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对联
常识及赏析
楔子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发展及来源:
早在
秦汉
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是
对联最原始的形式。
隋唐
以后,律诗兴起,其颔联、颈联都是对仗的,把它们单独抽出来,就是一副对联。如“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等,
这是现代对联的来源之一。
对联的另一个来源是集句。
把原来各不相干的词句按照一定意义集在一起,恰成对偶,也可形成很好的对联。沈括
《
梦溪笔谈
》
说,王安石曾摘“鸟鸣山更幽”对古人诗句“风定花犹落”。这样,比原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更妙。
对联的来源之三是文人的专意创作
。一般认为,后蜀孟昶所作“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春联,
是传世的第一副对联
。(此“中国第一联”或可作为一种提法,而不能就此论定。例如唐太宗就曾题书藏晋词一联语:“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
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
春联
。
明清两代
,对联的发展达到全盛,主要表现在它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家家户户以至各行各业都有了挂贴对联的习惯。寺庙道观、风景名胜地点,用它做楹联;日常交际中,人们用它祝寿、庆婚、哀挽、题赠
……
对联的类别
(一)就对联上下联的语意关系上而言大至可以分为三类:
1.
正对
所谓正对,亦叫同类对。
就是上下联的内容基本相同,它们互为关联,互为补充。比如:
“春水接天长,一网收来鱼满载;东风吹地暖,千锄种下谷盈仓。”
2.
反对
所谓反对,即上下联的内容相反
,它们互相映衬,形成对照,使楹联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从而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比如:
“藕入池中,玉管通地理;荷出水面,朱笔点天文。”
3.
串对
所谓串对,亦叫流水对。
即上下联意思相承,把一个意思分成两句话来说,上下联紧相衔接,联贯而下的联语。比如:
“要想着收咱失地;别忘了还我河山。” “一失足成千古笑;再回头是百年身。”
(二)从用途上来分,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行业联 、交际联和谐趣联等。
1.
春联
春联,顾名思义是春节时人们用来表示喜庆的一种良好祝语,例:
人寿年丰家家乐 , 国泰民安处处春
。(*说明一点,春联在上下联一般都是单数,取“阳”,尽可能避免双数,因在我国传统中,双数为阴)
2.
喜联
喜联又叫婚联。是人们对结婚者的一种良好祝愿。(上下联语中一般都或明或暗的含有一个能表示夫妻意义的名词。)例:
秋水银堂鸳鸯比翼,天风玉宇鸾凤和声。 梧桐枝上栖双凤 ,菡萏花间立并鸳 。
3.
寿联
分男寿联与女寿联两种。男寿联,例:
鹤算千年寿 , 松龄万古春。
女寿联举例:
恭俭温良宜家受福,仁爱笃厚获寿保年。
4.
谐趣联
谐趣的用途最广,给人的印像也最深。它或褒扬、或鞭挞;或讽刺、或赞美
……
(
1
)清末政治腐败,卖官鬻爵成风,某城一中药商人花巨款买了个四品官,穿上天青褂,时人不齿,做无情对讽之曰
:“四品天青褂,六味地黄丸。”
(
2
)古时候,有个人很喜欢附庸风雅。一天晚上,浓云遮月,伸手不见五指。他随口吟道:
“黑白难分,叫我怎知南北?”
