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唐诗宋词选读》导学案
第十单元第三课
《清平乐》(春归何处)教学案
制作人岳建华 审核人高二语文组 使用时间 2016年 12月18 日
【学习目标】
1、理解黄庭坚在词作中流露出的惜春、恋春却不伤春的思想感情。
2、鉴赏这首词曲折新颖的结构、清奇的风格。
3、背诵这首词
【预习导航】
1、作者简介: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苏门四学士”(张耒、秦观、晁补之、黄庭坚)之一。政治上与苏共进共退,屡遭贬谪。诗与苏轼并称“苏黄”,追求奇拗诗风,开创江西诗派,影响很大。词与秦观齐名,词风流宕豪迈,较接近苏轼。尤以书法为世所重。为“宋四家”(苏轼、米芾、蔡襄、黄庭坚)之一,与苏轼一起将宋代书法的人文气推向高峰。
2、诗词故事
宋代江西词人
江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江西籍的词人也群星璀璨,名家辈出。如晏殊、欧阳修、王安石、晏幾道、俞国宝、陈郁、王安礼、王安国、谢逸、赵长卿、杨泽民、姜夔、刘过、刘辰翁、文天祥等等,一直贯穿宋词的发展。黄庭坚是宋代著名的江西诗派领袖。
3、写作背景:
这是一首悼春词。词人少年得意,中进士,任校书郎,修撰神宗皇帝的“实录”,又以诗文受知于苏轼,并为江西诗派开山大师。 后因新党重新执政,作者政见偏于保守,晚年屡遭贬谪,死于西南荒僻的贬所。这首词写于被贬之时,词人借伤春悼春来抒写暮年无为的感慨。
4、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词,感知内容。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百啭/无人/能解,因风/吹过/蔷。
【问题探究】
1 、“寂寞”表达什么感情?
2、“唤取归来”表达什么感情?
3.“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词人为什么要寻找春的踪迹?结果如何?
4.“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运用怎样的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 / 2
高二语文《唐诗宋词选读》导学案
5、为什么“问取黄鹂”?
6、“因风飞过蔷薇”有什么含义?
7、这首词写春天,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在哪里?有什么作用?
8、词人思想感情的变化经过了哪几个阶段?
9、感情的变化反映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10、词中描写的春日景物较少,只选了“黄鹂”和“蔷薇”,他们在作者表达惜春之情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总结概括】
这首词为惜春之作。词人以清新的语言,表现了对美好春光的珍惜与热爱,抒发了对美好事物执著追求的感情。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像失去了亲人似的。于是希望有人告诉他春在何处,以便唤回同住;词人察觉无人告知,于是再问黄鹂;而黄鹂之语不可解,于是词人陷入怅惘。这首词赋予抽象的春以具体的人的特征,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表现了春天的可爱和春去的可惜。
【课堂作业】对比阅读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1、二者反映作者感情的共同点是什么?不同点又是什么?
2、两作者在寻觅春天的方法上有所不同,找出相关的句子。
2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