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第4课《灯笼》
一、知识点汇总:
1、借物抒情知识 2、字词积累 3、吴伯箫生平及主要作品
4、散文开头段落的作用 5、散文的线索 6、文白相间,善用诗词典故的语言特点
二、知识解读与基础训练:
1、借物抒情知识
是一种以描写事物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运用借物抒情的方法,关键是找准物品的特点与自己的感情引起共鸣的地方,使物品与感情相统一,使感情有所依托。
(1)请谈谈你对“借物抒情”的认识。(2) 借物抒情的特点有哪些?
2、字词积累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灯笼(long) 领域(yù) 焰火(yàn) 马前卒(zú)
B. 皎洁(jiǎo) 褪色(tuì) 斡旋(wò) 熙熙然(xī)
C. 宫灯(gōng) 点缀(zhuì) 锵然(qiāng) 暖融融(róng)
D. 怅惘(wǎng) 幽悄(qiāo) 焚身(fén) 滴滴金(dī)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延烧原野)
B. 轿前轿后虽不像《宋史·仪卫志》载,准有打灯笼子亲事官八十人,但辉煌景象已够华贵了。(成绩等显著;卓著)
C. 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安静庄严)
D. 那时自己对人情世故还不懂,好听点说,心还像素丝样纯洁。(为人处世的道理)
(3)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每每想起小时候在村里上灯学,要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的事,便深深感到怅
罔。
B.仿佛灯柱上还照例有些松柏枝叶做点辍。
C.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
D.最壮的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斓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
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骠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吗?
3、吴伯箫生平及主要作品。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山东济南(莱芜)人,散文家,教育家。
(1)你还知道有关本文作者吴伯萧的哪些方面,请介绍给大家。
(2)填空:吴伯箫的作品主要收集在《羽书》、《黑红点》、《北极星》、《忘年》、《吴伯萧散文集》中。散文 、 、 、 、 等,作为范文收入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早》被编入小学语文教材,其数量之多在同代作家中首屈一指。这些作品以其真挚深厚的情感,朴实动人的描绘,严谨缜密的结构,清丽洗炼的语言,赢得了广大师生的喜爱。4、散文开头段落的作用
开头引用故事还有引人入胜发人深思的效果作用,引用的故事有时候是人们熟知的,这样可以产生共鸣和与读者的互动作用,可以帮助读者把文章思想贯彻到现实生活中,贴近现实和读者。有时候引用的是典故寓言等,这就增添了文章的层次感和趣味性,故事中有故事,阐述主题,发人深思啊。
除以上外,文章开头有时候会只用来渲染气氛,比如交代一些基础条件,说明文章故事的发生背景等等,让人们在读的过程中逐渐走入作者的世界。
(1)请列举散文开头段落在结构和内容方面的作用。
(2)请举例说明散文开头好处?
5、散文线索
结构是文章的骨架,线索是文章的脉络,二者是紧密联系的。抓住散文中的线索,便能体察作者布局布篇的匠心。所谓线索,就是贯穿在散文的始终,把记叙的内容有机地连缀起来组成一个整体的脉络。
(1)散文线索的分类?
(2)散文线索的作用?
(3)分析散文的线索,常用以下方法有几种?
