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3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ID:568478

大小:250 KB

页数:50页

时间:2021-03-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3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目录 一、复习指导与技巧解读... 2‎ 考纲解读... 2‎ 把握命题规律... 2‎ 常见错误类型... 3‎ 技法指导... 6‎ 答题技巧与方法指导... 7‎ 二、2012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真题汇编及答案解析:... 8‎ 论述类问题阅读... 8‎ 三、2013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检测:论述类文本阅读... 35‎ ‎ ‎ 一、复习指导与技巧解读 考纲解读 新课程标准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将“能阅读一般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文章”修改为“能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高考所考查的论述类文章,常常是指有关政治、经济、教育、语言文化、文艺、历史、法律、美学等学科的文章,涉及此要求的一共有六个考点,两个能力层级。“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这两个能力层级为B级,属“理解的范畴”。“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规点态度”这四个考点的能力层级为C,属于“分析综合”的范畴。在上述的总共六个考点上,作为课改区的考查,词句的理解,信息的筛选是重点和热点。‎ 把握命题规律 ‎    了解科技文阅读题设置错误选项的方法,有助于提高解题准确性,命题者设计错误选项的方法主要有如下十种:‎ ‎1、从信息范围的大小上看,有范围不清和以偏概全两种错误 范围不清 ‎——选项对原文论述内容的范围加以随意的扩大或缩小。‎ 以偏概全 ‎——即扩大范围,选项对原文论述内容的范围加以随意的扩大。‎ ‎2、从信息的有无上看,有无中生有和有意缺失两种错误。‎ 无中生有 ‎——选项中信息在原文中找不到,也不能由原文中推断出来。‎ 有意缺失 ‎      原文中某些信息在选项中被命题者故意略去。‎ ‎3、从因果逻辑关系 上看,有强加因果和因果颠倒两种错误。‎ 强加因果 ‎——选项把原文没有因果关系的信息都说成是有因果关系的。‎ 因果颠倒    ‎ ‎ ——选项把原文的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之前关系。‎ ‎4、从信息指代内容上看,有偷换概念和指代不明两种错误。‎ 偷换概念 ‎——选项将原文中相关信息换成一种与之不符的说法,或对个别字词进行改动、变换等。‎ 指代不明 ‎——指选项中代词的指代内容发生错误。‎ ‎5、从信息的时态上看,有未然说成已然和已然说成未然两种错误。‎ 未然说成已然 ‎——忽视原文中“将来如此”等修饰语,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说成既成事实。‎ 已然说成未然 ‎——忽视原文中“已经如此”等修饰语,把原文中既成事实说成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 常见错误类型 ‎1、(             )‎ 即以部分替代整体,以局部替代全局,以个别替代一般,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特别注意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例如“一些”“有些”“几乎”“除……之外”“到……为止”“绝大多数”“有时” “全都”“全部”‎ 例1、关于中医学与西医学的比较,下列说法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湖南卷第8题)     B.中医学能治疗包括中风在内的所有疑难杂症,西医学对这些病则感到束手无策。‎ ‎【对应文段】比如藏医,很长一个时期,它的传授是在寺庙中以隐秘的方式进行的,它用青藏高原所独有的植物、动物、矿物和食物对患者进行治疗,对包括癌症、中风在内的多种令现代医学棘手的疾病有着较好的疗效。‎ ‎2、(             )‎ 主要指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歧途。‎ 例2、关于宋朝统治者重视“茶马互市”的目的,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全国卷l第8题)     D.藏族非常喜欢饮茶,以马易茶可以满足他们对茶叶的需求 ‎【对应文段】宋朝统治者为什么如此重视“茶马互市”呢?……迫使朝廷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保持友好关系,以便集中力量与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抗衡。“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利收入补充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又维护了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第二段)     那么,藏族为什么也很重视“茶马互市”呢?因为藏族非常喜欢饮茶……对于长期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的藏族来说,他们并不需要外界供给很多东西,但茶叶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第三段)‎ ‎3、(             )‎ 是指所给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材料中未涉及,也不能从有效信息句中推断出来。‎ 例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上海卷)     A.不久前《参考消息》等3份中国报纸以其发行量巨大、国际影响深远而在全球日报发行量统计中名列前茅。‎ ‎【对应文段】根据世界报业协会2003年6月13日发表的全球日报发行量排行榜,中国有3份报纸进入前20名:《参考消息》以日发行量270万份排在第9名,《人民日报》以日发行量186万份排在第18名,《羊城晚报》以日发行量150万份排在第20名。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报纸消费国,日销量达8200万份。仅次于中国的是日本,日销量是7080万份。‎ ‎4、(             )‎ 例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D.内地对藏区皮革、黄金以及药材的需求大幅增加,使马匹的交易量减少。‎ ‎【对应文段】到了清代,“茶马互市”作为一种重要制度逐渐从历史地平线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边茶贸易”制度。藏族对茶叶的需求有增无减,对其他产品如丝绸、布料、铁器等的需求也开始增加;而内地对藏区马匹的需求虽然减少,却对藏区皮革、黄金,以及虫草、贝母等珍贵药材的需求大幅增加。这样,汉藏之间的贸易范围更加广泛,骡铃声声,马蹄阵阵,“茶马古道”沿线的民间贸易更加繁荣。‎ ‎5、(             )‎ 事物的变化发展就矛盾而言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就原因而言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就表现而言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命题人设计陷阱时,有时会将这些“主要”的一面和“次要”的一面倒置。‎ 例5、下列关于“茶马古道”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全国卷第7题)      B.在宋代,“茶马古道”上的巨额茶利收入是当时全国军费的主要来源。‎ ‎【对应文段】到宋代……在这种情况下,“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利收入补充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又维护了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 ‎6、(             )‎ 例6.下列对“气冰”“是一种危险的能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气冰”有利有弊,本身就像一柄“双刃剑”,从目前的情况看,“气冰”的危害远大于功用。‎ ‎【对应文段】另外,陆缘海边的“气冰”开采起来十分困难,至今尚没有非常成熟的勘探和开发的技术,一旦发生井喷事故,就会造成海水汽化,发生海啸翻船。此外,“气冰”也可能是引起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气冰”经常作为沉积物的胶结物存在,它对沉积物的强度起着关键作用。“气冰”的形成和分解能够影响沉积物的强度,进而诱发海底大陆架滑坡等地质灾害。由此可见,作为未来新能源的“气冰”,也是一种危险的能源。“气冰”的开发利用就像一柄“双刃剑”,需要小心对待。‎ ‎7、(             )‎ 例7、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D.目前只让田菁枯萎而不损害大豆生长的“绿色”农药已经研制出来。‎ ‎【对应文段】解开植物睡眠之谜,将为某种“绿色”农药的诞生铺平道路。目前的除草剂还无法只让田菁等豆科杂草枯萎而不损害豆科作物。研究人员已经人工合成了使田菁失眠的睡眠阻断剂,实验结果是田菁第三天就整株枯死。由于这种阻断剂只对田菁起作用,因此不会影响大豆的生长。‎ ‎8、(             )‎ 例8、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C.有了网格计算机,应急小组的领导就一定能够成功地处理重大有毒化学物泄漏等事故,从而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 ‎【对应文段】克塞曼说:“设想一下,如果你是一个应急小组的领导,正在处理一起重大有毒化学物泄漏事故,你可能想要了解事故的有关情况,如泄漏物中含有哪些化学物,预报的天气状况如何,它们对事故处理有什么影响,现在的交通状况怎样,它对疏散线路有什么影响……要在今天的因特网上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是一件十分麻烦的事,因为登录步骤的繁琐和软件的不兼容随时可以使你陷入困境,而如果采用网格计算,问题的解决将变得易如反掌。网格协议不但为人们发现、访问和调用几乎所有的在线资源提供了标准的平台,而且也为安全和认证等要求提供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必要条件 有事物情况A与事物情况B,如果事物情况A不存在, 事物情况B就不存在。在这种情况下, A就是B的必要条件。‎ 例如:只有年满十八岁,才有选举权。‎ 充分条件 有事物情况A与事物情况B,如果事物情况A存在, 事物情况B就存在;如果A不存在, B不一定不存在,在这种情况下, A就是B的充分条件。‎ 例如:某人犯了杀人罪,是某人被判处刑罚的充分条件。因为犯杀人罪触犯刑律,必然被判刑。但是如果某人未犯杀人罪却未必不被判刑,他可能因其他罪行而被判刑。‎ 事物间的充分条件关系,常以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形式表现出来。‎ 例如:如果某人犯杀人罪,那么,某人要负刑事责任。‎ ‎9、(             )‎ 例9、从原文看,以下对“植物睡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B.指含羞草、合欢等植物晚上把叶子自动闭合起来的现象。‎ C.指所有豆科植物都具有的晚上把叶子闭合起来的现象。‎ D.指豆科植物和捕蝇草等所具有的叶子闭合起来的现象。‎ ‎【对应文段】植物睡眠之迷 ‎  自然界有许多植物的叶子会运动,比如含羞草、合欢等豆科植物白天张开叶子,晚上会合上叶子“睡眠”;捕绳草的叶子能闭合起来,捕食苍蝇等昆虫。像含羞草、合欢等植物的这种“睡眠运动”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可是植物为什么会睡眠,却一直是个不解之迷。‎ ‎10、(             )‎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不尊重阅读材料中事物的客观性,故意夸大事物实有的能力、功能和效用。‎ 例10、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湖北卷第10题)     B.在太空中,航天员依靠太空机动器来移动身体,因此可以飘飞到任何想去的地方,行走范围是立体的。‎ ‎【对应文段】在太空中,八面无着,双脚无用武之地,必须靠太空机动器来移动身体的位置。目前用的是喷气设备,安放在舱外活动航天服背部,叫喷气背包,通过三个自由度六个方向上的喷嘴喷气,以达到向任何方向运动的目的。‎ 原文已明确否定了某一观点选项却予以肯定,或原文已明确肯定了的观点选项却予以否定。即变肯定为否定,或变否定为肯定。‎ 例1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 (5分)(2008年广东卷)‎ D、灵感就如同禅家所说的“悟”一样,常常突现于眼前而非艰苦思索的结果。‎ ‎【对应文段】读一首诗和作一首诗都常须经过艰苦思索,思索之后,一旦豁然贯通,全诗的境界于是像灵光一现似的突现在眼前,使人心旷神怡,忘怀一切。这种现象通常被人称为“灵感”。诗的境界的突现都起于灵感。灵感亦并无神秘之处,它就是直觉,就是“想象”,也就是禅家所谓的“悟”。‎ 技法指导 在具体阅读解答每一篇论述类文章的问题时,要做到如下四个步骤:‎ ‎   一、整体把握,微观勾画 ‎    1.阅读原文后,可提出如下问题:本文说明或论证的对象是什么?有什么最新成果或最新观点?今后的发展前景如何?作者对此新成果或新观点的态度和看法如何?‎ ‎ 2.理清全文的脉络,把握主要内容,迅速提取每一节的主要信息。‎ ‎    3.微观勾画是指随时勾勒一些关键词语,以备答题时所用。特别要关注指示代词、关联词语(如“一旦”“如果”“因此”“但是”“然而”等)、副词(如“凡时”“全”“将”“基本上”“已经”“也许”“可能”等)以及一些修饰性的词语。‎ ‎    此外,由于论述类文章中有些内容表达起来比较抽象,为了说得具体,有时会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理解时要找出其“本体”。要确切理解含有修辞的句子,要注意前后对照,特点对应。‎ ‎    二、紧扣语境,把握内涵 ‎    要准确理解词、句在文中的意思,就要紧密联系语境,注意上下文的修饰、指代等暗示信息,从而把握其内涵。论述类文章阅读考查的词语往往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些词话要么是关键信息点(如指代性词语、概念性词语),要么就或承前或蒙后省略了相关内容。这些词语往往已突破了其原来的意义限制,与具体语境结合而有了新的意义。因此,阅读中要对这类词语慎重考虑。可采用如下方法:‎ ‎    1、瞻前顾后法。联系上下文选择恰当的义项。‎ ‎    2.比照辨析法。仔细比较辨析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和同义词、近义词在语言运用中的差异。‎ ‎    3.参考语境法。根据语境揣摩词语的语境义、比喻义、借代义等,分析词语派生或隐含的内容。‎ ‎    论述类文章中重要的句子有如下几种:一是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二是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三是与文章中心和结构密切相关的句子(如文眼句、中心句、过渡句等)。对于第一种,可以用“抽取主干法”,抓住句子主干,理清那些修饰、限制等附加成分,进而理解其含意。对于第二种,应该按照 “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上下文语境,仔细领会,整体解析。第三种句子体现了文章的思路,有的画龙点睛,有的承上启 下,有的阐明要旨。要理解这些句子的含意,既要注意它在文中的位置,还要看清来龙去脉。‎ ‎    三、抓住概念,识别混淆 ‎    论述类文章阅读题目,在设置选项上具有很大的迷惑性,综观近几年的高考试卷,其干扰项的设置方法主要有:‎ ‎    1.程度深浅、范围大小有意混淆。选项在概念的外延上做文章,或是外延过小,以偏概全;或是外延太大,判断过宽,以“面”代“点”。阅读时要特别留心材料和选项中的“凡”“一切”“全”“都“等修饰词语。‎ ‎    2、偶然、必然有意混淆。即把原文中的“可能”有意说成“必然”,把“偶尔”说成“往往”。‎ ‎    3.指代上的混淆,颠倒主客,偷换概念。选项偷换概念,用形同义异词或形近义异词来迷惑考生。解题时,要注意选项是否混淆了概念的所指对象,是否颠倒了陈述主体与修饰语,是否省略了一些关键的修饰词,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    4.现实和设想的混淆。选项在对概念的判断上时间超前或滞后。把已经成功的现实和没有成为现实的设想或可能性混为一谈。‎ ‎    5.肯定和否定、主要和次要关系上的混淆,无中生有,牵强附会。有些选项的设置,把肯定说成否定,或把否定说成肯定,有些混淆主要和次要关系,有些属于无中生有,牵强附会,解答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依据,切忌主观臆断,望文生义。‎ ‎     6.条件和结果:原因和结果的关系的混淆、颠倒。有些选项在设置时,将条件说成结果,或把结果说成原因,或强加条件及因果关系。要重点辨析,找准答案。‎ ‎     四、筛选判断,逐步排除 ‎     论述类文章阅读出的是选择题,让你判断辨别。对这类题型要分析、比较、选择,首先排除明显错误的选项,然后分析剩下的选项及与之相关的语言环境,瞻前顾后,寻找有效信息,并归纳信息的要点,进行筛选,再次排除干扰选顼,剩下的便是正确答案。这样做题,可以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答题技巧与方法指导 解答科技说明文要做到快速、准确,可以用用三遍阅读法来完成:‎ 第一遍:从头到尾仔细阅读争取完全读懂,在读的过程中,如果有个别语句不能够读懂,可以跳过不管,一般来说,个别词语对整篇的文章理解关系不大。‎ 读完这一遍,要基本理解文章的内容。也许有同学认为这样阅读会浪费时间,其实是为后面作题节省了时间。如果第一遍不读懂,在作题的过程中,你会花更多的时间。‎ 第二遍:阅读题干和选项,要一字一句数着读,找出考查的信息和设置题目的角度。‎ ‎        然后结合题干提供的信息,有重点地阅读全文,划出与选项有关的信息。‎ 第三遍:把选项和选项有关的信息结合起来,仔细比较,每个题目中设置的干扰项,都是可以从原文中找出依据排除的。在确定选择一个选项过程,就是排除其它三个选项的过程,一定要找出排除的依据,才能做到做题准确。‎ ‎ ‎ 几点补充:‎ ‎1、冷静答题,切忌先入为主 ‎2、巧用信息(作者、时间、注释等)‎ ‎3、逐题解答圈划题干对应原文的重点区域(注意题干要求、答题 ‎ ‎ ‎ 基本方法如下 :‎ ‎    1.复位验证法。在理解文中的重要概念时,如果对自己的选择没有十分的把握,可把选出的答案“复位”到原文中“验证”一下,如果语意连贯、意思准确则该项即为正确答案。‎ ‎    2.事理分析法。在论述类文章中,常会遇到事理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因果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系、选择关系等,要紧紧抓住表示事理之间逻辑关系的关键词语,作出正确的判断。‎ ‎3、巧用选项法。在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命题中,命题者常常在句中确定两个考查点,每个考查点按两种理解列为四个选项。