等等甚至在总体文化模式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时,也会自己经历生灭的变化。但这种变化不是我们所说的文化模式在总体上所经历的裂变与危机。再如,当一种文化中的个体通过交往或迁移而生活于另一种文化之中时,他也必须经历痛苦的文化模式转换问题;同样,当一个个体经历生命中的不同的生理时期,必须经过个体文化模式的阶段性转变,这些也同样不是我们所说的文化转型。就是两种不同的文化通过人的交往或交流发生接触和碰撞,也会引起某一方或双方人的衣食住行、语言符号、审美情趣的一些具体改变。即使这样,也还不一定是真正的文化转型。
应当看到,文化转型和文化危机密不可分。一方面,同文化模式的常规期和稳定期相比,文化危机和文化转型共同构成了文化模式的剧变期或革命期。在文化模式的剧变期中,文化危机和文化转型是同一个历史进程彼此密切相连的两个阶段,如果说,在总的文化冲突与剧变时期中,文化危机代表着量变的过程,文化转型则是这一量变过程达到一个转折的关节点而引起的质变。另一方面,文化危机和文化转型本身就是交织在一起的,文化危机是文化转型的过程,文化转型是文化危机的结果。即是说,一种深刻的文化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本身就表现为一个过程,无论是现实社会运动或人的生活层面上的文化失范或文化冲突,还是社会精英层面对于现实文化危机的自觉反思或批判,都是文化转型过程的重要内涵。
1.下列对于“文化转型”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特定的时代、民族或群体赖以生存的主导性文化模式所发生的根本性的改变。
B.在大的历史背景下所发生的主导性文化模式的总体性转变。
C.文化冲突与文化变革在量变过程中发生的具有转折意义的质变。
D.社会和生活的文化失范或文化冲突,社会精英对现实文化危机的自觉反思或批判。
2.根据原文,下列真正属于“文化转型”的一项是()
A.传统的自在自发的经验型文化模式转变为现代的自由自觉的理性文化模式。
B.特定群体或个体文化习惯的改变和价值信念或信仰的改变。
C.在文化模式的常规期或稳定期的文化要素、文化特质、文化形式的变化。
D.通过交往或迁移而生活于另一种文化之中的文化个体所经历的文化模式转变。
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的现代化或人的现代化是一种自由自觉的理性文化模式。
B.两种不同的文化在交往或交流的接触过程中也会发生变化的碰撞和转变。
C.文化模式的革命意味着由文化危机而达到文化转型。
D.文化危机与文化转型密不可分,文化危机一旦出现,就标志着文化转型的到来。
【解析】 1.答案D。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从文章最后一段看,本句说的是“文化转型过程”的性质,不是对“文化转型”本身的说明。A项和B项从第一段可以找出原文,是正确的。C项是根据第三段中的句子“在总的文化冲突……而引起的质变”概括出来的,正是对“文化转型”的解释。
2.答案A。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和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A项依据第一段“传统农业文明条件下…理性文化模式所取代”一句压缩而来。B项文中第一段已说明“不能算作文化转型”。C项第二段也说明了“但这种变化不是我们所说的文化模式在总体上所经历的裂变与危机”,换句话说,就是这种变化不属于“文化转型”。D项说的是“文化模式转换”,文章也说明了“这些也同样不是我们所说的文化转型”。应该说B、C、D三项文章交代得很清楚,不属于“文化转型”。
3.答案D。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D项错在从原文找不出依据,且“一旦……就”判断有些绝对化。A项从第一段最后两句话概括可以得出。B项从第二段“两种不同的文化通过人的交往或交流发生接触和碰撞,也会引起…的一些具体改变”可知是正确的。C项是根据第三段“文化危机和文化转型共同构成了文化模式的剧变期或革命期”一句得出的变式句。
强化训练
一、基础训练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的问题。
曹操《短歌行》(其一)中有“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四句。历来对此四句的理解不甚相同,多认为这是比喻犹豫不定的人才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笔者认为,诗中的乌鹊当指乌鸦,《汉语大词典》释“乌鹊”,其一义即指“乌鸦”。“乌”既与王业有关,曹操这里所慨叹的当指统一全国的王业未能成就。清代的王尧衢阐释这首诗说:“以‘明明如月’而恨不能拾取,遂忧之不忘,则其暗谋帝位之心久矣。……月明则星稀,非乌鹊飞之时也,以故绕树三匝而无所依托,则英雄无用武之地矣。……孟德以倾汉为心,其借口周公,不异王莽。”
(《三曹资料汇编》第28页,中华书局1980年版)这说明了曹操以乌鹊南飞而无所依托来比喻自己不能完全夺取占有汉家的王业。
苏轼《赤壁赋》有意引用《短歌行》的诗句并云:“‘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受苏轼的影响,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便有意安排曹操横槊赋诗的故事情节,并借小说中人物刘馥之口阐释这四句诗:“‘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此不吉之言也。”罗贯中显然以“乌鹊南飞”等句象征曹操南征失败,未能实现统一大业。毛宗岗对这一节加以评论道:“苏子瞻《赤壁赋》亦引此四句,以为孟德之困于周郎,盖南飞而无可依,正应其南征而无所得耳。”结合毛氏的评语可以看出罗贯中有意把“乌”的意象与王业联系起来。再如清赵翼《赤壁》诗云:“乌鹊南飞无魏地,大江东去有周郎。”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
《短歌行》究竟写于何时,因缺乏史料佐证,目前难以确定。《赤壁赋》、《三国演义》、《赤壁》诗说它写于赤壁之战时,尽管是出于文学家的想像和推测,但他们都有将“乌鹊”与统一全国的王业联系起来的倾向,将“乌鹊南飞”等诗句视为曹操王业未能成就的征兆的意图是明显的。
1.上文议论的主要问题是()
A.批驳历来对《短歌行》的错误理解。
B.《短歌行》的写作时间和“乌鹊”一词的落实。
C.历代文学家引用《短歌行》的目的。
D.《短歌行》中“乌鹊南飞”等句的含义。
2.对文中“历来对此四句的理解不甚相同”一句的作用,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为下文的议论树立批驳的靶子。
B.表明下面议论的必要性。
C.提示议论这个问题的背景。
D.引出作者所持的观点。
3.不属于作者提出自己观点的根据的一项是()
A.历来多认为,这是比喻犹豫不定的人才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
B.《汉语大词典》释“乌鹊”,其一义即指“乌鸦”。
C.古代文学中乌鸦的出现可以预示王业的归属。
