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赤壁赋
高中语文
授课人
:
王俊玲
单 位:登封市第一高级中学
2
念奴娇
.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介绍苏轼:
苏轼作为 “文耀百代,词唱千年,诗传万世,书画俱工”的“魅力全才”,却注定漂泊一生,磨难一生,但又不失豁达、乐观。他因乌台诗案,因政治迫害被贬黄州。黄州可以说是他政治的低谷,也可以说是他才华的巅峰,秋雨先生在
《
东坡突围
》
中写到“苏轼选择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苏轼”。最负盛名的 “赤壁三咏”就创作于此,
《
念奴娇 赤壁怀古
》
是其中的一咏,我们今天所学的课文
《
赤壁赋
》
也是其中的一咏。
教学目标:
1
、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字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句式。
2
、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
、学习作者豁达乐观的精神
二、 听读全文,整体感知:
(一)
听录音:正音
壬戌(
rén xū
) 举酒属客(
zhǔ
)
歌窈窕(
yǎo tiǎo
)之章 徘徊于斗(
dǒu
)牛之间
少(
shǎo
)焉
冯(
píng
)虚御风 桂棹(
zhào
) 倚 歌而和之(
yǐ hè
)
嫠(
lí
)妇 愀然
(
qiǎo
)
山川相缪(
liáo
) 舳舻(
zhú lú
)
酾酒(
shī
) 横槊(
shuò
)
渔樵(
qiáo
) 江渚(
zhǔ
) 蜉蝣(
fú yóu
) 匏樽(
páo zūn
)
扁舟(
pīan
)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
zàng
) 狼藉(
jí
) 枕藉(
jiè
)
6
(二)把握重点词语:
1
、举酒
属
客
:
劝人饮酒
2
、
冯
虚御风:通
“
凭
”
,乘,凌空。
3
、
舞
幽壑之潜蛟,
泣
孤舟之嫠妇 舞:使
……
起舞 泣:使
……
哭泣
4
、顺流而
东
也:名词作动词,向东行进
5
、
侣
鱼虾而
友
麋鹿 名词意动用法;侣:以
……
侣 友:以
……
为友
6
、
盖
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表假设,相当于假如
7
、不知东方之既
白
:发白
7
(三)
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及含义:
1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介宾短语后置句)译为
“
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在斗宿、牛宿之间徘徊。
”
2
、凌万顷之茫然
。(定语后置句)译为
“
越过一望无际白茫茫的江面。
”
3
、渺渺兮予怀
(主谓倒置句)译为
“
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
”
4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被动句)译为
“
这不就是曹操被周瑜打败的地方吗?
”
5
、而今安在哉
(宾语前置句)译为
“
如今在哪里呢?
”
6
、何为其然也
(宾语前置句)译为
“
为什么奏出这样悲凉的声音呢?
”
(四) 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乐——悲——喜
三、自主探究,分组讨论:
1
、作者开始如何抒发“乐”情的?
2
、苏子缘何转悲?有几层原因?
3
、苏轼是怎样化解这种悲,转悲为喜的?
9
1
、作者开始如何抒发“乐”情的?
借助景物描写
描绘了怎样的赤壁景色
?
这样的景使作者产生了怎样的心理感受?
景物描写: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心理感受: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泛舟游玩→见景而乐
讨论:
2
、苏子缘何转悲?有几层原因?
梳理:歌中有悲:
政治失意
客之箫声: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比喻)
如泣如诉,
余音袅袅, 箫声悲愁
不绝如缕
舞
幽壑之潜蛟,(通感、夸张)
泣
孤舟之嫠妇。
吊古伤今:
古 曹操: 而今安在?
今 苏轼:
哀吾生之须臾 叹自身渺小
羡长江之无穷
人生苦短
讨论
3
、苏轼是怎样化解这种悲?
水:逝者如斯, 而未尝往也。
月:盈虚者如彼, 而卒莫消长也。
(变) (不变)
↓ ↓
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物与我皆无尽藏
而又何羡乎?
哲理:从“变”的角度,人生是短暂的,时光易逝。但“不变
”
的角度,看,整个人类来说,人的精神是无尽的,可以永恒。这就是佛老思想中的“物我一致
”
、“轮回
”
的观念。让苏轼从人生短暂的痛苦中解脱出来。
(取) (不取)
↓ ↓
风月 非吾之所有
人生态度:士大夫的高尚气节,处江湖之远,以山水愉情。 古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
。在山水中寄予情怀。 不汲汲于名利。
化解这种悲:
(1)
、哲理解脱
:
“变”与“不变”是相对的,无论水、月或人自身,都时时在变,又皆可无尽,因此不必为“吾生之须臾”与“长江之无穷”悲伤。
这就是佛老思想中的“物我一致
”
、“轮回
”
的观念。让苏轼从人生短暂的痛苦中解脱出来。
(2)
、风月遣怀:
江上的清风,山间的明月
是造物主无尽藏也
这是
处江湖之远,以山水愉情。
在山水中寄予情怀
旷达乐观的态度
—
喜,
至此,悲情化解,移情于理,情与理交融
共同分析文中之景(江水、清风、明月)和其中
感情变化 的关系:
第一段景:现实中的“水月” 见景而乐
第三段景:是历史中的“水月” 凭吊古人,
怀古伤今
第四段景
:
哲理中的“水月” 哲理顿悟
豁达乐观
总之,文章由景生情,缘情入理,由景而生乐情,乐极而生悲,由悲而生理,至豁达胸襟的展示,正是苏轼在厄运中努力坚持人生理想和生活信念的艰苦思想斗争的缩影。
18
景(乐)
情(悲)
理(乐)
情因景生
移情于理
山水之乐
达观之乐
:
另议:
当初月夜泛舟真有这么一番主客问答吗?如何认识?
梳理:据说东坡泛赤壁果有一乐师相随,但主客问答肯定是虚拟的,这是赋体的一种传统的表现手法,客之言与苏之言各代表苏轼贬谪黄州思想的一个方面,当然,乐观战胜悲观
课堂小结:
作者的心路历程是复杂的,因美景产生了陶醉的心情,乐中生悲,想起了自己被贬的命运,作者不自觉地流露出悲声,通过
主客问答方式
与自我对话,作者自己说服了自己,完成了一次伟大而艰难的自我的救赎和超越
四、拓展延伸,走出文本
山水文化:将山水自然作为生命体,将感情投入其中,可以提升人格。我们学过的有哪些?
如: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
岳阳楼记
》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苏轼
22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写于公元
1082
年三月,此时的苏轼已经能够坦然面对甚至享受人生的风雨了。
3
、学习反思
1
)如何面对人生挫折 ?
2
)如何看待失意?
结语:余秋雨先生在
《
苏东坡突围
》
中有一段话: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周国平说:“在人生中还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凌驾于一切祸福之上的豁达胸怀!”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