遇到这种题目,可以巧妙地利用选项提供的“方便”,根据自己对某一个考查点的正确理解,排除错误的选项。‎ ‎ ‎ ‎ ‎ 二、2012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真题汇编及答案解析:‎ 论述类问题阅读 ‎(一)(2012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 国学是中国学问的根底。这个根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小学,一个是经学。经学就是“六经”,再扩展,是十三经。其实十三经已经推衍开了,基本的还是“六经”。“乐经”不传,实际上是“五经”。就是《诗经》、《书经》、《周礼》、《周易》和《春秋》。这就是经学。汉代一大批注释、传疏、义证,晋唐又有一批,宋明又有一批。清代重新回过头来再注再疏。后来的经学,不是经学的原典,而是经学史。中国的经学在中国学术史上怎样流变,有汉宋之争,有明清之变。研究经学史,不了解清代学术不行,因为他们把字、词、义解释得更清楚了,汉宋儒的不少错误得到了纠正。不了解清代学者对经学的重新检讨研究,念字就会念错,发音就会不准确。对“五经”音义的校正,是清儒的一大贡献。‎ 宋代重视义理,也就是“六经”的义理和思想。濂、洛、关、闽四大家,基本上都回到“六经”,重构儒家的思想体系。重归“六经”并不是容易的事情。他们抓住了《周易》。所以朱子研究《易》,二程对《易》的研究极高深,张载也研究《易》。张载讲《易》是有名的,但在程颢、程颐面前,他主动让出一席之地。为什么清儒反宋?他们觉得宋儒讲空话。字音都没有念清楚,空谈义理,有什么意思?清儒就指出这个字那个字以前念错了。这样一种功夫,主要的研究对象是针对“六经”。清儒的原话,“读书必先识字”。你说“经”,是哪一本“经”?是古文还是今文?具体是哪一个文本?所以清儒的功夫在甄别和辨伪,目的是恢复“经”的本原。要恢复本原,必须有小学的功夫。小学的功夫就是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文字学是认字,训诂学是释词,把字词的意思解释清楚。这还不行,还要懂音韵。说这个字,汉代这样读,宋代那样读,清代是这样读的。清儒把“六经”的字一个一个弄准确了。所以要说国学,最主要的应该是经学和小学。要懂经学,就得懂小学。小学是工具和路径,不懂小学,通经之路就走不过去,就没有能力研究经学。‎ ‎8.下列对“读书必先识字”理由的说明,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朱子、二程等人在没有小学功夫的情况下研究《周易》,是空谈义理。‎ ‎    B.有了对经学字词义的大量注疏,才有可能去研究经学在中国学术史上的流变问题。‎ ‎    C.字音没有念清楚,字词意思没有解释清楚,就不能够恢复“经”的本原。‎ D.汉、晋唐、宋明注疏有不妥之处,汉宋儒在研究经学史的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错误。‎ ‎【答案】C ‎ ‎【解析】仔细阅读原文第二段,不难找到正确答案。‎ ‎9.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国学是中国学问的根底,而作为工具和路径的小学是经学的根底。‎ ‎    B.宋代学者从《周易》入手重归“六经”,以“六经”的义理和思想来重构儒家的思想体系。‎ ‎    C.清儒有着深厚的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功底,他们对“六经”的字逐一进行了校正。‎ D.只有纠正了“五经”音义中的错误,才能真正了解清代学者对经学研究的贡献。‎ ‎【答案】D ‎【解析】D项过于绝对。‎ ‎10. 结合上下文,指出作者认为“后来的经学,不是经学的原典,而是经学史”的理由。(3分)‎ ‎   ‎ ‎ 解析:本题需要考生联系上下文,特别是下文有明确的暗示,‎ 答案示例:经过了后人不断的注释、传疏、义证;在中国学术史上经历了流变。‎ ‎ ‎ ‎(二)(2012重庆卷)阅读下文,完成第5~7题 ‎      在日益全球化的世界中,会讲两种语言比只会说一种语言具有明显的实际好处——能够与更多的人交流。但近年来,科学家们开始证实,谙熟两种语言还有着更重要的优势,会说两种语言让人更聪明。掌握双语会对人的大脑产生深刻的影响,提高与语言无关的认知能力,甚至还能防止老年痴呆。‎ 长期以来,研究人员、教育工作者和决策者都认为第二语言是一种干扰,从认知的角度来说,会影响儿童的学业和智力发育。‎ 他们的这种干扰看法没有错;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即使双倍折只是用一种语言,他大脑中的两种语言系统也都处于活跃状态,从而造成一种语言系统妨碍另一种语言系统的状况。‎ 不过,研究人员现在发现,这种干扰与其说是障碍,倒不如说让使用者因祸得福。它迫使大脑去解决内部冲突,从而得到增强认知能力的锻炼。‎ 许多此类研究得到的相似证据表明,使用双语的过程能够增强大脑的所谓执行功能——这是一种指挥系统,在我们作计划、解决问题以及执行其他各种对智力要求比较高的任务时,引导我们的注意过程。这些过程包括忽略干扰、集中注意力、随意在两件事情之间转换注意力以及牢记信息——这就好比在开车时记住一连串的方位。‎ ‎    为什么两种同时活跃的语言系统间的冲突会提高这些方面的认知能力呢?知道不久前,研究人员还认为,双语者的优势主要来自一种抑制能力,这种能力在压制一种语言系统的过程中得到增强。据称,这样的抑制能力有助于训练双语者的大脑在其他情况下忽视干扰,不过,这种解释显得越来越不够充分,以为有研究表明,即使在完成不需要抑制能力的任务时,如将任意分布在只剩的数字按升序穿成串,双语者的表现也比之使用一种语言的人出色。‎ ‎     双语者与只使用一种语言的人之间的另一种关键区别可能更为重要:前者具有更加突出的监控环境的能力。西班牙庞培法布拉的研究人员阿尔维特科斯塔说:“双语者需要频繁切换语言-------你可能跟爸爸说话时用一种语言,跟妈妈说话是用另一种语言。这就要求你注意周围的变化,这和开车时随时观察周围是一个道理”科斯塔和同事展开了一项研究,比较会说德语和意大利语两种语言的人和只会说意大利语的人在监控任务中的表现。他们发现,双语受试者不仅表现的更出色,而且他们参与监控的那部分大脑的活动较少,这表明他们在这方面更强。‎ ‎ ‎ ‎5.以下对文中双语者的“优势”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与人交流的范围更广、能力更强 B.能通过增强抑制能力来排除干扰 C.注意力能在两件事情间自如转换 D.对获取到的信息记得更牢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中语句的理解能力。找出原文语句,然后比对,看其说法是否合理。如原文“抑制能力有助于训练双语者的大脑在其他情况下忽视干扰”而备选项“B.能通过增强抑制能力来排除干扰”, “忽视”与“排除”含义不一样。‎ ‎6.下列不属于双语者的两种语言系统冲突所造成的结果的一项是 A.造成两种语言系统的相互妨碍 B.提升了双语者多种认知能力 C.对儿童的学业造成不良影响 D.增强大脑指挥系统的相关能力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中信息筛选的能力。原文“从认知的角度来说,会影响儿童的学业和智力发育”、 “因祸得福”从这些词语可以看出,也有好的方面,不完全是不良影响。‎ ‎ ‎ ‎7.根据文章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使用双语可以使人类思维更为活跃,从而避免大脑衰退 B.两种语言系统的交流,可以消除两种文化之间的隔阂 C.使用双语可以开阔人的眼界,增强人的观察和应用能力 D.频繁切换语言,就能抑制参与监控的那部分大脑的活动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中语句的理解能力。A项原文“甚至还能防止老年痴呆”,有这方面的可能,但不能绝对说是使人类思维更为活跃,从而避免大脑衰退。B项原文“一种语言系统妨碍另一种语言系统”,备选项偷换概念。D项原文“注意周围的变化、参与监控的那部分大脑的活动较少”而不是“抑制参与监控的那部分大脑的活动”。‎ ‎ ‎ ‎(三)(2012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自然、社会和人的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其实质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 ‎     生态文明不仅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哲学问题。生态哲学将生态理念引向社会生活,将自在的哲学本质转换为自为的生态智慧。西方深层生态学的代表人物奈斯说:“今天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极其扩展的生态理想,我称之为生态智慧。”生态智慧重建的不仅是自然生态平衡,更重要的是要重建人的精神生态和整个文明生态的平衡。现代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不仅包括外部自然生态的危机,而是也包括社会内部的自然生态的危机,前者导致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后者导致人类社会系统的破坏。生态哲学是走向生态文明的理论准备,是人与自然关系反思后的生态觉悟,以及作为这种觉悟的生态智慧和理念在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推进。‎ ‎     生态文明既反映人类对自然生态的认识和改造,又反映人类将认识和改造自然生态所获得的积极成果应用于社会实践所取得的一系列积极成果,包括: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的重建、人与人的协调关系的构建、人类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的创建。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建是要建立自然生态,即从根本上解决人类发展同自然的矛盾,这是人类社会关系协调的基础;人与人的协调关系的构建则是要建立社会生态,是使各种社会矛盾的合理解决获得和谐有序的状态,这是自然生态重建的根本保障;人类各种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的创建目的是建立多元互补的文化生态,为社会生态的构建营造和谐有序的文明环境,为自然生态的重建奠定健康稳定的社会基础。‎ ‎6. 下列关于“生态文明”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建设和谐社会所应遵循的自然、社会与人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 ‎    B.生态文明就是自然、社会与人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和持续繁荣。‎ ‎ C.生态文明从根本上解决人类发展同自然的矛盾,其目的是协调人类社会关系。‎ D.生态文明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它也是一个哲学问题。‎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A项不符合“生态文明”概念的内涵,从语法角度看,也是有语病。即“生态文明是……客观规律”,本备选项也颠倒了次序,先强调尊重自然,然后才能谈到人、社会。 C项是讲“生态文明”的作用,D项是讲“生态文明”范畴。‎ ‎7.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要实现生态文明,人类必须重建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构建人与人的协调关系,创建人类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 B. 构建生态文明必须把生态理念引向人的社会生活。‎ C. 生态觉悟在反思人与社会关系后产生,它在自然领域的扩展和推进构成生态哲学。‎ D. 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是由现代人类所面临的外部自然生态危机造成的。‎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C项,偷换概念,“生态觉悟”包涵“生态哲学”,两者概念内涵不一致,不能将属于“生态哲学”的表述说成是“生态觉悟”。原文语句“生态哲学是走向生态文明的理论准备,是人与自然关系反思后的生态觉悟,以及作为这种觉悟的生态智慧和理念在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推进。”‎ ‎8.根据本文内容,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A. 西方学者奈斯之所以说“今天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极其扩展的生态思想”,是因为西方传统生态理念陷入困境,需要引进东方智慧。‎ B.人类要走向生态文明,必须从理论上认真研究生态哲学。‎ C.生态文明不只是一个理论和认识问题,还是一个实践问题。‎ D. 人类各种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的创建与社会生态的构建及自然生态的重建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能力,C项因果关系不成立。‎ ‎ ‎ ‎(四)(2012四川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警惕汞污染 ‎1953年,日本水俣湾附近发现了一种“怪病”,称为“水俣病”。这种病症最实出现在猫身上,病猫步态不稳,抽搐、麻痹,甚至跳海而死。不久,陆续发现了患这种病症的人。患者步履蹒跚,手足麻痹乃至变形,神经错乱甚至死亡。后来发现,这不是传染病,而是工业废水排放污染造成的公害病。水俣湾一家化工厂生产氯乙烯和醋酸忆烯使用了含汞的催化剂,排放的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汞。其中有的是甲基汞,有的是无机汞,而无机汞会与水体或水生物的有机物反应生成甲基汞。甲基汞的脂溶性非常强,可以在生物体内逐渐富集并通过食物链最终进入人体,被肠胃吸收,侵害人的中枢神经细胞。公司和政府对水俣病的认定只考虑直接接触甲基汞所导致的症状,而这种症状与甲基汞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所导致的症状不完本相同。因此,只有部分水俣病患者获得认定。水体中汞污染是人类健康的隐患。因为水中的微量汞,经过水中食物链(如: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小鱼大鱼)的逐级转移,在食物链顶级生物体内可以富集到数千至数十万倍。以美国金枪鱼罐头为例,1953年含汞量为0.08PPM[注],到了2005年就增长至1.79PPM。对以鳌鱼和鲸为主要食物来源的法罗群岛居民的追踪调查发现,他们的血汞含量可能是全世界人群中最高的,达到6PPM。鱼类体内的汞主要为甲基汞,其百分比随着鱼龄增加而增加,一年生的鱼所含汞中的甲基汞的31%—35%,8—12年的鱼所含汞中的甲基汞为67%—100%。在一般情况下调查和监测鱼类的含示量,对于了解水域汞污染程度十分必要。目前全球人为活动向大气排放的汞达2000吨/年。汞很容易蒸发到大气中,并且能够随着空气团作全球范围的迁移,在大气中停留几个月甚至一年。在不同的条件下,它会发生沉降,并在当地食物链生物体内聚积。由于汞的这种属性,它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列为全球性污染物,是除了温室气体外唯一一种对全球范围产生影响的化学物质。我国是汞生产和消费大国,十分重视汞污染防治研究。有研究表明:中国汞污染的健康影响途径与其他国家不同,不能照搬欧美研究成果评价中国汞污染情况,如在北美和北欧地区,某些鱼类体内的汞浓度具有一定的指标性意义,但我国贵州即使在汞污染较严重的地区,鱼体内汞含量却相对较低。另有研究发现:汽车尾气中的汞进入到空气中后,可以被植物吸收,因此路旁植物中汞的含量要高于公园中的植物;北京市汞污染的主要来源是煤和汽油燃烧的汞释放、化工厂的汞排放,贵阳市的汞污染原因则是土壤高汞背景值以及原煤汞含量高。垃圾焚烧是汞污染的又一个主要来源。垃圾中的汞主要来自电池、体温计、日光灯等,如果能对含汞废弃物采取比一般生活垃圾更严格的处理措施,将有利于减少汞污染。‎ ‎[注]PPM:即百万分之一。‎ ‎5.下列关于“水俣病”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和猫“水俣病”的症状有相似之处但是彼此却不会相互传染。‎ B.含有大量汞的工业废水的排入使水俣湾鱼虾体内含有甲基汞。‎ C.甲基汞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内的患者未被认定为“水俣病”患者。‎ D.所有的水俣病患者都具有直接接触甲基汞所导致的典型症状。‎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概念题,要特别注意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本题主要错在概念的外延上。‎ ‎6.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水中微量汞经过食物链逐级转移富集到数千倍时才会转变成为甲基汞。‎ B.鱼类体内富集的汞含量必定高于同一水域中的浮游植物或浮游动物。‎ C.特定水域中一年生的鱼所含的汞没有达到31%时表明汞污染并不严重。‎ D.我国贵州即使汞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区污染程度也不及北美和北欧地区。‎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的能力。阅读是要找到区域,抓住关键语句,仔细推敲。A项与原文 “无机汞会与水体或水生物的有机物反应生成甲基汞”说法不同。C项与原文 “调查和监测鱼类的含示量,对于了解水域汞污染程度十分必要”说法不同。D项与原文 “鱼类体内的汞浓度具有一定的指标性意义”相矛盾,各地鱼体内含量汞浓度不明完全说明该地污染程度,不能钠含量进行完全比较,来说明问题。‎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植物中汞含量与植物所处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B.不同类型的城市其汞污染的主要来源存在差异。‎ C.直接焚烧含汞的废弃物会把汞排放到大气之中。‎ D.人类活动较少的北极上空大气中的汞浓度最低。‎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信息推断能力。原文“汞很容易蒸发到大气中,并且能够随着空气团作全球范围的迁移,在大气中停留几个月甚至一年”。从这句话里推断不出“人类活动较少的北极上空大气中的汞浓度最低”。属臆断。‎ ‎ ‎ ‎(五)(2012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围棋与国家    林建超 围棋起源于中国,是黄河文明的产物,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围棋极可能源自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因为其形制、内涵与中华文明的源头相符。‎ 围棋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与弈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感悟联系在一起。围棋不仅对个人修身养性,而且对民族社会的群体心理产生深刻影响。‎ 围棋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象征,民族文化的瑰宝、高度智慧的结晶,这种地位不是任何人封赐的,也不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主观结论,而是人们在反复实践和比较中认识到的,是随着社会和文明的进步而不断深化和升华的。‎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在与各种掷彩博累活动的比较中确立起来的。