D.王尧衢、苏轼、罗贯中和赵翼对这几句诗的阐释和引用。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赤壁赋》、《三国演义》、《赤壁》诗把《短歌行》的写作时间定为赤壁之战时,这是文学家的想像和推测。
B.毛宗岗的评论旨在揭示《赤壁赋》中引用《短歌行》的意图和罗贯中有意安排曹操横槊赋诗这一情节的目的。
C.作者对《短歌行》“乌鹊南飞”等句的理解与苏轼、罗贯中、赵翼的观点完全一致。
D.在本文中,作者不仅对《短歌行》中“乌鹊南飞”等句的理解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而且阐明“乌”作为王业的意象由来已久。
二、提高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人类对技术的乐观或悲观倾向由来已久,但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学家爱德华•泰纳的说法可能会使你大吃一惊:技术不仅没有给人类缔造福祉,反而极大地报复了人类。
泰纳写道:就在我们欢庆又把自然世界的混乱削减了几分之时,我们制造的新机器开始脱离我们的控制,获得自身生命,通过“报复效应”让我们尝到屈辱的教训。
报复效应与副作用不同:副作用是坏的影响,例如,服用抗抑郁药会导致腹泻。而报复效应的影响也很坏,但坏得让人啼笑皆非,抗抑郁药让人变得更加抑郁。核能发电是一种有效的能源,但它会产生污染,这是一种副作用;然而切尔诺贝利核反应堆爆炸的发生,却是由于该电站在试验一种新的安全防护系统,这就是典型的“报复效应”。
泰纳拿出了许多事实证明他的论断。
火蚁是生活在美国东南部的一种毒蚁,因人被这种蚁咬伤后,会产生烧灼般的痛感,故名。伴随着DDT及其他强力杀虫剂的发明,美国政府曾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东南部地区大量喷洒杀虫剂,试图一举灭绝火蚁。但30年后,政府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失败。由于杀虫剂杀死了火蚁的各种天敌,事实上反而帮助了火蚁的繁衍。在这场人类技术对火蚁的大战中,技术被证明是它自身最大的敌人。
美式足球的头盔,最初设计时是用来在激烈的对抗中保护运动员头部的,但在引进赛场之后,却造成了大量脊柱受伤的事故,原因是运动员们自动地把他们的新装备当作进攻的工具。旨在使足球运动更安全的技术实际应用起来,反而增加了该运动的危险性。
最熟悉的例子也许莫过于抗菌素的使用了。本世纪早期,在抗菌素研制方面所取得的突破使一些人乐观地预测说,长期以来困扰人类的一些古老疾病将被彻底消灭。而现在,抗菌素的大量使用使细菌的抗药性空前提高,我们面对一波又一波致命的“超级虫”,却拿不出新的抗菌素来击败它们!根据同样的逻辑,围绕着一个城市所修建的道路越多,交通就越拥挤。
据澳大利亚的一份报告,在过去10年,电脑技术非但没有像人们期待的那样创造出无纸办公室,反而使纸张的耗费量增加了4倍。这份报告说,每名办公室人员平均一年要用掉30公斤纸。为了满足商界对纸张的需求,1995年澳洲有165万棵树被砍伐。报告说,70%的普通办公用纸被扔掉后,没有得到循环利用,而是被当作填埋凹地的垃圾。
技术反噬人类的事例,还可以举出许多。但我们与其把泰纳的说法当成一种绝望的声音,不如把它视为一种警告。日益复杂的技术文明常常会带来无法预料的结果,这些结果与人们当初的良好愿望大相径庭。然而无论如何,科学要向前发展,人类也日益进步。
1.根据文义,下列对“报复效应”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技术不仅没有给人类缔造福祉,反而极大地报复了人类。
B.我们制造的新机器开始脱离我们的控制,让我们尝到屈辱的教训。
C.旨在解决现实问题的技术,反而使这些问题更加难以解决,并带来无法预料的后果。
D.切尔诺贝利核反应堆由于试验一种新的安全防护设施,反而引起核反应堆爆炸。
2.文章第四段说“泰纳拿出了许多事实来证明他的论断”,下列各项,不能证明他的论断的一项是()
A.美国政府试图用杀虫剂灭绝火蚁,反而帮助了火蚁的繁衍。
B.旨在使足球运动更安全的技术实际运用起来,反而增加了该运动的危险性。
C.围绕着一个城市所修建的道路越多,交通就越拥挤。
D.澳洲70%的普通办公用纸被扔掉后,没有得到循环利用,而是被当作填埋凹地的垃圾。
3.下列对“我们与其把泰纳的说法当成一种绝望的声音,不如把它视为一种警告”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不能因为泰讷的说法而对技术绝望,但应对技术可能带来的无法预料的后果保持警惕。
B.泰纳的说法表现出对技术绝望的悲观倾向,我们对科学技术的看法应该是乐观的,但也应该吸取泰纳说法中的有益因素。
C.我们一旦把泰纳的说法当成一种绝望的声音,也就起到了它的警告作用。
D.泰纳的说法不是对技术绝望,而是对人类滥用技术的严厉警告。
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技术是人类创造的,最终却将毁灭人类。
B.技术的报复效应虽然无法预料,却不能阻挡科学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
C.人类创造的每一项技术,都不可避免地产生报复效应与副作用。
D.如果电脑技术进一步普及,将给澳大利亚的森林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三、挑战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中国和西方的悲剧在哪里有着最接近的特征呢?我认为,是在中国古代神话和古希腊悲剧中。例如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精卫填海》和《夸父逐日》就呈现着与古希腊悲剧更相接近的美学特征。
在这里,首先存在着人类为什么会产生悲剧观念的问题。它是在人类感受到自我与整个宇宙、整个大自然、整个世界的分裂和对立中产生的。
在《精卫填海》中,“东海”体现的是宇宙的意志、世界的意志和大自然的力量。精卫为了寻找、享受自己的自由和幸福,被大海溺毙。她对给她带来巨大灾难的东海充满恐惧也充满仇视。精卫无法向东海屈服,她要填平东海,消除产生她的灾难的根源。但她力量的微弱和体现着宇宙、世界、大自然力量的“东海”的浩瀚,使她永远无法达到她的目的。而我们却在她的悲剧性的抗争中感到了她的情感的力量、意志的力量,感到了她的主体性的自我存在。在这里,有人类自我存在的悲剧意识,有贯穿于这个神话故事的悲剧精神。这种悲剧意识是在精卫与“东海”的分裂和对立的意识中产生的,这种悲剧精神是由精卫对带给她灾难的“东海”的始终未泯的恐惧和仇视的情绪构成的,这种始终未泯的恐惧和仇视使她产生了坚定不移的意志,这种坚定不移的意志支持了她始终不懈的填海行动。所以,悲剧精神是人类特定情感、意志和行动的构成体。
在《夸父逐日》的神话中,夸父不自量力,但也正因为他的不自量力,使他要与日竞走,终因焦渴而死,但却使他的生命充满了力量,充满了英雄主义的精神。
