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氓》(公开课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氓》(公开课教案)

ID:569905

大小:94.5 KB

页数:13页

时间:2021-03-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氓(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 ‎2、积累字词 ‎3、把握《氓》的情节和主题,理解人物形象,分析悲剧原因。‎ 教学重点:‎ ‎1、诗经的表现手法:比兴和重章叠句。‎ ‎2、主人公的性格和作品的主题。‎ 课时安排:两课时 一、引导学生看注解,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 二、教师初读课文,正音。‎ 三、学生齐读,进一步熟悉课文。在教师的提示下掌握本文的一些重要词语 ‎    1、氓:是对一般男子的称呼。诗中的氓,从其“抱布贸丝”来看,是一位做贩丝生意的小商人。从女子对他的信任来看,氓没有轻浮和谄媚的形象,后来女主人公的回忆也没有提到这点。‎ ‎2、之:主谓之间,取独,无实义。‎ ‎3、本文的四个通假字:‎ 匪:通“非”,不是。于:通“吁”,感叹词。说:通“脱”,摆脱,脱身。泮:通“畔”,边岸。‎ 四、师生逐段就字词疏通提问。尽量结合注解和以前积累的文言文知识疏通文意。‎ 五、共同梳理文章脉络:‎ ‎1、 抽生讲述本文的故事情节 本文讲述的是一个女子被一个青年男子氓所追求,后来两人结为夫妻。婚后,尽管妻子甘心贫困,日夜操劳,多年如一日。但是最终还是被丈夫遗弃的故事。‎ ‎2、  全文结构 一段:定情。‎ ‎1、表现女子温柔体贴、善解人意而有主见。氓急躁而任性。‎ ‎2、婚姻方式:自由恋爱,自主婚姻。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二段:恋爱。表现热恋女子的痴情。终于答应结婚。‎ 三段:懊悔。叙事中断,劝告所有女性,暗示婚后生活并不幸福。‎ 四段:被弃。简述婚后的辛苦生活和氓的无情。两人关系破裂的原因在“氓”。女子年老色衰,男子二三其德,喜新厌旧,感情不专一。(色衰爱弛)‎ 五段:劳苦。具体叙述婚后的悲苦生活。表现女子的善良和勤劳。‎ 六段:决绝。表现女子的清醒和坚强。‎ ‎ 结论:全诗结构为 ‎  一部分:相恋(一、二章)‎ ‎1、基调:热情,幸福 ‎2、手法:赋——直接铺陈叙述,追忆当年恋爱结婚的经过。‎ 二部分:婚变(第三、四、五章)‎ ‎1、基调:怨恨、沉痛 ‎ ‎2、手法:比兴和抒情。以追悔的口吻,发出悲伤的感叹。‎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兴:先说桑树,继而讲述和氓的故事。‎ 比:同时又是比,以桑树的枝繁叶茂,比喻女子正值青春芳华;以桑树的枝叶枯落,比喻女子红颜已老,青春不再。‎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比:桑葚甜美,吃多了会上火,斑鸠贪吃,以致昏醉;甜蜜的爱情就像桑葚,沉湎其中难免神伤。‎ ‎◆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比:用河水和洼地有岸和边,反比氓在感情的歧途上越走越远,不知道回头。‎ 女子婚后表现:境遇悲惨,生活艰辛,但勤劳持家。——任劳任怨,专情柔弱。‎ 13‎ 男子婚后表现:朝三暮四,甚至动用暴力。——专横暴躁,三心二意。‎ ‎  三部分:决绝(第六章)   女子清醒坚定地分手。‎ ‎  1、基调:清醒、刚烈 ‎ ‎ 2、内容:女主人公在无法排解的悲伤中表示了自己决绝的态度。‎ ‎3、手法:比。抒情。‎ 六、      合作探究:‎ ‎(1)      女子答应嫁给氓,是不是太草率?  答:不。①青梅竹马。②婚前通过氓进行了占卜。‎ ‎(2)      女子被遗弃,责任在氓还是在女子?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女子甘心贫困,辛苦操劳,多年如一日。但是最终还是被丈夫遗弃。‎ ‎(3)       氓为什么要遗弃女子?(色衰爱弛)‎ ‎(4)      女主人公从这场失败的爱情中总结出了什么经验?‎ ‎ “于嗟鸠兮……不可说也”:作为女子,千万能沉溺于男女的情爱之中。常言道:“痴心女子负心汉”。男子沉溺于情爱,还可以自我解脱,然而女子一旦沉溺其中,就总是不能自拔。因为女子的感情是专一不二的,而男子却往往朝三暮四。本诗写出了男子的用情不专和女子的痴情专一。‎ ‎(5)      女子最终做出了怎样的抉择?从诗中哪里可以看出? 清醒果断的决绝。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6)      从全诗看,女子内心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恋爱时的温柔痴情——婚变中的怨恨沉痛——觉醒后的清醒刚烈。‎ ‎(7)      女子的痛苦是不是仅仅来自变心的丈夫?‎ 不是。这一婚姻悲剧又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生活天地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全寄托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他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再者,娘家的人的不理解,更能反映出那个时代人的爱情观、婚姻观和女子在爱情中和社会中的弱势地位,更能反映出这场婚姻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 ‎(8)这场婚姻失败,除了氓的变心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讨论。‎ ‎   虽然不是很草率,但是对氓的人品还是缺乏深入了解。