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小说)(纪昀)知识点
加入VIP免费下载

《河中石兽》(小说)(纪昀)知识点

ID:569818

大小:41 KB

页数:5页

时间:2021-03-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编者:朱在彬(江苏省盱眙县第三中学)‎‎2018/5/28‎ ‎《河中石兽》(小说)(纪昀)知识点 ‎(编者:朱在彬(江苏省盱眙县第三中学))‎ ‎【原文】: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开端: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起因。】‎ ‎【重点字解释】:临:靠近。河:河流,指黄河。干:岸边。山门:寺庙的大门。圮:倒塌。于:到。并:一起。沉:沉没。焉:相当于“于是”或“于之”,在那里。‎ ‎【译文】:沧州南面,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中,两个石兽一起沉入河底。‎ ‎【原文】: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故事的发展:写僧人寻找石兽未找到,一讲学家提出建议。】【赏析:“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神态描写、细节描写、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讲学家自以为是、自负而又轻蔑的样子,为下文反衬老河兵的正确判断作铺垫。】‎ ‎【重点字解释】:阅:经历。岁:年。余:多。募:募集、募捐。求:寻找。于:从。竟:竟然;最终。得:找到。以为:认为。顺:顺着、沿着。流:河流、水流。下:往下移动。棹:船桨,这里作动词用,划船。曳:拉、牵引。钯:同“耙”,钉耙。寻:寻找。迹:踪迹、痕迹。设:设立。帐:纱帐。设帐:设馆授徒、讲课。闻:听说。之:这件事。尔辈:你们。究:推究、探究、探求。物理:事物的常理、内在的规律。是:这。非:不是。木柿:木片。岂:怎么,能:能够。为:被。暴:突然。涨:上涨的河水。携:带。之:它、它们,指二石兽。去:离开。湮:埋没。于:在。渐:逐渐、渐渐。耳:而已,罢了。沿:沿着,顺着。求:寻找。之:它、它们。颠:颠倒、错误。众:大家、众人。服:信服。为:认为,认为是。确论:正确的论断。‎ ‎【译文】:经历十多年,僧人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大门,在河水中寻找两个石兽,竟然没找到,以为石兽顺着水流往下移动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发现踪迹。一个讲学的人在寺庙里讲课,听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它离开原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在水底沙上,越沉越深罢了。沿着河流寻找石兽,岂不是错误吗?”大家信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论断。‎ ‎【原文】: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故事的结局:写老河兵提出建议,并在上游找到了石兽。】【赏析:“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神态描写、细节描写、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河兵见多识广、胸有成竹的样子,与上文讲学家形成对比。为下文的议论做铺垫。】‎ ‎【译文】:一个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话,又笑着说:“凡是在河里丢失的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它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的迎水面冲刷沙子,形成空洞。越冲越深,到石头一半深的时候,石头必定向后倾倒在空洞里。像这样再次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移,就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兽,固然错误;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加错误吗?”如同他说的那样,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5‎ 编者:朱在彬(江苏省盱眙县第三中学)‎‎2018/5/28‎ ‎【重点字解释】:河兵:治河的工兵。凡:凡是。盖:因为,原因是。啮:咬、冲击、冲刷。必:一定。坎穴:洞坑、空洞。倒掷:向后倾倒。如是:像这样。再:再次。已:停止。遂:于是、就。溯:逆水而行,指石兽不断向上游翻转。固:确实,固然,本来。如:如同、像;按照。其:他的。果:果然。得:找到。于:在。‎ ‎【原文】: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赏析:该句议论,揭示主题。告诉人们:考虑事物要全面深入,不能一知半解,凭主观臆断下结论,更不能因为自己知道一点就骄傲自满,目中无人,甚至嘲笑他人。】‎ ‎【重点字解释】:然则:既然这样,那么。之:的。但:只,只是,仅仅。知:知道。可:可以。据:依据、根据。理:道理、规律、常理。臆断:主观想象、主观判断、凭主观推断。欤:吗,表示反问语气。‎ ‎【小结】‎ ‎1.本篇小说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悚讶的结局,而且从悟出了天下事 “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告诉人们:考虑问题要全面深入,不能凭主观臆断下结论,要注重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否则贻笑大方。‎ ‎2.作者:纪昀(1724-1805),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直隶献县(今河北沧州市)人。