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文言文阅读文意概括(含例题)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考复习:文言文阅读文意概括(含例题)

ID:569266

大小:61.5 KB

页数:9页

时间:2021-03-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文意概括 文意概括 ‎【命题说明】文意概括是近三年必考的内容,以选择题方式出现,分值为三分。 ‎ 文意概括的题目是高考必考的题目,注意考核文意和人物的性格特征,基本是对文章的内容的概括,注意选项和原文的对读,找到细微的差别。文意概括是高考必考的题目,考核的内容主要是人物的性格特征,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等,有时涉及重点词语的翻译。‎ 文意概括的题目解答时要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语句,一一对应。选项的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有:个别实(虚)词故意译错;人物的事迹张冠李戴;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错位;人物性格陈述不恰当;凭空添加,无中生有;强加因果关系。‎ ‎ ‎ 一、【青海省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小题。‎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1.从词类活用的角度分析,下列加点词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沛公军霸上       ②素善留侯张良        ③项伯杀人,臣活之 ④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⑤秋豪不敢有所近   ⑥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⑦范增数目项王     ⑧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⑨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A. ① ⑦/②③⑤/⑧/④⑥⑨    B. ①⑦/②⑤/③/④⑥⑧⑨‎ C. ①②⑤⑦/③⑧/④⑥⑨    D. ①⑦/②⑤/③⑧/④⑥⑨‎ ‎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素善留侯张良                    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B. 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愿举国为内臣 C. 故幸来告良                      妇女无所幸 D. 如今人方为刀俎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B. 而听细说 C.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D.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晋侯、秦伯围郑”中“晋侯、秦伯”指的是晋文公和秦穆公;“侯”和“伯”指的是爵位,春秋时期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 B. “复为慷慨羽声”中的“羽声”是指古代音乐中的七音之一,这七音是指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 C. “箕踞以骂”中的“箕踞”与“按剑而跽”中的“跽”均指一种坐的姿势,其中“箕踞”是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跽”是妄自尊大的姿态。‎ D. “沛公欲王关中”中的“关中”取四关之中之意,关中即函谷关以西,大散关以东,武关以北,萧关以南的地区。“沛公居山东时”中的“山东”指崤山以东,有时也指太行山以东。‎ ‎5.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组是(     )‎ A. 项羽政治上无知:当曹无伤告诉他刘邦要在关中称王,范增劝说他要赶紧攻打刘邦时,项羽大怒决定攻打刘邦,可是听到刘邦在鸿门的一番谎话,怒气全消,还把自己的消息来源告诉刘邦。‎ B. 刘邦头脑清醒,善于用人:当听说项羽要攻打他时,惊呼“为之奈何”,虚心向张良请教,接着低声下气拉拢项伯,又是祝酒,又是“约为婚姻”,使项伯甘心为己所用。‎ C. 张良处事机敏:当项伯让他一起逃亡时,借口替韩王送刘邦说“亡去不义”;当刘邦追问自己如何和项伯有交情时,耐心解释,消除刘邦的疑 虑。‎ D. 樊哙粗中有细:樊哙闯帐,怒斥项羽典型的一个赳赳武夫的形象,可是他的一番言语换一个角度重复刘邦前面的话语,让项羽感到内疚,思想上完全放松警惕,为刘邦要要逃却徘徊不定时,樊哙说不必要拘泥小节。‎ ‎6.翻译下面的句子 ‎ (1)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 ‎(2)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 ‎ 一、【河北省抚宁一中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余,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入。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馀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某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某。虏赵王迁及齐将颜聚,遂灭赵。‎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常居代雁门,备匈奴    备:防备 B. 赵王让李牧            让:指使 C. 王必用臣              必:一定要 D. 悉勒习战              勒:统率,组织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 B.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 C.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 /皆愿一战 D.