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各地区2009届高三语文期末及最新模拟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
黑龙江200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9小题。
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讳世民,高祖第二子也,母曰太穆顺圣皇后窦氏。及高祖之守太原,太宗年十八。时,隋祚已终,太宗潜图义举。每折节下士,推财养客,群盗大侠,莫不愿效死力。及义兵起,乃率兵略徇西河,克之。大军西上贾胡堡,隋将宋老生率精兵二万屯霍邑,以拒义师。会久雨粮尽,高祖与裴寂议,且还太原,以图后举。太宗曰:“本兴大义,以救苍生,当须先入咸阳,号令天下,遇小敌即班师,将恐从义之徒一朝解体。还守太原,一城之地,此为贼耳,何以自全?”八月已卯,雨霁,高祖引师趣霍邑。太宗自南原率二骑驰下峻坂,冲断其军,引兵奋击,贼众大败,各舍仗而走;悬门发,老生引绳欲上,遂斩之,平霍邑。
至河东,关中豪杰争走赴义。太宗请进师入关,取永丰仓,以赈穷乏,收群盗以图京师。高祖称善。寻平京城,高祖辅政,受唐国内史,改封秦国公。义宁元年十二月,复为右元帅,总兵十万徇东都,及将旋,谓左右曰:“贼见吾还,必相追蹑,设三伏以待之。”俄而隋将段达率万余人自后至,度三王陵,发伏击之,段达大败。高祖受禅,拜尚书令,进封秦王。
武德元年九月,太宗又为元师以击仁杲,仁杲请降。既而诸将奉贺,因问曰:“始大王野战破贼,其主尚保坚城;王无攻具,轻骑腾逐,不待步兵,径薄城下,咸疑不克,而竟下之,何也?”太宗曰:“此以权道迫之,使其计不暇发,以故克也。此可谓成算,诸君尽不见耶!”诸将曰:“此非凡人所能及也。” (节选自《旧唐书•太宗本纪》)
代隋者唐,更十八君,垂三百年,而其治莫盛于太宗之为君也。诎己从谏,仁心爱人。有天下之志,有天下之材,又有治天下之效,然而又以其未备也,不得与先王并,而称极治之时。 (北宋曾巩《唐论》)
5.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隋祚已终 祚 :皇位国统
B.乃率兵略徇西河 徇 :巡行
C.各舍仗而走 仗:兵器
D.径薄城下 薄:逼近,迫近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此为贼耳,何以自全 ②大王来何操
B.①太宗又为元师以击仁杲 ②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
C.①咸疑不克,而竟下之 ②有志者事竟成
D.①及高祖之守太原 ②嬴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
7.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李世民“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的一组是 ( )
A.①及高祖之守太原,太宗年十八
②折节下士,推财养客
B.①本兴大义,以救苍生,当须先入咸阳,号令天下
②贼见吾还,必相追蹑,设三伏以待之
C.①太宗请进师入关,取永丰仓,以赈穷乏
②还守太原,一城之地,此为贼耳,何以自全
D.①度三王陵,发伏击之,段达大败
②王无攻具,轻骑腾逐,不待步兵,径薄城下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李世民十八岁时就已胸藏韬略,颇有政治远见了。他在举事之前就礼贤下士疏财交友,为举大事储备人才资源。
B.在起义遇阻时,李世民的父亲准备回师太原再作打算,李世民从战略的高度认为占领咸阳才是“自全”之策。
C.李世民率师入关,夺取永丰仓,打开粮仓救济穷人;并收容各部义军,准备进攻京城。面对这个城市,高祖非常高兴,并在不久后,封李世民为秦国公。
D.李世民能在李唐建国中建立卓越功勋,起到关键作用,既是由于他有卓越的军事智慧才能和勇敢无畏的非凡魄力,更是由于他有顺应时代要求的政治远见。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3分)俄而隋将段达率万余人自后至,度三王陵,发伏击之,段达大败。
译文:
(2)(3分)此可谓成算,诸君尽不见耶!”
译文:
(3)(2分)诎己从谏,仁心爱人。
译文:
5.B (徇:夺取) 6.A (A两个“何”都是疑问代词“什么” B前一个“为”是动词,意为“担任”;后一个“为”是介词“替”; C两个“竟”都是副词,前一个意为“竟然”,后一个意为“终于”; D两个“之”都是助词,前一个取消句子独立性,后一个意为“的”。)
7.B (A ① 说明李世民的年龄 ②表现李世民的政治远见。C①②都能表现李世民的政治远见。D①②都表现李世民的军事才能。)
8.C (不是率师入关,而是请求。)
9.
(1)不久,隋将段达果然率领一万多人马来到了,等越过三王陵之后,便让伏兵攻击他们,结果段达大败。
(2)这可以说是胸有成竹,各位都看不到这一点吗?
(3)他屈折自己,听从劝谏,心地仁厚,爱惜百姓。
哈尔滨师大附中2008—2009学年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0题。(9分,每小题3分)
临川靖惠王宏字宣达,文帝第六子也。长八尺,美须眉,容止可观。仕齐为北中郎桂阳王功曹史。宣武之难,兄弟皆被收。道人释惠思藏宏。及武帝师下,宏至新林奉迎。建康平,为中护军,领石头戍事。天监元年,封临川郡王,位扬州刺史,加都督。
四年,武帝诏宏都督诸军侵魏。宏以帝之介弟,所领皆器械精新,军容甚盛,北人以为百数十年所未之有。军次洛口,前军克梁城。宏部分乖方,多违朝制,诸将欲乘胜深入,宏闻魏援近,畏懦不敢进,召诸将欲议旋师。吕僧珍曰:“知难而退,不亦善乎。”宏曰:“我亦以为然。”柳惔曰:“自我大众所临,何城不服,何谓难乎?”裴邃曰:“是行也,固敌是求,何难之避?”马仙琕曰:“王安得亡国之言。天子扫境内以属王,有前死一尺,无却生一寸。”昌义之怒须尽磔,曰:“吕僧珍可斩也。岂有百万之师,轻言可退,何面目得见圣主乎!”朱僧勇、胡辛生拔剑而起曰:“欲退自退,下官当前向取死!”议者已罢,僧珍谢诸将曰:“殿下昨来风动,意不在军,深恐大致沮丧,欲使全师而反。”又私裴邃曰:“
王非止全无经略,庸怯过甚。吾与言军事,都不相入。观此形势,岂能成功。”宏不敢便违群议,停军不前。魏人知其不武,遗以巾帼。北军歌曰:“不畏萧娘与吕姥,但畏合肥有韦武。”武谓韦叡也。僧珍叹曰:“使始兴、吴平为元帅,我相毗辅,中原不足平。今遂敌人见欺如此。”乃欲遣裴邃分军取寿阳,大众停洛口。宏固执不听,乃令军中曰:“人马有前行者斩。”自是军政不和,人怀愤怒。
张惠绍次下邳,号令严明,所至独克,下邳人多有欲来降。惠绍曰:“我若得城,诸卿皆是国人;若不能破贼,徒令公等失乡,非朝廷吊人本意也。今且安堵复业,勿妄自辛苦。”降人咸悦。
九月,洛口军溃,宏弃众走。其夜暴风雨,军惊,宏与数骑逃亡。诸将求宏不得,众散而归。弃甲投戈,填满水陆,捐弃病者,强壮仅得脱身。宏乘小船济江,夜至白石垒,款城门求入。临汝侯登城谓曰:“百万之师,一朝奔溃,国之存亡,未可知也。恐奸人乘间为变,城门不可夜开。”宏无辞以对,乃缒食馈之。惠绍闻洛口败,亦退军。
宏自洛口之败,常怀愧愤,都下每有窃发,辄以宏为名,屡为有司所奏,帝每贳之。
宏未几复为司徒。普通元年,迁太尉、扬州刺史,侍中如故。七年四月薨,自疾至薨,舆驾七出临视。及薨,谥曰靖惠。
宏都下有数十邸出悬钱立券,每以田宅邸店悬上文券,期讫便驱券主,夺其宅。都下东土百姓,失业非一。帝后知,制悬券不得复驱夺,自此后贫庶不复失居业。晋时有钱神论,豫章王综以宏贪吝,遂为钱愚论,其文甚切。帝知以激宏,宣旨与综:“天下文章何限,那忽作此?”虽令急毁,而流布已远,宏深病之,聚敛稍改。(选自《南史》卷五一,有删节)
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军次洛口 次:驻扎
B.何难之避 之:助词,主谓之间,无义
C.遗以巾帼 以:介词,把
D.乃缒食馈之 缒:用绳子拴着往下放
9.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明萧宏“恃(武帝)宠而为”的一项是 ( )
①及武帝师下,宏至新林奉迎 ②宏部分乖方,多违朝制
③其夜暴风雨,军惊,宏与数骑逃亡 ④都下每有窃发,辄以宏为名
⑤自疾至薨,舆驾七出临视 ⑥期讫便驱券主,夺其宅
A.①②④ B.②③⑥ C.③④⑤ D.①⑤⑥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萧宏是染武帝的弟弟,曾被封为临川郡王。他虽没有才干,但凭借宗室近亲的身份先后担任扬州刺史,加都督等职,即便在统率大军北伐失败后,仍然能够继续担任侍中、司徒等要职。
B.天监四年,萧宏率领精锐部队进攻北魏。军容严整,北方人认为是一百多年来从来未有过的,但他畏敌如虎,胆怯不进,被北魏人讥为“萧娘”。
