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安阳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语文试题
一、基础知识(共18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新交通法规》于2013年元旦开始施行,对于其中闯黄灯罚6分一项,受访者都认为罚不当罪,希望相关部门顺应民意,做出适当调整。
B.自从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以来,县政府干部深入基层,解决群众生活中的突出问题,改变了以往侃侃而谈、述而不作的作风,受到群众的称赞。
C.侵华日军制造的南京大屠杀惨案是有口皆碑的事实,为了悼念死难者,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战争罪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D.很多文化名人虽然同属于文化圈,但价值观上的南辕北辙使他们很难走到一起。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不仅韩剧《来自星星的你》有爱情的美好,有穿越时空的奇思妙想,也有诚实守信、谦恭礼让的传统美德,而且充满了时尚文化元素,给中国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B.“余额宝”是由国内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打造的一项全新的余额增值服务,这类产品兴起的根本原因是与利率没有市场化、存在较大的存款差价有莫大关系。
C.俄罗斯外交部网站在3月28日公布的消息中指出,联合国大会在前一天通过的确认克里米亚公投无效的决议无效,并呼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稳定乌克兰局势。
D.根据商务部公布的监测数据显示,上周食用农副产品价格小幅上涨,其中猪肉价格比上周上涨0.3%,粮油零售价格上涨0.25%。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所谓讲课自由指的是大学教授在讲台上有自由传播自己学术观点的权利, , 。 , , 。 ,如果随便找一本专著来作自己的讲义,那样的日子是不会长久的。
①就是它在课程设置好大体范围之后
②旧大学里对前一点体现得较好,而对后一点限制颇多
③由于没有统编教材,教授就必须学有专长
④也有自由表达自己政治见解的权利
⑤教授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学术专长选择教材
⑥旧大学从体制上说有一长处是今天大学里没有的
A. ④③⑥②①⑤ B. ④②⑥①⑤③ C.⑤④⑥①③② D.⑤③②①④⑥
4.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活用情况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
B.上出重霄,下临无地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C.火尚足以明也 宾主尽东南之美
D.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5.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则知明而行无过已
B.王于兴师 俨骖騑于上路
C.蚓无爪牙之利 岂惧竹楼之易朽乎
D.吾以至道乙未岁 奉宣室以何年
6.下列各项中,句式与所给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戍卒叫,函谷举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B.为仲卿母所遣。
C.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D.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二、现代文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7~9题。
反省城市规划
骆 新
冯骥才说:巴黎的历史保护得这么好,要感谢三个作家。第一个是雨果,他写了《向拆房者宣战》;第二个是《卡门》的作者梅里美,他成立了一个古典建筑监督委员会;第三个是马尔乐夫,在工业化进程中,提出在全法国进行文化普查,“大到教堂,小到汤匙”都要很详细地登记。这种对传统的保护意识,使法国成为文化上的超级大国。而我们的城市,没有文化规划,只有使用规划。
我真不知道:我们这些生活在所谓“现代化大都市”的中国人,面对着日益长高的城市和各种华丽的大楼,究竟是应该感到自豪呢,还是自卑?
“自豪”是正常的,比如前几年,“出国旅游”的人回国之后,总愿意拿着各种照片四处炫耀:“您看看人家的城市,多发达啊!多现代啊!”但这几年说这话的人少了,就是因为大家发现,出国旅游,其实跟在家门口转悠也差不了多少,我们的高楼大厦一点也不比发达国家的逊色,甚至连楼名也都跟国外的差不多——什么雅典、罗马、柏林……还有被用滥的“曼哈顿”和“香榭丽舍”,到处都有“皇家”身影,关键是这些“皇冠”也都是外国的——什么“拿破仑皇家别墅”、“伊丽莎白皇家小区”、“威廉皇家公寓”、“维多利亚皇家广场”……反正您能想到的外国名字,差不多都给用尽了!