清代政治家、文学家,乾隆年间官员。历官左都御史,兵部、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太保管国子监事致仕。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纪昀学宗汉儒,博览群书,工诗及骈文,尤长于考证训诂。任官50余年,年轻时才华横溢、血气方刚,晚年的内心世界却日益封闭。著有《阅微草堂笔记》。他的诗文,经后人搜集编为《纪文达公遗集》。‎ 问答题 ‎1.讲学家与老河兵推理的前提都是“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为什么结论不一样呢?‎ 答:讲学家根据(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推断二石兽的位置是(在原处地中);老河兵不仅考虑到了讲学家的理论,还注意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所以他推断二石兽的位置是(在石兽落下的上游)。‎ ‎2.常人、学者、河兵分别从何处找二石兽?依据是什么?‎ 答:常人:下游,习惯思维,水中之物随水漂流而走;学者:落水处,事物的一般道理,石重沙轻,重者下沉;老河兵:上游,根据石性、沙性、流水的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的关系。‎ ‎3.这个故事说有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1)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不能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2)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3)再深的理论,不能得到实践的证明,就不是真理,只有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理论才是正确的。(4)任何事物都不可只知道事物的表面现象,更不可主观臆断,而是要知道它产生的真实原因。(5)学无止境,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6)实际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重要。(7)实践出真知。(8)遇事要动脑筋多想想,分析各方面的因素,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4.联系原文,用自己的话说说“但知其一,不知其二”中“其一” “其二”的具体内容。‎ 答:“其一”指只考虑到石头和沙子的性质(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其二”指还需考虑到水的冲击会掏空石头下面的沙子,从而让石头翻转,离开原来的位置,朝水流相反的方向移动到上游去。‎ ‎5.文中讲到哪几种寻找石兽方法?他们根据是什么?‎ 答:三种:一是到河下游找,理由是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二是就在原地找,理由是石兽会渐沉渐深。三是到河的上游去找,理由是由于河水冲激,石兽反而会溯流而上。‎ ‎6.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 5‎ 编者:朱在彬(江苏省盱眙县第三中学)‎‎2018/5/28‎ 答:庙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只是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老河兵则从实际经验出发,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间的关系,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提出正确看法,作出正确的判断。‎ ‎【比较阅读】‎ ‎(一)【甲】《河中石兽》……【乙】《杜处士好画》:蜀中有杜处士①,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②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牧童见之,拊③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④入两股间,今乃掉⑤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注解】①杜处士:姓杜的读书人。②戴嵩:唐代画家,韩滉弟子。③拊:拍。④搐chù:收缩。此指“夹”。 ⑤掉:摆动。‎ ‎1.解释加点词:(1)阅十余岁(经历)(2)一日曝书画(晒)‎ ‎2.翻译:(1)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它的反冲击力,一定会在石头下方迎水面冲刷沙子形成坑穴。)(2)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蜀地有个姓杜的读书人,喜欢书画,(他)珍藏的书画要用百来计算。)‎ ‎3.结合语境,说说下列句中“笑”的具体原因。‎ ‎(1)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原因:讲学家笑找石头的人弄不清沙轻石重的性质,不在原地找,而是顺水而下去寻找。‎ ‎(2)有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 原因:牧童笑杜处士珍藏的斗牛画把尾巴画错了。斗牛时牛的尾巴应当夹在两条大腿之间,而画家画的牛的尾巴却是翘起(摆动)的。‎ ‎4.谈谈你读了甲乙两文后分别得到的启示。‎ 甲文:甲文示例:(1)我们考虑问题要全面,不能片面地理解,更不能主观臆断。讲学家知其一,不知其二,所以作出了错误的判断。(2)实际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可靠,老河兵熟悉河流,富有实际经验,所以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乙文:乙文示例:(1)做什么事都应该尊重事实,不能想当然。