这时,恰好隔壁的穷秀才来向他借一样东西。听明来意,他让秀才对出下联,方肯借物与他。 秀才想了想,脱口说:
“青黄不接,向你借点东西。”
主人一听,正是佳对,于是把东西借给了秀才。
对联的创作规律
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
上联的末一句必须是仄声,下一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
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
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
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
对联和律诗中间的对仗有继承演进的关系,
律诗的平仄格律和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的原则,也适用于对联。至于每副对联的字数,并无限制,
由四字、五字、六字、七字、八字、九字到几十字、几百字,只要有话可说,能成对偶就行。下面举例以见一斑:
祖国山河壮;人民岁月新。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上联的“祖国”、“山河”和下联的“人民”、“岁月”都是名词,上联的末字“壮”和下联的末字“新”,都是形容词,上下相对,平仄协调,内容与形式都与上述的五条规律符合。 我们可以把以上内容归结为
“四讲”,即“字数讲相等,字音讲平仄,词语讲对仗,句法讲对称”。
同时,上下联内容要有一定的联系,但不能雷同或重复,雷同的对句俗称为“合掌对”,如“新年迎五福,春节接三多”,其中的“新年”和“春节”、“迎”和“接”都同意,传统上认为这样的楹联犯制作楹联的大忌。
以上介绍的是传统楹联的作法及程式,
随着对联艺术的逐步成熟和发展,各种新奇的作法跟句式也不断出现,还出现了所谓
非正宗楹联
,是指不过分强调平仄、工仗、用韵的楹联。
我们应该予以充分肯定和推荐,也应该提倡用灵活的格式撰写传统的楹联。 比如我们现在在许多学校常见到这样一副联语: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这是
1944
年
12
月郭沫若为南京晓庄师范校园内陶行知先生墓门所题写的楹联。再如,
1930
年
12
月,红军总前委在宁都县召开军民誓师大会时,毛泽东在主席台两旁亲撰一联: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 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
一些传统对联的主要制作方法,摘录如下:
一、叠字
叠字,又名“重言”,系指由两个相同的字组成的词语。在楹联创作中,叠字法的运用是非常广泛的,几乎随处可见。
比如:
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 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
以上是苏州网师园的一副叠字楹联,再如:
南南北北,文文武武,争争斗斗,时时杀杀砍砍,搜搜刮刮,看看干干净净; 户户家家,女女男男,孤孤寡寡,处处惊惊慌慌,哭哭啼啼,真真凄凄惨惨。
这副楹联在解放前流传一时,它形象地嘲讽了国民党统治下旧中国的凄惨景象,把当时的社会现实暴露无遗。
再如大家十分熟悉的西湖联:
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一些传统对联的主要制作方法,摘录如下:
二、反复
将同样一个或几个字在楹联中间隔地运用或者重复地运用,使之既紧相连结而意义不尽相同的一种作联方法,称之为反复法。反复法作的楹联,有时是联意的反复,有时是用字的反复,但决不是重复。
如:
在新城,演新戏,欢迎新同志,迎接新胜利; 除旧貌,破旧习,打倒旧军阀,摧毁旧世界。
又如:
开关早,关关迟,迎过客过关; 出对易,对对难,请先生先对。
也有几个字在联语中间间隔地出现的。如:
三十年前,县考无名,府考无名,道考无名,
人眼不开天眼见; 八十日里,乡试第一,京试第一,殿试第一,
蓝袍脱下紫袍归。
一些传统对联的主要制作方法,摘录如下:
三、复叠
在同一联语中,既用叠字又用反复的制联方法称为复叠法。
请看:
年年难过年年过; 处处无家处处家。
这是在旧社会流传很广的一副对联。
再看:
军阀跑,国防跑,富绅跑,跑跑跑,看着跑垮刮民党; 工人来,农民来,士兵来,来来来,共同来建苏维埃。
这副楹联相传是一个私塾先生所写。联语通过“跑”字和“来”字间隔出现和重叠运用,对革命形势的发展作了高度形象的概括,这是一副通俗易懂,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上乘之作。
再请看:
松声竹声钟馨声,声声自在; 山色水色烟霞色,色色皆空。
这是吴忠礼题南京弘济寺的一副对联。既是写景,又是写情,楹联虽短而寓意深刻,与浙江天台山方广寺
“风声水声虫声鸟声梵呗声,总和三百六十击钟鼓声,无声不寂;月色山色草色树色云霞色,更兼四万八千丈峰峦色,有色皆空”
的长联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些传统对联的主要制作方法,摘录如下:
四、顶真
顶真法又叫联珠法,是将前一句或前一节奏的尾字又作为后一句或后一节奏的首字,使两个音节或两个句子首尾相连,前后承接,产生上递下接的效果,好像串珠子似的一种制联方法。
请看一副风景联:
听雨雨住,住听雨楼边,住听雨声,声滴滴,听、听、听; 观潮潮来,来观潮阁上,来观潮浪,浪涛涛,观、观、观。
下面一副戏台联堪称顶真联中的佳品:
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 装谁象谁,谁装谁,谁就象谁。
这副顶真楹联概括力极强,仅用了八个字,就把戏剧演员忘掉自我、逼真肖人的精彩表演描述出来了,该联对仗工稳,精巧风趣,联意隽永,是一副绝妙戏联。
一些传统对联的主要制作方法,摘录如下:
五、析字
在楹联创作中,将楹联中的汉字的形体分拆或合并,巧妙地制作联语的一种方法叫拆拼法。析字包括拆字和合字两种形式。
1.
