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
《
诗经
》
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
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
305
篇,又称
“
诗三百
”
。
诗经
“
六义
”
:
指
风、雅、颂、赋、比、兴
。
《
诗经
》
共分
风、雅、颂
三个部分。
(
包括十五国风
,
大雅、小雅
,
周、鲁、商颂
)
风
多是各地民歌
;
雅
是西周王城区域朝会宴饮所用诗歌
;
颂
多为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
诗经
》
三种表现手法
朱熹的解释
“
赋
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
比
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
兴
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
现在的解释
赋
就是铺陈直叙。
比
就是比喻。
兴
就是借助其它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
诗经
》
以
四言
为主,兼有
杂言
。
在结构上多采用
重章叠句
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
回旋跌宕
的艺术效果。
在语言上多采用
双声叠韵
、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
“
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
。
此外,
《
诗经
》
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
《
诗经
》
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
蒹葭
》
选自十五
《
国风
》
的
,
属秦国民歌。“秦风”多言车马田猎,粗犷质朴,
而本诗却神韵缥缈,引人遐想
,
也是一首优美的
怀人诗作。
蒹葭的意思是
,生于水边。
《
秦风
》
“
芦苇”
蒹 葭
苍 苍
,白 露
为 霜
。所 谓 伊 人 , 在 水
一 方
。 溯 洄 从 之 ,道阻 且
长
。 溯 游 从 之 ,宛 在 水 中
央
。
苍苍:茂盛的样子
伊人:那人,指所爱的人
溯洄:逆流而上 洄:上水,逆流 从:追寻
阻:艰险
溯 游:顺流而下
宛:好像、仿佛
译文(一章)
河畔芦苇茂苍苍,夜来白露凝成霜。我思慕的那个人,正在河水那一方。逆流而上去寻她,道路艰险又漫长。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又在水中中央。
蒹 葭
萋 萋
,白 露
未 晞
。所 谓 伊 人 , 在 水 之
湄
。 溯 洄 从 之 , 道 阻 且
跻
。 溯 游 从 之 , 宛 在 水 中
坻
。
萋萋:茂盛的样子
晞
:干
湄:岸边,水草交接的地方
跻:高
坻:水中高地
译文(二章)
河畔芦苇茂密密,露水珠儿还没干。我思慕的那个人,正在那边水草滩。逆流而上去寻她,水路升高舟行难。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又在水中沙洲上。
蒹 葭
采 采
, 白 露
未 已
。 所 谓 伊 人 , 在 水
之 涘
。 溯 洄 从 之 , 道 阻 且
右
。 溯 游 从 之 , 宛 在 水 中
沚
。
采采:茂盛,众多
未 已:还没有完 已:停止
涘:水边
右:弯曲
沚:水中的小块陆地
译文(三章)
岸边芦苇茂又盛,露水珠儿没晒干。我思慕的那个人,正是在那水涯边,逆流而上去寻她,水路迂回曲又弯 ,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沙滩上。
《
蒹葭
》
的结构:
全诗共三章,每章前两句写景,
后六句写人。
(1)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忧郁,惆怅,迷茫)
内容赏析
诗歌通过哪些
意象
营造了一种怎样的
意境
?
景、人、物
氛围、境界
三、再读诗歌,体会意境
(2)
诗中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写景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作用?
①所写景物:
“蒹葭苍苍”、 “萋萋”、“采采”
(
深秋凄凉
、
清冷的环境
)
“白露为霜”、“未晞”、“未已”
(朝露成霜、化为秋水的渐变过程)
②写景作用:
描写清凉景色,造成迷茫意境,
渲染凄清气氛,烘托忧伤之情。
写人
每章三四句,写心上人可望
而不可即,表现主人公的惆
怅之情。
每章五到八句,写道路的险
阻,表现主人公对爱情的执
着追求和怅惘情怀。
(3)
哪些诗句表现了诗人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著追求,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
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
在水一方
(
之湄、涘
),
宛在水中央
(
坻、沚
)
不畏艰险,上下求索,可见渴慕之致
①执著追求:
②历经艰险:
③求而不得:
④渴慕伊人:
内容赏析
“蒹葭”
就是芦苇,在中国古典文学当中有许多基本定型的意象,芦苇就是其中之一。
本诗中
水
的意象有“阻隔”和无尽“的含义。
蒹葭与秋水结合,营造出凄凉萧瑟、迷离朦胧的意境
。
而这种凄凉迷离的秋景与诗人追求伊人时的如痴如醉以及追求不获的失望惆怅是和谐统一的。
“伊人”,
多数人想象成一位女性,她长裙飘飘,款款出现于人们的视线之中,她遥远而美丽,可望而不可即,构成心中一个令人惆怅的情结。
“秋水伊人”
所 谓
“
伊 人
”
指的仅仅是一个美丽的女子吗?
“
在水一方
”
揭示了人类现实与理想的距离。
“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
是寻求理想的艰难长途。
“
伊人
”
让我们感到希望与理想乃是一个若有若无、可望不可即的影子。
诗篇从哲学的高度反映了人类理想追求与个体生命短促的矛盾引起的困惑,反映了人类对完美境界永无止境的追求。
1
、“
爱情说”:
近代学者余冠英认为“这篇似是情诗,男或女词。” 翻译家许渊冲就将这首诗译成
a love song,
伊人是
the lover
。
2
、“
明志说
”:
“
伊人”象征高洁品质
,代表自己对美好高洁品质的追求。
3
、“讽刺说”:
汉代
《
毛诗序
》
中说“
《
蒹葭
》
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
,
将无以固其国焉。”意思是说这首诗是讽刺秦襄公的,因为他不遵守周礼,因此将招来亡国之祸。(东汉郑玄
《
诗笺
》
:“秦处周之旧土,其人被周之德教日久矣,今襄公新为诸侯,未习周之礼法,故国人未服焉。”所谓
“伊人”是“知周礼之贤人
,乃在大水之一边,假喻以言远”。)
4
、“求贤说”:
清代学者姚际恒认为
“伊人”是春秋时代一位隐居水边的贤人
,该诗表达了君主求贤招隐之意。
5
、“人生哲理说”:
涵盖了世间各种
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
:情人难得、知音难觅的怅惘,仕途坎坷、功业未遂的忧思,理想幻灭、前途渺茫的失望。
历来对“伊人”的解读:
清代叶燮
[xiè]
在其
《
原诗
》
中指出:
“
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旨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
……
言在此而意在彼,所以为至也。
”
诗的主人公是怎样一个形象?
为自己的理想目标而上下求索,不怕艰难险阻,矢志不渝的青年。
对
《
蒹葭
》
主题的理解
这首诗歌抒写了对意中人的倾慕之情,以及欲见而不可得的惆怅之情。歌者思念的对象可能在遥远的地方,只能怀想而无法见面,因而心情惆怅,无法抑制。时间越久,阻隔越远,感情越深。
《
蒹葭
》
的这种主题的多义性恰恰又一次体现了诗歌含蓄朦胧的特点,而这种含蓄朦胧正是全诗着力营造的意境美。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
“企慕思见”之情、“执着追求”之意、“坚贞不渝”之志
是不变的。
因为诗的朦胧,丰富了诗的内容,想一想:
1从抒情主人公身上你领悟到了什么?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在生活中不要忽视求索本身!
2主人公追寻的伊人是什么样的人?是否有更深一层的含义?
一种目标,一种尽善尽美的象征,一种指向理想的超越!
写作特色
情景交融
虚实相生
重章叠句
起兴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