越是热衷于追逐西化,并因此而炫耀不停的人,其实,越是对本民族文化感到自卑!所谓的“暴发户心态”,大概就是这个意思。自打“房地产”被抬高为所谓“支柱产业”之后,大规模抹去城市历史的肌理、简单地复制出一幢幢西方风格的房子,就是大量房地产商们最热衷干的事儿!一个城市的景观和特征,究竟是由谁说了算呢?现在,肯定是由房地产商们说了算。而这些不断抄袭、克隆出来的西方商业建筑,在被我们欢呼雀跃的同时,在西方人眼里,不过是低劣的模仿,人家倒替我们担忧了:东方的感性、情绪、自由与天人合一,正在被这些“无文化根基”的复制品扫荡殆尽!
而按照冯骥才先生的话说:我们的城市,没有文化规划,只有使用规划。没有考虑过城市的文化特征。最多也就保留一点风貌建筑,摆摆样子而已。城市的规划完全随着长官意志而决定,几个人就可以决定一座城市的形态!中国是个“文化大国”,但在考察官员的政绩时,却没有“文化政绩”,这是很大的遗憾。
一个城市的建筑特色,主要就在它的民居。北京的特征是四合院和胡同,上海的特征是里弄和石库门,山东有齐鲁文化的底蕴,江浙有吴越文化的风格。但中国现在六百多个大中城市,在一片疯狂、粗鄙的商业房产开发中,不但个性几乎丧失殆尽,而且连楼盘的符号,都全盘西化了。
我们中国城市的建设者和规划者,是不是也该反省一下:我们该承担什么责任?
(摘编自2013年7月《文苑》,略有改动)
7.下列关于作者对“反省城市规划”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作者认为巴黎的历史保护得这么好,要感谢雨果、梅里美和马尔乐夫三个作家。
B. 马尔乐夫在工业化进程中,最先提出要在全法国进行文化普查,“大到教堂,小到汤匙”都要很详细地登记。
C. 雨果、梅里美和马尔乐夫都用实际行动使法国成为文化上的超级大国。
D. 作者认为我们的城市,没有文化规划,只有使用规划。
8.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我们这些生活在所谓“现代化大都市”的中国人,面对着日益长高的城市和各种华丽的大楼,应该感到自豪。
B.出国旅游,其实跟在家门口转悠也差不了多少,我们的高楼大厦一点也不比发达国家的逊色,甚至连楼名也都跟国外的完全一样。
C.越是热衷于追逐西化,并因此而炫耀不停的人,越是对本民族文化感到自卑!
D.中国的城市规划者深刻地认识到:东方的感性、情绪、自由与天人合一,正在被这些“无文化根基”的复制品扫荡殆尽。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中国在考察官员的政绩时没有“文化政绩”,所以城市的规划完全随着长官意志而决定,几个人就可以决定一座城市的形态。
B.一个城市的建筑特色,主要就在它的民居:北京有四合院和胡同,上海有里弄和石库门。
C.中国现在六百多个大中城市,在一片疯狂、粗鄙的商业房产开发中,不但个性丧失殆尽,而且连楼盘的符号都全盘西化了。
D.我们中国城市的建设者和规划者,在学会反省“我们该承担什么责任?”
