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贵不能淫
响水县大有中学 吴静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交流学习,感受孟子辩论的艺术。
3.感悟大丈夫的英雄气度,背诵精彩片段。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感受文章磅礴的气势,体会大丈夫的内涵,感受孟子辩论的艺术。
教学难点:
体会孟子说理的特点,感受孟子辩论的艺术。
· 导入课文
观看视频(要求:认真观看,了解内容)
师:看完视频,你了解了哪些内容
生:孟子名轲,子子舆,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称为“亚圣”。主要思想:仁政、民贵君轻。善于辩论,创造成语。讲出来的道理很惊人。
师:今天我们和同学们一起走进《富贵不能淫》来领略一下孟子辩论的艺术,惊人的道理吧。上课!
· 课文,我来理解
· 朗读课文
师:老师想听大家读书的声音,来,我们放声齐读课文。
生:朗读课文。
师:读得字正腔圆,声音洪亮。本文是孟子和景春在对话,说话是有语调的,(补充“语调”的知识)现在对大家提高朗读要求,读出语气和停顿。
生:点名朗读
师:指导反问句语气,重读“岂、焉”。“一怒”句,“居天下”句节奏朗读。(提醒同学注好重音,划好节奏。)
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有语气有节奏地朗读课文。
师生:配乐分角色朗读课文。
2.同字不同义
师:大家的悟性真好,这一遍读得语气鲜明,节奏分明。入情入味地朗读有利于课文的理解。我们继续来理解课文,想一想这些词语的意思。文言文中经常遇到的现象,同一个字不同意思。(出示字词解释师生共同解决,提醒学生做笔记。)
3.对照注释译读课文
师:理解了这些词语有助于我们理解课文,请同学们译读课文,把不太好理解的划下来全班交流。
生:质疑。
师:引导学生释疑。
4.出示翻译检查学生的翻译情况
师:没有问题了,老师现在来考你们一下。出示语句解释。
生:找出原文,指出翻译中的错误。
师:引导学生明白错误是因为古今义、通假字、使动用法的问题。(提醒学生做好笔记)
· 大丈夫,我来认识
师:解决了翻译问题,我们对课文就有了进一步的理解。结合课文内容我们发现文中景春、孟子在讨论一个问题,什么问题?
生:大丈夫的问题。
师:来说看看景春、孟子的大丈夫观各是什么吧。(板书:大丈夫)
生:读出景春、孟子的大丈夫观的语句。
师:找得真准。两个人的观点很不一致啊,我们先来谈谈景春的大丈夫观吧。(板书:景春,孟子)
㈠谈谈景春的“大丈夫”观。
师: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请同学介绍一下公孙衍、张仪的身份。
生:朗读课文下面的注释资料。
师:他们都是纵横家,老师再给大家补充些纵横家的资料。(出示纵横家的补充资料,并点名朗读。)
师:为什么景春认为他们是大丈夫?
生:“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所以景春认为他们是大丈夫。
师:你感觉景春对公孙衍、张仪是一种什么样的心里?
生:羡慕、敬佩、崇敬……
师:说得真好,请大家记下来。那么景春羡慕、敬佩、崇敬公孙衍、张仪什么呢?
生:光环、荣耀、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板书:权、威)
师:我们来读读这一句,读出语气读出节奏,还要读出景春羡慕的心理。
生:点名生有感情地朗读。
㈡议议孟子是怎样反驳景春的?
师:读得真好。孟子对景春的观点是反对的,他怎么说?
生:“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师:他不仅反对还进行了反驳。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来议议看看孟子是怎么抓住景春的软肋来反驳他的。
生:小组合作讨论。
师: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以顺为正道,妾妇之道也。”孟子举生活中的例子,写母亲告诫女儿对丈夫的顺从来写公孙衍、张仪对诸侯王的顺从。
师:抓住“顺”子来回答。请大家把“顺”圈一下。老师来采访一下。
问男同学:你成年时父亲会告诫你什么?
男同学:好好学习、坚强、独立……
问女同学:你成年时母亲会告诫你什么?
女同学:要注意安全,保护好自己,好好学习……
师:我们的父母告诫我们的都是我们能做到的也应该做到的。文中母亲告诫女儿:“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也就是说?
生:不管什么情况,无论正确与否都要顺从丈夫,这是没有原则的顺从,且以顺从为正道,这是妇人的道理。
师:孟子这里表面说女子对丈夫的顺从,他实际想说的是?
生:公孙衍、张仪对王的顺从。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很含蓄委婉又带有讽刺味道。
师:说得真好。封建社会妇女的地位比较低,孟子把公孙衍、张仪等同于妇女,可见对他们的讽刺。我们来看看他们“顺从”的王怎么样?出示《孟子见梁惠王》。
生:齐读。
师:这些王追求的是什么?
