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1
、学习本文写景与抒情、议论紧密结合的写法。
2
、体会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
。
3
、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情怀。
二、背景提示
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的湖北黄冈。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很像鼻子,人们就称它为赤壁矶;又因为山崖陡峭如一面墙壁,所以它也被称为赤壁。
宋神宗元丰五年(
1082
年),苏轼遭受政治迫害,被贬谪到黄州已经两年了。“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水中的鲜鱼,山间的竹笋,江城的一切风物,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莫大的慰藉。这时,他曾站立在江边赤壁之上,眺望如画江山,唱出了“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他还在七月十六日一个幽静的夜晚,驾舟畅游于赤壁之下的长江水面,写下了千古名作
《
赤壁赋
》
。
赋
赋是我国古代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特点。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有
时
虚设主客
,通过
“抑主伸客”
的方式阐述观点。
【
现实人生
】
苏轼(
1036---1101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豪放派代表人物。他与他的父亲
苏洵
(
1009---1066
)、弟弟
苏辙
(
1039
--
1112
)
皆以文学名世,世称“
三苏
”;与汉末“
三曹
父子” 齐名。他还是著名的
唐宋八大家
之一。作品有
《
东坡七集
》《
东坡乐府
》
等。在政治上属旧党。
三次贬谪
1
、
1080
年~
1084
年:
44
岁时谪往黄州
※
神宗死,哲宗立。
太后高氏执政,东坡还朝、外任。(
1085
~
1093
)
2
、
1094
年~
1096
年:
58
岁谪往惠州。
※
哲宗长大成人,为新党党徒挟制。
3
、
1097
年~
1100
年:
61
岁谪往海南儋州。
※
宋徽宗即位,太后陈氏执政,
召苏还京。
1101
年北返途中病逝。
一度下狱,
三度贬官。
命运多舛,
生活坎坷。
但他
既没有像贾谊那样“抑郁而终”,
也没有像陶潜那样“归隐田园”。
为什么?
旷世奇才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为豪放词的创始人
书法,为宋初四大书法家,
苏、黄(庭坚)、米(沛)、蔡(襄)
绘画,朱竹”别具一格;
文学理论上提出写文章要如“行云流水”
的文艺观。
给下列画线的字词注音
1
、
壬戌
( )
10
、
酾
酒( )
2
、桂
棹
( )
11
、横
槊
( )
3
、余音
袅袅
( )
12
、渔
樵
( )
4
、幽
壑
( )
13
、
扁
舟( )
5
、
嫠
妇( )
14
、
匏
樽( )
6
、
愀
然( )
15
、
蜉蝣
( )
7
、山川相
缪
( )
16
、无尽
藏
( )
8
、
舳舻
千里( )
17
、狼
籍
( )
9
、
旌
旗( )
18
、枕
藉
( )
rénxū
zhào
niǎo
hè
lí
qiǎo
liáo
zhúlú
jīng
shī
shuò
qiáo
piān
páo
fúyóu
zàng
jí
jiè
泛
舟:泛,漂浮
清风
徐来
:徐来,徐徐吹来
举酒
属
客:属,同“嘱”,
zh
ǔ
劝酒.
斗牛
之间:指星宿名
白露横
江:白露,白茫茫的水气;横,笼罩.
.
浩浩乎:广阔的样子。 饮酒乐甚:喝着酒,快乐极了。 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
御,驾;御风,乘风.
遗世独立
:离开人世,超然独立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能使潜藏在深渊中的蛟龙起舞,孤舟上的寡妇哭泣。舞、泣,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侣鱼虾而友麋鹿: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侣、友,名词的意动用法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拉着飞升的仙人在宇宙遨游,抱着明月长久存在下去。挟,夹持。以,连词,同“而”。长终,指与明月相终,即永远存在。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占有它们,无人禁止,使用它们,无穷无尽。 洗盏更酌:洗净杯子,重新斟酒。
(
l
)第一段可分三层
: ①
第一句,点明时间、人物。地点。这是写赋的正规笔墨,如一篇长诗前的小序。 ② 第二、三句,前句写景,后句叙事,为月出之前的情况。 ③第四、五、六、七句,亦为先写景后叙事,为月出之后的情况。 (
2
)本段展示了一种与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确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本段的感情色彩以喜悦为主。 鉴赏: 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在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遗世”“羽化”之乐,不禁飘飘欲仙。从而为全文定下了一个悠扬和谐的基调。
假如让你以第一段的内容来画一幅
《
赤壁夜游图
》
你准备怎样画
?