三.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2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陶元淳,字子师,江苏常熟人。康熙中举博学鸿词,以疾不与试。二十七年,成进士,廷对,论西北赋轻而役重,东南役均而赋重,愿减浮额之粮,罢无益之费。阅者以其言戆,置二甲。三十三年,授广东昌化知县,到官,首定赋役,均粮于米,均役于粮。裁革杂徵,相率以力耕为业。县隶琼州,与黎为界,旧设土舍,制其出入,吏得因缘为奸,元淳立撤去。一权量,定法度,黎人便之。城中居人,旧不满百家,至此户口渐蕃。元淳时步行闾里间,周咨疾苦,煦妪如家人。
琼郡处海外,军将多骄横,崖州尤甚。元淳尝署州事,守备黄镇中以非刑杀人,游击余虎纵不问;且贪,索黎人献纳。元淳访得其状,列款以上,虎私以金贿之不得,造蜚语揭之。
总督石琳下琼州总兵会讯,元淳申牍曰:“私揭不应发审,镇臣不应侵官,必挫执法之气,灰任事之心。元淳当弃官以全政体,不能蒲伏武臣,贻州县羞也。”初鞫是狱,镇中令甲士百人佩刀入署,元淳据案怒叱曰:“吾奉命治事,守备敢令甲士劫持,是藐国法也。”镇中气慑,疾挥去,卒定谳,论罪如律。崖人为语曰:“虽有余虎,不敌陶公一怒。”而总督卒因元淳倔强,坐不检验失实,会赦免。复欲于计典黜之,巡抚萧永藻初授事,曰:“吾初下车,便劾廉吏,何以率属? ”为言于总督,乃已。
元淳自奉俭约,在官惟日供韭一束。喜接诸生,讲论至夜分不倦。屡乞病未果,竟以劳卒于官。昌化额田四百余顷,半沦于海,赋不及二千,浮粮居三之一,民重困。元淳为浮粮考,屡请于上官,乞豁除,无应者。乾隆三年,元淳子正靖官御史,疏以入告,竟获俞旨免焉。
(选自《清史稿•列传第二百六十三》)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博学鸿词,以疾不与试 与:参加
B.一权量,定法度 一:统一
C.城中居人,旧不满百家,至此户口渐蕃。 蕃:通“繁”,繁杂。
D.屡乞病未果 乞病:请求辞官
11.下列句子中,全都表明陶元淳关心民生疾苦的一组是( )
①愿减浮额之粮,罢无益之费 ②时步行闾里间,周咨疾苦
③当弃官以全政体,不能蒲伏武臣 ④虽有余虎,不敌陶公一怒
⑤为浮粮考,屡请于上官,乞豁除 ⑥疏以入告,竟获俞旨免焉
A.①②⑤ B.①②⑥ C.③④⑥ D.③④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元淳爱民如子,关心民生疾苦。初任昌化县知县时,厘定赋役,裁减额外的赋税,减轻了百姓负担,使百姓“相率以力耕为业”,发展了当地农业生产。
B.陶元淳为官刚正,不怕得罪上司。在任崖州知州时,守备黄镇中违法杀人,陶元淳依法审案被诬陷,总督下令琼州总兵会讯。陶元淳得知后上书申辩,总督终因陶元淳的倔强而赦免了他。
C.陶元淳一身正气,不惧威胁。在他初审黄镇中违法杀人的案子时,黄镇中命令披甲操刀的士兵冲入衙门以武力相威逼,陶元淳全无惧色,拍案怒斥,黄镇中“气慑”而退。
D.陶元淳力行节约,生活俭朴,为官时平日所吃,只是“韭一束”;他喜欢与读书人交往,常常与他们讨论问题到三更半夜也不知疲倦。他多次因病请求辞官而不得允许,终因积劳成疾而病故于任上。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元淳访得其状,列款以上,虎私以金贿之不得,造蜚语揭之。(5分)
(2)吾初下车,便劾廉吏,何以率属?(5分)
14.课内翻译(4分)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5.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
16.“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1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8分)
⑴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谁得而族灭也。
⑵远吞山光, 。 ,不可具状。
⑶襟三江而带五湖, 。
⑷ ,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⑸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 。
⑹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 。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4分)
