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九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加入VIP免费下载

宁波市九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ID:570195

大小:376 KB

页数:29页

时间:2021-03-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棚(pén)屋里猛然变得灯火通明,刺眼的聚光灯下,女工们的躯体显得那样苍白而无力。冰冷的水笼头仿佛一张张巨人的血(xuè)盆大口要吞没这骚动的人群。‎ B. 他蜷缩在绳绑里,一阵惊惶和痛苦的抽搐(cù)散布到他脸上每一根经络,但是他没有叹一口气,只是把头向后转转,向右转转,又向左转转,并且把头摇得像腰上被牛虻(méng)叮过的公牛。‎ C. “肥皂”的名称出于皂角树,从前把它的荚(jiá)果捣烂磋成丸子,用来洗脸洗澡洗衣服,现在用的肥皂是用油脂(zhǐ)和碱制成的,跟皂角树无关。‎ D. 可能仅仅因为在各种陶片、铜制箭头和战车护板当中,我遇到了一个人——苍白的脸上长着一双迷蒙的眼睛,紧闭的嘴和高高的颧(quán)骨——清晰(xī)然而不能交流。‎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熟能生巧,形成语感,读准字音,写准字形,多积累词语,多读课下注释,多查字典等工具书。‎ A项,棚(péng)、“水笼头”应为“水龙头”;‎ B项,“经络”应为“筋络”、搐(chù);‎ C项,脂(zhī)、“磋”应为“搓”。‎ 故选D。‎ ‎【点睛】汉字字音字形的考查,要求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和现代汉语的字形,注意多音字、同音字、形声字、形近字的读音和字形,复习中应重点把握音形,能够准确辨别和识记。特别注意同音字和形近字的字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面对今天这种“信息爆炸”、形形色色“异文化”纷至沓来 的时代,我们雪要认真思考怎么办。全盘接受、盲目排斥都不是好的办法,我们应该用一种理智的、稳健的心态去审视它,而不是用轻率的、情绪化的心态来“欣赏”它。要知道,不论哪种文明,都不是完美无缺的,都有精华和糟粕。所以,对涌进来的异文化,我们既要“理解”,又要有所“选择”。【乙】这就是我说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在这方面,我们的先辈留下了许多包含了深刻哲理的宝贵经验,【丙】比如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的是人们“不应该做什么”,而是要求人们“应该做什么”;又如“修己而不责人”、“退一步海阔天空”等等这样的格言,都包含了克己,忍耐,收敛的意思。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在形成的漫长岁月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中国人一套特有的哲学思想。‎ ‎2. 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纷至沓来 B. 轻率 C. 而是 D. 逐渐 ‎3. 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 甲 B. 乙 C. 丙 ‎【答案】2. C 3. C ‎【解析】‎ ‎【2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词语的能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 A项,纷至沓来:指顾客、消息、信息等连续不断地到来。文中形容“信息爆炸”、形形色色的“异文化”,使用对象正确,故A项不符合题意;‎ B项,轻率:(说话做事)随随便便,没有经过慎重考虑。结合“我们应该用一种理智的、稳健的心态去审视它,而不是用轻率的、情绪化的心态”说明作者要写一种不理智、不稳健的。很情绪化、随便的心态,语意正确,故B项不符合题意;‎ C项,而是:往往用于固定搭配“不是……而是……”中,是一组表并列关系复句的关联词。依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显然是强调人们不要去勉强别人,即劝告人们“不应该做什么”,语意没有强调要人们“应该做什么”之意,所以,应该用表示肯定前者,否定后者的关联词,即“是……而不是”,所以该将“而是”改为“而不是”,故C项符合题意;‎ D项,逐渐:渐渐,只用于事物的变化。依据“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在形成的漫长岁月中”,强调中国人这一套特有的哲学思想是渐渐累积的,渐渐变化的,语意正确,故D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标点符合在语言表达中起表情达意的辅助作用,要求考生平时积累常见标点符号的用法,能依据句意、语气、语言结构、书写位置等正确使用或改正标点符号。C项,“都包含了克己,忍耐,收敛的意思”中的两个逗号该改为顿号,因为顿号表示句子内部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主要用在并列的词或并列的较短的词组中间。文中“克己”“ 忍耐”“收敛”从词性上说都是动词,从成分上说都是“意思”的定语,所以他们三者是并列的词,适用于顿号。故选C。‎ ‎【点睛】顿号的用法:1.用于分隔句中并列词语。2.用于需要停顿的重复词语之间。3.用于某些序次语(不带括号的汉字数字或“天干地支”类序次语)之后。4.相邻或相近两数字连用表示概数通常不用顿号。若相邻两数字连用为缩略形式,宜用顿号。5.标有引号的并列成分之间、标有书名号的并列成分之间通常不用顿号。若有其他成分插在并列的引号之间或并列的书名号之间(如引语或书名号之后还有括注),宜用顿号。‎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 B. 人群很快聚拢来,最后那四名军警被挤得太厉害,便只好不止一次地用马屁股和鞭子把他们“赶开”,这是当时人们的说法。‎ C. 一个需要整顿的全新世界,人类必须吸收古代留传下来的全部力量来构筑未来。奥林匹克精神是这种力量之一。‎ D. 他像小学生一样,拜草原的牧人和终年奔走在大漠的“赶脚人”为师,整理、搜集、改编在西北大地广泛流传的“花儿”和新疆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民歌。‎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语病的能力。应先浏览选项,依据语感推断法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用提取主干法,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是否有问题。‎ A项,成分残缺,压缩主干:真正使命就是参加事业。“这种或那种方式”是“参加”的状语,表示“参加”的凭借条件,所以该补充介词“以”,故A项不正确;‎ C项,成分残缺,提取前一句的主干:一个世界,人类必须吸收力量来构筑未来。双主语,且“一个世界”缺少动词和宾语,依据“奥林匹克精神是这种力量之一”可知文意强调“人类”吸收的“力量”,所以可把“一个世界”变成条件状语,即在前面加上介词“面对”, 故C项不正确;‎ D语序不当,“整理、搜集、改编”在时间和逻辑事理上都不当,应改为“搜集、整理、改编”, 故D项不正确;‎ 故选B。‎ ‎【点睛】纵观近几年的高考病句辨析题,不少病句有明显的标志词语,只要我们“炼”就一双慧眼,盯住这些标志词语,就能找到辨析病句的捷径。比如介词、动词、代词、并列词、关联词、否定词、两面词、数量词、成语、修饰语等,有的病句虽然没有标志词语,但是我们可凭借病句表现出来的症状,依据高考病句的六大类型进行排查。类型不多,只要训练方法得当,适当做一些练习,见多识广,形成能力,依“法”诊断并不难。‎ ‎5.下列文学常识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出自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作者是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表——雨果,其主要作品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B. 《离骚》的作者是春秋时楚国人屈原,“楚辞”创立者和代表作家,浪漫主义诗歌奠基人,其代表作《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政治叙事诗。‎ C. 