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的学习资料汇编
加入VIP免费下载

散文的学习资料汇编

ID:568787

大小:84.5 KB

页数:24页

时间:2021-03-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学习目标:‎ 理解散文的一般特点 掌握散文的一般阅读方法 掌握散文阅读的答题方法 ‎(一)散文阅读的一般方法 ‎ 1、找“要素”。阅读叙事性散文,必须掌握记叙的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和事件的演变性质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可以说,对人物、事件理解得越深,对文章中心思想就挖掘得越透,概括得越准。‎ ‎ 2、理顺序。叙事散文以叙述和描写为基本表达方式,阅读时,应注意研究记叙的顺序(顺叙、插叙、倒叙),研究文章怎样过渡和照应,如何开头和结尾,做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 3、抓线索。线索是情节发展的脉络,线索的作用在于联系事件和场面,贯串情节。一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是由文章的中心决定的。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总之,凡能贯串繁多材料,体现材料间内在联系,有利于中心、事件、活动的,都可以作为文章的线索。把握文章的线索,有利于把握文章的内容、结构以及所表现的中心思想,读起来整体感更强。‎ ‎ ‎ ‎ 4、品情感。抒情散文着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作者的喜怒哀乐都包含在字里行间。抒情散文常常抒写作者的感情历程,表达心灵之声,因此,阅读时,首先要把握住作者的感情脉搏。即使是叙事散文,由于文中所写的人物大多是作者所接触的,有交往的,有的甚至是休戚相关、患难与共的莫逆之交,因而也常常在人物的描写、事件的记叙中融注作者深切而独特的情感。‎ ‎ 5、析哲理。就是挖掘作品中所蕴含的哲理。散文的抒情,总是在叙事、咏物的基础上进行,常说的见物思情就是这个道理。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情感,往往是作者对生活的高度认识,即思想的升华。它传达着作者的心声,给人以启迪,仔细品味,都富有一定的生活哲理,尤其是借物抒情之作,在阅读时,一定要把握作品的立意,透过关键词句(段)去体味作者所寄寓的道理。抒情散文中的“哲理”常常隐含在以下诸方面:‎ ‎  ①文中的警句;‎ ‎  ②篇末的结束语;‎ ‎  ③神话、传说、典故的类比;④象征;⑤“物”的形象 ‎ 或者说,可以总结如下:‎ ‎(1)要理出作品选择了哪些材料,中心思想是什么。‎ ‎(2)看“形”和“神”的“结合点”是什么,也就是要抓住散文的线索。‎ ‎(3)看作者组织材料的顺序,选择了怎样的角度。‎ ‎(4)品味散文的语言。‎ 大河家   ‎ 张承志①‎ ‎⑴大河家是一处黄河渡口。‎ ‎⑵年年放浪在大西北的黄土高原之间,大河家便渐渐地成了自己的必经之地。它恰像那种地理教师不懂的、暗中的地理枢纽,虽然偏疏贫穷,不为人知,却比交通干线的名胜更自然更原始,不露痕迹地沟通着中国。‎ ‎⑶这样的地方,一旦了解多了,去熟了,就使人开始依恋。