18.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 (4)题。(24分)
冯骥才:守望民间文化的知识分子
冯骥才很健谈,但大多谈的是守望文化,对他自己则很少提及。作为作家,喜爱他的读者说他的作品扎根于民间,来自于乡土;作为文化研究者,关注他的学者说他有着博大的文化责任感。
今天,他毫不犹豫地投入到保护文化遗产与抢救民间艺术的事业之中,不惜花费毕生积蓄,不惜年高劳顿,高擎起守望文化大旗,成为保护民间文化的旗手。
不保护,我们的根就没了
“最近一直忙着浙江西塘召开的古村落保护高峰论坛。之后,将再进行一系列的考察活动,比如苏州桃花坞调查、比如南通蓝印花布基地挂牌等。”冯骥才的日程表排得很满。“古村落是中华文化的箱底儿。再不忙着保护民间文化,我们的根就快没了。”
经过去年大半年7个省份的下乡调查,冯骥才越来越感到,古村落内在的、沉甸甸的历史文化积淀在被抽空。他觉得造成这样的危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步入现代化的过程不是递进,而是突然的,人们由此造成了对线性成长、理性思考的缺失。贵州东南部,30多万人在苏浙一带打工,面对市场冲击及百姓对物欲的追求,苗寨居民不说苗语,很多少数民族村寨的年轻人已经不穿民族服装了,在南方一些富裕的小县城,冯骥才发现生活富足的农民在建设自己家园时竟是如此赤裸裸地照搬洋文化,在村落中,修建起一座座微型的“艾菲尔铁塔”,或是小型的卢浮宫;而中国的飞檐翘角、雨榭楼台早已淡出视野,退出记忆。
“历史的记忆和传承都没有了,长此以往,十几年后,我们传统的东西就都没有了。我们无法阻止一个时代的变化,但是,文化,我们必须挽留。”冯骥才在谈到保护古村落时说。
要保护,知识分子有责任
在文化保护工程中,冯骥才强调最多的就是文化人的责任。他说,巴黎的历史保护为什么做得这么好,实际上是三个作家起了作用:第一个是雨果,他写了《向拆房者宣战》,成为第一个对乱拆房者宣战的人;第二个作家是梅里美,他当时成立了一个古典建筑的监督委员会;第三个是小说家马尔乐夫,他提出在全法国进行文化普查。正是这种对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使法国文化保留了他们的根。
“中国知识分子也应反省一下,在时代变迁过程中应承担什么责任。中国传统文化大到一个古村落,小到一个荷包,都需要我们抢救和保护,否则将在我们手中消失!守望精神家园的责任应当由文化界承担,但现实却是,我们的文人、知识分子大多在旁观。当然,要做好守望工作,是需要很大勇气的。”为了成立民间文化基金会,冯骥才作画义卖,虽然最终募来200万元,但如今手腕上一个作画劳累形成的大疙瘩仍在述说着当年孤军作战的些许无奈。令他欣喜的是,中国现在终于有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忙保护,“不务正业”挑重担
冯骥才是作家,也是画家。20年前,在他事业辉煌的时候,他却全身心地投入到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中去,以至于招来“不务正业”的指责。对此,冯骥才表示,“我们是讲责任的一代。当看到我们的社会和文化出现不和谐时,看到我们的精神领域有这么多的困惑时,就会毫不犹豫地守望我们的文化。”
他说,作为一名小说家,理所当然要把写作当成正业,但作为知识分子,他肩上必然要挑起民族文化的重担。在全球化时代,民族文化遭遇外来文化冲击时,知识分子的首要任务是守望本民族的文化。“我现在是急于写我的小说,急于画我的画呢?还是急于到文化的第一线去,到田野里去,到民间去?毫无疑问,我会选择后者。而且这个选择是完全凭自己的良心。”冯骥才真诚地表示。“只有我们每个人都关心和爱惜前人给我们留下的这些财富,我们民族的精神和独特的审美、独特的气质、独特的传统,才能传承下去。我们需要共同努力。因为这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爱。”60多岁的冯骥才有时候也会觉得很疲倦。不过,一旦有个电话打过来,说到一个好的街区或村落要被拆掉的时候,他再累也会跑去……
这就是冯骥才,“不务正业”的作家,守护民间文化的人。
(1)下列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冯骥才不顾年高,不惜金钱,高擎起守望文化的大旗,成为保护民间文化的引领者,他的动力来源于一个知识分子的文化责任感。
B.中国步入现代化的过程不是递进,而是突然的特点决定了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年轻人在语言和生活方式上有了很大的改变。