最早有文献记载的围棋活动是在春秋时期。从春秋到西汉,社会风气浮躁、趋利,具有运气性和刺激性、宜于赌博的博累棋流行甚广,围棋处于受挤压的位置,但始终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东汉中期后,社会风气转变,文明程度提高,思想更为自由,人们不满足于掷彩行棋的非公平的竞智斗巧,围棋更加受到人们的喜爱和重视,而曾经盛极一时的博累棋逐步走向衰弱,到唐代时完全消亡了。博累棋消亡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他们不符合我们民族的思想特征,不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真正需求,而围棋在与它们的比较中表现出了本质上的优势。‎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在与传统礼教观念斗争中确立起来的。围棋作为反映和体现人们心灵自由的智力博弈活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认为不符合传统伦理观念。后来,人们逐步认识到这些观念都是不对的。从东汉中后期到魏晋时期,人们开始从生命意义上认识围棋的价值,就把围棋作为自觉的艺术追求和精神宣寄的工具,并把它纳入儒士必备的艺技。‎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从正反两方面的社会实践对比中确立起来的。人们在围棋活动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围棋本身具有娱乐、教育、竞技、交际等功能。弈棋活动的负面作用不能归咎于围棋本身,而是人们自己对“度”的把握不好造成的。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普遍肯定了围棋的功能和价值,确立了围棋在民族文化中的精髓和瑰宝地位。‎ 对围棋,不能神化,也不能矮化。正确认识围棋价值的出发点,应当是“国艺价值观”。所谓“国艺”,就是与国家民族有深厚渊源,上升到国家层面,能够反映民族精神需求的艺术和技能形式。儒家开始只承认“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没有围棋。到魏晋时人们对“艺”有了崭新的认识,突破了儒家历来只重“六艺”的传统,把围棋纳入“艺”的范围,围棋登入“国艺”的殿堂。事实证明,围棋在民族文化中的精髓和瑰宝地位,也只有“国艺”一词才能相配。‎ ‎(节选自《围棋与国家》,有删改)‎ ‎6.关于围棋的起源和发展,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围棋发源于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 B. 围棋起源于中国,是黄河文明的产物,其产生和发展始终与弈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感悟联系在一起。‎ C. 围棋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西汉时受社会环境影响而广泛流行,东汉时已深受人们的喜爱和重视。‎ D. 魏晋时人们对“艺”产生了新的看法,儒家对围棋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围棋登入“国艺”的殿堂。‎ ‎【答案】B ‎【分析】A项对应文本“围棋极可能源自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因为其形制、内涵与中华文明的源头相符。”‎ B项对应文本“围棋起源于中国,是黄河文明的产物,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围棋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与弈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感悟联系在一起。”‎ C项对应文本“从春秋到西汉,社会风气浮躁、趋利,具有运气性和刺激性、宜于赌博的博累棋流行甚广,围棋处于受挤压的位置,但始终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东汉中期后,社会风气转变,文明程度提高,思想更为自由,人们不满足于掷彩行棋的非公平的竞智斗巧,围棋更加受到人们的喜爱和重视,而曾经盛极一时的博累棋逐步走向衰弱,到唐代时完全消亡了。博累棋消亡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他们不符合我们民族的思想特征,不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真正需求,而围棋在与它们的比较中表现出了本质上的优势。”‎ D项对应文本“儒家开始只承认‘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没有围棋。到魏晋时人们对‘艺’有了崭新的认识,突破了儒家历来只重‘六艺’的传统,把围棋纳入‘艺’的范围,围棋登入‘国艺’的殿堂。”‎ ‎7.对围棋价值和地位的认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围棋作为民族文化的瑰宝、高度智慧的结晶,对个人修身养性,对民族社会的群体心理产生深刻影响。‎ B.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在与掷彩博累活动的比较、传统礼教观念的斗争中,在社会实践的对比中确立起来的。‎ C. 自人们从生命意义上认识围棋的价值,把它作为自觉的艺术追求后,围棋就成为儒士必备的艺伎。‎ D. 围棋作为“国艺”,是一种与国家民族有深厚渊源、从国家层面上能够反映民族精神需求的艺术和技能形式。‎ ‎【答案】C ‎【分析】A项对应文本“围棋不仅对个人修身养性,而且对民族社会的群体心理产生深刻影响。”‎ B项对应文本“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在与各种掷彩博累活动的比较中确立起来的。”“围棋的价值和地位在与传统礼教观念斗争中确立起来的。”“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从正反两方面的社会实践对比中确立起来的。”‎ C项对应文本“从东汉中后期到魏晋时期,人们开始从生命意义上认识围棋的价值,就把围棋作为自觉的艺术追求和精神宣寄的工具,并把它纳入儒士必备的艺技。”‎ D项对应文本“正确认识围棋价值的出发点,应当是“国艺价值观”。所谓“国艺”,就是与国家民族有深厚渊源,上升到国家层面,能够反映民族精神需求的艺术和技能形式。儒家开始只承认“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没有围棋。到魏晋时人们对“艺”有了崭新的认识,突破了儒家历来只重“六艺”的传统,把围棋纳入“艺”的范围,围棋登入“国艺”的殿堂。事实证明,围棋在民族文化中的精髓和瑰宝地位,也只有“国艺”一词才能相配。”‎ ‎8.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 围棋的地位不是任何人封赐的,也不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主观结论,而是随着人们对其功能和价值认识的深入逐步确定的。‎ B. 围棋因为符合我们民族的思想特征,能够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真正需求,在东汉中期就凭借其本质上的优势而盛极一时。‎ C. 人们自己对“度”的把握不好造成了围棋活动的负面作用,其实这些负面作用也与围棋的娱乐、交际等功能性弱点有直接关系。‎ D.对围棋进行神化和矮化都是不对的,只要把“国艺价值观”作为认识围棋价值的出发点,就能正确认识围棋的“国艺”地位。‎ ‎【答案】A ‎【分析】“围棋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象征,民族文化的瑰宝、高度智慧的结晶,这种地位不是任何人封赐的,也不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主观结论,而是人们在反复实践和比较中认识到的,是随着社会和文明的进步而不断深化和升华的。”‎ ‎ ‎ ‎(六)(2012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要建立新人生观,除了养成道德的勇气而外,还要能负起知识的责任(Intillectual Responsibilty)本来责任是人人都有的,无论是耕田的、做工的、从军的,还是任政府官吏的,都各有各的责任。为什么我要特别提出“知识的责任”来讲?知识是人类最高智慧发展的结晶,是人类经验中最可珍贵的宝藏,不是人人都能取得、都能具备的;因此凡有求得知识机会的人,都可说是得天独厚,享受人间特惠的人,所以都应该负一种特殊的责任。而且知识是精神生活的要素,是指挥物质生活的原动力,是我们一切行为的最高标准。倘使有知识的人不能负起他特殊的责任,那他的知识就是无用的,不但无用,并且受了糟蹋。糟蹋知识是人间的罪恶,因为这是阻碍了人类文化的发达和进步。所以知识的责任问题,值得我们加以特别的注意。我们忝属于所谓知识分子,尤其觉得这是一个切身问题。‎ 所谓知识的责任,包含三层意义:‎ ‎    第一是要有负责的思想。思想不是空想,不是幻想,不是梦想,而是搜集各种事实的根据,加以严格逻辑的审核,而后构成的一种有周密系统的精神结晶。所以一知半解,不足以称为成熟的思想,强不知以为知,更不能称为成熟的思想。思想是不容易成立的,必须要经过逻辑的陶熔,科学的锻炼。凡是思想家,都是从艰难困苦中奋斗出来的.他们为求真理而蒙受的牺牲,决不亚于在战场上鏖战的牺牲。譬如在实验室里试验炸药的人,被炸伤或炸死者,不知多少;到荒僻的地方调查地质、生物、人种的人,或遇天灾而死,或染疾而死,或遭盗匪蛮族杀害而死的,也不知多少。他们对从这种艰苦危难之中得来的思想,自然更觉得亲切而可以负责。西洋学者发表一篇学术报告或论文,都要自己签字,这正是负责的表现。‎ ‎      其次是除有负责的思想而外,还要能对负责的思想去负责。思想既是不易得到的真理,则一旦得到以后,就应该负一种推进和扩充的责任。真理是不应埋没的,是要发表的。在发表以前,固应首先考虑它是不是真理,可不可以发表;但是既已考虑发表以后,苟无新事实、新理论的发现和修正,或是为他人更精辟的学说所折服,那就应当本着大无畏的精神把它更尖锐地推进,更广大地扩充。我们读西洋科学史,都知道科学家为真理的推进和扩充而奋斗牺牲的事迹,真是“史不绝书”。譬如哥白尼最先发现地动学说,他就因此受了教会许多的阻碍。后来布鲁诺出来,继续研究,承认了这个真理,极力传播,弄到教会大怒,不仅是被捕入狱,而且被判火刑而死。伽利略继起,更加以物理学的证明,去阐扬这种学说,到老年还铁锁琅珰,饱受铁窗的风味。他们虽受尽压迫和困辱,但始终都坚持原来的信仰。他们虽因此而牺牲,但是科学上的真理,却因为他们的牺牲而确定。像这种对于思想负责的精神,才正是推动人类文化的伟大动力.‎ ‎     再进一层说,知识分子既然得天独厚,受了人间的特惠,就应该对于国家民族社会人群,负起更重大的责任来。世间亦唯有知识分子才有机会去发掘人类文化的宝藏,才有特权去承受过去时代留下最好的精神遗产。知识分子是民族最优秀的分子,如果不比常人负更重更大的责任,如何对得起自己天然的禀赋?如何对得起国家民族的赐予?又如何对得起历代先哲的伟大遗留?知识分子在中国向称为“士”,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身为知识分子,就应该抱一种舍我其谁至死无悔的态度,去担当领导群伦继往开来的责任。当民族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知识分子的责任尤为重大。范仲淹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必须有这种抱负,才配做知识分子。‎ ‎(选自罗家伦《历史的先见》,学林出版社,有删改)‎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负起知识的责任,是为了建立一种新的人生观,养成道德的勇气。‎ B.有求得知识机会的人,都应负起一种特殊的责任。‎ C.有学者签字的学术报告或论文就是负责的思想。‎ D.历史上的一些知识分子在坚持真理时不惧牺牲,是出于对知识的责任感。‎ E.文中用布鲁诺、伽利略的例子,是为了说明科学真理的发现推动了人类文化的进步。‎ ‎【答案】BD ‎【解析】A项据原文第一段,“负起知识的责任”与“养成道德的勇气”均为“建立新的人生观”的前提条件,而并非是后者的目的。C项绝对化表述错误,原文是“体现负责”,并非“就是负责”;E项是为了说明“对负责的思想负责”,根据当段中心句可知。‎ ‎ ‎ ‎1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中合理的一项是 A.掌握了再多的知识,如果不能“指挥物质生活”,同样不能被称作知识分子。‎ B.从艰苦困难之中得来的思想总是让人觉得亲切,因此是负责的思想。‎ C.某科学家经过严密的论证,得出了划时代的科学真理,虽然一直没有拿出来发表,但他同样是对国家民族社会负责的知识分子。‎ D.拥有天然的禀赋、国家民族的赐予、历代先哲的伟大遗留,这样的人就配称作知识分子。‎ ‎【答案】C ‎【解析】A项在原文第二段,“知识是精神生活的要素,是指挥物质生活的原动力,是我们一切行为的最高标准”,据此可知,知识分子的知识不完全是为了“指导物质生活”还有“精神生活”;B项在原文第四段,“他们对从这种艰苦危难之中得来的思想,自然更觉得亲切而可以负责”是“可以”不是“是”,绝对化错误;D项在原文最后一段,“必须有这种抱负,才配做知识分子”,选项丢了“有抱负”的条件,得出结论是不充分的。‎ ‎ ‎ ‎14.作者认为,知识分子“还要能对负责的思想去负责”。请指出两个“负责”的不同意思。(4分)‎ ‎ ‎ ‎【答案】①第一个 “负责”是形容词,在文中的意思是指 “有周密系统的精神结晶的”;② 第二个“负责”是动词,在文中的意思是指“推进和扩充”。‎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根据题目关键词回溯原文,找到答题区域在第四段以及第五段。‎ ‎ ‎ ‎15.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袁隆平经过长期试验与探索,培育出了高产杂交水稻稻种;并且克服重重困难,向全国大面积推广杂交稻。他不满足已有的成绩,面对世界范围的粮食短缺问题,又提出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新课题。依据文意,分析袁隆平怎样负起了“知识的责任”。(4分)‎ ‎【答案】①有负责的思想,袁隆平经过长期试验与探索,培育出了高产杂交水稻稻种;‎ ‎②对负责的思想去负责:袁隆平不满足已有的成绩,不断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提出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新课题;‎ ‎③负起更重大的责任:袁隆平不仅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还肩负着解决世界范围的粮食短缺问题的责任。‎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 ‎ ‎ ‎(七)(2012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有两个重要的基础:一是小农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二是国家一体,即由国及国的宗法社会政治结构。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必然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文化价值体系。因为家族宗法血缘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人伦关系,这种关系的扩展就形成了社会伦理关系。家族本位的特点,一方面使得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课题,家族伦理成为个体安身立命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在家国一体社会政治结构中,整个社会的组织系统是家族——村落——国家,文化精神的生长路向是家族——宗族——民族。家族的中心地位使得伦理在社会生活秩序的建构和调节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传统社会中,人们的社会生活是严格按照伦理的秩序进行的,服式举止,洒扫应对,人际交往,都限制在“礼”的范围内,否则便是对“伦理”的僭越。这种伦理秩序的扩充,便上升为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体制的基础——家长制。家长制的实质就是用家族伦理的机制来进行政治统治,是一种伦理政治。‎ ‎    与此相适应,伦理道德学说在各种文化形态中便处于中心地位。中国哲学是伦理型的,哲学体系的核心是伦理道德学说,宇宙的本体是伦理道德的形而上的实体,哲学的理性是道德化的实践理性。因此人们才说,西方哲学家具有哲人的风度,中国哲学家则具有贤人的风度。中国的文学艺术也是以善为价值取向的。“文以载道”,美善合一,是中国文化审美性格的特征。即使在科学技术中,伦理道德也是首要的价值取向。中国传统科技的价值观是以“正德”即有利于德性的提升为第一目标,然后才考虑“利用、厚生”的问题。因此,中国文化价值系统的特点是强调真、善、美统一,而以善为核心。‎ 中国文化的普遍信念是“人为万物之灵”。而人之所以能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有道德,因而中国文化特别重视人与人之间的“道”,以及遵循这种“道”而形成的“德”。老子曾从本体论的高度说明“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的道理。“尊道贵德”的基本精神,就是强调人兽之分,以德性作为人兽区分的根本,突显人格尊严。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因而中国人都以成德建业、厚德载物为理想。早在孔子前,鲁国大夫叔孙豹就提出过“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思想,在此基础上,一种以道德为首要取向的具有坚定节操的文化人格就逐渐形成了。“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优道不优贫”,为追求仁道,虽箪饭陋巷,不改其乐,这是一种道德至上的价值取向和文化精神。‎ ‎(选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有删改)‎ ‎1. 与“家族”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 家族是宗法社会政治结构中社会组织系统形成的基础。‎ B.家族是中国传统社会中文化精神的生长道路上的起点。‎ C.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构成了传统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 D.家族伦理成为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安神立命的重要基础。‎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概念题,要特别注意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本题主要错在概念的外延上。“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课题”而不是C项所说“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构成了传统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 ‎ ‎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从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基础入手,论述了源于家族宗法血缘关系的伦理关系对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秩序的建构和调节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B.