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谈生命》《最苦与最乐》教案1
加入VIP免费下载

《醉翁亭记》《谈生命》《最苦与最乐》教案1

ID:568497

大小:63.5 KB

页数:9页

时间:2021-03-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鉴赏·评论 醉翁亭记 谈生命 最苦与最乐 ‎[教学目标]‎ ‎1.准确理解各篇的思想内涵,鉴赏各篇的写作特色。‎ ‎2.体会文章涉及的人生苦乐的主题,寻找相通之点和独异之处。‎ ‎3.认识生命的本质,培养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1.体察人生的苦乐,培养正确的人生苦乐观。‎ ‎2.把握各篇的相通之点,分析各自的独特之处。‎ ‎[媒体运用]‎ 投影设备(视频、音频等)。‎ ‎[课时安排]‎ ‎3课时。‎ ‎[预习要求]‎ 熟读课文,了解三位作者生平及写作的时代背景,借助课文注解理解文章大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醉翁亭记》‎ 一、导入示例:‎ 在滁州城的西南面是一座风光秀丽的琅玡山。古木参天,山道弯弯,茫然不知所从,身后流淌着大山的旋律。欧阳修沉醉于山水,我们则沉醉于古人妙文,走进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 学生交流各自查找的资料,教师引导学生看课文有关作者作品的注解,并投影展示作者图像。‎ ‎1.关于诗人:‎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土,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上疏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到任以后,他内心抑郁,但还能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取得了某些政绩。‎ 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文章平易晓畅,委婉多姿,自成风格,在北宋以至后来的文坛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我们通过《醉翁亭记》,对欧文的风貌也可窥见一斑。欧阳修不仅以散文著称,他的诗词、文评也有很高的成就。‎ ‎2.写作背景:‎ ‎《醉翁亭记》就是欧阳修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描写了滁州一带自然景物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游赏宴饮的乐趣。‎ 三、通过朗读,整体感知把握课文情感内容。‎ ‎1.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要求尽量理解作者的感情态度。‎ ‎2.放课文录音,要求学生在听录音朗读时体验人物的情感,并且把不会读得字音注到课本上。‎ 环滁 林壑 蔚然 琅琊 潺潺 酿泉 翼然 辄 晦明 伛偻 提携 野蔌 弈者 觥筹 阴翳 暝 四、揣摩词句,整体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试着翻译课文,要求尽量直译,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难。(可补充重点字词翻译和句子翻译)‎ 五、课文内容鉴赏:‎ ‎1.从题目入手: 板书课题、作者:《醉翁亭记》‎ 提问:亭名由何而来?太守为何取号为醉翁?‎ 明确: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太守即欧阳修,号醉翁,其特点是易醉。那么,醉翁的“醉”由何而生?仅仅是酒醉吗?‎ ‎2.引导学生探究:太守为什么而醉?领悟其思想内容。‎ ‎(依据自己预习时读书的感受,大家谈谈太守为什么而醉。)‎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总结概括为: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 ‎3.为景而醉:鉴赏写景句子。‎ ‎(1)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想象画面。‎ ‎(2)作者在第一段中描绘了哪些景物?你在欣赏过程中发现有何妙处?‎ 明确:第一段文字中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  →  琅琊 →   酿泉  →  醉翁亭 ‎ ‎(3)本段写景有什么特色?‎ 开头是远视,大全景(琅琊),接着是近观的中景(酿泉),再下来,是身临其境的近景(醉翁亭)。‎ ‎(4)此段中点明醉翁的情趣的句子是哪一句?你是如何理解的?‎ 明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号称醉翁,却不以酒为意;不在意酒,正反衬出在意山水。心里对于山水是有情的,不过是寄托在酒上而已。