像我此次离开祖国两年之久后,从归国那一瞬起便觉得它在一声声呼唤。真是呼唤,听不见却感觉得到,在尚未立足脚跟放下行李前,在尚不能马上去看望它之前,该先在纸上与它神交。‎ ‎⑷大河家是甘肃南缘边界上的一个回民小镇。密集的农家参差不齐地排成几条街巷,街头处有一块尘土飞扬的空场,店铺簇堆,人马拥挤,那就是著名的大河家集。‎ ‎⑸当然,任何一处黄河渡口都使人激动。而大河家渡,不仅有风景的壮阔悲凉夺人心魂,而且有一股平和与自然,使人可以获得宁静。‎ ‎⑹几条土巷,攒尖般汇在一起,造成了集。出集百步,便是咆哮黄河。‎ ‎⑺在这里等摆渡,一眼可以看见甘青两省,又能同时见识回藏两族。傍大河家集一侧是甘肃,黄土绿树,戴白帽的回民们终日在坡地里忙碌。大河彼岸是青海,红石嶙峋,服色尚黑的藏人们隐约在山道里出没。大河家,它把青海的柴禾和药材,把平犄角的藏羊和甘肃的大葱白菜,把味浓叶大的茶——在轰鸣滚翻的黄河水上传递。‎ ‎⑻河上悬空吊着一条拳头般粗壮的大铁索。一条大木船挽在这悬索上,借黄河水的冲力,用一支舵使船往返两岸。船入中流时,那景色十分壮观。在颠簸如叶的渡船上,船客子扳牢大舵,把黄河的千钧水力,分成了横渡的巧劲。‎ ‎⑼此地指行业为客。割麦人称麦客子,船把式称船客子,淘金人称金客子。船撞入漩涡时,水溅起来,岸上船上的人都怔怔地看。使船时的吆声是听不见的,在大河家,永远地充斥着河谷的,只有黄河跌撞而下的轰轰涛声。‎ ‎⑽清晨时分,整个河谷白蒙蒙地罩着浓雾,听得水响,不见河流。渐渐天热了,阳光照透了雾,才看见平素黄河的雄姿。那黄河太漂亮了,衬着一面被它在古时劈开的红石头山,衬着被它滋润得冲天的茂盛青杨林,一川狂怒狂欢的黄河水,不顾性命地尽管奔流。‎ ‎⑾我住在韩三十八家里已是第几次了,现在回想着已经数不清楚。此刻从异国归来,仿佛中我又住进了他那院里。屋檐下挂着一串串玉米,院角有一个换水沐浴的棚子。‎ ‎⑿韩三十八今年应是八十岁,明年若抱成个孙子名字正巧该叫韩八十三。他也喜欢看河。黎明时,雾罩河,他一声不响地凝望着那一川雾。水气渗在他脸上的皱纹里,我猜不出他在看河时想些什么。‎ ‎⒀他从死地里挣着命回来了。五十年前他是马仲英的护兵。在喀什以南的戈壁滩上,他们捏着步枪疯跑,天上的飞机追着他们剿杀。那是没有边的大戈壁滩呐,不知道人怎么能跑过飞机。队伍灭了,他和几个大河家同乡钻进了昆仑山。‎ ‎⒁沿着昆仑山北缘,沿着塔里木沙漠南缘,他们几个大河家男子逃回了家——世界上著书立说的探险家谁走过这样的路线?‎ ‎⒂韩三十八老汉和我看河,总是默默不语。他从来不提及当年马仲英的神话,也不讲他见识过的血腥沙场。这对我这个求学者不免可惜,因为我只有凭自己猜想了。‎ ‎⒃逃回大河家以后,他干尽了渡口远近的一切营生:筏客、金客、麦客,卖过茶叶,走过私,闯过藏人地方。黄河是他的家路;他说过,只要挣上了钱,就找河。在任何一个渡口搭上个筏子,或是再当个筏客子再挣几个钱,不多久就能与他的妇人相遇。这真是一种准确的地理:任世界再大也不难找到黄河,河水一直流向家门,正因此韩三十八老人稳重如山,任世事浮沉总那么胸有成竹。‎ ‎⒄怪不得此地也有我们山东人。黄河就是家路,顺着黄河,能到济南,人这样一想,心就安静了。‎ ‎⒅壮游无止,这是中国的古风。与其随波逐流学习肮脏,不如先去大河家住一阵。去看甘青两省,去看黄土高原和积石山脉分界,去看那造雾的滔滔大河,和真的经过险境的人一块。                                       ‎ ‎(选自张承志散文集《大西北》,有删改)‎ ‎【注释】①张承志,回族作家,原籍山东济南。代表作有《北方的河》《黑骏马》等。‎ ‎1.