拆字
鸿是江边鸟;蚕为天下虫。
鳳山山出鳳,鳳非凡鸟;
龙口口回龙,龙本宠身。
2.
合字
日在东,月在西,天上生成明字; 女居左,子居右,世间配成好人。
心口十思,思子思妻思父母;寸身言谢,谢天谢地谢君王。
在析字联中,有时将拆字与合字用于同一联中:
张长弓,骑奇马,单戈独戰;嫁家女,孕乃子,生男曰甥。
一些传统对联的主要制作方法,摘录如下:
六、镶嵌
人们把某些特定的字词,诸如人名、地名、数字、方位以及所写的事件或中心词等,巧妙而自然地嵌入联语,这种创作方法称为镶嵌法。此法因其精巧,创作难度颇大;因其别具雅趣,深受世人喜爱。
1.
镶嵌节气
天气
大寒
,
霜降
屋檐成
小雪
;
日光
端午
,
清明
水底见
重阳
。
2.
镶嵌姓字
鱼游万孔秋江冷;柏成林丛夏岳高。
3.
镶嵌方位
坐南朝北吃西瓜,皮向东放;由上向下读左传,书往右翻。
4.
镶嵌年号
顺泰康宁雍然乾德嘉千古;治平熙世正是隆恩庆万年。
5.
镶嵌偏旁部首
烟锁池塘柳;炮镇海城楼。
一些传统对联的主要制作方法,摘录如下:
七、加减
将某副楹联的上下联增加或减少一些字词或笔划,使联意发生变化,造成新的意境,组成新的楹联,这种制联方法叫做加减法
.
1.
加字
(1)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福无双至
今日至
;祸不单行
昨夜行
。
(2)
门对千根竹;家藏万卷书。 门对千根竹
短
;家藏万卷书
长
。
门对千根竹
短无
;家藏万卷书
长有
。
2.
加笔划
父进士,子进士,父子皆进士;婆夫人,媳夫人,婆媳均夫人。
父进
土
,子进土,父子皆进土;婆
失夫
,媳失夫,婆媳均失夫。
3.
减字
流水夕阳千古
恨
,春露秋霜百年
愁
。
流水夕阳千古;春露秋霜百年。
一些传统对联的主要制作方法,摘录如下:
八、双关
1.
谐音
普天同庆,
当庆当庆当当庆;
举国若狂,
且狂且狂且且狂。
再如:
因荷而得藕;有杏不须梅。
*
据传,这是明代宰相李贤在招婿前与陈敏政的一次测试应答对。隐含另一层意思是“因何而得偶?有幸不须媒”。一谈蔬果花卉,一谈人事姻缘,联意隽永,引人入胜。
又如:
莲子
心中苦;
梨儿
腹内酸。
全联意为“怜子心中苦,离儿腹内酸”。
2.
借义
利用汉语中一个字或词语有不种含义的特点制联,同时表示两种事物的制联方法乃借义法。
如:
虚心
成大器;
劲节
见奇才。
又如:
龙井泉多奇味;武夷茶发异香。
一些传统对联的主要制作方法,摘录如下:
九、同音
同音法即同音异字法,又称异混,它是将几个字形、字义不同而读音相同的字用于同一副楹联之中,常见的有如下几种样式:
1.
同音异字叠韵连用
饥鸡盗稻童筒打;暑鼠凉梁客咳惊。
六组同音字字义各异,对仗工稳,是一副绝妙的同音异字对联。
2.
同音异字、双声、叠韵间用
嫂扫乱柴呼叔束;姨移破桶叫姑箍。
3.
同音异字间用
天心阁,阁落鸽,鸽飞阁未飞;
水陆洲,洲停舟,舟行洲不行。
这副楹联中的“阁”与“鸽”、“洲”与“舟”同音异字相间使用,使楹联产生回环反复的妙趣。
一些传统对联的主要制作方法,摘录如下:
十、转类
是利用汉字一字多音多义、词义通假的特点,造成同一个字在联中的音调变化,给人以奇诡绝妙之感。
多音法楹联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山海关姜女庙联: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再看下面一联:
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
(上联中四个“好”读音分别是?)