《琵琶行》属于七言歌行体长篇叙事诗,作者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其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和元稹一起倡导了主张“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新乐府运动。‎ D.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后学汇集整理而成的语录体文集,记载春秋末期大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如文学体裁、代表人物、字号别称、年代国别、历史地位等,考生在平时就要对一些经典文学常识知识做好积累,使用时才能得心应手。B项,“春秋时期”错误,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故选B。‎ ‎【点睛】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中外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记牢作者名字、书名、年代、国别及书中的重要人物、物象、名言警句等。‎ ‎6.下列关于课文内容的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A. 讳饰手法,可以委婉地将不便于表达或不愿意表达的事说出来,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中,恩克斯就使用了讳饰手法,用“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永远地睡着了”等说法委婉表述马克思逝世这一事件,表达了他的悼念之情。‎ B. 对比手法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比较,马丁·路德·金在《我有一个梦想》中运用了大量的对比:“《解放黑奴宣言》的到来犹如欢乐的黎明”和“束缚黑人的漫漫长夜”,“种族隔离的荒凉阴暗的深谷”和“种族平等的光明大道”“种族不平等的流沙”和“兄弟情谊的盘石”等对比,都揭露了黑人现阶段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未来自由幸福的憧憬。‎ C. 鲁侍萍述说梅小姐的辛酸往事时,周朴园立起来问“你是谁?”“哦,你,你,你是——”,表现了周朴园即将要见到一直怀念着的侍萍时的激动和期盼。‎ D. 鲁迅在《拿来主义》一文中以“大宅子”为比喻,展开形象化的议论,批判了对待“大宅子”即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徘徊不敢走进门”的虚无主义,“放一把火烧光”的逃避主义,“欣欣然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的投降主义。‎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及作用、赏析重要句子魅力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在学习作品时,熟悉文章中重要句段的艺术手法、语言魅力及表情达意的作用,考生必须立足文本,学会分析,才能迁移所学,准确地完成题目。‎ B项,依据“《解放黑奴宣言》到来犹如欢乐的黎明”“束缚黑人的漫漫长夜”可知,“欢乐的黎明”指的是《解放黑奴宣言》的到来,“慢慢长夜”指100年前的黑人遭遇,这一对比强调的是宣言的重要性,给悲惨遭遇的黑人带来希望和光明,故B项“都揭露了黑人现阶段的悲惨遭遇”错误;‎ C项,“激动和期盼”错,应为“紧张”,‎ ‎ “周朴园立起来问‘你是谁?’”“哦,你,你,你是——”,此时周朴园几乎已经猜到鲁侍萍的身份,他虽然一直思念鲁侍萍,但他只是思念死去的鲁侍萍,而对活着的、甚至可能威胁自己身份地位的鲁侍萍,他是紧张和害怕的;‎ D项,张冠李戴,回顾原文“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可知“徘徊不敢走进门”指的是面对“大宅子”时怕给污染的畏惧害怕想法,是逃避主义,“放一把火烧光”指的是面对“大宅子”时为了保存自己的清白,追求虚名,是虚无主义。‎ 故选A。‎ ‎【点睛】课内文学作品鉴赏题,要考生平时熟悉课内作品,了解情节梗概、结构特点、人物性格与命运、主题思想和语言风格,精读代表性章节,做到点面结合。同时审准题中词句的提示作用,才能准确作答。‎ ‎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在与外国友人沟通的过程中,我发现,外国人眼中的中国符号,可谓千奇百怪。接待我们的旅行社导游威斯娜告诉我,在她眼中,(1)____________。她去中国旅游时,有团友被烫伤,导游拿来了中国的烫伤膏,涂上后很快愈合——她眼睛瞪得大大的向我描述那膏药的神奇功效。在突尼斯集市练摊的小商人,见到我们会先说日语,我们摇摇头说:“不,我们来自中国。”然后,那小伙子摆出了李小龙的招牌造型,口中配合着发出恶狠狠的声音。在他眼中,(2)___________。爱尔兰,比尔城堡的第12代伯爵告诉我们,(3)_________。他和妻子曾三次前往中国云南,带回各种奇花异草,种植在他们的城堡之中。如今,他们的城堡花园中有一大片区域专门叫做“云南省”。‎ ‎【答案】 (1). 示例:(1)中国符号是神奇的烫烧膏 (2). (2)中国符号就是中国功夫 (3). (3)中国符号就是神奇的植物(中国就是拥有神奇植物的国度)‎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意衔接连贯的能力。这是一道句子补写题,解答此题,考生要先通读全文,确定段落中心意思,然后看补写句子的位置,依据上下句内容的呼应和提示,从主语一致、时间逻辑等顺序、词语搭配、意境氛围等角度判定出最终答案。且要注意答案的中心意思几乎是唯一的。浏览全文,确定中心句,“我发现,外国人眼中的中国符号,可谓千奇百怪”说明中心意思是:不同外国人眼中的中国符号不同。‎ 第一空,依据“导游拿来了中国的烫伤膏,涂上后很快愈合——她眼睛瞪得大大的向我描述那膏药的神奇功效”,注意指示代词,还要注意“眼睛瞪得大大的”“神奇功效”所传达的惊奇态度,联系段落中心词“中国符号”,由此可确定答案:中国符号是神奇的烫烧膏;‎ 第二空,依据“那小伙子摆出了李小龙的招牌造型,口中配合着发出恶狠狠的声音”,注意“招牌造型”的提示,联系李小龙的身份,由此可以确定答案:中国符号就是中国功夫;‎ 第三空,依据“曾三次前往中国云南,带回各种奇花异草,种植在他们的城堡之中”“他们的城堡花园中有一大片区域专门叫做‘云南省’”可见,伯爵夫妇珍爱云南的奇花异草,由此确定出答案:中国符号就是各种奇花异草(神奇植物)。‎ ‎【点睛】补写句子的常用答题技巧:(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2)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4)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今日,公众号“普通话水平测试”上发表的《注意!这些字词的读音被改了!》一文刷屏社交网络,文中举了一大串读音改变的例子,譬如“说(shuì)服”变成了“说(shuō)服”,“粳(jīng)米”变成了“粳(gěng)米”,“荨(qián)麻疹”变成了“荨(xún)麻疹”,“一骑(jì)红尘”变成了“一骑(qí)红尘”等,而据这些发布消息的媒体解释,之所以更改,竟是因为“读错的人较多”。‎ 一石激起千层浪,相关话题迅速登上微博热搜,也引发了网友热议。有的网友支持,认为改通俗读法是好事,与时俱进。也有的表示反对,认为失去了韵味。你的看法呢?‎ ‎【答案】示例:‎ 我赞成修改读音。因为语言是流变的活体,语音因时而变符合自身规律,同时按照大家的阅读习惯进行修改,也有利于促进言语交流。‎ 我反对修改读音。读音因俗而变本属正常,但这种变应该在漫长的时间和广泛的使用人群中自然发生,而不应自上而下随意规定,同时,迁就部分人的错误发音进行修改,缺乏一种文化自信。‎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连贯、得体的能力。本题是点评类语言运用题,解答此题,考生要做到“四要”,一要读懂新闻,为点评打下基础;二要评在点子上,选准角度,一语中的;三要评得有理,事理清晰,以理服人;四要评得生动,言简意赅。本题针对一大串读音的改变发表看法,注意“据这些发布消息的媒体解释,之所以更改,竟是因为‘读错的人较多’”中“竟是”一次的提示作用,“有的网友支持,认为改通俗读法是好事,与时俱进”“也有的表示反对,认为失去了韵味”。考生可以选择自己有理可说的一个观点,如果赞成,可围绕“通俗易懂”、“与时俱进”、按照多数任的阅读习惯来修改等角度去阐述理由;如果反对,可围绕“失去了韵味”、迁就“读错的人较多”是不理智的、不利于语言的良性发展等角度阐述理由。‎ ‎【点睛】点评类语言运用的答题步骤:一是亮观点,选准评论角度是正面肯定,还是反面否定,还是正反结合,二者兼备;二要讲道理,力求自圆其说;三是作小结,或提出解决办法,或分析原因影响等,或重申观点。答题要求是:有针对性、观点明确、分析合理、语言精练。