我们把中国古代这两则神话故事同古希腊悲剧对照着思考,就会看到她们有极为接近的美学特征。在古希腊的悲剧中首先贯穿的是人和神的对立。在古希腊的文化中,“神”是体现宇宙的意志、世界的意志和大自然的意志的,人和神的对立就是人和宇宙、世界、自然的分裂和对立。在这种对立中,“神”的力量是奇大无边的,“神”的意志是不可战胜的。但是,人类却不可能完全遵从神的意志,他有他不能没有的独立的愿望和追求。比如“神”不把火种交给人类,但人类需要火种,普罗米修斯违背神的意愿,偷了火种交给人类。他违背了神的意志,受到神的惩罚,就被铁链锁在高加索山上。但失败没有使他屈服,他在反抗宙斯的专制权力中表现了自己的力量,表现了自己的英雄精神。他的悲剧得到了人们的同情和怜悯。俄狄浦斯王注定要杀父娶母,这是神的意志。他无法逃脱自己悲剧的命运,但他一直都在努力反抗神的意志,正是他反抗自己命运的努力使他在自己的悲剧中站立着,表现了自己的崇高。悲剧人物之所以是悲剧人物,是因为他反抗的是主宰着整个人类的力量,这力量是他永远无法战胜的。在这种反抗中,人的主体性的力量才被发挥到了极致,人们才在悲剧人物的身上发现了自己所蕴藏的全部能量。
在总体的审美形态上,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悲剧故事与西方古希腊的悲剧有着最为接近的特征,它们都在悲哀与力量的结合中表现出自己的崇高性。从这个意义上看,它们表现的是人在宇宙、世界、大自然面前的命运,是古代人的命运的悲剧。
(节选自王富仁《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
1.对人类悲剧观念产生原因的理解,符合文义的一项是()
A.人类对整个宇宙、世界、大自然始终怀有未泯的恐惧和仇视。
B.人类渴望拥有撼动整个宇宙、世界的意志和战胜自然的力量。
C.人类感受到自身的意志和力量是与整个宇宙、世界、大自然分裂和对立的。
D.人类不能完全遵从神的意志,但在抗争中,自己不得不放弃独立愿望和追求。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悲剧与古希腊悲剧都是体现人与宇宙、世界、自然的抗争,两者在总体的审美特征上是完全一致的。
B.夸父在与日竞走中将自己的能量发挥到了极致,表现出了不屈不挠的崇高精神——英雄主义,这也就是古代神话中的悲剧美。
C.悲剧精神是人类的情感、意志和行动的构成体。
D.对于“精卫、夸父和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王”这些悲剧人物,作者充满了赞赏和支持,希望人类都像他们一样创造悲剧美。
3.中国古代神话与古希腊悲剧有很接近的美学特征,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悲剧中的人物在顽强的反抗神的意志的过程中,显示出浓烈的悲剧性。
B.人本身独有的潜在能量,在与整个宇宙、世界和自然的抗争中,没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和发挥。
C.崇高性是在人类的自身意志力量和与神抗争失败的悲哀中充分展示的。
D.中国神话故事中的整个宇宙、世界和自然与古希腊悲剧中的神,都是不可战胜的主宰人类的力量。
【强化训练答案】
一、基础训练
1.答案D。本文前半部分作者阐述对《短歌行》中四句诗的理解,后半部分分析了《赤壁赋》、《三国演义》、《赤壁》诗有将“乌鹊南飞”等诗句视为曹操王业未能成就的征兆的意图,所以D恰当。
2.答案A。本文不是驳论文,“历来对此四句的理解不甚相同”一句只是说明情况,作用如B.C.D三项所示,所以A项不当;
3.答案A。“历来多认为……”一句指明历来多数人的观点,并不是作者立论的依据;
4.答案C。“完全一致”有误。作者的观点在文中以“曹操这里所慨叹的……”一句显示,苏轼等人的观点在文末以“他们都有……是明显的”一句表明,只能说基本相同。
二、提高训练
1.答案C。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能力。做这道题的关键是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本题只有C项揭示了词语的本质属性。
2.答案D。做这道题的关键在于要理解本文观点的实质,这样可以利用第1题去分析,也就是要谈“报复效应”。D项没有涉及这一点,无法论证“报复效应”,因而错误。
3.答案A。B项中“表现出对技术绝望的悲观倾向”错误;C项中的假设关系不符合原文意思;D项中的“滥用”属于无中生有。
4.答案B。A项、C项的表述太武断、太绝对。D项“如果……将……”是充分条件,不符合原文的表述。
三、挑战训练
1.答案C。答题的依据主要在第二自然段。A、B两项所说是“悲剧精神”见第三自然段,D项中所说“自己不得不放弃独立愿望和追求”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
2.答案B。A项中两者的审美特征是接近而非一致。C项中情感、意志和行动是“特定”的。D项中作者的态度在文找不到根据。
3.答案C。答题的依据在第6段和第5段中。A项所说不恰当,因为悲剧中的人物在顽强地反抗神的意志的过程中,所显示出的是不屈不挠的英雄主义精神。B项所说“没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和发挥”是错误的。D项所说虽然在原文中是有根据的,但是却不是中国古代神话与古希腊悲剧的“美学特征”。
专题6 文学作品阅读
范例简析
例1 (2006年全国题第一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阳光的香味
林清玄
我遇见一位年轻的农夫,在南方一个充满阳光的小镇。
那时是春未了,早稻刚刚收成,春日阳光的金线如雨倾盆地泼在温暖的土地上,牵牛花在篱笆上缠绵盛开,苦楝树上鸟雀追逐,竹林里的笋子正纷纷破土。细心地想着植物突破土地,在阳光下成长的声音,真是人间里非常幸福的感觉。
农夫和我坐在稻埕①旁边,稻子已经铺平张开在场上。由于阳光的照射,稻埕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皮肤染了一种强悍的铜色。我在农夫家做客,刚刚是我们一起把谷仓的稻子倒出来,用犁耙推平的,也不是推平,是推成小小山脉一般,一条棱线接着一条棱线,这样可以让山脉两边的稻谷同时接受阳光的照射,似乎几千年就是这样晒谷子,因为等到阳光晒过,八爪耙把棱线推进原来的谷底,则稻谷翻身,原来埋在里面的谷子全部翻到向阳的一面来——这样晒谷比平面有效而均衡,简直是一种阴阳的哲学了。
农夫用斗笠扇着脸上的汗珠,转过脸来对我说:“你深呼吸看看。”
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吐出。
他说:“你吸到什么没有?”
“我吸到的是稻子的气味,有一点香。”我说。
他开颜得笑了,说:“这不是稻子的气味,是阳光的香味。”
阳光的香味?我不解地望着他。
那年轻的农夫领着我走到稻埕中间,伸手抓起一把向阳一面的谷子,叫我用力地嗅,那时稻子成熟的香气整个扑进我胸腔,然后,他抓起一把向阴的埋在内部的谷子让我嗅,却是没有香味了。这个实验让我深深地吃惊,感觉到阳光的神奇,究竟为什么只有晒到阳光的谷子才有香味呢?年轻的农夫说他也不知道,是偶然在翻稻谷晒太阳时发现的,那时他还是大学学生,暑假偶尔帮忙农作,想像着都市里多彩多姿的生活,自从晒谷时发现了阳光的香味,竟使他下决心要留在家乡。我们坐在稻埕边,漫无边际地谈起阳光的香味来,然后我几乎闻到了幼时刚晒干的衣服上的味道,新晒的棉被、新晒的书画,阳光的香气就那样淡淡地从童年中流泄出来。自从有了烘干机,那种衣香就消失在记忆里,从未想过竟是阳光的关系。
农夫自有他的哲学,他说:“你们都市人可不要小看阳光,有阳光的时候,空气的味道都是不同的。就说花香好了,你有没有分辨过阳光下的花与屋里的花,香气不同呢?”
我说:“那夜来香和昙花的香又作何解呢?”
