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笼》提高练习题
加入VIP免费下载

《灯笼》提高练习题

ID:569970

大小:113.5 KB

页数:8页

时间:2021-03-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4、《灯 笼》提高练习题 一、基础精练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焚身( ) 贪婪( ) 神龛( ) 食盒( )‎ 结缘( ) 椽子( ) 斡旋( ) 翰林( )‎ 燎原( ) 瞭望( )‎ ‎2.下面两个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你觉得哪一句的表达效果比较好?‎ ‎①那时姊家仿佛还是什么京官,于今是破落户了。进士第的官衔灯该还有吧,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 ‎②那时姊家仿佛还是什么京官,于今是破落户了,垂珠联珑的朱门也早已褪色了,只是那进士第的官衔灯该还有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是一位语文老师出的作文试题,阅读后按要求答题。‎ 冬去春来,花落花开,我们的年龄在增长,我们的情感在丰富,我们对生活的理解在深入。回首过去,有多少成功的喜悦,多少失败的痛苦,多少期盼与憧憬,多少苦闷与(  )。通过对这些事物的感悟,一定能使你的文章更加充实。‎ ‎(1)在括号处填写一个词语,这个词语是鲁迅的一部小说集的名字,这个词语是________。‎ ‎(2)这段文字运用得最多的修辞是____________。‎ ‎(3)找出一个病句,并且改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仿照句①,在横线上写两个句式相同的句子,内容要能推出句②的观点。‎ ‎①无论是批阅十载完成《红楼梦》的曹雪芹,还是遍尝百草写成《本草纲目》的李时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他们的经历都告诉我们: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获得成功。‎ ‎5.下面各句中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散文诗,经过文学家们的不断创造和开拓,终于水到渠成,成为常见的一种文学形式。‎ B.近十年来,我天南地北地跑了不少地方。‎ C.强化舆论监督力度,使不法分子感到人言可畏。‎ D.相敬如宾是朋友交往起码的一条原则。‎ ‎6.“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同学们,你是否听到过这句格言?是啊,言为心声,一个人的语言,其实也能体现出他的精神风貌和思想品质。请你根据下面提供的具体情景,想一想,到底该怎么说为好呢?‎ 音乐课上,师生正在欣赏四川民歌《川江号子》,忽见一学生埋头大睡,老师叫醒他说:“你怎么把《川江号子》听成了‘摇篮曲’?”学生面带愧色,却不失幽默地自我解嘲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老师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你是那位学生,你解嘲的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标序号的四句话有两个病句,请找出并提出修改意见(不必抄录原句)。‎ ‎①人生的高度取决于阅读积淀的厚度。②与书籍相伴的人生,一定有生机,有价值;书香飘溢的校园,一定有活力,有内涵。③今年,我校的“书香校园”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被评为全市“书香校园”示范学校。④为了进一步引导全校师生吸收经典著作的营养,提升人生境界为宗旨,学校决定开展“经典阅读”活动。‎ ‎(1)第  句,修改意见: 。 ‎ ‎(2)第  句,修改意见: 。 ‎ ‎8.(2017天津中考)综合性学习。‎ 最近五年,天津地铁进入了飞速发展时期,方便快捷的地铁已经融入了市民的生活。为此,某班同学开展了以“快速发展的天津地铁”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下面是某同学为活动搜集的四则材料,请你按照要求,回答第(1)~(2)题。‎ 材料一 天津首条地铁于‎1984年12月28日正式通车运营,至2016年12月,天津地铁共有5条运营线路。2017年年底地铁5号线全线建成并网后,城市轨道交通将覆盖11个行政区,一张四通八达的地铁网正在形成。‎ 材料二 地铁改变了人们对距离的理解,几公里几分钟即到;地铁改变了人们对城市的认知,看似遥远的郊区快速直达;地铁改变了市民对生活的期待,节省出行时间,让人们能更好地享受生活。