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
之于国也
《孟子》
●
“天时不如地利,
________。
”
●
“得道者多助,
________。
”
●
“
______
,死于安乐。”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_________。
”
地利不如人和
失道者寡助
生于忧患
威武
不能屈
——《孟子》
圣人 孔子
亚圣 孟子
孔孟之道
孔子
孟子
孔子孙孔伋的再传弟子
名
丘
,字
仲尼
,山东曲阜
名
,字 ,山东邹县
儒家学派创始人,
圣人
儒家孔子后最后大师,
《论语》春秋
时期,20章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
时期, 7章孟子及弟子编。长于辩论,善用 ,颇富有雄辩家的气概
侧重道德修养的“
仁”
,政治上主张
礼治
。
发展为政治上的 ,主张 制民产,省刑薄赋,申孝悌之义。
提出“人性 ”。
民本思想即
均是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轲
子舆
亚圣
《孟子 》
战国
譬喻
“仁政”
“民为贵,君为轻”
行王道
本善
《孟子》
七章
《梁惠王》
《公孙丑》
《腾文公》
《离娄》
《万章》
《告子》
《尽心》
《
孟子
》
简介
《
孟子
》
是先秦优秀的诸子散文,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
《
孟子
》
与
《
论语
》
同是
语录体
散文,但与
《
论语
》
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
“
民为贵,社稷次之,群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尽心上》
得到百姓拥护的人才能成为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人才能成为诸侯,得到诸侯欢心的人才能成为大夫。可见“民为贵”的道理。
民本思想
孟子的仁政思想
民本思想。
邦国的主权在民。
民对不施仁政的暴君是可以不服从的。
政事以民为归宿。
用人以民意为准。
国君以保民为职分。
施仁政使百姓安居乐业。
反对不义的战争。
2
正 音
王
好
战
数罟
五十者可以
衣
帛矣
鸡豚狗
彘
之
畜
谨
庠
序之教
申之以孝
悌
之义
然而不
王
者
涂有饿
莩
而不知发
(hào)
(cù ) (gǔ)
(yì)
(zhì) (xǜ)
(xiáng)
(tì)
(wàng)
(piǎo)
重点习惯句式
1
.或
……
或
……
译为“有的
……
有的
……”
例“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2
.直
……
耳 译为“只
……
罢了。”
例“直不百步耳”
3
.是
……
也 译为“这是
……
呀。”
例“是亦走也”
1、第一段写什么?
梁惠王:河内凶(移民移粟) 河东亦然。 结果:民不加多
邻国之君: 不用心 结果:民不加少
3、孟子听了梁惠王的话,为什么不直接阐明意见?
写梁惠王的困惑:于国尽心,但民不加多 (提出疑问)
2、梁惠王尽力做了哪些事,为什么困惑?
用梁惠王熟悉的“战”设喻,便于启发对方,让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
4、二、三段用了个什么成语,有何作用?用意何在?还有那一句表明梁惠王不是个行“仁政”的国王?
“五十步笑百步”
梁惠王说“不可,直不百步,是亦走也。”(
没有本质的区别
),不知不觉地否定了自己与邻国的统治者的区别。
说明移粟、移民与与邻国统治者不尽心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从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须
施仁政,行王道
。
王好战。
“五十步笑百步”
比喻自己和别人有同样性质的问题,却自以为自己优越而嘲笑或反对别人。
措施
不违农时
数罟不入
斧斤以时
效果
结果
6
、
这
一段主要使用
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5
、
孟子认为应如何实行仁政呢?提出
了哪些
措施,有何结果呢?
谷 不可胜食
鱼鳖 不可胜食
林木 不可胜用
养生丧死无憾
——
王道之始
排比。
给人一种吃不完,用不完的感觉,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这些措施是很基本的,梁惠王做到了吗?
接着又提出了那些措施,设想了那些结果?
措施
五亩……树之以桑
鸡豚……无失其时
百亩……勿夺其时
谨…….申之以孝悌
效果
不王者,未之有也---王道之成
孟子从
王道之始
和
王道之成
两方面详细阐述了使民加多的办法,从
养民、教民
角度提出了七条措施
衣帛(五十)
食肉(七十)
无饥(黎民)
不负戴(颁白者)
哪两句使用对比手法写出诸侯贵族和下层百姓的不同情况,目的何在?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诸侯贵族)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下层百姓)
一方面写出了社会的不平等,另一方面也写出了梁惠
王仍然不爱民(从爱民角度写)。
孟子还用了一个比喻,是怎样比的?
——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一样。
4、孟子的“仁政”思想体现在哪里?
发展生产、制民之产、教化百姓、抛弃虐政。即“爱民”——保民无衣食之忧,教民以儒家之道。
能施仁政,则天下之民至焉。___仁者爱民
小结:
引论:
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3、句式较整齐,这样气势充沛,增强雄辩力。
1、本文主要阐述了孟子施仁政的主张,要想民加多就要发展生产,使民住有房,耕有田,吃得饱,穿得暖,还要市民懂礼仪,受教育,君王也必须铲除虐政,只有这样百姓才能归附。
2、全文似乎散漫无章,实则结构严谨,段落分明,以使民加多为主线贯穿全文,思路清晰。
本论
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阐述使“民加多”的具体措施
结论: 保民而王,“则天下之民至焉”
1、本文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本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
“民不加多”
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的
“仁政”
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
2、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梁惠王自谓“尽心于国”,问孟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二部分:(2)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作答,指出梁惠王与邻国之君一样。)
第三部分:(2)阐述市“民加多”的具体措施(回答梁惠王的疑问)
孟子在与梁惠王的对话中是怎样表现出其仁政思想的?