‎ 二、现代文阅读(2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出版业、教育业广义知识付费的概念,本文中的“知识付费”主要指将知识信息加工为产品、服务并将其通过互联网售卖的行为(即狭义的知识付费)。‎ 互联网时代也是信息爆炸的时代,随着越来越多的信息被采集、被发布、被传播,消费者面对的信息数量呈几何级增长。但是,面对海量信息,人类的思维模式还远未达到能够自如接收的程度,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紧张心理,被称为“知识焦虑症”。同时,工作压力大、竞争激烈等,都会加强这种焦虑感,而这种焦虑往往会给人带来强烈的学习意愿。‎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大量碎片化的时间需要被有效利用以获取知识信息。目前知识付费领域主要分为内容平台与第三方支持类服务商。前者提供专业生产或用户生产的内容供消费者购买。用户生产内容的平台,普通用户也能够以自身掌握的知识实现变现。第三方支持类服务商则是为内容平台或有变现需求的自媒体人提供技术支持。‎ 相比传统的出版业与教育业,移动互联网时代兴起的知识付费领域因其参与方减少,制作周期大幅缩短,因此内容生产者的获利周期也随之缩短。此外,知识付费能够为内容生产者带来更高的利润率,助其扩大收入规模。‎ 材料二:‎ ‎2016年以来,知识付费呈火爆趋势。2017年8月,知识付费用户超过5000万,但据了解,当下,消费过知识付费产品的人很多,但持续学习和付费的用户少之又少。在知识需求方面,终生学习还没有成为一种习惯,持续为知识付费的习惯有待形成;在知识供给方面,提供的内容或方法不对路,学一次就不想再刚刚普及之时,多数内容是免费的,付费内容似乎天方夜谭。而现在作为一种商业模式,不是不收费,是知识不按产品来收费,按服务使用来收费。其实,知识产品不收费而知识服务收费是高级的业态。在我国,知识的产品业态还没发育好,又迎来了服务升级。这就是当前知识付费面临的实际情况。更特殊之处在于,知识产品不收费是初级业态中不发达状态形成的习惯。知识付费会向哪个方向发展?一方面,知识产品业还要大发展。知识的“制造业”要从以自我为中心转向以用户为中心,要更有针对性地给用户提供所需的知识。另一方面,知识服务业后浪推前浪,不断以创新业态帮助用户解决问题。从续订产品升级为续订服务,要做的事情很多,如完善知识服务平台功能,通过自媒体与社交网络增加交互等,都可以使知识服务发展得更好。‎ ‎(摘编自姜奇平《知识该付费还是免费》)‎ 材料三:下图:‎ ‎(摘编自《中国知识付费市场研究报告》)‎ 材料四:‎ 付费主要是针对内容的付费,内容付费大致可分为知识付费及娱乐付费。其中,知识付费是利用互联网的发展对整个出版行业的重构,娱乐付费则受益于直播技术正加速升级。知识付费的快速发展正推动着传统出版业的产业化升级,利用互联网对整个出版业,包括用户关系,生产模式,营销模式、服务模式等方面进行重构,形成新的知识传播体系。娱乐付费则是基于情感产生的付费行为,以娱乐、社交为主要诉求,目前的主要发展方向是向娱乐交互性更强的直播方向聚焦。‎ 知识付费的核心是被驱动,消除焦虑,具有逆人性特点,因此长期用户吸引力较差,复购率不高,与娱乐付费相比,知识付费是一种学习,是被驱动的过程,常要花费相当的精力,因此知识付费是逆人性的,较为被动。社会竞争愈发激烈,用户焦虑蔓延,知识付费的盈利模式是最大程度地变现用户的焦虑。且知识付费的互动性较差,缺乏社交属性,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知识付费平台对用户的长期吸引力,此外,知识付费的复购率较低,主要源于一方面一部分用户购买知识产品只是为了解决短期需求,因此短期内不会进行二次付费,另一方面冲动消费的用户在后期发现知识产品难以消化后,二次付费意愿将降低。‎ 与娱乐付费相比,知识付费在内容多样性上偏同质化,相较于娱乐付费产品,知识付费的同质化程度较高,主要以效果为导向,且知识在垂直领域的变现并不都具备商业价值,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知识付费的多样性。基于需求层次理论,付费最先在娱乐领域实现变现,其次再是向上延伸至知识消费领域。著名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提出,人类需求是阶梯式的,由低到高接层次可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当较为基础的需求得到满足后才会出现更高级的、社会化程度更高的需求。将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套用于付费行业,仅有当消费者的娱乐需求得到基本满足后,才会向更高层级的知识消费需求或是自我实现、自我成长的需求迈进,因此,付费作为一种变现方式,最先在娱乐领域实现,其次再是向上延伸至知识消费领域。‎ ‎(摘编自《2017年我国知识付费行业市场现状分析》)‎ ‎9. 下列对材料中“知识付费”和“娱乐付费”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知识付费必须借助互联网的支撑,购买的是网上知识信息:娱乐付费则完全不是这样,依靠的是直播技术的加速升级,购买的是娱乐直播信息。‎ B. 知识付费是用户为寻求自我提升、解决自身焦虑而进行的付费行为:娱乐付费则是基于情感产生的付费行为,主要以娱乐、社交为诉求。‎ C. 与娱乐付费相比,知识付费是逆人性的,较被动的,互动性较差,缺乏社交属性,这些因素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知识付费平台对用户的长期吸引力 D.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消费者在通过娱乐付费基本满足娱乐需求之后,才有可能通过知识付费满足知识消费的需求。‎ ‎10.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与传统意义上出版业、教育业的知识付费的概念不同,狭义的知识付费,主要指通过线上或线下售卖加工过的知识信息产品、服务。‎ B. 消费过知识付费产品的人很多,但能持续下去的人不多,最重要原因在于消费者自身建设不足,终生学习还没有成为一种习惯。‎ C. 网民在课外、工作外的学习,对音频类、视频类知识付费产品的兴趣呈增长趋势,而对文字类知识付费产品和线下论坛讲座的兴趣都很低。‎ D. 中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的发展,使知识付费更加便利,让人们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获取知识信息成为可能。‎ ‎11. 请根据文意概括出知识付费时代吸引更多消费者的策略。‎ ‎【答案】9. A 10. D ‎ ‎11. (1)了解用户焦虑的热点,加强对用户的吸引力。(2)知识提供时以用户为中心(或针对性地给用户提供知识),不断创新业态解决用户问题。(3)加大音频类和视频类知识付费产品的投入(4)增强知识付费产品的互动性(5)寻求异点,打造精品,尽量消除同质化知识。‎ ‎【解析】‎ ‎【9题详解】‎ 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重要概念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时空错位、张冠李戴、无中生有等问题。A项,依据材料四第一段“娱乐付费则是基于情感产生的付费行为,以娱乐、社交为主要诉求,目前的主要发展方向是向娱乐交互性更强的直播方向聚焦”可知,A项“娱乐付费则完全不是这样,依靠的是直播技术的加速升级,购买的是娱乐直播信息”中的“购买的是娱乐直播信息”只是“目前的主要发展方向”,而不是已有事实,故A项混淆了已然未然,故选A。‎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时既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作者观点态度等,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内容与原文的差别。注意选项删、改、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A项,“或线下”错,据材料一第一段“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出版业、教育业广义知识付费的概念,本文中的“知识付费”主要指将知识信息加工为产品、服务并将其通过互联网售卖的行为(即狭义的知识付费)”可知,狭义的知识付费是“通过互联网售卖的行为”,即只通过线上售卖,故A项不符合题意;‎ B项,“最重要原因在于消费者”错,据材料二第一段“在知识需求方面,终生学习还没有成为一种习惯,持续为知识付费的习惯有待形成;在知识供给方面,提供的内容或方法不对路,学一次就不想再学了”可知原因既有消费者原因,也有知识提供方原因,且文意并没有说哪个原因是“最重要原因”,故B项不符合题意;‎ C项,“对文字类知识付费产品和线下论坛讲座的兴趣都很低”错,依据材料三的左图可知,文字类知识付费现阶段使用38.2%,高于视频类知识付费的34.5%,可见不低;未来使用倾向31.3%,也不低;故C项以偏概全,说法太绝对, 故C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审准题干“知识付费时代吸引更多消费者的策略”,考生应回归材料,逐一筛选原文的吸引措施,并整合为条分缕析的要点。