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市民族中学 八年级上 人教版 语文学科 教学设计(2课时)
备课组长:高鹏
主备人:陈艳艳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2015年 月 日 第 节
6.27短文两篇
一、教学内容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描绘了优美的山川景色,语言精美,描写生动;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描绘了一幅庭院月夜小景,语言朴素自然,富有诗情画意。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语,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①通过自主、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
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②发挥学生的语言创造力,表达心中之美。
三、教学问题分析
文言文因离我们时代久远,且文字简约、语言精深,学生读起来觉得涩口,难以理解,因而产生厌恶情绪。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要运用多种方法,挖掘教材中新颖有趣的内容,补充学生感兴趣的资料,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
四、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基本流程
课前回顾——揭示(学习)目标——指导自学——巡视自学——检查(自学)效果——讨论(学生),点拨(教师)——当堂训练——课后小结
教学情景
第一课时
答谢中书书
(一)课前回顾导入(1—2分钟)
1.课前回顾导入: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古今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请同学们搜索自己的记忆库,背诵一些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文。(《望岳》、《沁园春雪》、《与朱元思书》、《湖心亭看雪》等)今天我们又将一起欣赏一篇六朝山水小品名作《答谢中书书》。
2.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1)文体常识
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日“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可以抒情,如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2)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自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学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陶弘景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
5
。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答谢中书书》,描绘的就是他隐居地的景色,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3)谢中书, 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4)康乐, 即谢灵运(385~433)东晋时代的诗人,汉族,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为陈郡谢氏士族,东晋车骑将军谢玄之孙,晋时袭封康乐公,故称“谢康乐”。又因从小寄养在钱塘杜家,故乳名“客儿”。是南北朝时代与陆机齐名的诗人,是中国山水诗的开创者,被称为“山水诗鼻祖”,著有《谢康乐集》(系明人辑本)。
(5)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二)揭示学习目标(1分钟):
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3.背诵课文。
(三)指导自学(10分钟)
自学指导1:朗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陶弘景(hóng) 夕日欲颓(túi) 沉鳞(lín) 竞跃(yuè)
欲界之仙都(yù)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yù)
(2)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设计意图:掌握字音,熟读课文。
自学指导2:学生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1)文言文翻译法:①加字,把单音节变双音节。
②换字 ③结合句意,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④用自己的话,讲清文言意思。⑤揣摩句意,合理调整。
(2)字词指导。
设计意图:积累文言词语,弄懂文章大意。
自学指导2:问题1: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本文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
问题2:总领全文的一句话是什么?全文围绕哪个字展开?
明确: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美
问题3:文中具体描写景物的句子是哪些?作者都描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
5
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问:4作者分别从哪些角度对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明确:1、多种视角相结合〔仰视:高峰入云 俯视:清流见底 平视: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静景)〕2.时间上:早晚结合〔晓雾将歇(静),猿鸟乱鸣(动);夕阳欲颓(静),沉鳞竞跃(动)〕3. 动静结合(形体、声响方面 )
自学指导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乱”字用的好不好?为什么?文中类似的词语还有什么?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起伏的群山和青林翠竹中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猿鸟乱鸣,渲染了山林中万物清晨醒来的欢欣热闹,为幽静秀美的山川增添了勃勃生机。
“乱”把猿鸟的动作、声音活动的状态准确的表现出来。
类似的词语还有:“交”、“将”、“欲”、“竞”等。
(四)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五)交流自学情况
(六)讨论(学生),点拨(教师)1(8—10分钟)
(七)当堂训练
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任选一个角度,用“这里有_____之美,你看______”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例:其一:这里有山水交映之美,你看‘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仰视,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俯视,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放眼看去,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八)课堂小结: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篇短文写自然景物,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设计意图:掌握文章主题思想。
结语:这篇山水小品廖廖68个字,就概括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使文章清幽隽雅,像诗一般优美动人。作者从欣赏景物中发现无穷的乐趣。同时能与谢灵运这样的林泉高士有志向道同之处,生发出无比的自豪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喜爱之情以及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情,且略微有惆怅寂寞之感。
第二课时
记承天寺夜游
(一)课前回顾导入(1—2分钟)
1.课前回顾: 背诵《答谢中书书》,填空:《答谢中书书》为六朝山水小品名篇,写景极富特色:先仰视“____________”,再俯视“_____________”,又平看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最后又分“_____”“ _____”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
5
;与次同时又注意了山水的交映、晨昏的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使景物呈现处极强的立体感。
2.导入:导入新课
古有一人:
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他频遭贬滴,一生历典八州,他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尽了人间丑态,却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同学们,你知道他是谁吗?(苏轼)
你能替我介绍一下苏轼吗?
(二)揭示学习目标(1分钟):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三)指导自学(10分钟)
自学指导一: 释词义,译课文。(掌握本文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翻译课文)
理解翻译课文规律: 时间、地名、事物直译。 省略内容要增补 语序颠倒要调整
修辞手法要体现 增删补改是规律
自学指导二:
问题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每部分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明确:记 叙 (第一节)→交代时间、地 点、原因。 描 写 (第二节)→ 庭中月色 议论、抒 情(第三节)→ 惋惜无人赏月
问题2: 作者为什么要到承天寺去夜游?从文中找出游的行踪。
明确:“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这是他夜游的原因。又因被贬黄洲,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很无聊,很寂寞,于是,找一个好朋友散散步,聊聊天。
起行—— 至(承天寺 )—— 寻 (张怀民)——步于(中庭 )
问题3:第二小节描写什么景?怎样的景?又怎样去描绘的景?仅仅是写景吗?
明确:第二小节写月光。 清澈透明 淡雅幽静。
引导:{把“如”和“盖 ‘去掉,读一读,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写水的),实际呢,是写月光,可见,是采用比喻的手法。去掉“盖”,很平常,加上,给人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先实写,后虚写, 虚实相生,为我们描绘了 一幅亦真亦幻的美妙月景。“积水空明”就月光本身形容,而“藻荇交横”,则以竹柏倒影来烘托月光。一正一侧,一静一动,创造 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
这几句是写月光,也是写作者的心境。这个清澈透明的世 界,映照出他光明磊落、乐观豁达的襟怀。
问题4:“如何理解第三段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
明确:月色常有,竹子和柏树常有,只不过像我们这样赏月的闲人却不多啊。它包含着作者被贬的悲凉之感 和自我排遣的闲适,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领略到如此清澈透明的仙境。
情感:被贬的寂寞,赏月的欣喜,自我排遣的安闲自适等 。
问题5: 如何理解“闲”字?
明确:两层意思:① 以闲人自居自傲。那些追求名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包含着作者对世人忙于名利而辜负良辰美景的慨叹。) ②表现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也透露出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和牢骚。
设计意图:掌握文章主题思想。
(四)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五)交流自学情况
(六)讨论(学生),点拨(教师)1(8—10分钟)
(七)当堂训练(10分钟)
1.解释下列划线字词的意思
寻张怀民 (寻找) 欣然起行(高兴地) 念无与乐者 (想 ......的人)
遂至承天寺 (于是) 相与步于中庭(一起散步) 怀民亦未寝(睡觉)
水中藻荇交横(交错纵横)盖竹柏影也(原来是)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罢了 )
2.翻译下列句子。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翻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月色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八)课后小结:(6分钟)
读《记承天寺夜游》,我懂得了:( )(根据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作者情感的把握,完成填空内容。)
结语:面对逆境,要豁达开朗,乐观积极。重要的,不是别人是否理解欣赏我们;而是我们能不能寻找到真正的自我。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罗丹
五、课后练习:背诵课文。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