这里有抒情的意味。‎ ‎(5)第二段写了哪些景物? ‎ 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四时之景不同,而欢乐却是相同的。山水之乐在于四时自然景观的美好,再读写景文字,读出欣喜、热爱之情。‎ 四、鉴赏欢乐的场面:好山好水好地方,自然要有人来欣赏。‎ 那么,课文又是如何描写人们欢乐的场面呢?太守见到这些,有着怎样的神态?‎ ‎(6)指名朗读第三小节,思考:人们的欢乐体现在哪里?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作为太守,见此其乐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 学生齐读第三小节,要读出欢乐的气氛。‎ 五、鉴赏众人归去的场景。‎ ‎(I)指名朗读第四小节,思考:究竟作者还写了哪些快乐? “太守之乐”指什么? ‎ 明确:山林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太守之乐。‎ 太守之乐指的是“乐其乐”,就是乐民之乐。即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与民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2)太守之乐与范仲淹 “后天下之乐而乐”有何异同?‎ 明确:“乐其乐”与“乐而乐”,有不同之处,也有相通之点。‎ 我们已领略了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政治抱负。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们认为范仲淹面对贬谪,是以忧愁代替了一切正常的心境,排斥了暂时的欢乐。在百姓忧虑之前忧虑,在百姓快乐之后快乐。‎ 而欧阳修与范仲淹遭遇相近,心境却有所不同。他虽被贬谪,却不消沉,他把滁州治理得政治清明,人民生活安乐。他自号“醉翁”文中多次提到“醉”字,其实“醉”是表象,“乐”是实质。他的志趣,不只是在山水之间,更是在一州人民,他是因百姓的生活安乐而乐。‎ 欧阳修只要进入超越现实的、想像的、理想的与民同乐的境界,这种“醉翁之意”是很容易实现的,只要“得之心,寓之酒”,让自己有一点醉意就成了。因为山水之间,没有人世的等级,没有人世的礼法。且酒有一种“醉”的功能,有这个“醉”,才能超越现实。“醉翁之意”在现实中是很难实现的,故范仲淹终究无法乐在当下。只有等待“后天下之乐而乐”了!‎ 不过说到底,“太守之乐”也包含有“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若干成分,毕竟这二位大家都是仕途坎坷,有志难伸,都是将百姓的快乐作为自己快乐的理由。不管是眼前还是事后。‎ 学生齐读第四小节,读出太守要表达的感情。‎ 六、归纳课文写作特点 本文是山水游记,但抒情气氛很浓。为了增强风神情韵,通篇采取说明句式,共用二十一个“也”字,造成一种从容婉转的咏叹句调。‎ 请学生含有“也”字的几句话翻译成现代文,试着体会语气的不同。‎ 明确:‎ 如:“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酿泉也”与译文“山泉的上方有个像鸟的翅膀张开着一样的亭子,这就是醉翁亭了”对比,意思是差不多的,语气上有什么变化?‎ 明确:其中肯定的、明快的语气消失了。有这个语气和没这个语气,有很大的不同。“也”用在句末,表示形成判断的肯定语气。此外,它还有一点接近于现代汉语的“啊”、“呀”。而在古代汉语中,没有这个“也”字,就没能形成判断的肯定语气,情感色彩就消失了。‎ 七、大声自由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熟读优美的写景佳句。‎ ‎2、完成课后“阅读练习·探究”第二题。‎ 第二课时 学习《最苦与最乐》‎ 一、导入示例:‎ 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回答。不过,大家看完下面的记者采访片断后,可能对最苦和最乐会有新的看法。‎ ‎1.播放多媒体课件:中央电视台对抗“非典”战士钟南山等人的采访。当记者问他们进入疫区时怕不怕,他们的回答是“怕”,“但还是要进去,因为这是医护人员的责任”。‎ ‎2.展示有关报道:有一个家庭,一位老人感染了“非典”病毒,但是她和她的家人拒绝接受隔离,导致全家8人死亡,因受接触被隔离的人数高达200多人。‎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这两则报道,使学生明确: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离不开社会,社会、家庭都需要人能负责任,同时对别人负责任就是对自己负责任。‎ 二、作者简介:‎ 课前布置学生通过网络、书籍等查找有关梁启超的资料,课堂上请学生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教师可结合课文注释,明确有关要点:作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曾参与“戊戌变法”,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著作有《饮冰室合集》等。