‎ 据材料一第二段“而这种焦虑往往会给人带来强烈的学习意愿”可知,应了解用户焦虑的特点和热点,更好地吸引用户;‎ 据材料二第二段“知识的‘制造业’要从以自我为中心转向以用户为中心,要更有针对性地给用户提供所需的知识。另一方面,知识服务业后浪推前浪,不断以创新业态帮助用户解决问题”可知,知识制造应以用户为中心,不断创新业态;依据“要做的事情很多,如完善知识服务平台功能,通过自媒体与社交网络增加交互等,都可以使知识服务发展得更好”可知,应增强知识付费产品的互动性;‎ 据材料三的图片可知,应顺应发展趋势,加大音频类、视频类知识付费产品的投入;‎ 据材料四第三段“知识付费的同质化程度较高,主要以效果为导向,且知识在垂直领域的变现并不都具备商业价值,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知识付费的多样性”可知尽量消除同质化知识,提高“效果”即质量。‎ 考生整合以上信息可以答出准确全面的答案。‎ ‎【点睛】解答筛选概括文中信息题要遵循三个步骤。①一个原则:忠于原文。简答题答案源于文本,不可凭空去想。②两个观念:一是整体观念。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二是联系观念。联系全文,联系主题。③三个步骤:第一步:速读文章,了解大意;第二步:根据试题,精读文章;第三步:根据原文,结合题目,巧妙作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屋头青瓦是谁家 潘新日 ‎①一场雨,让寄居的小城隐在淡淡的雨雾中,临窗而立,瓢泼的雨把楼下的青瓦洗得清亮,雨水顺着瓦楞流着,在檐下挂起了一条条银丝,清脆的雨滴声里,溅起了思乡的水花,朦胧里似曾看见了青瓦上的故乡。 ‎ ‎②夏天的雨下得如此急,甚至楼下的阿婆来不及收院子里的衣服,我木然地看着阿婆迈着祖母一样蹒跚的脚步,在院子里奔忙,脚下踩着家乡一样的韵味。这个时候,我会庆幸自己住的楼下还有一片这样的风景,幽深的小巷里,几十排青砖黑瓦的老房子错落有致地排列着,弥漫着民国的韵致,祖先的味道。 ‎ ‎③这样的天气里,我可以在雨中细细品味故乡的味道,精心昤听雨中的精彩。雨滴拍打着青瓦,犹如奏响了一曲美妙的轻音乐,雨声里有我梦里的家,有我青砖黑瓦的童年。瓦楞间的青苔和一棵棵直起腰身的野蒿,还有散落在小巷里的一朵朵红的、蓝的、七彩的伞花,一切都那么相似,一切都那么亲切。异乡里,古巷就是一条长长的藤,一头连着故乡,一头连着南方夜空中最广阔的宁静和最深沉的安详。 ‎ ‎④真的没有想到在这样的闹市里还会有这样的一片天地,和家乡的情调如此相近,只是少了青山秀水。如此,那无边的乡愁也变得淡然了,虽然身处异乡,却因了这些故乡一样的青瓦而内心殷实,充盈着幸福和快乐,不管这家园是地理上的还是心理上的,我都很知足。 ‎ ‎⑤在江南这一排排青瓦覆盖的老房子里,已经摒弃了民国所有的遗风,已找不到故乡古村落的封闭和凋残,它把古朴的身影遗落在繁华里,在城市的节奏里呼吸、生活,除了青瓦本身的年龄和记忆,所有的都融进城市的心跳里。 ‎ ‎⑥雨中的青瓦格外别致,这些城市里的隐士把青衫和旗袍压进箱底,让梅雨的叮咛慢慢发霉,长出许多思念来,一片青瓦,一块历史,一片浓得化不开的乡愁,在小巷里弥漫。我想起戴望舒,想起丁香一样的女孩,想起民国的油纸伞,但此时花开已没了旧人。 ‎ ‎⑦不过,我还是喜欢家乡的青瓦房,没有拘束,可以自由地敞开胸怀,让细细的炊烟顺着风远行,流浪的身影里,有瘦弱的文人,有迁徙的商旅,有远嫁的红颜,在这样的青瓦泪里思念着,怀旧着,他们在青瓦覆盖的木格子窗棂边沉吟、思念,古诗词里的张继、李商隐带着古风,流下了思乡泪水。‎ ‎⑧时常,我会把青瓦当做一部旧书,把它当成故乡老家的屋子,在亲切和畅想中阅读乡愁。我相信很多人都有心中的家园,任何一处青瓦覆盖的老房子都有家乡的味道,都能生出家的温馨,天南地北,青瓦就是流浪的历史,任何建筑都无法代替的历史,当然,加上木门边的蓑衣和斗笠、檐下的农具,堂屋里雕花桌案上的青花瓷坛,案头上的线装书,这些民间的朴实记忆沉淀了一个地方的丰厚底蕴,我喜欢。 ‎ ‎⑨ ‎ 青瓦也是历史中发黄的名片,它们静静地点缀在各个角落,有名的,没名的,都一样的厚重着,抵达游子的内心深处。如角直、周庄、鲁镇、凤凰、木渎、同里、乌镇、西塘、宏村、大理、婺源,院落有乔家大院、李家大院、刘家大院,大的有古城的城楼,小的有不同时代的县衙,文人雅士里有丰子恺的缘缘堂;有戏院、有宗祠、有寺庙。总之,那些与青瓦有关的建筑细节,花窗、飞檐、雕梁和隔扇,早已脱离了一般意义上的建筑点缀,成了 一种文化抑或精神上的指向,指向古典,指向旧梦,幻化出生活的七彩来。 ‎ ‎⑩青瓦上的故乡是遥远的乡愁、是故乡的低语、是亲人的倾诉,是童年的遥想、是民间的歌谣,是农历里的季节,是婉转的鸟鸣,是唐代李义山缠绵的“巴山夜雨”,是宋朝柳三变萧瑟的“秋风斜雨”,是陆放翁清新的“杏花小雨”,古人如此,今人也如此。雨声里,我把目光久久地定格在凝重的青瓦之上,看着它们在故乡的思绪里静静地被雨声浸润。 ‎ ‎⑪雨声敲打着青瓦上的思乡曲,茫茫雨色里,市声繁华,又有谁能掩掉喧嚣的尘世,看到青瓦上的故乡呢?纵使青瓦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而那记载着前世风雨的故乡依然清晰,是我们永远的家。 ‎ ‎⑫屋头青瓦是谁家?无论在哪里,我敢说,青瓦上的故乡是民国留存的旧照片,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是最软的乡情,是最硬的风骨。‎ ‎12. 结合上下文分析第⑦段中作者说“不过,我还是喜欢家乡的青瓦房”的原因。‎ ‎13. 赏析文中第⑥段画线的句子。‎ ‎14. 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15. 在“青瓦听雨”的过程中,作者的情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请概述这一变化,并对变化的原因作简要分析。‎ ‎【答案】12. (1)有大自然青山秀水的背景;(2)古朴本质(封闭和凋残);(3)没有拘束的自由的生活状态;(4)与生命相连的生活印迹和丰厚底蕴(文化精神上的指向)。 ‎ ‎13. ①运用比喻,把“青瓦”比作“城市里的隐士”,又以“青衫”“旗袍”借喻青瓦古朴的身影,“隐士把青衫和旗袍压进箱底”,生动地写出了青瓦融入城市的繁华,不再古朴、封闭、凋残。②“梅雨的叮咛”用了拟人的手法,引出青瓦承载的乡愁和历史情味,生动形象,也引发了作者的思念之情。 ‎ ‎14. 内容上:(1)总结了青瓦的内涵,青瓦承载着厚重历史(底蕴),遥远乡愁(故乡的味道),文化精神,(2)表达了作者对青瓦内涵顽强存在的自信(期盼)。结构上:(1)首尾呼应(2)照应标题(3)总结全文(4)深化主旨。 ‎ ‎15.‎ ‎ 情感变化:前半部分作者流露出了幸福快乐之情,而后半部分青瓦听雨,作者流露出了沉重、忧郁和惆怅之情。原因①“青瓦听雨”幸福快乐是因为眼前的“情调”和家乡“如此相近”,使思乡之心得到慰藉,所以,“内心殷实,充盈着幸福和快乐”。②后半部分,作者由眼前的“青瓦听雨”,联想到了“乡愁”这一永恒的命题,“乡愁”深沉、厚重,让心情也因此沉重、忧郁和惆怅。③这一变化是由眼前感性的快乐上升到对“乡愁”这一沉重话题的理性思考。‎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重要句子的丰富内涵的能力。考生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去分析。内容上,可用以果溯因法,思考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和特点;结构上,是否铺垫或总结,要思考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和价值倾向。分析“不过,我还是喜欢家乡的青瓦房”,位置在第⑦段第一句,“不过”表语意的转折,“还是喜欢家乡的青瓦房”暗含着作者居住地的青瓦房的不足。由此,考生应整合第⑦段上下文信息筛选出答案。‎ 第④段“和家乡的情调如此相近,只是少了青山秀水”可知家乡青瓦房有青山秀水的大自然背景;‎ 第⑤段“已经摒弃了民国所有的遗风,已找不到故乡古村落的封闭和凋残,它把古朴的身影遗落在繁华里”可知家乡青瓦房有封闭和凋残的古朴特点;‎ 第⑦段“我还是喜欢家乡的青瓦房,没有拘束,可以自由地敞开胸怀”可知家乡青瓦房有 无拘无束的自由气息;‎ 第⑧段“任何一处青瓦覆盖的老房子都有家乡的味道,都能生出家的温馨”“这些民间的朴实记忆沉淀了一个地方的丰厚底蕴,我喜欢”可知,家乡青瓦房有温馨味道,沉淀着地方的丰厚底蕴。‎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重要句子的丰富内涵和艺术魅力的能力。考生可从内容和语言魅力两方面去分析。