有点仓促。  在家里太勤劳 ‎(9)女主人公婚变后还有没有可能获得幸福?讨论。‎ ‎(10)男女主人公的性格女:温柔痴情,清醒刚烈。 男:用情不专,没有责任心。‎ ‎(11)本文三处提到淇水,其用意是什么?‎ ‎  一章: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   四章: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   六章: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三处写淇水,是为了给我们提示女主人公的思绪轨迹。淇水是女子这段不幸婚姻的见证。当初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见证我对你的温柔和痴情。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见证我对你的忠贞和专一。虽然婚后生活是贫困的,但当初我冒此深水渐车之难而来,对你是多么的专一,可是你却如此无情。(郑笺《毛诗正义》)因此,淇水是女主人公那段以欢乐始,以悲伤终的生活的见证人。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我的忍耐是有限度的,见证了这桩不幸的婚姻。用河水和洼地有岸和边,反比氓在感情的歧途上越走越远,不知道回头。在这里,淇水就是这位负心汉的见证。‎ 七、本文在写作上的特色 ‎1、  四言诗。‎ ‎2、  赋比兴的手法。‎ 全篇用赋。两处用兴,四处用比。‎ ‎             赋:全文铺陈叙述了女子的婚姻悲剧。‎ 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都是先说桑树,继而讲述和氓的故事。‎ 比: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以桑树的枝繁叶茂,比喻女子正值青春芳华;以桑树的枝叶枯落,比喻女子红颜已老,青春不再。桑叶的沃若与黄陨的对比,是爱情由盛而衰的象喻。‎ 13‎ ‎2、“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桑葚甜美,吃多了会上火,斑鸠贪吃,以致昏醉;甜蜜的爱情就像桑葚,沉湎其中难免伤神。‎ ‎3、“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用河水和洼地有岸和边,反比氓在感情的歧途上越走越远,不知道回头。‎ ‎【附录】‎ ‎1、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2、 多为四言诗。‎ ‎3、 原名《诗》或《诗三百》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即被奉为经典,从此称为《诗经》。被列为“五经”之一。‎ ‎4、 儒家奉为经典的有“四书”“五经”。‎ ‎5、 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和屈原的《离骚》并称为“风骚”。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 ‎6、 《诗经》的六艺 风雅颂赋比兴。解释赋比兴。‎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如:“氓之嗤嗤,抱布贸丝。”‎ 比:“以此物比彼物也。”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以桑树的繁茂,比喻未婚男女情意浓厚;以斑鸠贪食,比喻自己的自陷情网。‎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树的日渐凋零,比喻夫妻情意的淡漠。‎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如:“以此物比彼物也。”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上河里的鸭子下河里的鹅,一对对毛眼眼找哥哥。‎ 杏花村里开杏花,儿女正当好年华。‎ 注:比和兴常常连用,故称比兴手法。‎ 这时负心男子的典型。补充:历史上典型的负心男子有哪些?‎ 第一,战国时人吴起。吴起为卫国人,妻子为齐国人。鲁国国君看中吴起的军事才能,想拜他为将,但又担心其妻为敌国之女,恐吴起立场不坚定,因此一直犹豫不决。为表心迹,获得自己想要的位置,吴起竟然伤心病狂地杀掉自己的结发妻子。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吴起杀妻求将的故事。吴起身为一代名将,深通韬略,战功显赫。名气够大,行径又极其恶劣,故排第一。‎ 第二,三国时人刘安。刘安本一猎户,某日,他心目中的大英雄刘备兵败,逃跑途中偶然投宿他家。因刘安家贫如洗,又正是兵慌马乱的时候,拿不出什么招待刘备。他就把自己老婆杀了,煮给客人吃。事出《三国演义》。这小子最不是东西,为了追星,竟干出这等伤天害理之事,本该列入第一,但考虑到他本人身贱名微,所以屈居第二。‎ 第三,战国时人平原君赵胜。赵胜为赵国公子,为增加自己的势力,平时养了一大群门客。某天,他的小老婆在楼上看到一个驼背瘸腿的人从楼下路过,样子很滑稽,就笑了起来。谁知这个跛子,却认为自己受到侮辱,径直找到赵胜要求斩掉美人以谢罪。当时遭到拒绝,后来门下食客越来越少,经打听方知,与门客们认为他在这件事的处理上重色轻士有关。于是平原君下令斩了这个小老婆的头,门客又重新多了起来。这个故事原来是被当作轻色重义的美谈讲的,影响极坏,为正视听,将其列为第三。‎ 第四,唐明皇李隆基。他与杨贵妃之间的感情,几乎被当作自古以来帝王真爱的典范。可是,一旦大祸来临之际,他却为了平息兵变,保护自己,不惜将自己的爱妃交给叛军去处置,演出了一场“三军不发可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的悲剧。