C.虽然当年手腕上因作画过分劳累形成的大疙瘩仍在,但令冯骥才欣喜的是自己的辛劳使中国现在终于有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D.对照巴黎的历史保护工作,冯骥才认为,中国知识分子应该自我 反省,其中大多数人没有肩负起保护民族文化的责任。
E.20年来,冯骥才为了保护民间文化付出了勇气、健康、金钱,而今精疲力竭的他反而招来了“不务正业”的指责。
(2)冯骥才先生致力于古村落保护的原因有哪些?(6分)
(3)冯骥才在保护民族文化遗产方面做了哪些工作,请简要概括。(6分)
(4)冯骥才是作家,也是画家,可是他却在自己事业辉煌的时候全身心地投入到民间文 化遗产的抢救的第一线。有人认为冯骥才这样做“不务正业”,你如何评价这种看法?请阐述理由。(7分)
五.作文(6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去过庙的人都知道,一进庙门,首先是弥勒佛,笑脸迎客,而在他的北面,则是黑口黑脸的韦陀。但相传在很久以前,他们并不在同一个庙里,而是分别掌管不同的庙。弥勒佛热情快乐,所以来的人非常多,但他什么都不在乎,丢三落四,没有好好的管理账务,所以依然入不敷出。而韦陀虽然管账是一把好手,但成天阴着个脸,太过严肃,搞得人越来越少,最后香火断绝。佛祖在查香火的时候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将他们俩放在同一个庙里,由弥勒佛负责公关,笑迎八方客,于是香火大旺。而韦陀铁面无私,锱珠必较,则让他负责财务,严格把关。在两人的分工合作中,庙里一派欣欣向荣景象。
要求:(1)全面理解材料,选择一个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2)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袭。(3)不少于800字。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
高一语文答案卷
1.A(A罚不当罪:处罚和所犯罪行不相称,多指处罚过重。符合语境。B述而不作:指阐述前人的学说,自己并不创新。此处望文生义。C有口皆碑:指所有的人都是活的纪念碑,比喻对突出的好人好事一致颂扬。此处褒贬误用。D南辕北辙:指要到南方去,却驾着车往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此处不合语境。)
2.C(A项语序不当,关联词“不仅”应放在“《来自星星的你》”之后。B项句式杂糅,应改为“根本原因是……”或“与……有莫大关系”;另外,“一项”应放在“由”前面。D项句式杂糅,“根据数据”和“数据显示”是两种句式。)
3.B
4.C(A.使动用法;B.名词作状语;C.形容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名词;D.名词作动词)
5.D(A.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并列;B.助词,无意义/介词,在;C.助词,定语后置标志/助词,取独;D.介词,在)
6.B(例句与B 句都是被动句,A D项都是判断句,C项宾语前置句)
7.D(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张冠李戴,应该是“冯骥才认为”。B项无中生有,“最先提出”无根据。C项不合文意,原文是“这种对传统的保护意识”而非“用实际行动”。)
8.C(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信息的能力。A项断章取义,原文是“究竟是应该感到自豪呢,还是自卑?”B项以偏概全,“完全一样”说法错误,原文为“差不多”。D项偷梁换柱,原文是“人家倒替我们担忧了”而非“中国的城市规划者深刻地认识到”。)
9.B(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章内容要点及中心意思的能力。A项强加因果,两者之间不成因果关系。C项夸大事实,掉了信息“几乎”。D项超前判断,原文是“是不是也该反省一下”而非“已经在开始反省”。)
10. C(增多)
11.A(③是描写元淳为官刚正不屈;④是侧面描写元淳为官刚正不屈;⑥是元淳之子陶正靖所为)
12.B(总督终因陶元淳的倔强,便定了他“检察失实”的罪名。)
13.(1)陶元淳查访到他们的罪状,列成条款向上级报告。余虎私下用重金贿赂陶元淳被拒绝,就造谣诬告他。
(译出大意给2分;“列款”(列成条款)、“私”(私下,偷偷地)、“蜚”(无根据的、无缘无故的)、“揭”(诬告,揭发、告发、诽谤等也可)四处,译对一处给1分。)
(2)我刚上任,便弹劾正直的官吏,(将来)靠什么率领(管理)下属呢?
