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五首》ppt课件(60页)
加入VIP免费下载

《杜甫诗五首》ppt课件(60页)

ID:568486

大小:895 KB

页数:60页

时间:2021-03-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杜甫诗五首 作者简介 杜甫( 712—770 ),字 子美 ,自号 少陵野老 , 盛唐 伟大 现实主义诗人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青年时代漫游各地, 33 岁时遇“赐金放还”的李白,两人同游梁宋之地。后入长安,困顿十载。安史之乱后,杜甫落入叛军之手,后脱逃奔赴肃宗行在,任左拾遗。后因得罪肃宗被贬,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 “杜工部”。 入蜀后于 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筑茅屋而居。前 后住了四年,写诗 240 余首。 765 年 携家经水路出蜀,飘泊于荆、湘, 以舟为家。 770 年病逝于湘江舟中, 卒年 59 岁。 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之家,他有立登要路、致君尧舜的崇高理想,但命运多舛,一生坎坷。他的诗歌 忧国忧民 ,真实感人,诗中描绘了战乱时期生动的社会生活画面,故称 “诗史”, 诗歌在创作上各体兼工, 风格沉郁顿挫, 被后人称为 “诗圣”。 在盛唐诗坛上与李白齐名,合称 “李杜”, 一生写诗 一千四百多首。 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时期 主要经历 作品 读书壮游时期 (35 岁以前 ) 712-745 游历吴越齐赵,赴洛阳应举不第。后在洛阳遇李白结下深厚友谊,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 《 望岳 》 困守长安时期 (35-44 岁 ) 746-755 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 《 兵车行 》《 丽人行 》《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 陷贼与为官时期 (45-48 岁 ) 756-759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后来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直言进谏被贬华州司功参军。 《 月夜 》《 春望 》《 哀江头 》 “ 三吏”: 《 石壕吏 》《 新安吏 》《 潼关吏 》 “ 三别”: 《新婚别》《无家别 》 《垂老别》 漂泊西南时期 (48-58 岁 ) 759-770 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返成都。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 登岳阳楼 》《 蜀相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 又呈吴郎 》《 登高 》《 秋兴 》 课外经典句段: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望岳 》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 江南逢李龟年 》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登高 》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 旅夜书怀 》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 ——《 赠花卿 》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 春夜喜雨 》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月夜忆舍弟 》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 水槛遣心 》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 客至 》 月夜 杜诗之一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背景简介: 天宝十五载( 756 )春,安禄山由洛阳攻潼关。