‎ 三、课文朗读:‎ 朗读时教师加以指导,明确一些较难的字词的音义:‎ ‎1.注音:‎ 契(qì)约 揽(lǎn) 悲天悯(mǐn)人 ‎2.结合文中注释解释词语:‎ 失意 如释重负 无入而不自得 悲天悯人 ‎3.补充解释词语:‎ 莫若:不如。‎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契约:证明出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 任重道远:任务繁重,道路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而艰巨。‎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指奋斗到死为止。‎ 仁人志士:有仁爱之心的人,品德高尚有志向有抱负的人。‎ 四、师生分析课文内容:‎ ‎1.理清文章结构:‎ 先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什么是人生最大的痛苦?什么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人生当如何?而不能如何?‎ 进而明确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A.(1、2自然段)论述“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B.(3自然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C.(4、5自然段)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2.分析课文:‎ 讨论第一部分。‎ 第1自然段:‎ ‎(1)作者使用设问,“人生什么事最苦呢”,提到了哪些事?它们是最苦吗?‎ 明确:贫→知足;失意→安分;老死→达观。作者认为它们可以从心态上、观念上去排解。‎ ‎(2)接着作者顺势提出自己的见解,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请用原文回答。‎ 明确: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过于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3)为什么“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最苦呢?‎ 明确:找出论说的句子:‎ ‎(正)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 ‎(反)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 从而推论出最苦的原因:受良心责备,无处逃躲。‎ 第2自然段:‎ ‎(1)一篇好的议论文,为了增加可信度和说服力,必须适时适度地举例,请找出有关事例。‎ 举例:个人对他人的责任(承诺未完、欠人钱、受人恩惠、得罪人等).‎ 延伸:对家庭、社会、国家,乃至于对自己。‎ ‎(2)学生讨论在文中找出有关句子。‎ 对人的责任: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对事的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对自己的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3)找出“不尽责任最苦”的原因。‎ 点拨:关键词句——“良心”的监督、时时刻刻,至死不已、这种“苦”,无法排解,也不能逃躲。‎ 明确:1、2自然段的关系是主论与辅论的关系。第1段提出观点,第2段进一步指出有关的种种情况和状态。‎ 讨论第二部分:‎ ‎(1)什么事最快乐呢?‎ 明确: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2)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语、俗语,由学生找出,并讲讲它们的含义。‎ 有关句子有:古语——如释重负 俗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孔子——无入而不自得 ‎(3)找出论说的句子,总结这一段的内容。‎ 有关句子: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 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 小结:快乐之权,操之在己。‎ 讨论第三部分:‎ ‎(1)找出作者引用的名言佳句,并想一想这些话要说明什么?‎ 名言: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 曾子——任重而道远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学生小组讨论后总结:要说明“人生当勇于负责”。‎ ‎(2)为什么说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是乐而不是苦呢?