戴嵩画画,没有仔细观察斗牛,而是想当然认为斗牛时牛的尾巴是翘起(摆动)的,所以画错了。(2)要注意观察生活,向生活学习,做生活的有心人。牧童天天放牛,注意观察,一下子就看出画的错误。(3)要注意细节。戴嵩作为大画家,忽略了细节,把斗牛的尾巴画错了,所以遭人嘲笑。‎ ‎【译文】:四川境内有姓杜的读书人,爱好书画,他珍藏的书画有成百件,有戴嵩画的一幅斗牛画,他特别喜爱,用锦囊装起来,用玉石作画轴,经常随身携带着。有一天晾晒书画,一个牧童看到了这幅画,拍手大笑说:“这画上画的是角斗的牛呀,牛在角斗时力量集中在角上,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但这幅画却画成牛翘着尾巴斗角,画错了啊!”隐士笑了,认为牧童说得对。有句古话说:“耕地应当去问男奴,织布应当去问婢女。”这句话是不可改变的。‎ ‎(二)(甲)纪昀《河中石兽》:略。(乙)宋祁《雁奴后说》:雁奴,雁之最小者,性尤机警。每群雁夜宿,雁奴独不瞑① ,为之伺察。或微闻人声,必先号鸣,群雁则杂然相呼引去。‎ 后乡人益巧设诡计,以中雁奴之欲。于是先视陂薮② 雁所常处者,阴布大网,多穿土穴于其傍。日未入,人各持束緼③ 并匿穴中,须其夜艾,则燎火穴外,雁奴先警,急灭其火。群雁惊视无见,复就栖焉。于是三燎三灭,雁奴三叫,众雁三惊;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互唼④ 迭击之,又就栖然。少选,火复举,雁奴畏众击,不敢鸣。‎ 乡人闻其无声,乃举网张之,率十获五而仅有脱者。‎ ‎……冯生工属文尝为《雁奴说》,叹其以诈相笼、以祸相嫁也,其言日:“奚独雁哉,人固有之,李斯秦之警也,赵高诈燎而胡亥击之,国入于汉;陈蕃汉之警也,曹节诈燎而孝灵击之,家获于魏。由是观之,可不为之大哀邪!” ‎ 5‎ 编者:朱在彬(江苏省盱眙县第三中学)‎‎2018/5/28‎ 注:①瞑,通“眠”。②陂薮(bēi sǒu),陂,堤岸、湖边。薮,湖泽通称。③緼,乱麻绳。④唼(shà),水鸟吞食声。‎ ‎1.解释加点字:‎ ‎①如其言(依照)②须其夜艾(止、尽)③阴布大网(暗中、秘密)④叹其以诈相笼(笼罩,捕捉)‎ ‎2.翻译: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 ‎(不久什么也没看见,群雁就认为雁奴毫无根据地乱叫。)‎ ‎3..两文分别讽喻了什么现象?‎ 答:甲文讽喻教条、孤立、静止地看待事物以至“主观臆断”的现象;乙文讽喻只看表面现象不辨真假、良莠以至以怨报德的现象。‎ ‎4.简要说明两文在写法上的相同之处及其作用。‎ 答:①借事说理或寓理于事。作用:能使读者于生动具体的事件中领会作者所阐释的道理,更发人深省,更具说服力。②叙议结合。作用:使读者既能获得具体感受,又能获得理性感悟,进而更加深入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2016齐齐哈尔】阅读文言文《河中石兽》:略。‎ ‎1.解释加点词:阅十余岁(经历、经过)竟不可得(竟然;终于,到底)‎ ‎2.划分节奏(用“/”划出一处):山门/圮于河 ‎3.翻译:(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亊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 (2)众服为确论。(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4.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 答:庙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則从实际经验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看法。‎ ‎5.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B)‎ A.阅十余岁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校阅水军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山峦为晴雪所洗 C.不亦颠乎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 D.渐激渐深,至石之半   亲戚畔之 ‎6.翻译:(1)棹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向下游> 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它们的)踪迹。)‎ ‎(2)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照这样再次冲刷,石头又会再次(向前)翻转,不停地翻转,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 ‎7.寻找河中石兽时,老河兵能作出正确的判断,从中你明白了一个怎样的道理?‎ 答:说明做任何事情不可主观臆断,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联系实际做出正确判断。‎ ‎(四)【2016西宁】阅读《河中石兽》:略。‎ ‎1.解释加点字:山门圮于河(倒塌)湮于沙上(埋没)求石兽于水中(在)沿河求之(它、它们,指两石兽)‎ ‎2.翻译: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3.文章中写到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 答:讲学家的“笑”,是自以为懂得“物理”,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是自负的笑。写老河兵的“笑”,则是因为他富于实际经验,笑讲学家主观臆断,是自信的笑。‎ ‎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用文中原句回答)‎ 答:“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5‎ 编者:朱在彬(江苏省盱眙县第三中学)‎‎2018/5/28‎ ‎(编者:朱在彬;江苏省盱眙县第三中学)‎ 5‎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