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荆门
送别
李白
李白(
701~762
),
唐代伟大诗人
,字
太白
,号
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人称
“诗仙”。
他是我国继屈原之后又一个杰出的
浪漫主义诗人
。他常以奔放的激情抒发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以强烈的叛逆精神和傲岸不驯的态度抨击社会,鞭挞权贵。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杜甫曾给予李白的诗篇极高的评价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
”
介绍创作情况
诗人在二十五岁之前一直住在四川,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
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名诗佳篇。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
726
)辞亲远游,从三峡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友人而作。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
,
来从楚国游
.
山随平野尽
,
江入大荒流
.
月下飞天镜
,
云生结海楼
.
仍怜故乡水
,
万里送行舟
.
渡远
/
荆门
/
外,来从
/
楚国
/
游。
山随
/
平野
/
尽,江入
/
大荒
/
流。
月下
/
飞
/
天镜,云生
/
结
/
海楼。
仍怜
/
故乡
/
水,万里
/
送
/
行舟。
首联
渡远荆门外
,
来从楚国游
(
叙事)
我远道而来渡过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
点题:诗人远离四川,乘船沿江游览楚地。
颔联
山随平野尽
,
江入大荒流。
(
写景:绘山势
,
流水
,
原野
)
两山随着低平的
原野地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
颈联
月下飞天镜
,
云生结海楼。
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
(写景:想象、比喻)
尾联
仍怜故乡水
,
万里送行舟
我仍然依恋故乡的水,不远万里送我行舟远行。
(抒情:抒深沉思乡之情、拟人)
解题: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主要是写荆门一带的江山形势,特别着力地写平原上的浩荡长江。最后两句归结到送别的意思,同时也赞美了长江的可爱。
研讨
1
、
《
渡荆门送别
》
是一首五言律诗
,
首联交代了什么?
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2
、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
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用流动的视角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视线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画出一幅气势磅礴地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
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们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3
、颔联中“随”字用的好,谈谈好在何处。
4
、诗人出了三峡后看到的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和广阔的江面,而在荆门以西作者见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象呢?用郦道元
《
三峡
》
中的句子回答。
——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5
、颈联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
“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见到平原时欣喜的感受。
6
、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尾联来看,这首送别诗是否是为朋友送行?
拟人。不是。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水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7
、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
开阔情怀
和
奋发进取
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
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
中间四句对偶本诗工稳,“平 野”对“大荒”,“天镜”对“海楼”,佳句佳对。赋予了江水以人的浓厚的感情,这水情意真挚地把诗人送到楚国。这真是诗意盎然,情景交融。
写作特色
《
渡荆门送别
》
全诗运古诗浑壮豪放的气势于声调格律之中,首联叙事、颔联、颈联写景,尾联抒情,时空广阔,写景有灵动之感,情韵悠长。
能熟练背诵和默写
布置作业
导入:
江南有三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而其中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盛誉的岳阳楼,以其雄伟的气势和巍峨壮丽的风采,古往今来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登楼抒怀。孟浩然望洞庭,描绘出“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雄伟景观;范仲淹登高楼,抒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宋代著名诗人陈与义也登上了岳阳楼,那么,他又抒发了什么情感呢?