他笑得更得意了:“那是一种阴香,没有壮怀的。”
我便那样坐在稻埕边,一再地深呼吸,希望能细细品味阳光的香气,看我那样正经庄重,农夫说:“其实不必深呼吸也可以闻到,只是你的嗅觉在都市里退化了。”
\[注\]①稻埕:这里指晒谷场。
14.在“细心地想着植物突破土地,在阳光下成长的声音”一句中,作者为什么要用“想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
15.根据你的体会,分析“由于阳光的照射,稻埕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皮肤染了一种强悍的铜色”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
16.为什么农夫说夜来香和昙花的香“是一种阴香,没有壮怀”?请联系他在家乡务农的选择,分析这句话的含意。(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
17.联系全文,概括写出本文的主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14题,这是一道考察词语鉴赏能力的题目,词语鉴赏应该从词语运用的准确、生动两方面去考虑和作答。“准确”是指词语的运用符合科学,符合逻辑。此题其实是“想”与“听”的比较,声音应当用听,为什么用想呢?原来,植物突破土地的声音我们不易察觉的,那么,用“听”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生动”是指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功效,此处的“想”是带有作者主观思考的意味,凸现作者对自然的品味。这样思考,本题的参考答案应该属于以下范围内:①植物生长的声音一般是听不到的,用“想”比“听”更合适;②这样写有一种品味大自然的意思,更富有表现力。(答对一点,给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给分。意思答对即可)
第15题,命题者提供的参考答案是:①“稻埕……光泽”一句渲染阳光下农夫劳动成果的美好;②“农夫……铜色”一句表现阳光下农夫的阳刚之美;③与下文晒稻谷、对农夫决心务农的交代等内容前后呼应。(答对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这个答案是有“章”可循的:题目问的是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这个“作用”应该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在表意上的作用,一个是在结构上的作用;本文的写作内容是阳光,要表达的是阳光的作用,阳光的作用有千千万万,但参照题目所限定的语句,可知阳光的作用一是给了劳动者以健康,二是给了劳动以丰收;文章既然以阳光和阳光的作用为中心内容,那么所写的人或事都应该是为这个中心内容服务,所以我们就应该想到“呼应”“渲染”“铺垫”“引起下文”等结构类作用。另外,回答此类题目,要避免比如“表现了阳光的伟大作用”“突出中心思想”之类内容空洞的答案。
第16题,命题者给出的答案是:①夜来香、昙花夜间开花,其香味与阳光无关,所以称阴香;②“没有壮怀”是拟人的说法,与农夫决心在乡务农的行动形成对比;③体现了农夫肯定阳刚之美的观点。(答对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本题答案的要点,一是要答出夜来香、昙花的特点(即以上的①),二是要联系农夫的务农选择来回答“壮怀”与否(即以上的②③)。以上的“答案”分为三点,是有点为难考生的,②③是可以合为一个方面的;另外,题目问的是“含意”,答案不必非得涉及什么“拟人”之类的修辞手法。
第17题,本题考察的是对文章主旨的领会,考察考生对作品的总体把握能力。“主旨”是指隐含在表面内容下的作者的意图。本文写了阳光与跟阳光有关的人和事,目的就是为了歌颂阳光,歌颂阳光下的劳动,歌颂阳光的生活。答题的时候就应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命题者提供的答案是这样:①通过发现“阳光的香味”,肯定农夫的阳光生活、美好劳动、务农的选择,评价夜来香和昙花的香“没有壮怀”,强调人的嗅觉在都市里退化;②肯定一种贴近阳光、接近自然的生活和人生。(第①点4分,答对一句给1分;答对第②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这个“参考答案”是可以的,但它的给分权重不合理:第①点只是文章内容的概括,第②点才是文章的主旨,给分重点应该落在第②点才合理。
例2 (2006年全国题第二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绵绵土
牛 汉
(1)那是个不见落日和霞光的灰色的黄昏。天地灰得纯净,再没有别的颜色。
(2)踏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我恍惚回到失落了多年的一个梦境。几十年来,我从来不会忘记,我是诞生在沙土上的。人们准不信,可这是千真万确的。我的第一首诗就是献给从没有看见过的沙漠。
(3)年轻时,有几年我在深深的陇山山沟里做着遥远而甜蜜的沙漠梦,不要以为沙漠是苍茫而干涩的,年轻的梦都是甜的。由于我家族的历史与故乡走西口的人们有说不完的故事,我的心灵从小就像有着血缘关系似的向往沙漠,我觉得沙漠是世界上最悲壮最不可驯服的野地方。它空旷得没有边沿,而我向往这种陌生的境界。
(4)此刻,我真的踏上了沙漠,无边无沿的沙漠,仿佛天也是沙的,全身心激荡着近乎重逢的狂喜。没有模仿谁,我情不自禁地五体投地,伏在热的沙漠上。我汗湿的前额和手心,沾了一层细细的闪光的沙。
(5)半个世纪以前,地处滹沱河上游苦寒的故乡,孩子都诞生在铺着厚厚的绵绵土的炕上。我们那里把极细柔的沙土叫做绵绵土。“绵绵”是我一生中觉得最温柔的一个词,辞典里查不到,即使查到也不是我说的意思。孩子必须诞生在绵绵土上的习俗是怎么形成的,祖祖辈辈的先人从没有解释过,甚至想都没有想过。它是圣洁的领域,谁也不敢亵渎。它是一个无法解释的活神话。我的祖先们或许在想:人,不生在土里沙里,还能生在哪里?就像谷子是从土地里长出来一样的不可怀疑。
(6)因此,我从母体降落到人间的那一瞬间,首先接触到的是沙土,沙土在热炕上焙得暖乎乎的。我的润湿的小小的身躯因沾满金黄的沙土而闪着晶亮的光芒,就像成熟的谷穗似的。接生我的仙园姑姑那双大而灵巧的手用绵绵土把我抚摸得干干净净,还凑到鼻子边闻了又闻,“只有土能洗掉血气。”她常常说这句话。
⑦我们那里的老人们都说,人间是冷的,出世的婴儿当然要哭闹,但一经触到了与母体里相似的温暖的绵绵土,生命就像又回到了母体里安生地睡去一般。我相信,老人们这些诗一样美好的话,并没有什么神秘。
(8)我长到五六岁光景,成天在土里沙里厮混。有一天,祖母把我喊到身边,小声说:“限你两天扫一罐绵绵土回来!”“做什么用?”我真的不明白。
(9)“这事不该你问。”祖母的眼神和声音异常庄严,就像除夕夜里迎神时那种虔诚的神情,“可不能扫粗的脏的。”她叮咛我一定要扫聚在窗棂上的绵绵土,“那是从天上降下来的净土,别处的不要。”
(10)我当然晓得,连麻雀都知道用窗棂上的绵绵土朴愣愣地清理它们的羽毛。
(11)三天之后我母亲生下了我的四弟。我看到他赤裸的身躯,红润润的,是绵绵土擦洗成那么红的。他的奶名就叫“红汉”。
(12)绵绵土是天上降下来的净土。它是从远远的地方飘呀飞呀地落到我的故乡的。现在我终于找到了绵绵土的发祥地。
(13)我久久地伏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又厚又软的沙上,百感交集,悠悠然梦到了我的家乡,梦到了与母体一样温暖的我诞生在上面的绵绵土。
(14)我相信故乡现在还有绵绵土,但孩子们多半不会再降生在绵绵土上了。我祝福他们。我写的是半个世纪前的事,它是一个远古的梦。但是我这个有土性的人,忘不了对故乡绵绵土的眷恋之情。原谅我这个痴愚的游子吧!
14.本文描写的“绵绵土”有哪些特点?(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5.从全文看,为什么作者一踏上大沙漠,就“全身心激荡着近乎重逢的狂喜”?(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除了以“沙漠——绵绵土——沙漠”为思路安排的文章结构外,本文还另有一个隐喻性的表达结构,请写出体现这一线索的三个关键词语。(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作者对绵绵土的回忆和对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抒写,寄托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7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14题,此题是对信息筛选能力的考察。文章中对绵绵土的表述在第5至13段之间,主要集中于第5、6、7、12、13段,这五个段落中反复用“细柔”“温柔”“圣洁”“暖乎乎”“金黄”“闪着亮晶晶的光芒”“净土”等词句来描写绵绵土,那么对这些词句进行概括,即可得出绵绵土的特点了。参考答案是:细柔,温暖,金黄色,是天上降下来的净土。(答对一点,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
第15题,此题是考察对文章内容间关系的理解能力。题干的重要信息是“重逢”“狂喜”。“重逢”意味着“我”曾与大漠有个认识的经历,“狂喜”意味着我与大漠有很深的感情,再者,由题干“从全文看”的限制可知,答案要从这句的前后来概括。按照这个思路,就可以得出类似以下的答案:①作者年轻时就有一个“沙漠梦”,大沙漠再现了他失落多年的“梦境”。②作者诞生在绵绵土上,他认为大沙漠是绵绵土的发祥地。(每答对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
第16题,这道题是针对作者思路而设定的问题,难度比较大。作者的思路是双向的,一个方向是对大漠的描写及对自己与大漠的经历的回忆,另一个方向是人与土、人与故乡的情感关系。第二个方向已经涉及到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方面了,所以,回答此题必须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参考答案:母体——绵绵土——故乡。(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4分,答对三点给5分。意思答对即可)
第17题,这道题看似只考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实际上还要考察对文章如何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方面的理解能力。题干的“分析”就是要求考生不能只言片语写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就完事,还得简要分析作者回忆绵绵土和抒写塔克拉玛干沙漠这两项内容对表达自己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①对绵绵土的回忆,寄托了作者对故乡和故乡古老习俗的怀念。②对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抒写,寄托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③讲述生命与母体、人与故土之间难以割舍的精神、情感联系,表达游子对故乡深深的眷恋。(①②两点,每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第③点给3分)
强化训练
一、基础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地平线
小的时候,我才从秦岭来到渭北大平原,最喜欢骑上自行车在路上无拘无束地奔驰。庄稼收割了,又没有多少行人,空旷的原野上稀落着一些树丛和矮矮的屋。差不多一抬头,就看见远远的地方,天和地已经不再平行。天和地相接了,在相接处是一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线,有树丛在伏着。
“啊,天到尽头了!”