内容上思考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和特点;语言魅力上,思考艺术手法、语言风格、表情达意上的作用。“雨中的青瓦格外别致,这些城市里的隐士把青衫和旗袍压进箱底”,以“城市里的隐士”写“雨中的青瓦”,比喻,写出青瓦的别致;结合第五段“在江南这一排排青瓦覆盖的老房子里,已经摒弃了民国所有的遗风,已找不到故乡古村落的封闭和凋残,它把古朴的身影遗落在繁华里”,还可看出“城市里的隐士”形容青瓦融入城市的繁华后显得不再古朴、封闭、凋残;“青衫和旗袍”写青瓦的“别致”和古朴,“压进箱底”写出古朴特点在城市繁华中不再优,既是比喻,也是借代,故合成借喻;“梅雨的叮咛”,拟人手法写出青瓦所代表的古朴“慢慢发霉,长出许多思念来”“在小巷里 弥漫”,引出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一片青瓦,一块历史,一片浓得化不开的乡愁”作者思念的有家乡,也有家乡的古朴特点,还有家乡的历史。‎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段落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平时要积累结尾段的常见作用的相关知识,还要注意题干的提示“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内容即该段写了某人做什么或某物什么特点、怎么样,结构即与其他段落的呼应铺垫对比总结等作用,还要注意末段在深化主题或升华中心上的作用。‎ 末段第一句“屋头青瓦是谁家?”,与标题一致,即照应标题;同时呼应第一段的“清脆的雨滴声里,溅起了思乡的水花,朦胧里似曾看见了青瓦上的故乡”,首尾呼应写青瓦触发的思乡情;“无论在哪里”呼应第四段“真的没有想到在这样的闹市里还会有这样的一片天地,和家乡的情调如此相近”突出青瓦触动的乡愁,城乡不变;“无论在哪里”“是最软的乡情,是最硬的风骨”总结青瓦既承载乡愁,又彰显精神风骨;“青瓦上的故乡是民国留存的旧照片,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是最软的乡情,是最硬的风骨”,联系第⑤段“在江南这一排排青瓦覆盖的老房子里,已经摒弃了民国所有的遗风,已找不到故乡古村落的封闭和凋残,它把古朴的身影遗落在繁华里”、第⑥段“雨中的青瓦格外别致,这些城市里的隐士把青衫和旗袍”、 第⑧段“这些民间的朴实记忆沉淀了一个地方的丰厚底蕴,我喜欢”、第⑨段“青瓦也是历史中发黄的名片”、第⑪段“雨声敲打着青瓦上的思乡曲,茫茫雨色里,市声繁华,又有谁能掩掉喧嚣的尘世,看到青瓦上的故乡呢?”可知以“旧照片”写“青瓦上的故乡”,比喻,突出了青瓦和家乡的古朴别致、历史内涵,即使受现代繁华冲击,仍然永不磨灭的思乡情和丰厚底蕴。考生归纳以上信息,分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整合答案,容易作答。‎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思想情感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梳理作者的行文思路,筛选出具体体现作者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心理活动或思想变化的词句,并归纳出心理变化特点。答题时要先概括心理变化特点,然后结合文中具体内容分析,最后总结心理变化对主题上的表情达意的作用。‎ 第②段“这时候,我会庆幸自己住的楼下还有一片这样的风景,幽深的小巷里,几十排青砖黑瓦的老房子错落有致地排列着,弥漫着民国的韵致,祖先的味道”、第③段“雨滴拍打着青瓦,犹如奏响了一曲美妙的轻音乐,雨声里有我梦里的家,有我青砖黑瓦的童年”、第④段“虽然身处异乡,却因了这些故乡一样的青瓦而内心殷实,充盈着幸福和快乐,不管这家园是地理上的还是心理上的,我都很知足”,都可以看到体现作者心情的词语:庆幸、美妙、快乐和幸福、知足。这些词语看出作者因为眼前的“情调”和家乡“如此相近”,使思乡之心得到慰藉,所以快乐幸福的心理情感;‎ 第⑤段“在江南这一排排青瓦覆盖的老房子里,已经摒弃了民国所有的遗风,已找不到故乡古村落的封闭和凋残,它把古朴的身影遗落在繁华里”、第⑥段“这些城市里的隐士把青衫和旗袍压进箱底,让梅雨的叮咛慢慢发霉,长出许多思念来,一片青瓦,一块历史,一片浓得化不开的乡愁,在小巷里弥漫”、第⑦段“在这样的青瓦泪里思念着,怀旧着”“流下了思乡泪水”、第⑩段“雨声里,我把目光久久地定格在凝重的青瓦之上,看着它们在故乡的思绪里静静地被雨声浸润”、第⑪段“青瓦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可看出,文章后半部分,作者由青瓦想到青瓦所对应的故乡和古朴的历史,所以“凝重”“泪”“遗落”“逐渐淡出”等词表明情感基调变得深沉、忧伤。‎ ‎【点睛】概括心理变化的题是小说散文的常考题型,要考生通过情节内容,即“某人做某事”中去把握,有时可直接由作者来进行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绘,或由人物的独白、梦幻来进行披露,有时也可间接地通过景物及人物动作、所处环境及遭遇来进行折射。‎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4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段一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节选自《鸿门宴》‎ 文段二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节选自苏轼的《留侯论》‎ ‎1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且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谢罪 B. 郑伯肉祖牵羊以逆 迎接 C. 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 最后 D. 其身之可爱 爱惜 ‎17.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B. 不如因善遇之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C. 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 貌恭而不心服 D. 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吾其还也 ‎18. 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 战争一触即发之际,项伯夜访张良,劝他离开,是因为他和张良一向友好,以此次告密来报答张良的救命之恩,使迫在眉睫的战争忽然出现了转机。‎ B. 刘邦采纳了谋士张良的建议,热情款待了项伯,约为“婚姻”,并针对项羽慕虚名的思想弱点,借项伯的嘴向项羽诈称自己“日夜望将军至”“不敢倍德”的缘故,成功赢得了项羽的许诺。‎ C. 苏轼认为圯上老人并非世人认为的鬼怪,而是秦代有远见卓识的隐居君子,他的出现,真正的用意也不在授给张良兵书,而在于试一试张良的隐忍度。‎ D. 为使论点具有说服力,苏轼广征史实,引用了勾践和郑伯两个例子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阐明了隐忍的重要性,为下文进一步阐明张良能忍的效果是助高祖成就帝王之业张本。‎ ‎19.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匹 夫 见 辱 拔 剑 而 起 挺 身 而 斗 此 不 足 为 勇 也 天 下 有 大 勇 者 卒 然 临 之 而 不 惊 无 故 加 之 而 不 怒 ‎20.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2)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3)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答案】16. C 17. C 18. D ‎ ‎19. 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 ‎20. (1)一点东西都不敢据为己有,登记了官吏、百姓,封闭了仓库,等待将军到来。‎ ‎(2)再说,有向人报仇的心愿,却不能居于人下的(做他人下人的),这是普通人的刚强。‎ ‎(3)从此可看出,他还有刚强不能忍耐的气度,不是张良,难道有谁能成全他?‎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文言实词题要得分,考生必须平时多积累,多读多记,考试时再联系语境,利用上下文的语意和逻辑关系推测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词及词类活用等词语在文中的释义,最后综合使用排除法得出最佳答案。