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
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900
多年前的一天,苏轼从监狱里走出来,被人押解着,远离亲眷,带着疲惫屈辱,带着累累伤痕,来到了当时偏僻、荒凉的黄州,来到了赤壁,展开了与赤壁的一场继往开来的壮丽对话,完成了他精神上的涅槃,走向了思想上的成熟。
三咏赤
壁:
《
前赤壁赋
》
《
后赤壁赋
》
《
念奴娇
·
赤壁怀古
》
“东
坡
赤壁二赋,一洗万古。欲仿佛其一语,毕世不可得也。”
苏轼,字
子瞻
,别号
东坡居士
,北宋眉山人,唐宋散文作八大家之一。政治上比较保守,他反对王安石变法,后又与保守派意见上有分歧,故政治上很不得意,多次被贬官,一直贬到荒远的琼州。他在当地方官时,做过不少有利人民的事情。
苏轼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等方面均有很高造诣。特别是其
散文汪洋恣肆,挥洒自如,在艺术风格上变化跌宕,波澜层出,使文章达到景与事,情与理的相互融合,浑然一体
。他的
《
前赤壁赋
》
也具有其散文的艺术特色,为千古传诵的名篇佳作之一
.
文艺全才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
欧苏
《
石钟山记
》《
喜雨亭记
》《
前赤壁赋
》《
后赤壁赋
》
诗与黄庭坚并称
苏黄
《
题西林壁
》《
惠崇
<
春江晚景
>》《
惠州一绝
》
词与辛弃疾并称
苏辛
,为豪放词的创始人
《
江城子
》《
水调歌头
》《
定风波
》《
念奴娇
》《
卜算子
》
书法上为
宋初四大书法家
,
苏黄(庭坚)米(芾)蔡(京,襄)
绘画上
“朱竹”
别具一格;
文学理论上提出写文章要如
“行云流水”
的文艺观。
宋神宗元丰二年(
1079
),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到
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任团练副使。
三年后,他曾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也叫赤鼻矶),写下了
著名的词
《
念奴娇
·
赤壁怀古
》
及两篇赋,即
《
前赤壁赋
》
和
《
后赤壁赋
》
。
赤壁,山名,一今湖北武昌西赤矶山,一般认为孙、刘在此破曹操。一在今湖北黄冈,即苏轼游览处。有人认为苏轼把黄冈赤壁误作孙、刘破曹操处,其实他并没有弄错。苏轼在
《
书
〈
赤壁赋
〉
后序
》
和
〈
念奴娇
·
赤壁怀古
〉
中,分别以“传云”“人道是”指黄州赤壁是孙、刘败曹之地,并非肯定。由于两山名同称“赤壁”,
作者借黄州赤壁之名驰骋想象,吊古抒怀。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赋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
,
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语言上多使用骈句和对偶,手法上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始于汉代,讲求铺张,称大赋
;
六朝时期,讲求对仗,称律赋
;
宋代,讲求自由,称文赋。
《赤壁赋》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骈散结合。
属于文赋。
1
、
壬戌
( )
10
、
酾
酒( )
2
、桂
棹
( )
11
、横
槊
( )
3
、余音
袅袅
( )
12
、渔
樵
( )
4
、幽
壑
( )
13
、
扁
舟( )
5
、
嫠
妇( )
14
、
匏
樽( )
6
、
愀
然( )
15
、
蜉蝣
( )
7
、山川相
缪
( )
16
、无尽
藏
( )
8
、
舳舻
千里( )
17
、狼
籍
( )
9
、
旌
旗( )
18
、枕
藉
( )
rénxū
zhào
niǎo
hè
lí
qiǎo
liáo
zhúlú
jīng
shī
shuò
qiáo
piān
páo
fúyóu
zàng
jí
jiè
注 音
本文押韵比较自由,只有个别散句不押韵。请同学们在文中标出押韵字并体会换韵情况。
参考答案:
第一段
间 天 然 仙
第四段
往 长
第二段
桨 光 方 瞬 尽
慕 诉 缕 妇 主 取
第三段
稀 飞 诗 月 色 竭 适
昌 苍 郎
第五段
东 空 雄 酌 藉 白
鹿 属 粟
穷 终 风
第四段写作者
。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开头的写景,以
作比,说明世界万物和人生,都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
;从不变的角度看,
,
理清思路
第一段,描写
,展现了
;
从而为下文定下一个
的基调。
夜游赤壁的情景
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
悠扬和谐
第二段写
和
。描写萧声连用六个比喻句:
、
、
、
、
、
,渲染萧声的
,主客触景生情,由
转为
,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
引酒放歌的欢乐
客人悲凉的萧声
悲凉
欢乐 悲哀
第三段写
。作者借
的方式抚今追昔畅叙天地人生的感触。
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
主客问答
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的豁达开朗的心情
江水明月
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能保持不变
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
永不增减
,
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该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
第五段写
,
,
。这个结尾意味深长,既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又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
客人转悲为喜 主客开怀畅饮 兴尽入睡
我虽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
寂寞,也无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全文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
二
(2--3)
吊古伤今
悲
一
(1)
月下泛舟
乐
三
(4 -- 5)
阐述哲理
乐
理解构思和表达艺术
赤壁之景
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夜游之行
举酒属客 诵明月之诗 歌窈窕之章
乐
客
乐极生悲 释悲生议
英雄易逝 人生苦短 仙愿难成
悲
苏子
借景议理,解客之悲
变则万物皆短、不变则物我皆长、
物各有主、共适清风明月
乐
景
情
理
苏轼力图排遣政治打击而带来的苦闷从而听任自然,乐观旷达,作者力图从消极中超脱出来,其实是含蓄地向他的政敌暗示,
我虽然遭贬
,
但我却超然世外,飘然欲仙,寄情山水,尽得其乐,不寂寞不烦恼,反而积极向上。
没有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
没有经过苦难的超脱是轻佻的。
——
傅 雷
启示:面对逆境,要把眼光放长远
一些,胸怀放宽广一些。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
《
念奴娇
•
赤壁怀古
》
和前后
《
赤壁赋
》
马上就要产生
。”
——《
余秋雨
·
苏东坡突围
》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阳却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对赤壁情有独钟的原因是什么?