五月,杜甫从奉先移家至潼关以北白水(今陕西白水县)的舅父处。六月,长安陷落,玄宗逃蜀,叛军入白水,杜甫携家逃往鄜州羌村。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即位,杜甫获悉即从鄜州只身奔向灵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押回长安。这首诗即是 困居长安时所作,表达了对离乱中的妻子家小的深切挂念。 鄜州:现陕西 省富县。 云鬟:妇女的鬓发。 清辉:指月光。 双照:月光照着诗人和妻子。 对照注解解释大意 首联: 设想妻子望月怀人的忧心。 诗人本是在长安望月,但他忧心的不仅是困居长安、生死未卜的处境,而且是挂念远在鄜州的妻儿。自己独在长安,当然是“独”看月,而妻子有儿女在身旁,为何也是“独”看呢?下联紧承而出。 赏 析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 独看 。 颔联:紧承上联,是流水对,直写儿女之“未解”,是“不忆而忆”,翻进一层。诗人不写自己对妻儿的牵挂,也不写妻子是如何的思念自己,却写因儿女太小,他们还不懂父亲不在身边的悲苦,这就更加令人可怜。“未解忆长安”有双重含意: 一是儿女太不懂得想念在长安的父亲,一是儿女们不理解望月思亲的母亲。 遥 怜 小儿女,未解 忆 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颈联:通过想象,形象地写出了 妻子望月之久。 雾湿云鬟,月寒玉臂。望愈久而忆愈深,特别是在如此兵荒马乱之时,想到丈夫陷贼于长安,该是怎样的忧心如焚! 何时倚虚幌, 双照 泪痕干。 尾联:回到诗人 眼前望月场景,表达诗人对战乱局势的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当想到以上情景,特别是妻子深夜难眠,为自己的处境而担忧时,诗人不免伤心落泪。诗人希望尽早结束这两种两地思念的痛苦生活,“双照”而泪痕才干,那么“独看”而泪痕不干就再明白不过了。 望月怀思,自古皆然。但这首诗诗人不写自己望月怀妻,却设想妻子望月怀念自己,又以儿女(因为年幼)“未解母亲忆长安”之意,衬出妻之“孤独”凄然,进而盼望聚首相倚,双照团圆。反映了乱离时代人民的痛苦之情。词旨婉切,章法紧密,写离情别绪,感人肺腑。 采用从对方设想的方式 小 结 除夜作(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练习: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诗后的问题。 第三句运用了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试简析之。 这首诗中一、二两句写除夕之夜诗人身处异乡,寒灯伴影,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将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得悱恻凄然。三、四两句笔锋一转,撇开自己, 由侧面从对方入手,想象故乡亲人思念千里之外的自己的情景。 全诗虚实结合,情景相生,传达出普天之下的天伦之情。 采用从对方设想的方式 艺术特色 1 、 虽只写亲情,但具有广阔的概括性和典型意义,抒发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诗中写个人遭际,与亲人离散之痛苦,但 其中所写夫妇、父子之爱已与忧君爱国、悯时伤乱之情融为一体, 深刻反映了安史之乱中人民的悲苦生活。 2 、 炼字精准 。一二联中 “怜”、“忆”、 与 “今夜”、“独看” 联系起来看,意味深厚。明月每月可见,特写“今夜”又是“独看”,可以想见往日“同看”和将来“同看”的情景。往日与妻子同看明月,尽管百感交集,但毕竟二人团聚,如今妻子“独看”,儿女们又不能分忧,一个“怜”字饱含深情,感人至深。 哀 江 头 杜甫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 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 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 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箭正坠双飞翼。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草江花岂终极。 