1
、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 浮云涨,长长涨,长涨长消。
2
、海水潮,朝潮朝潮,朝朝落; 浮云涨,长涨长涨,长长消。
第一、四个念第三声;
第二、三个念第四声。
一些传统对联的主要制作方法,摘录如下:
十一、回文
使联语的上下联顺读、倒读皆能成联,且贴切而不混乱,这种制联方法称作回文法。
一
是上下联是中间为界,两边用字相同,这样不论倒读正读,联意都是一样的,这种联一般称为
对称回文
。这种格式最为常见。试举几例: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僧过大佛寺,寺佛大过僧。
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
;前门出租车租出门前。
(
山东落花生花落东山
)
*需要指出的是,其中还有一种
谐音回文
,其字音倒读却与顺读一样。最有名的首推传说为唐寅所作的一联:
画上荷花和尚画;书临汉帖翰林书。
二
是上下联使用不同的字,但顺读倒读均能读通,有点类似于回文诗,此种联称为
反复回文。
如:
风送花香红满地; 雨滋春树碧连天。
如果将该联倒读,则为:
天连碧树春滋雨; 地满红香花送风。
一些传统对联的主要制作方法,摘录如下:
十二、比喻
这一修辞方法也被广泛地应用,可分为明喻、隐喻、借喻三种形式。
1.
明喻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收。
2.
隐喻
谷乃园之宝; 民以食为天。
3.
借喻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据说此联是辜为讽刺北洋军阀张勋而作。张的亲信部队号称“辫子军”,张勋被戏称“辫帅”。联中的“擎雨盖”暗喻清朝官员的帽子,“傲霜枝”喻清代人头上的辫子。这副对联在于讽刺张勋已到了“荷尽”、“菊残”的地步。
一些传统对联的主要制作方法,摘录如下:
十三、夸张
请看:
猛虎一杯山中醉; 蛟龙两盏海底眠。
一看就知这是悬挂于()的楹联。作者借助于自己的想象,把()的威力作了极力的夸张。再看一副名胜联:
声驱千骑急; 气卷万山来。
这是钱塘江观潮亭联。
再如下联:
天作棋盘星作子,谁人敢下; 地当琵琶路当弦,哪个能弹。
此联巧妙抓住事物的形象特征,突发联想,借题发挥。作者在夸张的同时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以突出对联的艺术色彩,属于间接夸张。
一些传统对联的主要制作方法,摘录如下:
十四、数字
请看下联:
乾八卦,坤八卦,八八六十四卦,卦卦乾坤已定; 鸾九声,凤九声,九九八十一声,声声鸾凤和鸣。
此联巧用了数字成对,出句构思奇特,下联对仗贴切,用数应用乘法,合理、自然,而且符合事理。
下联是庐山东林寺联:
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 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上联叠用“三”字,“三教”,指儒、释、道三教;“三人”,指儒陶渊明、释慧远、道陆修静;“一花”,指菩提花;“一世界”,指佛家过去现在将来为一世,东西南北上下为一界;“一叶”,指禅宗的一个宗派;“如来”,指释迦牟尼。此联为后人写三人谈儒论道流连忘返而且留下言谈三笑的故事。联语以一对三,工整独到,境界优美。作者善于从驳杂的事物中提取完美和谐的艺术体裁,有巧夺天工之妙。
一些传统对联的主要制作方法,摘录如下:
十五、方位
常用的方位词主要是“东西南北中,上下,左右,前后”等。
江西滕王阁有一名联,为清同治进士金桂馨所撰:
大江东去; 爽气西来。
作者抓住滕王阁的自然特点,以最洗练的语言进行高度的概括,达到一种超然洒脱、大气磅礴的境界。一“东”一“西”,囊括了事物的独特情韵。犹如一副写意画,给人一种横空出世之感。
再看下联:
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
相传此联为乾隆下江南经通州时与纪晓岚相对而成。联句以南北东西入联,此迭字法上联三出“通州”,三现“南北”;下联三出“当铺”,三现“东西”,然而联尾的东西两字在这里也产生了变化,从方位词变成了名词。形同而义变,情味盎然。
Bye b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