6、文白相间,善用诗词典故的语言特点
本文语言文白相间,既富有雅致,又不会过于通俗。
结合课文具体语句,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三、知识综合与能力提升
1、 第1段叙写了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这样写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第2段末尾的句子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第5段作者由灯笼想起了关于母亲的哪些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知识延伸与拓展运用
1、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将“挤”改成“装”好不好?试简要赏析)
2、母亲给留着的消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为自己特别预备的那支小的纱灯,样子也还清清楚楚记在 心里。虽然人已经是站在青春尾梢上的人,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
(李大明)
第一单元第4课《灯笼》知识点训练参考答案
二、1、(1)这种方法的要点是描写事物要紧扣与此事物有关的人事的变迁、荣辱、生死等,一草一木,一砖一石,处处都浸染着人物的喜怒哀乐。虽只是对事物的描绘,但读者读来却字字都包孕着真切动人的情感。例如,秦牧的《在仙人掌丛生的地方》。首先,抓住仙人掌的特点,热情地抒发了赞颂之情:“仙人掌,嘿,这真是一种生命力顽强的奇特植物!”紧接着,就它的坚韧性格、抗旱耐瘠、顽强拒害、花朵艳丽的特点一一进行描写。文末点明:“我总是忘不了那墨绿色的岛屿,那簇生着仙人掌的海滩,那迎着海风微笑屹立着的战士们坚毅的形象!”原来,作者所借之物是仙人掌,所抒之情是歌颂解放军战士高尚品德与情操。(2)借物抒情要求我们在描写物品时,把感情寄托于对事物的爱憎之中,要借物品的形象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平时多留心身边事物,用多角度观察生活 。善于捕捉实物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想法。
2、(1)【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考查字音的记。D项中“幽悄”中的“悄”应读“qiǎo”。故答案为D。
(2)【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考查对词语的理解。B项中“辉煌”应是“光辉灿烂”的意思。故答案为B。
(3)【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 A项“罔”应写作“惘”;B项“辍”应写作“缀”;D项“斓”应写作“阑”。
3、(1)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笔名山屋、山荪,是我国当代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1906年3月13日出生于山东省莱芜市吴花园村。逝于北京。是抗战时期伟大的文学家。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满怀报国之志,毅然放弃了优裕的生活,于1938年4月投奔革命圣地延安,先在抗日军政大学第四期一大队政治班学习四个月,后到晋东南前方工作,写了《潞安风物》、《冰州行》、《响堂铺》、《路罗镇》等大量作品。1925年发表处女作《白天与黑夜》。1941年8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2年5月,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和整风运动,聆听了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思想境界有了很大提高。在延安期间,他先后担任陕甘宁教育厅教育科长、文化协会秘书长、延安大学和华北大学教授,并发表了《战斗的丰饶的南泥湾》、《一坛血》、《黑红点》、《化装》等大量反映当时抗战军民英勇斗争的文章,后来这些文章由作家出版社收入在《烟尘集》中,于1955年出版。解放战争至建国后,吴伯萧先后担任了东北大学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东北师范大学副教务长兼文学院长;1949年7月,参加新中国第一次文代会,被选为中华全国文化工作者协会全国委员会理事,同时被任命为秘书长,后又连续担任了东北教育学院副院长、人民出版社副社长兼总编辑、中国文联委员、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等职务。1956年10月,赴民主德国参加"海涅学术会议";1981年11月,年逾古稀的吴伯萧又在英国进行访问。后病逝,享年76岁。
1906年3月13日生于山东省莱芜市吴花园村,逝于北京。吴伯萧从小因受家庭熏陶,又加之天资聪慧,十四岁便考入曲阜师范。1924年毕业后,在孔府任孔子七十七代孙孔德成的英语教师。
(2)《南泥湾》、《一坛血》、《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我没见过长城》
4、(1)结构方面的作用:总领全文、引起下文、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
内容方面的作用:开篇点题、提示文章中心、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原因等、交代时间发生的环境、为下文买下伏笔或者铺垫、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2)如果开篇点题,首段作用:总领全文,点明主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
例:《壶口的黄河》: “在中国看水,看中国的水,最好到黄河。九寨沟的水显得太清秀,俏得有些西方的味道;太湖的水又有点小,文人味太重,不像是水,倒像是供人把玩的装饰物。也许,中国的水应是黄色的,和我们中国人的皮肤一样;而黄河也只有到了这儿,才成了真正的黄河! ”
思考:文章开头从“中国的水”写到黄河,再写到“壶口的黄河”,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答案: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壶口的黄河最有“中国味”,点明主旨,总领全文。
如果开篇没点题,首段作用: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做铺垫。
例: 《溯源》: 有一种鲑鱼,幼小时,成群游出河源地带,顺流而下出海,成熟之后,又成群溯流而上还归河源,在那里交配、产卵,力竭而亡。在回溯源流的行程中,不管有多大的阻挠,鲑鱼总是舍命克服。有时溯至断岩,便从水中腾跃入空,直到跃越岩上的河段,继续溯流归源,回到原产地,完成生命之旅,也交代传递了生命的使命。第二代孵出后,幼鱼又重复着同样的出海、溯源和回归。
我从电视上看到有关鲑鱼的报导,真是看得我惊心动魄。到底是什么促使鲑鱼回归呢?我只能想到,那是生命本能的根源感。
人呢?人又何尝不然?
