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人物传记高频字词及检测
综合检测
1、下列加线的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灌婴,睢阳贩缯者也。(丝织品)
B.若发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彩色的丝织品)
C.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黑色的绢帛)
D.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粗布)
2、下列下列加线的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华美的衣着)
B.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泉。(袜子)
C.怀黄金之玉,结紫绶与腰。(丝带)
D.沛公加冕。(戴上帽子)
3、下列下列加线的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古代指十八岁)
B.出入平津邸,一见孟尝君。(官邸)
C.久之,雨坏庑舍,有司不修,至于废弛。(通“无”)
D.周瑜曰:久不与子义同榻,今宵抵足而眠。(案桌)
4、下列下列加线的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附从者升进,忤逆者中伤。(不孝顺)
B.不孝子秦桧,自小忤逆。(不顺从,违逆)
C.每令鼓瑟,终日达夜,无忤色。(不高兴的脸色)
D.燕国有勇士秦舞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斜着眼看)
5、下列加线的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自郡吏以下,皆与之有抵牾。(争斗)
B.其人自矜功伐,目无人,莫敢与之牾。(争吵)
C.众遣其劾帅,已而去。(告知)
D.投劾于帝,帝怒而出之京,流黄州。(揭发罪状的文状)
6、下列加线的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吏民相告讦。(责问,询问)
B.秦桧尽选其亲,众恚忿,不敢言,飞擿发之。(揭发)
C.籍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江东才俊,惮其威严。(紧张)
D.秦舞阳未尝见天子,故震慑。(内心害羞)
7、下列加线的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修城郭,贬食省用,帝嘉之。(瞧不起)
B.每于宴坐,嗤鄙其文,甚衔之。(批评)
C.赵衔恨遽出,众人讶异。(心中含恨)
D.屈原疾怀王听之不聪也。(通“嫉”,嫉妒)
8、下列加线的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抄小路)
B.君臣不睦,多间。(隔阂,嫌隙)
C.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渐渐地)
D.坐有间,仰天长叹,离席而去。(间隙)
9、下列加线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阴知奸党姓名,一时收禽。(暗地里)
B.夫人谮公于齐侯,齐侯不悦。(说坏话诬陷别人)
C.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耻辱)
D.牛畜兽有放佚者,不敢诘之。(责备,追问)
10、下列加线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懿为杨修所中,惶怖。(中伤,诬陷)
B.有言鹿者,赵高因阴中言鹿者以法。(陷害)
C.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朝见天子)
D.二世常居禁中,与商决诸事。(禁令)
11、下列加线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又蒙恩召回阙廷,有所它任。(朝廷,宫殿)
B.畿内户口,倍而增之,高祖患之。(京城或京城管理的地区)
C.群臣议定,迁都许昌,造我京畿。(京城)
D.京,大也;兆,众也。既大又众,乃京兆也。(北京)
12、下列加线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将即席,见生人,容色大怍。(改变脸色)
B.卒受帝命,践天子祚。(帝位,皇位)
C.王莽忤逆,汉祚中缺。(国运,气数)
D.戊戌,皇帝即阼,谒高庙。(台阶)
13、下列加线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视学京畿。(国都周围的地方)
B.朕八龄践祚,在位五十余年,今年近七旬矣。(退位)
C.忽有诏下,御驾幸泰山。(皇帝亲临某地)
D.上使之外将兵。(皇帝)
14、下列加线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武帝新用事,匈奴急攻之。(准备做事)
B.潜草诏诰,无人知者。(皇帝的诏书)
C.稼轩以用兵之功而受诰封。(皇帝的赏赐、封赏)
D.太后临朝,窦宪以侍中干机密,出宣诰命,一时显赫。(朝廷颁布的命令)
15、下列加线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暂贷汝,后不善自改,且复妄言,我当焚汝庐。(贷款)
B.而吟咏情性,以讽朝廷。(规劝)
C.劲风戾而吹帷。(猛烈)
D.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使恼怒)
16、下列加线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明白)
B.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高兴)
C.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责备)
D.不怨天,不尤人。(罪过,过错)
17、下列加线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小弟这几根老骨头,只好瘐死于囹圄之中矣!(监狱)
B.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用竹板或荆条打人的背部,臀部的刑罚)
C.昔卞和献宝, 楚王刖之。(古代一种酷刑,割掉鼻子)
D.惟大辟无可要,然犹质其首。(死刑)
18、下列加线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越日偃师谒见王。(拜访)
B.逝将去女,适彼乐土。(前往)
C.时余方访君寓。(访问,拜访)
D.朱买臣至长安,诣阙上书,书久不报。(到,往)
19、下列加线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逸不能止。(马脱了缰绳,奔跑)
B.羁鸟恋旧林。(同“系”,约束,捆绑)
C.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行走)
D.诏书切峻,责臣逋慢。(拖延)
20、下列加线的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监狱)
B.吾终当有以活汝,脱有祸,固所不辞也。(脱离危险)
C.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难矣!(只是)
D.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唯独)
21、下列加线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衡下车,治威严。(从车上下来)
B.耽病之,屡移疾乞骸骨。(请求告老还乡)
C.事既未然,脱可免祸。(或许)
D.大贤若处小任,往往以酒糊涂,倦于视事。(办公)
22、下列下列加线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避正殿,寝兵,不听事五日。(听政,处理政事)
B.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旅店,客舍)
C.将军麾军方寸乱,将军部曲已云散。(家人 )
D.丞相为祖道,送至渭桥。(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送别)
23、下列加线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仆虽驽钝,亦尝侧闻长者之遗风也。(奴仆)
B.君之祖起家于布衣,以甲科谏议,位司空。(从家中征召出来,授以官职。)
C.正言间,忽作色曰:“仙姑来矣。”(神情变严肃或发怒)
D.王顾左右而言他(别的,其他的,另外的)
24、下列句中加点字没有通假的一项是( )
A.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
B.见使者,详惊愕。
C.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D.五则攻之,倍则分之。
25、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焉用亡郑以倍邻?