‎ 材料三 天津市地铁客运量统计表 年 份 年客运量(人次)‎ 最大日客流量(人次)‎ ‎2012年 ‎1.11亿 ‎64万 ‎2013年 ‎2.43亿 ‎102万 ‎2014年 ‎2.99亿 ‎108.07万 ‎2015年 ‎3.01亿 ‎111.61万 ‎2016年 ‎3.08亿 ‎112万 二、课外阅读 二月兰 季羡林 二月兰是一种常见的野花,花朵不大,紫白相间。我在燕园里已经住了四十多年,最初我并没有特别注意到这种小花,直到前年,宅旁、篱下、林中、山头、土坡、湖边,只要有空隙的地方,都是一团紫气,间以白雾,小花开得淋漓尽致,气势非凡,紫气直冲云霄,连宇宙都仿佛变成紫色的了。‎ 自从意识到二月兰存在以后,一些同二月兰有联系的回忆立即涌上心头。原来很少想到的事情,现在想到了;原来认为十分平常的琐事,现在显得十分不平常了。我一下子清晰地意识到,原来这种十分平凡的野花竟在我的生命中占有这样重要的地位。‎ 我回忆的丝缕是从楼旁的小土山开始的。这种野花碰到小年,只在小山前后稀疏地开上那么几片。遇到大年,则山前山后开成大片。二月兰仿佛发了狂。我们常讲什么什么花“怒放”,这个“怒”字讲得真是无比地奇妙。二月兰一“怒”,仿佛从土地深处吸来一股原始力量,一定要把花开遍大千世界,紫气直冲云霄,连宇宙都仿佛变成紫色的了。‎ 东坡的词说:“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 但是花们好像是没有什么悲欢离合的。应该开时,它们就开;该消失时,它们就消失。一切顺其自然,自己无所谓什么悲与喜。我的二月兰就是这个样子。‎ 然而,人这个万物之灵却偏偏有了感情,有了感情就有了悲欢。人自己多情,又把情移到花,“泪眼问花花不语”,花当然“不语”了。如果花真“语”起来,岂不吓坏了人!这些道理我十分明白。然而我仍然把自己的悲欢挂到了二月兰上。‎ 当年老祖还活着的时候,每到二月兰开花的时候,她往往拿一把小铲,带一个黑书包,到成片的二月兰旁青草丛里去搜挖荠菜。只要看到她的身影在二月兰的紫雾里晃动,我就知道在午餐或晚餐的餐桌上必然弥漫着荠菜馄饨的清香。当婉如还活着的时候,她每次回家,只要二月兰正在开花,她离开时,总穿过左手是二月兰的紫雾,右手是湖畔垂柳的绿烟,匆匆忙忙走去,把我的目光一直带到湖对岸的拐弯处。我的小猫虎子和咪咪还在世的时候,我也往往在二月兰丛里看到它们:一黑一白,在紫色中格外显眼。‎ 所有这些琐事都是寻常到不能再寻常了。然而,曾几何时,到了今天,老祖和婉如已经永远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虎子和咪咪也不知钻到了燕园中哪一个幽暗的角落里,等待死亡的到来。如今,天地虽宽,阳光虽照样普照,我却感到无边的寂寥和凄凉。‎ 对于我这样的心情和我的一切遭遇,我的二月兰一点也无动于衷,照样自己开花。世事沧桑,于她如浮云。我想学习二月兰,然而办不到。不但如此,她还硬把我的记忆牵回到我一生最倒霉的时候。在十年浩劫中,我被管制劳动改造,每天到一个地方去捡破砖碎瓦,还随时准备着被红卫兵押解到什么地方去“批斗”,可是在砖瓦缝里二月兰依然开放,笑对春风。‎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成了“不可接触者”,几年没接到过一封信,很少有人敢同我打个招呼。然而我一回到家里,老祖、德华他们,在每人每月只能得到恩赐十几元生活费的情况下,殚思竭虑,弄一点好吃的东西,婉如和延宗也尽可能地多回家来。我的小猫憨态可掬,依偎在我的身旁。所有这一些极其平常的琐事,都给我带来了无量的安慰。‎ 我感觉到悲,又感觉到欢。‎ 到了今天,否极泰来,我一下子成为“极可接触者”‎ ‎。到处听到的是美好的言辞,到处见到的是和悦的笑容。然而,一回到家,虽然德华还在,延宗还在。可我的老祖到哪里去了呢?我的婉如到哪里去了呢?世界虽照样朗朗,阳光虽照样明媚,我却感觉异样的寂寞与凄凉。‎ 我感觉到欢,又感觉到悲。‎ 按说我早已到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年龄,应该超脱一点了。然而在离开这个世界以前,我还有一件心事:我想弄清楚,什么叫“悲”?什么又叫“欢”?如果没有老祖和婉如的逝世,这问题本来是一清二白的。现在却是悲欢难以分辨了。我想得到答复,走上了每天必登临的小山,问三十多年来亲眼看见我这些悲欢离合的二月兰,她却沉默不语,兀自万朵怒放,笑对春风,紫气直冲霄汉。‎ ‎9.作者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了二月兰开放的情景,从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作者的身影。从作者对二月兰的描写中,你看到了先生人格的几个侧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形散而神不散”是本文的突出特点,请作适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作者回首往事,浮现于眼前的并不是那些所谓最辉煌的时刻,而是那些最平凡而又最亲切的瞬间。