我拼命向那树丛奔去,骑了好长时间,赶到树下,但天地依然平行;在远远的地方,又有一片矮屋,天地相接了,又出现那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线。
一个老人迎面走来,胡子飘在胸前。
“老爷子,你天边来的吗?”
“天边?”
“就是那一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线的地方,去那儿还远吗?”
“孩子,那是永远也走不到的地平线呢。”
“地平线是什么?”
“是个谜吧。”
我有些不太懂,以为他是骗我,就又对准那一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线上的矮屋奔去。然而我失败了;矮屋那里天地平行,又在远远的地方出现了一道地平线。
我坐在地上,咀嚼着老人的话,想这地平线,真是个谜了。正因为是个谜,我才要去解,跑了这么一程。它为了永远吸引着我和与我一样兴趣的人去解,才永远是个谜吗?
从那以后,我一天天地长大起来,踏上社会,生命之舟驶进了生活的大海。但我却记住了这个地平线,没有在生活中沉沦下去,虽然时有艰苦、寂寞。命运和理想是天和地的平行,但又总有相接的时候。那个高度融合统一的很亮的灰白色的线,总是在前方吸引着你。永远去追求地平线,去解这个谜,人生就充满了新鲜、乐趣、奋斗和无穷无尽的精力。
1.本文分别从下列角度描述“地平线”。请从文中摘出相关的语句填空。
(1)形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颜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衬托物:
2.“想这地平线,真是个谜了。”此处这样说,是因为地平线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怎样理解“命运和理想是天和地的平行,但又总有相接的时候”这句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永远去追求地平线,去解这个谜,人生就充满了新鲜、乐趣、奋斗和无穷无尽的精力。”这里“追求地平线”隐含的深刻寓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概括本文的主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断 崖
(1)石头很小,群山很大,生命繁忙。
(2)时间在头顶上云层上空飘逝,断崖坐落在一个地方,从来没有移动过。断崖低着头,望着脚下一去不返的流水,把春天装进冬天,把少女扮成老妪;断崖低着头,望着脚下散乱无章的碎石,被野花一次次覆盖,被风霜一次次凝结;断崖低着头,望着河对岸低矮的土屋,矮门里有不断变幻的人在渐渐陈旧的门里进进出出,屋里的人守着一个村落和一群人,年轻的人;断崖目睹着屋里人的厮守,村子是一堆默默无闻的石头。
(3)窗口对着庞大的断崖,年复一年,黑色的山崖在绿色的森林旁边,注视着村里人祖祖辈辈永不停止地做着美好的梦。当梦想在野地里实现,断崖默默地看在眼里;当梦想在路途上破灭,断崖也默默地看在眼里。沉默的断崖,早已在春雨秋风里成了村庄沧桑变幻的见证。
(4)我一次次从巨大的断崖下走过,目睹断崖庞大的残缺,我不能面对断崖无动于衷。它随时会让人想起人在生命中不可遏止的颠沛流离,它随时会让人在心里浮现长途跋涉中的一些刻骨铭心的词语:断送、悲壮、逆流、落叶、沧海、黄昏……断崖避开了辉煌与光荣,耸立在所有亭台楼阁的背后,无法与它们的繁忙与奢华比较。但是,断崖也肯定有过花枝与藤叶,那时水丰草茂的山坡、觅食的牛羊、升起的炊烟,让鲜活的生命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力量。不知道在哪一天,山崖溃落了,可谁又能意料这瞬间的溃落,在风雨中一天天泅渡,竟凝成了一种不屈的姿势。路过的人,偶然看见,一晃就过去了,不在乎断崖的诉说与沉默,也不会在石头与泥土之间看出些许寓意。只有心情沉重的人正在经历生命的围困与冲突的人,在他的视野中出现的断崖才随时会给他感悟。是的,这庞大的断崖呈现在面前,肯定会让一些人若有所思。
(5)我就是在一次无意漫步时路过那断崖的。山村的沉静与寂寞网一样罩住了我正在挣扎的灵魂和希望,而在我的身边,山是很高很高的,路是很长很长的,风是很凉很凉的。面对断崖,我总会想起历史,想起往事:那大地上的伤口,在风霜年复一年的吹打中,渐渐地长出的暗黑色的苔藓。在阳光的曝晒下,一粒粒小石子从石壁上绽裂开来,最后坠落在谷底,石子与断崖诀离,却又找到了一条新的道路。于是,我每一次面对断崖,总会有不同以往的感想,但始终相同的是:断崖在空旷与落寞之中总是用自己的身影证明自己的存在。
(6)朴素的断崖远离了灯火的辉煌,坚强的断崖支撑着深情的凝视。水分很少的断崖把每一棵小草都揽在怀里,虽是绝壁,那横长出来的小树和野花却永不停止地渲染着人迹罕至的地方,把厚重的寓意写在大地上,与高山的伫立彼此映照,最终铸炼成一种寻常人所难具备的品质,沉着、从容、朴实、深厚、忍耐、渴望、崛起、昭示,提醒一切正在沉沦的人,把痛苦与丧失当成身后的历史,在阳光和风雨中挣扎,坚韧地在命运的途中点燃心中即将熄灭的热情与梦想,演绎凤凰涅的火焰。
(7)我的呼吸在灯光的波纹里,遥遥地望着村庄边的断崖,断崖仍然在它的世界里。断崖的形象在我的意念中,我为它在我的思维里安排了一个位置,支撑起我的信念,滤得我的目光越来越纯净。
1.根据全文,说说“支撑起我的信念,滤得我的目光越来越纯净”的断崖是怎样的断崖。(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下面的要求,回答问题。(8分)
(1)第三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沉默的断崖“在春雨秋风里成了村庄沧桑变幻的见证”?请根据第三段内容,概括回答。(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四段“也不会在石头与泥土之间看出些许寓意”这句话中的“寓意”指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上下文,说明第四段中“断崖也肯定有过花枝与藤叶,那时水丰草茂的山坡、觅食的牛羊、升起的炊烟,让鲜活的生命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力量”这句话的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五、六两段看,断崖引发了作者哪些人生感悟?请分点概括。(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提高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006年高考四川卷)
乡村的瓦
冯 杰
乡村的瓦大都呈蓝色,那种蓝不是天蓝也不是海蓝,是近似土蓝;我们乡下有个词说得准确——“瓦蓝”。这个词属于瓦的专利。
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
瓦更像是乡村房子披在身上的一面带羽毛的蓑衣,在苍茫乡村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的雨的清气里漂浮。若在雨日来临时刻,瓦会更显出自己独到的神韵与魅力。雨来了,那一颗颗大雨珠子,落在片片房屋的羽毛上,胆子大的会跳起,多情的会悄悄滋润到瓦缝;最后才开始从这面蓑衣上滑落,从屋脊上,再过渡到屋檐。浩浩荡荡穿越瓦的通道,下去,回归大地,从而完成一片片瓦存在的全部意义。