阅读文章⑴至⑺段,下列对“大河家”的说法,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3分)‎ ‎  A.大河家是一处偏疏贫穷却又比交通干线的名胜更自然更原始的黄河渡口。   B.大河家是一个风景壮阔悲凉夺人心魂、人们生活轻松自然又宁静的地方。   C.大河家是沟通着甘青两省人民生活的枢纽,也不露痕迹地沟通着中国。   D.大河家是甘肃南缘边界上的一个回民小镇,那里有店铺簇堆的大河家集。‎ ‎2.结合语境,揣摩第⑽段画线句中“漂亮”一词的丰富内涵。(4分)‎ ‎3.文章第⑿⒂段写韩三十八看河时“总是默默不语”“一声不响”,作者强调韩三十八这些神态的用意是什么?联系上下文回答。(4分)‎ ‎4.⒅段中,作者说“与其随波逐流学习肮脏,不如先去大河家住一阵”。结合全文,请探究“去大河家住一阵”的原因。(8分)‎ 养一畦露水 ‎①露水是下在乡村的。只有古老的山野乡村,才养得活精灵一样的露水。‎ ‎②童年时,在露水里泡大,以为露水是入不得诗文的,直到读《诗经》里的《蒹葭》才开了心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古老的风情画呈现于眼前:雾色迷濛,芦苇郁郁葱葱,美丽的女子在露水的清凉气息里如远如近…… ③我的童年里也有睡在苇叶上的露水,但那是另一种风情。生产队里养着一条褐色水牛,农忙时节,孩子们大清早起来割牛草。我和堂姐相约着,去村西河边的芦苇荡里割草。卷起裤管下去,脚下的软泥滑腻清凉,芦苇一碰,露水珠子簌簌洒一身。从脖子到后脊,到前胸,露水的凉意在皮肤上蔓延,还似乎带着微甜的味道。苇丛里的青草又长又嫩,几刀便可割一大把,有时还顺便割一把细嫩的水芹,算作中饭菜。出了芦苇荡,几个大青草把子拎在手上,一路滴着露水。我们的头发和衣服,也被露水打得湿透。仿佛洗了个露水浴,身上、眉毛上、眼睛里,皆是露水。白露未晞。白露未已。 ④那时候过暑假,晚上不爱在家里睡觉,而是在平房顶上露宿。堂姐堂哥堂弟,唧唧喳喳的一大群,自带凉席,都来我家的平房顶上睡觉。我们简直成了原始部落,月光为帐,星星为灯,感觉自己就那么睡在天地之间,也像草叶子上的一滴露水。到后半夜,露水重重地下来,裹身的毯子又凉又软,翻个身,贴着堂姐的后背,听她说断断续续的梦话,窃窃想笑。星星在耳边,垂垂欲落,虫声蛙声都已歇了,四下阒寂。满世界,只剩下露水的清凉气息在流散、漫溢。露水里睡着,露水里醒来。清晨下房顶,常看见邻家的瓦楞上结着蛛网,蛛网上也悬挂着露珠,亮晶晶的,在晨风里摇摇欲坠。 ⑤暑假一过,初秋早晨上学,穿过弯弯曲曲的田埂,也是一路蹚着露水去学校。到学 校,一双小脚泡得好白,又白又凉,嫩藕一般,脚丫里有草屑和碎小的野花。那时候,常提着凉鞋上学,到了学校后,才下到学校前的池塘边,洗掉脚上的草屑和野花,将一双被露水洗得格外好看的小脚插进凉鞋里。有时不舍得插:是露水让一个乡下小姑娘拥有了一双不为外人知晓的好看的脚。 ⑥成年之后,庸庸碌碌,在家和单位之间来回折返,过着千篇一律的两点一线式生活。有一日,读《枕草子》里写露水的几句,才想起自己似乎好多年没看见露水了。忙时只顾着抬头往前赶路,快!快!闲时只想饱饱地睡会儿懒觉,起床时,草木上的露水已经遁形。以至以为:露水,是只下在童年的! ⑦当然不是。露水一直在下,下在童年,下在乡村,下在有闲情闲趣的人那里。 ⑧《枕草子》里写露水的笔墨多而有情趣,最爱玩味的是:“我注意到皇后御前的草长得挺高又茂密,遂建议:‘怎么任它长得这么高呀,不会叫人来芟除吗?’没想到,却听见宰相的声音答说:‘故意留着,让它们沾上露,好让皇后娘娘赏览的。’真有意思。”