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八年级下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鄂教版八年级下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ID:569111

大小:61 KB

页数:5页

时间:2021-03-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丰都县2012年春中学语文 八年级(下)发展性阅读导学案 ‎(第六单元 第25课)‎ 备课时间 ‎____周星期_____‎ 主备人 审核人 授课时间 ‎___周星期___需 课时 课 题 短文两篇 阅读评价 组别 组长 组 员 班级评价 教师评价 ‎1‎ ‎2‎ ‎3‎ ‎4‎ ‎5‎ ‎6‎ ‎7‎ ‎8‎ 展示次数 终结评价 展示质量 一、阅读目标 ‎1.疏通课文大意,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 ‎2.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征的描写技巧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 二、目标链接 要理解虚实相生,我们就必须明白什么是意境。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虚”是虚境,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虚与实是相辅相成的,既然二者能相生,则表明虚也是一种存在,虚绝不是无。这种存在,是靠实生发出来的,是在实的基础上通过大脑的想象创造出来的。而虚和实又是一对相对的概念。“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虚实相生有以下几种类型,也适用于诗歌的赏析。‎ 一、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之景为虚。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中的“野草”、“夕阳”、“燕”等是实景,而六朝古都的繁华是虚景。可我们不难想象出当年桥头车水马龙、宫殿歌舞之盛、美人之多、珍宝之富,如今野草遍地,荒凉无比,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便油然而生。‎ 二、景物为实,情感为虚。诗人的情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要将这种虚表现出来,就得化情思为景物、化虚为实。而读者则须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这也是诗歌鉴赏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因文识象,由象悟道。比如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三、形象为实,抽象为虚。“红杏枝头春意闹”,王国维认为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诗人能将春意“浓”之虚化为红杏盛开,枝头蜂蝶云集,熙熙攘攘,齐来闹春,春意盎然之实,但句中并没有说起蜂蝶来,这就是“闹”的作用。‎ 四、有限为实,无限为虚。这就是诗画中的空白艺术。“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是以少胜多,以有限之红杏表现无限之春意。‎ 五、侧面为实,正面为虚。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以其温馨反衬人之孤独、凄凉的心境。  ‎ ‎《答谢中书书》一文主要抓住景物的动态特征来描写,写四时之景时静中见动,写一日之景时以动衬静。为突出其动态,文中既有视觉形象(如“五色交辉”、“青林翠竹”等),又有听觉形象(如“猿鸟乱鸣”);既有实景(如“石壁”、“林”、“竹”等),又有虚景。作为虚景的“五色交辉”,会引发读者对绚烂的山林景色的种种联想与记忆。‎ ‎《记承天寺夜游》抓住月光晶莹与清凉的特点,以“积水空明”作比,而本体月光没有出现,化实为虚,后又以“藻荇交横”这个喻体丰富前一个喻体“积水空明”‎ ‎,是化虚为实。虚实相生,别具匠心。‎ 三、阅读过程 作家及作品常识梳理(导入语):‎ ‎1.作者简介 ‎ ‎①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书画家。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政论家,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为“三苏”,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他二十二岁中进士,以文章知名。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推行新法,他极力反对,由京官调任杭州通判,历密州、徐州、湖州知州。又因作诗讽刺新法,得罪朝廷,被捕入狱(即所谓“乌台诗案”),后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县)团练副使。宋哲宗朝,旧党当权,他被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执政后,又被贬到惠州(今广东惠阳县),并以六十三岁的高龄远徙琼州(今海南岛)。赦还的第二年,死于常州。 ‎ ‎②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一)结合“十注” 带疑初读(25)分钟 环节要求: 细读默想 用心十注 整体感悟 卒章反刍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1.结合“十注”和注释初读课文后,在小组中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五步法”(分工、自学、传递、整合、表述)探究下面的问题,形成小组解读结果。‎ ‎(1)解释列词语,并给加点的字注音或给拼音写汉字。‎ 歇( )__________欲颓( )____________与其奇者( )____________‎ 荇( )___________ 空明___________欣然_________相与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 ‎ ‎②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 ‎③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 参考答案:(1)xiē 消散  tuí  坠落  yù  参与 这里指欣赏  xìng  一种水生植物  形容水的澄澈  高兴的样子  共同、一起  (2)①河流两岸悬崖峭壁,在阳光下各种光彩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 ‎②自从谢灵运之后,再没有人能全身投入欣赏这奇妙景观了。 ‎ ‎③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但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来欣赏罢了。‎ ‎2.课文整体感知探究 分小组按“小组合作学习五步法”探究下面问题后,自由展示结果,其他组自由矫正评价,教师作随机的矫正评价并评选出最具阅读潜力的学习小组(员)。‎ ‎(1)按要求写出相应的句子。‎ ‎①《答谢中书书》中统领全文的句子是 ,写四时“山川之美”的句子是 ,早、晚“山川之美”的句子是 。‎ ‎②《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写月夜美景的句子是 ,写作者的感慨的句子是 。‎ 参考答案:①天山之美,古来共谈。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二)小组合作 置疑探读(15分钟)‎ 环节要求:我置我疑 疑义相析 解疑互进 献疑待诂 小组分工、自学、传递、整合、表述如下问题,形成组内解读成果,再抽组进行班级展示和抽组开展评价,教师必须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有权质疑教师。‎ ‎1.分小组按“小组合作学习五步法”探究下列问题后,自由展示结果,其他组自由矫正评价,教师作随机的矫正评价并评选出最具有阅读潜能的学习小组(员)。‎ 阅读这两篇短文,探讨下列问题。‎ ‎(1)《答谢中书书》中第一句话有何作用?‎ ‎ ‎ ‎ (2)请从《答谢中书书》中找出能体现“山”、“川”之美的特征的句子:‎ 写“山”之特征: ‎ 写“川”之特征: ‎ ‎(3) 试分析“两岸石壁,五色交辉”给人的意境之美。‎ ‎ ‎ ‎ ‎ ‎(4)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相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 ‎ ‎ ‎ 参考答案:(1)作用:①结构上提挈全篇;②内容上能从纵横两方面引起读者的思索;(纵的方面,从孔子“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之后,饱览“山川之美”代表了历代文人的共同志趣;横的方面,作者所处的魏晋南北朝时代有大批隐士遁迹山林、寄情山水,从山水中寻求启示,寻求乐趣,因而“共谈”“山川之美”已成为时尚。)③作为书札,“共谈”也有认谢中书为赏“山川之美”的知音之意。‎ ‎(2)写“山”之特征:高峰入云,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写“川”之特征:清流见底,沉鳞竞跃。‎ ‎(3)此句运用了虚实相生的写作技法,既有实景“两岸石壁”,又有虚景“无色交辉”。作为虚景的“无色交辉”,会引发读者对绚烂的山林景色的种种联想与记忆。二这种联想与记忆又因人而异,有着千差万别,把这些联想与记忆同文中实景结合起来,会使已经更加丰富。‎ ‎(4)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处”句点明了这一真谛。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 ‎(三)交流展示 释疑导读(20分钟)‎ 环节要求:小组交流 陈述己见 组间论辩 教师点拨 ‎1.朗读品鉴 分小组运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自由读、领读、齐读、组合读、情境读、角色读),在班级开展自由展示,评选出最具有影响力的朗读小组和个人。‎ 教师在展示前或展示中应该随时对朗读的节奏、停顿、缓急、气息、轻重、情感作出具体矫正指导,并尽可能做好示范性朗读。‎ ‎(1)我在本次活动中的表现是 (2)我们组的表现是 ‎ ‎(3)最后评选结果是 (4)我对老师矫正指导的评价是 ‎ ‎2.疑惑问题备忘(或板书设计):‎ ‎ ‎ ‎ ‎ ‎3.阅读收获展示(或教学后记):‎ ‎ ‎ ‎ ‎ ‎ ‎ ‎(四)矫正评价 能力测读(20分钟)‎ 环节要求:自我作答 组内小结 准确表述 待师验证 自 我 评 价 小组评价 认真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下面各题(50分)‎ ‎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乙)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1.解释加点的字。(12分)‎ ‎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 )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 ‎ (3) 念无与为乐者 ( ) (4)相与步于中庭 ( )‎ ‎ 2.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 ‎ ‎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 ‎ 3.(甲)文中表现作者自得与自豪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8分)‎ ‎4. (乙).文中作者月下抒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分)‎ ‎5.(甲)和(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自然景物,但又有所不同,试加以分析。(12分)‎ 答: ‎ ‎ ‎ ‎ ‎ ‎ ‎ 参考答案:1.(1)交相辉映 (2)参与,这里指欣赏 (3)考虑、想到 (4)共同、一起 2.(1)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 ‎(2)月光照在院中,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里的水藻、荇菜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柏的影子呀。 3.实是欲界之仙都 4.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不一样。(甲)文的作者是个隐士,他寄情于山水之中,文章中流露出的是对山水的喜爱欣赏之情,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乙)文是苏轼被贬官之后所作,不免有对自己宦海浮沉的悲凉、失意、惆怅和愤懑,但同时也有自我排遣的豁达态度。(大意对即可)‎ ‎ 设计:代康蓉 终审:山川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