瓦有对称之美,任何人看到乡村的瓦,都会想到一个成语,叫“鳞次栉比”,如观黄河的鱼鳞与母亲的梳篦。瓦在骨子里是集体主义者,它们总是紧紧地扣着,肩并肩,再冻再冷也不松手。在冬天它们能感到彼此的体温,像肌肤相亲的爱人,贴得密不透风,团结在月亮缓缓上升的乡村里。
当瓦还没有走上屋顶,生命里的“籍贯”一栏早就填上了,是两个粗拙的字,叫“乡村”,像一个孩子或者老人用颤巍巍的笔所写。是的,瓦更是一种对乡村的坚守。在瓦的记忆里,所有的飞鸟都是浪子与过客,都是浮云与苍狗。
籍贯属于乡村的瓦有一天走进城市,它晕头转向,无所事事,毫无用途。城市里的幻影夜色与镭射霓虹拒绝它。有一片瓦迷路了。它被开往城市里的一辆大卡车用来垫上面的器物,最后被拉向城市,当它完成自己的使命时又被远远地抛弃在公路边。城市人就爱过河拆桥,瓦看看身上“籍贯”一栏,早已被风的手擦模糊了。
瓦上的风景只有一种,那就是“瓦松”,我们那里叫“蓝瓦精”。这称呼多气派啊!那些一棵棵站在瓦上的小小生灵,因为听风观雨的缘故,已经一位位聪明成精了。且慢,它们还是“乡间郎中”呢。乡村药谱如是说:瓦松,又名天蓬草、瓦莲草、向天草,清热解毒。我小时候得过恶性疟疾,久不见愈,姥姥就从旧屋顶上采到几棵瓦松,炖汁连服,止住了。
小时候我常在梦里想到,那些瓦松站在我外祖母的屋脊上,跷着脚丫,在我不知不觉的夜半时刻,正一颗颗摘星呢。那一柄北斗七星的长勺低低地垂落下来,一如在汲瓦松上一颗颗透清的露珠。终于,一不小心,有两颗最大的掉下来,缓缓地,落在我的眼角。
当我的灵魂有一天回归大地,就请瓦在上面扣上小小的一方,有你瓦的余温,还有你瓦的纹络。这一方故乡的小房子,泥与水组合的小房子,草气上飘摇的小房子,你罩着我。像谁夜半耳语:
“睡吧,孩子。这叫归乡。”
1.文中说:“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请解释这句话的含意。(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从“乡村的瓦”中感受到了什么?结合全文简要回答。(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第六段写到:“有一片瓦迷路了。”为什么“瓦”会“迷路”?作者这样写有什么意义?(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8分)
(1)文章是从哪些方面写“瓦松”的?作者为什么要写“瓦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最后两段写了“我”与“瓦”对语的情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如果你为四郎哭泣
龙应台
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可能找得出100个方式来回答“文化为什么重要”这个问题,但是我可以从一场戏说起。
有一天台北演出《四郎探母》,我特别带了85岁的父亲去听。从小听他唱“我好比笼中鸟,有翅难展;我好比虎离山,受了孤单;我好比浅水龙,困在了沙滩……”,老人想必喜欢。
遥远的10世纪,宋朝汉人和辽国胡人在荒凉的战场上连年交战。杨四郎家人一一壮烈阵亡,自己被敌人俘虏,娶了敌人的公主,在异域苟活15年。异乡对儿女已是故乡,但四郎对母亲的思念无法遏止。悲剧的高潮就在四郎深夜潜回宋营探望老母的片刻。卡在“汉贼不两立”的政治斗争之间,在爱情和亲情无法两全之间,在个人处境和国家利益严重冲突之间,已是中年的四郎跪在地上对母亲痛哭失声:“千拜万拜,赎不过儿的罪来……”
我突然觉得身边的父亲有点异样,侧头看他,发现他已老泪纵横,泣不成声。
父亲16岁那年,在湖南衡山乡下,挑了两个空竹篓到市场去,准备帮母亲买菜。路上碰见国民党政府招兵,这16岁的少年放下竹篓就跟着去了。此后在战争的炮火声中辗转流离,在两岸的对峙中仓皇度日,70年岁月如江水漂月,一生不曾再见到那来不及道别的母亲。
他的眼泪一直流,一直流。我只好紧握着他的手,不断地递纸巾。
然后我发现,流泪的不只他。斜出去前一两排一位白发老人也在拭泪,隔座陪伴的中年儿子递过纸巾后,将一只手环抱着老人瘦弱的肩膀。
谢幕以后,人们纷纷站起来,我才发现,啊,四周多是中年儿女陪伴而来的老人家,有的拄着拐杖,有的坐着轮椅。他们不说话,因为眼里还有泪光。
中年的儿女们彼此不识,但是在眼光接触的时候,沉默中仿佛已经交换了一组密码。是曲终人散的时候,人们正要各奔东西,但是在那个时候,在那一个空间,这些互不相识的人变成了一个关系紧密、温情脉脉的群体。
在那以后,我陪父亲去听过好几次的《四郎探母》,每一次都会遇见父亲们和他们中年的子女;每一次都像是一场灵魂的洗涤,感情的疗伤,社区的礼拜。
从《四郎探母》,我如醍醐灌顶似的发觉,是的,我懂了为什么《俄狄浦斯》能在星空下演两千年仍让人震撼,为什么《李尔王》在400年后仍让人感动。
文化,或者说,艺术,做了什么呢?
它使孤独的个人为自己说不出的痛苦找到了名字和定义。少小离家老大失乡的老兵们,从四郎的命运里认出了自己不可言喻的处境,认出了处境中的残酷和荒谬,而且,四郎的语言——“千拜万拜,赎不过儿的罪来”——为他们拔出了深深扎进肉里无法拔出的自责和痛苦。艺术像一块沾了药水的纱布,轻轻擦拭他们灵魂深处从未愈合的伤口。
文化艺术使孤立的个人,打开深锁自己的门,走出去,找到同类。他发现,他的经验不是孤立的而是共同的集体的经验,他的痛苦和喜悦,是一个可以与人分享的痛苦和喜悦。孤立的个人因而产生归属感。
它使零散的、疏离的各个小团体找到连结而转型成精神相通、休戚与共的社群。《四郎探母》把本来封锁孤立的经验变成共同的经验,塑成公共的记忆,从而增进了相互的理解,凝聚了社会的文化认同。白发苍苍的老兵,若有所感的中年儿女,或者对这段历史原本漠然的外人,在经历过《四郎探母》之后,已经变成一个拥有共同情感而彼此体谅的社会。
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而公民社会,因为不倚赖皇权或神权来坚固它的底座,因此文化便是公民社会最重要的粘合剂。
(节选自2004年12月23日《南方周末》)
1.“如果你为四郎哭泣”这个标题拟得非常好。请你分析好在何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四郎探母》为什么让父亲等老兵“老泪纵横,泣不成声”?(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从哪些方面阐明了“文化为什么重要”?请分条陈述。(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在叙述父亲等老兵观看《四郎探母》时,有几处非常好的细节描写。请你找出一处来,并略作赏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挑战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006年高考广东卷)
夕照透入书房
冯骥才
我常常在黄昏时分,坐在书房里,享受夕照穿窗而入带来的那一种异样的神奇。
此刻,书房已经暗下来。到处堆放的书籍文稿以及艺术品重重叠叠地隐没在阴影里。