第二段以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传统科技为例,论证伦理道德学说在各种文化形态中处于中心地位,最后强调中国文化价值体系是以善为核心的。‎ C.第三段首先强调人与兽之分在于有无德性,再论述中国人的文化人格是以道德为首要取向的,在此基础上指出成德建业、厚德载物是中国人的理想。‎ D.全文首先阐述伦理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结构中的重要性,再论述各种文化形态中伦理道德学说所处的地位,最后引古代哲人之语论述人格尊严问题。‎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思路和梳理文章结构的能力。A项应为论述的是伦理通过家族对社会生活秩序的建构和调节所起到的重要作用。C项应为“中国人都以成德建业、厚德载物为理想”。在“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思想基础上,形成以道德为首要取向的将先后顺序搞错了。D项全文首先阐述家族伦理,然后中国文化价值系统的特点,最后中国人的理想和道德追求。‎ ‎ ‎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价值系统,是在小农自然经济生产方式和国家一体社会政治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 B.西方哲学具有哲人的风度,是因为西方哲学体系是形而上学的,其哲学理性是道德化的实践理性。‎ C.中国的文学艺术与中国的传统科技一样,也是以善为价值取向的,然后才考虑“利用、厚生”的问题。‎ D. 按照中国文化的普遍信念是“人为万物之灵”的认识,人必须有道德,因而中国人一贯坚持道德至上的文化精神。‎ ‎【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B项是因为西方哲学体系是形而上学的,说法有误。C项中国的文学艺术是以善为价值取向的,中国的传统科技是以伦理道德也是首要的价值取向。D项“人为万物之灵”是因为人有“道”。‎ ‎ ‎ ‎(八)(2012江西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     联觉,是指各种感觉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是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联觉最常见的现象时通过温度、形状、气味、声音或味道感知色彩。比如,红、橙、黄。类似于太阳和烈火的颜色,往往引起温暖感,是一种暖色。蓝、青、紫,类似于碧空和寒水的颜色,常常引起寒冷感,是一种冷色。前者是进色,给人向前方突出的感觉;后者是退色,给人向后方退让的感觉。色调的浓淡也使人产生远近之感:深色调使人感到近些,浅色调让人感到远些。‎ ‎     联觉是一种真实稳定的感受。最初,人们认为联觉不过是对儿时的认知记忆和联想。也有人认为,当一个人说数字5是红色、数字6是绿色的时候,这种联觉描述是一种比喻形式。但是,都无法解释为什么只有一部分人拥有联觉能力。于是,科学家开始提出也许这种现象可以从生物学上得到解释。有研究者认为,这种紊乱现象是由大脑中最原始的边缘系统,或者说主管情绪的大脑区域造成的异常活动。这是一种所有人都会产生的现象,只不过一些人对此有意识。西班牙实验心理学研究员阿莉西亚·卡列哈斯说:“建立在客观数据基础上的所有理论都认为,联觉现象是因大脑不同区域之间存在额外联系而造成的。‎ ‎     利用磁共振进行的研究似乎可以证实以下的假设:对于正常人来说,当看到数字和字母是,大脑中与形状处理相关的平层区域就会被激活。但如果是一位拥有联觉恩呢管理的人,除了上述区域外,与颜色认知相关的V4区域也同时被激活。科学家们认为,联觉者的大脑区域间可能存在更加广泛的联系,毗邻区域间的互相沟通比正常人更加活跃。这种互相联系可能存在于所有人的大脑中,但只有联觉者的被激活。‎ 人们普遍存在一种疑问,即为什么只有一部分人会发生连觉现象。一些人用         问题。有研究者已经注意到,如果一个家族中有一人具有联觉能力,那么很可能会出现更多这样的人。研究结果显示,42%的联觉者在家谱的同一等级种有一位亲属具有同样能力。‎ ‎   科学研究指出,联觉现象大多出现在教学较差的人身上,此外,左撇子、方向感较差以及有过预知经历的人也通常会出现联觉现象。也有人认为,联觉你呢管理与一个人的创造力有关,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和艺术家都具备联觉能力。‎ ‎   联觉现象对于人类认识和意识行为的研究,具有特殊意义。许多专家指出,使声音和物体形状之间建立联系的能力可以成为语言和抽象思维发展的一粒种子。‎ ‎ ‎ ‎ 7.下列关于“联觉”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联觉是一种人人都会产生的紊乱现象,它是大脑中最原始的边缘系统和主管情绪的大脑区域造成的异常活动。‎ B.联觉现象因大脑不同区域之间存在额外联系而造成,联觉者的大脑区域间存在广泛的联系,毗邻区域间的互相沟通比正常人更加活跃。‎ C.利用磁共振进行的研究已经证实:拥有联觉能力的人,除了看到数字和字母时,大脑中与形状处理相关的皮层区域会被激活外,与颜色认知相关的V4区域也同时被激活。‎ D.联觉是许多科学家和艺术家都有的能力,左撇子、方向感较差以及有过预知经历者也通常会出现联觉现象。‎ ‎【答案】B ‎【解析】A、第二段“都无法解释为什么只有一部分人拥有联觉能力”排除A项; C、原文“利用磁共振进行的研究似乎可以证实”而不是“已经”证实;D、信息区域在倒数第二自然段,“许多科学家和艺术家都有的能力”原文并没有提到。)‎ ‎ ‎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联觉作为一种感官混合现象可以表现为:声音能够“看”到,色彩能够“触摸”到,形状能够“嗅”到,等等。‎ B.颜色感觉极易产生联觉,色调的浓淡往往使人产生远近之感。“近山浓抹,远树轻描”的画法,就是;利用这种心理效应。‎ C.联觉现象只在一部分人中出现。研究结果显示,联觉者的同辈亲属中,有42%的人具备同样能力。‎ D.联觉现象的研究对探索人类认知和意识行为,找到比喻和预言能力的神经学基础具有积极意义。‎ ‎【答案】C ‎【解析】研究结果显示,“42%的联觉者在家谱的同一等级种有一位亲属具有同样能力”,是42%的“联觉者”而不是“亲属”。)‎ ‎ ‎ ‎9.根据文意,下列诗文中,不含联觉现象的一项是 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B.清香落在人的心灵上比秋雨还要阴冷。(牛汉《吊念一刻枫树》)‎ C.歌台暖向,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杜牧《阿房宫赋》)‎ D.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何?(吕本中《采桑子》)‎ ‎【答案】D ‎【解析】“月”只是意象,没有通感。)‎ ‎ ‎ ‎(九)(2012辽宁卷) 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  ‎ ‎  自然作为环境与自然作为其自身是完全不一样的。自然作为其自身以自身为本位,与人无关。而自然作为环境,它就失去了自己的本体性,成为人的价值物。一方面,它是人的对象,相对于实在的人,它外在人。但另一方面,当它参与人的价值创造时,就不是人的对象,而是人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人的另一体,在这个意义上,环境与人不可分。自然当其作为人的价值物时,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作为资源,二是作为环境。资源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人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要向自然获取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但是必须有个限度,超出限度就可能造成整个生态平衡的严重破坏或某些资源的枯竭。一般来说,环境比资源外延要大,但更重要的是,资源是人掠夺的对象,而环境是人的家园。从自然界掠夺资源,不管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而将自然界看出环境,不管这里的自然条件如何,人总是力求实现与自然的和谐。‎ 对于当今人类来说,重要的是要将自然看成我们的家。家,不只是物质性的概念,还是精神性的概念。环境美的根本性质是家园感,家园感主要表现为环境对人的亲和性、生活性和人对环境的依恋感、归属感。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居住可以分为三个层级:宜居、利居、乐居。当前各地都在创建人类的宜居环境,提出建设花园城市,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等诸多主张,但“宜居”在城市功能的各层次中,只是基础,重在环境保护。而“利居”任然没有摆脱将环境当作资源的观念。环境一旦成为利用的对象,它与人的关系就存在某种对立。只有“乐居”,人与环境的关系才不是对立的,而是和谐的,而且这种和谐具有亲缘性、情感性、文化性。亲缘性,说明环境与人共生的关系。情感性,说明环境与人的内在心理的关系。文化性,说明乐居具有丰富而又深刻的文化意味,浓缩提炼了人类文明的精华,真正体现了家园感。‎ 家园感的实现离不开对环境进行建设。环境建设有两种指导理念:一是功利的原则,二是审美的原则。两个原则必须是统一的,且应以审美原则为主导,也就是说可以将工程建设转行为景观建设,让工程既有利于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又有利于人类的审美。此外,家园感的实现也离不开环境保护。环境保护一是需要科学技术,二是需要理念。在诸多关于环境保护的理念中,“审美的环境保护”理念有积极意义。这里“美”的构成是丰富的,既有来自生态方面自然方面的美,也有文明方面的人工的美。这样,“审美的环境保护”不仅包含了以生态平衡为最高原则的科学的“真”的保护,而且高于“真”的保护。比如,城市中的湖水被污染了,按“真”的保护,主要在治理污染,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它的生态平衡;而按审美的保护原则,不仅要治理污染,还要进一步做一些美化,如湖岸栽花、湖中养鱼建亭等。‎ ‎    环境作为人的家园,既是空间的,也是历史的。我们应该适度开发自然资源,高度重视保护自然资源,并努力建造乐居的环境。(摘编自陈望衡《环境美学的当代使命》)‎ ‎1. 下列有关“环境”和“资源”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作为环境的自然与作为资源的自然都是人的价值物,参与到人的价值创造中。但二者又有所不同。‎ B. 自然作为环境,失去了自己的本体性,成为人的家园。这种情况下,人总是力求实现与自然的和谐。‎ C. 资源外延小于环境,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只有改变获取资源的手段,才能使人与自然不再对立。‎ D. 自然作为资源,可以满足人生存和发展的需求,是人掠夺的对象,而不加限制地掠夺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答案】C ‎【考点】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解析】原文第一段倒数第四行是这样表述的“一般来说,环境比资源外延要大”,倒数第三行“从自然界掠夺资源,不管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选项表述与这两句都不相符。‎ ‎2. 下列对原文第二段内容的理想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人类对家的居住功能的追求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宜居、利居、乐居,其中宜居是基础。‎ B. 利居,任然把环境作为利用的对象,即重视自然作为资源的价值,忽略自然作为环境的价值。‎ C. 乐居既要体现人与环境的共生关系,又要满足居住者对环境的情感认同,还要体现深厚的文化感,三者缺一不可。‎ D. 环境对人的亲和性与人对环境的依恋感是家园感的表现。乐居满足了人在环境方面的全面需要,因而乐居是环境建设的最高目标。‎ ‎【答案】A ‎【考点】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解析】原文第二段第三行“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居住可以区分为三个层级”,原文表述的是“三个层级”并非“三个方面”。‎ ‎3.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由于资源的枯竭会危及人的生存,所以人类要高度重视保护自然环境。但与此同时,适度开发自然资源的工作也不能停。‎ B. 湖岸植树栽花,湖中养鱼建亭等保护环境的做法,不仅美化了我们的空间,而且也让家园感具有了持续性。‎ C. 环境建设的指导原则应强调功利与审美的统一。例如,可以将工程建设转行成景观建设,也就是将审美理念融入工程规划中。‎ D.  “审美的环境保护”理念中“美”的构成是丰富的,它高于科学的“真”的保护,因而保护环境首先要考虑人工美的因素。‎ ‎【答案】 D ‎【考点】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解析】原文第三段第五行“这里的‘美’的构成是丰富的,既有来自生态方面自然方面的美,也有文明方面的人工的美。这样,‘审美的环境保护’不仅包含了以生态平衡为最高原则的科学的‘真’的保护,而且高于‘真’的保护”,并未强调“保护环境首先要考虑人工美的因素”。‎ ‎【方法点拨】解题时一定要仔细阅读原文,将题中选项与原文一一对照,找出异同点再作出判断。‎ ‎ ‎ ‎(十)(2012湖南卷)现代文阅读(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0分,其中填空题4分,选择题6分,每小题3分)‎ 我们几乎每时每刻都处在一个受噪声污染的环境中,户外的交通噪声,建筑工地的噪声,办公室内的设备噪声、人员噪声,回家后家用电器的噪声、邻里噪声……虽然很多时候这样的环境只是“不友好”,并没有达到“震耳欲聋”的地步,但日积月累,人们的身心健康也受到很大的影响,表现为心理的神经紧张、暴躁、精神不集中,生理的血压增高、心跳加速、听觉不灵,而且还会影响工作效率。传统的声学控制措施包括减小声源的功率、在传声途径上设置障碍阻隔吱声和振动,增加建筑墙体的隔声性能、设置吸音装置等等。但生态建筑的声环境控制有别于一般的噪声控制,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影响它的因素,可能采取的措施,尽量与其他生态技术(如自然通风)相协调。‎ 从声环境角度考虑,生态建机的选址应该尽可能地避免噪声较大的主要街道和工业厂房,以减小室外噪声对环境的影响。很多时候,这样的考虑可以使后续的许多工作得以简化。比如我们综合各国的环境标准和科研结果选定某生态建筑的声学指标为等效声压级45dB(A)以下,其中dB(A)是一种A网络计权的噪声分贝数,模拟人耳对不同频率声音反应。如果是一幢乡村别墅,室外的背景噪声甚至可以低达40dB;但是如果这是一幢闹市区临街的办公建筑,室外的背景噪声高达60-70分贝,就会给设计带来很多麻烦。比如,选择隔声性能良好的密闭窗户可以隔绝室外噪声,但显然自然通风就无法实现,人们所处的综合环境仍然是不舒适的。‎ 如果建筑选址没有办法完全远离室外噪声,我们就需要采取隔声隔障、通风隔声窗等措施提高小区和建筑本身的自保护性能。声屏障的种类很多,在选择时一定要兼顾功效(      )、美学(     )和经济(         )三个因素。生态建筑户外声屏障设计的要点往往在于和整体景观的协调及礼堂的通透性。需要说明的是,如果担心影响自然通风而选用镂空的围墙或单纯的绿化带隔音,实际上会达不到隔音的效果。所以如果建筑周围的背景噪声非常恶劣,我们在设计时就必须考虑通风与隔声的协调,顾此失彼只会影响整体的环境效果。‎ 外窗的设置也很要,可供选用的形式有单层玻璃、双层玻璃以及双层窗。其中以双层窗的隔音效果最好。需要注意的是,为了避免两层玻璃间的耦合效应,两层破璃最好选择不同的厚度,玻璃间的空气间隙应大于6毫米。另外,通风隔声窗的概念近年得到了推广,它采用了一种特殊的双层窗构造,之间设置了类似声陷阱的结构。显然,这样的结构必然同时产生通风效率的降低和声衰减,目前如何增加通风效率,提高计权隔声量是通风隔声窗设计和改良的要点。‎ ‎12、本文重点介绍了解决生态建筑声环境问题的两条途径,即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 ‎ ‎ ‎〖答案〗选址   提高自保护性能 ‎〖解析〗本文一共有四段文字,第一段阐述存在的问题,第二至四段说明解决的途径与办法。从第二段开头可以看出“从声环境角度考虑,生态建机的选址应该尽可能地避免噪声较大的主要街道和工业厂房,以减小室外噪声对环境的影响”,“选址”应是这段话的中心。第三段的中心句也在开头,“如果建筑选址没有办法完全远离室外噪声,我们就需要采取隔声隔障、通风隔声窗等措施提高小区和建筑本身的自保护性能。”这是一个假设复句,重心在后面,而中心词则是“自我保护性能”。‎ ‎ ‎ ‎13、结合文意,依次填入画横线句“在选择时一定要兼顾功效(      )、美学(     )和经济(         )三个因素”括号里的内容,恰当的一项是             ‎ ‎    A.隔声性能    与环境协调    节约材料 ‎    B.有利环保    与环境协调    价格低廉 ‎    C.隔声性能    大方而舒适    价格低廉 ‎    D.有利环保    大方而舒适    节约材料 ‎〖答案〗A ‎〖解析〗本题是今年高考客观题中比较容易的一个题目,“隔声性能”讲的是功效,“协调”属于美学范畴,“节约材料”讲的是经济问题。‎ ‎ ‎ ‎14、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所处的综合环境指的是综合考虑了隔声与通风等因素的环境,即生态建筑的声环境。‎ B.生态建筑声环境控制与一般噪声控制不同,因而传统声学控制措施都不能用于生态建筑。‎ C.从声环境的角度看,若室外背景噪声低达40db,生态建筑就不需要设置户外声屏障。‎ D.通风隔声窗容易导致通风效率的降低和声衰减两大弊端,所以在技术方面还亟需改良。‎ ‎〖答案〗 C ‎〖解析〗 A项梳理主干,等于“综合环境”即“生态建筑的声环境”,显然是错误的。B项属于典型的强加因果,D项根据最后一句话可知“如何增加通风效率,提高计权隔声量是通风隔声窗设计和改良的要点”,“如何增加通风效率”属于改良范围,但“声衰减”取代了“提高计权隔声量”,这是典型的张冠李戴。‎ ‎ ‎ ‎(十一) (2012福建卷)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0~12题。‎ 谁在支持我们的“心灵成长”‎ ‎《人民日报》评论部 ‎①市场里向你讨要手中空饮料瓶的阿婆,道路上堵在你旁边开面包车的中年男人,公共汽车上叽叽喳喳说个不停的年轻学生……他们如此平凡,即便擦肩而过,你可能也从未留意。‎ ‎②但就是这些最普通的人们,让寻常的人生展示另一个向度,为躁动的时代开辟另一种可能:她可能是在18个路人漠然经过后救起受伤女童的陈贤妹,他可能是哥哥遭遇车祸后赶来结清农民工工资的信义兄弟。‎ ‎③如果说人心中都有向善的因子,那么,这些普通人正是我们社会的真之始、善之端、美之源。他们给社会注入向上的力量,为转型时代的“心灵成长”,拓展出一片更广阔的天空。‎ ‎④即便在物质潮流的裹挟之下,崇高的价值也从未沉沦。大学生司占杰放弃了“体面的工作”,选择帮助麻风病康复者重新融入社会。我们看到,“伟大”“尊严”“价值”这些词汇依然熠熠生光,吸引着高贵的心灵。‎ ‎⑤即便要面对日复一日的庸常,精神的能力也从未衰减。面对乡村文化的衰落,硕士毕业生李英强日到湖北农村老家,自筹资金开办乡村图书馆。从丰盈乡村孩子们的人生,到充实志愿者的内心,立人图书馆构筑的,还有一个叫“精神”的港湾,这里有一种更快乐、更纯粹也更美好的生活。‎ ‎⑥他们绝不是社会的“异类”,而是永恒存在于人性中的向善、向上的力量。山东青岛的“微尘”,是无数不愿留名的捐赠者共同的署名;靠140字发起的“免费午餐”,源于一个又一个3元“微善行”。即便是当前的春运,32亿人次舟车劳顿,不就是为了物质之外的精神慰藉吗?‎ ‎⑦面对物质潮流的冲刷,最普通的人们也同样保持着纯真的良知、践行着最质朴的信仰,他们才是这个时代的道德底色。你或许从司占杰的故事中反思自己人生的贫瘠,你或许在微博上为寻亲者焦急、为流浪儿揪心……这些,不也都标注着心灵成长的空间和路径吗?