登岳阳楼
(其一)
陈与义
作者简介
陈与义
(1090
~
1138)
,
宋代诗人
。
字去非,自号简斋
。洛阳(今属河南)人。
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可以金兵入侵中原为界线,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诗风明快,很少用典,以
《
墨梅
》
诗受到徽宗的赏识。南迁之后,经历了和杜甫在安史之乱时颇为相似的遭遇,转学杜甫。 成为宋代学习杜甫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
著有
《
简斋集
》
。
写作背景
宋钦宗靖康元年(
1126
)的春天,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和北宋南宋之交的大部分诗人(如李清照)一样,陈与义的人生经历和文学创作也以靖康之难为界线,分为两个时期。在这之前,他走的是仕途功名的常路,
24
岁那年,即宋徽宗政和三年(
1113
)登进士第,授文林郎。他精于绘画,擅长书法,更以诗名于当世,深受皇帝赏识,官职屡迁,但也不知不觉地卷进了政治斗争的漩涡。靖康之难发生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南奔襄汉,颠沛湖湘,流离失所。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浇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本课所选的就是其中的一首。
这是一首
七言律诗
,是
《
登岳阳楼二首
》
中的第一首,也是诗人写岳阳楼的开篇之作,所以精心打造,郑重其事。
历代诗评家皆认为,此诗是陈与义学杜甫的成功之作 。颔联尤为宏壮雄丽。
登岳阳楼
登岳阳楼全景
岳阳楼夜景
图景欣赏
图景欣赏
朗读:
登岳阳楼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
旌
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
徙倚
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恨悲。
jing
xǐyǐ
登岳阳楼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
帘旌
不动夕阳
迟
。
登临吴蜀
横分
地,
徙倚
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
凭危
。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恨悲。
注释:
酒店或茶馆的幌子
缓慢
瓜分
徘徊
靠着
高处
登楼
洞庭之东江水西,
帘旌
不动夕阳
迟
。
在洞庭的东面长江的西面,酒店的旗子在落日的余晖下一动不动。
登临吴蜀
横分
地,
徙倚
湖山欲暮时。
这时我登上岳阳楼遥望当年吴国和蜀国争夺的荆州,徘徊不定的湖光山色渐渐沉入夜幕。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
凭危
。
从万里之外来登岳阳楼向远处张望,三年多来国破家亡、流离失所的万千感慨涌上心头。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恨悲。
历尽沧桑,凭栏怀古,已是满头白发,只见枯老的树木,沧白的水波,沉浸在无限的悲凉之中。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人凭栏“吊古”,勾起了满腹的家国之恨,身世之愁。也表现了诗人“万里来游”“三年多难”漂泊不定的生涯、离乡背井的感慨。
“洞庭之东江水西”
这句诗写什么?怎么写的?
写岳阳楼之所在。
巧妙地运用了“东”“西”两个方位词,并以湖、江系之。
“帘旌不动夕阳迟”
这句诗写什么?有什么特点?
写举目所见。
“帘旌” 为
近景
,“夕阳”为
远景
,近景远景合而为一,可以想见诗人的视线
由近及远
的扫描,逐渐放开,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
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缓缓下沉的落日,提示着傍晚的安宁。
颔联似乎是在重复上面的主题,与首联相比风格有什么变化?
“登临吴蜀横分地”,
也是在说登临的地理位置,却加入了厚重的历史感;
“徙倚湖山欲暮时”,
也是在写黄昏时分登楼观景,却融入了些许怅惘之情。
这样的渐变,是一种烘托,一种过渡,一种物我兼融的摹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颈联通过叙事抒发了什么感情?
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
“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述其事,收到了双重的艺术效果。
“
白头吊古风霜
里,
老木沧波
无恨悲”
怎样理解尾联中加线的词语?
“白头”:
诗人已届不惑之年,故言。
“吊古”:
不说“伤今”,含蓄蕴藉,意味深长。
“风霜”:
明指自然事物,实喻社会现实,语意双关。
“老木苍波”:
是包裹诗人形象的一伯外衣,无限悲恨,尽在不言中。
诗的四联各主要写了什么?
首联
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先从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一个宏观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
颔联
从静态舒缓的景物描写中振起,转而为强烈的抒情。
颈联
终于以近于直呼的方式,发出了最高亢最强烈的呐喊,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
尾联
顾影自怜,以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慨收束全篇。
问题研究
从本诗看陈与义的律诗风格
陈与义诗宗杜甫,特别是他的律诗,明显地表现出老杜的特点,可谓神形兼备。
他和杜甫一样,都精于炼字炼句,也善于描写议论。
其余诸如写景之瑰丽壮阔,抒情之豪迈超绝,音韵之响亮,偶对之工巧,都多有相似之处。
他在模仿的同时,又富于变化,注意从切身的感受出发,从具体的情境出发,加以创新,自成一格。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
比较阅读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比较阅读
能熟练背诵和默写
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