黄昏时的阳光,已经失去了白日里的咄咄逼人;它变得很温和,很红,好像一种橘色的灯光,不管什么东西给它一照,全都分外的美丽。首先是窗台上那盆已经衰败的藤草,此刻像镀了金一样,蓬勃发光;跟着是书桌上的玻璃灯罩,亮闪闪的,仿佛打开了灯;然后,这一大片橙色的夕照带着窗棂和外边的树影,斑斑驳驳投射在东墙那边一排大书架上。阴影的地方书皆晦暗,光照的地方连书脊上的文字也看得异常分明。《傅雷文集》的书名是烫金的,金灿灿放着光芒,好像在骄傲地说:“我可以永存。”
怎样的事物才能真正的永存?阿房宫和华清池都已片瓦不留,李杜的名句和老庄的格言却一字不误地镌刻在每个华人的心里。世上延绵最久的还是非物质的——思想与精神。能够准确地记忆思想的只有文字。所以说,文字是我们的生命。
当夕阳移到我的桌面上,每件案头物品都变得妙不可言。一尊苏格拉底的小雕像隐在暗中,一束细细的光芒从一丛笔杆的缝隙中穿过,停在他的嘴唇之间,似乎想撬开他的嘴巴,听一听这位古希腊的哲人对如今这个混沌而荒谬的商品世界的醒世之言。但他口含夕阳,紧闭着嘴巴,一声不吭。
昨天的哲人只能解释昨天,今天的答案还得来自今人。这样说来,一声不吭的原来是我们自己。
陈放在桌上的一块四方的镇尺最是离奇。这个镇尺是朋友赠送给我的。它是一块纯净的无色玻璃,一条弯着尾巴的小银鱼被铸在玻璃中央。当阳光射入,玻璃非但没有反光,反而由于纯度过高而消失了,只有那银光闪闪的小鱼悬在空中,无所依傍。它瞪圆眼睛,似乎也感到了一种匪夷所思。
一只蚂蚁从阴影里爬出来,它走到桌面一块阳光前,迟疑不前,几次刚把脑袋伸进夕阳里,又赶紧缩回来。它究竟畏惧这奇异的光明,还是习惯了黑暗?黑暗总是给人一半恐惧,一半安全。
人在黑暗外边感到恐惧,在黑暗里边反倒觉得安全。
夕阳的生命是有限的。它在天边一点点沉落下去,它的光却在我的书房里渐渐升高。短暂的夕照大概知道自己大限在即,它最后抛给人间的光芒最依恋也最夺目。此时,连我的书房的空气也是金红的。定睛细看,空气里浮动的尘埃竟然被它照亮。这些小得肉眼刚刚能看见的颗粒竟被夕阳照得极亮极美,它们在半空中自由、无声和缓缓地游弋着,好像徜徉在宇宙里的星辰。这是只有夕阳才能创造的景象──它能使最平凡的事物变得无比神奇。在日落前的一瞬,夕阳残照已经挪到我书架最上边的一格。满室幽暗,只有书架上边无限明媚。那里摆着一只河北省白沟的泥公鸡。雪白的身子,彩色翅膀,特大的黑眼睛,威武又神气。这个北方著名的泥玩具之乡,至少有千年的历史,但如今这里已经变为日用小商品的集散地,昔日那些浑朴又迷人的泥狗泥鸡泥人全都了无踪影。可是此刻,这个幸存下来的泥公鸡,不知何故,对着行将熄灭的夕阳张嘴大叫。我的心已经听到它凄厉的哀鸣。这叫声似乎也感动了夕阳。一瞬间,高高站在书架上端的泥公鸡竟被这最后的阳光照耀得夺目和通红,好似燃烧了起来。
1.本文具体描写了夕照中的许多事物,请按空间位置分类列出。(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加横线的词语形象地描写了夕照的动态,请从中任选两个进行赏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出现了三次与“说”相关的描写。试结合文章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7分)
(1)为什么在作者笔下,《傅雷文集》好像在骄傲地说“我可以永存”,苏格拉底小雕像却“紧闭着嘴巴,一声不吭”?(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个幸存下来的泥公鸡,不知何故,对着行将熄灭的夕阳张嘴大叫。我的心已经听到它凄厉的哀鸣。”联系上下文,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内涵?(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文章开头说:“我常常在黄昏时分,坐在书房里,享受夕照穿窗而入带来的那一种异样的神奇。”从全文看,这里所说的“神奇”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在山阴道上
方令孺
撩起窗幕,看初升的红日,可把它五彩的光华撒在湖上了么?可是,湖水呈现着一片冷清清的铅色,天空也云气沉沉。难道今天的旅行又要被风雨所阻挡么?
好久以来“故乡”就在吸引着我;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美妙的名称,像童话一样,时时在我思想上盘桓。我想看看咸亨酒店,土谷祠,还想看看祥林嫂放过菜篮子的小河边……在那浓雾弥漫的黑暗时代,鲁迅先生在那里开始磨砺他的剑锋,终生把持它,划破黑暗,露出曙光。今天我决定要去瞻仰磨剑的圣地。
湖水轻轻地拍岸,像是赞同我的决心,天空也对我显出无可奈何的气色。七点钟我们就从北山下乘车前去。这时云雾渐渐稀散,清风吹送着月桂的芳香,阳光从薄云后面透射出来,像放下轻轻的纱帐,爱护似的,笼罩着大地。
汽车一转弯,将要到钱塘江大桥了,我看见高大的六和塔,岿然坐在林木蓊郁的山冈上,背负着远山与高空,下临浩渺的白水,气象非常雄伟。
钱塘江大桥有两层,底层走火车,上层走汽车,因此说像高楼一样的大桥。在高楼一样的大桥上,俯看江水,像一条潇洒的阔带,从西面群山之下,一撇而来,越流越宽,向东长逝,到眼睛所能见到的尽头,水和云都融合成一片混沌。
山川的壮丽和我心里正在思想的巨人形象,也融合在一起。
车在奔驰,风在欢笑,将要成熟的晚稻,沉沉地压在整片大地上。远处是重重叠叠、连绵不断的山峰,山峰青得像透明的水晶,可又不那么沉静,我们的车子奔跑着,远山也像一起一伏的跟着赛跑;萧山、河桥,刚刚落到眼前,却又远远退到车的后面。
中午到了绍兴城。
我们走在青石铺成的古老的街道上,心情是这样严肃又欢愉,眼睛四处张望,处处都像有生动的故事在牵引人。
一片粉墙反映着白日的光辉。新台门的门口簇拥着一群红领巾。他们一看到新来的客人,便又簇拥过来,牵牵客人的衣袖,抚弄客人的围巾,亲密地交谈,并争先要领路。我就和这些孩子们一道拥进了黑漆的大门。
这是一座古老朴素的房屋,空寂无人,可是,这方桌,这条台,这窗前的一把椅子都告诉了我们许多故事,就是在这座房子里,鲁迅先生幼年和农民儿子结成朋友;在父亲的病中分担了母亲的忧愁;从这里他认识了封建社会的欺骗与毒辣;被侮辱与损害的究竟是哪一些人!十七岁的时候,在一个刮风下雨的早晨,带了一点简单的行装,辞别了母亲,走出这座黑漆大门,奔向他一生战斗的长途。
百草园是芳草萋萋的后院。这是幼年鲁迅的乐园。孩子们在园里跑着,笑着,在那儿寻觅,可还有像人形一样的何首乌?他们又围在亭子旁边,仰着头,望着塑像;孩子们的脸,像朝阳照耀下初开的百合花,眼睛像星星一样的明亮,亮着无限亲切爱慕的光。
一座曲折如画的小石桥把我和孩子们引到三味书屋。书房里的陈设,正像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的一样,正中的书桌上,现在还放着寿老先生手抄的唐诗。好像这儿刚刚放学,老先生和学生们都吃饭去了。
今天,我们的孩子,有了明亮的课室,有了大片的草地,还有细沙铺成的球场。他们有了自由广阔的天地。我这样想着,突然在脑中出现一座勇士的雕像:
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
我抚摸着身边一个孩子的头发,心中油然生出感激的深情。
我正在默默地寻思,一只小手伸过来了,又一只,又一只。原来时间已经不早,他们要整队回去了。我们热情地握手,说着:我们还要见面。
回来的路上,我们让车在河边慢慢开行。在静静的黄昏里,发光的小河上,滑着一只乌篷船。船尾坐着一个农民,戴着毡帽,有节奏地划动一根大桨。河岸上,有时是稻田,有时又是开着红花、黄花的青草地,草地上有一群牧童在放牛,牛背平得像一块石板,牧童从牛角间爬上爬下,牛万般温存地驯服着。
我不知道这可就是著名的山阴道?