B.趣赵兵急入关。
C.禽灭敌人万千。
D.此两家常折券抵责。
26、下列加线词语与“寻蒙国恩,除臣洗马”中“寻”时间不同的一项是( )
A.俄而,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直咬敌领。
B.俄顷,月明辉室,光鉴毫毛。
C.旋见鸡伸颈摆扑,临视,则虫集冠上。
D.既克,公问其故。
27、下列加线词语与“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中“向”时间不同的一项是( )
A.居无何,高祖果召李广。
B先是,庭中中通,南北为一,墙往往而是。
C.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
D.初,郑武公娶于申。
28、下列加线词语与“比去,以手阖门”中“比”时间不同的一项是( )
A.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
B.逮俸圣朝,沐浴清化。
C.顷之,烟火张天。
D.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29、下列加线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起如厕。(到,往)
B.讨贼檄文。(用于征召、声讨等的文书)
C.秦时为沛狱掾。(在原官上提拔)
D.善画者多工书而能诗。(擅长)
30、下列加线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鳏寡孤独。(年幼丧父)
B.何患令名不彰邪?(美好)
C.是以臣或弑其君,下或杀其上。(臣下杀君主;子女杀父亲)
D.必械手足,置老监。(手铐脚镣一类的刑具。)
31、下列加线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在刑部狱,见死而由窦出者,日三四人。(案件)
B.且使遽告于郑。(急速)
C.高世泰,忠宪公攀龙从子也。(侄子)
D.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胁迫,威逼)
32、下列加线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被执至南门。(捉拿)
B.循天则用力寡而功立,顺人则刑罚省而令行。(减少,减免)
C.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辄羞赧弃去之。(因羞愧,脸色泛红)
D.竟日不出门,以待捕者。(竟然)
33、下列加线的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未果,寻病终。(寻找)
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使用)
C.季布以勇显于楚,身屡典军,搴旗者数矣。(检阅部队)
D.晚救之,韩且折而并入于魏,不如早救之。(投降,屈服)
34、下列加线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良器不课不用,不试不藏。(检验,核查)
B.凡授田而收租,宜早课不宜晚课。(征收赋税)
C.宜严课黎民农桑,广粮仓。(督促,监督)
D.二十年来,苦节读书,夜课书,昼课书,不遑寝息也。(背诵)
35、下列加线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生对策,熟路同归,无有新意。(古代取士考试科目之一,由主考官设问,应试者对答,也叫“对册”)
B.太常博士杨万里轮对,论及人才。(官员轮值上殿,面对皇帝,回答时政利弊)
C.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攻克)
D.李广敕左右谨宿卫。(叮嘱,告诉)
36、下列加线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片言可以折狱者,独狄仁杰可也。(判断)
B.坐罪者必罚,无所宽贷。(借钱)
C.庄子作《渔父》,以訾孔子之徒。(诋毁,批评)
D.嘉庆朝,朝廷腐朽,民不聊生,赭衣半道,群盗满山。(本指犯人所穿的红色衣服,这里指犯人)
37、下列加线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叟揽縻而歌,声壮而彻谷。(丝绸)
B.弃辔而专以策御马,马必伤,车必败。(驾驭牲口的缰绳)
C.王病之,告令尹改乘辕而北之。(车)
D.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车辙)
38、下列对古今死亡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天子死为“薨”;诸侯死为“崩”;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B.不满20岁死谓之“殇”;青壮年死谓之“夭亡”;老年死谓之“寿终”。
C.为某种事情舍命谓之“殉”;战争中死于阵地谓之“阵亡”,现作“牺牲”;死于外地谓之“客死”。
