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莱特
莎
士
比
亚
制作:龙江中学 邱子然
主要作品有:历史剧
《
亨利四世
》
,喜剧
《
仲夏夜之梦
》
、
《
威尼斯商人
》,
四大悲剧
《
汉姆雷特
》
、
《
奥赛罗
》
、
《
李尔王
》
、
《
麦克白
》
及悲喜剧
《
罗密欧与朱丽叶
》
。在西方,每家都必备两本书,一本是
《
圣经
》
,另一本是莎士比亚全集,即一个是宗教的神,一个是艺术的神。马克思称他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同时代人本
·
琼生称誉他是“时代的灵魂”,说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
威廉
·
莎士比亚(
1564-1616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人文主义最杰出的代表,近代欧洲文学的奠基者之一。
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成就
(1)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
①
取材于历史、传说和前人的剧本,填补现实生活的血肉,注入时代精神的灵魂;
②
并不排斥浪漫主义,而是与浪漫主义相融合。
(2)情节的丰富性和生动性
①
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如“福斯泰夫式背景”。
②
多条情节线索的交织,如三条为父报仇的线索。
③
悲剧中的喜剧因素,如奥菲莉娅之死与墓地的插科打诨。达到了“崇高和卑下、可怕和可笑、英雄和丑角的奇妙的结合。”
④
情节发展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3)人物性格化
①
人物各具性格特点:
克劳狄斯 “脸上堆着笑的万恶的奸贼。”
波洛涅斯 昏庸老朽,谄媚逢迎。
奥菲莉娅 天真柔弱,但她并不是甘心充当别人的工具。
②
在对比中刻划人物,如三位为父报仇者之间的对比;哈姆雷特与霍拉旭之间的对比。
③
通过内心独白来展示人物性格。
(4)语言的丰富多彩及个性化
①
庞大的词汇量;
②
丰富的语言形式;主要用无韵诗体写成,其中也有散文、有韵诗和抒情歌谣。
③
语言个性化;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语言;同一个人物在不同的境遇中也会有不同的语言。
《
哈姆莱特
》
简介
《
哈姆莱特
》
是莎士比亚的有名的四大悲剧之一。悲剧主人公哈姆莱特是一位丹麦王子,他本来在德国威登堡大学念书,回国时他父王已经暴死,母后葛忒露德已经改嫁给他的叔父,新王克罗迪斯。国内谣诼纷纭,哈姆莱特对父亲的暴死与母亲的匆促改嫁也感到非常悲愤,又看出到处都是恶事败行,因此一直郁郁不乐。正在这时,他父亲的鬼魂在他面前显现,详细告诉他克罗迪斯谋杀自己的罪行,并命他为自己复仇。
哈姆莱特把这一复仇的任务理解为反对一般罪恶斗争的任务,这就使他心烦意乱,犹豫不决。他开始装疯,但他的装疯引起了叔父的怀疑,克罗迪斯派了许多人
──
哈姆莱特的老同学罗森克兰兹和纪尔顿斯丹,甚至哈姆莱特的情人莪菲丽雅
──
来试探哈姆莱特,想由此猜出王子的心事。在敌人重重包围之下,哈姆莱特又利用一个戏班子进宫堡演出的机会,把
《
贡札果谋杀案
》
稍加改编,以此试探国王。演出尚未终场,克罗迪斯便仓皇离去,这样就进一步证实了他的罪行。
在克罗迪斯的指使下,葛忒露德召儿子到她房中谈话,哈姆莱特发现有人在帷幕后面偷听,便误以为那人就是克罗迪斯,拔剑把他刺死。不料隐藏在那里的不是他叔父,而是他情人莪菲丽雅的父亲、宫内大臣波乐纽斯。莪菲丽雅因此而发疯,终于惨死。克罗迪斯知道自己的罪恶已被哈姆莱特识破,就设法打发王子出使英国,并写密信给英王要他把哈姆莱特处死。幸而在半途哈姆莱特脱险逃回,克罗迪斯的阴谋未能得逞。