后来的许多文人想以事出无奈为他开脱,杜撰出什么“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尽期”的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但缠绕于杨贵妃颈上的一丈白绫无情地宣示了李隆基极端自私的负心汉面目。因杨李的故事流传千年,影响甚巨,同时杨贵妃之死毕竟不是李出于主动,两相考较,位居第四。‎ 13‎ 第五,宋人陈世美,戏剧中的人物,由于他的典型性,在国人心中陈世美三个字几乎就是负心汉的代名词。包公戏《铡美案》使他与秦香莲的故事家喻户晓,这里就不再饶舌了。他为世人所痛恨的主要原因,在于他的普世性。古往今来,男人有钱就变坏,几乎成为一种定律。历朝历代,陈世美们从未断绝,逮至今日,又呈蓬勃之势。从某种意义上讲,陈世美对家庭的背叛,合乎人们内心中的常情,未到不可饶恕的地步。如非他后来利令智昏、狗急跳墙,欲指使别人杀掉老婆孩子,他本来罪不至死,也没有资格列入这个排行榜中的。‎ 第六,唐人元稹。元稹是中唐时的一位著名诗人,与白居易齐名。他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千古以来被人们引为对爱情忠贞不二的名句。但他在现实中却是一个玩弄女性的浪荡子,欺骗女性感情的负心汉。在他年轻落魄山西时,曾处心积虑地勾引良家少女“崔莺莺”,弄到手后,又将其抛弃。这段经历在他自己撰写的《莺莺传》中有详尽的描写。元人王实甫据此写出了《西厢记》,将原本始乱终弃的一段悲剧(相对崔莺莺来说)演绎成一出“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属”的大团圆式喜剧,从而,开创了中国戏剧舞台上符合市民欣赏习惯的才子佳人戏的传统。《西厢记》里的张生的多情,更反衬出生活中的元稹的无情。鉴于以元稹实事为原型的《西厢记》的影响力,元稹被列为第六位。 ‎ 第七,明人李甲。李甲与杜十娘之间发生的事,又是一段国人耳熟能详的故事,出于明人小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落魄书生李甲遇到当红妓女杜十娘,两人情投意合,海誓山盟。杜十娘以为遇到知己,遂毅然脱离青楼,随李甲回乡。谁知还在途中,李甲便贪图钱财、背叛誓约,私下将十娘卖给富商,导致十娘投江自尽。妓女从良,自古以来,有好结局的不多。李甲的可恶之处在于,不但贪色,更加贪财,而且他背叛的时间也太快了些,故列为第七。‎ 第八,三国时人刘备。这位刘安心目中的大英雄,与他的先祖刘邦一样,每到危急时候,总是抛下老婆不管,只顾自己逃命。而且,他的那句名言:“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千百年来,流毒甚广,不将他列入,不足以平女民愤。所以,在这里让他屈尊坐了末位交椅。‎ 氓公开课优秀教案 ‎  一、教学目标 :‎ ‎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培养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作的能力。‎ ‎  2、反复朗读并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  3、理解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初步培养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  4、比兴手法的运用,及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  5、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情操。‎ ‎  二、教学重难点 ‎  1.教学重点 ‎  品位诗歌的语言,体会比兴手法的运用。‎ ‎  2.教学难点 ‎  分析《氓》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比兴手法的运用。‎ ‎  三、教学方法 ‎  1.诵读法 ‎  2.讨论法 ‎  3.讲解法 ‎  四、教学过程 ‎  1、导入 ‎  我国古代诗歌历史悠久,成就辉煌,优秀的诗人如群星灿烂,众多体裁、风格、流派则如众芳斗艳,这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了解和继承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将进一步激发我们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  2、诗歌知识 ‎  诗歌起源:‎ ‎  诗歌起源于人类的劳动和生活,原始祖先的口头创作。‎ ‎  据说,周王朝有一种“采诗”制度,朝廷派人采集民间歌谣和乐章,借以了解民间习俗和政治得失。另有公卿列士向朝廷“献诗”制度,表达贵族阶层对政事的歌颂和批评。这些诗歌汇集至朝廷乐官“太师”手中,经太师整理编纂成书。‎ ‎  一般把编定于公元前六世纪,也就是距今2500多年的诗经,看作是我国诗歌史上的起点。‎ ‎  简介《诗经》‎ 13‎ ‎  (1)地位: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六世纪。大约500年间的诗歌作品305篇,又名诗三百。‎ ‎  (2)分类:‎ ‎  按音乐内容分:‎ ‎  A、风:国风,共160多篇,多是民间歌谣,富思想意义、艺术价值。真实反映了当时时代风貌和人民生活。“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真切地表达广大人民,自己的感受,爱憎和愿望。开创了现实主义传统。‎ ‎  因是人民的口头创作,口头相传,作者已无所考。惟有《鄘风 载驰》为许穆夫子所作,她可说是我国最早的一位女诗人。‎ ‎  (雅颂中标有作者姓名有五篇)‎ ‎  B、雅:宫廷乐曲,‎ ‎  大雅:用于诸侯相会。‎ ‎  小雅:用于贵族宴享。