C.张惠绍在下邳统车,号令严明,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下邳百姓前来归降,张惠绍推行人性化的招降政策,处处为民着想,获得了百姓的支持。但是洛口大军失败后,他的努力也前功尽弃了。
D.萧宏极其贪财,曾经出借高利贷,用百姓的房屋做抵押,到期后就将原来的主人驱逐出去,夺取田宅。萧宏仗势敛财,官运亨通,皆与梁武帝国对弟弟的纵容是分不开的。
第Ⅱ卷 主观题(120分)
四、(23分)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马仙琕曰:“王安得亡国之言。天子扫境内以属王,有前死一尺,无却生一寸。
译文:
(2)天下文章何限,那忽作此?”虽令急、毁,而流布已远,宏深病之,聚敛稍改
译文:
8.B[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9.B[①迎接武帝大军,非恃宠而为;④别人冒用他的名义,不是他所为;⑤表示武帝与他的兄弟情深]
10.A[“能够继续担任侍中、司徒”,继续担任的是司徒,洛口之败后不久又担任司徒]
11.(1)马仙琕说:“王爷怎么能有这样的亡国之言,天子将扫平境内(的任务)交付给王爷,只有向前一尺而战死,不能向后一寸而求生。”
(2)“天下文章题目有那么多,为什么要做这个?”虽然命令赶快销毁,但流传已广,宏深深以为耻辱,聚敛的行为稍稍收敛。
2009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14题。
张克戬,字德祥,侍中耆曾孙也。第进士,历河间令,知吴县。吴为浙剧邑,民喜争,大姓怙势持官府。为令者踵故抑首,务为不生事,幸得去而已。克戬一裁以法,奸猾屏气。使者以状闻,召拜卫尉丞。初,克戬从弟克公为御史,劾蔡京。京再辅政,修怨于张氏,以微事黜克戬。
宣和七年八月,知汾州。十二月,金兵犯河东,围太原。太原距汾二百里,遣将银朱孛堇来攻,纵兵四掠。克戬毕力扞御。燕人先内附在城下者数十,阴结党欲为内应,悉收斩之。数选劲卒挠敌营,出不意焚其栅,敌惧引去。论功加直秘阁。
靖康元年六月,金兵复逼城。戍将麻世坚中夜斩关出,通判韩琥相继亡,克戬召令兵民曰:“太原既陷,吾固知亡矣。然义不忍负国家、辱父祖,愿与此城终始以明吾节,诸君其自为谋。”皆泣不能仰视,同辞而对曰:“公父母也,愿尽死听命。”乃益厉兵儆守。贼至,身帅将士披甲登陴(陴:城墙),虽屡却敌而援师讫不至。金兵破平遥,平遥为汾大邑,久与贼抗,既先陷,又胁降介休、孝义诸县,据州南二十村,作攻城器具。两遣使持书谕克戬,焚不启。具述危苦之状,募士间道言之朝,不报。十月朔,金益万骑来攻愈急。有十人唱为降语,斩以徇。诸酋列城下,克戬临骂极口,炮中一酋,立毙。度不得免,手草遗表及与妻子遗书,缒州兵持抵京师。明日,金兵从西北隅入,杀都监贾亶,克戬犹帅众巷战。金人募生致之。克戬归索朝服,焚香南向拜舞,自引决,一家死者八人。金将奉其尸礼葬于后园,罗拜设祭,为立庙。事闻,诏赠延康殿学士,赠银三百两、绢五百匹,表揭闾里。绍兴中,谥忠确。
(选自《宋史》)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姓怙势持官府 怙:依仗、凭借
B.阴结党欲为内应 阴:阴谋
C.愿与此城终始以明吾节 终始:偏义复词,到最后
D.焚香南向拜舞 南向:面对南方
12.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从正
面说明张克戬为人刚直、视死如归品质的一组是( )
①克戬一裁以法,奸猾屏气。
②克戬从弟克公为御史,劾蔡京。
③义不忍负国家、辱父祖。
④皆泣不能仰视。
⑤克戬归索朝服,焚香南向拜舞,自引决。
⑥葬于后园,罗拜设祭,为立庙。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④⑤⑥ D.①②③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张克戬担任吴县县令期间,一改过去县令明哲保身的为官之道,依靠法律制裁了向来飞扬 跋扈的当地大姓豪富,得到朝廷认可,被授予卫尉丞官职。
B. 张克戬知汾州期间,金兵包围了太原,并派将领银朱孛堇来攻打汾州。张克戬尽全力抵御敌人,先杀了城里的内应;然后出奇兵扰乱敌人,烧毁敌人营寨的栅栏,敌人畏惧退去。
C.在太原被围、汾州危急的情况下,张克戬身先士卒,拼死抵抗,金兵暗中派遣使臣送劝降书,张克戬看都没看,就焚烧了书信。
D.张克戬在保城无望的情况下,给朝廷写了上表给家人留了遗书,城破后穿朝服自杀身亡。张克戬死后,金人很佩服他,将他礼葬于后园,并拜祭致礼,为他立庙。
第Ⅱ卷(111分)
四、(25分)
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京再辅政,修怨于张氏,以微事黜克戬。(3分)
(2)贼至,身帅将士披甲登陴,虽屡却敌而援师讫不至。(3分)
(3)度不得免,手草遗表及与妻子遗书,缒州兵持抵京师。(4分)
11.B(阴:暗地里、暗中)
12.A(②陈述克戬从弟;④百姓为之感动;⑥为后人敬重、景仰。排除这三项)
13.C(事件的前提应在太原沦陷后,而不是在太原被围时。“暗中”也属无中生有)
14.(1)蔡京第二次执掌朝政,跟张氏结怨,因为小事就罢黜了张克戬的官职。修怨、以、黜
(2)金兵到了,张克戬亲自率领将士披上铠甲登上城墙(与敌人作战),虽然屡次击退敌兵,但是增援的部队最终没有到来。(帅、却、讫)
(3)张克戬考虑到最终不能逃脱一死,亲手写下给朝廷的遗表和给妻子、儿女(家人)的遗书,从城上把一名士兵缒下去,让他拿着遗表和遗书到京城去。(度、草、缒 ) (3分)
译文:
张克戬,字德祥,是侍中张耆的曾孙。考中进士后,做过河间县令,吴县知府。吴县是浙江的大城镇,民风骁悍,喜欢争夺,大姓人家依仗势力把持官府的行为。以往做县令的总是沿袭老规矩谨慎处事,都想做到在任职期间不生事端,能够侥幸离开罢了。张克戬到任后,依靠法律进行彻底制裁,奸猾之人大为收敛。使者把这种情况报告给朝廷,朝廷召见并授官卫尉丞。当初,张克戬堂弟张克公做御史,曾弹劾蔡京。蔡京第二次执掌朝政,跟张氏结怨,因为小事就罢黜了张克戬的官职。
宣和七年八月,张克戬做汾州知府。十二月,金兵进犯黄河以南,包围了太原。太原距离汾州只有二百里地。金兵派遣大将银朱孛堇前来攻打汾州,放纵士兵四处掠夺。张克戬尽全力阻击抵御敌人。有几十个燕人事先进城隐藏在城下,私下里勾结打算作为内应,张克戬把他们全部抓起来处死。张克戬多次挑选精悍的士卒骚扰敌营,出其不意焚毁敌兵营寨栅栏,金兵畏惧就撤兵了。张克戬凭功被加封为“直秘阁”。
靖康元年六月,金兵再次进逼汾州城。守将麻世坚在半夜里夺关出城,逃跑了,通判韩琥接着也阵亡了。张克戬召令士兵和百姓说:“太原已经陷落,我本来就知道汾州城会灭亡呀。但是从道义上讲,我不忍心辜负国家、辱没祖先,我愿意跟这座城池共存亡,以此来表明我的气节,各位还是自己作打算吧。”士兵和百姓都哭泣着不能仰脸看(张克戬),异口同声回答说:“您是我们的父母,我们愿意尽死力听从您的命令。”张克戬于是更加严格约束士兵,谨慎防守。金兵到了,张克戬亲自率领将士披上铠甲登上城墙(与敌人作战),张克戬虽然屡次击退敌兵,但是增援的部队最终没有到来。金兵攻占了平遥,平遥是汾州大镇,长久与金兵对抗,已经首先陷落了。金兵又胁迫介休、孝义诸县,使之投降。金兵占据了汾州南面二十个村庄,准备制作攻打汾州城的器具。金兵派遣两位使臣拿着书信劝降张克戬,张克戬连看都没看就烧掉了。张克戬详细阐述危急艰苦的情况,招募壮士从小道逃出上报朝廷,最终没有获得朝廷的答复。十月底,金兵增加上万骑兵前来攻打汾州,形势极为迫切。汾州城里有十个人散布投降的话,张克戬斩杀了他们示众。各位金兵首领站在城下,张克戬临城大声痛骂,用火炮击中敌人的一位首领,那位首领当场死亡。张克戬考虑到最终不能逃脱一死,亲手写下给朝廷的遗表和给妻子、儿女的遗书,从城上把一名士兵缒下去,让他拿着遗表和遗书到京城去。第二天,金兵从汾州城的西北角攻入,杀死都监贾直,张克戬还在率领众人巷战。金人悬赏招募能活捉张克戬的人。张克戬回家取出朝服,焚香面向南面祭拜,然后自杀,一家死了八口人。金兵将领抬着他的尸体依礼节埋葬在后园里,设祭坛排列拜祭,并为他修了一座庙。情况为朝廷所知,朝廷下诏封赠张克戬为康殿学士,赠送银子三百两、绢五百匹,并在乡里张榜颂扬。绍兴年间,谥号“忠确”。
黑龙江省2009届高三第二次摸底考试
三.文言文阅读(选择24分 每小题3分)
放鹤亭记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升高而望,得异境焉 升:登上
B.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和:和睦
C.隐德之士,狎而玩之 狎:亲近
