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题作者
导入新课
诵读鉴赏
小结升华
退出课件
三十年代末的上海,一位著名诗人见到艾青,动情地说:
“德国有莱茵河,法国有塞纳河,埃及有尼罗河
……
我可以骄傲地说:
中国有大堰河!
”
下一页
艾 青
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因家人听信算命先生所谓“克”父母的诳言,刚出生就被寄养到贫苦农妇大堰河家。少爱美术,曾赴法国专攻美术。
1932
年回国,加入“左联”,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入狱。在狱中艾青转而从事诗歌创作。
1933
年
1
月一个雨雪纷飞的早晨,他在狱中睹雪思人,因雪神飞,回忆起幼年生活,创作了
《
大堰河--我的保姆
》
,并一举以感人肺腑的感情和清新自然的诗风震动诗坛。
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
主要作品:
《
大堰河--我的保姆
》
、
《
向太阳
》
、
《
火把
》
、
《
光的赞歌
》
、
《
古罗马竞技场
》
等。
大堰河
下一页
大堰河其实是“大叶荷”的误写。她原出生于离艾青老家五里远的大叶荷村,很小就被卖到艾青的家乡--畈田蒋村当童养媳。她没有名字,人们只好用她的出生地称呼她,“卑微到连自己的名字也没有!”她一生命运非常悲惨:与前夫生了三个孩子;前夫死后,从邻近的下张村招赘,又生了两个孩子。那时农民生活非常艰难,苛捐杂税,还有地主盘剥。大叶荷孩子多,生活更是艰难,她受尽煎熬,仅四十多岁就离开了人世。 艾青出生时因母亲难产,算命先生说他会“克死父母”,因此他一出生就受家人歧视,被寄养到大堰河家。艾青就是吮吸着大堰河的乳汁,在她精心爱抚下成长的。直到五岁才被领回家,仍然受家庭歧视,规定他不能叫父母为爸爸妈妈,而要叫叔叔婶婶。因此在艾青的情感世界里,对大堰河的爱远远超过了对父母的爱!因此他“长大一点后,总想早点离开家庭”,
18
岁就离开了家。
1933
年
1
月,他
23
岁,在狱中他满怀深情写下了
《
大堰河--我的保姆
》
。后来诗人在
1953
年和
1973
年两次回乡,都一往情深地去祭扫大堰河的墓。
艾青后来曾回忆说:
“我是在一种被冷漠的环境中生活的”,“只有在大堰河家里,我才感到温暖,得到宠爱,大堰河爱我,我也爱她。”“
《
大堰河--我的保姆
》
这首诗,是出于一种感激的心情写的。”
学习目标
下一页
学习目标
:
1.
有感情地诵读全诗
2.
品味诗人真挚的感情
3.
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下一页
诵读全诗,概括每个层次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怀念与痛悼
眷恋与感激
同情与控诉
讴歌与赞美
第一层:(
1-3
节)
第二层:(
4-8
节)
第三层:(
9-11
节)
第四层:(
12-13
节)
下一页
课堂小结
读第1-3节,思考:
1.
这三节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
第三节运用了哪些意象?创造了怎样的意境?
介绍大堰河的身份、地位、死后的境况。
意象
雪压草盖的坟墓
檐头枯死的瓦菲
被典押了的园地
长了青苔的石椅
意境
荒寂衰败
萧索凄凉
感情
深情的怀念
低沉的哀思
返回
搭好灶火后
尝过熟饭后
放好酱碗后
补好破衣后
包扎伤手后
掐死虱子后
拾起鸡蛋后
抱
抚摸
拍去炭灰后
下一页
第四节诗人回忆了在大堰河家的生活,摄取了哪些生活场景?
你用你
厚大的手掌
把我
抱
在怀里,
抚摸
我。
《
游子吟
》
苦难而又温馨的母爱!
伟大而又深沉的母爱!
下一页
下一页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在我吃光了大堰河的奶之后,
我被生我的父母领回到自己的家。
啊,大堰河,你为什么要哭?
下一页
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
新客
了!
跟“我”在大堰河家的生活形成对比。
一方面突出了“我”的亲疏和爱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社会的不公。
下一页
含着笑
洗衣
洗菜
切菜
喂猪
烧肉
晒麦
劳作图
纯朴宽厚 勤劳善良的大堰河
返回
返回上一页
读第
9
-
11
节诗歌:
大堰河辛劳一生,死后得到了什么?你从中读到了什么?
下一页
愤怒控诉不公道的社会世道
深切同情大堰河的悲惨命运
献给
大堰河和千千万万像大堰河一样的伟大的母亲!
返回
下一页
下一页
没有一个诗人能够由于自身和依赖自身而伟大,他既不依赖自己的痛苦,也不依赖自己的幸福;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植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
--
〔
苏联
〕
别林斯基
艾青的诗有着特有的
忧郁美
。诗人的这种忧郁,源自民族的苦难,体现着他深刻的忧患意识,博大的历史襟怀和浓烈的爱国真情!
艾青的诗永远昭示我们:
对国家、民族深沉强烈的爱和广博的襟怀、火热的心肠,是诗的根本!
下一页
作业:
1.
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进一步感受诗人深沉真挚的感情。
2.
课后诵读艾青的诗歌:
《
我爱这土地
》
、
《
光的赞歌
》
等。
返回首页
谢谢大家!
制作:浙江省松阳一中 叶鑫垚
E-mail:
syyxy@sina.com
2002.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