‎ 明确:从文中找出“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日日尽责任,便日日得苦中真乐。”‎ 小结:苦中真乐,是乐,不是苦。‎ ‎(3)最后一段说明了什么内容呢?为什么这样说?找出文中句子加以说明。‎ 明确:说明了“人生不应当逃避责任”。‎ 文中句子:“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责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别。” “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 ‎(4)文章的题目叫做《最苦与最乐》,学生讨论后回答,最后一段哪些句子分别呼应了“最苦”和“最乐”?‎ 明确: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最乐 责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别。——最苦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最乐 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最苦 五、鉴赏本文,讨论苦乐与责任的关系。‎ 明确: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责任的苦与乐是相辅相成的,只偏失一方,便失却另一方的意义。‎ 六、布置作业:‎ ‎1.查找古今中外名人有关责任的名言警句。‎ ‎2.完成课后阅读练习与探究。‎ 第三课时 学习《谈生命》‎ 一、导入示例。‎ ‎ 视频播放:一粒种子破土而出,伸出两瓣柔嫩的绿叶;一朵鲜花沐浴着阳光雨露,逐渐绽放;一只小鸟啄破蛋壳,挣扎着站了起来;一条小海龟从沙堆中,在大海浪涛的召唤下迅速爬向大海……‎ ‎ 上述画面,让我们感受生命的蓬勃,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篇关于生命的文章,它就是著名作家冰心的散文——《谈生命》。‎ 二、作者简介。‎ ‎ 多媒体展示:冰心的少年、青年、老年时期的照片,以及她的作品集图片。‎ ‎ 多媒体展示: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祖籍福建长乐,生于福州。作品多围绕着母爱、童心和自然美描述“爱的哲学”。‎ ‎ 三、疏通生字、生词(多媒体投影)。‎ ‎ 云翳(yì) 巉岩(chán) 羞怯(qiè) 心魂惊骇(hài) 休憩(qì) 骄奢(shē) 枭鸟(xiāo) 荫庇(yìn) 芳馨(xīn) 朔风(shuò) 丛莽(mǎng)‎ ‎ (让学生齐读三遍)‎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正音,并勾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 多媒体显示:挟卷(xié)    芳馨(xīn)     怡悦(yí)      云翳(yí)‎ ‎2.学生放声读课文,力求声情并茂。‎ ‎ 3.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和篇章结构。‎ ‎ 学生可独立钻研,也可与同桌合作讨论完成。‎ ‎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可作如下提示:‎ ‎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多媒体展示)‎ ‎ 第一部分:(“我不敢说……像什么”)揭示话题。‎ ‎ 第二部分:(“生命像……不敢信来生”)描写一江春水的全部生命历程。‎ ‎ 第三部分:(“生命又像……不敢信来生”)写“一棵小树”的全部生命历程。‎ ‎ 第四部分:(“宇宙是……结尾”)总结全文,揭示生命的本质。‎ ‎ 四、研读课文 ‎(一)赏析第一部分:‎ ‎“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一句中,为什么作者用了“像”字,而不使用“是”字?这有何独特之处?‎ 明确:没有直接写生命,而是对生命作了两个比喻:一个是比作江河,一个是比作小树。如果光是江河和小树,难免单薄。作者的立意是从江河和小树派生出一系列的从属意象来,将生命的形象丰富地展开,如,一江春水:冰雪-细流-洪流-悬崖-滚滚沙石……‎ ‎(二)赏析第二、三部分的意境美(美在形象,美在情感)。‎ ‎“美在形象”赏析:‎ ‎1.话说“一江春水”‎ 多媒体播放一江春水东流入海的动感画面,雪山、峭壁、巉岩、平原、斜阳草树、夹岸桃花、激电迅雷、新月晚霞、大海等画面依次迭出,春水一路走来,奔流激荡。‎ 请大家按照原文的思路,试着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个过程。‎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体现这个过程的欢乐和痛苦。‎ ‎2.品味相关词句,体味一江春水的特征,感受它的形象。‎ 学生自主品评。