请你概述作者想到了哪些人和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展现真情、真思于情景相融之中,创造出令人难忘、发人深思的艺术境界。‎ B.作者借二月兰点染自己的悲欢,感叹大自然的永恒无穷和人生的短暂,表达了人们要自强不息的思想感情。‎ C.作者在描写二月兰时主要运用了拟人、夸张和反复等修辞方法。‎ D.从这篇散文看,作者的语言特色是十分重视在淳朴恬淡、天然本色中追求一种绚丽的美的。‎ 三、课外文言文拓展 元稹读书 元稹,长安人也。家贫,不能从师,彼时无书,尝取旁舍儿书,避人窃诵。从外兄所获《书经》,四角已漫灭,且无句读,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十岁,于邻家药笼中见《诗经》,取而疾走。父见之,怒而叱之,责往田则携至田畦踞高阜而诵,但闻书声不绝,遂毕身不忘。久之,反长安,与诸儒以时文名天下。镇自小至老手不释书,出则以骡马捆书自随;入则秉烛达旦。其精勤若此,人皆叹之。‎ ‎【注释】外兄:表兄。‎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取而疾走 (    )    (2)但闻书声不绝(    )‎ ‎(3)镇自小至老手不释书(    )    (4)反长安   (    )‎ ‎14.用“/”划出下面句子的停顿。(限断两处)‎ 责 往 田 则 携 至 田 畦 踞 高 阜 而 诵。‎ ‎15.下列加点字与“出则以骡马捆书自随”句中“以”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蒙辞以军中多务  B.公亦以此自矜  C.徐以杓酌油沥之  D.投以骨 ‎16.小敏和小宇对元镇“取旁舍儿书”和“见《诗经》,取而疾走”的做法产生了不同的理解,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灯笼》参考答案 ‎1.fén lán kān hé yuán chuán wò hàn liáo liào ‎ ‎2.第①句在表达上对比明显,重点抒发对堂姊家家道中落、世事变迁的感慨;第②句把情感的重点落在了对“官衔灯”的关注上。比较两个句子,还是第①句的表达更加简洁流畅,抒情更加具体明确。 3.(1)彷徨 (2)排比 (3)最后一句。改正:通过对这些事物的感悟,你的文章一定能更加充实。 ‎ ‎4.示例:抑或是摆设茶摊聊出《聊斋志异》的蒲松龄 更有走遍神州编撰《水经注》的郦道元 5.B 6.(1)你怎么在课堂上睡觉了呢? (2)我是被这优美的音乐陶醉了,我已被《川江号子》倾倒了。 ‎ ‎7.(1)③ 将“我校的‘书香校园’活动”改为“我校在‘书香校园’活动中”(或:在“被”前加“我校”) (2)④ 删去“为宗旨”‎ ‎8.(1)材料二 (2)四通八达的地铁网正在形成,客运量逐年增长,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9.①逆境中巍然屹立;②一切顺其自然;③有自己的悲欢和真情。(答出两点即可) 10.形散:漫谈身边琐事,泛论人情世间,信手拈来,娓娓动听,逸趣横生。神不散:以二月兰为线索,一线贯穿。 11.老祖采荠菜;婉如匆匆而去的身影;虎子和咪咪在二月兰丛里嬉戏;“文革”遭劫难,成了“不可接触者”;“文革”后,成为“极可接触者”。 12.B 13.(1)跑 (2)只 (3)放下 (4)同“返”,返回 14.责往田/则携至田畦/踞高阜而诵。 ‎ ‎15.B ‎ ‎16.示例一:我同意小宇的说法。爱读书固然是好事,但他这种行为从根本上来说就是错误的。元镇因为自己家贫无书就去偷邻家的书,这是不可取的。偷窃是道德问题,任何理由都不能成为偷窃的借口,学知识之前先要学会做人。 示例二:我同意小敏的看法。这种做法充分体现了元镇的好学,他偷窃别人的书是为了学习,而且他的家庭也确实非常贫困,这是万般无奈之下的行为,情有可原。‎ ‎【参考译文】元镇是长安人。(他)家里贫穷,不能够拜师(读书),又没有书籍,曾经拿邻居家孩子的书,躲着人偷偷地诵读。(他)从表兄那里得到了(一本)《书经》,(书的)四角已经磨灭,(变得模模糊糊了,)而且也没有划分句读,自己根据文意去判断区分(哪个地方该有)停顿,于是就通晓了《书经》的大意。(元镇)十岁时,在邻家药 笼中见到《诗经》,拿起(它)就快速地跑了。(他的)父亲看见了,很生气地训斥他,督促(他)到田地里去,(元镇)就(把《诗经》)带到了田地里,蹲在高的土山上吟咏(《诗经》),只听到读书声不断,于是终身都没有忘记。很久以后,(元镇)返回长安,同诸儒凭借八股文而闻名天下。元镇从小到老手不放下书卷,出门用骡马驮书跟随,回家秉烛夜读至天明。他的勤奋就像这样,人们都对此表示赞叹。‎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