读到这里,我恍然觉得游离多年的一片小魂儿给招回来了。养花种草,不是目的,是为了给一个闲淡的女人去看清晨的露。烽火戏诸侯,裂帛博取美人笑,都不及人家种草来养露水的风雅。 ⑨我读着《枕草子》,不觉痴想起来。痴想有一天…… ⑩养一畦露水,在露水里养一个清凉的自己。生命短暂渺小,唯求澄澈晶莹,无尘无染。让美好持续,一如少年时。 1 请简要概括童年时“我”“在露水里泡大”的三件事。(每件事不超过10个字)(3分) ‎ ‎ ‎ ‎ 2. 按要求品味语言。(4分) (1)感觉自己就那么睡在天地之间,也像草叶子上的一滴露水。(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品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 ‎ ‎ ‎(2)芦苇一碰,露水珠子簌簌洒一身。从脖子到后脊,到前胸,露水的凉意在皮肤上蔓延,还似乎带着微甜的味道。(从景物描写的角度品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 ‎ 3 揣摩下面句子的含义。(2分) 我恍然觉得游离多年的一片小魂儿给招回来了。 4. 根据上下文,补写第⑨段“痴想”的具体内容。(3分) ‎ ‎ 5. 探究下面语句中“露”的内涵或作用。(3分)‎ (1)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2)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摘自曹操《短歌行》) (3)养一畦露水,在露水里养一个清凉的自己。 ‎ ‎ 海市 张抗抗 穿越戈壁滩时,你会忽然觉得,世界原来竟是如此单纯。‎ 地很平,一马平川。视线里弥漫着黄褐色的沙地,从车轮下一直通向地球的尽头,眼里除了黄沙还是黄沙。粗糙的沙滩散落着碎石般的沙砾,精细的沙丘上刻着一圈圈年轮般的波纹;日月凝聚而成的沙岗,如长堤般延绵伸展;路边掠过废弃的村落,断墙残垣仍是一片触目惊心的灰黄……‎ 偶尔有远远的山,卧龙似地蜿蜒着。如黑黢黢的树根纠集、缠绕在一起。皱折却整齐而光滑,透着西北的苍劲。‎ 再没有更多的颜色了。戈壁只有单纯得近于单调的金黄。‎ 当然,还有白灼的阳光,令戈壁越发地一览无余。‎ 在长久单调的旅途中,假如眼前忽而掠过了几丛稀稀拉拉的骆驼草,那样短暂而可怜的一点绿色,也会给人带来莫大的惊喜。‎ 出凉州、经张掖、过酒泉,漫漫长途,古城的绿洲与绿洲之间,没有河、没有泉、也没有井。‎ 真的没有绿树也没有河流么?苍天在上,谁能拯救这荒茫死寂的戈壁?‎ 昏沉沉的困倦中我睁开眼。如闪电掠过黑夜,我的眼睛为之一亮——‎ 抑或是海,灰蓝色的水波漾溢着,弥漫着,悬浮于沙洲之上,宁静而安谧。水上横一道长长的湖堤,堤上有树,清晰而精致的树影,一棵棵生动地排列着,像故乡西湖十景之一的苏堤春晓。更奇妙的是,水面上还映着绿树的倒影,水墨画一般,朦胧得柔美。在沙漠的骄阳和干旱中,那水,想必是清凉又甘甜的。那一定是个好去处了。我问,那是个什么地方呢?‎ 是海市。司机回答。‎ 海——市?这真的就是海市?‎ 有点儿怀疑自己的眼睛,也怀疑司机漫不经心的介绍。就只差停车下车,自己徒步大漠,直奔那远处的湖岸,去看个究竟了。‎ ‎——嗨,你去吧,没等你找着那个地方,你就在沙漠里渴死累死了。司机显得有些幸灾乐祸。千百年来,有多少人被它骗了。都以为那是真的,奔着那好风景去。可你走它也走,越走越远,一辈子也走不到头……‎ 脑子里忽然涌出许许多多关于海市蜃楼的传说。‎ ‎……焦渴的找水人,怀着虔诚和崇敬之情,流尽了最后一滴汗、耗完了最后一滴血,倒毙在沙漠里。