‎ ‎  (另有观点:按产生先后:旧为大雅,新为小雅)‎ ‎  C、颂:用于周天子及诸侯祭祀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 ‎  (4)诗经的表现手法:‎ ‎  朱熹:‎ ‎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铺陈)直陈其事 ‎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喻)‎ ‎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联想),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  (风雅颂赋比兴:六义)‎ ‎  (5)形式特点:‎ ‎  A、多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多数为隔句用韵。‎ ‎  B、多采用赋比兴手法。‎ ‎  C、以四言诗为主,而又灵活多变。‎ ‎  3、朗读诗歌 ‎  4、疏通字词 ‎  5、理顺思路 ‎  1)、按表达方式分这是首什么诗?按第几人称叙事?采用了什么手法?‎ ‎  叙事诗 第一人称 对比 ‎  用第一人称“我”回忆追述婚恋生活。‎ ‎  2)、讨论本诗思路情节是怎样的?‎ ‎  恋爱(第一二章) 婚变(三至五章) 决绝(六章)‎ ‎  6、学习“恋爱”部分 ‎  1、重点字词 ‎  2、男女主人公在恋爱中有怎样的表现?‎ ‎  氓:求--怒--卜--娶 ‎  我:送--劝--盼--嫁 ‎  3、从中可看出他们怎样的性格?‎ ‎  女主人公:温柔多情,善解人意,天真活泼 真诚热烈 ‎  氓:急躁 任性 (没有男子汉的胸怀,不大度)热情 向往 ‎  明确:第二章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少女的心理及表现,可见其用情之深,思念之诚。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 ‎  “尔卜”句,神灵显示是一段天赐良缘。“以我贿迁”娘家以丰厚的嫁妆祝佑着女儿的幸福,姑娘带着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嫁给了男青年。‎ ‎  4、用一两个词概括这段恋爱的特点。(这一段的感情基调如何)‎ ‎  热情、幸福。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  7、 学习“婚变”部分(三 四五章)‎ ‎  ⑴ 请一学生朗读,提问:开头几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举例说明。‎ ‎  [明确]比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  ⑵文中的比兴有何特点?‎ 13‎ ‎  [明确]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  (3)第三章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  明确:由前两章的叙事转入这一节的抒情和议论,在读者心理上造成了明显的停顿和隔离,暗示着女主人公悲惨命运已经开始。‎ ‎  (4)结合三四五章考虑,女主人公用抒情兼议论的方法回顾了自己几年的婚姻生活及自己婚姻失败的原因,她的思想感情如何?‎ ‎  悔恨、沉痛、但是不哀伤。‎ ‎  集体朗读这部分。‎ ‎  8、学习“决绝”部分(六章)‎ ‎  ⑴自由朗读,注意感情基调:悔恨但不哀伤。‎ ‎  ⑵提问:女主人公最后做出怎样的选择?从中反映出什么性格特征?‎ ‎  [明确]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反映其清醒 刚烈的性格特征。‎ ‎  9、 从文中可以看出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教师强调概括人物 ‎  性格特点,要从课文出发。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加以总结)‎ ‎  特点:勤劳 温柔 善良 坚强 ‎  10、如何看待诗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 ‎  观点一:他们的悲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这是由社会因素决定。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都很狭小,生活得幸福与否都维系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家庭、对感情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难以避免。‎ ‎  观点二:男女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虽有它的社会原因,但人物自身的性格特点也是不可忽略的。从他们的恋爱过程看,两人虽是自由恋爱,但女主人对男主人公缺乏必要的了解,被他忠厚的表象所蒙蔽,轻率地答应了他,种下了日后悲剧的种子。‎ 氓 ‎(使用时间:2012年10月29日 地点: 济南 )‎ 设计原则:‎ ‎  1、体现学生主体的特点,以学习活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  2、体现诵读的特点,使语文课堂充满读书声 ‎  3、体现情感熏染和美育教育的特点 设计过程:‎ ‎ 一、导入 师:今天,让我们聆听一首三千年前的先民的歌声,《诗经》中的《氓》‎ ‎(教师板书:“先民的歌声” “氓”  课题在中间写,“先民的歌声”在课题下竖写)‎ ‎    师:在这首歌中,我们将学习到以下两个主要内容:‎ ‎(投影展示学习目标:一、诵读诗歌,理解故事情节二、分析人物形象,关注女性命运)‎ ‎    师:下面就让我们跨越三千年的时空,走入这首诗歌 ‎(投影展示:环节一  初读文本  要求:1、读准字音,准确断句;2、初步疏通文义并概述这首诗的故事情节)‎ ‎    师:请同学们认真看一下要求,先自由诵读,标画出你读不准的字音,查字典或者向周围同学或老师请教 ‎   (学生自由诵读2分钟)‎ ‎    师:现在我请一位同学诵读,其他同学注意听,一会儿要对这位同学的诵读在读音、断句及初步把握情感方面进行点评 ‎   (一个学生诵读)‎ 13‎ ‎    师:有哪位同学为他点评?