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 忆 鲁 迅 先 生
萧 红
鲁迅先生
爱护青年、
支持革命、
童心未泯、
体恤他人、
博学广识
、
幽默风趣
······
1914
年在北京与全国儿童展览会会员合影。
1933
年在上海和宋庆龄蔡元培在一起。
1936
年在全国木刻展览会上和青年在一起。
1932
年在北京师范大学演讲。
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爱 民
爱 子
爱 国
新课指南
1.
知识和能力:
了解与作者相关的文学常识;学
习以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品格的技巧;学习详略
得当的安排材料的方法,体会课文内容。
2.
过程和方法:
仔细揣摩本文的细节描写,体会
细节描写对人物性格刻画的作用。仔细阅读课
文,理解课文内容。
3
.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结合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
,把握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限敬仰、无限怀念
之情。
萧红
(1911—1942)
,中国现代女作家,原名张乃莹,另有笔名悄吟,黑龙江呼兰人。
1933
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
《
跋涉
》
。在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下.
1935
年发表了成名作
《
生死场
》
(
开始用笔名萧红
)
,蜚声文坛。
1936
年,为摆脱精神卜的苦恼东渡日本,在东京写下了散文
《
孤独的生活
》
、长篇组诗
《
砂粒
》
等。
1940
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不久发表了中篇小说
《
马伯乐
》
和著名长篇小说
《
呼兰河传
》
。
1941
年
12
月
8
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了香港。重病的萧红陷落在九龙,在一所临时医院里去世。
这位自传型的、抒情型的女作家,一直沿着反封建的思想道路前进,她用自己那些具有独特风格的优美散文及散文化的小说,丰富了我国现代文坛的花苑。成为中国
新文学史上一位有风格的杰出的女作家。
走近作者
从文题可以看出,本文是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回忆、怀念,文中共回忆了鲁迅先生的七件琐事。
文题背景
1.
文题阐释
鲁迅说过:“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
,
就不妨做会朽的腐草。”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
,
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作起来
,
陆续出版和发表了
《
马伯乐
》《
回忆鲁迅先生
》《
呼兰河传
》
等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又像春泥一样,
2.
创作背景
文题背景
继续滋养着中国文坛的茂林佳卉。鲁迅和萧红
之间的情谊已经成为文坛佳话,被千千万万的读者传诵
……
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
《
回忆鲁迅先生
》
一枝独秀。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典范,是敬献于鲁迅墓前的一个永不凋谢的花环。
由于作者萧红跟回忆对象鲁迅之间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缅怀崇敬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因此作品不仅富于史传性,而且也富于文学性。
文章主旨
这篇散文通过对鲁迅先生的笑声、走路、待人接物、读书、写作、养病、去世等生活细节的描述,展示了伟大的鲁迅先生的平凡生活,表现了鲁迅先生的审美情趣以及魅力气质,抒发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
整体感知
笑声是明朗的
走路很轻捷
不大注意别人的衣裳
热心待客
病中静卧
阖然长逝
拼命工作
回忆鲁迅先生
萧红的这篇怀人散文内容涉及鲁迅的饮食起居、待人接物、读书写作、休闲娱乐,在内容上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材料与材料之间互不关联,形成某种断裂,有些片断即使倒置似乎也无碍于文章的连贯。这就表明,这是一篇非常情绪化的文章。作者动笔之前对于全篇的布局似乎漫不经心,全无预设。动笔之后,作者心底的感情如喷涌的泉水、飞湍的激流,尽情挥洒,形诸笔墨而成为艺术结晶。凡属作者感到有诗意潜质和倾诉冲动的内容,她就断断续续地写出,用感情的红线将素材的珍珠逐渐织成一幅清晰的画面。
重难点探究
作者选择了哪些生活场景来表现鲁迅的性格
?
语言朴实。
课文记叙了鲁迅先生的七件琐事,详写四件,略写三件。作者以朴实的语言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平易近人的鲁迅先生。
文中充满了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爱戴之情,在文中,作者很少用“他”来指称鲁迅,多称“鲁迅先生”,更多的时候,作者将这种崇敬和爱戴不露痕迹地融在了对琐事的叙述中。
鉴赏与写作
1.
语言风格
详略得当。
七件琐事,详写四件,略写三件。
鉴赏与写作
2.
写作技法
(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着手来谈)
思考:
1
、文中描写了鲁迅的哪些生活片段?
2
、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个?
通过对本篇课文的学习,你对鲁迅有没有新的认识?请谈谈你的体会
。
思考:
E-mail
:
xxl53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