思考第18题:文章用鲑鱼的溯源开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通过比较,引出下文人类的归本还源 。
如果开篇景物描写,首段作用:结构上,它起铺垫作用;景物描写上看,勾勒环境,提供背景,或渲染气氛。
例: 《泥泞》: 北方的初春是肮脏的,这肮脏当然缘自于我们曾经热烈赞美过的纯洁无瑕的雪。在北方漫长的冬季里,寒冷催生了一场又一场的雪,它们自天庭伸开美丽的触角,纤柔地飘落到大地上,使整个北方沉沦于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中。……
然而春风来了。春风使积雪融化,雪在这时候将它的两重性毫无保留地暴露出来:它的美丽依附于寒冷,因而它是一种静止的美、脆弱的美;当寒冷已经成为西天的落霞,和风丽日映照它们时,它的丑陋才无奈地呈现。……
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
思考:文章在开头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雪,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答案:突出了雪美丽与丑陋的两重性,为泥泞的出现作铺垫(从写热爱雪到热爱泥泞)。
如开篇连续感叹,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如开篇连续发问,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的作用。)
例:《野菊花》:
①野菊花!漫山遍野的野菊花!
②有谁见过这般豪放壮烈的花云?有谁闻过这么沉郁凝重的药香?那样泼泼辣辣地开。一簇一簇,一滩一滩,一坡一坡,灿烂辉煌!
⑥野菊花自有野菊花不惑无悔的性格和气质。
⑦她不禁锢自己……
⑧她不固守现状……
思考:文章的开头有什么作用?
答案:开篇点题,总括全文,并且表达了作者的惊喜之情和对野菊花的赞美之情。
5、(1)以人物为线索 、 以事情为线索 、以物品为线索 、以地点为线索 、以时间为线索 、以感情为线索 。(2)
贯穿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使结构完整严谨.这是明线,如果有暗线,是与明线共同贯穿全文,也为抒发的感情找到了一个很巧妙的切点,但有时会有双线索,即两条线索相辅相成,既处处相关联,又看似毫无关系,是文章线索的难点!(3)时空连“线”。大多在写人记事及游记类散文中,常有一些表明时空转换的词语把这些词联系起来,就能领悟,把握文章的线索;以物作“线”。出现于叙事及抒情类的文章,常用一个具体事物或象征事物贯串全文,作为行文线索,以突出文章主旨;反复出“线”。阅读时,可以通过文章中反复出现的抒情议论的语句或富有意味的事物去认识、把握线索;以情导“线”。阅读时要细心分析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国庆发展变化的轨迹,以此导出文章的线索;定“神”看“线”。这种方法适用范围广,就是从中心思想的高度去审视、把握文章的线索。
6、语言文白相间,善用诗词典故。本文语言文白相间,既富有雅致,又不会过于通俗。比如“唐明皇在东宫结绘彩为高五十尺的灯楼,遍悬珠玉金银而风至锵然的那种盛事太古远了……”句中的“锵然”“古远”等词的运用,使得文章耐人寻味。而大量的诗词典故的运用,也使得文章的文学色彩更加浓厚。比如“最壮的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一句,就化用了宋朝辛弃疾《为陈同甫赋状词以寄之》里的诗句。
三、1、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情趣,避免叙述的呆板和结构的单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为下文叙述喜爱灯笼作铺垫。2、总结自己和灯笼的关系,领起下文。 3、母亲嘱咐“我”打了灯笼照路;母亲在“我”上灯学回家后,接过“我”的灯笼,递给“我”消夜食品;母亲为“我”特别预备了小的纱灯。
四、1、答案示例:不 能换, “挤”是拥挤的意思,这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恋。
2、运用动作、外貌描写。“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表现出母亲对我的细心周到的关爱 ;“母亲的头发也 全白了”,写出岁月的无情以及我对母亲变老的伤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