‎ ‎   (两个学生点评)‎ ‎    师:请原诵读者或点评的同学之一,在诵读的基础上二次诵读 ‎(学生二次诵读)‎ ‎    师:在刚才的诵读中,我们同学们注意到在情感方面还有一些不足,这主要是因为同学们对这首诗歌的内容还不太了解,恰到好处的诗歌诵读是建立在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基础之上的,因为这首诗距离我们的时代较远,在理解上有一些难度,所以,要请同学们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义把不懂的地方标注下来并与同学或老师交流,同时,看看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我给同学们6分钟的时间 ‎ (学生疏通文义,标画交流)‎ 师:在刚才标画的过程中,有些疑难问题已经通过与同学和老师的交流得到了解决,可能还有一些同学的疑问没有解决下面请还有疑问的同学提出自己的疑问,其他同学要注意听,看看这些疑问你能不能解决或者正好就是你的疑问,如果你能解决,帮助同学是快乐的,同时也能落实你掌握的知识,展示你的风采 ‎(学生质疑,可能在文字方面也可能在修辞和文章内容方面,对学生的疑问,首先请其他同学解答,目的在于体现合作学习的特点,学生解答不了的问题教师解答)‎ 师:通过刚才同学们之间的交流,同学们对这首诗的主要内容应该有了大致的了解,现在请同学们默想三十秒,自己组织一下语言,用最简洁的语言概述这首诗的故事情节 ‎(学生默思,学生发言概述故事情节,教师帮助学生梳理出故事情节:相恋结婚—婚后遭弃—分手反思)‎ 师:通过同学们对情节的概述,我们发现,文中的女主人公坎坷的经历,那么这位女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请同学们品读文本,在品读的过程中注意下列问题,一会儿请大家发言 ‎(投影展示:环节二  品读文本 要求,你在诗中的什么地方读出了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和情感,请你按照你体会到的情感进行诵读)‎ ‎(学生活动,约5分钟)‎ ‎(学生发言发言内容预测如下:性格 痴情 勤劳 美丽 自省等,教师要注意两点,一是把学生的归结到上一环节总结的情感的三阶段上去,二是一定要让学生把他找出的文本依据进行诵读举例入下,如学生答痴情,教师要追问,你从哪儿读出“痴情”的,学生答“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教师引导:这时候女主人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学生答,甜蜜教师,请你把刚才找的这些句子读书“甜蜜”来,学生读,其他学生和教师点评指导,通过反复的诵读与指导,——如热恋中的人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啊,《诗经》中另外一首《蒹葭》诗也写了,补充《蒹葭》语句或者问学生,你们喜欢听的流行歌曲有吗?——使学生尽量读出“甜蜜”之情)‎ 师:在刚才对文本的品读中,同学们读出来女主人公的性格,也读出了她的情感变化歌声总是给人以不同的感受,这首先民的歌声,在情节的开始部分,唱出了女主人公的“甜蜜”;婚后的生活,则体现了女主人公的悲伤;被遗弃后的歌声则表达了女主人公的反思和自省 ‎(教师在“先民的歌声”右侧板书:甜蜜的歌声  悲伤的歌声  自省的歌声)‎ 师:文学作品除了给人以艺术的享受外,还能让读者认识社会和人生本单元的话题为“关照女性命运”,这首诗中女主人公的命运给了你哪些启发呢?你有什么感悟?谈谈你的想法,发言时要言之有据其他同学注意听,既可以进行补充,也可以质疑 ‎(教师投影:环节三 这首诗中女主人公的命运给了你什么启发和感悟,谈谈你的想法)‎ 学生讨论2分钟后发言,师生互相补充发言 ‎(预测:1、如果学生提出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教师要补充“婚姻的真谛是两个人牵手共同走向同样的目标”,引导学生对婚姻形成正确是认识2、如果学生提出,女人不要沉溺于爱情,教师可以补充“对于男人来说,婚姻和爱情只是他的一部分,而对于女人来说,却往往是全部”3、如果学生提出女性在婚姻中要独立,教师可以补充舒婷的《致橡树》4、如果学生提出男人不可靠,教师可以引导“婚姻的成功取决于两个人,而一个人就可以使它失败——塞缪尔”此环节生成性内容会较多,教师要多做准备,尤其补充好一些课外内容,进行拓展)‎ 13‎ 师:同学们,我们本节课聆听了一首古老的歌曲,歌曲中的故事让我们感慨也让我们启发,下面的2分钟请同学选择你最喜欢的一节,争取背诵 ‎ (教师投影:环节四在理解的基础上当堂背诵诗中的至少一节)‎ ‎(学生背诵)‎ ‎(教师提问两个同学背诵)‎ 师:下课 注意事项:‎ ‎    1、一定要抓住诵读,本设计的四个环节均有诵读;‎ ‎    2、教师要引导学生而不是包办课堂活动,教师的发言要精练,真正起到点拨的作用 ‎    3、教师的注意力要集中,要关注课堂,关注学生学习活动,尤其关注学生展示 ‎    4、教师的语言要有张力,对活动提出要求时要具体准确,声音要洪亮,该强调的地方要强调,要把声音送进学生的耳中,让学生听进心里去 ‎    5、学生发言时要控制时间,如果学生没有听清要求,发言内容答非所问要及时制止,再次明确要求,不可使其发言完毕避免占用时间。‎ 教学目标 :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培养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作的能力。  