(译出大意给1分;“下车”(官吏到任)、“劾”(弹劾)、“何以”(以何,凭什么)、“率”(率领,管理)四处,译对一处给1分。)
14.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犯错误了。
15.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16.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17.1.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2.平挹江濑 幽阒辽夐
3.控蛮荆而引瓯越
4.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5.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6.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18.(1)5分。 A 3分,D 2分,B 1分。(C,因果关系不合文意;E,20年前已被指责为不务正业;B“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年轻人在语言和生活方式上有了很大的改变”原因不止这一点。)
(2)6分。①他认为古村落是中华文化的箱底儿,再不忙着保护民间文化,我们的根就快没了。②大半年7个省份的下乡调查让他深切感到古村落内在的、沉甸甸的历史文化积淀在被抽空。③古村落洋化,历史的记忆和传承就没有了,长此以往,我们传统的东西就都没有了。
(3)6分。①不惜花费毕生积蓄,不惜年高劳顿,毫不犹豫地投入到保护文化遗产与抢救民间艺术的事业之中。②高擎起守望文化大旗,成为保护民间文化的旗手;③参加文化保护会议和活动,亲自下乡调查文化保护情况;④作画义卖募集资金成立民间文化基金会;⑤为保护面临拆迁的“好的街区或村落” 积极奔走;⑥为保护民间文化做大量宣传工作。(答出4点即得满分,少一点扣2分。)
(4)7分。第一种观点:我认为这种看法不正确。①冯骥才全身心地投入到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中去,正是肩负了一个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和文化责任感的表现。②由于社会发展的原因、市场经济的迅猛冲击和外来文化的巨大影响,我国民间文化存在断裂乃至灭绝的危险,不保护我们将会失去根。③知识分子的首要任务是守望本民族的文化,保护民族文化对他而言比写作、绘画更重要。(阐述其他道理合理亦可)
第二种观点:我认为这种看法正确。①冯骥才勇于承担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和文化责任值得肯定,但做法的确是“不务正业”。 ②达到同样目的,每个人的特点、能力不同,做法应该不同,我们应选择最有效的方法,冯骥才的做法不好。③民族文化需要保护,可冯骥才是一位作家、一位画家,他最擅长的是写作与绘画,他应该用自己擅长的方法去保护文化遗产,而不应该以年老之躯奔波于文化保护的第一线。
19.【写作提示】
(1)从佛祖的角度看,我们要知人善任,要看到每个人都有他的长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等。
(2)从弥勒和韦陀的角度看,要清醒客观的认识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最大的价值等。
【诗歌鉴赏】
《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开头两句李白以凤凰台的传说起笔落墨,用以表达对时空变幻的感慨。“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自然而然,明快畅顺;虽然十四个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但丝毫不使人嫌其重复,更没有常见咏史诗的那种刻板、生硬的毛病。凤凰台为地点,在旧金陵城之西南。据《江南通志》载:“凤凰台在江宁府城内之西南隅,犹有陂陀,尚可登览。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鸟翔集山间,文彩五色,状如孔雀,音声谐和,众鸟群附,时人谓之凤凰。起台于山,谓之凤凰山,里曰凤凰里。”李白用“凤凰台”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登临抒怀,而是别有机杼。从远古时代开始,凤凰便一直被认为有祥瑞的意义,并且与社会的发展有关:美好的时代,凤凰鸟则从天而降,一片天籁之声。因此,凤凰鸟的出现,多半显示着称颂的意义。然而李白在这里首先点出凤凰,却恰恰相反:他所抒发则是由繁华易逝,盛时难在,惟有山水长存所生发出的无限感慨。引来凤凰的元嘉时代已经永远的过去了,繁华的六朝也已经永远的过去了,只剩下浩瀚的长江之水与巍峨的凤凰之山依旧生生不息。
