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导学练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关注国计民生、感时忧国的精神,在逆境中不懈追求人生价值的抱
负,与忍耐和承受苦难的人格;注重学生人格和人文精神的养成。
2.了解这篇传记文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体会文学真实性的特点,以及此传记
中人、诗、史三者有机结合的特点。
3.将课文作为学习资源,在学习过程中力求一石三鸟,既能学习传记文学的相
关知识,又能积累增长语言、文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
4.充分利用教材,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传记,有效的利用教材提供的各种
资料。教学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引导为辅。激发学生阅读传记的兴趣:有收有放。放,以学
生的认知水平为教学的起点,从多数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切入,学生既可自己提出
问题,也可以从教师提供的话题中做出选择,进行讨论,鼓励学生自己思考,独
抒新见;收,学习活动由教师引导,不是让学生信马由缰,要紧扣本传记的特点
展开。
学生可以自行设计表格,或根据教师提供的表格完成传记的阅读,并选择传记中
自己感兴趣,有深刻体验的话题展开讨论或深入地探究。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
让学生静下心来仔细、认真地读传记。静心读书是学好传记的重要环节。
关于作者:
冯至(1905-1993),出生于河北涿州,曾就读于北京大学德文系和德国海德堡
大学。回家后先后在同济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等校任教。作为"中国最杰
出的抒情诗人"(鲁迅语),其诗歌创作主要有诗集《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
《十四行集》等;作为学者,他的杜甫研究和歌德研究都十分优秀。此外,他的
散文作品《山水》和小说《伍子胥》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
导读练习:
1.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气氛(fēn) 粜米(tiào) 别墅(shù) 开凿(záo)
B.燕国(yān) 月氏(zhī) 箜篌(kōnɡ hóu) 讽谏(fěng)
C.氤氲(yūn) 唱和(hé) 拈花(niān) 老妪(yù)
D.菜畦(qí) 幽咽(yè) 樊川(fán) 放诞(dàn)
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下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府邸(dǐ) 整饬(shāng) 放诞(dàn) 沉溺(nì)
B.剥削(xuē) 支绌(chù) 纨绔(kù) 吐蕃(bō)
C.诙谐(xié) 对峙(zhì) 媲美(pì) 伶俜(pìn)
D.作祟(suì) 要塞(sài) 单薄(bó) 堆砌(qiè)
3.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狷介 繁琐 偕同 间谍 乌烟瘴气
B.寂漠 抱复 诙谐 坐镇 民生凋敝
C.复辙 慰藉 因缘 杀戮 慷慨陈词
D.纨绔 想像 赌搏 艰深 历精图治
4.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1)但等到他和长安的现实接触渐多,豪放的情绪也就______收敛,这中间他对
于过去自由的生活感到无限的依恋。
(2)有时酒酣耳热,主客间也仿佛暂时泯除了等级的______,彼此成为“朋友”。
(3)杜甫看着这凄惨的景象,听着这悲凉的谈话,再也______不住他心头的痛苦
了,他写出他第一首替人民说话的诗:《兵车行》。
A.逐渐 界线 遏止 B.逐步 界线 遏制
C.逐渐 界限 遏制 D.逐步 界限 遏止
5.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李隆基做了三十多年的皇帝,眼看着海内升平,社会富庶,觉得国内再也没
有什么事值得忧虑,太平思想麻痹了他早年无所不为的精神。
B.玄宗把政事交给贪污的宰相,把边防交给穷兵黩武的将官,人民受着纳租税
与服役的残酷剥削,同时生产力也就衰落下去了。
C.一家数口来到长安,他(杜甫)的负担更重了,加以几年来水旱相继,关中大
饥,他在杜曲附近虽然有些微薄的“桑麻田”,也无济于事。
D.面对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各国均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但全球股市仍处
在风雨飘摇之中,未见好转迹象。
6.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人们若是登上寺内七层的高塔,俯瞰这渭水与终南山中间的名城,从它山川
的背景上便会更清楚地看出它雄浑而沉郁的气象。
B.杜甫虽看见人民受了这么多统治者给予他们的灾害,但因为胡人的势力又膨
胀了,为国家着想,他都按照个别的情况来鼓励他们、安慰他们。
C.他是那种一讲话就能给人带来震撼的作家,他的从容、大度和无拘无束,全
是我很少见到过的,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D.企业员工通过共同努力,虽然时间紧任务重,但各项工作均取得了圆满的结
果,获得了检查团全体成员的一致好评。
7.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可能是 759 年春天在洛阳写成的(乾元二年),王安石选杜诗时,说它
是杜诗中的“压卷”。
B.他只好长期地等待,等到第二年的春天他又回到洛阳小住时,他绝望地向集
贤院的两个学士说,仕进的前途没有多大希望了,只有继承祖父的名声努力做诗
吧。
C.我们应该了解作为高中生接受文明礼仪教育遵守礼仪规范有什么好处,不这
样做有什么坏处?