D.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阴:北边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故《易》.《诗》以比贤人君子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B.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C.宜若有益而无损者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D.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1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B.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C.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D.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16.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记叙了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描写了放鹤亭四季景色
B.第二自然段通过对山人放鹤.收鹤的叙述,说明了放鹤亭得名的原因
C.第三自然段通过与山人的对话,明确表达了作者对“隐居之乐”的理解
D.作者最后引用山人所作放鹤.招鹤之歌作结,意境悠远,余韵绵长
1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2分)
译文:
(2)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4分)
译文:
赵逵字庄叔,其先秦人,家于资州。逵读书数行俱下,尤好聚古书,考历代兴衰治乱之迹与当代名人巨公出处大节,根穷底究,尚友其人。绍兴二十年,类省奏名,明年对策,论君臣父子之情甚切,擢第一。时秦桧意有所属,而逵独当帝意,桧不悦。即罢知举王雕,授逵左承事郎.签书剑南东川。帝尝问桧:“赵逵安在?” 桧以实对。久之,帝又问,除校书郎。逵单车赴阙,征税者希桧意,搜行橐皆书籍,才数金而已。既就职,未尝私谒,桧意愈恨。逵赓御制《芝草诗》有“皇心未敢宴安图”之句, 桧见之怒曰:“逵犹以为未太平耶?”又谓逵曰:“馆中禄薄,能以家来乎?”逵曰:“亲老不能涉险远。” 桧徐曰:“当以百金为助。”逵唯唯而已。又遣所亲申前言,讽逵往谢,逵不答,桧滋怒,欲挤之,未及而死。帝临哭桧还,即迁逵著作佐郎兼权礼部员外郎。帝如景灵宫,秘省起居惟逵一人。帝屡目逵,即日命引见上殿,帝迎谓曰:“卿知之乎?始终皆朕自擢。自卿登第后,为大臣沮格,久不见卿。秦桧日荐士,未尝一语及卿,以此知卿不附权贵,真天子门生也。”诏充普安郡生府教授。逵奏:“言路久不通,乞广赐开纳,勿以微贱为间,庶几养成敢言之气。”帝嘉之。二十六年,迁著作郎,寻除起居郎。入谢,帝又日:“秦桧炎炎,不附者惟卿一人。”逵曰:“臣不能效古人抗折权奸,但不与之同尔,然所以事丞相礼亦不敢阙。”又曰:“受陛下爵禄而奔走权门,臣不惟不敢,亦且不忍。”明年同知贡举,尽公考阅,以革旧弊,遂得王十朋.阎安中。……逵以疾求外,帝命国医王继先视疾,不可为矣。卒年四十一。帝为之抆泪叹息。逵尝自谓:“司马温公不近非色,不取非财,吾虽不肖,庶几慕之。”
18.下列句于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逵对独当帝意 当:适合
B.亲老不能涉险远 亲老:亲人和老人
C.逵不答,桧滋怒 滋:更加
D.寻除起居郎 寻:不久
19.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①侩以实对 ②能以家来乎 ③当以百金为助
④以此知卿不附权贵 ⑤勿以微贱为间 ⑥尽公考阅,以革旧弊
⑦逵以疾求外
A.①③⑤ B.②④ C.⑤⑦ D.③④⑥
20.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赵逵不附权贵的一组是
①论君臣父子之情甚切,擢第一。 ②逵单车赴阙。 ③逵唯唯而已。
④讽逵往谢,逵不答。 ⑤帝为之抆泪叹息。
A.①④ B.②③⑤ C.①②⑤ D.③④
21.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赵逵读书能考察历代兴衰治乱事迹和当代名人贤士的行为节操,深入探讨研究, 尊崇接近那些贤人。
B.赵逵中进士后因言论不合秦桧的心意而被罢免官职,后经皇帝询问才被任命为朝官,赴朝廷时,征税者迎合秦桧的心意搜查他的行囊。
C.赵逵在朝任官,秦桧既出言打击又想施惠拉拢,赵逵不为所动。秦桧死后,赵逵受皇帝信任升官。
D.赵逵直言奏告皇帝应广开言路使人敢言,后来他主管科举考试,能完全公正地考核察看考生,革除旧弊,选到了王十朋等人才。
22.翻译下面句子(6分)
(1)臣不能效古人抗折权奸,但不与之同尔,然所以事丞相礼亦不敢阙。(4分)
译文:
(2)吾虽不肖,庶几慕之。(2分)
译文:
13.B(唱和.应和)
14.A(都是介词,解释为用或拿)
15.C (“可以”古今都有能够的意思)
16.D (“山人所作放鹤.招鹤之歌”不对,应为苏轼所创作)
17(1)凭借这保全他们的真性,并闻名后世。(“全.名”皆为动词,各1分)
(2)独自整天在山涧峡谷中,啄食青苔,踩着白石头。( “独”为独自之意,不可译作唯独,1分;省略谓语,1分;介宾结构后置,1分;“履”译作踩.踏,1分)
参考译文:
熙宁十年的秋天,彭城一带发大水。云龙山人张某的草房,大水淹到大门一半高的地方。第二年春天,水退落了,他便把家搬到原来住处的东面,东山的山脚下。登高远眺,发现一处风景特异的地方,就在那上面建了一所亭子。彭城的山,山岭环绕四周,隐隐约约像个大玉环,唯独缺掉了西边的一面,而云龙山人所筑的亭子正好对着那个缺口。春夏之交,花草繁茂,树木参天;秋天月明之夜,冬季雪飘之后,千里一片银白色;刮风.下雨,天色或阴或明的时候,俯视仰望山间的景象,更是瞬息万变。
山人饲养了两只仙鹤,训练得很驯服又善于飞翔。清晨向西山那个缺口处放出去,任凭它们自由飞翔,有时它们停立在水边的田地里,有时翱翔在云天上,傍晚便向东山飞回,所以山人把这座亭子叫做“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常带着宾客僚属前去看望云龙山人,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以此为乐。曾斟酒举杯向山人敬酒,并对他说:“您知道隐居的乐趣吗?即使是面南而坐的帝王,也无法与他交换的。《易经》上讲:‘鹤在幽深隐蔽处呜叫,它的小鹤便应和着一起鸣叫。’《诗经》上也说:‘鹤在深泽呜叫,声音直传到天上。’大概是因为仙鹤这种鸟,清高旷远,悠闲自在,超然于尘世之外,所以《易经》.《诗经》的作者,都用它来比喻贤人君子。隐居的有德之士,
亲近它,玩赏它,应该是有益无害的。但是卫懿公却因喜爱仙鹤而使自己的国家灭亡。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都认为使事业荒废,性情迷惑,道德败坏,祸患产生,没有比酒更厉害的东西了。可是刘伶.阮籍这些人,却凭借这保全他们的真性,并闻名后世。唉!至尊的帝王,即使是清远闲放像仙鹤那样的鸟也不能喜好,喜好它便会亡国。但是隐居山林远离尘世的人,即使是像酒那种能使人荒惑败乱的东西,却不能对他们构成危害,更何况像鹤那样美好的飞禽呢?由此看来,隐居的乐趣和做帝王的乐趣,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云龙山人高兴地笑着说:“真有这样的道理啊!”于是我便作了放鹤.招鹤的歌。歌词是:“仙鹤飞去啊,飞向那西山的缺口,翱翔在高高的蓝天,向下俯览啊,选择最好的地方去休憩。翻过身来收起翅膀,好像准备降落了啊,忽然发现了什么,又矫健地搏击长空。独自整天在山涧峡谷中来回啊,嘴啄青苔脚踩白石。仙鹤飞回来啊,回到东山的北面,山下有人啊,他戴着黄色的帽子,踏着草编的鞋子,穿着粗布衣服,正在弹琴。他亲自耕作,收获粮食以自给啊,把多余的用来喂养你。飞回来飞回来啊,西山不可以长久地停留下去。”
18.B.(“亲老”应指“父母亲年老”)
19.C.(①句中“以”是介词,按照;②句中的“以”是介词,把;③句中的“以”是介词用;④句中的“以”是介词,凭;⑤句中的“以”是介词,因为;⑥句中的“以”是连词,而;⑦句中的“以”是介词,因为)
20.D
21.B.(“被罢免官职”不合文意,应是“罢免主管科举的王暇,任命赵逵为地方官员”)
22.(1) 我不能效仿古人抗拒驳斥权贵好佞,只是不和他们同流合污而己,然而用来侍奉宰相的礼节也不敢缺失。 (但,尔,所以,阙各1分)
(2)虽然我的品行不值得称道,但很想自己能敬佩仿效他的为人。(庶几,不肖各1分,共2分)
参考译文:
赵逵宇庄叔,他的祖先是秦地人,在资州安家。赵逵读书一目数行,尤其喜欢收聚古书考察历代兴衰治乱的事迹,以及当代名人大贤立身进退的节操,深入探讨研究,尊祟接近那些贤人。绍兴二十年,他在分类的尚书省考试中入围得到提名,第二年参加对策考试,谈论君臣父子之间的情感非常恳切,提拔为第一名。当时秦桧心中有别的人选,可是惟独赵逵适合皇帝的心意,秦桧不高兴。秦桧当即罢免了主管科举考试的王雕,任命赵逵为左承事郎.签书剑南东川。皇帝曾问秦桧:“赵逵在哪里?”秦桧按照实情回答。过了很久,皇帝又问赵逵在哪儿,这才任命赵逵为校书郎。赵逵只乘一辆车赴皇宫,征收关税的人迎合秦桧的心意,搜查赵逵的旅行袋子,发现里边全是书籍,只有很少的金钱而已。赵逵就职以后,不曾私下拜见秦桧,秦桧更加怨恨。赵遣在皇帝写的《芝草诗》后面续写诗句,他的诗中有“皇心末敢宴安图”的句子,秦桧见到这诗句发怒说:“赵逵还认为不太平吗?”又对赵逵说:“你在馆阁中俸禄少,能把家迁来吗?”赵逵说:“我的父母亲年老不能走又险又远的路。”秦桧缓了缓说:“我会用百两银子帮助你。”赵逵只是连声应答敷衍而已。过后秦桧又派他亲近的人重复先前的话,暗示赵逵去答谢秦桧,赵逵不答复,秦桧更加愤怒,想要陷害他,没有来得及做到就死了。皇帝参加了秦桧的丧礼回来,立即提升赵逵为著作佐郎兼代理礼部员外郎。皇帝去景灵宫,尚书省随宰相入见皇帝的只有赵逵一个人。皇帝多次注视赵逵,当天命令引见赵逵上殿,皇帝迎上去对他说:“你知道吗?始终都是我自己提拔你。自从你中进士后,被大臣们阻止,我很久见不到你。秦桧每天推荐人,不曾有一句话提到你,我凭这个知道你不依附权贵,你真是天子的门生啊。”下令赵逵充任普安郡王府教授。赵逵上奏:“进谏的途径很久不通了,请求你批准广开言路采纳意见,不要因为进言的人身份微贱而构成障碍,希望养成人们敢于说话的风气。”皇帝认为他说得好。绍兴二十六年,赵逵升任著作郎,不久被任命为起居郎。赵逵入宫答谢,皇帝又说:“秦桧势力很大,不依附他的只有你一个人。”赵逵说:“我不能效仿古人抗拒驳斥权贵好佞,只是不和他们同流合污而己,然而用来侍奉宰相的礼节也不敢缺失。”他又说,“接受陛下的官位和俸禄却奔走在权贵的门下,我不仅不敢这样做,而且也不忍心这样做。”第二年赵逵与礼部长官一同主管科举考试,赵逵能完全公正地考核品评,革除了旧时的弊端,于是选到了王十朋.阎安中……赵逵因为疾病请求调出朝廷,皇帝命令国医生继先给他看病,他的病己无法救治。终年四十一岁。皇帝因为他而拭泪叹息。赵逵曾经谈到自己说:“司马光不逾越礼义去接近女色,不接受不合道义的财物;虽然我的品行不值得称道,但很想自己能敬佩仿效他的为人。”
2008-2009学年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9—13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玠①大更敝政,遴选守宰,筑招贤之馆于府之左,供张一如帅所居,下令曰:“集众思广忠益,诸葛孔明所以用蜀也。欲有谋以告我者,近则径诣公府,远则自言于郡,所在以礼遣之。高爵重赏,朝廷不吝以报功,豪杰之士趋期立事,今其时矣。”士之至者,玠不厌礼接,咸得其欢心,言有可用,随其才而任之,苟不可用,亦厚遗谢之。
播州冉氏兄弟琎、璞,有文武才,隐居蛮中,前后阃帅辟召,坚不肯起。闻玠贤,相谓曰:“是可与语矣。”遂诣府上,玠素闻冉氏兄弟,刺入即出见之,与分庭抗礼,宾馆之奉。冉安之若素有,居数月,无所言。玠将谢之,乃为设宴,玠亲主之.酒酣,坐客方纷纷竞言所长,琎兄弟饮食而已。玠以微言挑之,卒默然.玠曰:“是观我待士之礼何如耳;”明日,更别馆以处之,且日使人窥其所为。兄弟终日不言,惟对踞,以垩画地,为山川城池之形,起则漫②去。如是又旬日,请见玠,屏人曰:“某兄弟辱明公礼遇,思有少裨益,非敢同众人也。为今日西蜀之计,其在徙合州城乎?”玠不觉跃起,执其手曰:“此玠志也,但未得其所耳。”曰:“蜀口形胜之地莫若钓鱼山,请徙诸此,若任得其人,积粟以守之,贤于十万师远矣,巴蜀不足守也。” 玠大喜曰:“玠固信先生非浅士,先生之谋,玠不敢掠以归己。”遂不谋于众,密以某谋闻于朝,请不次官之.昭以琎为承事郎,璞为承务郎.徙城之事,悉以任之……
卒筑青居、大获、钓鱼、云顶凡十余城,皆因山为垒,棋布星分,为诸郡治所,屯兵聚粮为必守计。又移金⑧戎于大获,以护蜀口;移沔戎于青居,兴戎先驻合州旧城,移守钓鱼共备内水④。移利戎于云顶,以备外水。于是如臂使指,气势联络。又属嘉定(知府)开屯田于成都,蜀以富实。
[注]①余玠,南宋淳宗时曾任四川安抚制置使。②漫,抹掉。⑧金,金州;后文“沔”、 “兴”、“利”即沔州、兴州、利州。④内水,蜀人以涪江为内水,以岷江为外水。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供张一如帅所居。 供张:指陈设之物
B. B.所在以礼遣之。 遣:送
C.请不次官之。 不次:不差的
D.又移金戎于大获。 戎:军队、军事力量
10.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玠以微言挑之,卒默然 ②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B.①遂不谋于众, ②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C.①士之至者,玠不厌礼接 ②先生之谋,玠不敢掠以归己
D.①供张一如帅所居 ②远则自言于郡,所在以礼遣之
11.下面全都是表现余玠礼待、提拔人才的一项是( )
①玠大更敝政,遴选守宰。
②士之至者,玠不厌礼接,咸得其欢心,言有可用,随其才而任之,苟不可用,亦厚遗谢之。
③玠将谢之,乃为设宴,玠亲主之。
④是观我待士之礼何如耳。
⑤遂不谋于众,密以某谋闻于朝,请不次官之。
⑥昭以琎为承事郎,璞为承务郎。
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①③⑥
12.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朝廷的支持下,余玠镇守蜀中广开言路、重用人才,除弊政,收到了显著成效。
B.在余玠贤德感召下,冉氏兄弟毅然出山,慎思之后,提出在西蜀合理布防的策略。
C.“是观我待士之礼何如耳。”这是余玠的内心独白,他的耐心是出于对人才的尊重。
D.冉氏兄弟认为巴蜀之地不值得戍防,余玠甚以为然,于是将军队移至钓鱼山一带。
第Ⅱ卷(13-22题,共114分,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四、(22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欲有谋以告我者,近则径诣公府,远则自言于郡,所在以礼遣之。(5分)
(2冉安之若素有,居数月,无所言。(3分)
9.C (不次,不必拘泥于等级)
10.D (两个“所”字均为助词,与后面的动词组成所字短语。A项, “以”字,前一个为 介词,解作“用” “拿”;后一个为连词,表目的性,解为“以便”。B项,两个“于”字同为介词,前一个解作“与”“和”、后一个表被动解作“被”。C项,前句“之”取消句子独立性,后句“之”定语与中心词的标志。)
11.( B)12. D.(“冉氏史弟认为巴蜀之地不值得戍防”,是对“巴蜀不足守也”的误解, “不足守”是不难防守的意思。)
13.(1) 答:要有策谋想告诉我的人,在近处就径直来公府,在远处可自行到所在的郡府(去谈),
官府要以礼相送。(5分)(2) 答:冉氏兄弟以平常的心态接受;过了数月,也没有谈什么(建议)。(3分)
【参考译文】余玠大力改革弊政,遴选郡守县宰,在自己的帅府旁修筑招贤馆,陈设完全同主帅的住所一样,下令:“集众思广忠益,是诸葛孔明用来治理蜀地的办法。有策谋想告诉我的人,在近处就径直来公府,在远处可自行到所在的郡府(去谈),官府要以礼相送。朝廷(也会)不吝惜以高爵重赏酬报的。豪杰之士随时世而动要求建立功业,现在正是时机。”士人来到后,余玠不厌其烦以礼接待。(来者)都得到余玠的真诚欢迎,所献策谋可采纳的,(余玠)按献策人的才能予以任用,如果不能采用,也赠厚礼对其表示感谢。
播州冉琎、冉璞兄弟俩,有文才武略,隐居在少数民族区域,前后经几任外任的将帅召,坚决不肯就职。他们听说余玠贤明,相互商量:“这样,可以与他谈谈。”于是前往帅府。余玠素闻冉氏兄弟(之名),看到名片请冉氏兄弟进府邸并立即会见他们,施以平等的礼节,(给予)在宾馆(休憩)的待遇。冉氏兄弟以平常的心态接受;过了数月,也没有谈什么(建议)。余玠准备向他们问候请教,于是为他们设宴。余玠亲自主持宴会。酒喝到畅快的时候,在座的来客纷纷争着讲自己策谋的高明,而冉氏兄弟只是饮酒用餐而已。余玠以含蓄的话语引导他们,最终(他们)还是默默无言。余玠(心里)说:“他们不过是在看我将怎样礼待有识之士罢了。”