内 容:月、水、风、舟
景物
色 彩:淡雅朦胧
整体效果
:
人 与自
然之间是
外貌、神态
那样和
谐亲近
人物
活动
(
体现出来的感情
)
爽朗、柔和的清风缓缓吹来,广阔的江面笼罩着茫茫雾气,朦朦胧胧,波平浪静。明月似若有情,徘徊在东边的天空中,波光与星空连成一片,仿佛是一个神话的世界,摇曳多姿,如真似幻。茫茫万顷的波光之上,一叶扁舟任意飘荡,如凌空乘风归去。苏子与客仙袂飘飘,饮酒诵诗,好像要飞离人世,登上仙境。
第一段想像
1
.
清风、明月、苏子与客、一叶扁舟,人与自然是如此和谐。苏子与客夜游赤壁的心情如何?
悠然自得、怡然自乐。 何等自在!何等惬意!何等快乐!何等逍遥!
2.
在黄州苏轼过的实际上是一种囚犯生活,处境相当困难。居然有如此雅兴夜游赤壁。此处反映了他什么思想?
表现了他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反映了他超然物外、洒脱不羁的道家思想。
充分理解、深入体会第一段的情与意。
明确
:
(
1
)第二段可分两层:①写作者的歌声②写客人的萧声,本段营造了一种主客之间萧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 (
2
)本段的“喜”由主人“饮酒乐甚,扣舷间歌之”看出。本段的“喜”比上段更甚,这样写可为下层转入“悲”形成更大的反差 (
3
)“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它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著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
4
)本段“悲”从客人悲凉的萧存。体现 作者借助夸张、想像,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萧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
5
)转折过渡
明确
:
(
1
)第三段写“客”的回答,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感情色彩甚为悲伤。 (
2
)“客”之所以“悲”,在于触景伤怀,有感于人生短暂。眼前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这么个“一世之雄”尚且随着“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有为者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生命短暂、有志而无为者,羡慕长江永恒,哀叹人生短暂,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思想。对于封建社会的文人士大夫来说,当他们政治失意或生活遇到挫折的时候,往往就陷入这样的苦闷与迷茫之中。虽为客语,实际反映了作者本人思想中的消极面。 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引出曾、周两人,更见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 写曹操不是为了说明他是英雄,重心在“而今安在哉”这句上,为了突出像他这样的又是诗人又是英雄的人物最终同归于“空虚”的忧思悲绪上;还有这一段的对比是为了写“悲”,不是为了写人生短暂。
“客人”之悲之由有三:
历史人物与自身对比。
赤壁江山触发他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当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
?
何况吾辈渔樵江渚之上
!
宇宙无穷与人生须臾对比。
由江水无穷想到人生须臾,渺如沧海一粟。
现实与愿望的对比。
要摆脱现实处境,渴望“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却“知不可乎骤得”。
“乐极悲来”悟读
讨论:
第三段客的话是否也是苏轼自己心境的表达?如果是,那么苏轼一贯的豪放风格与文中“悲”的感情是否矛盾?
赋通常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来写。正是苏轼自己贬谪黄州后的苦闷与迷惘的写照
这是古人解救自我的好方法。李白高呼:“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并提议:“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唐代诗人韦庄也说过:“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但苏轼不用此法。
他认为举杯消愁只有愁更愁,欲求精神苦闷的真正解脱,只有求之于自身在哲学上的“解脱”,
所以虽然他借客之口表达了自己的悲情,但醉翁之意并不在宣扬这种悲观的论调,而是
沿用赋家“主客问答,抑客伸主”的方法,力求阐明万物变与不变的道理,超脱于无益的悲观,凭仗哲学武器,他的精神世界也就随之而转出了一个更新的境界。
因此文中的“悲”与豪放风格并不矛盾。
明确
:
(
l
)第四段的感情变为喜悦。主要写苏子批评客的观点,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 (
2
)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开头的写景和客的笑话,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能保持不变;而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应该轻物质而重精神,执着于自己的不朽事业,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
3
)作者的某些语言容易被误解为及时行乐,但这种思想并未从文章中直接反映出来,作者表明的观点是希望一个人不要发无病之呻吟,不要去追求那种看似超脱尘世其实并不现实的幻想境界;而应适应现实,在目前这种宁静恬适的环境中不妨陶醉于大自然的怀抱。作者的这种观点包含一定的合理性,因为作者不同意看问题绝对化,注意到事物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但这种观点并非科学,因为作者沿袭了庄子的相对主义观点,否认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抹杀事物质与量的实际界限。总之,在当时的背景下,作者的观点还是积极的。
苏子的话有两层意思:
一是“变”与“不变”是相对的,无论水、月或人自身,都时时在变,又皆可不变,因此不必为“吾生之须臾““与”长江之无穷”悲伤。
二是要知足常乐,非吾所有者一毫莫取,可取用不竭者
——
如清风明月
——
则尽情享用
.