‎ ‎⑧在这个时代,我们面临的道德困境远比想象中更复杂,“理性的经济人”的假设也比想象中更有市场。正因此,我们能理解一些人在衡量种种语境、预设种种想象之后的“现实选择”;也正因此,我们更欣喜于金钱在道德面前的溃败、物质在精神面前的隐匿。当怀疑、焦虑成为习惯性选择,当“负”的力量驱动社会前行,我们同样需要“正”的力量,同样需要对真与善、对精神与心灵的毫无保留的赞美和颂扬。这种力量和赞美将支撑我们的一心灵,向着更蓬勃、更饱满、更崇高不断生长。‎ ‎ (选自2012年1月19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0、下列对原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陈贤妹、司占杰、信义兄弟、李英强等人身上,可以看到“我们社会的真之始、善之端、美之源”。‎ B、从司占杰故事中反思自己,在微博上为寻亲者焦急,为流浪儿揪心,标注着转型时代的“心灵成长”。‎ C、市场经济时代,金钱与道德、物质与精神产生冲突,“理性的经济人”的“现实选择”更值得肯定。‎ D、文章列举一些正面事例意在强调这个面临道德困境的时代需要赞美和颂扬来自民间的正面力量。‎ ‎【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论述类文本的分析综合能力,重点是对文章的理解。‎ ‎【解析】根据第⑧段,作者的观点是在物质至上的时代“理性的经济人”的假设也比想象中更有市场。并无“理性的经济人”的“现实选择”更值得肯定这一说法。本题任意扩大了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11、支持我们“心灵成长”的是怎样的人?请根据原文简要概括。(2分)‎ 答:                                                           ‎ ‎ ‎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解析】文中第①段就明确了普通人作为本文论述的主要对象,②④⑤⑥段是把普通人具体化,第⑦段对上述普通人作抽象与概括:“最普通的人们也同样保持着纯真的良知、践行着最质朴的信仰,他们才是这个时代的道德底色。”把这句话进行简要概括即是答案。‎ ‎【答案】保持着纯真良知、践行最质朴信仰的最普通的人。‎ ‎12、“寻常的人生”有哪两个向度?文章提倡哪个向度?为什么?(4分)‎ 答:                                                           ‎ ‎ ‎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析】本文的论述对象是“最普通的人”,“寻常的人生”指的就是这些“最普通的人”人生。作为普通人有物质和精神追求两方面,文章论述的重点是普通人精神追求的一面。明白所谓“向度”其实就是指人生追求,本题第一二问不难解答。第三问实际是考查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即要求归纳中心思想,本文的中心思想在最后一段有明确的表述。‎ ‎【答案】要点:一个向度是:物质、金钱的多少。“另一个向度”是:精神、道德的高低。文章提倡的是“另一个向度”。因为,对物质、金钱的追求,文章只是表示可以理解,而对精神、道德的追求,则主张要“毫无保留”地赞美和颂扬。‎ ‎ ‎ ‎(十二)(2012湖北卷)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 冯友兰 人们开始读中国哲学著作时,第一个印象也许是,这些言论和文章都很简短,没有联系。打开《论语》,你会看到每章只有寥寥数语,而且上下章几乎没有任何联系。打开《老子》,你会看到全书只约有五千宇,不长于杂志上的一篇文章。可是从中却能见到老子哲学的全体。习惯于精密推理和详细论证的学生,要了解这些中国哲学到底在说什么,简直感到茫然。他会倾向于认为,这些思想本身就是没有内部联系吧。如果当真如此,那还有什么中国哲学。因为没有联系的思想是不值得名为哲学的。‎ 可以这么说: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没有表面上的联系,是由于这些言论、文章都不是正式的哲学著作。照中国的传统,研究哲学不是一种职业。每个人都要学哲学,正像西方人都要进教堂。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其他的学习(不是学哲学)是使人能够成为某种人,即有一定职业的人。所以过去没有职?业哲学家;非职业哲学家也就不必有正式的哲学著作。在中国,没有正式的哲学著作的哲学家,比有正式的哲学著作的哲学家多得多。若想研究这些人的哲学,只有看他们的?语录或写给学生、朋友的信。这些信写于他一生的各个时期,语录也不只是一人所记。?所以它们不相联系,甚至互相矛盾,这是可以预料的。‎ 以上所说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没有联系:还不能解释它们为什么简短。有些哲学著作,像孟子的和荀子的,还是有系统的推理和论证。但是与西方哲学著作相比,它们还是不够明晰。这是由于中国哲学家惯于用名言隽语、比喻例证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老子》全书都是名言隽语,《庄子》各篇大都充满比喻例证。这是很明显的。但是,甚至在上面提到的孟子、荀子著作,与西方哲学著作相比,还是有过多的名言隽语、比喻例证。名言隽语一定很简短;比喻例证一定无联系。‎ 因而名言隽语、比喻例证就不够明晰。它们明晰不足而暗示有余,前者从后者得到补偿。当然,明晰与暗示是不可得兼的。一种表达,越是明晰,就越少暗示;正如一种表达,越是散文化,就越少诗意。正因为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不很明晰,所以它们所暗示的几乎是无穷的。‎ 富于暗示,而不是明晰得一览无遗,是一切中国艺术的理想,诗歌、绘画以及其他无不如此。拿诗来说,诗人想要传达的往往不是诗中直接说了的,而是诗中没有说的。照中国的传统,好诗“言有尽而意无穷” 。所以聪明的读者能读出诗的言外之意,能读出书的“行间”之意。中国艺术这样的理想,也反映在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里。‎ 中国艺术的理想,不是没有它的哲学背景的。《庄子》说:“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道家认为,道不可道,只可暗示。言透露道,是靠言的暗示,不是靠言的固定的外延和内涵。言一旦达到了目的,就该忘掉。既然再不需要了,何必用言来自寻烦恼呢?诗的文字和音韵是如此,画的线条和颜色也是如此。‎ ‎《论语》《老子》中简短的言论,都不单纯是一些结论,而推出这些结论的前提都给丢掉了。它们都是富于暗示的名言隽语。暗示才耐人寻味。你可以把你从《老子》中发现的思想全部收集起来,写成一部新书。不管写得多么好,它也不过是一部新书。它可以与《老子》原书对照着读,也可以对人们理解原书大有帮助,但是它永远不能取代原书。‎ ‎6.下列关于原文前三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每章只有寥寥数语,上下章在思想上也几乎没有任何联系,因为他不只是一人所记,所以彼此不相联系也是可以预料的。‎ B.照中国的传统,研究哲学不是一种职业,表达哲学思想也就不必非有正式的哲学著作,而是可以散见于日常的交谈和书信之中。‎ C.西方哲学著作采用系统的推理和论证表达思想,而中国哲学家习惯于用名言隽语,比喻例证表达思想,所以思想的表达不够明晰。‎ D.《庄子》各篇大都充满比喻例证,这些比喻例证之间可以没有相互联系,不像西方哲学著作中的推理论证那样有密切联系。‎ ‎【答案】A ‎【解析】A项“上下章在思想上也几乎没有任何联系”有误,原文是“上下章几乎没有任何联系”,侧重的是说篇幅上,思想上还是有联系系统的。‎ ‎ ‎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意往往不直接表达,而是通过暗示让人领会。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比如名言隽语和比喻论证,正是一种诗意的表达方式。‎ B.明晰的表达固然值得肯定,但富于暗示的表达则更耐人寻味,只有聪明的读者才能发掘出诗的言外之意和书的行间之意。‎ C.照中国的传统,好诗“言有尽而意无穷”,因为其意可由读者读出。同理,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正因为语言简短,才能读出更多新意。‎ D.中国艺术的思想,当然不是只为中国艺术所独有,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就体现了这种理想,《老子》堪称范例。‎ ‎【答案】C ‎【解析】C项“只有聪明的读者才能发掘出诗的言外之意和书的行间之意”并不成立,作者引用“好诗‘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在说明正是中国哲学家把自己丰富的思想寄予在精炼简短语言中,读者才可能读出新意来。‎ ‎ ‎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固然反映了中国艺术的理想,但从根本上说还是由中国哲学自身的认知特点决定的。‎ B.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体现了中国哲学对言意关系的独特认识,那就是为语言难以直接、完全地呈现思想。‎ C.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决定了它所表达的思想是难以还原的,因为读者所发现的思想包含他自己的体会。‎ D.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强调暗示,体现出对语言作用的排斥,因为思想无法靠语言的固定外延和内涵来表达。‎ ‎【答案】D ‎【解析】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强调暗示但并不意味着对语言作用的排斥,原文也无此表述,由后文“它可以与《老子》原书对照着读,也可以对人们理解原书大有帮助,但是它永远不能取代原书”也可看出D项表述的不妥。‎ ‎ ‎ ‎(十三)(2012全国卷新课标)现代文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黑箱”是控制论中的概念,意为在认识上主体对其内部情况全然不知的对象。“科技黑箱“的含义与此有所不同,它是一种特殊的存贮知识、运行知识的设施或过程,使用者如同面对黑箱,不必打开,也不必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知识,只需按规则操作即可得到预期的结果。例如电脑、手机、摄像机、芯片,以及药品等,可以说,几乎技术的全部中间和最终成果都是科技黑箱。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科学知识是基础,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则对科学知识进行选择。除此以外,科技黑箱中还整合了大量人文的、社会的知识,并且或多或少渗透了企业文化和理念。这样,在电脑或手机中就集成了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管理学、经济学、美学,以及对市场的调研和政府的相关政策等知识。‎ 科技黑箱是特殊的传播与共享知识的媒体,具有三大特点。首先,它使得每一个使用者——不仅牛顿,都能直接“站在巨人的肩上”继续前进。试想,如果要全世界的电脑使用者都透彻掌握电脑的工作原理,掌握芯片上的电子理论,那需要多少时间?知识正是通过科技黑箱这一途径而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如今,计算机天才、黑客的年龄越来越小,神童不断出现,他们未必理解计算机的制作过程就能编写软件、破译密码。每一代新科技黑箱的出现,就为相对“无知识”的年轻一代的崛起与赶超提供了机会。其次,处在相对低端的科技黑箱往往与语境和主体无关,而处于高端的科技黑箱则需满足特定主体在特定场合乃至心理的需要。人们很少能对一把锤子做什么改进,而使用一个月后的电脑则已经深深地打上了个人的印记,这就说明,在认识变得简单易行之时,实践变得复杂和重要。最后,当科技为我们打开一扇又一扇门的时候,我们能拒绝它的诱惑不进去吗?而一旦进去,我们的行为能不受制于房间和走道的形状吗?表面上是使用者在支配科技黑箱,然而科技黑箱却正在使用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对使用者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就是说使用者被生产方对象化了。值得注意的是,科技黑箱在使科技知识被使用者广泛共享之时,也往往使这部分知识因共享而贬值甚至被人遗忘。那么还要不要学习集成于科技黑箱中已经贬值的科技知识,例如电磁理论、牛顿力学,甚至四则运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技术所构成的平台还有一个历史维度。时至今日,历史上的很多技术已经失传或过时,但是也有相当多的技术流传至今,例如中国的针灸,以及散落在各古老民族中的特殊技法等科技黑箱都是如此。这提示我们,对于历史上存在过的知识应予宽容。此外,由于使用者不必从头学起即可操作科技黑箱,于是就可能发生对科技黑箱的滥用。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技黑箱无疑会使得双刃剑的哪一刃都变得更为锋利。‎ ‎(摘编自吕乃基《行进于世界3的技术》)‎ ‎1.下列对于科技黑箱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黑箱,在认识上主体对其内部情况全然不知;而科技黑箱,则至少它的设计者理解和掌握其中所含有的知识。‎ B.与黑箱不同,科技黑箱的操作是可控的,使用者不必透彻掌握其工作原理,只需按规则操作即可得到预期的结果。‎ C.科技黑箱是一种特殊的存贮知识、运行知识的设施或过程,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对科学知识进行了修正。‎ D.几乎技术的全部中间成果和最终成果,如电脑、手机,都集成了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等知识,可以说,是科技造就了科技黑箱。‎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词语概念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 ‎【方法点拨】原文第一段第四句话“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科学知识是基础,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则对科学知识进行选择”。原文是“选择”而备选项为“修正”,显而易见,不符合文意。‎ ‎ ‎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当今世界,每一个科技黑箱的使用者都能像牛顿一样“站在巨人的肩上”继续前进,这个“巨人”就是科技黑箱。‎ B.知识通过科技黑箱这一途径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这是现在计算机天才、黑客和神童不断出现的根本原因。‎ C.越是高端的科技黑箱,主体对它的干预就越大;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上,实践也随之变得更加复杂和重要。‎ D.使用者表面上是在支配着科技黑箱,但实际上他们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受到了科技黑箱潜移默化的影响。‎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理解和分析能力。‎ ‎【方法点拨】B项原文信息,“计算机天才、黑客的年龄越来越小,神童不断出现,他们未必理解计算机的制作过程就能编写软件、破译密码。每一代新科技黑箱的出现,就为相对无知识的年轻一代的崛起与赶超提供了机会。”备选项说法过于绝对。‎ ‎ ‎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的科技黑箱能够为相对“无知识”的年轻一代提供崛起和赶超的机会,他们即使没有掌握科技黑箱中的知识,也可以享用这些知识。‎ B.要不要学习集成于科技黑箱中已经贬值的科技知识,作者并没有给出直接的答案,但提示我们,应当对这些知识予以宽容。‎ C.科技黑箱不仅包括当代的高科技成果,也包括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很多技术,如中国的针灸以及各古老民族中的特殊技法。‎ D.由于科技黑箱使用简单方便,于是就可能发生滥用的现象,其直接后果就是科技这把双刃剑的哪一刃都变得更加锋利。‎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信息推断的能力。‎ ‎【方法点拨】将备选项与原文比较,“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技黑箱无疑会使得双刃剑的哪一刃都变得更为锋利”。可以看出D项在说法上明显有问题,“科技黑箱”与“科技”在概念含义上是不同的。‎ ‎ ‎ ‎(十四)(2012全国卷大纲版)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7题。‎ ‎“横江西望阻西秦,汉水东连扬子津。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这是李白《横江词》的第三首。横江即采石矶对岸的横江浦渡口。王琦《李太白集辑注》引有胡三省《资治通鉴注》:“扬子津在今真州扬子县南。”扬子县位置在江都(扬州)西南,已靠近大江,扬子津更在其南,则是江边的津渡了。李白在诗中所以会由横江浦联想到扬子津,正是这个缘故。扬子津当时必然久已驰名,因为它乃是从江都入江的运河渡头,可是开元之后却为瓜洲所取代,中晚唐人诗中提到瓜洲的很多,而扬子津却很少见。胡三省乃宋元间人,那时读《资治通鉴》就已经需要有人来为扬子津做注了。扬子津作为运河渡口自然早已有之,扬子县的得名因此有可能是出于扬子津,然而它自身却久已沉埋,不为人所知晓了。‎ 扬子津原来是个近江面的较低洼处,可是它与南岸从润州入江的运河渡口并不正好相对,嫌偏西了一些,而江中靠北岸处又有沙洲,这就造成了航行上的不便。《新唐书·齐浣传》:“(浣)迁润州,州北距瓜步沙尾,纡汇六十里,舟多败溺。浣徒漕路由京口埭,治伊娄渠已达扬子,岁无覆舟,减运钱数十万。”也就是说,渡江进入北岸的运河不再通过扬子津,而是通过新开的伊娄河到达扬子县。李白《提瓜州新河饯族叔舍人贲》诗云:“齐公凿新河,万古流不绝。”指的便是这条河,而瓜洲从此也就取代了扬子津,成为大江北岸运河的著名津渡。白居易有《长相思》词:“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白居易的时代去开元未远,而瓜洲就已经成了古渡头,至于比起瓜洲来更古的扬子津,自然是早已在人们的记忆之中消失了。‎ 瓜洲浦成为便利的津渡是由于它正对南岸江边的京口,而京口的漕路是在开元二十五年齐浣迁润州后才兴修的,换句话说,旧漕路原来并不通京口。而要开辟一条通京口的新漕路却是十分艰辛的。宋代《新唐书音训》云:“京口在润州城东北甘露寺侧。”甘露寺正位于北固山,所以移徙这段漕路,势必要紧贴着北固山下与山根的顽石打交手战,这样的工程自非一日之功。这也就是李白《丁督护歌》中所描绘的“万人凿磐石,无由达江浒”的施工场面。过去有些注家以为“无由达江浒”是由于运载石头的缘故。其实水运主要看舟船的吃水量,而不在于运石头还是运粮食,只要不超过吃水量,运什么都一样可行。其所以“无由达江浒”,只是由于山下的顽石还没有被凿通而已。这里李白的三首诗正好可以为瓜洲浦取代扬子津这一变迁作证,而同时《横江词》为李白早年作品,也就又多了一条证据。(摘编自林庚《闲话扬子津》)‎ ‎5、下列关于本文第一段内容的表达,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李白《横江词》第三首由横江浦联想到扬子津,是因为这两个地方都是长江边上有名的运河渡口。‎ B.中晚唐人的诗中很少提到扬子津,是因为当时瓜洲已经取代扬子津成为长江边上的运河渡口了。‎ C.胡三省虽然是宋元间人,但是读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已经有困难,需要有人来做注解才行。‎ D.扬子县位于江都的西南方,之所以被命名为“扬子”,可能是因为该县的南部有久已驰名的扬子津。