三四句的“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从“凤去台空”的变化时空入手,继续深入开掘其中的启示意义。“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吴大帝,风流倜傥的六朝人物,以及众多的统治者,他们都已经被埋入坟墓,成为历史的陈迹;就连那巍峨的宫殿也已经荒芜破败,一片断壁残垣。煊赫与繁华并没有留给历史可以值得纪念的东西。这里含蕴着李白独特的历史感喟。那些“投汩笑古人,临濠得天和”与“功高不受赏,长揖归故园”的高士、哲人,获得了李白特殊的尊敬。同时,李白敢于藐视封建秩序,打破传统偶像的精神束缚,以至于轻尧舜,笑孔丘,平交诸侯,长揖万乘。所以,李白对这些帝王的消逝,除去引起一些感慨之外,没有丝毫惋惜。那么,当他把历史眼光聚焦在那些帝王身上的时候,蔑视的态度是显而易见。花草蓬勃,天地依旧,一切都按照规律变化发展着。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千古的兴亡。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接下二句表现出李白没有让自己的思想完全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当中,而把深邃的目光投向大自然的情怀。三山亦为地点,旧说在金陵西南的江边。据《景定建康志》载:“其山积石森郁,滨于大江,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故号三山”。又据陆游的《入蜀记》载:“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台望之,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下,则距金陵才五十余里。”陆游所说的“杳杳有无中”,恰好笺注说明了“三山半落”那若隐若现的景象描写。尤其是那江中的“白鹭洲”,横亘于金陵西长江里,竟把长江分割成为两半。于是,自然力的巨大、恢阔,赋予人以强健的气势,宽广的胸怀,也把人从历史的遐想中拉回现实,重新感受大自然的永恒无限。
李白虽然具有超脱尘俗的理想愿望,但他的心却始终关切着现实政治与社会生活,于是当他对历史与自然进行亲切的光顾之后,又把自己的眼睛转向现实政治。他极目远眺,试图从六朝的帝都放眼到当时的权力中心,亦即自己的心之所向的首都长安。然而他的努力失败了,原因是“总为浮云能蔽日”,只好“长安不见使人愁”。于是,浮云悠悠,愁思无限,壮志难酬,哀怨如缕。在这里李白化用了陆贾《新语》中的“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的说法,用来寄予自己的内心怀抱。他的痛苦,他的疾恶如仇,他的“与尔同消万古愁”的情结,仿佛也就容易理解。特别是其中的“长安不见”又内含远望之“登”字义,既与题目遥相呼应,更把无限的情思涂抹到水天一色的大江、巍峨峥嵘的青山与澄澈无际的天空当中。这样心中情与眼中景也就茫茫然交织在一起,于是山光水色,发思古之幽情,思接千载;江水滔滔,吟伤今之离恨,流韵无穷。
李白是天才诗人,并且是属于那种充满创造天才的大诗人。然而,惟独李白临黄鹤楼时,没能尽情尽意,“驰志”千里。原因也很简单,所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因而,“谪仙诗人”难受、不甘心,要与崔颢一比高低;于是他“至金陵,乃作凤凰台诗以拟之”,直到写出可与崔颢的《黄鹤楼》等量齐观的《登金陵凤凰台》时,才肯罢休。
这虽然是传言,但也挺恰切李白性格。《登金陵凤凰台》博得了“与崔颢黄鹤楼相似,格律气势未易甲乙”的赞扬。其实,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崔颢的《黄鹤楼》,它们同为登临怀古的双璧。
【参考译文】
元淳生活非常节俭,为官时每日只需供应一束韭菜。元淳喜欢结交读书人,常常讲学论道到深夜也不疲倦。元淳多次因病请求辞官而没被允许,最终因积劳成疾而死在官任上。昌化规定的田地数目是四百多顷,但一半沦陷于海中,赋税不到二千,而超额的田赋占到三之一,百姓十分困窘。元淳对超过的田赋做了考核,多次向上级官吏请示,请求免除超额的田赋,但无人理会此事。乾隆三年,元淳的儿子陶正靖做了御史,上疏把这件事报告了朝廷,最终得到皇上旨意,免除了这些超额的田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