第二天,让(二人)换住另一处宾馆,并派人天天在暗中观察他们的作为。(派去的人发现)冉氏兄弟终日不讲话,只是面对面蹲着,用白垩土在地上画些山川城池的图形,起身后就涂抹掉。这样,又过了十日,(二人)请求会见余玠。(见面后)让其他人退出,才说: “我们兄弟愧对明公的礼遇,所思谋的建议(对您)只有微小的帮助,所以不敢同众人所言相比”。作为今日(固守)西蜀之计,恐怕是在于迁移合州城(防务)吧?余玠(听罢)不觉一跃而起,拉住二人的手说:“这正合我的心意,只是我没有想到合适的地方。”(冉氏兄弟)说:“蜀中关隘,地势优越的莫过于钓鱼山,将合州城迁移至此,如用人得当,积贮粮食守住钓鱼山,(那就)远胜过十万军队,巴蜀便不难防守了。”余玠大喜说: “我始终相信先生非浅薄之士,先生的策谋,我不敢掠为已有。”于是不再与众人商议,秘密将这个计划向朝廷报告,并请求不要拘泥等级授予他们兄弟官职。(朝廷)昭封冉琎为承事郎,冉璞为承务郎。迁城之事,全委任他们(督办)……
最终建成青居、大获、钓鱼、云顶共十余座城池,都依山势构筑营垒,星罗棋布,作为各州郡治所,屯兵聚粮制定坚守的方案。又转移金州的军队到大获,以守护蜀中关隘;转移沔州的军队到青居城:兴州的军队暂驻合州旧城,后移守钓鱼城,共同防备内水气带(的敌扰)。转移利州军队到云顶城,以防备外水一带(的敌扰)。在这种布防下,(调度兵力)如以臂控制使唤手指(一样自如),(各成兵力的)气势联通。余玠又指令嘉定(知府)在成都辟地屯垦,蜀中因此殷实富足。
黑龙江兴凯湖高级中学2009届高三综合测试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臣伏见天后时,有同州下邽人徐元庆者,父爽为县尉赵师韫所杀,卒能手刃父仇,束身归罪。
议曰:先王立礼,所以进人也;明罚,所以齐政也。夫枕干雠敌,人子之义;诛罪禁乱,王政之纲。然则无义不可以训人,乱纲不可以明法。故圣人修礼理内,饬法防外,使夫守法者不以礼废刑,居礼者不以法伤义;然后暴乱不作,廉耻以兴,天下所以直道而行也。
然按之国章,杀人者死,则国家画一之法也。法之不二,元庆宜伏辜。又按《礼》经,父雠不同天,亦国家劝人之教也。教之不苟,元庆不宜诛。然臣闻在古,刑之所生,本以遏乱。仁之所利,盖以崇德。今元庆报父之仇,意非乱也;行子之道,义能仁也。仁而无利,与乱同诛,是曰能刑,未可以训。元庆之可宥,显于此矣。然而邪由正生,理心乱作。昔礼防至密,其弊不胜;先王所以明刑,本实由此。今傥义元庆之节,废国之刑,将为后图,政必多难;则元庆之罪,不可废也。何者?人必有子,子必有亲,亲亲相雠,其乱谁救?故圣人作始,必图其终,非一朝一夕之故,所以全其政也。故曰:“信人之义,其政不行。”且夫以私义而害公法,仁者不为;以公法而徇私节,王道不设。元庆之所以仁高振古,义伏当时,以其能忘生而及于德也。今若释元庆之罪以利其生,是夺其德而亏其义;非所谓杀身成仁,全死无生之节也。
如臣等所见,谓宜正国之法,置之以刑,然后旌其闾墓,嘉其徽烈,可使天下直道而行。编之于令,永为国典。谨议。
(选自陈子昂《复仇议状》,略有删改)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王立礼,所以进人也 进:提拔
B.元庆宜伏辜 辜:罪
C.教之不苟,元庆不宜诛 苟:马虎
D.然后旌其闾墓 旌:表彰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居礼者不以法伤义 B.仁之所利,盖以崇德
斧斤以时入山林 今已亭亭如盖矣
C.今若释元庆之罪以利其生 D.编之于令,永为国典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苟全性命于乱世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议论文,文章谈法说礼,先叙后议,叙议结合,通过徐元庆“手刃父仇,束身归罪”这一案例,阐述了“礼”与“法”的辩证关系。
B.作者认为,对徐元庆不予处置,于法不容;予以处置,于礼不合。这就是徐元庆案的特殊性。
C.在作者看来,徐元庆杀害朝廷命官,虽然触犯“国章”,有违“政纲”,但为父报仇,情有可原,束身归罪,勇气可嘉,所以其罪可恕。
D.作者认为,徐元庆之所以孝义高尚超过古人,行为正义使当时的人佩服,是因为他舍生忘死达到了道德标准,这个道德标准是符合礼义的。
第Ⅱ卷(非选择题,120分)
四、(24分)
11.把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父爽为县吏赵师韫所杀,卒能手刃父仇,束身归罪。(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然按之国章,杀人者死,则国家画一之法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3)人必有子,子必有亲,亲亲相雠,其乱谁救?(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9.D(均为介词“在”。A介词“因为”/介词“按照”。B连词/名词,“车盖”。C助词“的”/取独,用于主谓之间)
10.C(“其罪可恕”错)
11.(10分)
(1)他的父亲徐爽被县尉赵师韫杀了,徐元庆最后能亲手杀掉他父亲的仇人,然后把自己绑起来,投案自首。(4分)
(2)然而,依据国家法律,杀人的人应当处死,这是国家统一的法规。(3分)
(3)每个人都有儿女,每个儿女都有父母,如果都由于敬爱父母而互相报仇,那么这种混乱的局面靠谁来挽救呢?(3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据我了解,则天皇后时,同州下邽有个叫徐元庆的人,他的父亲徐爽被县尉赵师韫杀了,他最后能亲手杀掉他父亲的仇人,然后把自己绑起来,投案自首。
我认为:先王制订礼义,是用来约束人们,催其上进的;严明刑罚,是用来整顿政治的。枕着武器,伺机报仇,是为人子女的孝义;惩杀罪人,防止作乱,是帝王统治天下的政纲。既然如此,那么没有孝义就不能教育人民,政纲混乱就不能严明法制。所以圣人制订礼制,梳理人们的思想,整饬法令,约束人们的行动,使这些掌管法制的人不因为礼义而废弃刑律,遵守礼制的人不因法规而妨害礼义,这以后暴乱才会不发生,廉洁知耻之风就能蔚然兴起,天下就能按正道顺利发展了。
然而,依据国家法律,杀人的人应当处死,这是国家统一的法规。执法不能两样,徐元庆应该伏罪。又据《礼》,父仇不共戴天,也是国家勉励人尽孝的教化内容;教化不能马虎,徐元庆不应被处死,但我听说从前刑罚的产生,本来是用来制止暴乱的,讲求仁德可获取益处,人们大都崇尚德行。现在元庆报杀父之仇,本意不是作乱,只是尽子女的孝道,教子属于仁德。讲仁德却得不到益处,与作乱一样都被处死,这虽叫执法不二,却不能用来教育人。在这一点,就可公开宽恕元庆的罪行。但是,如能使邪恶有了合法的产生根源,作乱也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从前借助礼教来周密防范作恶,它的弊端数不胜数;先王之所以严明刑罚,根本原因就在这里。现在如果认定元庆的孝道是正义的,而废止国家的刑法,(把这)作为将来处理类似行为的原则,国家必定会多灾多难;那么对于徐元庆的过错,不能免除责罚。每个人都有儿女,每个儿女都有父母,如果都由于敬爱父母而互相报仇,那么这种混乱的局面靠谁来挽救呢?圣贤君主开始做一件事,必定考虑到它的后果,而这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因而必须使法律全面完备。所以说:“发扬人们的正义,势在必行。”况且因孝义而妨害公法,是仁德的人所不做的,用公法迁就私情的行为,王道就不能施行,徐元庆之所以教义高尚超过古人,正义的行为使当时的人佩服,是因为他舍生忘死达到了道德标准.今天如果赦免了元庆的罪行而让他快乐地活着,就是磨灭了他的德行,损伤了他的义节,就不是所说的杀身成仁,舍身全节的节操了。
依我辈所见,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按照刑律处死元庆,然后在他的墓前立碑表彰,赞颂他的美好节操,这样,可以使天下按正道顺利发展。把这个案件载入国家法律,永远作为国家法典,恭谨呈上建议。
2008-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0题(9分,每小题3分)
陈轸者,游说之士。与张仪俱事秦惠王,皆贵重,争宠。张仪恶陈轸于秦王曰:“轸重币轻使秦楚之间,将为国交也。今楚不加善于秦而善轸者,轸自为厚而为王薄也。且轸欲去秦而之楚,王胡不听乎?”王谓陈轸曰:“吾闻子欲去秦之楚,有之乎?”轸曰:“然。”王曰:“仪之言果信矣。”轸曰:“非独仪知之也,行道之士尽知之矣。昔子胥忠于其君而天下争以为臣,曾参孝于其亲而天下愿以为子。故卖仆妾不出闾巷而售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于乡曲者,良妇也。今轸不忠其君,楚亦何以轸为忠乎?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王以其言为然,遂善待之。