生:“利”。
师:在战国年代,王们追求的是什么“利”呢?
生:是占有更大的土地、拥有更大的权利、追求“霸业”。
师:同学们知识很渊博。孟子说“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套用一下“君利,莫不利”。那么公孙衍、张仪们追求的什么“利”呢?出示朱自清语段。
生:点名朗读。
师:公孙衍、张仪们的“利”是什么?
生:是“金玉锦绣,卿相之尊”。
师:这些“利”是谁给的?
生:诸侯王。
师:为了自己的私利,公孙衍、张仪他们会怎么做?
生:他们会摇唇动舌,曲意顺从诸侯。比如说诸侯们为了自己的“霸业”,要发动战争,那么公孙衍、张仪们就会为了自己的利,不分是非、没有原则的顺着诸侯的意思来而挑起战争。陷人民于水火之中。
师:公孙衍、张仪们,他们很有才能很有志向,可是却做事没有原则,没有节操,没有底线。我们现在来看景春所羡慕的公孙衍、张仪所拥有的光环、荣耀也不过是趋炎附势所得,狐假虎威罢了。
有着“民贵君轻”的思想,重视德行、仁义的孟子,对以“利”为目的行事原则的公孙衍、张仪自然不会认为他们是大丈夫。孟子纵横捭阖,擅长在辩论过程中找到对方的软肋,然后一招致命。
㈢悟悟孟子的“大丈夫”观
师:我们再来感悟一下孟子的大丈夫观。齐读,感受排比之美。
生:气势磅礴地朗读语句。
师:同学们读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孟子分三个层次来述说自己的观点。第一句话用三个字来概括。
生:仁、礼、义。(板书:仁、礼、义)
师:“仁政”是孟子的基本思想,其基本精神就是是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和爱心。是一种大爱,如我们背过孟子的语句:
师生:齐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师:第二句怎么理解呢?
生:第二句让我想起名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就是说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人生的两种际遇得与失,但是无论得还是失,我们都要不改其志。坚守原则,坚持操守。
师:你解释得太漂亮了。当时以“攻伐为贤”的君王并不接受孟子的思想,认为孟子的思想“迂远而阔于事情”,孟子不改其志,退而著书立说,将自己的思想写进《孟子》一书,从而传承下来。
生:第三句是在富贵、贫贱、威武三种极端情况下仍然坚守不“淫、移、屈”坚守原则,是从反面论证,进一步对以上思想的补充。
师:我们把“不”字去掉读看看。
生:读“富贵能淫,贫贱能移,威武能屈”。
师:这是说得哪一类人?
生:公孙衍、张仪这一类人。
师:理解得真透彻。孟子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气势雄浑地告诉我们“什么是正真的大丈夫”。我们现在再来朗读孟子的观点,除了气势之美,还要读出什么样的感情?
生:义正词严。并朗读
生:读出慷慨激昂来。并朗读。
师:围绕板书总结:景春的大丈夫观是对权、威的追求,是一种私利;孟子的大丈夫观是对仁礼义的坚守,是一种博大的情怀。
师:至此我们对景春、孟子的“大丈夫”都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让我们再次走近“大丈夫”,用琅琅地书声来诠释我们对“大丈夫”的理解。
生:分角色朗读景春、孟子的观点。
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真是热血沸腾。孟子用排比反复的句式回答景春“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不仅表明了自己的观点,更是将这股至大至刚的浩然正气宣之于天地之间。那么对面的景春会如何表现呢?
生:羞愧、哑口无言、恍然大悟、掩面而逃……
师:老师也做了假想:景春面有愧色,避席拱手曰:“闻先生之言,顿开茅塞,如拨云而见青天”
师:顿开茅塞的不仅是景春,还有在座的我们,难怪林语堂先生说:
生:齐读林语堂语句“现代青年人,应该多读孟子,常读孟子;年年再读孟子一遍。孟子一身都是英俊之气,与青年人之立志卒励功夫,是一种补剂。”
师:孟子的话字字句句闪耀着其思想和人格的光辉,与我们确是一种补剂。让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孟子的大丈夫观吧。
生:齐背孟子大丈夫观。
· 大丈夫,我来列举
师:这才是正真的大丈夫。同学们,相信我们心中都有大丈夫,列举一下我心目中的大丈夫,并一句话概括理由。
生:文天祥、刘胡兰、杜甫、戚继光、父亲、张海迪……
师:随着时代的变迁,“大丈夫”的外延在延伸,内涵也在丰满。不仅仅伟人英雄是大丈夫,我们普通人也可以是大丈夫。所以同学们,祝愿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都能“不淫不屈无媚骨,堪称人间大丈夫”。下课!谢谢!
板书:
富贵不能淫
景春:权、威
大丈夫
孟子:仁、礼、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