D.和尚死谓之“圆寂”;道士死谓之“羽化”;基督教徒死谓之“归主”。
阅读下面高考真题,完成39—40题。
于休烈,河南人也。至性贞悫,机鉴敏悟。自幼好学,善属文。举进士,授秘书省正字。转比部员外郎,郎中。杨国忠辅政,排不附己者,出为中部郡太守。值禄山构难,肃宗践祚,休烈迁太常少卿,知礼仪事,兼修国史。肃宗自凤翔还京,励精听受,尝谓休烈日:“君举必书,良史也。朕有过失,卿书之否?”对日:“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时中原荡覆,典章殆尽,无史籍检寻。休烈奏日:“《国史》《实录》,圣朝大典,修撰多时,今并无本。伏望下御史台推勘史馆所由,令府县招访。有人别收得《国史》《实录》,如送官司,重加购赏。”前修史官工部侍郎韦述陷贼,入东京,至是以其家藏《国史》一百一十三卷送于官。休烈寻转工部侍郎、修国史,献《五代帝王论》,帝甚嘉之。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体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代宗即位,甄别名品,宰臣元栽称之,乃拜右散骑常侍,依前兼修国史,累封东海郡公,加金紫光禄大夫。在朝凡三十余年,历掌清要,家无儋石之蓄。恭俭温仁,未尝以喜愠形于颜色。而亲贤下士,推毂后进,虽位崇年高,曾无倦色。笃好坟籍,手不释卷,以至于终。大历七年卒,年八十一。是岁春,休烈妻韦氏卒。上特诏赠韦氏国夫人,葬日给卤簿鼓吹。及闻休烈卒,追悼久之,褒赠尚书左仆射,赙绢百匹、布五十端,遣谒者内常侍吴承倩就私第宣慰。儒者之荣,少有其比。(节选自《旧唐书·于休烈传》)
3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幼好学,善属文 属文:撰写文章。
B.值禄山构难,肃宗践祚 践祚:帝王即位。
C.肃宗自凤翔还京,励精听受 励精:专心致志。
D.时中原荡覆,典章殆尽 荡覆:动荡倾覆。
4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B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C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D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答 案
1、A
2、C
3、B
4、
5、D
6、B
7、C
8、B
9、C
10、D
11、D 京,大也;兆,众也。既大又众,乃京兆也。(国都及周围的地区)
12、D 戊戌,皇帝即阼,谒高庙。(帝位,皇位)
13、B 朕八龄践祚,在位五十余年,今年近七旬矣。(登基)
14、A 武帝新用事,匈奴急攻之。(执掌政权,刚任职)
15、A 今姑贷汝,后不善自改,且复妄言,我当焚汝庐。(宽恕,原谅)
16、D 不怨天,不尤人。(指责,批评)
17、C 昔卞和献宝, 楚王刖之。(古代一种酷刑,割掉腿)
18、B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离开)
19、C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跑)
20、C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难矣!(只是)
21、A 衡下车,治威严。(刚刚上任)
22、C 将军麾军方寸乱,将军部曲已云散。(部队,下属)
23、A 仆虽驽钝,亦尝侧闻长者之遗风也。(我)
24、D 五则攻之,倍则分之。
25、A 焉用亡郑以倍邻?
26、D 既克,公问其故。(已经)
27、A 居无何,高祖果召李广。(没多久)
28、C 顷之,烟火张天。(一会儿,不久)
29、C 秦时为沛狱掾。(官吏,掾吏)
30、D 必械手足,置老监。(动词,用手铐脚镣一类的刑具控制、限制)
31、A 余在刑部狱,见死而由窦出者,日三四人。(监狱)
32、D 竟日不出门,以待捕者。(全,整)
33、D 晚救之,韩且折而并入于魏,不如早救之。(投降,屈服)
34、D 二十年来,苦节读书,夜课书,昼课书,不遑寝息也。(学习,研学)
35、C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能够)
36、B 坐罪者必罚,无所宽贷。(宽恕)
37、A 叟揽縻而歌,声壮而彻谷。(牛缰绳)
38、A 天子死为“崩”;诸侯死为 “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39、C 肃宗自凤翔还京,励精听受 励精:振作精神
40、D 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说明: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等断句。如,句中的“国子祭酒”“休烈”等专有名词、“之”“以”等虚词,都是断句的重要参考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