C项,结合文段二第三段“非有生平之素”指老人和张良平生没有老交情”,所以“相遇于草野之间 ‎”应指的是偶然、突然相遇。故“卒然”指的是突然,而不是C项的“最后”;故选C。‎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本题既考意义,又考用法。要考生先依据文本推出选项中一个句子中的虚词,再将句意套到另一句中来推断虚词用法是否相同。具体辨析时,可在了解18个虚词基本用法的基础上,运用五点意识法来判定:虚实意识、结构意识、句位意识、呼应意识、语气意识。‎ A项,之: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无实义/音节助词,起补足音节的作用,无实义;‎ B项,因:介词,引进动作行为发生出现所借助的时机条件,可译为“趁机”/连词,表顺接或事情发生的结果,可译为“于是”;‎ C项,而:在前后句中都是转折连词,译为“但是”,“却”;‎ D项,其:代词,代事,指“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一事/表示祈使语气,同时带有商量的语气,可译成“还是”。‎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正确解答这类题,需将选项跟原文中的有关内容仔细进行对照,一看人,二看事,三看时和地。主要注意人物概括不准、事实陈述混乱、技巧断定不当、评价理解失当、文本评述失据等问题。D项“引用了勾践和郑伯两个例子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错误,依据语段二第三段“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可知郑伯肉袒迎楚和勾践卧薪尝胆都是善于隐忍的例子,属于正面论证;而第五段“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写项羽不能忍的例子;刘邦虽开始能忍,但是“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刘邦也有不能忍的地方,故需要张良辅佐成就帝业,由此说明刘邦也时不能忍的。故D项应改为“不仅引用了郑伯肉袒迎楚,勾践卧薪尝胆等善于隐忍的正面典型,而且引项羽、刘邦等不善于隐忍的反面典型来正反对比论证”,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先通读语段,把握大概内容,再结合人名、地名、官职名以及动词、虚词、特殊句式和句间逻辑关系来断句。语段二第一段“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写豪杰能忍与普通大众不能忍的对比,故“见辱”写普通人(匹夫)受辱,被动句,可独立成句,故“见辱”后断句;呼应“人情有所不能忍者”,故“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是以相同结构句式,对偶写匹夫不能忍的表现,应分别独立成句;“此……也”以判断句式点评普通人的表现,语意完整,应独立成立;对应后文的“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赞美豪杰人士,“天下有大勇者”即为天下的豪杰人士,主谓宾成分齐全,可独立成句;“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以相同结构句式,对偶写豪杰大勇者能忍的表现,语意完整,应分别独立成句。故最终断句为: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和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达到“信、达、雅”的标准。同时要注意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的翻译;注意一些虚词也有意义;注意一些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到位。‎ ‎(1)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比喻最细微的事物,可译为“一点点东西”;籍:名词作动词,登记;封:动词,封闭;而:用来,目的连词;‎ ‎(2)夫:句首发语词,再说、另外,表示提起一件事;报人之志:向人报仇的心志、心愿;下人:居于人下;是:代词,这;‎ ‎(3)犹:还,还有,应补充出主语“高祖刘邦”;气:气度;非:不是,(如果)不是;其:难道,反问语气词;全:形容词作动词,成全。‎ ‎【点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翻译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翻译句子时应注意找准得分点,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兼词等往往都被设置为得分点,一定要依据前后语境补充出相应的主语、宾语、介词等,对难翻译的地方,要依据语境的提示,结合文中事件发展的逻辑事理合理推出。‎ ‎【译文】文段一 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一向同留侯张良交好。张良这时正跟随着刘邦。项伯就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私下会见张良,把事情全告诉了他,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说:“不要和(刘邦)他们一起死了。”张良说:“我是韩王派给沛公的人,现在沛公遇到危急的事,逃走是不守信义的,不能不告诉他。”‎ ‎ 于是张良进去,全部告诉了刘邦。刘邦大惊,说:"这件事怎么办?"张良说:"是谁给大王出这条计策的?"刘邦说:“一个见识短浅的小子劝我说:‘守住函谷关,不要放诸侯进来,秦国的土地可以全部占领而称王。’所以就听了他的话。”张良说:“估计大王的军队足以抵挡项王吗?”刘邦沉默了一会儿,说:“当然不如啊。这将怎么办呢?”张良说:“请让我去告诉项伯,说刘邦不敢背叛项王。”刘邦说:“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张良说:“秦朝时,他和我交往,项伯杀了人,我救活了他;现在事情危急,幸亏他来告诉我。”刘邦说:“跟你比,年龄谁大谁小?”张良说:“比我大。”刘邦说:“你替我请他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张良出去,邀请项伯,项伯就进去见刘邦。刘邦捧上一杯酒祝项伯长寿,和项伯约定结为儿女亲家,说:"我进入关中,一点东西都不敢据为己有,登记了官吏、百姓,封闭了仓库,等待将军到来。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我日夜盼望将军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希望您全部告诉项王我不敢背叛恩德。"项伯答应了,告诉刘邦说:"明天早晨能不能早些亲自来向项王道歉。"刘邦说:"好。"于是项伯又连夜离去,回到军营里,把刘邦的话报告了项羽,趁机说:"沛公不先攻破关中,你怎么敢进关来呢?现在人家有了大功,却要攻打他,这是不讲信义。不如趁此好好对待他。"项羽答应了。‎ 文段二 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过人的节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普通人受到侮辱,拔剑而起,挺身上前搏斗,这不值得算作勇敢。天下有一种真正勇敢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无缘无故的对他施加侮辱也不动怒。为什么能够这样呢?因为他胸怀大志,目标高远(的缘故)啊。   张良被圯桥上老人授给兵书这件事,确实很古怪。但是,又怎么知道那不是秦代的一位隐居君子出来考验张良呢?看那老人用以微微显露出自己用意的方式,都具有圣贤相互提醒告诫的意义。一般人不明白,把那老人当作神仙鬼物,也太荒谬了。再说,桥上老人的真正用意并不在于授给张良兵书(而在於使张良能有所忍,以就大事)。  ‎ 楚庄王攻打郑国,郑襄公脱去上衣裸露身体、牵了羊来迎接。庄王说:“国君能够对人谦让,委屈自己,一定能得到自己老百姓的信任和效力。”就此放弃对郑国的进攻。越王勾践在会稽陷於困境,他到吴国去做奴仆,好几年都不懈怠。再说,有向人报仇的心愿,却不能做人下人的,是普通人的刚强而已。那老人,认为张良才智有余,而担心他的度量不够,因此深深挫折他年轻人刚强锐利的脾气,使他能忍得住小怨愤去成就远大的谋略。为什么这样说呢?老人和张良并没有平生的老交情,突然在郊野之间相遇,却拿奴仆的低贱之事来让张良做,张良很自然而不觉得怪异,这自然,秦始皇不能使他惊恐,项羽不能使他发怒。‎ 富贵人家的子弟,是不肯死在盗贼手里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生命宝贵,死在盗贼手里太不值得。