第五段:
明确
:
(
1
)本段感情色彩为”喜”,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 主要写客人听了苏子的话,身心释然,主客开怀畅饮,兴尽酣睡。
(
2
)这样结尾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滴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不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
3
)“主”“客”实为一体,分别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积极和消极的心态。
鉴赏
:
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这个结尾意味深长,既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又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无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
主客是否为两个人?他们所表现的人生态度有什么不同?
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
1
、主人
:
达观
,
因缘自适
,
随遇而安
2
、客人
:
悲观
,
人生短暂
,
生命渺小
面对灾难性命运,苏轼持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艺术特色鉴赏:
1
.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
2
.“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3.“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总结:
清风徐来 白露 遗世独立
1
、游 月出
写景
乐
水波不兴 水光 羽化登天
2
、乐 歌 箫声 怨慕
泣诉
苏子 客 孟德 哀吾生之须臾
3
、 问 而今安在哉
抒情
悲
愀然 答 周郎 羡长江之无穷
水
——
逝者如斯 变:天地不能一瞬 清风
4
、
议论
乐
月
——
盈虚者如彼 不变:物与我皆无尽 明月
5
、喜笑 更酌 狼籍 枕藉
给弟弟苏辙绝笔诗中有:
与君世世为兄弟,再结来生未了因。
给妻子王闰之绝笔诗中有: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惊汤火命如鸡。
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后牛衣愧老妻。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
D
ān
)州。
说明:当风烛残年的苏轼从海南岛儋州贬所北归途
经润州(镇江)时,在金山寺看到李公麟(北宋名画
家,苏轼好友)所画东坡像,回顾一生,心潮难平,感
慨万千,写下了
《
自题金山画像
》
。
定风波
·
赞柔奴
王定国歌儿曰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丽,善应对,家世住京师。定国南迁归,余问柔:广南风土应是不好?柔对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因为缀词云。
常羡人间琢玉郎,
天应乞与点酥娘。
自作清歌传皓齿,
风起,
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
微笑,
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
却道:
此心安处是吾乡。
以坦然的心境欣赏“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
到大自然中寻求精神寄托
。
苏轼少时就立下凌云壮志,步入仕途之时,也曾有:“胡巢何足恋,鹰隼岂能容”的远大抱负和万丈豪情。更因才华横溢,深得众望,文人儒生皆以“夫子”呼之。
元丰二年,被贬黄州之后,苏轼生活贫困,行动不得自由,过着半囚徒的日子。他在写给朋友的信中描述了自己黄州的生活:“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之间
……
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
……”
指出下列各字的通假字
1
、属
—— 2
、冯
——
3
、缪
—— 4
、狼籍
——
(三)、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1
、诵明月之诗,
歌窈窕之章。
修辞手法( )
嘱
缭
凭
藉
互文见义
2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修辞手法( )
对偶
3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修辞手法( )
比喻
古今异义
美人
古义:美好的理想
今义:美貌的人
凌
古义:越过
今义:欺辱
子
古义:对人的尊称
今义:儿子
词类活用
舞
幽壑之潜蛟,
泣
孤舟之嫠
(
lí
)
妇。
舞、泣:使动用法,使
…
起舞;使
…
哭泣
乌鹊
南
飞
南,名词做状语,向南
况吾与子
渔樵
于江渚之上
渔、樵,名词动用,打渔,砍柴
侣
鱼虾而
友
麋鹿
侣、友,名词的意动,以
…
为侣;以
…
为伴
感情变化过程:乐-悲-喜
先写月夜泛舟,饮酒赋诗,沉浸在美好景色中而忘怀世俗的快乐心情;再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变化无常,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表现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鉴赏要点
作者的复杂思想:
儒:积极入世,忧国忧民,平生倾慕贾谊
佛:
精通佛理,不计得失,常与僧人来往
道:
好学老庄,齐万物,一死生,追求内心调和
儒家的积极入世态度与佛道的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态度是矛盾的,但又奇妙地统一在苏轼身上。当儒家思想遭遇挫折时,苏轼却能峰回路转,在佛道二家思想中找到精神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