‎ ‎【答案】C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章意思的能力。结合原文理解,表述上有误。按文意胡三省是作注的人,读《资治通鉴》没有困难。‎ ‎ ‎ ‎6.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扬子津是长江边上的低洼处,并且跟南岸的运河渡口又不正好相对,而江中正对扬子津处又有沙洲,造成船舶航行十分不便。‎ B.齐浣迁官润州以后,把长江南岸的漕路迁徙到京口,又在北岸开凿了伊娄河,这样船舶渡江以后,就不再通过扬子津北上。‎ C.瓜洲浦地处伊娄河的入江处,由于正对着南岸江边的京口,并且京口已经开凿了新漕路,所以瓜洲浦就成为一个便利的渡口。‎ D.有注家认为李白诗句“无由达江浒”,是说由于石头过重,无法用船运到江浒。其实用船运石头和粮食是一样的,注家此说不能成立。‎ ‎【答案】A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章意思的能力。根据文意江中靠北岸处有沙洲。‎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南岸从润州入江的运河渡口来说,扬子津嫌偏西了一些,瓜洲浦则正对南岸的京口,所以瓜洲浦在扬子津的东面。‎ B.齐浣对漕路的改造,使船舶渡江到达北岸运河渡口的行程缩短了,并减少了覆舟的危险,为航运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C.从李白《丁督护歌》中的“万人凿磐石”一句,可以知道开辟京口漕路的过程是非常艰辛的,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D.文中所引李白的三首诗正好反映了瓜洲浦取代扬子津的历史变迁,其中《横江词》写作最早,《丁督护歌》则写作最晚。‎ ‎【答案】B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推断的能力,需要根据原文信息和科学知识推断。文中未见“使船舶渡江到达北岸运河渡口的行程缩短了”的相关描述。‎ ‎ ‎ ‎(十五)(2012北京卷)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5题。‎ ‎       《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是先人们在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生活与医疗实践中,仰观天象,俯观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的结果。《内经》理论体系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                     一、_____________‎ ‎《内经》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内经》的脏象理论认为,人体以五脏为中心组成五个功能系统,通过经络,将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一个整体。形体和精神是生命的两大要素,人是形神相偕的统一体。神不能脱离形而单独存在,有形才能有神;神是形的生命体现,形没有神的依附就是徒存躯壳。形神和谐是健康的象征,形神失调是疾病的标志。《内经》从整体认识人体的基本观念出发,要求医生在诊治疾病中不仅着眼于疾病局部的情况,而且重视整体对局部的影响;不仅注意人体本身的变化,还要联系自然社会坏境因素对人体的影响。《内经》就是这样指导古人探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 ‎ ‎ 二、                  ‎ ‎《内经》理论体系十分注意辩证的眼光看待生命活动。古代阴阳学说认为,人体阴阳对立,双方在矛盾运动中此消彼长,此盛彼衰,不断维持动态平衡。“阳化气,阴成形”,从有型物质转化为无形物质,是“化气”的过程,是“阳”作用的结果;从无形物质转化为有形物质,是“阴”作用的结果。一旦阴阳失和,即是病态。“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内经》理论体系就是运用阴阳对立统一的观点来分析、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的。‎ 三、                     ‎ ‎《内经》说:“夫候之所始,道之所生。”“候”,是表现于外的各种现象、征象;“道”,是法则和规律的意思。说明根据事物的外在表现,可以总结出事物变化的法则和规律。《内经》关于生命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主要是通过对自然现象和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总结、概况而来。“道”源于“候”,天道玄远,神妙莫测,但可以通过气象、物候的观察,总结大自然变化的规律。同样的道理,人体的脏腑藏匿于体内,医生无法了解其生理活动情况,但可以通过观察活活体表现在外的理病理现象,来把握生命活动的规律。‎ ‎《内经》现有几十种文字的翻译本,已流传于世界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其研究和应用也相当广泛。‎ ‎1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生命的“神”如果脱离了“形”而独立存在,则形神失调,人体就会产生疾病。‎ B.人体所表现出来的生理病理现象,取决于自然社会环境因素对人体所产生的影响。‎ C.阴阳学说认为有形物质为阳,无形物质为阴,要防止阴阳此消彼长、此生彼衰。‎ D.自然规律可通过观察气象物候来总结,生命活动规律可通过人体外部征象来把握。‎ ‎【答案】D ‎【考点】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析】原文说神不能脱离形体单独存在,A选项中却以神单独存在为前提进行推导,因此错误;B选项的“取决于”概括不当,原文只说外在环境有影响,但不是决定性因素;原文中说要防止的是阴阳失衡,阴阳此消彼长是古代阴阳学说认定的基本观念,无法防止,C选项“防止”描述不对。‎ ‎【方法点拨】社科文选择题错误选项设置方式主要有:偷换概念、范围不清、表述不准确、推理错误、无中生有等。做题时要仔细对照原文,综合考虑。‎ ‎ ‎ ‎15.在文中横线处分别拟写本段的小标题,每个小标题要能正确概括该段内容的含意。(每小标题不超过15字)(5分)‎ ‎ ‎ ‎【考点】考查归纳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解析】答案表述不唯一,只要能概括清楚三个段落的大意即可。注意不要超出字数。‎ ‎【答案】一、从整体上探究生命活动规律 二、用辩证的眼光看待生命活动三、通过人体外在生命表现认识生命规律(意思对就可)‎ ‎【方法点拨】段落中心意思概括的主要方法:一、划分语段的层次,分出几个大的句子;二、注意层次、段落之间的关系;三、点明主要的话题,结构多用动宾式或主谓式。‎ ‎ ‎ ‎(十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笑的价值  [英]伍尔芙 有一些事物,是在语言之外却又不亚于语言的,笑,便是其中之一。因为,笑尽管没有言辞,却是除人以外任何动物都发不出来的。一只狗,躺卧在炉前地毯上,因痛哭而呜咽,或因欢乐而吠叫,我们自会明白它的意思,而不觉有什么怪异之处。然而,假如它放声大笑呢?假如,当你走进房间,它不是摇尾吐舌,表示见到你时的欢愉,而是发出一串咯咯的笑声——咧着大嘴笑——笑得浑身直哆嗦,显出极度开心的种种神态呢?那样,你的反应一定是惊惧和恐怖。笑,似乎主要是而且纯然是属于人的。‎ 笑因何而起,我们几乎莫名其妙,它何时发生,也难以说清。幽默是顶峰,只有最罕见的才智才能登上塔尖,鸟瞰整个人生的全景。喜剧则徜徉于大街小巷,反映着琐细的偶发的事件——它那面明察秋毫的小镜子,映照出在它前面走过的人们身上无伤大雅的瑕疵和怪癖。笑,比其他任何东西都更能帮助我们保持平衡感;它时时都在提醒着:我们不过是人,而人,既不会是完美的英雄,也不会是十足的恶棍。一旦我们忘却了笑,看人看事就会不成比例,失去现实感。‎ 要做到能够嘲笑一个人,你首先必须就他的本来面目来看他。财富、地位、学识等一切身外之物,都不过是表面的积累,切不可让它们磨钝喜剧精神的利刃。孩子们往往比成年人更具识人的慧眼,妇女对人的性格则常常具有锐利的洞察力。可见,妇女和儿童是喜剧精神的主要执行官。这是因为,他们的眼睛没有被学识的云翳所遮蔽,他们的大脑也没有因塞满书本理论而僵死,因而人和事依旧保存着原有的清晰轮廓。我们现代生活中所有那些生长过速的丑恶的赘疣,那些华而不实的矫饰,世俗因袭的正统,枯燥乏味的虚套,最害怕的就是笑的闪光,它有如闪电,灼得它们干瘪蜷缩起来,露出了光森森的骨骸。正因为孩子们的笑具有这样的特性,那些自惭虚伪的人才惧怕孩子;或许也正是由于同样的原因,在以学识见长的行当里,妇女们才遭人白眼相待。她们之所以危险,是因为她们会嘲笑,就像安徒生童话中那个孩子,当长辈们都朝着国王那件并不存在的辉煌袍服顶礼膜拜时,他却直说国王是光着身子的。‎ 我们热衷于参加葬礼,探望病人,远胜于参加婚礼和喜庆;我们头脑中总摆脱不掉一个老观念,认为眼泪里含有某种美德,而黑色是最相宜的服色。‎ 真的,没有什么比笑更难做到,也没有什么比笑更可贵的了。‎ ‎15.文章中“笑的价值”包含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6分)‎ ‎ ‎ 答案:笑可化解惊惧与恐怖从而与动物区别开;笑可体现人的才智和反映人们身上的瑕疵和怪癖(或本来面目);笑可帮助人类保持平衡感和现实感以及看事会成比例。‎ 标准答案:笑可以使人与动物相区别;笑可以帮助我们保持平衡感;笑可以揭示人的本来面目。‎ ‎[解析]“笑的价值”在第一段和第二段中,第三段也有涉及,但都被第二段内容覆盖了,进行筛选,考生应该能完全答出来,这里要注意的是“笑”的两种表现形式——幽默与喜剧——以及它们各自的作用,也就是“笑的作用”。‎ ‎ ‎ ‎16.请简要分析文章第三段的论述层次。(6分)‎ ‎ ‎ 答案:先提出论点——“要做到能够嘲笑一个人,你首先必须就他的本来面目来看他”;接着论述如何从人的本来面目来看人,一是不要为“表面的积累”蒙蔽,二是要具有孩子的慧眼和妇女的洞察力;然后进一步从正反两面来论述为什么孩子和妇女的嘲笑具有强大的作用。‎ 标准答案:首先提出就本来面目看人是嘲笑的前提;接着阐述妇女和儿童能看清人的本来面目的原因;最后阐述妇女和儿童的嘲笑具有令人惧怕的力量。‎ ‎[评点]这道题是有些难度的,因为本段的层次不甚明显,而且还是选自外国的作家作品,他们的思维和表达习惯多少与中国人的表达习惯有所不同,所以用来考查层次,是有些不妥的。‎ ‎ ‎ ‎17.文中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看法?它对论述“笑的价值”有什么作用?(6分)‎ 答案:作者的看法:认为笑比哭更有价值,更具有美德,更具有精神安慰,而哭会掩饰一切,会是虚伪的。‎ ‎      作用:具有反衬的作用,更加突出笑的可贵,同时升华主题。‎ 标准答案:人们通常认为悲伤是更可贵的情感,但作者对这一看法持否定态度。这段话反证了笑更难做到也更可贵。‎ ‎[解析]这句话是拿“哭”来与“笑”对比,解答上也比较简单。‎ ‎[评点]这道题设为6分,总觉有答不全的感觉,这说明人人的理解是不同的,语文的答案不应该唯一,更不能以命题人的单方面理解来代替人们的理解。上面的小说也是这种情况。‎ ‎ ‎ ‎ ‎ ‎ ‎ ‎ ‎ 三、2013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检测:论述类文本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阿凡达》让中国导演自惭什么?‎ 看完《阿凡达》,我跟碰见的每个人说,这绝对是一部不能错过的电影,一定不要看碟,一定要去影院,否则真的对不起卡梅隆这12年的苦心;当然也只有在影院里,你才能真切感到那种直入心灵的视觉震撼,尽管这部电影值得一提的远不只视觉这一点。‎ 说实话,这部电影让我很绝望,看了它我方明白,原来这么些年中国电影跟好莱坞的差距,不是缩小了而是拉大了;如果《阿凡达》是一面镜子,那它照出了很多中国导演应该惭愧的地方——‎ 一、技术是干什么的?‎ ‎《阿凡达》进入中国前,有人评论道,这部电影只有技术,没有故事。没错,这部影片的特技镜头之多,甚至超过了《变形金刚》和《2012》的总和,但是这绝对不是这部片子的全部,在潘多拉星球上的一切以及即将发生的一切,才是让这些技术能够吸引眼球的最重要原因。‎ 在《阿凡达》里,技术是拿来讲故事的,这是卡梅隆的一贯特色。而中国导演呢?很多中国电影里,特技也好,3D也罢,基本跟故事无关,是拿来臭显摆的,除了场面的铺陈外,更多是作为日后宣传的噱头,故事不够,技术来凑,结果让观众看到一堆视觉垃圾。‎ 一部《阿凡达》,卡梅隆花了3亿美元。当年一部《无极》,也号称花费了3亿人民币,可除了陈满神那比萨斜塔般的头发外,你还记得某个让你印象深刻的镜头么?就算按1比6的汇率计算,我也很希望,《无极》这部2005年中国电影最大的笑话,能有《阿凡达》六分之一的精彩镜头。‎ 难道我们人民的币,就这么不值钱么?‎ 二、故事该怎么来讲?‎ 说实话,《阿凡达》呈现的并非一个很复杂、曲折的故事,但就这么个不复杂、不曲折的故事,在卡梅隆的镜头下,却显示出了不一样的生动和冲突,也让我看到了很多镜头以外的东西——潘多拉星球的生命树倒下时,我简直恨不得要骂出来,激动得不能自己,后来我也自问,这是怎么了?难道是因为我喜欢植物,知道那树长大实在很不容易?‎ 后来我才想明白,大概是因为得到不知珍惜,失去才知后悔以及破坏方显残忍的力量吧。对,这是卡梅隆小时候就着迷的一个故事,更像在映射地球被人类破坏的历史。不过就算你不了解这些,也能从卡梅隆的影片里,看到他对生命的仰视,就“仰视”这一点,大部分中国导演就做不到,尤其是那些功成名就、牌子贼大的中国导演!‎ 真的,很多中国导演很少仰视任何事(特别是最著名的那仨),早习惯了高高在上的俯视,显得自己特明白一样,动不动就要告诉观众这观众那,比如那个开天辟地的《英雄》,还有无聊的《夜宴》,都是这样,就不要说《黄金奶》和《非诚勿扰》了,包括最近的那部《三枪》。‎ 张艺谋在《三枪》受到差评后很“悲愤”地对媒体说,真搞不懂有的人,电影不笑要骂,一直笑也要骂——我就想说,如果《三枪》不是张艺谋拍的,他还会觉得这片子有多出色吗?这个问题适合很多中国导演,他们是一群最爱珍藏自家破扫帚的家伙,整出来的那一堆玩艺儿,其实就是为了骗投资方和观众的钱。‎ 三、电影为谁而拍?‎ ‎《阿凡达》是卡梅隆花了12年才完成的一部片子,这12年里,他除了拍过几部跟海洋有关的纪录片之外,几乎都在为《阿凡达》折腾,同时消失于媒体和公众视线之外。结果上映才两周,全球票房就直奔10亿美元,离他那部创下14亿美元票房纪录的《泰坦尼克号》,距离也并不遥远。‎ 而中国导演呢,谁会花12年的时间,去做一部完全不知道前景的影片?还是最著名的那仨,跟打擂台一样,每人每年都要整一部大片,片子还没拍已经盖上巨制、史诗高帽,还没上映已经提前一个月四处吆喝,上映一周就痛斥观众不识货……让他们沉默12年?别逗了,这不要他们的命么!‎ 中国电影另外一个很堕落的地方是,贴片广告已经多到令人发指的地步,铜臭气十足。冯小刚在《非诚勿扰》受到批评后还说,这是国际通行做法。对,《变形金刚》里的确有雪佛兰,但是好莱坞是每部影片都会尽可能地往里拉赞助塞商标么?‎ 我真的不是苛刻,但事实就是这样,很多中国导演不是为观众在拍电影,甚至也不是为自己拍电影,他们只是在为钱拍电影。相比之下,《阿凡达》是多么的纯洁,可为什么这份纯洁,反而是远比我们商业的美国人实现的呢?‎ ‎13.下列对“《阿凡达》是多么的纯洁”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阿凡达》呈现的并非一个很复杂、曲折的故事,演绎了一段纯洁的感情。‎ B.《阿凡达》是导演卡梅隆为了实现小时候就着迷的一个故事而花12年时间精心拍摄的影片。‎ C.《阿凡达》是导演卡梅隆为观众为自己而创作的一部电影。‎ D.《阿凡达》是一部没有商业广告的纯洁电影。‎ ‎14.根据文意,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阿凡达》之所以只能在影院观看,是因为只有在影院才能感受到《阿凡达》那直入心灵的视觉效果。‎ B.卡梅隆在自己的影片里,充分表达他对生命的仰视,就“仰视”这一点,中国导演都做不到,尤其是很有名气的中国导演。‎ C.中国导演在拍电影时,不会用技术讲故事,结果拍出来一堆视觉垃圾。‎ D.现在的许多中国导演不是为观众在拍电影,而是在为钱拍电影。‎ ‎15.请根据文意简要谈谈如何缩小中国电影跟好莱坞的差距。(6分)‎ ‎ ‎ ‎ ‎ ‎ ‎ 答案:‎ ‎13.D ‎14.B(就“仰视”这一点,大部分中国导演就做不到,尤其是那些功成名就、牌子贼大的中国导演!)‎ ‎15.①需要培养真正优秀的导演。‎ ‎②尊重观众的需要,拍出真正的电影精品。‎ ‎③提高用技术讲述故事的能力。‎ ‎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唐山才是《唐山大地震》最大的赢家 最近在中国电影市场中,最牛的肯定是《唐山大地震》。5亿元票房这个国产电影的历史新高,指日可破。华谊兄弟是创业板的上市公司成为最大赢家的分析层出不穷。但在我看来,这个片子最大的赢家并非华谊,而是唐山市。‎ 这个投资1.2亿的片子,唐山市占了6千万的投资。而华谊还将6千万的投资,分给了中国电影集团,浙江影视集团,英皇影业等公司。华谊的真正的投资只有3千多万。如果这个片子纯粹是按照投资额来分红的话,赢家不言而喻。‎ 当然,唐山为了这个片子投入的肯定不止这6千万,为了配合拍摄,唐山别的方面的投入肯定也不是一个小数字。但这个片子对于唐山而言,肯定不在乎投资影片的回报。通过唐山大地震的热映,让唐山一下子来到了中国人的视野正中央。这带给唐山这座城市品牌的无形资产更是巨大的,远远超过对这部影片的投资收益。‎ 尽管冯小刚为了剧情的需要,在投资不占大头的情况下,抵挡住了唐山更多通过影片展现新的唐山建设成就的诉求。但唐山通过在片名里面保留唐山,通过影片播放之前的贴片广告,让更多的中国人深刻感觉到了唐山这座长期生活在北京与天津阴影下的城市,其实已经魅力无穷,生机勃勃。‎ ‎《唐山大地震》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城市营销案例。此刻要让我们思考的就是,唐山为何能够成为《唐山大地震》最大的赢家?‎ 首先,是有经济基础。唐山通过30多年的重建,2008年唐山跻身全国GDP3000亿元城市俱乐部;2009年GDP在全国地级市中排第4位;2010年,唐山GDP预计突破4000亿元,进入全国城市经济发展“第一方阵”。也是因为有了这个基础,唐山已经具备从单一经济建设转向经济、社会、文化全方面建设的经济基础。也有了通过对一个城市品牌的构筑,提升城市品质,转变一个城市的发展方式强烈的内在需求。‎ 其次,是有一个明白的决策人。企业做的是否好,看企业家,城市是否运作的好,看当家人。唐山的当家人赵勇来唐山之前,担任主管河北的文化产业。应该说对文化产业的巨大张力是非常了解的,对电影借助唐山拥有的地震这一事件推广城市品牌的价值是很清楚的,更清楚文化产业强强联合的结果。这些最终使得《唐山大地震》从开始的制定战略开始,就走上了一条比较正确的道路。‎ 最后,强强联合是关键。唐山决定和中国最有票房号召力的导演合作,最强的电影公司合作。唐山从一开始就选定在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三个人身上。如果此片最终不是和华谊兄弟合作,不是和冯小刚合作,即使投入还多的宣传费用,也很难有此刻的效果。这一点对《唐山大地震》这部片子的成功,起到最关键的作用。从这事让我们明白一个事情,要想做出大效果,必须和最强者合作,即使投入多一点也值得。很多地方做城市推广的时候,一方面在于经济实力不济,一方面也在于喜欢算小账,最终做出一个四不像的东西。‎ ‎《唐山大地震》完全可以作为城市营销的案例,更多的予以分析,可以让我们对城市营销会有更清楚的了解。‎ ‎13.对唐山成为《唐山大地震》最大的赢家的原因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唐山通过30多年的重建,已经具备从单一经济建设转向经济、社会、文化全方面建设的经济基础。‎ B. 唐山的当家人赵勇,对文化产业的巨大张力是非常了解的,对电影借助唐山拥有的地震这一事件推广城市品牌的价值是很清楚的,更清楚文化产业强强联合的结果。这些最终使得《唐山大地震》从开始的制定战略开始,就走上了一条比较正确的道路。‎ ‎    C. 唐山决定和中国最有票房号召力的导演合作,最强的电影公司合作。‎ D. 华谊将6千万的投资,分给了中国电影集团、浙江影视集团、英皇影业等公司,导致在分红中减少数额。‎ ‎1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 最近在中国电影市场中,最牛的是《唐山大地震》,因为它创造了5亿元票房这个国产电影的历史新高,且这个票房新高指日可破。‎ ‎    B. 冯小刚为了剧情的需要,在投资不占大头的情况下,抵挡住了唐山更多通过影片展现新的唐山建设成就的诉求,表现了他对艺术的追求。