也许临死时,还在期待着他那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梦幻和理解,会如奇迹般出现……‎ 再看看海市,那清清的湖、静静的树,分明露着一种狡诈和虚伪的微笑。‎ 然而海市没有罪过。海市因沙漠的气流和折光而现,海市本无意。而人,辛劳饥渴、疲于奔命的赶路人,孤身于茫茫戈壁、漫漫大漠之中,寻求一处绿树环抱的甘泉,就成为苦难的旅程中,灵魂最后的庇护地和温柔之乡的梦。人依赖于心造的幻影,苦挨岁月,为自己的精神天国付出高昂的代价。人迷恋海市,人也没有罪过。‎ 尽管海市的谎言早已被人戳穿了很久,却仍然还有饥不择食、自欺欺人的后来者,走进那没有坐标的戈壁滩,在无水的沙海中迷失自己。‎ 车窗外,遥远的海市仍然烟波浩渺、树影憧憧,美得充满诱惑。‎ 抵达安西城时,天空忽然飘来几片黑云,一阵凉气袭过,豆大的雨点落下,干燥的地面扬起一层白粉,雨却顷刻无踪无影。旋即,清朗而广袤的天穹之下,横空划出一道巨大的七色彩虹,勾勒出一片绚丽的辉煌。‎ 司机说,你们的运气不错呵,戈壁滩上的旋风、海市、彩虹、丝路花雨,都看见了。我走那么多次,也不是回回都有的啊。‎ 我心里却觉得一种莫名的酸楚。我只想快快地往前走,快些到达前面那片真正的绿洲。‎ 没有狰狞的旋风,没有虚幻的海市,没有稍纵即逝的彩虹,却有冒着炊烟的房屋、欢乐 的人群、油绿的青稞麦和那丰收的田野……‎ 戈壁是单纯的。在这片单纯得近于单调的黄色世界里,美丽的海市和斑斓的飞虹就成为沙漠的调色板,成为旅人一个虚幻的希望。可惜它们并不真正存在,当彩虹悄然隐去、海市无声消失的时候,人们仍然只能依靠自己的双腿走出戈壁,去寻找活水和黑土,寻找蔚蓝色的大海和坚实的船帆。‎ 我多想筑一条引水的渠河,然后,在路边种上一排排树苗。‎ 那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绿色。浇灌、浸润着绿叶的水,就在树根下流淌。 ‎ ‎                                                          ‎ 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大意。‎ 1、 文章前几段写的“天”“地”“旋风”,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怎样理解“那清清的湖、静静的树,分明露着一种狡诈和虚伪的微笑”这句话的意思?‎ ‎4、戈壁滩上的旋风、海市、彩虹、丝路花雨,都看见了,作者为什么还说“我心里却觉得一种莫名其妙的酸楚”?‎ 课后作业:‎ 清新的散文 隽永的苦味 ‎    阅读洪素丽的散文《苦瓜》,会是一段 美好的旅程。“认识作者”“知识卡片”“相关言论”“作者心语”,可以帮助你深入理解《苦瓜》。下面就让我们开始学习之旅。‎ ‎【认识作者】‎ ‎    ‎ 洪素丽,女,作家、画家。1947年出生,1970年毕业于台湾大学中文系,后赴美习画。现定居美国。专事绘画与文学创作。擅长国画、油画、木刻画,曾多次举办个人画展,绘画作品被多家美术馆收藏。在文学创作领域,她亦诗亦文,创作颇丰。诗集有《十年诗草》《盛夏的南台湾》《流亡》等,散文集有《十年散记》《守望的鱼》《海岸线》《芳草天涯》《梦与旅行》等。1982年获《中国时报》散文推荐奖,1994年获《联合报》文学奖散文奖。‎ ‎【知识卡片】‎ 石涛 ‎    石涛,明末清初画家,广西全州人,晚年定居扬州。幼年遭变,后出家,半世云游,以卖画为生。号苦瓜和尚、瞎尊者等。他餐餐不离苦瓜,还把苦瓜供奉案头朝拜。