D.校团委组织的“献爱心”活动所募集的捐款,据不完全统计:高一年级捐了
两万元,高二年级捐了一万五千元,而高三年级则多达四万三千元,同学们捐款
十分踊跃。
8.根据语境,下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2009 广东高考)
示现本是佛教用语,指的是佛菩萨应机缘而现种种化身。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如杜甫《月夜》诗:“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闺中只独
看”,就是诗人运用示现修辞手法来描绘想象中的情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预言的示现,同追述的示现相反,是把未来的事情说得好像摆在
眼前一样。______________。示现作为一种修辞现象,值得我们关注。
①修辞学中的示现是指把实际上不见不闻的事物,说得如闻如见的一种修辞手法
②至于悬想的示现,则是把想象中的事情说得在眼前一般,同时间的过去未来全
然没有关系
③后来人们把这一词语用在修辞学中,当作一种辞格的名称
④在修辞学中,示现一般分为三类:追述的、预言的和悬想的
⑤追述的示现,是把过去的事迹说得仿佛还在眼前一样
A.①④⑤②③ B.①③④⑤②
C.③①④⑤② D.③④⑤①②
9.填空。
(1)都人回面向北啼,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
台。
(3)丛菊两开他日泪,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路有冻死骨。
(5)感时花溅泪,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天地终无情。
(7)纵有健妇把犁锄,________________。(8)________________,双照泪痕干?
(9)田家望望惜雨干,________________。(10)________________,春分草又生。
10.阅读课本第 4 页第二自然段的文字,完成习题。
(1).从这段文字中,我们能看出杜甫在长安陷入了怎样的困境?
(2).杜甫为什么写《奉增韦左承丈二十二韵》?
(3)怎么理解“他想东去大海,恢复往日自由浪漫的生活,可是又舍不得离开终
南山下的长安”这句话的含义?
11.阅读课本第 17 页第二自然段——第 18 页第五自然段的文字,完成习题。
(1).如何理解“幸而不久他的生活发生了一个大的变动”这一句子的含意?
(2).杜甫在长安生活的时期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变化对他的诗歌风格有
什么影响?
(3).文章第四段在全文中起到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4).你认为作者对“长安时期的杜甫”的描述体现了传记的哪个方面的特点?
请举例分析作者这样写的作用。
(5).分析一下杜甫这一阶段的思想状态?
(6).如何理解“杜甫在长安的官吏生活事实上是一天一天地变得狭窄了”?
(7).作者为什么提到杜甫《瘦马行》《义鹘行》的创作行为?
(8).怎样理解作者对杜甫这段生活的叙述和评价?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导读练习参考答案
1.C
解析:C 项中“唱和”的“和”应读“hè”。
2.B
解析:A 项,“饬”应读“chì”;C 项,“俜”应读“pīng”;D 项,“砌”应
读“qì”。
3.A
解析:B 项,“漠”应写为“寞”,“复”应写为“负”;C 项,“复”应写
为“覆”;D 项,“搏”应写为“博”,“历”应写为“励”。
4. C
解析:逐步:一步一步地,强调按步骤;逐渐:渐渐,慢慢,逐步。“界限”与
“界线”都可表述“不同事物的分界”,但“界限”多用于抽象事物,“界线”
多用于具体事物。遏止:对象多是“战争”“暴动”“洪流”等来势凶猛而且突
然发生的重大事件;遏制:是指压抑控制,使不发作,对象多是自己的情绪,有
时也指敌人或某种力量。
5. A
解析:A 项,无所不为:指什么坏事都干。应用“励精图治”。
6.D
解析:D 项,语序不当、暗换主语。应改为:虽然时间紧任务重,但通过企业员
工的共同努力,迎检的各项工作均取得了圆满的结果,获得了检查团全体成员的
一致好评。
7. B
解析:A 项,括号应紧跟在“759 年”的后面;C 项,把句末问号改为句号;D
项,把“同学们”前面的逗号改为句号。
8.C
解析:③句中的“后来”一词照应文段首句中的“本是”,①句中的“把实际上
不见不闻的事物,说得如闻如见的一种修辞手法”与后文中的“运用示现修辞手
法来描绘想象中的情景”相应。由④句中的“追述的、预言的和悬想的”可知,
第三空为④,第四空为⑤,最后一空为②
9.(1)日夜更望官军至 (2)万里悲秋常作客 (3)孤舟一系故园心
(4)朱门酒肉臭 (7)禾生陇亩无东西 (5)恨别鸟惊心 (6)眼枯即见骨 (8)何时倚
虚幌 (9)布谷处处催春种 (10)面上三年土
10.