居秦期年,秦惠王终相张仪,而陈轸奔楚。楚未之重也,而使陈轸使于秦。过梁,欲见犀首。犀首者,魏之阴晋人也,与张仪不善。犀首谢弗见。轸曰:“吾为事来,公不见轸,轸将行,不得待异日。”犀首见之。陈轸曰:“公何好饮也?”犀首曰:“无事也。”曰:“吾请令公厌事可乎?”曰:“奈何?”曰:“田需约诸侯从亲,楚王疑之,未信也。公谓于王曰:‘臣与燕、赵之王有故,数使人来,曰“无事何不相见”,愿谒行于王’。王虽许公,公请毋多车,以车三十乘,可陈之于庭,明言之燕、赵。”燕、赵客闻之,驰车告其王,使人迎犀首。楚王闻之大怒,曰:“田需与寡人约,而犀首之燕、赵,是欺我也。”怒而不听其事,齐闻犀首之北,使人以事委焉。犀首遂行,三国相事皆断于犀首。轸遂至秦。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张仪恶陈轸于秦王曰 恶:厌恶
B.不出闾巷而售者 售:买入
C.吾请令公厌事可乎 厌事:担任很多的事
D.行道之士尽知之矣 行道:推崇道义
9.下列各项中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今楚不加善于秦而善轸者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B.犀首见之 夜驰之沛公军
C.愿谒行于王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D.吾为事来 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轸面对秦王的质问,肯定张仪的看法,是以退为进,体现了游说之士的权谋机变。
B.陈轸阐述自己的观点、取譬设喻,言之成理,使秦惠王深信不疑,并进而善待他。
C.陈轸、张仪、犀首都是能够倾邦覆国的说客,相互之间争宠妒能,挑起了许多纷争。
D.经过陈轸的精心策划,使本无所事事的犀首一时垄断了燕、赵、齐三国的相国事务。
第II卷(非选择题120分)
四.(23分)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楚未之重也,而使陈轸使于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C 9.A 10、C 11、参见译文
六、(12分)
陈轸是个游说之士。他与张仪同为秦惠王做事,都受到重用,二人常常争宠。张仪向秦惠王讲陈轸的坏话说:“陈轸携带大量钱财随时出使于秦、楚两国之间,本应搞好两国的邦交。现在楚国并没有对秦国更亲善,却对陈轸很好,这是因为陈轸替自己打算多而替大王想得少的缘故啊。而且陈轸想要离开秦国投奔楚国,大王为何不让他离开呢?”惠王问陈轸道:“我听说你想要离秦投楚,有这回事吗?”陈轸答道:“有。”惠王说:“张仪的话果然被证实了。”陈轸说:“这 件事不单是张仪知道,连路上的行人也尽都知道。过去伍子胥对他的国君忠心,因而各国诸侯争相拉他到本国为臣;曾参对他的双亲孝敬,因而各家父母都希望让他 作为自己的儿子。所以被卖的仆妾不用走出家门街巷便被买去的,就是好仆妾;被丈夫抛弃的妇女能再嫁在本乡本里的,那是好妇人。现在如果我对我的国君不忠 心,楚王又怎么会拿我做忠臣看待呢?忠心尚且被抛弃,我不往楚国又投奔何处呢?”秦惠王感到陈轸的话说得对,于是便很好地对待他陈轸在秦国住了一年,秦惠王终究任用张仪为相国,于是陈轸投奔楚国。楚国并没有重用他,却派他出使秦国。陈轸路过魏国时,想要看望犀首。犀首推辞不见。陈轸说:“我是为要事而来,你不见我,我就要离开这里了,不能等到其它日子。”犀首便会见了陈轸。
陈轸问:“你怎么喜欢饮起酒来了呢?”犀首答说:“没有事啊。”陈轸说:“请让我使你的事情多起来,行吗?”犀乎问道:“怎么办呢?”陈轸说:“魏相田需邀约各国诸侯合纵联盟结好,楚王持怀疑态度而不相信他。你去对魏王说:‘我与燕、赵两国的国君有旧交,他们多次派人来对我说“你闲着没事怎么不来见见面”,我希望到他们那里去拜见一下。’魏王即使同意你,你也不必多要车辆,只需把三十辆车子摆在庭院内,公开说要到燕、赵两国去。”燕、赵两国的在魏国作客的人听到这个消息,忙飞车禀告各自的国君,两国都派人到魏迎接犀首。楚王闻知此事大怒,说:“魏相田需来与我结约,而他们的犀首却前往燕、赵两国,这分明是欺骗我啊!”楚王愤怒之下,不理会田需的建议,齐王听说犀首去北方,也派人把国事托付给他。犀首于是启程,燕、赵、齐三国的相国事务都归犀首决定。陈轸于是到了秦国。
黑龙江省2009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37分)
(一)
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勾践辞曰:“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罪也。如寡人者,安与知耻?请姑无庸战。”父兄又请曰:“越四封之内,亲吾君也,犹父母也。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勾践既许之,乃致其众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不患其志行之少耻也,而患其众之不足也。今寡人将助天灭之。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也。进则思赏,退则思刑;如此则有常赏。进不用命,退则无耻,如此则有常刑。”果行,国人皆劝,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又郊败之。遂灭吴。
8.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 节:克制
B.寡人闻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 患:担心
C.进则思赏,退则思刑 思:想到
D.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 死:死亡。
9.对下列句子加点词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国之父兄请曰 ②请复战 ③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 ④如寡人者,安与知耻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其”字意义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其有敢不尽力者乎 ②乃致其众而誓之 ③执其手而与之谋
④父勉其子,兄勉其弟 ⑤欲其旅进旅退也 ⑥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④/③⑥/⑤
C.①/②③⑤/④⑥ D.①/②③⑥/④⑤
(二)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嗔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不恐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1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②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③樊哙侧其盾以撞 ④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1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内:入内
B.哙遂入,披帷西向立 西:向西
C.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王:称王
D.封闭宫室,还军霸上 军:驻扎
13.对下列句子加点词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则与一生彘肩 ②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③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不恐胜 ④劳苦而功高如此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三)
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门人曰:“闻
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②羔豚者弗饰贾①;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齐人闻而惧,曰:“孔子为政,必霸;霸则吾地近焉,我之为先并矣。盍致地焉?”黎鉏曰:“请先尝沮之;沮之而不可则致地,庸迟乎?”于是选齐国中女子好者八十人,文马三十驷,遗鲁君,陈女乐文马于鲁城南高门外。季桓子乃语鲁君为周道游,往观终日,怠于政事。孔子遂行。桓子喟然叹曰:“夫子罪我,以群婢故也夫!”