‎ C. 唐山不在乎投资影片的经济回报,如果从经济角度看应该说最大的赢家还是华谊。‎ D. 只有和最强者合作, 才能做出大效果。当然和最强者合作投入可能也会多一点。‎ ‎15. 根据文意,唐山才是最大的赢家表现在哪些方面?简要回答。‎ ‎ ‎ ‎ ‎ 答案:‎ ‎ ‎ ‎13.D ‎14.C(说唐山不在乎投资影片的经济回报并不是说它会放弃经济回报,此项因果不成立。)‎ ‎15.两个方面:这个投资1.2亿的片子,唐山市占了6千万的投资,如果这个片子纯粹是按照投资额来分红的话,赢家不言而喻;唐山大地震的热映,带给唐山这座城市品牌的无形资产更是巨大的。‎ ‎ 3、阅读下面文章,回答13一15题。‎ 什么是审美精神?“精神”这个词,在我这里主要是指普遍性的态度和意向,它不是个人的,而是普遍的、社会性的。那么,审美精神是什么样的态度和意向呢?它是那种在活的形象中并通过活的形象去呈现人类生存意义的普遍态度。我们要谈审美精神,就是要守住这样一个问题:它是在活生生的形象描绘中、欣赏中,通过这种活生生的形象去表达人类生存的意义。这样一种态度,我把它称为审美精神。“活的形象”是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里提出来的,就是指在游戏冲动中生成了一种活生生的生命形象。它不是死气沉沉的概念和思想,而是活生生的生命形象。‎ 这样一种审美精神有什么特点呢?我想有如下两个特点。‎ 第一,它要寻求一种象征物。它既然是要结合活生生的形象来呈现一种态度,它就要处处寻找一种象征物或者特定的符号,就要呈现出具体而多样的艺术现象。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中提出:每一种特定的文化精神都要寻求自己的独特象征物即符号体系来加以表达。宗白华接受了斯宾格勒的思想,致力于探寻中国现代文化精神的象征物。什么是中国文化精神?它的象征物是什么?他找来找去,最后提出:古埃及文化精神的象征物是“路”,其表现在于金字塔里的甬道;古希腊的是“立体”,其表现是希腊“雕像”;近代欧洲文化精神在于“无尽的空间”,其表现是大画家伦勃朗笔下的“风景”。宗白华先生提出:中国文化精神的象征物就应该是“节奏”,是生生不息的生命运动的节奏和韵律。有时候,他也用“韵律”、“流动”和“流变”这些词来表达。这种“节奏”在中国书法、音乐、诗歌、绘画等艺术中都有表达。‎ 审美精神的第二个特点是具有多样性和多元性。它即使是在一个很整一的时代,也有可能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提出“时代精神”的概念,较有代表性的是黑格尔、他认为,每一个时代的变化的最后原因和本质就是时代精神这种“绝对理念”,而且它总要化身为具体的东西,可以是一匹马或者是马背上的人。比如那个骑在马背上在欧洲横冲直撞的拿破仑,就被认为是“世界精神”的化身。“时代精神”总要具体到某个象征物上。黑格尔在这里就有一种片面性:认为时代精神是统一的,这就过于绝对化了。但他抓“时代精神”的思路,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人们到现在还在运用。不过,我这里强调它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和丰富的。如何来把握审美精神?我想可以透过复杂多样的社会现象、艺术现象及其他现象去把握。为了把握的方便,我们通过艺术现象去把握,去寻找隐藏在其中的某种相对连贯的和共通的审美精神。请大家注意,我这里用的是“相对连贯的和共通的”,我并不是要追寻一种统一的和唯一的、有机的整体式的审美精神。我一直避免用这样的词,目的就是要和黑格尔这种绝对化思维方式划清界限。‎ ‎——摘编 自王一川《文学理论讲课录》‎ ‎1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活的形象”是席勒首先提出来的,是指活生生的生命形象,而不是死气沉沉的概念和思想。‎ B.审美精神要寻找一种象征物或特定的符号来呈现一种态度,就必然要呈现出具体多样的艺术现象。‎ C.宗白华认为,中国文化精神的象征物是“节奏”,这种用独特的象征物来表达特定的文化精神的思考是受了斯宾格勒的影响的。‎ D.在黑格尔看来,每一个时代的变化的最后原因和本质就是时代精神,而且这种时代精神总要具体到某个象征物上。‎ ‎14.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文化精神的象征物是“节奏”,这与古埃及和古希腊的明显不同,说明中国文化精神更具有诗性特质。‎ B.既要寻求一种象征物,又要具有多样性和多元性,审美精神的这两个特点很好地诠释了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C.作者坚持使用“相对连贯的和共通的”这样一种表述,表明他并不赞同黑格尔的过于绝对化的表述,体现了一种可贵的独立思考的治学品格。‎ D.黑格尔认为时代精神是统一的,作者则认为是多元的和丰富的,这种分歧实质上是中西两种哲学体系的冲突与对立。‎ ‎15.根据文意,请简要回答审美精神的内涵。(6分)‎ 答:‎ ‎ ‎ ‎ ‎ ‎ ‎ 答案:‎ ‎ ‎ ‎13. B(参看第三段内容,原文相关表述并非是假设关系,而是并列关系。)‎ ‎14. C(A错在原文相关内容只是客观陈述不同文化精神所对应的象征物不同;B项“对立”的分析错误,从原文中找不出足以支撑的理由;D项分歧的实质表述内容错,这种分歧只不过是两种不同理解和思考而已。)‎ ‎15.审美精神是指那种在活的形象中并通过活的形象去呈现人类生存意义的带有一定普遍性的态度和意向。‎ ‎ ‎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当“最圆足球”遭遇南非海拔 本届南非世界杯的场均进球数不足2.5个。当人们抱怨进球少、比赛不够好看的时候,有专业人士指出,这与“普天同庆”这只诡异的皮球以及赛场的海拔不无关系。‎ 与一般足球由32块皮革组成不同,“普天同庆”突破性地仅由8块皮革以热粘合技术拼接而成,被称为史上“最圆的足球”。同时,球体上的空气动力凹槽和超微凸纹表面等设计,使该球在运行线路上的精度与准确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然而,也许是过犹不及,比赛期间,很多球员都对新球不适应。对此,《体坛周报》副社长、著名足球专家颜强告诉记者,从实际看来,这个球不够转,这让擅长以弧线球射门的球员无所适从。以擅长在禁区前横向盘带以弧线球绕远角破门的阿根廷球员梅西为例,他在几场比赛中屡有精妙的射门,但都因射出的皮球旋转和弧线不强而未能破网,一直没有打破进球荒。‎ 同时,高原比赛的问题也再次被拿到桌面上来讨论。本届世界杯决赛举办地约翰内斯堡的海拔高达1800米,此外还有4个举办城市的海拔也都在1150—1450米之间。‎ 根据国际足联专家小组的分析,大气密度降低会影响球在空气中的运动速度并会使旋转球转向。海拔每增加1000米,就会使气压相应降低,并因此使空气密度减少大约11%。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约翰内斯堡的气压大致是开普敦的81%。温度也会造成影响,气温每增加10℃,空气密度便下降3%,所以,开普敦一个寒冷的冬季夜晚(7℃)与约翰内斯堡温暖的冬季午后(11℃),空气密度差异会超过20%。而这种天气的差异,已在比赛中屡有出现。‎ 对此颜强解释说,同样一记射门,在1700米海拔的地方,球速会比在海平面时更快,同时球的角度也会发飘,从而使足球击中门楣而非射入门内。‎ 而对于那些要绕过球门前防守队员人墙的进球来说,运动员需要运用一种侧旋的力,使球体的运行轨道发生弯曲。但在约翰内斯堡,同样一脚射门则往往会掠过横梁或击中人墙,因为较低的空气密度减少了空气阻力和球体的旋转效果,更何况,这还是一只本身就不利于旋转的“最圆足球”。‎ 因此,要想进球,球员就得稍稍调低击球的角度,用更多的旋转使球绕过人墙进入球门上角。而若要守住自己的球门,门将的速度则要更快。面对这一切,只有脚下技术更精细的球队才能占据优势。‎ ‎13.对南非世界杯所用足球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般足球由32块皮革组成,“普天同庆”突破性地仅由8块皮革以热粘合技术拼接而成。‎ B.球体上有空气动力凹槽和超微凸纹表面等设计。‎ C. 南非世界杯所用足球名为 “普天同庆”, 被称为史上“最圆的足球”。‎ D.比赛期间,很多球员都对新球不适应,它让擅长以弧线球射门的球员都无所适从。‎ ‎14.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有关认识不正确的一项(    )‎ A.南非世界杯所用足球在运行线路上的精度与准确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是因为它所用皮革最少。‎ B.擅长以弧线球射门的球员在南非比赛中尽管屡有精妙的射门,但往往因射出的皮球旋转和弧线不强而难以破网。‎ C.南非世界杯足球赛无论对进攻队员还是守门员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D.面对这一切,只有脚下技术更精细的球队才能占据优势。‎ ‎15.本文认为南非世界杯进球数较少的原因是什么?‎ ‎ ‎ ‎ ‎ ‎ ‎ ‎ ‎ 答案:‎ ‎13.D ‎14.A ‎15.足球的设计不利于旋转,海拔和气温增加都会使气压相应降低,并使空气密度减少,从而影响球在空气中的运动速度并会使旋转球转向。‎ ‎ ‎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原本是中国经济最发达、资源最集中的地方,但城市居民的生活舒适度却似乎在下降。城市病已经严重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甚至有观点认为,我国已经进入城市病的集中爆发期。‎ 城市病的出现固然有多种原因,但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那就是目前中国公共财政的分配方面存在问题,财力重点向大城市倾斜,大城市、中心城市得到更多的公共财政资源的支持,而广大农村和中小城市非但很少得到公共财政支持,甚至还要为大城市的发展输血,以自己的财力贡献来支持大城市的发展。国家以举国之力保障大城市的发展,在大城市中又以举国之力保障首都的发展,在首都,又倾斜重点中的重点,全力扶持重点医院、重点学校、重点文化单位等等。这样形成的格局是,大城市尤其首都拥有更多更好的公共设施,拥有更多更好的学校、医院、剧院等公共服务机构,大城市理所当然成为区域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卫生服务等等的中心,也拥有更多的创业和发展的机会。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人们蜂拥而入大城市寻求发展机会,享受公共服务,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在现有财政体制下,国家掌握了稳定而大量的财政收入,可以将这些财力优先用于大城市尤其首都的公共服务项目;省级财政也具有远高于县市财政的实力,可以将财政资源配置给中心城市、省会城市,形成锦上添花的效果。而本来亟需公共财政阳光照耀的农村和中小城市,不但没有自己稳定的财源,而且其财力也往往被上级政府汲取以用于发展更具形象意义的大城市。这种财政资源配套上面的倾斜政策,是造成大城市畸形发展,中小城市后劲不足,农村更显落后的根本原因。‎ 出于趋利避害的本能,人们必然向公共服务好、发展机会多的大城市尤其首都迁徙,但是,当非常多的人都向这样的城市集中的时候,大城市的公共服务功能将会被过度消费,最终形成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空气污染等等城市病。这是对于盲目发展大城市,在财力和发展方向上过分向大城市倾斜政策的报复。这种城市病当然会成为一种有效的制约措施,当城市病严重到相当程度时,大城市的吸引力就会下降,人们不再会涌向大城市找罪受,大城市的压力将会减轻,就会重新焕发活力。这是一个看不见的手进行的城市自我调节过程,是对以举国之力倾斜发展大城市的一种自我纠偏。‎ 认识到这种原因,国家在应对城市病的时候,就更需要“围魏救赵”的办法,即不必增加更多的财政投入来缓解大城市的问题,而是通过大力发展中小城市的办法,来缓解大城市的压力。从公共财政的基本原理来说,在一个国家,所有的公民都应该均等地从公共财政服务中受益。目前以举国之力发展若干大城市的做法,本身是违背公共财政均等化的原则的。如果国家坚持实行公共财政均等化,取消对大城市的倾斜,将更多的财力用于发展中小城市,将必要的财力用于发展农村的教育卫生文化事业,那么,人们就会在自己的家乡寻求发展机会,安居乐业,就不必背井离乡,到大城市去漂流了。当然,公共财政均等化的实现,有赖于财政体制的全面改革,中央政府放权让利,赋予地方政府有更多的财权。‎ ‎( 取材于2010年10月12日 《羊城晚报》)‎ ‎13.下列对文中“城市病”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城市病”指的是大城市非正式居民太多,导致其公共服务功能被过度消费,最终形成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空气污染等问题。‎ ‎    B.我国已经进入城市病的集中爆发期,城市病已经严重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 ‎    C.城市病的出现有多种原因,而根本原因则是目前中国公共财政的分配方面存在问题。‎ ‎    D.城市病使得城市居民的生活下降。‎ ‎14.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蜂拥而入大城市寻求发展机会,享受公共服务,是出于趋利避害的本能,不必阻止,也阻止不了。‎ B.中小城市后劲不足、农村更显落后的根本原因是不但没有自己稳定的财源,而且还要以自己的财力贡献来支持大城市的发展。   ‎ C.人们涌入大城市,是因为对在财力和发展方向上过分向大城市倾斜政策的不满。‎ D.对这种城市病大可置之不理,因为它会成为一种有效的制约措施,对城市进行自我调节,自我纠偏。‎ ‎15. 文中“围魏救赵”的办法指什么?作者认为怎样才能真正实施“围魏救赵”的办法?‎ ‎ ‎ ‎ ‎ ‎ ‎ ‎ ‎ 答案:‎ ‎13.C(A“大城市非正式居民太多”曲解原意。B是“甚至有观点认为”。D原文是“城市居民的生活舒适度”。)‎ ‎14.B(A“不必阻止,也阻止不了”不合文意。C对“这是对于盲目发展大城市,在财力和发展方向上过分向大城市倾斜政策的报复”理解错误。D“对这种城市病大可置之不理”不合文意。)‎ ‎15.(1)不必增加更多的财政投入来缓解大城市的问题,而是通过大力发展中小城市的办法,来缓解大城市的压力。(2)有赖于财政体制的全面改革,中央政府放权让利,赋予地方政府有更多的财权。‎ ‎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中国模式”蕴含的价值理念 中国在30多年的改革开放发展中走自己的路,形成了一种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的“中国模式”,西方社会对之予以了高度的关注。他们的关注是有道理的。因为“中国模式”决不仅仅是一条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之路,其所蕴含、所体现的和谐发展的理念同时也是实现世界和平发展的价值支撑。清晰明白地向世界阐述“中国模式。”的价值理念,不仅可以为中国更进一步发展赢得良好空间,还可以为构建和谐世界做出中国人的贡献。‎ 首先,和谐发展是以“不同”为前提的。“中国模式。”告诉世界,发展模式是可以多种多样的,发展模式也必须是多种多样的。不同国家、不同社会其“不同”是客观存在的,在审慎把握自身不同的基础上,扬长避短,就成为了不同社会的当然选择。中国有句古话说的好 “和实生物,同则不济”。强求一律,只会导致人类社会僵化衰落,不管哪种模式看起来是多么的先进、多么的现代、多么的科学。‎ ‎30多年来,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实践表明,中国模式不是对西方模式的“克隆”,而是对西方发展范式的突破与超越。在西方范式内发展,中国可能会有小的进展,但难有大作为。只有跳出西方发展的三界外,不在西方发展的五行中。才能真正地发展起来。在这个意义上,“特色”不是一种借口,而是一种本能,一种策略。‎ 有的人担心,过多地讲“中国模式”,过多地强调与西方发展的不同,会引发争议,要低调一些,甚至不主张提“中国模式”。其实恰恰相反。有道是“和而不同”,旗帜鲜明地表明的“不同”,其实是为了更好地和谐相处;大大方方地表明“不同”,也才能更好地和谐相处。‎ 其次,和谐发展是着眼于“各取所需”的。“中国模式”告诉世界,不同的发展模式之间不是你死我活,而是可以互利的。  ‎ 这种互利不仅仅体现在经济领域的贸易合作,更多地体现在文化政治领域的交流借鉴。比如,中国文化中“仁爱”的精神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改变霸权思维,与民族国家和平相处具有极其现实的意义。西方某些大国出于自己的利益和为了维护有利于自己的现有国际秩序,以所谓“国际公理”、“人类普遍价值”,向其他民族和地区的民众强加自己的价值观、文化观乃至宗教观,其他民族和群体稍有不接受就“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进行大肆讨伐,这当然是不能为其他民族和群体所接受的    再次,和谐发展不希望也不主张“一花独放”。“中国模式”告诉世界,不同发展模式是会长期存在并长期和谐相处的。‎ 有人会问,中国社会发展模式的成功会不会取代西方社会的发展模式呢?有的西方学者业已得出肯定的判断。但我们的回答是,在可预计的相当长时期内,中国社会的发展模式与西方社会的发展模式之间不存在谁终结谁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模式的成功,不是消除了西方社会发展模式,而是提升了两种发展模式之间相互竞争的水平。‎ ‎13.下列选项中关于“中国模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模式”是中国在30多年的改革开放发展中走自己的路而形成的一一种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 B.“中国模式”不仅是一条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之路,也是实现世界和平发展的价值支撑,引起了西方社会的高度关注。‎ C“中国模式”蕴含着自己的价值理念,清晰明白地向世界阐述这些价值理念,可以为中国更进一步发展赢得良好空间。‎ D.“中国模式”突破并超越了西方的发展范式。30多年来,中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实践证明了这一点。‎ ‎14.下列不属于中国模式所蕴含的价值理念的一项是 A.由于不同国家、不同社会其“不同”是客观存在的,所以世界和谐发展的前提是“不同”。‎ B.不同的发展模式之间可以互利,不是你死我活,各国和谐发展要着眼于“各取所需”。  ‎ C.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社会的发展模式与西方社会的发展模式之间不存在谁终结谁的问题。‎ D.过多地讲“中国模式”,过分强调与西方发展的不同,会引发争议,这样不利于中国与西方各国的和谐相处。‎ ‎15.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某种意义上讲,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特色”不是一种借口,而是一种本能,一种策略。中国要真正地发展起来,就要跳出西方发展的三界外。‎ B.不管哪种模式看起来是多么的先进、多么的现代、多么的科学,都不能强求一律,各国只有在审慎把握自身不同的基础上,扬长避短,才不会使人类社会僵化衰落。‎ C.西方学者普遍认为中国社会发展模式的成功会取代西方社会的发展模式,但我们认为中国模式不会消除西方社会发展模式,而是提升了两种发展模式之问相互竞争的水平。‎ D.中国文化中“仁爱”的精神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改变霸权思维,与民族国家和平相处具有极其现实的意义,今后我们可以在文化政治领域与世界各国做更多的交流借鉴。‎ ‎ ‎ ‎ ‎ ‎ ‎ ‎ ‎ 答案:‎ ‎ ‎ ‎ 13.B(实现世界和平发展的价值支撑的是“中国模式”所体现出来的和谐发展的理念,而  ‎ ‎     并非是“中国模式”本身)。‎ ‎  14.D(D项所阐述的恰恰与“和谐发展”的理念相违背,因为和谐发展强调“和而不同”。) ‎ ‎   15.C(不是西方学者普遍认为)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实名制缺乏“保护伞”‎ ‎  从今年9月1日起正式实施电话用户实名登记制度,移动、联通、电信三家运营商新增的预付费用户的身份信息将被存入系统留档,并预计用3年时间做好老用户的补登记工作。