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
《
望岳
》《
春望
》《
石壕吏
》
杜甫: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诗圣,其诗作称为“诗史”,大部分收集于
《
杜工部集
》
。 代表作
《
三吏
》 《
三别
》
《
石壕吏
》《
新安吏
》《
潼关吏
》
《
新婚别
》《
垂老别
》《
无家别
》
望 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泰山的景象怎么样?泰山的青色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
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层层云升腾,涤荡心胸;飞鸟归山,映入眼帘;
终要登山泰山顶峰,一周重重山峦看起来显得渺小。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近望
远望
感受
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开阔,写出心底的愿望;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泰山
:
地域之广阔
景色之秀美
山势之高峻
高大雄伟的气势 神奇秀丽的景色 透露出诗人的远大抱负
知识延伸:
杜甫“望岳”诗共三首,这一首是写望东岳泰山的。诗以“望”入题,赞叹东岳,讴歌造化。希望凌顶而小天小,以抒雄心壮志。开首两句,写泰山的高峻伟大,先写对它的仰慕,再写它横跨齐鲁两地的壮伟。三、四句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能分割日夜的巍峨形象。五、六句写遥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为之荡涤。最后两句写望岳而生登临峰顶之意愿。
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
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首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感世伤时花也在流泪
国家破碎不堪,山河依旧存在
春天又来到长安城,荒草长得特别茂盛
怨恨别离,鸟啼惊动人心
战争一直持续了三个月
家信如同万两黄金般那样珍贵
白发越搔越短
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
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忧国忧民
念家悲己
知识延伸: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
756
)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年)写此诗。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
诗的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
今人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此论颇为妥帖。“家书抵万金”亦为流传千古之名言。
石壕吏
诗歌叙事重点:
老妇的痛苦陈述;
诗歌主题:
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残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