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杜诗之二 这首诗为至德二载 (757) 春,杜甫陷贼长安时作。曲江为唐时长安有名的游赏胜地,唐玄宗与杨贵妃常游幸于此。今玄宗奔蜀,杨妃缢死,诗人身陷贼中,旧地重游,抚今追昔,哀思有感,遂作此诗。诗写作者春日潜行曲江而感玄宗与杨妃生离死别之事,着力突出一个____字。 “哀” 背景介绍 1. 吞声哭:不出声地哭。潜行:因在叛军管辖之下,只好偷偷地走到这里。曲江:地名又叫曲江池,是人工挖的屈曲湖池。 2. 为谁绿:意谓国家破亡,连草木都失去了故主。 3. 生颜色:万物生辉。第一人:最得宠的人。辇:皇帝乘坐的车子。古代君臣不同辇。此句指贵妃之受宠超出常规。 4. 正坠双飞翼:或亦暗寓唐玄宗和杨贵妃的马嵬驿之变。 词语解释 5. 明眸皓齿四句写安史乱起,玄宗奔蜀,路经马嵬驿,禁卫军逼迫玄宗缢杀杨贵妃。清渭:渭水清澄,流经马嵬驿南。杨贵妃即葬于渭水之滨。剑阁:在今四川省剑阁县北,玄宗入蜀所经之地。 6. 臆:胸膛。人生总有情,触景伤情终极:穷尽。这句说,然而花草无知,年年依旧,岂有穷尽。 7. 胡骑:指叛军的骑兵。欲往城南:杜甫这时住在城南,天已黄昏,应回住处。望城北:北望官军所在之地,盼望早日收复长安。当时肃宗在灵武,地处长安之北。 一、(开头四句):写长安沦陷后曲江的荒凉景象。 二:是用追叙的手法写安史之乱前春日曲江的繁华景象。 表面上是写昔日之“乐”,但“乐”中含哀,以乐衬哀,倍增其哀。 三(最后八句):从往昔跌回现实,今昔对比产生的哀思。 总结全篇,照应开头。写时代变幻之深哀巨痛,抒自己的哀思以无情衬有情,哀国家之多难,愤叛军之猖獗。深悲巨痛,彻人心肺。哀乐关乎国运。 整体感知 赏 析 一、第一句有几层意思?第二句交代了什么内容?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一个泣咽声堵的老人,偷偷行走在曲江的角落里,这就是曲江今日的“游人”! 第一句有几层意思: 行人少,一层;行人哭,二层;哭又不敢大放悲声,只能吞声而哭,三层。 第二句既交代 时间、地点,又写出诗人情态 :在春日游览胜地不敢公然行走,却要“潜行”,而且是在冷僻无人的角落里潜行,这是何等的不幸!重复用一个 “曲” 字,给人一种纡曲难伸、愁肠百结的感觉。 两句诗,写出了曲江的萧条和气氛的恐怖,写出了诗人 忧思惶恐、压抑沉痛的心理 ,含蕴无穷,不愧是文章圣手! 二、第三四句写了诗人所见,通过哪些字词表现了曲江今昔对比有极大的差异?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写诗人曲江所见。“ 千门 ”, 极言宫殿之多,说明昔日的繁华。 而着一“ 锁 ”字,便把昔日的繁华与 今日的萧条 冷落并摆在一起,巧妙地构成了 今昔对比 ,看似信手拈来,却极见匠心。“细柳新蒲”,景物是很美的。岸上是依依袅袅的柳丝,水中是抽芽返青的新蒲。“ 为谁绿 ”三字陡然一转, 以乐景反衬哀恸 , 一是说江山换了主人,二是说没有游人, 无限伤心,无限凄凉,大有使人肝肠寸断的笔力。 三、第二部分哪几句是总写?写唐明皇与杨贵妃游苑的情景是为了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用“忆昔”二字一转,引出了一节极繁华热闹的文字。“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先 总写 一笔。后一句,写出御驾游苑的豪华奢侈,明珠宝器映照得花木生辉。 然后具体描写唐明皇与杨贵妃游苑的情景。“ 同辇随君” 指汉成帝想做而没有做的事,唐明皇做出来了;被班婕妤拒绝了的事,杨贵妃正干得自鸣得意。这 说明唐玄宗不是“贤君”,而是“末主”。 笔墨之外,有深意存焉。 又通过写“才人”来写杨贵妃。“才人”是宫中的女官,她们戎装侍卫,身骑以黄金为嚼口笼头的白马,射猎禽兽。侍从豪华如此,那“昭阳殿里第一人”的妃子、那拥有大唐江山的帝王该是何等景象啊!才人们仰射高空,正好射中比翼双飞的鸟。可惜,这精湛的技艺不是去用来维护天下的太平和国家的统一,却仅仅是为了博得杨贵妃的粲然“一笑”。这些帝王后妃们哪里想得到, 这种放纵的生活,正是他们亲手种下的祸乱根苗! 四、第三部分写什么?分为几层? “明眸皓齿今何在”以下八句是第三部分,写诗人在曲江头产生的感慨。分为两层。 第一层(“明眸皓齿今何在”至“去住彼此无消息”)直承第二部分,感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悲剧。 第二层(“人生有情泪沾臆”至“欲往城南望城北”)总括全篇,写诗人对世事沧桑变化的感慨。 第一层 : “明眸皓齿”照应“一笑正坠双飞翼”的“笑”字,把杨贵妃“笑”时的情态补足,生动而自然。“今何在”三字照应第一部分“细柳新蒲为谁绿”一句,把“为谁”二字说得更具体,感情极为沉痛。