张良有超过世上一切人的才能,不去作伊尹、姜尚那样深谋远虑之事,反只学荆轲、聂政行刺的下策,侥幸所以没有死掉,这必定是桥上老人为他深深感到惋惜的地方。所以那老人故意态度傲慢无理、言语粗恶的深深羞辱他,他如果能忍受得住,方才可以凭藉这点而成就大功业,所以到最后,老人说:“这个年幼的人可以教育了。”   看那汉高祖之所以成功,项羽之所以失败,原因就在於一个能忍耐、一个不能忍耐罢了。项羽不能忍耐,因此战争中是百战百胜,因此随便使用他的刀锋(不懂得珍惜和保存自己的实力)。汉高祖能忍耐,保养那完整的刀锋(把自己的精锐实力保养得很好,等待对方的衰弊),这是张良教他的。当淮阴侯韩信攻破齐国要自立为王,高祖为此发怒了,语气脸色都显露出来,从此可看出,他还有刚强不能忍耐的气度,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堂成①‎ 杜甫 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热俯青郊。‎ 桤林②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 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 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③。‎ ‎【注】①杜甫于唐肃宗轨元二年(759)年底来到成都,第二年春末,草堂落成,此诗便是那时所作。②桤林:桤木是一种落叶乔木。③扬雄宅、《解嘲》:扬雄,西汉文学家,学者,蜀郡成都人,杨雄宅又名草玄堂,扬雄埋头撰写《太玄》,有人嘲笑扬雄只知写《太玄》,但没有任何禄位。扬雄写《解嘲》剖白心迹。‎ ‎21. “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两句都用了____________表现手法,写出了草堂____________的特点。‎ ‎22. 这首诗流露了诗人较为复杂的情感,请结合抒情手法进行分析。‎ ‎【答案】21. (1). 以动衬静(以声衬静或反衬亦可) (2). 清幽(幽静、宁静) ‎ ‎22. (1)诗歌前两联通过写草堂的环境背景和周围自然景物,写出了草堂景物的怡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心情的宁静喜悦。(2)第三联作者“将数子的飞乌”“定新巢的燕子”自比(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矛盾的心理,既有新居初定的喜悦,又有草堂对于他只是暂歇之地,不是终老之乡的忧伤之感。(3)第四联作者用典抒情,表明自己与杨雄不同,草堂只是避乱偷生之所,表达了作者四处漂泊的身世之慨。‎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艺术手法和画面意境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在看标题、看作者、看注解、看意象、看情感关键字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诗词内容、情感、手法和意境特色。结合标题“堂成”和注解①②分析颔联“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即写草堂景致:“桤林碍日”、“笼竹和烟”,写出草堂周围丛林修篁挡住了强烈的阳光,好像有一层漠漠轻烟笼罩着。“吟风叶”,“滴露梢”,是“叶吟风”,“梢滴露”的倒文。说“吟”,说“滴”,动态感,声响极微。连这微细的声响都能察觉出,作者以动衬静,写出草堂环境的清幽和诗人生活的宁静。‎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艺术手法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审准题干,注意关键词的提示,然后回归诗句,注意标题、意象、注解和抒情句,联系平时所学的“抒情手法”知识,最后整合信息,归纳出思想情感。首联“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热俯青郊。”融情于景地写出“堂成”之乐,涤尽之前漂泊之苦,“荫白茅”“缘江”“俯青郊”写出草堂的位置和景美;颔联“桤林碍日”和“笼竹和烟”写出草堂周围林竹茂密,蔽日笼烟,“吟风叶”,“滴露梢”写风叶低吟,梢尖滴露,细节描写融情于景,以动衬静写草堂的宁静生活;颈联“飞乌将数子,语燕定新巢”写乌和燕的融融生活,美好祥和,但“暂止”和“来”的不止是乌和燕,自己到草堂来,在这个动乱时代大背景下多半也是“暂止”,作者以物喻人,既写自己生活新定的美好,也写居所毕竟只是“暂止”的忧伤;尾联以杨雄写《解嘲》明心志,而自己不是杨雄,也无心写诗争辩,用典抒情,写出自己只是暂时避乱的无奈和感伤之情。考生据此可以概括出思想情感。‎ ‎【点睛】译文:草堂用白茅盖成,背向城郭,邻近锦江,坐落在沿江大路的高地上。从草堂可以俯瞰郊野青葱的景色。草堂修在桤林深处,桤林茂密透不进强烈的阳光,仿佛漠漠轻烟笼罩着,连风吹叶子,露水滴树梢都能听到。草堂的落成,使乌鸦带领小鸟翔集,让燕子也来筑巢。旁人把草堂错比成扬雄的草玄堂,我可是懒惰之人,也无心像扬雄那样作《解嘲》文章。‎ 赏析:‎ 诗的开头两句,从环境背景勾勒出草堂的方位。中间四句写草堂本身之景,通过自然景色的描写,把诗人历尽战乱之后新居初定时的生活和心情,细致而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 ‎“桤林碍日”、“笼竹和烟”,写出草堂的清幽。它隐在丛林修篁深处,透不进强烈的阳光,好像有一层漠漠轻烟笼罩着。“吟风叶”,“滴露梢”,是“叶吟风”,“梢滴露”的倒文。说“吟”,说“滴”,则声响极微。连这微细的声响都能察觉出,可见诗人生活的宁静;他领略、欣赏这草堂景物,心情和草堂景物完全融合在一起。因此,在他的眼里,乌飞燕语,各有深情。“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乳燕定新巢”,罗大经《鹤林玉露》说这两句“盖因乌飞燕语而类己之携雏卜居,其乐与之相似。此比也,亦兴也”。诗人正是以他自己的欢欣,来体会禽鸟的动态的。在这之前,他像那“绕树三匝,无枝可栖”的乌鹊一样,带着孩子们奔波于关陇之间,后来才飘流到这里。草堂营成,不但一家人有了个安身之处,连禽鸟也都各得其所。翔集的飞乌,营巢的燕子,也与诗人一同喜悦。在写景状物的诗句中往往寓有比兴之意,这是杜诗的特点之一。然而杜甫居住的草堂,毕竟不同于陶渊明归隐的田园,杜甫为了避乱才来到成都,他初来成都时,就怀着“信美无与适,侧身望川梁。鸟雀各夜归,中原杳茫茫”(《成都府》)的羁旅之思;直到后来,他还是说:“此身那老蜀,不死会归秦。”因而草堂的营建,对他只不过是颠沛流离的辛苦途程中的歇息之地,而不是终老之乡。从这个意义来说,尽管新居初定,景物怡人,而在宁静喜悦的心情中,总不免有彷徨忧伤之感。“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这种复杂而微妙的矛盾心理状态,通过“暂止飞乌”的“暂”字微微地透露了出来。‎ 尾联“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有两层涵意。扬雄宅又名草玄堂,故址在成都少城西南角,和杜甫的浣花草堂有着地理上的联系。杜甫在浣花草堂吟诗作赋,幽静而落寞的生活,有些和左思《咏史》诗里说的“寂寂扬子宅,门无卿相舆”的情况相类似。扬雄曾闭门著书,写他那模拟《周易》的《太玄》,草玄堂因而得名。当杜甫初到成都,寓居浣花溪寺时,高适寄给他的诗说:“传道招提客,诗书自讨论。……草《玄》今已毕,此后更何言?”(《赠杜二拾遗》)就拿他和扬雄写《太玄》相比;可是他的答复却是:“草《玄》吾岂敢,赋或似相如。”(《酬高使君相赠》)这诗说草堂不能比拟扬雄宅,也是表示他自己并没有像扬雄那样,写《太玄》之类的鸿篇巨著。这意思是可以从上述答高适诗里得到印证的。此其一。扬雄在《解嘲》里,高自标榜,说他闭门写《太玄》,阐明圣贤之道,无意于富贵功名。实际上,他之所以写这篇《解嘲》,正是发泄宦途不得意的愤懑之情。而杜甫只不过把这草堂作为避乱偷生之所,和草玄堂里的扬雄心情是不同的,因而也就懒于发那《解嘲》式的牢骚了。这是第二层意思。‎ 诗从草堂营成说起;中间写景,用“语燕新巢”作为过脉;最后由物到人,仍然回到草堂,点出身世感慨。“背郭堂成”的“堂”,和“错比扬雄宅”的“宅”遥相呼应。关合之妙,不见痕迹。‎ ‎(三)古诗文默写。(10分)‎ ‎2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黄鹤之飞尚不得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蜀道难》)‎ ‎(2)__________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 ‎(3)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琵琶行》)‎ ‎(4)亦以明死生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人墓碑记》)‎ ‎(5)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季氏将伐颛臾》)‎ ‎(6)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寡人之于国也》)‎ ‎(7)______________________,更那堪、冷落清秋节!