(五年后)季桓子病,辇而见鲁城,喟然叹曰:“昔此国几兴矣,以吾获罪于孔子,故不兴也。”顾谓其嗣康子曰:“我即死,若必相鲁;相鲁,必召仲尼。”后数日,桓子卒,康子代立。已葬,欲召仲尼。公之鱼曰:“昔吾先君用之不终,终为诸侯笑。今又用之,不能终,是再为诸侯笑。”康子曰:“则谁召而可?”曰:“必召冉求③。”于是使使召冉求。冉求将行,孔子曰:“鲁人召求,非小用之,将大用之也。”是日,孔子曰:“归乎!归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吾不知所以裁之。”子赣知孔子思归,送冉求,因诫曰“即用,以孔子为招”云。 选摘自《孔子世家》(有删节)
[注] ①贾:同“价”,价格。 ②粥:通“鬻”,卖。 ③冉求:与后面的子赣同为孔子的学生。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大司寇行摄相事 摄:代理
B.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 下:谦虚地对待
C.于是选齐国中女子好者八十人 好:美丽
D.送冉求,因诫曰 诫:勉励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我之为先并矣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B.季桓子乃语鲁君为周道游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C.以吾获罪于孔子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D.吾不知所以裁之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为政有方,鲁国上下知礼守序,齐人闻风恐惧。
B.齐人献女乐文马迷惑鲁国君臣,终致孔子离开鲁国。
C.桓子在病重将死时承认当初没有重用孔子是个错误。
D.康子未遵“必召仲尼”的遗训,舍孔子而改召冉求。
1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
(2)沮之而不可则致地,庸迟乎?
(3)昔吾先君用之不终,终为诸侯笑。
(四) 古文翻译语段(14分)
宓子贱治亶父,恐鲁君之听谗人,而令己不得行其术也,将辞而行,请近吏二人于鲁君,与之俱至于亶父。邑吏皆朝,宓子贱令吏二人书。吏方将书,宓子贱从旁时掣摇其肘。吏书之不善,宓子贱为之怒。①吏甚患之,辞而请归。宓子贱曰:“子之书甚不善,子勉归矣。”二吏归报于君,曰:“宓子贱不可为书。”君曰:“何故?”②对曰:“宓子贱使臣书,而时掣摇臣之肘,书恶而有甚怒。此臣所以辞而去也。”鲁君太息而叹曰:“宓子以此谏寡人之不肖也!寡人之乱宓子,而令宓子不得行其术,必数有之矣。③微二人,寡人几过!”遂发所爱,而令之亶父,告宓子曰:“自今以来,亶父非寡人之有也,子之有也。有便于亶父者,子决为之矣。”
18.(1)吏甚患之,辞而请归。(4分)
(2)对曰:“宓子贱使臣书,而时掣摇臣之肘,书恶而有甚怒。此臣所以辞而去也。”(6分)
(3)微二人,寡人几过!(4分)
8. D (D.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 死:死亡。(为……效死))
9. B
10. A
11. D
12. A
13. C
14.D(这里的“诫”是“叮嘱”的意思。勉励与“以孔子为招”意思不附。)
15.C(因为,A项前者表被动,后者动词,给予;B项前者于是,后者才;D项前者代词,后者结构助词,的)
16.C(不是“没有重用”,而是“用之不终”。)
17 .(10分)
(1)在路上出行的男人和女人各走一边,掉在路上的东西没有人捡拾。(3分)
(2)阻止不成,再送给它土地,哪能算迟吗?(4分)
(3)从前我们先君任用他没有善始善终,最后被诸侯耻笑。(3分)
18.翻译:宓子贱被派往亶父为官,他担心鲁国国君听信小人谗言,从而会使自己无法按自己的方法治理亶父,要动身的时候,他请求鲁国国君,派两名身旁的人一同前往。(亶父)当地的官吏都来拜见宓子贱,宓子贱让那两人书写记录。他们每次准备要写时,宓子贱就从旁边时不时的拽啊摇啊他们的手肘。他们写的字很难看,宓子贱就为这事生气。那两人很怕他,请求让他们回去。宓子贱说:“你们的字写得太差了,你们赶快回去吧。”两个人回去后向鲁国国君汇报,说:“宓子贱不让他们好好写字。”鲁国国君说:“怎么呢?”回答说:“宓子贱让我们写字(记事),却总是拽摇我们的手肘,字很难看他又生气。那些官吏都笑话宓子贱,所以我们就要求回来了。”鲁国国君叹息道:“宓子贱用这个办法来提醒我的不是啊!我扰乱他的治理方案,就会使他无法按照他自己的办法治理了,肯定有很多次了。没有你们两个人,我几乎要犯错误啊!”于是打发亲信,到亶父去传达旨意,告诉宓子贱说:“从现在开始,亶父不是我国君所管,归你管了。有利于亶父的治理办法,你自己决定实施吧。
参考译文
定公十四年,(前946年)孔子五十六岁,他由大司寇代理相国职务,脸上流露出喜悦的神色。弟子说:“听说君子大祸临头不恐惧,大福来到不喜形于色。”孔子说:“有这个话。但不是还说‘(人生的)乐趣在于能凭借显贵的地位仍谦虚地对待别人’吗?”于是就把扰乱政治的鲁国大夫少正卯杀了。孔子参与国政三个月,贩卖猪、羊的商人不敢哄抬物价;男女有别,在路上各走一边;掉在路上的东西没有人捡拾;四方的旅客来到鲁国的都邑,不必向管事的官吏求情送礼,都能给予他们接待和照顾,直到他们满意而归。
齐国听到这个消息感到害怕,有人说:“孔子主持政治,鲁国一定会称霸,一旦称霸,我国离它最近,我们会先被吞并。何不先送给它一些土地呢?”黎鉏说:“请先试着阻止它强大,如果阻止不成,再送给它土地,难道算迟吗?”于是从齐国挑选了八十名漂亮的少女,又挑选一百二十匹毛色光鲜的马,一并送给鲁君,这些女乐文马陈列在鲁国都城南面高门这个地方。季桓子建议鲁君假装外出环游,暗中去看女乐文马。鲁国君臣整日前去观看,对国事就懈怠了。孔子于是离开鲁国。季桓子叹息道:“
先生是因为接受齐国那一队女乐的缘故怪罪我啊!”
到了(前941年)秋天,季桓子病重,乘辇车望见鲁城,长叹一声说:“过去这个国家差一点儿兴盛起来,因为我得罪了孔子,所以没有兴盛。”回头对他的继承人季康子说:“我要是死了,你必然会当鲁国的相国。当了相国后,一定要召回孔子。”几天后,季桓子去世,季康子继承了他的职位。办完丧事,季康子想召孔子回来。公之鱼说:“从前我们先君任用他没有善始善终,最后招致诸侯耻笑,现在又任用他,如果仍然半途而废,这样会再次被诸侯耻笑的。”康子说:“那么召谁合适呢?”公之鱼说:“一定召冉求。”于是派人去召冉求。冉求准备前往,孔子说:“鲁国派人召回冉求,不是一般的使用他,将会重用他。”就在这一天,孔子说:“回去吧!回去吧!我们家乡的弟子志向高远而行事疏于谋略,他们富于文采,我真不知道从何处下手教育他们。”子赣知道孔子想回鲁国,送冉求时,叮嘱过“你如果被重用了,设法把孔子招回去”的话。
2008年哈九中第五次月考语文试题.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0题。.
乐恢字伯奇,京兆长陵人也。其父,为县吏,得罪于令,收将杀之。恢年十一,常俯伏寺门,昼夜号泣。令闻而矜之,即解出亲。恢长好经学,事博士焦永。永为河东太守,恢随之官,闭庐精诵,不交人物。后永以事被考,诸弟子皆以通关被系,恢皦不污于法,遂笃志为名儒。行不合己者,虽贵不与交。后仕本郡吏,太守坐法诛,故人莫敢往,恢独奔丧行服。归,复为功曹,选举不阿,请托无所容。同郡杨政数众毁恢,后举政子为孝廉,由是乡里归之。辟司空牟融府,会蜀郡太守第五伦代融为司空,恢以与伦同郡,不肯留,荐颍川杜安而退。诸公多其行,连辟之,遂皆不应。 .
