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
一、检测预习
(第一段)
1.
指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举酒属客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2.
解释红色字的意义。
举
酒属客
纵
一苇之所
如
,
凌
万顷之茫然
飘飘乎如
遗世
独立
3.
指出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浩浩
乎
如冯虚御风 纵一苇之
所
如
而
不知其所止 羽化
而
登仙
4.
指出文言句式。
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
5.
翻译。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二、研读
(第一段)
1.
从内容上讲,这一段可分几层?如何划分?
2.
开头一句,交代了哪些内容?
3.
作者描写了怎样的一个环境?这样有什么作用?
4.
在这样的环境下,作者做了哪些事?而作者的主观感受又怎样?
三、检测预习
(第二段)
1.
指出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扣舷
而
歌之 倚歌
而
和之
2.
指出红色字的用法,并解释。
舞
幽壑之潜蛟,
泣
孤舟之嫠妇
3.
解释红色字的意义。
其声呜呜
然
望
美人
兮天一方
4.
翻译
(
1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
2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四、研读
(第二段)
1.“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
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2.
作者为何要以“美人”来作喻?
《
楚辞
·
少司命
》
:“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恍兮浩歌。
”
3.
作者如何刻画出客人的“箫声”的?有什么效果?
4.
作者的“歌声”之乐与客人的“箫声”之愁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为何这样写?
五、检测预习
(第三段)
1.
指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举匏尊以相属
2.
解释红色字的意义。
苏子
愀然
正襟
危
坐 哀吾生之
须臾
3.
指出红色字的用法,并解释。
正
襟危坐
西
望夏口,
东
望武昌
下
江陵,顺流而
东
也
况吾与子
渔樵
于江渚之上,
侣
鱼虾而
友
麋鹿
4.
指出文言句式。
何为其然也?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固一世之雄也。
而今安在哉?
5.
指出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郁
乎
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
乎
? 知不可
乎
骤得
固一世之雄
也
挟飞仙
以
遨游
六、研读
(第三段)
1.
客人吹箫结束后,作者的神情怎样?
2.
客人触景伤怀想到了谁?为何会想到他呢
?
3.
客人怎样看待自己?
4.
客人有没有排遣自己的情绪?表现出怎样的一种人生态度呢?
5.
作者这样刻画客人,在文章安排上有什么作用呢
?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
子衿
,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
鹿鸣
,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
,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
这首诗是曹操的代表作之一。诗中抒发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宏图大愿。用四言体写来,内容深厚,庄重典雅,感情充沛
。
七、检测预习
(第四、五段)
1.
解释红色字的意义。
逝者如
斯
盈虚者如
彼
而
卒
莫消长也
是
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而吾与子之所共
食
2.
指出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客亦知
夫
水与月乎
盖
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且夫
天地之间
虽
一毫而莫取
相与枕藉
乎
舟中 不知东方之
既
白
3.
翻译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八、研读
(第四、五段)
1.
针对客人的人生感慨?作者以什么作喻来宽解他?又得出了怎样的哲理?
2.
从“变”与“不变”的哲理中,作者表现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这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
3.
作者从“水、月”作喻后,又从哪个角度进一步阐述?
4. “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 ,作者与客人所“共食”的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
——
李白
《
襄阳歌
》
5.
客人听了作者的宽解后,表现了怎样的情状?
6.
最后一段,客“洗盏更酌 ”,两人开怀畅饮,表现极为快乐,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照应开头,极写两人游赏之乐,而至于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九、质疑与探讨
1.
有人提出,作者用主客两人一问一答,突出“赋”的写法。但实际上,客人也是苏轼本人,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谈谈看法。
2.
有人提出,苏轼被贬黄州之后,在
《
赤壁赋
》
一文中,消极思想的表现比较明显。请你结合文章加以理解
。
3.
清代古文家
方苞
评论这篇文章说:“所见无绝殊者,而文境邈不可攀,良由身闲地旷,胸无杂物,触处流露,斟酌饱满,不知其所以然而然。岂惟他人不能模仿,即使子瞻更为之,亦不能如此适调而畅遂也。”(引自
《
评注古文辞类纂
》
) 你怎样理解这段话的意思
?
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
……
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
——
这种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
。
——
林语堂
《
苏东坡传
》
的原序
在变与不变中
寻求超脱
十、艺术鉴赏
(
1
)骈散结合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的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郁郁顿挫,如“万斛泉涌“喷薄而出。与赋的讲究对偶不同,它相对更为自由,如开头的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又有整饬之致。以下直至篇末,大多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文意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宜于诵读,并且极富声韵之美,体现了韵文的长处。
(
2
)形象优美,善于取譬
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蚊,泣孤舟之嫠妇。”连用的六个比喻,渲染了箫声的悲凉,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音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写得具体可感,效果极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