‎ 木刻画 ‎    木刻画是用刀在木板上刻出图像,再用纸拓印出来的版画,版面凹凸感强,拓印出来后,线条、色点、色块都具有鲜明的刻刀雕凿的味道,神韵独具。‎ ‎【相关言论】‎ ‎    她(洪素丽)以画家对空间、光线、色彩的审美感受来取景状物。‎ ‎    ——江南大学教授 庄若江 杨大中 ‎    对绘画而言,静物写生一般较容易,画动态则较难。文章恰恰相反,写具体的事件通常比较生动,单纯写物而不空洞死板就很难。洪素丽既是作家也是画家,想必深谙此理,却还是选了“苦瓜”这个题目,把绘画的技巧融入行文中,别具一格。‎ ‎    ——英国剑桥大学硕士 丁理 ‎    感觉上,洪素丽总像定时返乡的鲑鱼,每当我不经意地在心里叨念 着:“该是回来的时候了吧?”很奇异地,就会适时接到她的信或电话,告诉我,“我就要返乡了!”言辞句中洋溢着兴奋难掩的情绪,信纸上的字写得龙飞凤舞,就像在跳舞一般。‎ ‎    ——台湾作家 吴锦发 ‎【作者心语】‎ ‎    ◆伟大的作品都是 扣紧当时的土地脉搏与时代脉搏。‎ ‎    ◆所幸,我还有一个信仰——那就是文学与艺术,多年来,我拿笔来写,拿刀来刻,并且也以此二工具,试图刻画和我相同血色的岛屿面目。‎ ‎    ◆我上了幼 稚园,永远穿姊姊们穿小了的衣裳,褪色的印花,给祖母补绽过的;鞋子不是过大,就是过小……而我们家的饭桌上,老是咸鱼干,与咸鱼干……我们家遇到一桩又一桩的灾难了……一个人长大了,走出童年阴暗局促的角落。‎ ‎【文章呈现】‎ 苦瓜 洪素丽 ‎    ①齐白石在一幅白菜画上题字,言白菜是蔬菜之王,可见齐老是偏爱白菜了。我呢?我偏爱苦瓜。‎ ‎    ②《本草纲目》上记载:“苦瓜花为末,霉疮,胃气痛,滚汤下;目痛,灯草汤下;瓜除邪热,解劳乏,清心明目;叶晒干为末,治一切丹火毒气,金疮结毒,脂麻疔,大疔疼不可忍,酒下三钱;子苦甘无毒,益气,壮阳。”苦瓜的特性,是苦和寒,生冷之物,火气大的人吃了特别受用,可以“清心明目”;夏天喝了苦瓜汤,可以消热恼, 解劳乏。苦瓜鲜叶捣烂了,可敷肿伤。鲜苦瓜破开,去种子及瓤,纳入茶叶,用线绑扎 ‎ 固定后,挂于通风处,阴干,每次用茶叶六至 九克,水煎或开水泡服,可以治中暑。倘若去了种子与瓤的鲜苦瓜,均匀涂上芒硝,挂于阴凉处,待苦瓜干 后,表层有结晶的白色霜状物,叫苦瓜霜,加冰片少许,研匀,吹喉,可治咽喉炎。这都是书上记的土法妙方。我一样也没试过,但,想来一定是有效的。‎ ‎    ③小时候,夏天时,家里饭桌上常见一道苦瓜妙品:把苦瓜切成一截一截圆筒状,去子挖瓤;塞进肉末拌芡粉,加上盐、香料,塞实了,炖成汤,十分入味。几年前,我替一个在联合国做事的日本朋友恶补 中文(他同时亦在联合国办的中文班上课),有一回,他的中文老师出一道题给他作文:“我最吃苦的一天”。他拿回来,我作他的枪手,大笔一挥,文曰:“我最吃苦的一天,是我吃苦瓜最多的一天,满满一桌上,有清炖苦瓜,苦瓜炒蛋,苦瓜炒肉丝,肉丝炒苦瓜,苦瓜红烧肉,红烧肉苦瓜……我从早吃到晚,非常地吃苦……”他照抄一遍,拿去给先生看,先生看了皱皱眉,又哈哈大笑,夸奖了他一顿,说:“有进步,你的中文有进步!”他十分得意,要请客,于是我们师徒俩绕遍了华埠(唐人街)餐馆,问不到一家有苦瓜这一道菜,失望至极,只好随便进 了一个广东馆子。大概在异地里,苦味既不是味,苦瓜这道菜是不能上台盘的。【注】‎ ‎    ④苦瓜的苦是令人清心寡欲的苦,不是“哑子吃黄连”的苦。“苦”亦可以是美味,可见人生的矛盾,不可理喻。从苦中品出乐,品出美来,是至乐,与至美。而这苦是自找的,不是胁迫,或外加的。