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牧对待匈奴进犯的态度是防守不战,并“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原因是他明白攻打匈奴时机尚未成熟,不能够作无谓的牺牲,另一方面是为了消磨匈奴的斗志。‎ B. “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以及“赵王乃使赵某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这些事例充分表面了李牧坚持固执的一面。‎ C. 李牧复职后,依照王令施行严守政策。匈奴仍认为他是胆怯,后他一战大败匈奴,使其后十余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的边境的城池。‎ D. 李牧不仅能守,而且善战。大战匈奴,他采取了一系列的准备措施,以充实强化自己,引诱麻痹敌人,最后战术得当,击败了入侵者。‎ ‎ ‎ 一、【河南省八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于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诏王翦军以伐燕。十月而拔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尽率其精兵东保于辽东。秦将李信追击燕王急,代王嘉乃遗燕王喜书曰:“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今王诚杀丹献之秦王,秦王必解,而社稷幸得血食①。”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其明年,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②,匿作于宋子。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彷徨不能去。每出言曰:“彼有善有不善。”从者以告其主,曰:“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家丈人③召使前击筑,一坐称善,赐酒。而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乃退,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嚯其目④。使击筑,未尝不称善。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朴秦皇帝,不中。于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①社稷幸得血食:国家或许得到保存。血食,享受祭祀。②庸保:帮工,伙计。庸,同“佣”。被雇用的人。③家丈人:东家,主人。④嚯其目:弄瞎他的眼睛。嚯,熏瞎。‎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B. 岸坐/客皆惊/ 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C. 率坐客許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向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D. 举坐客竚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间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皇帝,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号。秦王嬴政统一中国,认为自己“徳兼三皇、功盖五帝”创“皇帝”一词作为向已的封号。‎ B. 社稷社,“社”游土神,“稷”指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C. 太子,指封建时代对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王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D. 诸侯,周初的诸侯由中央统一控制。春秋时,诸侯强大,周王室衰微,诸侯脱离周天子控制并出现割据纷争的局面。汉以后也称分封的诸王和列侯为诸侯。‎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秦王被燕同派刺客的行为激怒,立即增派军队前往赵国,并在十个月后攻克了燕国的都城蓟。‎ B.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派人搜查燕太子丹和荆轲的门客,高渐离改变姓名藏匿在宋子做佣工。‎ C. 高渐离在得知别人知道了他的身份圮,不再担惊受怕地躲藏了,于娃换h了自己原来的行装。‎ D. 秦始皇怜惜高渐离檀长击筑,于是赦免了他的死罪,熏瞎了他的眼睛,让他 击筑。‎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 ‎(1)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 ‎(2)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 ‎ ‎ ‎ ‎ 文意概括 ‎★★★★‎ ‎○○○○○‎ ‎【命题说明】文意概括是近三年必考的内容,以选择题方式出现,分值为三分。‎ ‎ ‎ 文意概括的题目是高考必考的题目,注意考核文意和人物的性格特征,基本是对文章的内容的概括,注意选项和原文的对读,找到细微的差别。文意概括是高考必考的题目,考核的内容主要是人物的性格特征,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等,有时涉及重点词语的翻译。‎ 文意概括的题目解答时要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语句,一一对应。选项的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有:个别实(虚)词故意译错;人物的事迹张冠李戴;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错位;人物性格陈述不恰当;凭空添加,无中生有;强加因果关系。‎ ‎ ‎ 一、【青海省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小题。‎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1.