鲁迅先生在一篇《好的故事》中描写过:
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
生活本来应该是这样和平、美丽,而且光明,鲁迅先生所说《好的故事》,正是他所向往的美好生活。然而,在昏沉如夜的时代里,人们只能在朦胧的梦中见到,即使是梦,也被打碎!
今天,鲁迅先生在三十年前朦胧中看见的“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的《好的故事》,不是在天上,也不是在水底,而在我们祖国大地上,到处出现了。并将“永是生动,永是展开,以至于无穷”。
转过山路,就看见了反映出天幕幽蓝色的湖水。远处城市,电灯通明,烘托着天空,像一片光的海。
一九五六年十月,杭州
(选自《中年百年游记精华》,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略有改动)
1.“好久以来,‘故乡’就在吸引着我”,句中“故乡”一词的含义是:①___________;②
___________。(4分)
2.本文可以划分为三大部分,其中第二部分起自“一片粉墙反映着白日的光辉”,止于“___________”;该部分的大意是:___________。(4分)
3.文中,作者引述鲁迅先生所说的“好的故事”的用意是什么?“并将‘永是生动,永是展开,以至于无穷”这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浙江绍兴,古称山阴。《世说新语》曾载:“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通观全文,请回答作者为什么将这篇散文题为“在山阴道上”。(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150字左右的赏析文章。(6分)
(1)简析《在山阴道上》联想的巧妙运用。
(2)简析《在山阴道上》景物描写的特色。
【强化训练参考答案】
一、基础训练
(一)1.(1)天地相接一条线 (2)很亮的灰白色 (3)矮屋、树丛。
2.地平线看得到,永远走不到,又永远不断出现在前方。
3.这句话是把命运理想和天地相类比,天和地的平行与相接,就像人生中的命运和理想,时而一致,时而不一致,人生即是这种一致与不一致的统一。
4.追求地平线即追求人生理想。它总在前方,指引人们不断追求;它又是永无止境的,鼓舞人们永远向前。
5.人生对理想的追求,应是永无止境的,理想激励人们不断求索,不断奋进。
(二)1.①是在空旷与落寞之中坚韧地用自己的身影证明(或“昭示”)自己存在的断崖。②是坚强、忍耐而默默地支撑着生生不息的新生命的断崖。③是沉着、从容、朴实而又坚韧的断崖。(答对其中两点即可给4分,只答对一点给2分,表述不够清楚的酌情扣分)
2.(1)因为沉默的断崖年复一年默默注视着村里人祖祖辈辈永不停止地做着美好的梦(2分);目睹了村里人梦想的实现和破灭(2分)。
(2)①生命中总会有失败、挫折(2分);②面对意外的挫折,生命可以在艰难中变得更坚韧(2分)。
3.用断崖过去的繁华与现在的残缺做比较,突出断崖沉默、坚强而不屈的形象(2分);为下文由断崖引发的人生感悟作铺垫(或:引发人们对生命的感悟)。(2分)
4.①面对不幸要能从容坚强,把不幸当成身后的历史;②逆境可铸炼常人难以具备的沉着、从容、朴实的品质;③坚韧的人经历了磨砺,总会找到新的道路;④人在困境中要能继续自己的热情与梦想。(答对一点得2分)
二、提高训练
(一)1.“瓦”真实记录了“我”的童年生活,能勾起“我”对童年时代乡村生活的回忆。(这道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理解。“瓦是童年的底片”这是一个暗喻的句子,“瓦”成了生活底片,自然记录了生活)
2.①雨中的神韵与魅力; ②对称之美;③团结与温情; ④对乡村的坚守。(这道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能力。可以根据第3-5自然段中“瓦会更显出自己独到的神韵与魅力”“瓦有对称之美”“在冬天它们能感到彼此的体温”“瓦更是一种对乡村的坚守”等文字作答)
3.“迷路”的原因:①对乡村的背弃;②被城市拒绝和抛弃。意义:表现现代人在追求新生活过程中的困惑,强调面对光怪陆离的现代生活不要丢掉过去美好的东西。(这道题主要考查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农村的“瓦”,到了城市,“晕头转向,无所事事”“又被远远地抛弃在公路边”,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现代人的境遇)
4.(1)实写:“瓦松”名称及药用功能。虚写:梦中“瓦松”。与瓦“能冲洗出乡村旧事”形成呼应,更能表达出对童年乡村生活的怀念。
(2)表现“我”对“瓦”的一往情深,使文章更有亲切感;点明主题,表达“我”灵魂归乡的愿望。
(二)1.①《四郎探母》让父亲等老兵“老泪纵横,泣不成声”是叙述的主体,对“文化为什么重要”也由此生发。由此可见,文题“为四郎哭泣”贴近中心,紧扣“文化”。②第二人称“你”的使用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显得平易亲切。③“如果”的假设设置悬念,既吸引读者,又以其启发性拓展了文章的现实意义。
2.因为父亲等老兵的际遇、命运与四郎有相似之处:他们少小离家老大失乡,从四郎的命运里想到了自己不可言喻的处境,想到了处境中的残酷和荒谬。
3.①文化使孤独的个人为自己说不出的痛苦找到了名字和定义。②文化使孤立的个人打开深锁自己的门,走出去,找到同类,并且产生归属感。③文化使零散的、疏离的各个小团体找到联系而转型成精神相通、休戚与共的社会群体。④文化使公民社会更加统一稳固。
4.细节描写有“紧握着他的手,不断地递纸巾”,或者“将一只手环抱着老人瘦弱的肩膀”。赏析略。
三、挑战训练
(一)1.窗台上:衰败的藤草。书桌上:玻璃灯罩、苏格拉底的小雕像、一丛笔杆、四方的镇尺。书架上:《傅雷文集》、泥公鸡。
2.(1)抛:扔,投掷之意。表现了夕阳慷慨的、毫不吝啬地将它所有的光芒送给人间。(2)挪:挪动,表明夕阳将要下山,表现了夕阳对书架和传统文化的依恋。(3)投射:把夕阳透过窗棂及照在树木后映在书架上的状况逼真地表现了出来。(4)穿:真切地摹写出夕光从很小的缝隙中透过的强有力的状态。
3.(1)答题要点:“我可以永存”应突出文字能够准确记忆思想和精神,具有不朽的生命力;“紧闭着嘴巴,一声不吭”应突出哲人只能解释昨天,而不能对我们今天的商品世界提出醒世之言。
(2)答题要点:表现了作者对传统民间工艺遭受商品经济的冲击而逐渐消失的现状的忧虑、惋惜和无奈。
4.要点提示:“神奇”一是指在夕阳光线的照射下使书房中的所有事物都分外美丽,创造了无比神奇的境象,使平凡事物神奇起来。二是夕阳照射在书架和书桌上,让我展开联想,思索艺术与人生。
(二)1.①鲁迅的故乡。②作者向往的精神家园。
2.我们还要见面;具体写参观鲁迅故居和三味书屋,表达了作者对鲁迅精神的追寻和颂扬。
3.是为了说明鲁迅所向往的美好生活在今天已经成为现实,赞美祖国的今天;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
4.与作者游历鲁迅故乡的旅程相吻合。暗寓旅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的“美不胜收”。
5.(1)文章中的联想,主要表现为三处:一是山川的壮美与我心中的“巨人形象”融合在一起;二是目睹孩子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脑中出现“勇士的雕像”
;三是牧歌式的田园风光,使“我”联想到鲁迅所向往的“好的故事”。三处联想都自然贴切,三处联想层层推进,开拓和升华了文章主题。(2)①移步换景,情景交融。无论是雄伟的钱塘江大桥、高大的六和塔,还是诗画般的田园风光,既是作者游程中所见之景,又是作者情感的触发点。②虚实相生,虚实结合。文中既有鲁迅塑像、鲁迅故居、三味书屋以及山川桥塔等作者眼中之景,也有“勇士雕像”和鲁迅笔下的“好的故事”等作者心中之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