成果展示:‎ 四个“有时候”,体现流程的丰富多彩。‎ 聚集、奔注、冲倒、挟卷、奔腾、回旋等词体现了高昂激越的气势和不可阻挡的力量。‎ 快乐勇敢、享受、愤激、心平气和、快乐又羞怯、心魂惊骇、憩息睡眠等词刻画了“春水”的性格、情怀。‎ ‎3.话说“一棵小树”‎ 多媒体播放动漫FLASH,显示一棵小树的成长历程:泥土中欠伸、破土而出、长出嫩叶、开出繁花、凤蝶飘翔、小鸟欢唱、浓阴如盖、硕果累累、黄叶翻飞、叶落归根。‎ 学生齐读“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也不敢信来生。”‎ ‎(1)请按照原文思路,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小树的生命历程。‎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体现时序(早春、春天、夏天、秋天、冬天),体现特有的平静和温柔。‎ ‎(2) 品味相关词句,感受一棵小树鲜活的形象。‎ 学生自主品评。成果展示:‎ 小树生命历程中的几个连续的阶段代表了人的童年、青年、中年、老年、生命终结。‎ 聚集、欠伸、破壳、伸出、吟唱、跳舞、挣脱、挺立、抬头等词体现了小树生命力量的冲动与奋进。‎ 勇敢快乐、宁静怡悦体现了小树勃发的生机、恬淡从容的情怀。‎ ‎“美在情感”阐释:‎ 教师提示:在形象的描摹过程中,流露出作者动人的情思。‎ 在描写一江春水时充满激情,从“愤激””怒吼””奔腾”等词可以读出这种感情来;继而面对种种境遇,心情是快乐的、平静的、;最后描写春水到了大海,表达的心情是平静的,没有快乐,也没有悲哀。‎ 描写一棵小树则不同,一开始充满喜悦、希望,继而是“宁静和怡悦”,最后冬天来临,叶落归根,则怀有超乎寻常的平静。‎ 本文表达的感情是丰富多样的,但总的说来感情基调是积极乐观的。‎ 学生大声读课文,悉心体味作者的情感。‎ ‎(三)从此文中你可以读出冰心怎样的心境?‎ 明确:可从文中“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看出“春水”的平和、宁静。这是老作家的冰心的睿智,在面对生命结束关头,对生命作坦然的思考。即使是生命结束了,虽然并不快乐,但是,也并不悲哀。一切都安详而平静,虽然她并“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但是,但她还是相信:从个体的生命来说,生命是结束了,没有来生;但是从整体的生命来说,生命总是生生不息的,像江河奔流一样,永远不会终止。江河不灭,生命不止。这就是冰心隐含这篇抒情散文的哲理,这种哲理,是老年冰心智慧的光华,是她在思想上趋向成熟的反照。‎ ‎(四)赏析第四部分。‎ 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冰心不再含蓄地抒情,不再以象征的意象的感性系列来展开,而是以议论为纲领,来展示自己的生命哲理。生命永恒的条件是“流动”和“生长”,由此衍生出另一条哲理:生命有快乐,也有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 五、拓展延伸。‎ ‎ 完成阅读练习探究三。‎ ‎ 本文与《最苦与最乐》有哪一点相同?就这两篇的意蕴,你能否解读本单元诗文中的范仲淹、杜甫、李白、孟浩然、袁中道、欧阳修?请选择你感兴趣的一、二个人物具体做做看。‎ ‎ 《最苦与最乐》一文认为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责任的苦与乐是相辅相成的,只偏失一方,便失却另一方的意义。而《谈生命》不也如此么?生命有快乐,也有痛苦,苦乐参半的人生才是真实的人生,单一的快乐也会乏味,没有坎坷的人生,便会失却激情。‎ 本单元诗文中范仲淹、欧阳修就算是被斥被贬,仕途中充满着不顺与痛苦,但他们仍是无怨无悔的关心着国家与百姓,尽管是个小官,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在一个地方就要让一个地方的百姓谋福利,滕子京在岳州“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范仲淹在邓州“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开仓赈灾、兴修水利,欧阳修让滁县政治清明,并能与民同乐。他们也有自己的快乐,他们始终把眼光关注着百姓。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欧阳修“乐其乐”。在他们的生活中,又何尝不是痛苦与快乐相伴相生呢?‎ 六、课堂小结 本文以“一江春水”“一棵小树”为喻,揭示生命的生长、壮大和衰老的普遍规律以及生命中苦痛与幸福相伴相生的一般法则,同时表达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文章情景相融、情理相生,给我们至美的艺术享受。‎ 七、布置作业。‎ ‎1.背诵你喜欢的语句。2、整理课堂笔记。‎ 附:板书设计 ‎             形象美(一江春水、一棵小树)‎ 谈生命    哲理美(生命——生长、流动;感谢——快乐、痛苦)‎ ‎             语言美(灵动、蕴藉、反复、诗意)‎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