“血污游魂”点出了杨贵妃遭变横死。长安失陷,身为游魂亦“归不得”,他们自作自受,结局何等凄惨!杨贵妃埋葬在渭水之滨的马嵬,唐玄宗却经由剑阁深入山路崎岖的蜀道,死生异路,彼此音容渺茫。昔日芙蓉苑里仰射比翼鸟,今日马嵬坡前生死两离分,诗人运用这鲜明而又巧妙的对照,指出了他们逸乐无度与大祸临头的因果关系,写得惊心动魄。 第二层: 前两句是说人是有感情的,触景伤怀,泪洒胸襟;大自然是无情的,它不随人世的变化而变化,花自开谢水自流,永无尽期。这是 以无情反衬有情 ,而更见情深。最后两句,用行为动作描写来体现他感慨的深沉和思绪的迷惘烦乱。“黄昏胡骑尘满城”一句,把高压恐怖的气氛推向顶点,使开头的“吞声哭”、“潜行”有了着落。黄昏来临,为防备人民的反抗,叛军纷纷出动,以致尘土飞扬,笼罩了整个长安城。本来就忧愤交迫的诗人,这时就更加心如火焚,他想回到长安城南的住处,却反而走向了城北。心烦意乱竟到了不辨南北的程度,充分而形象地揭示诗人内心的巨大哀恸。 在这首诗里,诗人流露的感情是深沉的,也是复杂的。当他表达出真诚的爱国激情的时候,也流露出对蒙难君王的伤悼之情。这是李唐盛世的挽歌,也是国势衰微的悲歌。全篇表现的,是对国破家亡的深哀巨恸。“哀”字是这首诗的核心。开篇第一句“少陵野老吞声哭”,就创造出了强烈的艺术氛围,后面写春日潜行是哀,睹物伤怀还是哀,最后,不辨南北更是极度哀伤的表现。“哀”字笼罩全篇,沉郁顿挫,意境深邈。 总结: 诗的结构, 从时间上说 ,是从眼前翻到回忆,又从回忆回到现实。 从感情上说 ,首先写哀,触类伤情,无事不哀;哀极而乐,回忆李、杨极度逸乐的腐朽生活;又乐极生悲,把亡国的哀恸推向高潮。这不仅写出“乐”与“哀”的因果关系,也造成了强烈的对比效果, 以乐衬哀 , 今昔对照 ,更好地突出诗人难以抑止的哀愁,造成结构上的波折跌宕,纡曲有致。 艺术特点: 1 、反衬艺术。 ①以无情衬有情。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草江花岂终极”是说人是有情之物,触景生情泪滂沱;可是大自然却无情,花自开谢水自流。无情反衬有情,更见情深。 ②以美景衬悲景。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岸上“细柳”、水中“新蒲”是春天的美景,和“锁千门”的萧条冷落摆在一起,充分显示了物是人非的无限凄凉。 2 、用典艺术。 诗中有一处用典,即“同辇随君”。诗人用典恰切,使含蓄于诗中的深意,委婉曲折地表达出来。诗人借汉成帝想做而没做的事,来说唐明皇做出来了;借班婕妤拒绝了的事,来说杨妃的自鸣得意。这等于告诉世人:唐玄宗不是明君、不是贤主,而是“末主”。 主旨:   这首诗与 《 春望 》 同时作于至德二年( 757 )春。诗人抚今追昔,痛感玄宗君臣行乐无度,以致酿成国破家亡的悲剧。诗人先从曲江景象的变化写起,再由杨氏的娇宠和惨死道出国家灭亡的历史悲剧,对唐玄宗、杨玉环既有谴责,又寄予哀怜。最后表达平叛的愿望。 杜诗之三 文题解说: 蜀相,指三国时代诸葛武侯丞相。该诗是唐代诗人杜甫七律中的名作。公元二二一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蜀,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诗题 《 蜀相 》 ,写的就是诸葛亮丞相。通过怀念“蜀相”赞扬了“蜀相”的高风亮节,也抒发了自己身处国难、功业无成的痛苦情怀(“泪满襟”)。 背景解说: 唐肃宗乾元二年( 759 )年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泰州、同谷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浣花溪畔。生活暂时得到了安定。在这期间杜甫仍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在当时安史之乱还未曾平息,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杜甫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倍加敬重。定居后第二年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森森:高大而茂密。 自:白白地。 空:白白地,与“自”同义。 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事。顾,拜访。 两朝:指刘备、刘禅父子两朝。 未捷:诸葛亮曾六出祁山,建兴十二年(出师 234 )与魏司马懿在渭南相拒百余日,病死于五丈原军中。 身先死:诸葛亮在蜀建兴十二年卒于渭水南五丈原。 