因此,可以细细品味,慢慢浸淫,其美无涯,其乐无边;喜欢研究人生真谛的人,可以在苦瓜里吃出道理来,“佛法无边”之类的顿悟,可以在箪食瓢饮、苦瓜酱菜中摸到。道在高山、道在流水、道在瓦罐、道在尿溺、道在苦瓜,此所以石涛自称为“苦瓜和尚”也。‎ ‎⑤大学时,曾和友人去狮头山的庙里小住,美其名曰“闭门深造”‎ ‎。某日逛到尼姑庵后面山坡上,看到一排围筑起来低低的苦瓜藤架, 两人躺进纠缠的架下,密深深的叶子像五爪龙掌,叶心透 明的绿,叶脉一丝丝,一条条地浮起。苦瓜一个个挂下来,直抵额头、眼皮,饱满滚圆的瓜身,是碧青加乳白色,发出瓷器的光泽,表皮上一个个圆珠般的疙瘩,正如凝结的烛泪,造型多美呀,有哪一种瓜菜比得上呢?然而里面滋滋流着苦液……[来源:Z      ‎ ‎⑥去年初夏,在山村田垄间漫步,尺来宽的灌溉渠道上,架了一个越空的苦瓜棚,苦瓜就由田垄边,水田侧,一段狭小的泥洼地里种出来,瓜藤对爬在架上,苦瓜一个个垂挂在山溪引下来的奔流不息的渠沟水上。深黑的水,因为流速大,偶尔翻出一点浪花,水是冰凉洁净的,苦瓜的影子和筛在叶间的阳光,一动一颤;抬头一看,是一梯一级上去的漠漠水田, 苍绿的纱帽山,小瓦屋,以及悠悠之云影。一切的争夺苦战, 暂时地脱略而遥远,只有眼前之一景,是那么平和,峥嵘,可感谢。‎ ‎    ⑦此间的公寓,我在窗台上种了一盆小小的苦瓜藤,不指望它开花结果,但见五爪叶子日日吃力地攀在窗外围起的铁栏杆上,小 小的绿叶十分争气,又把触须无孔不 入地伸延。于是烟尘万丈的都市里的一扇窗子,为 我编织了故乡夏日里一席苦瓜凉梦来。‎ ‎    【注】我后来才知道,华埠的饭店菜单上,苦瓜叫“凉瓜”,不 叫“苦瓜”。‎ ‎(选自《芳草天涯》,有删改)‎ ‎【自主学习】‎ ‎【初识·散文之形】‎ ‎1.根据文章内容填空。(4分)‎ ‎    《苦瓜》一文有 对 苦瓜的说明,如第②段说明了苦瓜的(1)    ▲    、(2)‎ ‎    ▲    ;有对相关事件的叙述,如第③段“我”替日本朋友(3)    ▲    ,第⑤段“我”和友人躺在藤架下看苦瓜;有对苦瓜的描写;有对苦瓜的议论……‎ ‎2.作者写苦瓜,为什么要从齐白 石的题字写起?(2分)‎ ‎    ▲   ‎ ‎【细品· 散文之言】‎ ‎3.洪素丽擅长木刻画,下列语句最有木刻画味道的一项是(  ▲  )(3 分)‎ ‎  A.苦瓜的苦是令人清心寡欲的苦,不是“哑子吃黄连”的苦。‎ ‎  B.密深深的叶子像五爪龙掌,叶心透明的绿,叶脉一丝丝,一条条地浮起。‎ ‎  C.满满一桌上,有清炖苦瓜,苦瓜炒蛋,苦瓜炒肉丝,肉丝炒苦瓜……‎ ‎  D.此间的公寓,我在窗台上种了一盆小小的苦瓜藤,不指望它开花结果。‎ ‎4.根据“相关言论”,赏析第⑥段中的画线句子。(5分)‎ ‎              ‎ ‎【深悟·散文之神】‎ ‎5.以下推测最不可能的一项是(  ▲  )(3分)‎ ‎  A.洪素丽可能非常崇拜“苦瓜和尚”。  B.洪素丽可能会回台湾定居。‎ ‎  C.洪素丽可能不喜爱中国传统文化。    D.洪素丽写《苦瓜》可能与小时候的经历有关。‎ ‎6.有人认为第②段中“我一样也没试过,但,想来一定是有效的”这句话可以删去,你认同吗?请说明理由。(4分)‎ ‎7.通读材料,结合相关内容,品出洪素丽笔下的苦瓜之“味”‎ ‎,展现你的研读成果。(6分)‎ ‎     ▲   ‎ 文言虚词复习指导 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 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 ‎ 二是虚词在文言句中的翻译;‎ ‎ 三是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虚词有15个:之、其、何、以、于、为、而、则、乃、若、且、虽、然、乎、焉,者。