2、反复朗读并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3、理解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初步培养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1、熟背本诗,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2、比兴手法的运用,及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教学课时:2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放录音)让学生听歌曲《在水一方》。  提问:谁知道歌词的出处? [明确]《诗经》中的《蒹葭》,  教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诗经》中的其他作品。‎ 二、 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记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共160篇,大都是民间的歌谣,最富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成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  “雅”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与 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义。‎ 三、 引入《氓》  在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形成和父系社会的确立,爱情的不自由和男女的不平等逐渐产生,《氓》就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婚姻给女性造成的巨大创伤。‎ 四、 指导诵读  放录音:第一遍,提醒学生注意 字音和节奏(二二节拍)  指名两位学生朗读,并让其说明这样读的理由。  集体朗读(要求读出诗歌的语气 语调,把握主人公起伏的情感)‎ 五、 词汇掌握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于—吁 无—毋 说—脱等等  2.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的词语(至于 以为 泣涕 子 贿 宴)  3.找出文中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其黄而陨:黄,名词活用作动词,变黄。  士贰其行:贰,数量词作动词,有二心。  二三其德:二三,数量词作动词,经常改变。‎ ‎4、匪:fēi 愆:qiān 将:qiāng 载:zài 于:xū 说:tuō 13‎ 徂:cú 汤:shāng 裳:cháng 靡:mǐ 隰:xí 角:jiǎo 六、小组讨论 理清思路(用两个字概括诗歌大意)  明确:恋爱 婚变 决绝(板书)‎ 七、自主 合作 探究  《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请一位同学说说故事情节。  1. 学习“恋爱”部分(一二章)  ⑴学生集体朗读此部分后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内容。  明确:相见 定情 送别 约期 (布置作业:将这一部分改写成现代文,加入合理想象)‎ ‎⑵品味“相约送别”场景中的语言,概括两人性情。  明确:氓:急噪 任性  姑娘:温柔 体贴 痴情 迁就男子 这也预示两人今后的悲剧婚姻生活。  [3] 从“子无良媒”到“秋以为期”,女子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讨论) 明确:女子先言“子无良媒”,是出于对“礼”的一种遵从,古礼认为女子嫁人,须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不然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后又言“秋以为期”,说明女子冲破了“礼”的束缚,勇敢地与“氓”私订终身。‎ ‎[4]朗读第二章,请学生展开想象,女子思念男子的具体表现是什么?让同学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当时女子的心理细微变化。(“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提问:从这两章中我们能不能对当时的社会风俗习惯有所了解?‎ 明确:‎ A、当时的商业活动是物物交换—“抱布贸丝”‎ B 、占卜文化—“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C、婚姻需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2. 学习“婚变”部分(三 四五章)‎ n 朗读第三章,提问:‎ ‎① 本章讲述了什么内容?(明确:劝诫女子不要痴情。)‎ ‎② 既然是劝诫女子不要痴情,为何又要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是否多余?以及第四章中“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也同样提到了桑叶,有何特殊含义?‎ 明确:‎ 不多余。使用的是比兴手法。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也指两人恋爱时情意浓密;以桑叶枯黄掉落的自然情状比喻女子年老珠黄之情状,也指氓变心感情枯竭。同时由桑树引发对自己年长色衰,惨遭遗弃的叙述,这是“兴”。