从词类活用的角度分析,下列加点词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沛公军霸上       ②素善留侯张良        ③项伯杀人,臣活之 ④君为我呼入,吾 得兄事之 ‎⑤秋豪不敢有所近   ⑥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⑦范增数目项王     ⑧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⑨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A. ①⑦/②③⑤/⑧/④⑥⑨    B. ①⑦/②⑤/③/④⑥⑧⑨‎ C. ①②⑤⑦/③⑧/④⑥⑨    D. ①⑦/②⑤/③⑧/④⑥⑨‎ ‎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素善留侯张良                    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B. 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愿举国为内臣 C. 故幸来告良                      妇女无所幸 D. 如今人方为刀俎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B. 而听细说 C.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D.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晋侯、秦伯围郑”中“晋侯、秦伯”指的是晋文公和秦穆公;“侯”和“伯”指的是爵位,春秋时期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 B. “复为慷慨羽声”中的“羽声”是指古代音乐中的七音之一,这七音是指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 C. “箕踞以骂”中的“箕踞”与“按剑而跽”中的“跽”均指一种坐的姿势,其中“箕踞”是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跽”是妄自尊大的姿态。‎ D. “沛公欲王关中”中的“关中”取四关之中之意,关中即函谷关以西,大散关以东,武关以北,萧关以南的地区。“沛公居山东时”中的“山东”指崤山以东,有时也指太行山以东。‎ ‎5.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组是(     )‎ A. 项羽政治上无知:当曹无伤告诉他刘邦要在关中称王,范增劝说他要赶紧攻打刘邦时,项羽大怒决定攻打刘邦,可是听到刘邦在鸿门的一番谎话,怒气全消,还把自己的消息来源告诉刘邦。‎ B. 刘邦头脑清醒,善于用人:当听说项羽要攻打他时,惊呼“为之奈何”,虚心向张良请教,接着低声下气拉拢项伯,又是祝酒,又是“约为婚姻”,使项伯甘心为己所用。‎ C. 张良处事机敏:当项伯让他一起逃亡时,借口替韩王送刘邦说“亡去不义”;当刘邦追问自己如何和项伯有交情时,耐心解释,消除刘邦的疑虑。‎ D. 樊哙粗中有细:樊哙闯帐,怒斥项羽典型的一个赳赳武夫的形象,可是他的一番言语换一个角度重复刘邦前面的话语,让项羽感到内疚,思想上完全放松警惕,为刘邦要要逃却徘徊不定时,樊哙说不必要拘泥小节。‎ ‎6.翻译下面的句子 ‎ (1)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 ‎(2)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答案】‎ ‎1.D ‎2.D ‎3.D ‎4.C ‎5.A ‎6.(1)张良这时候跟随着刘邦。项伯就连夜骑马赶到刘邦军中,私下会见了张良,详细把事情告诉(张良),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说:“不要跟着他们一块送死。”‎ ‎(2)我进入关中,极小的财物都不敢沾染,登记官吏,人民,封闭了(收藏财物的)府库,以等待将军(的到来)。之所以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它盗贼的进出和意外变故。‎ ‎【解析】‎ ‎1.试题分析: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名词作状语。‎ ‎6.试题分析:得分点(1)是时,当时;之,到,去;具,详细;俱,一起。(2)籍,登记;所以,之所以;出入,进入;非常,意外。‎ 一、【河北省抚宁一中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余,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入。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馀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某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某。虏赵王迁及齐将颜聚,遂灭赵。‎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常居代雁门,备匈奴     备:防备 B. 赵王让李牧            让:指使 C. 王必用臣              必:一定要 D. 悉勒习战              勒:统率,组织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 B.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 C.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 D.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牧对待匈奴进犯的态度是防守不战,并“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原因是他明白攻打匈奴时机尚未成熟,不能够作无谓的牺牲,另一方面是为了消磨匈奴的斗志。‎ B. “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以及“赵王乃使赵某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这些事例充分表面了李牧坚持固执的一面。‎ C. 李牧复职后,依照王令施行严守政策。匈奴仍认为他是胆怯,后他一战大败匈奴,使其后十余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的边境的城池。‎ D. 李牧不仅能守,而且善战。大战匈奴,他采取了一系列的准备措施,以充实强化自己,引诱麻痹敌人,最后战术得当,击败了入侵者。‎ ‎【答案】‎ ‎1.B ‎2.A ‎3.C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这句话的含义是“李牧到达边境,按照原的法规、号令办事。