后征拜议郎。会车骑将军窦宪出征匈奴,恢数上书谏争,朝廷称其忠。入为尚书仆射。是时河南尹王调、洛阳令李阜与窦宪厚善,纵舍自由。恢劾奏调、阜,并及司隶校尉。诸所刺举,无所回避,贵戚恶之。宪弟夏阳侯瑰欲往候恢,恢谢不与通。宪兄弟放纵,而忿其不附己。妻每谏恢曰:“昔人有容身避害.何必以言取怨?”恢叹曰:“吾何忍素餐立人之朝乎?”遂上疏谏曰:“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诸舅不宜干正王室,以示天下之私。政失不救,其极不测。方今之宜,上以义自割,下以谦自引。”书奏不省。时窦太后临朝,和帝未亲万机,恢以意不得行.乃称疾乞骸骨。窦宪因是风厉州郡迫胁。恢遂饮药死。弟子縗絰挽者数百人,庶众痛伤之。后窦氏诛,帝始亲事,恢门生何融等上书陈恢忠节,除子己为郎中。.
(《后汉书·乐恢传》).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后永以事被考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B 恢以与伦同郡,不肯留 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C 窦宪因是风厉州郡迫胁 因宾客至相如门谢罪 .
D 请托无所容 鱼,我所欲也.
9.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乐恢“廉直介立”的一组是( ).
①行不合己者,虽贵不与交.
②选举不阿,请托无所容.
③诸所刺举,无所回避,贵戚恶之.
④而忿其不附己.
⑤常俯伏寺门,昼夜号泣.
⑥不肯留,荐颍川杜安而退.
A ①③⑤ B ②④⑥ C ①③⑥ D ②③④.
.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乐恢为人至孝。父亲因得罪了县令而被关押,年幼的乐恢昼夜痛哭不已,他的行为让县令.
动了恻隐之心,最后父亲得以释放。.
B 老师焦永“以事被考”后,乐恢“不污于法”,拒绝为他托关系找门路;窦宪兄弟放纵,乐恢恨他们不依附自己,故不与他们交往。.
C 蜀郡太守第五伦与乐恢是同郡,所以当第五伦取代牟融为司空时,乐恢在推荐了杜安之后,坚决请退,表现了他为人正直的一面。.
D 河南尹、洛阳令与权贵窦宪相互勾结,为非作歹,乐恢不畏权贵,上书弹劾。乐恢还上书弹劾窦宪兄弟,因窦太后的庇护,劝谏不但没有成效,自己反而被迫害而死。.
第Ⅱ卷(本卷共11小题,共120分).
四、(23分).
11.阅读下列文言文,把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前秦符融为冀州牧)有姥逼劫于路者,喝贼,路人为逐擒之。①贼反诬路人,时已昏黑,莫知其孰是,乃俱送之。 融见而笑曰:“此易知耳,可二人并走,先出凤阳门者非贼。”既而还入、融正色谓后出者曰:“汝真贼也,何诬人乎?”贼遂服罪。②盖以贼若善走,必不被捻,故知不善走者贼也。 (《晋书·符融传》) .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分).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分).
8 C(乘机、根据) 9 C 10 B
11.
①谁知强盗反咬一口,诬赖这个过路的人是强盗。 当时天色已经合黑,谁也分不清他们之中哪个是强盗,于是便一起被捉送到言府那里去。
②原来那个强盗假如跑得快的话,就决不会被过路的人追上捉住,所以知道跑得不快的人是强盗。
2008-2009学年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8-l0题。
某御史家人,偶立市间,有一人衣冠华好,近与攀谈。渐问主人姓字、官阀,家人并告之。其人自言:“王姓,贵主家之内使也。”语渐款洽,因日:“宦途险恶,显者皆附责戚之门,尊主人所托何人也?”答曰:“无之。”王曰:“此所谓惜小费而忘大祸者也。”家人曰:“何托而可?”王曰:“公主待人以礼,能覆翼人。某侍郎系仆阶进。倘不惜千金贽,见公主当亦不难。”家人喜,问其居止。便指其门户曰:“日同巷不知耶?”家人归告侍御。侍御喜,即张盛筵,使家人往邀王。王欣然来,筵间道公主情性及起居琐事甚悉,且言:“非同巷之谊,即赐百金赏,不肯效牛马。”御史益佩戴之。临别订约,王曰:“公但备物,仆乘问言之,旦晚当有报命。”
越数日始至,骑骏马甚都,谓侍御日:“可速治装行。公主事大烦,投谒者踵相接,自晨及夕,不得一问。今得一间,宜急往,误则相见元期矣。”侍御乃出兼金重币,从之去。曲折十余里,始至公主第,下骑祗候。王先持贽入。久之,出,宣言:“公主召某御史。”即有数人接递传呼。侍御伛偻而入,见高堂上坐丽人,姿貌如仙,服饰炳耀;侍姬皆着锦绣,罗列成行。侍御伏谒尽礼,传命赐坐檐下,金碗进茗。主略致温旨,侍御肃而退。自内传赐缎靴、貂帽。
既归,深德王,持刺谒谢,则门阖无人,疑其侍主未复。三日三诣,终不复见。使人询诸贵主之门,则高扉扃锢。访之居人,并言:“此间曾无贵主。前有数人僦屋而居,今去已三日矣。”使反命,主仆丧气而已。 (节选自《聊斋志异·卷八·局诈》)
8.下列词语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筵间道公主情性及起居琐事甚悉 悉:详www.ks5u.com尽
B.自晨及夕,不得一间 间:一会儿(的时间)
C.既归,深德王 德:感激
D.使人询诸贵主之门 诸:众位、各位
9.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行骗者别有用心、设置圈套的一组是 ( )
①渐问主人姓字、官阀 ②某侍郎系仆阶进 ③家人喜,同其居止 ④今得一间,宜急往,误则相见无期矣 ⑤前有数人僦屋而居 ⑥主仆丧气而已
A.①②⑤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③④⑥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骗子租来豪宅,设计多种角色相配合,谜局环环相扣,终于得计。
B.设局者先后蒙骗了御史、侍御、公主三人,可谓“一箭三雕”。
C.御史企图谋求靠山的“覆翼”。利令智昏,以至于损失白银千两。
D.骗子得逞,与“仕途险恶,显者皆附贵戚之门”的政治环境有关。
第Ⅱ卷 (共120分)
四、(24分)
11.阅读下面文段,翻译划线的两个句子。(10分)
夏王使羿射于方尺之皮,径寸之的。乃命羿曰:“子射之,中,则赏子以万金之费;不中,则削子以千邑之地。”
羿容无定色,气战于胸是,乃援弓而射之,不中;更射之,又不中。
夏王谓傅弥仁曰:“斯羿也,发无不中,而与之赏罚,则不中的者,何也?”
傅弥仁曰:“若羿也,喜惧为之灾,万佥为之惠矣。人能遗其喜惧,去其万金,则天下之人皆不愧于羿矣。” (晋.苻郎《苻子》)
(1)羿容无定色,气战于胸中,乃援弓而射之,不中;更射之,又不中。(5分)
译文:
(2)人能遗其喜惧,去其万金,则天下之人皆不愧于羿矣。(5分)
译文:
三、
8.D “诸”应为“之于”的合音。
9.A
10.B御史和侍御是同一个人,“公主”是假扮的,不是被蒙骗的对象。
四、
11.(1)后羿(听了夏王的话)脸色变化不定(神情十分紧张),气息在胸中急促难平。(慌乱之中),挽弓射去,第一箭没有射中,再射第二箭,又不中。(“无定色”1分,“气战于胸中”1分,“援弓”1分,“更射之”1分,句意1分。翻译正确即可得分,括争中的话没有译出亦可)
(2)人如果能抛弃忧喜的于扰,置万金厚赏予不顾,那么天下之人的射箭本领都不会比羿差了。(“遗其喜惧”1分,“去”1分,“万金”1分,“不愧于羿”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夏王听羿射一个一尺见方的兽皮靶子,靶心直径只有一寸。他命令羿说:“你射吧!射中了,就赏你万金!射不中,就减去你一千户的封地。”
羿听了夏王开出的条件,脸上失去了平时的自信,也没有平时那种游刃有余、轻松自在的表情。他呼吸急促,慌慌张张,拉弓射箭,第一箭没有射中;再射第二箭,又不中。
夏王问太傅弥仁:“这个羿啊,平日箭无虚发,可是今天和他定了赏罚条件,就射不中了;怎么会这样呢?”
太傅弥仁回答说:“像羿这种情况,内心忽然高兴或恐惧,不但不能增强实力,反而是祸害,夏王的万金重赏反成了灾难。人如果能抛弃忧喜的干扰,置万金厚赏于不顾,那么天下之人的射箭本领都不会比羿差了。”
【题旨】患得患失,高超技艺也难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