整体看有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比兴手法可以激发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⑴ 请一学生朗读,提问:开头几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举例说明。  [明确]比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⑵文中的比兴有何特点?  [明确]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n 朗读4、5两章,提问:‎ ‎① 女子婚后生活如何?(明确:女子嫁给男子后辛勤劳作,任劳任怨,尽妻子的职责,而男子却“至于暴矣” “二三其德” “士贰其行”,且女子家人“咥其笑矣”。)‎ ‎② 兄弟为何嘲笑她?(学生讨论)‎ 总结:(情景想象,女子回家后会对兄弟说什么话?)‎ a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私定终身,违背当时礼节。‎ b兄弟认为女子不懂得顺从丈夫。‎ ‎③ 推测当时社会女子的地位和命运?(由于社会政治历史原因,女子将一生所有的幸福 寄托在爱人身上,这本身就是一个悲剧。联系现实,不要丧失自我个体的独立性。)‎ ‎④ 面对男子的背弃,女子是否是忍声吞气,苦苦哀求男子回心转意?‎ 13‎ ‎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⑶集体朗读这部分。  3. 朗读第6章,提问:‎ ‎① 女子面对男子的背弃是什么样的态度?‎ 明确:女子想到了过去要与他偕老的愿望,而这愿望如今让她生怨恨之气。男子的背信弃义斩断了女子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回忆,决心要与之断绝关系,即决绝。‎ ‎②“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有何含义?(比兴)‎ A、反衬男子的变化无常 B、女子的痛苦没有尽头 C、女子的忍耐是有限度的 ‎③女主人公最后做出怎样的选择?从中反映出什么性格特征?  明确:“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反映其清醒 刚烈的性格特征。‎ ‎④ 从文中可以看出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教师强调概括人物  性格特点,要从课文出发。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加以总结)  特点:勤劳 温柔 善良 坚强  4、 体朗读课文后,利用课堂剩余时间背诵本诗  5、板书 氓  (情节) 恋爱 婚变 决绝  (基调) 热情、幸福 怨恨、沉痛 清醒、刚烈 八、布置课堂作业:课后练习2、3题 ‎《氓》教学设计 ‎     [教学目标] 1.掌握诗中的难字难音、识记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 3.了解赋、比和兴的具体内含和写作手法。 4.理清诗歌的情节和主题。 5.引导同学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1.掌握《氓》中的难字字音、识记文中的通假字 2.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教学难点] 1.了解赋、比和兴的具体内含和写作手法 2.引导同学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设想] 首先讲解诗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字,在同学们熟悉诗的基础上谈谈诗的写作特点,以便让同学们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 另外,还要通过诗联系实际,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用具] 教师备课系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3‎ 一、导入新课 痴情女子负心郎,是诗人创作的母题。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诗人对之进行过阐释,我们今天阅读这两千多年前的诗章,感受作品的震没和恒久的生命力。体会、品味古代诗歌的音乐美、语言美和情感美。 二、《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只称《诗》,儒家列为经典之一,故称为《诗经》。《诗经》分为“风、 雅 、颂”三部分。《诗经》的基本表现手法为“赋、比、兴”。 1、“风”“雅”“颂”  “风”有十五国风,共160篇,为各国当地的土风民谣。风格清新质朴,民歌情调浓厚,多出自下层人民之手。 “雅”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主要用于统治者的朝会宴享,以歌功颂德为主;小雅74篇,多为贵族所作,表现当时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 “颂”是统治者用于宗庙祭祀的舞乐,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内容以颂扬为主。 2、“赋”“比”“兴”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借一个事物来比喻另一个事物或情感。 兴则是触物兴词,由客观事物激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三、整体把握 概括每节诗的内容,理清故事情节。