匈奴好几年一无所得,但是人们始终认为李牧胆怯。守边的士兵常得到奖赏却不被使用,都希望与匈奴一战”,这段话主要是叙述事情,可以抓住主语及谓语,如“李牧”“匈奴”“边士”,根据各成分之间的关系来判断断句的正误。‎ ‎ ‎ ‎ ‎ 一、【河南省八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于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诏王翦军以伐燕。十月而拔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尽率其精兵东保于辽东。秦将李信追击燕王急,代王嘉乃遗燕王喜书曰:“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今王诚杀丹献之秦王,秦王必解,而社稷幸得血食①。”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其明年,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②,匿作于宋子。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彷徨不能去。每出言曰:“彼有善有不善。”从者以告其主,曰:“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家丈人③召使前击筑,一坐称善,赐酒。而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乃退,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嚯其目④。使击筑,未尝不称善。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朴秦皇帝,不中。于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①社稷幸得血食:国家或许得到保存。血食,享受祭祀。②庸保:帮工,伙计。庸,同“佣”。被雇用的人。③家丈人:东家,主人。④嚯其目:弄瞎他的眼睛。嚯,熏瞎。‎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B. 岸坐/客皆惊/ 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 不流涕/而去者。‎ C. 率坐客許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向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D. 举坐客竚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间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皇帝,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号。秦王嬴政统一中国,认为自己“徳兼三皇、功盖五帝”创“皇帝”一词作为向已的封号。‎ B. 社稷社,“社”游土神,“稷”指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C. 太子,指封建时代对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王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D. 诸侯,周初的诸侯由中央统一控制。春秋时,诸侯强大,周王室衰微,诸侯脱离周天子控制并出现割据纷争的局面。汉以后也称分封的诸王和列侯为诸侯。‎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秦王被燕同派刺客的行为激怒,立即增派军队前往赵国,并在十个月后攻克了燕国的都城蓟。‎ B.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派人搜查燕太子丹和荆轲的门客,高渐离改变姓名藏匿在宋子做佣工。‎ C. 高渐离在得知别人知道了他的身份圮,不再担惊受怕地躲藏了,于娃换h了自己原来的行装。‎ D. 秦始皇怜惜高渐离檀长击筑,于是赦免了他的死罪,熏瞎了他的眼睛,让他击筑。‎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 ‎(1)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 ‎(2)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 ‎【答案】‎ ‎1.D ‎2.C ‎3.C ‎4.(1)燕王就派使者杀了太子丹,准备把他的人头献给秦王,秦王又进军攻打燕国。(2)宋子城里的人轮流请他去做客,这消息被秦始皇听到。秦始皇召令他进见,有认识他的人,就说:“这是高渐离”。‎ ‎ ‎ 参考译文:‎ 于是秦王大发雷霆,增派军队前往赵国,命令王翦的军队去攻打燕国。十月攻克了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率领着全部精锐部队向东退守辽东。秦将李信紧紧地追击燕王,代王嘉就写信给燕王喜说:“秦军之所以追击燕军特别急迫,是因为太子丹的缘故。现在您如果杀掉太子丹,把他的人头献给秦王,一定会得到秦王宽恕,而社稷或许也侥幸得到祭祀。”此后李信率军追赶太子丹,太子丹隐藏在衍水河中,燕王就派使者杀了太子丹,准备把他的人头献给秦王。秦王又进军攻打燕国。此后五年,秦国终于灭掉了燕国,俘虏了燕王喜。‎ 第二年,秦王吞并了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通缉太子丹和荆轲的门客,门客们都潜逃了。高渐离更名改姓给人家当帮工,隐藏在宋子这个地方做工。时间长了,觉得很劳累,听到主人家堂上有客人击筑,走来走去舍不得离开。常常张口就说:“那筑的声调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伺候的人把高渐离的话告诉主人,说:“那个庸工懂得音乐,私下说是道非的。”家主人叫高渐离到堂前击筑,满座宾客都说他击得好,赏给他酒喝。高渐离考虑到长久地隐姓埋名,担惊受怕地躲藏下去没有尽头,便退下堂来,把自己的筑和衣裳从行装匣子里拿出来,改装整容来到堂前。满座宾客大吃一惊,离开座位用平等的礼节接待他,尊为上宾。请他击筑唱歌,宾客们听了,没有不被感动得流着泪而离去的。宋子城里的人轮流请他去做客,这消息被秦始皇听到。秦始皇召令进见,有认识他的人,就说:“这是高渐离。”秦始皇怜惜他擅长击筑,对完全赦免他感到为难。于是熏瞎了他的眼睛。让他击筑,没有一次不说好。渐渐地更加接近秦始皇。高渐离便把铅放进筑中,再进宫击筑靠近时,举筑撞击秦始皇,没有击中。于是秦始皇就杀了高渐离,终身不敢再接近从前东方六国的人了。‎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