1.
赤壁的秀美可以抚慰灵魂
2.
寻求人生的平衡点。也就是所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3.
寄托自己对英雄业绩的向往和惆怅
4.
气度的宽宏,曹操虽败仍不失英雄风范,苏轼虽处境艰难仍心怀壮志
永恒的赤壁,永远的苏轼
赤壁的灵秀抚慰着苏轼那颗伤痕累累的心,也孕育了他伟大的思想和灵魂。在灵魂和自然融合的一刹那,我们理解了苏轼的幸福和不幸。
赤壁因苏轼而留下千古华章,苏轼因赤壁而屹立千古。感谢苏轼给我们带来的精神食粮。苏轼若有知也应感谢我们对他的理解
苏轼的诗文才气贯天,苏轼的思想博大精深,苏轼的人格光芒万丈。 苏轼一生想着天下,心系苍生,让他豪情万丈;在失意时,寄情山水,洒脱飘逸;在悲观时又以佛家道家思想宽慰自己,而变得豁达开朗。正是因为有了这三种思想,才成就了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赤壁也因苏轼的介入才得以完成它的美丽,赤壁诗文也将和这个伟大的文学家一起流芳千古
.
1999
年高考语文试卷第
25
题
25
.用“儒、道、佛”作开头,重组下面这个句子,不可改变原意。(
3
分)
苏轼的生活与创作充满了矛盾,因为他曾受到
儒、道、佛
各方面的影响,思索比较复杂。
儒、道、佛
各方面对苏轼都有影响,使得他思想
比较复杂,生活与创作充满了矛盾
。
总 结
本文
情感波折,层层深入
。
文笔跌宕变化,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
。景则水月流光,情则哀乐相生,理则物我相适,杂以呜呜箫音,悠悠古事。
体物写志,妙在不离眼前景,而议论、见识又不囿于眼前景。情因景发,景以情显
,两两相触,缥缈多姿,创造出美妙的神话般的境界。
又借景说理、寓理于情,使得赋充满诗情画意,而兼具哲理。
作者用清新的散文笔调作赋,中间有骈词、俪句,也用了韵,更多的是散句成分。这种赋称为文赋。
《
前赤壁赋
》
除采用赋体传统的主客问答形式外,句式长短不拘,用韵错落有致,语言晓畅明朗,其间有歌词,有对话,抒情、说理自由洒脱,表现力很强
。这些都是对赋体写作的一种发展。
1.
客有吹洞箫者
定语后置句
2.
人马烧溺死者
3.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宾语前置句
5
何为
其然也?
6
而今
安
在
哉?
被动句
7
此
非
孟德之困
于
周郎者乎?
介宾短语后置
8
况
吾与子渔
樵
于江渚之上
9
寄蜉蝣
于天地
特殊句式
4.
凌万顷之茫然
使动用法
1.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2.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3.
项伯杀人,臣活之
4.
足以荣汝身
词类活用
1 .
名词作状语
乌鹊
南
飞
西
望夏口,
东
望武昌
2.
名词作一般动词
顺流而
东
也
3.
名词的意动用法
侣
鱼虾而
友
麋鹿
下
江陵
词类活用
“冯”通“凭”,乘;虚,空。
“冯虚”是“凌空”的意思。
4.
举酒属客“举匏樽以相属。
“属”通“嘱”
,意思是“劝人饮酒”。
5.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一 词 多 义
固
固
一世之雄也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江山险固,沃野千里
本来
顽固
使
…
巩固
坚固
巩固拓展练习
1.
对不同颜色的词意判断正确的是
(
1
)徘徊
于
斗牛之间
(
2
)相与枕藉
乎
舟中
(
3
)扣弦而歌
之
(
4
)依歌而和
之
A.1
与
2
相同,
3
与
4
不同
B.1
与
2
不同,
3
与
4
相同
C.1
与
2
相同,
3
与
4
也相同
D.1
与
2
不同,
3
与
4
也不同
(
A
)
2.
对下列句子的句式判断正确的是
(
1
)何为其然也 (
2
)而今安在哉
(
3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4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A.1
与
2
相同,
3
与
4
不同
B.1
与
2
相同,
3
与
4
也相同
C.1
与
2
相同,
3
与
4
相同
D.1
与
2
不同,
3
与
4
也不同
(
A
)
3.
下列句子不是对偶句的是:
A.
挟
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B.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C.
哀
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D.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
D
)
4.
下列句子没有活用的是:
A.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B.
顺流而东也
C.
侣
鱼虾而友麋鹿
D.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
D
)
4.
下列句子没有活用的是:
A.
西
望夏口,
东
望武昌
B.
顺流而
东
也
C.
侣
鱼虾而
友
麋鹿
D.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
D
)
文中至今还常用的四字句
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羽化登仙
如怨如慕 如泣如诉 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
正襟危坐
月明星稀
酾酒临江 横槊赋诗
一世之雄
一叶扁舟
沧海一粟
取之无禁 用之不竭
杯盘狼籍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1.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2.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3.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4.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
5.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6.
惟江上之清风
,
与山间之明月
,
耳得之而为声
,
目遇之而成色
翻译下列句子
赤 壁 赋
苏 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