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四、字词梳理  匪:fēi                       汤:shāng  愆:qiān                     徂:cú 将:qiāng                   裳:cháng  载:zài                       靡:mǐ  于:xū                        隰:xí  说:tuō                       角:jiǎo                      五、具体分析 《氓》这首诗是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来叙事的。 全诗分六章,每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 第一章 :写女子的定情。写出女子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我们可以从 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写出女子的温柔。同时写出了男子的暴躁易怒,为下文的爱情悲剧作铺垫。 第二章:写女子对成婚思念之切,情深一片。通过“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这句,女子的一悲一喜,感情专一,真切感人,又写出了女子的纯情和痴情。 从这部分我们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感情基调是热情、幸福的。 第二部分:第三、四、五章,追述婚后生活。 第三章: ‎ 13‎ ‎ 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以“桑”设喻,“其叶沃若“喻女子青春美丽;以“鸠”“无食桑葚”喻女子不要对男子过分迷恋。“比”的运用,写出了女子的悲叹,点出悲惨的教训,表现出女子内心的悲痛,也用告戒后人。 第四章:以兴起,正面写男子变心。又以“桑”设喻,“其黄而陨”喻女子年长色衰。“三岁食贫”写出女子婚后的悲惨生活。以“淇水”起兴,写出婚姻的不幸,点出婚姻不幸的根源和女子的清白。 第五章,写女子婚后的辛劳和所受的虐待。先写女子的辛苦;再写男子无情,女子不幸;后写“兄弟不知”。更加痛苦。顾影自怜,伤心不已。 从这部分,我们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感情基调是怨恨、沉痛的 第三部分:第六章,表明“躬自悼已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对于男子的无情,女主人公清醒地认识到了,毅然决定与男主人公决裂。从“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便可看出。这一章写女子的被遗弃和坚强。写出女子所受伤害之深。以“淇”“隰”起兴,写出女子的反省。女子通过反省,变得刚强。 从这部分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感情基调是清醒、刚烈的 六、主题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七、布置作业 1.复习课堂上订正的词语,识记词语的含义。 2.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本文的故事 。‎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对《氓》这首诗有了一定的了解,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以及诗的写作手法等。 二、字词归类 1、通假字(叫学生在听同学读时找出通假字) “说”通“脱”,摆脱,脱身。例如: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泮”通“畔”,边岸。例如: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于”通“吁”,叹息。“无”通“毋”,不要。例如: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2、古今异义词: 氓  古义:民众,百姓,诗中指“那个人”,音méng,例如:氓之蚩蚩; 今义:流氓,音máng。涕  古义:眼泪,例如:泣涕涟涟; 今义:鼻涕宴  古义:欢聚,例如:总角之宴; 今义:宴会三岁 13‎ ‎ 古义:多年,例如:三岁食贫; 今义:三岁的年龄 三、写作特点 1.《诗经》开创比、兴手法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在《诗经》中开创了比兴的手法,如: 《氓》中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2.回忆和对比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还认识到了有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的经历中等到了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四、体验拓展: 《氓》一诗中这位如此温柔、多情、勤劳、淳朴的女子为何遭弃?同学各自发言后师评: 女主人公温柔、多情、勤劳、淳朴,具有多种美德,最后被丈夫虐待以至抛弃。这个弃妇的不幸遭遇是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制度造成的,她的悲剧在两千多年的社会具有普遍的意义。联系实际,请同学们谈谈对男女主人公爱情观的看法,最后老师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五、布置作业:                  1.再读课文,体会他们的故事。 2.用自己的语言设计他们的另一样生活。  3.预习下节课。 ‎ 13‎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