1.
孟子是反对诸侯间的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的,他认为应该“不违农时”,让利于民,让民众有得以休养生息的机会。
2.
孟子表明了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的理想,具体的说,要是让民众安居乐业。
3.
孟子还非常重视教化,提出了“谨庠序”的主张,他的最高理想是黎民“衣帛食肉”,“不饥不寒”。
4.
孟子在自己论证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指出面对上层贵族奢靡浪费,黎民饥寒交迫的社会现实,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梁惠王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写作特点:
说理结构严谨
比喻生动形象
感情充沛昂扬
论辩雄辩缜密
之
填然鼓
之
民
之
多于邻国也
申
之
以孝悌
之
义
音节助词
结构助词“的”,放在主
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
立性。
代词,他们(黎民)
结构助词“的”,放在
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寡人之
于
国也
移其民
于
河东
无望民之多
于
邻国也
颁白者不负戴
于
道路矣
是何异
于
刺人而杀之
对于
到
比
在
跟、与
于
数
愿令得补黑衣之
数
Shù
数目
、数量
数
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Shù
几、几个
扶苏以
数
谏故
shuò
多次、屡次
数
罟不入
洿
池
cù
密
胜
驴不
胜
怒,蹄之
不违农时,谷不可
胜
食也
此所谓战
胜
于朝廷
日出江花红
胜
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予观夫巴陵
胜
状,在洞庭一湖
能禁受
尽,完
胜利
超过
优美的
shēng
shēng
凶
(
1
)不吉祥,不幸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
荀子
》
) (顺应自然的变化,采取正确的措施就吉利;顺应自然的变化采取错误的措施就凶险)
(
2
)庄稼收成不好
河东凶亦然(
《
寡人之于国也
》
)
(
3
)凶残、残暴
攘除奸凶(
《
出师表
》
)
(
4
)恐惧而喧嚷骚动
敌入而凶(
《
国语
》
)
(由于敌人入侵因恐惧而喧嚷骚动)
返回
察
(
1
)
观察、仔细看
徐而察之(
《
石钟山记
》
)
(
2
)
考察
向察众人之议(
《
赤壁之战
》
)
察临国之政(
《
寡人之于国也
》
)
(
3
)
考察后推荐
察臣孝廉(
《
陈情表
》
)
(
4
)
明智、精明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东方朔
《
答客难
》
)
返回
直
(
1
)与“弯”相对
木受绳则直(
《
劝学
》
)
(
2
)正确的、正直的
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
《〈
指南录
〉
后序
》
)
(
3
)面对、遇到
与单于相直(
《
汉书
》
) (与单于相面对)
(
4
)价值,后写作“值”
系向牛头充炭直(
《
卖炭翁
》
)
(
5
)副词,仅,只是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
寡人之于国也
》
)
(
6
)副词,径直、一直
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
《
信陵君窃符救赵
》
)
(
7
)副词,竟然
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
《
论积贮疏
》
)
返回
数
Shù
(
1
)数目、数量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
《
触龙说赵太后
》
)
(
2
)几,几个
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
狼
》
)
(
3
)命运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
《
六国论
》
)
Cù
(
4
)密,与“疏”相对
数罟不入洿池(
《
寡人之于国也
》
)
Shǔ
(
5
)计算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
赤壁之战
》
)
Shuò
(
6
)屡次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
陈涉世家
》
)
树
(
1
)种植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
《
管子
》
)
树之以桑(
《
寡人之于国也
》
)
(
2
)树立、建立
树帜曰“谢庄团练冯”(
《
冯婉贞
》
)
(
3
)培养
终生之计,莫如树人(
《
管子
》
)
(
4
)树木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
桃花源记
》
)
(
5
)量词
树木一株、一棵称一树
返回
3
词类活用
(
1
)填然鼓之
(
2
)七十者衣帛食肉
(
3
)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4
)树之以桑
﹙5
)王无罪岁
(
6
)谨庠序之教
鼓
:
名—动 敲鼓
衣
:
名—动 穿
王
:
名—动 为王
树
:
名—动 种植
罪
:
名—动 归咎,归罪
谨
:
形—动 认真从事
4、找出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
无失其时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通“毋”,不要。
通“毋”,不要。
通“斑”,花白
通“途”,道路
倒装句
未之有也
树之以桑
申之以孝悌之义
则何如
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
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
状语后置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重点习惯句式
1.或……或…… 译为“有的……有的……”
例“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2.直……耳 译为“只……罢了。”
例“直不百步耳”
3.是……也 译为“这是……呀。”
例“是亦走也”
4.是何异于…… 译为“这同……有什么区别呢?”
例“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