答案:(1).杜甫在长安的政治和经济处境都十分窘迫,政治上荐引无门,经济上
饥寒交迫。
(2).一方面是向“知己”直陈个人处境,宣泄内心的痛苦以博得理解与同情;
另一方面是事业心的驱使,他明知韦济是阿谀逢迎之辈也只能向其寻找入仕途
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杜甫强烈的救世愿望。
(3).杜甫心中一直有着出仕与归隐的矛盾。来长安求仕,这是杜甫扶世济民的政
治理想。然而此时的玄宗皇帝已然不是开明天子,他好大喜功,穷兵黩武,信用
奸臣,堵塞言论,生活极端腐化。杜甫对玄宗的做法不满,所以他想去过往日自
由浪漫的生活。但杜甫仍然对玄宗抱有幻想,他关心人民,希望有一个爱民的政
府,他把这一希望寄托在皇帝身上,希望他能够任用像自己这样有才干、有爱国
之心的人,所以在长安虽然处境艰难却也不愿意离开,这是他伟大人格的体现。
11.
答案:(1). “大的变动”是指杜甫因受房琯事件的牵连被贬到华州做官一事,
作者之所以说是“幸而”,是表示虽然这件事对于杜甫的政治前途是一个打击,
但是对他的诗歌发展却是一个大的恩惠,从此杜甫由一个皇帝的侍奉官回到了人
民诗人的岗位上。
(2).杜甫在长安生活的时期生活比较闲散、无聊,为官小心谨慎,把皇上的赏
赐视为无上的光荣,虽然也偶尔关注民生困顿,但总的来讲,杜甫在长安的官吏
生活一天一天地变得狭窄,这也使得他的诗歌出现很多应时之作,缺乏充实的内
容,没有以前的诗歌那样的凄苦和沉痛,只显得轻飘而悠扬,没有分量。
(3).从内容上来说,表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从结构上来说,为下文作者
得出杜甫成为人民诗人的结论作了铺垫。
(4).作者既描写了杜甫的伟大,也没有回避他在这一时期的历史局限,这体现
出传记真实再现人物的本来面目的特点。如,“他终日只是供奉皇帝,伺察皇帝
的颜色,他说,‘天颜有喜近臣知’;他 4 月里陪着肃宗祭祀九庙,5 月端午得
到皇帝的赐衣,都看为是无上的光荣”。再如,他离开时,“心境是很凄凉的”。
“他不能‘从容陪笑语’供奉皇帝,觉得好像是一个被遗弃的人”,他当时只认
为这对于他政治的前途是一个打击。作者如实写出杜甫的局限性,不但不会削弱
杜甫的伟大,相反,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从中更
能体会出杜甫走出这片狭窄天地的过程越艰难,他的转变才越显得可贵和伟大。
(5).最后一次居留长安时期由于与肃宗矛盾一度缓和,得到暂时的安稳加之诗
友较多空谈酬唱,他似乎被肃宗表面的中兴所迷惑,看不清现实,安于现状较为
麻木,另外对于仕途很是爱惜,表现较为顺从可怜,有时偶尔关注现实。
(6).长安城里的杜甫过着唱和同僚供奉皇帝的闲散无聊又可怜的生活,在政治上
发挥不了儒家入世谏臣的积极作用,事与愿违;而且脱离了战乱中的人民的生活
使他认不清时代的苦难,创作也进入狭窄的天地,空虚浅薄没有分量,以前对现
实民生关注,对民族强大渴望的创作也陷入困顿甚至消亡殆尽。如果他不能从人
民角度去观察社会所谓的安定,他的创作将会一蹶不振。
(7).首先说明杜甫创作圈子的缩小使他不能直接接触苦难的人民和战斗的将士,
另外两首诗所反映的思想内容说明在杜甫的心里很清楚人世的困顿,始终同情苦
难百姓,希望将士充满斗志,国家强大。而这种思想根源也为他以后由皇帝的供
奉官到人民诗人立场的转变作了铺垫,打下思想基础。
(8).传记的文体特点是真实性和文学性。其中,真实性是传记的第一特征,写作
时不允许任意虚构。作者对杜甫是充满景仰之情的,但他的叙述本着忠于历史,
以杜写杜的原则保持历史的本来面貌,把杜甫作为有血有肉的人来写尽了作家应
有的责任,因此,作者对杜甫这一阶段危险的生活给予冷静客观历史的评价。这
种犀利的评价里包含的担心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看出作者对杜甫深沉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