继我国开始实行火车票、网络实名制之后,手机实名制时代也即将到来。‎ ‎  新用户实行实名难度不大,关键是老用户。据统计,未实名的老用户在3亿以上,如何实现这批老用户顺利“实名”,是用法律手段还是个人自愿,这是当前运营商和工信部应该给公众的一个明确的交代。‎ ‎  目前,所谓的实名登记只是针对在营业厅办理的客户,以报亭为主的非营业厅手机业务的办理点依然无需提供身份证件,9月1日前后,均可做到随时办理、立即生效。我们不禁要问,这实名制究竟是全体实名,还是部分实名?若是全体实名,新老用户的转化处理如何展开,至今官方均无明确表态;若是部分实名,那还不如不实名来的省事儿,实名制推行的真正意义又何在?这一次,究竟是运营商为自己担任用户隐私权的合法“代理”而找的理由,还是又一次劳民伤财的闹剧!我想,不管是哪一种结果,受害者都是花了钱也无法自保的8亿用户!‎ ‎  再者,用三年时间做好老用户的补登记工作,以移动为例,想让3亿老用户补登记,谈何容易,以何种方式“劝补”,成功尚且好说,不成功又如何?是不是又得“依法处理”,而“法”又从何而来?归根到底,又转了一圈,还是回到原地!实名制还是缺“法”保护。‎ ‎  其实,大部分人除了实名制实行与否与自身利益无关的想法外,更关注和担心的是实名制虚设化和推行实名制后同类犯罪转型复活,以及自己的隐私权是否能得到应有的保护等问题。有专家表示,手机实名制的实施,用户被“强制”登载个人信息,是否对此前运营商和用户合同关系构成调整和干预?实名制是否对合同关系有强制变更之嫌?这些是否与《合同法》的规定相违背,尚且有待于业界进一步研究。但在个人信息泄露方面,2008年刑法修正案有规定,“将本单位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给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于是在这部尚未实施的“法律”之下,我们一边配合着运营商各类通讯政策的实施,一边接收着各类广告、诈骗短信。‎ ‎  对于将用户信息外泄的代理渠道、个人,如何进行惩处?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这不是移动老总站出来开个发布会宣布“保证用户信息不外露” 一句话就能了得事,毕竟,在这个信息化飞速化、公开化的时代,你拿什么保证!‎ 与其说是出台相关法规来保证实名制的顺利执行,其实还不如给实名制所涉及的个人隐私权上一个保险,手机实名制唯有匹配上严格的隐私保护举措,才算得上权利义务对等,才不会招致人们的抱怨。实行手机实名制之后,公众实名登记的信息在何种情况下,可以依据怎样的程序被什么样的机构查询使用,必须首先得到明确。制定一部严格保护个人信息的法律规范,才是制定手机实名制法律规范的基石。只有在公民隐私法律的保护下,电信运营商和其他商业机构才不敢将用户信息私下转让或出售;也只有在人们消除私隐被曝光的恐惧后,手机实名制才能得到手机用户们广泛的拥护。‎ ‎(取材于2010年11月12日《科技日报》)‎ ‎13.下列对文中所说的“实名制”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实名制指的是从今年9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电话用户实名登记制度。‎ ‎    B.实行实名制后移动、联通、电信三家运营商新增的预付费用户的身份信息将被存入系统留档。‎ ‎    C.实行实名制后预计用3年时间做好老用户的身份信息补登记工作。‎ ‎    D .实名登记制度只是针对在营业厅办理的客户,以报亭为主的非营业厅手机业务的办理点无需提供身份证件。‎ ‎14.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此次实名制的实施是运营商为自己担任用户隐私权的合法“代理”而找的理由,其结果只会劳民伤财。‎ B.实名制实行与否与手机用户的利益毫无关系。 ‎ C.在这个信息化飞速化、公开化的时代,没有任何办法能保证手机用户信息不外露。‎ D.如果不匹配上严格的隐私保护举措,手机用户只有义务而没有权利,手机实名制不可能得到手机用户们广泛的拥护。‎ ‎15.根据文意,作者认为实行“实名制”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 ‎ ‎ ‎ ‎ ‎ ‎ ‎ 答案:‎ ‎ ‎ ‎13.D(说的是目前的情况。)‎ ‎14.D(A不合文意。B是大部分人的想法。 C “没有任何办法”绝对。)‎ ‎15.(1)未实名的老用户在3亿以上,如何实现这批老用户顺利“实名”,是用法律手段还是个人自愿,这是当前运营商和工信部应该给公众的一个明确的交代。‎ ‎(2)实名制虚设化和推行实名制后同类犯罪转型复活。‎ ‎(3)用户的隐私权是否能得到应有的保护等问题。‎ ‎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警惕学术界口 味全面西餐化 内容简介 ‎  近来全国各高校都纷纷提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新的评价指标体系,最大的变化是引入SSCI等国际索引指标。比如日前公布的人大版《大学排名》开始采用这个指标,并称这是一个全新的大学评价体系。联想到近20年来SCI、EI等指标的引入,对于中国科技评审体系以及科技未来发展图景造成的深远影响,我认为,引入SSCI指标并以政策的形式加以固化,将使人文社科领域的学科评估成为一个危险的游戏。    那么,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这次改革到底有什么危险?就目前而言,还不是所有的国人都有能力和机会阅读英文文献。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当下的中国现实,并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这样的研究首先是为了解决我们所遇到的现实问题,而不是单纯为了获得国外评价体系的认同。如果我们认同了这次改革的目标,那么将出现一个很荒谬的结果:我们花费巨额的研究投入,仅仅是为了SSCI等所谓的国际期刊的收录数大幅上升,在国际上又获得一个好的排名,而多数国人却无从知道我们的最新研究结果。这样的成果对中国有什么实际意义?在科技领域,中国不是已经用大量的科技投入换来了世界论文排名第二,而国家整体创新乏力的荒谬现象吗?这个教训还不够深刻、学费不够高吗?‎ ‎  当然,此项改革的初衷也许是为了解决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水平低的老问题。但这是一种舍本逐末的解决策略,而且潜在危害巨大。以什么语言发表文章与成果的研究质量高低是两回事,关键是评价体系的客观公正。很难想象,老子的《道德经》、唐诗、宋词等如果要求用英文写将会是什么境况?历史的吊诡之处恰恰在于,这些东西都是基于中国文化语境下用中文写就的,而且丝毫不影响它的伟大意义。更何况,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与读者群体是中国的现状与中国公众。反观当下,国内科技界把整个评价工作懒惰地委托给国际期刊与机构,我们的高端人才政策已经全面借用西方的评价体系,而全国2000多所大学所代表的高等教育却普遍被视为失败,国内人才的处境也每况愈下。客观地说,中国学术界的口味已经全面西餐化。这种制度性懒惰的科技评价体系对于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实在是一种危险的游戏。它已不是中国人是否还有自信力的问题,而是中国正在日益沦落为西方评价体系的注脚和牺牲品。‎ 解决中国科技评价体系的落后局面本不是很困难的问题,打破评价体系的制度性垄断,培养科技界的竞争氛围就是解决当下困境的很好的出路。中国科技界之所以迷信全面西餐化,是因为我们不存在真正的竞争,它只是对于长期缺乏公平与公正的伪竞争的一种犬儒式的抗争。‎ ‎(取材于2010年8月2日《科技日报》)‎ ‎13.对文中划线句子中的“本”和“末”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本”指的是评价体系的客观公正,“末”指的是以什么语言发表文章。‎ B.“本”指的是以什么语言发表文章,“末”指的是评价体系的客观公正。‎ C. “本”指的是用中文写文章,“末”指的是用英文写文章。‎ D.“本”指的是用英文写文章,“末”指的是用中文写文章。‎ ‎1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认识正确的一项(    )‎ A.只有当所有的国人都有能力和机会阅读英文文献时,我们再引入SSCI指标并以政策的形式加以固化,才有意义。 B.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与读者群体是中国的现状与中国公众,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文章应该用中文写作。‎ C.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是为了解决我们所遇到的现实问题,不需要获得国外评价体系的认同。‎ D.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新的评价引入SSCI等国际索引指标,有利于中国科技界形成一种真正的竞争氛围。‎ ‎15. 简要回答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这次改革的危险是什么。( 6分)‎ ‎ ‎ ‎ ‎ 答案:‎ ‎13.A ‎14.B(A“只有……才……”表述不恰当。C原文是“不是单纯为了获得国外评价体系的认同”。D对“它只是对于长期缺乏公平与公正的伪竞争的一种犬儒式的抗争”理解错误。)‎ ‎15.(1)研究投入巨大,在所谓的国际期刊的收录数大幅上升,在国际上获得一个好的排名,而多数国人却无从知道我们的最新研究结果,这样的成果对中国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 ‎(2)使中国正在日益沦落为西方评价体系的注脚和牺牲品。(大意对即可。)‎ ‎ ‎ ‎ ‎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9分)‎ ‎《红楼》景语 李书磊 ‎①《红楼梦》是一种新的现象,它提供的是一个新的天地和新的方式,所以就会有许多人不习惯,因不习惯而不喜欢、而拒绝。清代人周永保致友人的一封信就代表了这种心态。信中说:“最可厌者,莫如近世之《红楼梦》,蝇呜蚓唱,动辄万言,汗漫不收,味同嚼蜡。世顾盛称之,或又从而续之,亦大可怪也。”“蝇鸣蚓唱,动辄万言,汗漫不收”十二字准确地表述了不喜《红楼》的原因,事实上这十二个字也传神地总结了《红楼梦》所拥有的新的艺术因素:重平常细节和内在心理,与传统小说的传奇风格相去远矣。看来一种新的艺术形态的出现是一种冒险,它对习见的传统是一种挑战,对读者的趣味也是一种新的训练和培养;灵活而开放的读者能够接受这种培养,迟钝且顽固的读者却常常拒绝,因而也就失去了获得新的审美满足的机会。这种人可以称之谓“趣味的落伍者”。‎ ‎②但是,《红楼梦》难道真的是天外来客吗?其实,如果我们在《红楼》中细心查考,我们就会发现《红楼梦》与《水浒》、《三国演义》所代表的叙事传统相联系、相承袭的蛛丝马迹。一个重要的迹象就是《红楼》的景语。‎ ‎③中国古代传统小说是以情节为中心的,与情节有关的事件、人物、对话才是正文,而与情节无关的景物则是可有可无的闲文,然传统小说也写景,但那景语多是体现类型而不是呈现个性的,常常是“有诗为证”地铺张一番,而这一番景语可以置换到任何一部小说中。写景的成语化表现了对情节迫切而焦急的渴求心态,表现了对情节的重视之下对情绪的忽略。《红楼梦》也很少写景,在许多现代作家肯定会细细地描绘一番的地方曹雪芹都浑然不觉地放过了。在小说中虽然也有写景的地方,但大都是笼统的成语:“当时街坊上家家箫管,户户弦歌,当头一轮明月,飞彩凝辉。”(第一回)到了太虚幻境这样的仙境,本该有所渲染,但曹雪芹也同样用成语交待过去了:“但见朱栏白石,绿树清溪,真是人迹希逢,飞尘不到。”(第五回),可见这位伟大的作家对于写景是多么的不习惯。‎ ‎④《红楼梦》景语的成语化提醒我们,其实曹雪芹也还是个情节中心论者,尚没有把中国小说从情节结构过渡到情绪结构。《红楼梦》与传统古典小说不同之处仅仅在于,传统小说重视的是传奇情节,而《红楼梦》所重视的是日常情节。传奇情节要求曲折性和起伏性,而日常情节则包含着更多、更复杂、更丰富的内容,它不是以故事的机巧吸引人,而以生活细节本有的魅力打动人。《红楼梦》的创造体现在这里而不是别处。这种创造是伟大的,也是有限的。《红楼》景语是《红楼》的胎记,显露了这部伟大的作品在整个文学史上的进化痕迹。‎ ‎⑤由此我们更清晰地懂得了对《红楼梦》的接受史。清代的士大夫能够很快接受《红楼梦》是可以理解的:《红楼》虽然逼得他们不得不向上一跳,却没有剥夺他们的立足点。‎ ‎4.下列不属于周永保拒绝《红楼梦》的原因的一项是(3分)  (    )‎ A.《红楼梦》包含着新的艺术因素,它提供的是一个新的天地和新的方式。‎ B.《红楼梦》在语言上“蝇鸣蚓唱,动辄万言,汗漫不收”。‎ C.“世顾盛称之,或又从而续之”的现象非常可怪。‎ D.周永保是迟钝而顽固的读者,是审美趣味的落伍者。‎ ‎5.下列理解和阐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 A.传统小说的景语缺少个性,因而可以置换到任何其他几部小说中。‎ B.传统小说的作者渴求情节而忽略情绪,读者也存在着这样的阅读心理。‎ C.情绪结构较之于情节结构是更高级的艺术形式,而欣赏日常情节需要有比欣赏传奇情节更高雅的审美趣味。‎ D.《红楼》景语作为《红楼》的胎记,证明了曹雪芹在艺术创造上所取得的进步。‎ ‎6.《红楼梦》出现不久就被广泛地喜爱,甚至有“开言不谈《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的说法。结合本文,下列对这部名著风行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创造了一种新的艺术形态并且重视日常情节和内在心理。‎ B. 以生活细节的魅力来打动人,为灵活而开放的读者接受。‎ C. 继承传统小说重视还必须节的特点,能够适应读者的审美心理。‎ D. 作者曹雪芹是情节中心论者,把景语看作可有可无的闲文。‎ ‎ ‎ ‎ ‎ ‎ ‎ ‎ ‎ ‎ ‎ 答案:‎ ‎4. C[C项是周永保在拒绝《红楼梦》后对世人膜拜《红楼梦》的批评。]‎ ‎5. D[D项“进化痕迹”表明的是《红楼梦》与传统小说的联系,而不是进步。]‎ ‎6. D[D项是对《红楼梦》与传统小说在景物描写上的共同点的原因的分析。]‎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9分)‎ 用什么支撑我们的精神大厦 贾梦雨 ‎①我们平时所说的“精神亚健康”,是指一个人的精神状态、精神追求方面失去正确标准,缺乏价值支点,种种消极甚至扭曲的思想意识占据主导地位,并体现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其实,“精神亚健康”的症状在很多人身上都或隐或显地存在着。‎ ‎②关注一下我们的周围,随处可以见到“精神亚健康”的影子,而且它已经蔓延到各个角落:一人遭受车祸后横躺马路,行人纷纷避让;乘客公交车上遭人偷窃,周围众人漠然而视;大学生沉沦网络不可自拔,终至退学;“文化名人”华威先生到处讲学,贩卖“口水式文化”。现代化的写字楼里,不少人在巨大的压力下忙碌,但他们不知道事业的意义在哪里。‎ ‎③“精神亚健康”的症状多种多样,但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对事业缺乏激情,精神萎靡,庸碌无为;二是对生活缺乏热情,对他来说,活着的意义仅仅在于活着;三是对他人缺乏感情,淡漠,疏离,甚至于防范、欺骗;四是对社会缺乏责任感,社会的冷暖对他来说已经变得无足轻重。总体来说,陷落于物质的汪洋之中,沉沦于享乐的迷茫之中,浮躁而无信仰、无敬畏、无追求。正如南师大中文系教授贺仲明所说:“精神亚健康的重要表现,就是公众无法从精神涣散的日常生活中获得安宁;理想和信仰丧失;浮躁的心灵被物所累,排斥关怀和诚信。”‎ ‎④是什么导致了“精神亚健康”的弥漫呢?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地球村”可以拉近人们之间的距离,不过,它也无时不在拉远人们之间的距离,造成新的疏离。全社会消费思潮的迅速膨胀,在这种后现代的炫目泡沫下,大众都在不知不觉中被消费主义的狂欢所陶醉,被牵着鼻子走,人变成了“经济人”、“时尚人”,永远有一双无形的手在拉着你,让你无法脱身,并且身不由己。此外,我们过分重视外在的所谓“成功”,整天追求的都是那些“看得见的东西”:房子、汽车、锦衣玉食、无休止的享乐,而且,我们渐渐迷失于这些“身外之物”中不可自拔。物质日益强大而膨胀,而精神的萎缩状态正在加剧,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夹击之下,我们被裹挟其中,身不由己,身心交瘁。‎ ‎⑤理想、激情,一个人的精、气、神,这些其实都应该是我们的追求,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支点。而现在,从心灵层面表说,价值的支撑点,人生的追求目标,对幸福的感受等渐渐处于错乱状态。从生存状态来说,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处理爱情、家庭、事业等,这其中充斥着扭曲。‎ ‎⑥物欲主义和消费主义,目前正借助经济、文化和人员流动的全球化大潮,向全世界蔓延,也深刻影响到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市场经济的大发展和全球化大潮中,世俗化大潮开始侵蚀到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 ‎⑦因而,我们都应该有一定的精神追求。我们应该解决好自己的归宿感问题。这就要求一个人加强免疫力,实现内心的真正强大,面对诱惑超然,面对挫折泰然,并在对时代的正确认识中增强责任感。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的环境,真正关心人的精神追求。在文化多元的基础上,更好地创造文化的和谐,从多方面创造以人为本的文化生态。‎ ‎(选自《新华日报》)‎ ‎7.下列不属于“精神亚健康”症状的一项是(3分)                (    )‎ A.精神追求失去正确标准,缺乏价值支点,种种消极甚至扭曲的思想意识占据主导地位。‎ B.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不少人在物欲主义和消费主义蔓延的环境里不停地忙碌着。‎ C.对事业缺乏激情,对生活缺乏热情,对他人缺乏感情,对社会缺乏责任感。‎ D.过分重视外在的所谓“成功”,心绪浮躁而无信仰、无敬畏、无追求。‎ ‎8. 第②自然段说:“关注一下我们的周围,随处可以见‘精神亚健康’的影子,‎ 而且它已经蔓延到各个角落。”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哪些?下列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不能妥善处理好自己与别人、社会以及自然的关系。‎ B. 全球化的浪潮(地球村)造成了人们之间新的疏离。‎ C. 全社会消费思潮的迅速膨胀,人们被消费主义的狂潮牵制着而身不由己。‎ D. 人们过分重视外在“成功”,渐渐迷失于“身外之物”中而不可自拔。‎ ‎9. 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这篇思想评论,围绕“用什么支撑我们的精神大厦”这一论题,联系生活实际,层层深入地进行论述,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B. 本文第⑥自然段在前两段论述的基础上,指出全球化、世俗化的的大潮开始倪到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从更高的层次来论述中心,增强了论证深度。‎ C. 文中引用南师大中文系教授贺仲明的话,进一步揭示了“精神亚健康”症状的实质,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D. 禁不住物欲的诱惑,不能泰然面对挫折的人,是因为他们不能正确认识时代的特征,缺乏社会责任感。‎ ‎ ‎ ‎ ‎ 答案:‎ ‎7. B[B项没有揭示出“精神亚健康”的症状,“在物欲主义和消费主义蔓延的环境里不停地忙碌着”的人,未必“不知道事业的意义在哪里”,未必没有“一定的精神追求”。]‎ ‎8. A[A项是“生活在今天的人们,怎样才能支撑起自己的精神大厦”的方法之一。]‎ ‎9. D[D项错在强加因果关系。依据第⑦自然段的论述,“禁不住物欲的诱惑,不能泰然面对挫折的人”,主要是因为没有解决好自己的归宿感问题。]‎ ‎ ‎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