于是克罗迪斯又设下毒计,让哈姆莱特和波乐纽斯的儿子莱阿替斯比剑,准备了真剑、毒剑和毒酒,一定要结果哈姆莱特的生命。在比剑过程中,母后葛忒露德误饮了毒酒,毒发身死。莱阿替斯用毒剑刺伤了哈姆莱特,但哈姆莱特后来也以夺过来的毒剑刺伤了莱阿替斯。在临死以前,莱阿替斯揭发了克罗迪斯的罪恶阴谋,哈姆莱特便用毒剑、毒酒把克罗迪斯也杀死了。
地点 丹麦宫廷
人物 哈姆雷特 王子
克劳狄斯 王子的叔父,弑君篡位者
葛特露德 王后
波洛涅斯 大臣
雷欧提斯 波洛涅斯之子
奥菲莉娅 波洛涅斯之女
霍拉旭 王子挚友
罗森格兰兹 王子同学,后背叛王子
吉尔登斯吞 王子同学,后背叛王子
小福丁布拉斯 挪威王子
题材来源
王子复仇的故事取材于十二世纪的一部丹麦史;1570年一位法国作家把它改编成剧本;十六世纪八十年代中,伦敦舞台上曾多次上演过莎士比亚同时代剧作家据此改编的戏。1601年,莎士比亚又把它重新改编。
三条为父报仇的线索
哈姆雷特
雷欧提斯
小福丁布拉斯
主线是哈姆雷特与克劳狄斯之间的斗争,双方曾进行了三个回合的较量。
(1)王子装疯试探对方与克劳狄斯的反试探
此回合双方并没有直接照面,克劳狄斯隐在幕后,通过奥菲莉娅和王子的两个同学来试探哈姆雷特;
(2)王子巧设“捕鼠机”,克劳狄斯第一次借刀杀人;
(3)王子海上逃生,克劳狄斯第二次借刀杀人。
哈姆莱特为这场戏中戏作了哪些安排
改编、导演
《
贡扎古之死
》
让波洛涅斯请克劳狄斯和乔特鲁德一起来看戏
请霍拉旭观察克劳狄斯和乔特鲁德看戏时的反应
继续装疯,同时对前来观看的人进行“解说”
他为什么要导演这场戏中戏
观察克劳狄斯和乔特鲁德在看戏时的反应,以进一步证实父王显灵时的所说的话的真实性,为下一步行动提供决策参考。
世界文学理论上有一个著名的命题: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说说你心目中的哈姆莱特
人物形象
·
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者的典型。
在父死母嫁的悲剧发生之前,他对一节都充满了希望,相信理想是会实现的。他肯定人、相信人,由衷地赞美人。他能平等待人,不以王子自居。他反对封建的血统论,认为“胖胖的国王跟瘦瘦的乞丐是一个桌子上两道不同的菜。”他肯定尘世生活,赞美和追求爱情。
思想发展过程
A、理想破灭、精神忧郁、思想危机
B、深入思考、寻找出路
C、在思考中行动(进入行动的思想)
关于哈姆雷特的“延宕”的问题
历代评论家和大作家都有关于哈姆雷特长于思考而短于行动的议论,甚至歌德也认为哈姆雷特缺乏行动的能力。哈姆雷特了解简单任务的全部复杂性,他可以一剑刺死克劳狄斯,为父报仇。但他肩负着更为重要的“重整乾坤”的责任,他要把以克劳狄斯为代表的邪恶势力全部铲除。要是采用暗杀的手段,哈姆雷特的斗争便失去了意义。由于双方力量对比悬殊,也使得哈姆雷特在行动过程中,要处处小心,时时谨慎。表面上也会使人理解为“犹豫不决”。
哈姆雷特悲剧的根源
A、主观原因:哈姆雷特是人文主义者,也是个人主义者,他的斗争是孤军奋战,失败也就是必然的。这是一个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B、客观原因:他所处的时代还没有提供先进分子必然胜利的条件,敌我力量的对比还过于悬殊,这就造成了“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因此,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哈姆雷特形象的意义
A、揭示了新旧交替时代尖锐的社会矛盾,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之间斗争的残酷性;
B、宣扬了人文主义思想;
C、起到了唤起民众,奋起反抗封建势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