注释: 1 、开头两句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起什么作用? 作用有二:一是借“柏森森”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和肃穆寂寞;二是衬托诸葛亮的形象,表达诗人对英雄的崇敬之情。 探究鉴赏: 2 、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 字而境界全出。”参考此说,讲讲“映阶,隔叶”一联里哪两个字跟此闹字最为相近,为什么? “ 自 ”“ 空 ”跟此境界最密切。映阶碧草春、黄鹂隔叶鸣,本是一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而一用“自”“空”所含之情大有转折: 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 为谁而绿呢? 隔叶的黄鹂叫得动听,可 为谁而叫 呢? 由此二字使人顿生出“感物怀人之意”。 3 、颔联“自”“空”二字有何妙处?试作分析。 这一联貌似写景,实乃抒情。 着“自”“空”二字,则对祠庙荒凉、世人逐渐冷落前贤之慨叹,对哲人远逝、荒庙空存之怅惘,跃然纸上。故历来被视为即景生情之佳句。 “草自春色,鸟空好音,此写祠庙荒凉,而感物思人之意,即在言外。” (清仇兆鳌 《 杜诗详注 》 卷九) 4 、颈联 写 刘备是为了什么? 写 刘备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智和抱负。 5 、本诗主旨句是什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明确:本诗 主旨句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两句。诗人借以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惋惜他的壮志未酬, 抒发了自己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思想感情: 本诗主要是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情怀。杜甫对诸葛亮特别敬重。杜甫虽不在其位,但始终以老臣之心忠诚于国家,在这方面,二人有共同之处。因此作者通过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同时惋惜他壮志未酬,来表现自己的痛苦心情。这种思想,这种痛苦的心情,细读本诗,不难体味。 1 、借景抒情。 抓住祠堂的典型环境的特征,准确地摄取了森森的古柏、映阶的春草和隔叶的黄鹂这些最能表现典型环境的景物,用来烘托一种寂静、肃穆的氛围,借此表达在这种氛围中诗人所产生的凭吊古人、仰慕英雄的特定心情。 艺术特色: 2 、语言生动。 颔联描写祠堂景物 —— 碧草萋萋爬满台阶,黄鹂婉转隔叶欢唱。作者用十四字写出了一派美好的春日图景。而这美好欢悦的景物又和诗人内心的悲凉形成极大的落差。颈联虽然也只有十四字,却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事迹和功勋,写得十分精炼。尾联诸葛亮功业未遂,留给后人无限怀念,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赞美和惋惜之情。这两句苍凉悲壮,千古名句。 3 、“沉郁顿挫”的风格。 诗的第一、二句,紧扣诗题,写专程寻访丞相祠堂,这是“起”;第三、四句,直承上文,写祠堂内的春色,这是“承”;第五、六句,推开一层,写对诸葛武侯的评价,这是“转”;第七、八句,收束全诗,写对诸葛武侯的悼念,这是“合”。在短短的八句当中,有叙事,有写景,有议论,有抒情,笔墨淋漓,感情沉挚,统体浑成,充分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又呈吴郎 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穷困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任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杜诗之四 写诗背景 大历二年( 767 年),即杜甫漂泊到四川夔府的第二年,他住在成都西郊瀼西草堂里,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涉,后来,杜甫搬到离草堂十几里路远的东屯去住,就把草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戚,这位亲戚一来就在草堂周围插上篱笆,禁止外人打枣。