(《雨霖铃》)‎ ‎(8)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______________________?(《声声慢》‎ ‎(9)淇水汤汤,______________________。女也不爽,士贰其行。(《氓》)‎ ‎(10)小楼昨夜又东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虞美人》)‎ ‎【答案】 (1). (1)猿猱欲度愁攀援 (2). (2)艰难苦恨繁霜鬓 (3). (3)别有幽愁暗恨生 (4). (4)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5). (5)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6). (6)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7). (7)多情自古伤离别 (8). (8)如今有谁堪摘 (9). (9)渐车帷裳 (10). (10)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要答好名句默写题,平时要注意理解句意、积累名句名篇、打好基础,做到必背篇目一定会背诵,会背诵的篇目会依据关键词的提示准确默写。只有弄懂意思才有利于记住句子和记准字形,尤其是那些容易被写错的同音字和形近字,要加倍注意。本题的重点字是(1)猱、度、援;(2)繁、鬓;(3)幽;(4)稷;(5)戈、邦;(6)颁、戴;(8)堪;(9)帷。‎ 四、作文(60分)‎ ‎2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最近网上流行一个词,叫“二倍速”。所谓“二倍速”,就是在观看视频时将播放速度调快至原来的2倍,既节省了时间,又不会遗漏重要的情节,很快,什么“二倍速吃饭”“二倍速读书”等说法纷纷冒出来。这个现象引发了网友的讨论,有网友表示“二倍速更适应快节奏生活”;有网友感叹“当代年轻人时间有那么紧张吗?什么都要开二倍速?”;也有网友表示,“二倍速”会形成坏习惯。‎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想法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观点。‎ 注意:(1)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2)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3)不得少于800字。(4)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范文】‎ 别过上二倍速的人生 最近网上流行“二倍速”。起初说的是因为某些影视剧“注水”太多,观众就用二倍速看完。后来“二倍速吃饭”“二倍速创业”“二倍速读书”的说法纷纷冒出来。总结起来,就是这些年轻人很忙,忙到没时间把一件事用正常的速度做完。年轻人,别浮躁,别过上二倍速的人生!‎ 求快,本身无关价值判断,要看为了什么而加速。像有些影视剧靠乏味的对话、冗长的空镜头甚至频繁的回放来凑成70集、80集,使用二倍速播放恐怕只能说是恰到好处。毕竟,谁让它们高度雷同,缺乏新意呢;比如演皇后和仙侠主题的古装偶像剧,从《一代皇后大玉儿》,到后来的《卫子夫》《芈月传》《花千骨》,到最近的《香蜜沉沉》《延禧攻略》,说到底就是换个女主角,换个皇帝和一拨大臣,只不过是将容嬷嬷拿针扎,换成了张嬷嬷赵嬷嬷拿鞭子抽,套路和流程都大同小异。看这样的影视剧快一点又何妨?‎ 追剧可以二倍速,吃饭可以二倍速,那人生呢?如果整个生命都倍速前进,恐怕就是一场悲剧。如果不考虑意外因素,每个人的生命总是守恒的。这部分快一点,那部分就可从容一些。如果所有的环节都是“二倍速”,那只能是机器,而且是一台迟早会崩溃的机器。‎ 你看到有人以“二倍速”走向人生巅峰,却更应该看到他调快的人生进度条背后,那些放慢的步伐,那些经验积累的慢时光。比如有人学生时代就已成流行自媒体主笔,毕业以后顺理成章创办门户网站,你羡慕别人,更要看到别人慢慢积累经验的过程,毕竟命运总偏袒那些付出更多努力的人。‎ 一位执意要学自己喜欢专业的姑娘,为络众筹,在网上爆红。我不认同她跟家庭“决裂”,却很欣赏姑娘说:“不管前方路有多苦,只要走的方向是正确的,都比站在原地更幸福。”是的,只要不是“站在原地”,只要方向符合初心,步伐慢一点又何妨?‎ 美学家朱光潜写过名作《慢慢走,欣赏啊!》,阐述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谷中乘汽车兜风,匆匆忙忙地急驰而过,无暇一回首流连风景,于是这丰富华丽的世界便成为一个了无生趣的囚牢。”二倍速观剧不要紧,二倍速的人生则无疑值得警醒和反思。什么都求快、求加速,你可能会错过一整个丰富华丽的世界。‎ 时间再紧,也别过上二倍速人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作文写作的能力。本作文是时评类材料作文,属任务驱动型。解答此题,考生要先通读材料,用关键词句法、以果溯因法、情感倾向法等把握材料中心内容和出题人的观点态度,确定出恰当的立意后才能更好地作文。材料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是“二倍速”,涉及“二倍速观影”“二倍速吃饭”“二倍速读书”“二倍速生活”。探究情感倾向,“既节省了时间,又不会遗漏重要的情节”意为“二倍速”观影有合理性;“二倍速更适应快节奏生活”意为肯定二倍速;“当代年轻人时间有那么紧张吗?”是对二倍速的质疑;“会形成坏习惯”则是对“二倍速”的明确反对。对应文中内容,很显然,“二倍速”在观影、吃饭、看书时有合理性,但关键取决于影视的质量,饭的味道、书的内涵;而“二倍速”在读书、生活上又不合理,因为“时间有那么紧张吗?”,也许只是年轻人心浮躁,且会形成坏习惯。究其结果:一味求快,忘了积累,忘了品味,忘了深度和厚度。探究出题人情感态度,显然要考生思考“二倍速”的偶尔合理性,更批判“二倍速”的浮躁,倡导积累和品味,好影视如此,好饭菜如此,好书如此,好生活更当如此。考生据此可以得出立意。‎ 立意:‎ ‎(1)别过上二倍速的人生;‎ ‎(2)生活,慢慢走,慢慢品味!‎ ‎(3)慢速度“厚积”,才能“二倍速”薄发!‎ ‎(4)辩证看“二倍速”;‎ 素材:‎ ‎1. 宋朝有个读书人叫陈正之,他看书看得很快,但总是囫囵吞枣。他读过的书一本又一本,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可是没留下什么印象。这使他很苦恼。有一次,他向著名学者朱熹请教。朱熹询问他的读书过程后,给了他一番忠告,说:“以后不要只图快,哪怕一句话,也要重复多遍,总比一味往前赶效果好。读书一定要用脑想,用心记。”‎ ‎2. 一则禅宗故事:从前,有一位少年,渴望练就一身超群的剑术,便千里迢迢来到一座仙山求教于一位世外高人。这位少年一心想早日成名,跪拜之后,便说:“我决心勤学苦练,请问师傅需要多久才能学成下山?”师傅答道:“十年.”少年嫌太长,就说:“假如我全力以赴,夜以继日,需要多长时间?”师父说:“这样大概要三十年.”少年大吃一惊:“为什么全力以赴反而要三十年呢?”师父不答。少年又说:“我一定要不惜一切代价,拼死拼活修练,争取早日成功。”师父说:“那么,你就得跟我学至少七十年。”少年冥思苦想,良久,终于大悟。‎ ‎3.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译文:子夏做了莒父地方的长官,问怎样治理政事。孔子说:“不要急于求成,不要贪图小利。急于求成,反而达不到目的;贪小利则办不成大事。”)‎ ‎【结构】作文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必须简析所用的材料,鲜明地提出自己观点,可按照“析材料——明观点——探根源——正反面事例——联现实——再扣题”的思路写作。如果写辩证看“二倍速”,则要在简引原材料后,提出不要一味“二倍速”的观点,然后略写“二倍速”合理的一面及事例,再重点论述“二倍速”太急太浮躁对品读经典和积累经验、锻造人生的危害,最后再次点明中心,呼吁“慢”下来;如果写“别过上二倍速的人生”,结构可以类似,先简析材料,提出观点,接着对“人生”分角度写,如观影、读书、学艺、备经验、交友交际、逆袭人生,都要自己把握快慢的度,对无聊无味无价值深度的方面要快,免得浪费时间,消磨心志;对有味有料有内涵有价值深度的方面要慢,在慢中夯实基础,积累内涵,树立标杆,才能厚积薄发,“二倍速”地迈向成功。‎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