‎ 在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有四类: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第三类是起连接作用的,如 ‎“而、则、乃”;第四类是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夫、焉”。其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 ‎【甲诗】 钓鱼不得 〔唐〕‎ 李舜弦 ‎ 尽日池边钓锦鳞,芰荷①香里暗消魂。 ‎ 依稀纵有寻香饵,知是金钩不肯吞。 ‎ ‎——选自《全唐诗》 注释:①芰(jì)荷:菱叶和荷叶。 ‎ ‎【乙文】 湖之鱼 〔清〕林纾 ‎ 林子①啜茗于湖滨(A)肆②,丛柳蔽窗,湖水皆黯碧如染,小鱼百数来会③(B)下。 戏嚼豆脯④唾之,群鱼争喋⑤;然随喋随逝,继而存者,三四鱼焉。再唾之,坠缀葑草⑥之上,不食矣。始谓鱼之逝者皆饱也。寻⑦丈之外水纹攒动争喋他物如故。 ‎ 余方悟:钓者将下钩,必先投食(C)引之。鱼图食(D)并吞钩。久乃知,凡下食者皆将有钩矣。然则名利之薮⑧,独无钩乎?不及其盛⑨下食之时而去之,其能脱钩而逝者几何也? ‎ ‎——选自木刻本《畏庐文集》 ‎ 注释:①林子:林纾(shū)自称,中国近代文学家、翻译家。②‎ 肆:指茶馆。③会:汇聚。④豆脯:豆豉之类佐餐小食品。⑤喋:成群的鱼儿吃东西。⑥葑(fēng)草:水生植物。⑦寻:长度单位,八尺。⑧薮(sǒu):原指水少而草木茂盛的湖泽。后比喻人或东西聚集的地方。⑨盛:多,频频。 ‎ 1. 请解释【乙文】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啜( ) 逝( ) 故( ) 乃( ) ‎ 2. 请认真阅读【乙文】,凭你的语感,将文言词“之”“以”“其”“而”正确填入文中的ABCD处。(2分)‎ 3. ‎【甲诗】中加横线的“锦鳞”代指的是什么?在我们学过的古诗文中,用法与此相同的还有不少,请再列举一例并写出具体代指的内容。(2分) ‎ 4. 用“/”为【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准确断句。(2分) ‎ 寻 丈 之 外 水 纹 攒 动 争 喋 他 物 如 故。 ‎ 5. 翻译【乙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3分) ‎ 不及其盛下食之时而去之,其能脱钩而逝者几何也?‎ 6. ‎【甲诗】作者“钓鱼不得”,【乙文】也说对于丢下的食物,鱼儿渐渐“不食矣”。如果要用【甲诗】中的两句诗来概括其原因,你认为是哪两句?(2分) ‎ 7. ‎【甲诗】中的“香饵”在【乙文】的作者看来,喻指什么?请用【乙文】第三段中的一个双音节词来回答。(1分) ‎ 8. ‎【乙文】由观鱼喋食而引发人生感悟,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其蕴含的深刻哲理。(2分) ‎ ‎9. 积累链接:鱼儿,是可爱的小动物,《小石潭记》中也有精彩的描写。请将下面的语句补充完整: , ,往来翕忽。(2分) ‎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