老妇人跑来向杜甫诉苦,杜甫就写下了这首诗来劝告吴郎。 注释: 任:放任,听凭。 宁:哪里。 转:反而。 防:提防。 征求:指官吏征收的苛 捐杂税。 多事:多心。 远客:指吴郎。 便:马上。 1 、 陕西有民歌唱道“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 你赞同这个观点吗?请就 《 又呈吴郎 》 这首诗分析说明。 探究鉴赏: 1 、杜甫十分同情体谅穷苦人的处境,不但自己任她扑枣:“堂前扑枣任西邻”,还劝吴郎不要插上篱笆不让老妇人打枣:“便插疏篱却任真”,艰难岁月,大家要互敬互爱。 2 、诗的尾联“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忧国忧民,他想到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以至痛心流泪。 3 、对吴郎,他也不是横加指责,而是现身说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启发对方,用自己的眼泪来感动对方,措词委婉,入情入理。 2 、解释颈联中的“虽”“多”二字。 这一联的意思是:那寡妇一见你插篱笆就以为你不让她打枣,虽未免多心;但你一进草堂就忙着插篱笆,就使她当真了。“虽”与“却”构成转折关系,侧重点在后句,委婉地对吴郎提出了批评。 杜诗之五 岳阳楼,在巴陵县(今湖南岳阳)西城上。本诗作于代宗大历三年( 768 )冬。这首诗写诗人登楼时所见所感。诗人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忧患联系起来,把对寂寞的身世感慨和壮阔的自然景色相映衬,意境宏大,情调悲壮,是登岳阳楼的千古名篇。 文题解说: 写诗背景 自安史之乱后,诗人流离失所,长期漂泊于西南一带。自大历三年( 768 )正月,诗人从夔州出峡,漂泊江湘一带,至此邂逅心仪已久的岳阳楼。登楼眺望,触景生情,忧从中来。于是,这首有着宏阔气象的借景抒情“登楼诗”于该年冬诞生了。了解这一背景,有助于我们读懂领悟本诗的思想感情。 赏析: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首联 以登楼能偿宿愿为喜。“昔闻”指诗人青年时代,正值“开元盛世”,到处歌舞升平。闻洞庭之名,可惜未能一游;如今呢,祖国山河残破,而诗人也到了暮年,历尽坎坷,却有幸登楼,怎能不百感交集呢?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颔联 赞颂洞庭湖的波涛浩荡,气势磅礴。“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开了吴楚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漂浮在湖水中一般。 只十个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逼真地描画了出来。联想到曹操咏海的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壮阔相同而心情各异。 颈联 写亲朋音信皆无,自己寄居一叶扁舟。(沉郁之叹)不是登临的喜悦,而是寄托着怀才不遇、漂泊天涯之感。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尾联 写当时吐蕃侵扰西北边疆,诗人凭栏遥望北方,想到国难家仇,忧国忧民,因而悲从中来。作者开阔的胸襟与颔联自然界宏奇伟丽的气象上下衬托。诗人在凄苦万状的情况下登楼观景,想的仍是国事,为之流涕。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比较赏析 杜甫的 《 登岳阳楼 》 与 孟浩然 的 《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 试对比两诗颔联描写洞庭湖景观的妙处,并评论两诗的主题思想。 1 、杜诗只用十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的巨大形象逼真地写出来了;孟诗写湖的丰厚蓄积,澎湃动荡,极为有力,不仅写出其广大浩渺,还充满了活力。 2 、杜诗写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气势,亦触景伤情,写自己身世的凄凉孤寂,反映出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关心。孟诗表达的是漫游洞庭湖思及个人前途,希望张丞相引荐出仕的主题。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